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的霸权——看美国霸权政策中"软力量"的应用
作 者: | 倪峰 | 关键词: | |
书 名: | 软硬兼施的霸权——看美国霸权政策中"软力量"的应用 | 成果形式: | 其他 |
合著者: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中国改革报》1999年6月3日 | 出版时间: | 1999-06-03 |
软硬兼施的霸权 ——看美国霸权政策中"软力量"的应用 倪峰 与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建立和推行霸权政策的国家相比,美国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过 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推崇所谓的"软力量"或"软实力"。所谓"软力量"、 "软实力"是一个与军事实力、资源、经济总量、经济竞争力、科技教育水平等国家实力 和力量的硬指标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其主要所指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 态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其构成因素主要来自一些无形的资源,它 们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机构和机制等。获得软实力主要靠发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设定国际议事日程的能力、创立与自己体制一致的国际规范与国际机制的能力。总之,拥 有强大"软实力"可以对一个国家在增强道义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为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提供论据的《注定领导》 一书中,就有关"软实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软实力"与"硬实力"是 两个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概念。"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要"别国它想让它做的事的 能力,而"硬实力"则是"命令"别国做它想让它做的事的能力。他接着指出:"同化式 的软实力与命令式的硬实力同样重要。如果一国能使其力量在别国看来很合法,那么将能 减少抵制其意志的力量。如果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更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将更愿意跟 随它。如果它能建立与其国内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那么它所需要作出的体制上的改变 将更少。如果它能够支持建立一种机制,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 行为,那么这将减少使用硬实力遭致的代价"。由于国际社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 各国实力包括软实力分布显然同样也是不均衡的,而各国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往往存在着 一种成正比的关系,利用其中的不对称的依赖性达到改变对方意志和政策行为显然存在着 巨大的可能性,这就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在所谓"软力量"、"软实力"发挥作用提供了广 泛的空间。 运用"软力量"的传统 "软实力"、"软力量"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的出现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但 作为一种思想和政策在美国则早已有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可以说是美国在推行 霸权政策方面初试锋芒,其政策中就含有大量运用"软实力"、"软力量"的因素。1918 年1月8日,在一战结束前夕,以推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著称的威尔逊总统,为寻求美国 对世界的"领导",提出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宣言,其中的一些内容是 全世界渴望和平与公正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如废除秘密外交、国际贸易机会均等、消减 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为各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 整提供相互保证等等。美国本想通过这些美丽的辞藻来赢得国际舆论以及广大中小国家和 新近独立国家的支持,对老牌霸权国家英法发起挑战,但由于当时整体实力还存在差距, 以及缺乏大国外交的经验和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阻挠,美国这次同当时的其他列强争夺霸 权的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但与此同时,美国的这些做法确也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树立了 一种"道义"形象。例如,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曾这样写道:"美国 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不少北京的 学生甚至跑到美国大使馆前高呼"威尔逊总统万岁"。而十四点主张对当时新兴的国际政 治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后,理想主义统治了这一学科将近二十年。总之,这次 不成功的努力,为美国再度出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战的结束终于为美国再次问鼎霸权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这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使 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强权不是遭受灭顶之灾便是受到严重削弱,惟独美国变得更加强 大了。为了推行霸权,美国一方面将其庞大的军队分布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运用各种软 力量树立美国这一新霸权的权威。在战争结束前夕,罗斯福总统就到处宣传以四大自由为 特征战后新秩序,美国积极筹划并参与组建了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全球金融货币 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以及为全球金融贸易和发展服务的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而在这些以美国为主导的具有控制性的国际体制安排,为美国 "领导"战后的"新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然而,不久之后爆发的冷战,使世界分裂 成为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这使美国"领导"世界的 企图只得到了部分的实现。 冷战期间,作为西方世界的首领,为了与苏联争夺霸权,美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与苏联 的军备竞赛,加紧组织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组织和机制(如北约、巴格达条约组织、 东南亚条约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另一方面特别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美国 高举反共的大旗,开展宣传战、心理战和和平演变,大力宣扬美国模式的优越性,将美国 描绘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人人都有致富机会机会的"人民资本主义社会",而 对立面苏联则是一个靠铁丝网巩固的、以生活水平生活水平低下、奴役劳动、对个人自由 残酷限制为特征的"罪恶的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美国的这些反共宣传到70年代时开始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尤其是越南战争 使美国和世界人民看到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如何以反共的名义侵犯一个万里之外的小国, 残酷地杀戮那里的无辜百姓,并把自己的士兵派到战场上去送死,而且自身的国力受到了 严重地削弱。这样,一揽子反共主义的旧有基石已不再能作为调动国内国际支持的辞藻起 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在1975年竞选总统期间,民主党候选人卡特适时打出了人权的大 旗,以增强在与苏联的争霸中美国的道德形象,抢占道义制高点。卡特政府的一位官员称: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民族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需要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来把不同的人凝 聚在一起,这就是统一的价值,人权就是这样的价值,因此它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从此, 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提倡所谓"道义原则"的核心概念,成为后来历届政府自我标榜、 攻击苏联以及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有力工具(例如,1976年美国国会立法规定,国务院将 每年发表有关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报告")。正如里根所称:"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 中心,因为它是美国自我概念的中心。人权不是某种被加到我们外交政策上东西,而是外 交政策的最终目的:在全世界维持和促进自由。人权是把外交同美国人民的传统联系在一 起的具有关键重要性的问题。" 冷战后的霸权与"软力量" 冷战的结束在美国看来是美国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胜利。而美 国的"软力量"在"硬力量"不断发展、膨胀的同时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象一些 美国人强调的那样,美国的"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音乐电视"在全球有 无孔不入的渗透力,特别是以英文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潜移默化地传播着美 国思想、信息与文化。美国的新闻媒体执国际传播牛耳的地位,就象美国音响制品在世界 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一样无可争议。这些都大大增强了美国在"硬实力"的基础上运用"软 力量"推行全球霸权的"雄心"。在这样一个时刻,约瑟夫*奈完整的"软力量"学说应 运而生,他认为:在冷战结束后,面对相互依存的新环境,国家安全问题的范围扩大了, 常规安全威胁只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非常规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很难用"硬实力"-- 军事力量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众多新国际行为体的出现也改变了军事力量的地位,因 为非政府跨国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其他非政府组织都是超越主权国家疆界进行活动,它们 的活动不是仅用军事手段就能干预得了的。因此,面对冷战后的新形势,运用"软力量" 在增进国家利益方面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运用"软力量"来为其全球霸权政策服务,美国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为推行霸权政策进行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 冷战结束以来,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提供论证的理论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代表 性的大概有这样几种: 霸权稳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军事、安全保障及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 是从具有世界性威慑力的世界大国的存在中获得的。有这样一个大国的存在,就起到了类 似一个国家内部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这种公共产品在国际社 会中,中小国家如同一个国家中的个人、家庭和公司一样是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的,因为 这是"亏本"的买卖,只有世界性的大国才有能力提供这样的产品。如果这种大国不存在 了,力量分散了,国际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不稳定状态。同时这种理论还列出成为这种"世 界性大国"的四个条件,然而,环顾世界,只有美国符合这四项条件。另外,前些年,美 国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学教授出版了一本非常畅销政治学普及读物,书中对古罗马帝国的 政治社会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褒奖,认为这一帝国的存在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而且书中将罗马帝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美国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非常接近和相 似。今日美国是昨日罗马帝国的复生和再现这样一种心情溢于言表。这无疑是"霸权稳定 论"的又一翻版。既然,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有这么大的"好处",那 么象南斯拉夫这样不服从美国霸权的国家,无疑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象罗马帝 国那样运用"文治武功"对这样的"捣乱者"大加讨伐,无疑是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行"替 天行道"的责任。 历史终结论,这是冷战结束初期相当盛行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 华约的解散以及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造,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各种非民主主义的思想挑战民 主主义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从本世纪初开始,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挑战资本主义制度的 历史已经结束了;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非西方社会挑战西方霸权的历史也已经结束了。今 后的世界将是由各种资本主义形态组成的统一世界;资本主义当然也有自身的问题,但从 根本上说是优越和先进的。按照这种理论的推论,领导西方世界取得这一"辉煌胜利"的 美国,无疑将成为完成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核心整合者。就南斯拉夫问题而言,在资本主 义的诞生地--欧洲遗留下的唯一一个以社会党名义进行统治共产党国家存在,对于这一理论 的倡导者和信奉者来说,本身就意味着对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反动",从 内心讲必然是以拔除之为后快。 民主和平论,该理论以所谓"历史的经验"为依据,通过对国际关系历史的观察,得 出这样的结论:民主制度的国家之间很少彼此开战,当民主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磨擦时, 它们很少威胁使用武力,而是采取和平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便是有一些冲突,也能被 有效地抑制在战争的临界点之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该理论解释道,主要是由于民主 国家内在的体制约束以及长期形成的的规范和文化的自律。这种理论看上去与霸权学说无 关。但是,按照该理论推理,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能形成稳定的和平,那么为了实现世界 持久的和平,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就有必要团结起来,对"非民主国家"实行干预,推 动它们实现民主,这样才是对世界和平的推动。这实际上为象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干 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了道义上的依据。而此次北约的东扩以及战略新概念的 提出,就被这种理论解释为,扩大民主国家的阵营,以捍卫和保障欧洲的和平。 主权有限论,这种理论最新的发展就是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在 西方社会流行着这样一种颇为普遍的观点,保卫人权原则的提出,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希特勒的历史教训。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灭绝都是以国家的合法名义进行的,因此 一种超国家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依据这种观念,建立在主权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没有能力处 理人权问题时,应当对此进行改革,把更高的标准应用于每一个国家。在西方媒体的大肆 渲染下,在南斯拉夫境内科索沃发生的民族矛盾,就被演义成一场类似希特勒种族灭绝的 人间惨剧。这使生活在西方社会的相当多的民众认为,有必要打破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界 限,实施干预。 2,在其主导下积极推动各种国际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改善,并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其中 如前所述,美国一贯重视在国际上制订有形或无形的法规、行为规则和制度安排,力 图操纵现存的国际组织,按照美国的意愿和利益建立新的机构。 而制度的建立以及规则的制订,在国际社会中这本身就意味着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大 国意志和力量的体现,通过这种形式,大国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际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 的规则和程序,以此提高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并降低成本。例如,联合国安理会五个 常任理事国的设立以及其拥有否决权的规定,就是一种大国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合法的。 如果这些大国按照其规定的程序办事,即使它违反了多数成员国的意愿,它所追求的目标 仍有很高的成功几率,而且付出的代价比没有按照这套规则办事小得多。 现行的一些国际规则、机制和制度可以说是一种软性而有精致的控制权,而在其中美 国起着核心作用。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的霸气,类似于一种"裹着橡皮的钢鞭"或"沾着 白糖的大棒"的东西;有时它采用利弊并存、软硬兼施、任你选择、咎由自取的方式,迫 使如处于局外或弱小国家最终不得不接受强国制订的规则。例如,1994年美国于朝鲜达成 的核协议,就是这种安排的典型:朝鲜放弃原先的有可能发展出危险核武器的反应堆,美 国则向朝鲜提供制造新型反应堆的燃料、技术和资金,并使朝鲜获得美国有限和逐步的承 认。有时它可能采用一种看似利他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负担小国弱国无法承受的债务和 防务,从而达到长远看来是实现控制的目的。例如,在此次东亚金融危机中,美国占有最 大特别提款权份额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方面向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提供了巨额资 金支援,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按照美国所希望的方式进行 变革。总之,选择的条件主要是由大国提出的,规则是大国制订的,修改规则的可能只有 在得到大国的认可之后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现阶段,对中国来说,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主 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中国纳入到这样一套国际规范和制度中去,这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问题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冷战后美国可以说是更加加紧监督执行或组建、参与国际机制。如核不扩散条约、全 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导弹技术控制协议、知识产权协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北美自由贸 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并在其中获得了某种主导权。对于最重要 的全球性组织--联合国,由于美国已无法完全操纵,于是它采用两手策略,一方面在就某一 问题大国间可以达成一致时就利用联合国,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和处理波黑问题上;同时利 用它作为联合国最大出款国的地位,压该组织进行它所希望的改革。另一方面,当美国与 其它大国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时,就试图绕开联合国,此次美国组织北约对 南实行空袭,就是其企图绕开联合国并组建新的、与联合国并行的国际安全组织的一次重 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