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作 者: | 陶文钊 | 关键词: | 美国外交 |
书 名: | 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 成果形式: | |
合著者: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世界历史》1992年3月 | 出版时间: | 1992-03-01 |
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陶文钊
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这个西太平洋岛国成了美国的殖民地。
人们常说,菲律宾是美国通往亚洲和中国的一步。但当我们研究20世纪头20年东亚国际
关系时,我们却发现与此不同的情况:由于美国与菲律宾之间横亘着浩瀚的大洋,由于美国
的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还不甚强大,由于日本正咄咄逼人地寻求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扩
张势力,也由于菲律宾人民的反抗斗争,美国要巩固它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不是一件轻而易
举的事情。而自从美国古了菲律宾之后,对这个群岛的统治就成为它在西太平洋和亚洲的最
大利益,为了维护这个殖民利益,它不得不在别的方面作出暂时的让步。美国东亚政策中的
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在美日关系上。
一、1905年的《塔夫脱- 挂太郎协定》
朝鲜是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列强在东亚角逐的一个主要舞台。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是日本和沙俄,美国也作了相当的表演。
1876年2月缔结的《日朝修好条规》是作为中国藩属的朝鲜与列强订立的第一个条约。
条约还确认了朝鲜单方面对日本开放港口和日本单方面的领事驻在权、领事裁判权,是日本
实现对朝鲜长远侵略图谋的第一步。
美国对朝鲜也早有打算。19世纪60年代的国务卿西华德设想,美国必须是一个包括大
西洋和太平洋两洋的海洋帝国,但他在任时没有能与朝鲜达成一项通商条约。1880至1881
年间,美国海军准将薛斐尔(Robert W.Shefeldt)奉国务院之命积极谋求与朝鲜订约。这
正中
清政府的下怀。清政府对《日朝修好条规》本来心存疑惧,但它对藩属的内政外交采取放任
态度,一般不加干预,剩下的办法便是“以毒攻毒,以敌制敌”。1882年5月22日,。美朝
通商条约》签字。条约确认了约定关税、美国在朝的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种种特权。
条约的第一款就规定:若他国有何不公轻藐之事,一经知照,[美国)必须相助,从中善为
调处,以示友谊关切。”①这正体现了李鸿章怂恿朝鲜与美国订约的以夷制夷的本意,但后
来的事实表明,在朝鲜遇到类似情形时,美国或者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或者进而背弃条
约,出卖朝鲜。
《美朝通商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引起了西方列强对朝鲜的注意,开始了日本与西方列强
在朝鲜的角逐。及至20世纪初,日本势力占了压倒的优势。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完全斩断
了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1898年,俄国为了谋求日本同意它占领旅顺口多被迫在朝鲜作出
重大让步,承诺不干涉日朝之间工商业关系的发展,并从朝鲜召回了财政和军事顾问,这就
是俄日间的所谓“满韩交换”。1902年1月,英日签署了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就规定,两
国互相尊重对方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也就是说,英国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
位。
美国在朝鲜的实业利益小于日木,但大于俄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朝鲜半岛的第一条铁路
——汉城至仁川的铁路就是美国资本造的;直至1900年,汉城的有轨电车和照明用电完全是
美资的;国王和政府都向美国借了债。1899至1904年间,美、日两国资本在朝鲜的竞争相当
激烈,美国在朝鲜还有强大的教会势力,朝鲜的基督教新教事业全是美国人办的。
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扩张势力在亚太地区所关注的主要不是朝鲜。美西战争前
夕,美国已经兼并了夏威夷,美西战争后又夺得了菲律宾和关岛,还取得了东萨摩亚、威克
岛等太平洋岛屿。在中美洲,美国要实现对波多黎各的统治,并致力于取得巴拿马运河区。
因此美国外交史学家丹涅特(Tyler Dennett)认为,1904至1905年间美国对朝鲜的兴趣降
到了最低点。②
日本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扩张是十分敏感的。美国堵死了日本往东扩张的路,一些日本
军国主义分子愤愤不平。在1898至1899年的菲律宾独立运动期间,一些日本人就别有用心地
支持阿吉纳尔多,但日本政府还是支持美国占有菲律宾,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是感恩的。
菲律宾远离美国本上,美国在这里的统治刚刚建立,还不稳固。美国一则要回报日本对它占
领菲律宾的支持,二则要确保其殖民统治,在亚洲大陆对日本作出让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04年2月爆发的日俄战争是两国为争夺在东亚的霸权而进行的。开战以前,日本军队
已经占领汉城,不久即占领了整个朝鲜。2月23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日韩议定书》,
实际取得了对朝鲜的保护国地位。8月22日,日本又把一项《日韩协约》强加给朝鲜,据
此,朝鲜的财政和外交事务都要接受日本的指导。1905年初日本又接管了朝鲜的警察系统,
4月接管了邮政和电讯。
一筹莫展的朝鲜国王恳求美国依据1882年的条约干涉事态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保留朝
鲜的独立地位。美国对此置若罔闻。1905年1月25日,高平小五郎向西奥多?罗斯福转达了
日本政府“关于恢复和平后的满、韩、旅顺的意图及希望”,罗斯福说;“日本必须确保
旅顺,必须确保韩国,……这两点已成定局”。他还让驻东京的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
(George Kennan)把这个见解告诉“日本二三有力人物”。凯南奉命转告了日本首相桂太
郎。罗斯福在1月28日给海约翰(Jobn Hay)国务卿的便函中又提到,“我们不能为朝鲜人
进行反对日本的干预”。③
7月 27日,罗斯福总统的代表陆军部长塔夫脱(William H?Taft)在菲律宾视察后来
到东京,与日本首相桂太郎进行了一次正式谈话。这次谈话对研究日美关系和美国东亚政策
至为重要。
塔夫脱先声夺人,劈头盖脸就要桂太郎确认,“日本对菲律宾的唯一兴趣仅仅是,这些
岛屿置于象美国这样强大而友好的国家的管辖之下”。桂太郎“用最肯定的语言确认这种观
点的正确性,并表示,日本对菲律宾不抱任何侵略性意图”。
桂太郎后发制人,希望美国与日、英结成事实上的同盟,支持日本在东亚的侵略行动;
塔夫脱表示,订条约有困难,因需经国会同意,但他保证,在远东美国与英、日是“完全一
致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指望美国采取与日、英两国协同一致
的行动,如同美国承担条约义务一样。”
最后讲到朝鲜,桂太郎赤裸裸地表示,日俄战争后日本要独霸朝鲜,不能让朝鲜“回复
原状”,以致“使我们有必要再进行一场对外战争”;塔夫脱“完全认同”这种说法,认
为:“日本军队建立对朝鲜的宗主权,…??,是当前这场战争合乎逻辑的结果,这将对东方的
持久和平作出直接的贡献。”④
29日,塔夫脱把《双方同意的谈话备忘录》文本电告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请
他和总统改正。罗斯福于31日回电说:“你和桂太郎伯爵的谈话,在各方面都是绝对正确
的。望告桂太郎,我确认你所说的每一个字。”⑤
塔夫脱一桂太郎的谈话记录不是两国间的一项正式条约,自然也无须经国会批准,但既
然它是两国政府政策的正式阐述,而且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历史上被称作《塔夫脱一桂太
郎协定》。美国完全背弃了1882年与朝鲜条约中作出的承诺,与日本进行了“菲韩交易”。
以此维护了它在菲律宾的统治。
二、1908年的《罗脱- 高平协定》
中国东北是列强在东亚角逐的另一舞台。这里的主角仍然是日。俄两国,但美国在这一
地区有重大利益。如上所述,美国在朝鲜问题上对日本作了完全的让步,在中国东北却不然。
1905年1月25日罗斯福在与高平小五郎的谈话中虽则认可了日本战后保有旅顺口,但同时表
示,“满洲应当在大国指导下”归还中国。4月20日,罗斯福又要求日本作出在满洲实行门
户开放政策的充分保证,5天后,日本被迫作了这样的保证。
美国实业家与官方同步进行活动。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哈里曼(Edward
H?Harriman)是最积极的代表人物。他野心勃勃,谋求从日本获得对南满铁路的控制权,
以作为环球运输系统的第一步。坤洛公司支持这一计划。该公司在日俄战争期间向日本提供
了大量贷款,是日本的恩人。10月12日,哈里曼与日本首相桂太郎草签了成立日美合股公司
的备忘录。3天后,参加朴茨茅斯谈判的小村寿太郎外相回到日本。他反对把胜利成果的一
半出卖给美国人。结果,哈里曼还未回到美国,一份日本来电已在旧金山等他了。电报说多
日本政府将重新审议协议。1906年1月15日,月本政府干脆宣布备忘录作废。哈里曼计划胎
死腹中。
日本决心排除美国在南满铁路中的竟争。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敕令筹建政府全面控
制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赋予该公司以极其广泛的权力,在我国东三省南部建立了一个
不折不扣的“满铁王国”。
不但在投资方面,在贸易方面,日本也采取排挤美国商业的政策。日本在南满铁路上对
日货实行保护性运价,战后军事占领区的存在,日本军用丰票在南满的流通,日本政府对日
商的津贴和低息贷款,所有这些都打击了美国在南满的贸易。1905年美国对东北的出口占东
北全视口贸易的60%,1909年则降为35%。美国的全部对华贸易亦呈现同样趋势:1905年
美国对华出口占中国全部进口的15%,而1909年仅占9.9%。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南满竭力扩张,沙俄势力收缩到北满,采取了新的侵华姿态。清政
府日益担心东北三省有被瓜分的危险。1907年4月,清政府宣布东三省地方制度实行重大改
革,与关内各省一致,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各设巡抚。徐世
昌在东北实行“平均各国之势力,广辟商场,实行开放”的方针,①实际上是想借英美势力
来平衡日俄势力。奉天巡抚唐绍仪是第一批留美学生之一,素以亲美著称。当时任驻奉天总
领事的司戴德(Willard Straight)对这种新的事态发展深感满意,认为这将“构成在满洲
机会均等的最有力的保障”。根据东三省地方当局的意向,司戴德提出了建造新法铁路的计
划:从京奉铁路上的新民厅第一步筑路至法库门,以后再向北展至齐齐哈尔、瑗辉等地。司
戴德坦率地承认,这条“新铁路将与南满铁路相竞争”。在这个铁路计划的基础上,德
与唐绍仪进一步磋商,拟定了由美国资本提供2000万美元贷款,建立一个东三省银行的方
案:该银行将作为东三省当局的财政代理行,从事稳定币制、兴办实业、修筑铁路、开发森
林等项事业。这样,到8月初,司戴德与唐绍仪的计划已经“形成一个开发满洲的全面行动
方案”。司戴德欣喜若狂地认为:“这个方案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一旦实现,则将意味着我
们在满洲的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的在华影响亦将大大增长。”③
密切注视美国在东北动向的日本立即出来反对这一计划。日本驻华代理公使阿部守太郎
于8月12、10月12日、公使林权助于11月19日三次照会外务部提出抗议,蛮横表示“断难承
认”清政府修筑此路。由于1907年美国经济萧条,司戴德未能在美国为此路筹得款项,清政
府便与英国保龄公司接洽,双方并于11月8日达成借款草合同。日本遂向英国政府交涉,唐
宁街屈服于盟国的压力,不支持保龄公司,新法铁路计划搁浅。
1908年美国向清政府退还了庚子赔款多收的1000多万美元。7月,清政府决定派唐绍仪
出使美国。唐绍仪使团的公开使命是就退还庚款溢款向美国致谢,其实,他的任务,一则是
争取美国资本对东三省银行计划的支持;二则是试探中、美、德结盟的可能性。经过20世纪
初列强在欧、亚两洲的一系列调整,英、日、法、俄之间通过众多的双边协定和同盟结成了
一个协作网,只有德、美两国被排除在外,受到冷落。德国不甘孤立,希望与美、中结盟,
在远东对抗四国;罗斯福也一再表示,他“将在大的远东问题上”与德国携手合作,。关于
三国共同行动成立一个谅解可以磋商”。③1907年袁世凯出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后,清
政府对德国方面的鼓动作出了积极反应。唐绍仪之行正是准备为三国接近甚至结盟探索可能
性。
日本政府获悉了唐绍仪出使的真实目的,决定先发制人,挫败后的使命。10月25日,驻
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份关于美、日在远东关系的照会。时任国务院远东司
代理司长的司戴德尽其所能进行抗辩,指出,日本照会中关于维持远东现状的条款实际上使
美国认可了大国与日本签订的那些关于承认日本在满洲拥有霸权的协定。当美国提出要在照
会中加上“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时,日本坚决反对,认为行政完整一条与日本在满
洲的租借地以及南满铁道附属地的行政权相抵触,加上这一句,将妨碍日本在满洲的经营,
并可能产生误解。国务卿罗脱也认为,日本比美国在满洲有更多的利益需要保护。双方达成
妥协,只笼统地宣布“维护中国的完整”,而对“领土与行政完整”问题却避而不提。@
11月30日,正是唐纪仪到达华盛顿的当天,《罗脱一高平协定》进行正式换文。协定主
要内容是:两国维护太平洋地区的现状,互相尊重双方在该地区的属地,维护该地区工商业
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各自商业的自由与和平的发展;两国决心以一切和平手段维护中国独
立与完整,维护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个协定的文字比《塔夫脱一桂太郎协定》要堂皇得多,隐晦得多,但含义仍然是十分
清楚的。日本再次担保对菲律宾和美国其它太平洋属地没有领土野心,美国则应允日本在我
国东北以“和平手段”放手扩展势力。这个协定是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一个倒退。在1900
年7月的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中,美国已经明确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
则,这一次却不敢坚持了。美国为保证其在菲律宾的统治,在中国,尤其在东北,对日本暂
时采取了退让方针。唐绍仪还没有到美国,他的使命就已经失败了。
三、1917年的《蓝辛- 石井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日本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天赐良机”。1914年9月,日本打
着对德宣战的名义,出兵山东,11月,胶州湾在被德国侵占16年之后,又落人日本侵略者蹂
躏之中。日军还控制了胶济线和山东大片领土。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于1915年1月向
袁世凯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从而表明,日本的野心不仅限于在东北、内
蒙、福建扩张势力,而且是要从政治、军事、财政、警务各方面全面控制中国中央政府。
面临日本的狂妄要求,袁世凯政府一时手足无措,进退失据,他寄希望于列强的干涉,
尤其是美国的干涉。1月21日,袁政府首先向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S. Reinsch)透露了
要求的主要内容。以后,外交部参事顾维钧和其他中国官员经常去向芮恩施报告中日谈判的
情况。
“二十一条”内容在美国报刊上披露后,美国公众强烈谴责日本政府“背信弃义的罪
行”,认为日本的要求与美国门户开放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但美国政府的态度却不一样。
1月 25日,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与白宫助理豪斯(Edward M.House)、国
务院顾问蓝辛(Robert Lansing)讨论此事时,豪斯说:“此事可能产生麻烦,我建议要
极为谨慎。目前我们还不能为中国的门户开放去与日本作战。”@美国政府最初采取冷眼旁
观的态度。
2月17日,美国政府获悉“二十一条”全文,认为,日本在满洲、东部内蒙古、山东的
特殊利益可以认可,但是第五号要求太过份了。3月13日,布赖安经威尔逊同意向日本发出
了一个冗长的照会,表示第五号要求违反了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能引起对
美国工商业的许多严重不利,对此美国不能置若罔闻”。③日本对这个照会并不买帐。为了
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它调兵遣将,炫耀武力,在南满和山东摆出一付开战的
架势。
芮恩施力主干涉中日谈判。他向国务院报告说,如果继续美国现今的政策,“可能使中
国的感情急剧转变为反美,我们的在华影响会就此告终,我们援助中国政府或者维护我们在
华利益的机会就会丧失殆尽。”同时,与中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美国商业、传教、教育组织
也纷纷要求美国政府干预中日谈判,保护它们的在华利益。威尔逊终于下了决心,“条件允
许时”要采取行动。4月14日,他指示布赖安:第一、接见日本驻美大使珍田舍己,对日本
继续坚持第五号要求表示关注,第二、通知芮恩施,可以向中国政府非正式表示,美国对维
护其在华条约义务和条约权利仍感兴趣。27日,布赖安将上述意思通告了芮恩施。@
3月4日,报上披露,日本准备对中国提出最后通谍。6日,布赖安致电日 相大隈重
信,希望中日两国“以耐心与友好的精神进行谈判”,“直到找到解决争端的某种友好的办
法”。③其他国家也不希望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太多地损害它们的利益。由于中国的反对和列
强的干涉,日本被迫将第五号要求保留起来。5月25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两个条约,
互换了13件照会,总称为《民四条约》或《中日新约》。
在条约缔结前,5月15日,美国政府即向中、日两国发出同文照会,宣布它对中日之间
一切有损美国条约利益和美国在华侨民利益、有损门户开放政策的协议不予承认。@这个声
明是美国对日本的侵略图谋无可奈何,又不服气的表示,美国以此保留了在日后进行反击的
权利。
“二十一条”的危机过去了,但此后三年中,美、日在中国的竞争却十分激烈。它主要
表现在投资和总统黎元洪与内阁总理段棋瑞的“府院之争”上。
美国当时已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极盼在中国投资。1916年,美国资本先后同中国中
央和地方当局达成四笔借款的合同,借款或准备用于支持政府财政,或用作筑路、疏浚淮河
的费用。但主要由于日本作梗,四笔借款中有的勉强实现,有的部分实现,有的只好作罢,
借款金额总共不到1000万美元。日本在战争期间大发横财。它通过各种手段对华投资,截止
1918年,共贷给中国80多笔款项,总金额达4亿日元。@
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美国支持的总统黎元洪和日本支持的总理段棋
瑞意见相左。段棋瑞图谋以参战扩充皖系实力,力主参战;黎元洪担心统系的进一步膨胀,
反对参战。1917年2月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后,芮恩施未经国务院授权,鼓动中国与美国联合行
动,希望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美国领导中国。但威尔逊和蓝辛都认为中国立即参战只能意味着
日本控制中国军队,因此指示芮恩施维持现状。在芮恩施怂恿北京政府参战时,日本反对中
国参战;及至他后来改变了态度,日本又是提供贷款,又是施加压力,鼓动中国参战。段棋
瑞在日本支持和怂恿下,于3月宣布对德绝交。
段棋瑞的专权引起黎元洪强烈不满。在芮恩施支持下,黎元洪于5月23日宣布罢免段棋
瑞。受段笼络的各省督军纷纷宣布“独立”,脱离北京政府,局势一片混乱。在此关键时
刻,美国站出来为黎元洪撑腰壮胆。6月4日,美国政府向中、日、英、法四国政府发出同文
照会,声称。“对中国最主要的紧迫问题是恢复并继续政治统一”,“美国对于中国保持一
个联合的负责的中央政府深感兴趣,并衷心希望”,“各个派别和各方面人士为重建一个合
作的政府而努力”。蓝辛还特别指示芮恩施把照会内容告知反黎的督军团的众位首领。③
美国照会引起日本不满。6月15日,日本驻美大使佐藤爱麾向蓝辛递交一份备忘录,其
中说,任何外国对当今中国局势施加影响和干涉都会“使中国敌对双方中的某一方产生疑
俱”。日本舆论界的反美情绪也越来越强烈。@日本还暗地支持段棋瑞以武力夺取政权。张
勋复辟后,段组织讨逆军讨伐张勋,乘机东山再起。“府院之争”以日本支持的段棋瑞的胜
利、美国支持的黎元洪的失败而告结束。
大战以来两国在中国的争夺使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两国都希望达成一个协定,缓和矛
盾,避免冲突。1917年8月,日本政府命前外相石井菊次郎率团访美。9月至11月初,国务卿
蓝辛与石井举行了12次会谈,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双方经过一再讨价还价。,于11月2日互
换照会,主要内容是:一、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相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
利益,二、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
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就是《蓝辛一石井协定》。@协定的两项内容,第二项是一
般原则的重申,是虚的’空的,第一项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既然美国承认了日本的“特殊
利益”,门户开放的原则也就被阉割了。美国再次以牺牲中国利益向日本作出了让步。
四、华盛顿会议:均势的恢复
巴黎和会结束了协约国对同盟国的战争状态,处理了为此所急于解决的问题。但它没有
恢复为大战所破坏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欧美列强不能再容忍日本继续朝独霸中国的
目标走下去,它们急切重返东亚,在华争夺重趋剧烈。
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使成为经济强国的美、日减弱扩军备战的势头。反之,大战结束了,
军费却增加了。两国都认定对方是在进行针对自己的战争准备。美国海军情报司定期搜集
“日本战争准备的证据”。1921年春美国报刊连篇累牍地反复论证,美国所面对的最主要的
国际争端为,日本是否主宰太平洋。以《日本的威胁》、《日本的新冒险》、《下一次战
争》、。我们必须对日作战吗》为题的书籍和文章大量涌现。西海岸的反日情绪尤其强烈。
参议员费伦(James D.Phelan)公开宣称:除非美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日本,有朝一
日日本将构成对全世界的威胁。③
日本人则认为美国要把门罗主义用于东亚,因而采取反日姿态。日本报刊上同样充满了
美国可能入侵的警告,并对“日本是否对美国作战”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但美、日两国的军备竞赛和敌对气氛没有立即导致武装冲突。这是因为:第一、两国在
战后都经历了经济衰退,都不堪承担大规模造舰计划所需的巨额费用,尤其是日本,1919、
1920、1921三年度的军费竟高达总岁出的48%、49%和48.7%,第二、美、日两国国力悬
殊。当时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50美元,日本只有29美元,且日本人口只有美国一半,第三、
两国经济有严重的相互依赖关系。战争期间,日本对美出口几乎增加了3倍,美国对日出口
也增加了50%以上。大战结束时,日本决策者认识到,战后国家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对美
贸易的扩大;第四、两国公众反对战争。一次大战以后,美国国内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
潮盛行,公众的一般心理是反战的。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美国出现了一次强有力的公民反战
运动。日本人民不堪忍受军费重负,也反对对美作战。华盛顿会议后日本政府在44个城镇对
限制海军军备决议案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投赞成票的 16688人,占投票总人数的
93.14%,投反对票的954人,只占5.3%。@
巴黎和会没有解决山东问题。“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各种形式
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遍及全国各地。日本企图在《民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基础上同
北京政府单独谈判山东问题,遭到拒绝。山东问题的悬而未决使中日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经过1905、1911年两次续订到1921年7月满期。盟约规定,如果
缔约国中的某一方不宣布终止盟约,它将一直有效。日本希望维持条约。美国一直警惕地注
视着英日同盟。它担心在某种情况下,这个同盟将成为制约美国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继续
保持同盟。美英两国经过多次秘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由美国倡议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
讨论裁军和远东问题。哈定(Warren G.Harding)总统于8月 11日向英、法、日、意、
中、荷、比、葡八国发出正式邀请。
会议于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的主要结果是:
一、美、英、日、法四国签署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土的条约》,缔约国保证相
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的权利;二、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
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相应规定为5:5。3:1.75:1.75;三、与会九
国达成了《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条约》),条约
重申了“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原则,重申门户开放、各国在华工
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不许任何一国在中国任何特定区域内谋取有损他国人民正当商务、实
业权利的经济特权;四、会议期间,中、日两国代表在美、英等国的斡旋下,经过会外交
涉,达成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将胶州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开为
商埠;中国向日本赎回胶济铁路;日军立即撤出山东。③
从美日竞争的角度说,美国无疑是华盛顿会议的大赢家,而日本则是大输家。以往20年
中,日本在东亚肆无忌惮进行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仰仗了英日同盟,如今,这个同盟寿
终正寝了。会议虽然未能完全取消日本在大战期间在中国攫取的诸多特权,中国代表要求废
除《民四条约》的提议也未实现,但日本毕竟还是被迫有条件地放弃了部分特权,尤其是在
山东的权益,它也被迫宣布撤回订立《民四条约》时关于“二十一条”第五号要求日后再议
的保留案。在《罗脱一高平协定》和《蓝辛一石井协定》中美国都迫不得已承认日本在中
国,尤其是满蒙等地有特殊利益,《九国公约》的规定与这种允诺是针锋相对的。会议结束
后不久,1922年3月,美国政府就提出,《蓝辛- 石井协定》与《九国公约》原则不符,要
求废止协定。日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1923年4月 14日,两国通过正式换文取消了协
定。@1915年5月15日,美国曾经发表过一个不承认声明,华盛顿会议就是落实了这个声
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华盛顿会议可以看作是美国联合、领导在大战期间从中国退却的欧洲
列强向日本发动的反击。面对欧美列强联合一致的压力,日本是不得不退却的。
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列强在东亚的新的均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即所谓华盛顿体系。在对华关系方面,列强又恢复了协调一致的政策,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
共同支配的局面,如同清末和辛亥革命时期那样。列强在华的竞争并未消除——这种竞争是
绝对的,但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因素加强了。列强制订了在华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尽管这
些准则常常受到局部的破坏,但毕竟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公然废弃之。这个体系维持了将近10
年,直到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被打破。
会议的文件不但约束了日本,也约束了美国。根据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美国在菲律宾
和关岛的防务只能维持现有水平。菲律宾依然是美国东亚和太平洋政策中的牵制性因素。美
国决策者仍然不能高枕无忧。
回顾20世纪头20年美日在东亚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面
前,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一再向日本作出让步。这不是说美国在这一地区不想进行新的扩张,
而是因为它致力于巩固已有的扩张成果,要进行新的扩张就力不从心了。这也不是说,美国
作出这些让步仅仅因为菲律宾。实际上,这是东亚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的结果,限于篇幅,本
文不能尽述;但菲律宾问题无疑是导致这些让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对日本退让的趋势一
直到华盛顿会议才打住。美国真正把东亚纳入它的势力范围,象19世纪末的狂热的扩张主义
者马汉(Mahen)、贝弗利奇(A.Beveridge)所叫嚷的那样把太平洋变成“我们的
洋”,那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情,而那同占领菲律宾已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