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挑战大于机遇
作 者: | 樊吉社 | 关键词: | |
书 名: | 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挑战大于机遇 | 成果形式: | 其他 |
合著者: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http://news.fm365.com/xinwen/zhuanti/hcj/18.htm | 出版时间: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挑战大于机遇? 樊吉社 当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机制面临停滞、倒退,甚至崩溃的危险时,按照《不扩散核武器 条约》(NPT)第八条第三款的规定,187个条约成员国如期在2000年4月24日联合国总 部大会议厅召开自条约生效以来的第六次审议大会,根据议程规定,大会将持续到5月19 日。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68年6月12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7月1日在莫斯科、伦 敦和华盛顿开放签署,1970年3月5日正式生效,有效期为25年。1995年4月,175个缔 约国在纽约举行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决定条约无限期有效,迄今为止已经有187个国家签 署了该条约,仅剩下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古巴尚未签署条约。 条约对于国际军备控制和裁军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0年来,这 个条约实际上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原料的扩散,推动美苏、后来是美俄进行核裁军,由 最初的限制战略武器(SALT I 和 SALT II)到削减战略武器(START I 和 SART II),极大 地减小了爆发一场毁灭性核战争的危险。条约还促使诸如南非(曾经承认在八十年代末进行 过数次核试验)、阿根廷、巴西等一些核门槛国家放弃核武器选择,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 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同意将部署在本国的核武器移交给俄罗斯,而且世界各地还建立 了几大无核区。在六十年代签署《不扩散条约》之前,根据美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到八十年 代将有25个国家发展或者获得核武器,世界五十多亿人口将生存在一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 星球上,正是由于条约的签署,目前为止这种危险几乎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消除了。冷战结束 曾使人们乐观地想象,以后的军备控制将是凯歌行进的时代,也正是这种乐观估计使得条约 缔约国在1995年同意无限期延长条约。然而,乐观的形势并没有维持太久,近年来的形势 让国际社会有理由担心,核阴影并没有消除,它甚至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 什么这次审议大会成了举世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国际社会担忧国际军备控制机制面临严重的 挑战。 机遇--不扩散领域取得的进展 回顾自1995年条约无限期延长至今的五年时间,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并不是没有亮点。 首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已经于1996年达成并开放共各国签署,这可 算作五年来军控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在核军控领域,世界各国大致可以分为有核国家和无 核国家。前者包括美、俄、英、法和中国,即五大核国,根据条约第9条第3款的界定,凡 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为核武器国家,五大核 国合法拥有核武器并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无核国家包括了以前的核门槛国家如南非、巴西和 阿根廷等国,但这些国家已经陆续放弃核选择,加入了条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 以色列是被怀疑具有核能力的国家,印巴两国虽然进行了核试验,实际上拥有了核能力但不 被国家社会所承认,它们只能算作无核国家或者说是非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95年无核 国家同意放弃核选择,同意无限期延长条约的时候,它们提出的重要文件之一就是要求日内 瓦裁军谈判会议不迟于1996年就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可有效核查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完成谈判。这一点已经满足,尽管条约生效仍然遥遥无期。 其次,两个无核区的建立。无核区是实施军备控制与裁军的重要措施,尤其对加强国际 防扩散机制其到了强有力的补充作用。1995年12月15日,东盟七国和老挝、柬埔寨和缅 甸三国首脑签署了《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目的是建立新的无核区,现在已经有9个国家批 准了这个条约。1996年4月11日,45个国家签署了《佩林达巴条约》,从而使非洲称为继 东南亚无核区之后的又一个无核区。这两个条约一旦生效,加上原有的拉美和加勒比无核区、 南太平洋无核区,将使南半球基本上排除了核危险的存在。 其三、美俄在核裁军方面也有一些进展。1996年1月,美国批准了《进一步削减和限 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ART II),使这个条约生效的可能性前进了一步。由于美国在北 约东扩、轰炸伊拉克和科索沃问题上采取的咄咄逼人的政策,俄罗斯杜马曾一度搁置START II,但在普京执掌俄罗斯大权后,俄罗斯杜马于4月18日批准了这个条约,此举使得条约 生效的前景趋于明朗。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明确要求就《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SART III)进行谈判,俄罗斯希望加大削减战略武器的力度,将削减的额度定在SART III 达成后,部署的核弹头仅保留1500枚。 尽管军控领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不扩散机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极大程度上抵消了这 些进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喜悦。 挑战--美国引发的危机 此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 和平利用核能,其指导性文件则是1995年在审议和延期大会上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核不 扩散的原则与目标的决定》。就文件所规定的内容来看,《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遭遇的挑战远 比取得的成就更为巨大。这些挑战包括了无核国家造成的挑战(如以色列和印巴两国)和有 核国家尤其是美国造成的挑战,就其严重性而言,有核国家构成的挑战又远远大于无核国家 的挑战。 阿拉伯国家一直提出在中东建成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地区,最大的障碍则是以色列。 以色列一直以它和阿拉伯邻国处于战争状态为借口,拒绝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 以色列的这一立场严重破坏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均衡,并对该地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埃 及总统政治顾问巴兹曾表示,面对以色列的核威胁,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都有理由拥有核武 器。阿拉伯国家联盟对以色列的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 采取行动,促使以色列尽快加入该条约,并对以色列的核设施进行核查。而以色列一直在这 个问题上坚持其顽固立场,力求保持在核问题上的模糊政策,拒绝签署条约,本届大会能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以色列签署条约,从而使条约更具有普遍性,这种可能性是大可 质疑的。 印巴两国在1998年5月进行的核试验实质上给不扩散机制当头棒喝,使核不扩散机制 近于崩溃。尽管安理会通过1172号决议,但这个决议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尽管5月1日 审议大会期间五大核国向审议大会提交的联合声明不承认印巴两国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地位, 但事实上两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即使在以后考虑强烈要求两国签署并批准《不扩散核武器 条约》和CTBT的时候,两国将以何种身份加入这两个条约势必使一个最大的挑战。更何 况两国均以对方加入条约作为决定自己政策立场的前提,这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 南亚局势近期并无改善的迹象,国际社会有理由担心南亚的核危险。两国不加入这两个条约, 不仅影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普遍性--这恰恰是无核国家同意无限期延长该条约的强 烈要求之一,而且使得CTBT根本无法生效。 另外,伊拉克和北朝鲜两个缔约国均被怀疑从事一些有关违背条约的活动,能否使条约 成为一个真正有效,能否确保缔约国切实履行条约的各项条款仍然是个疑问。 相对于这些无核国家对不扩散机制造成的挑战,美国对不扩散机制造成的危机更为严 重,更具有根本性,已经危及到不扩散机制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拒绝批准《全面禁 止核试验条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TMD 和 NMD),试图修改《反导条约》。美国对近 年来军备控制和裁军的停滞和倒退负有重要责任,成为审议大会各无核国家的众矢之的美国 是当之无愧的。 1999年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反对、48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批准《全面禁止 核试验条约》的议案,引起世界舆论一片哗然。美国参议院拒批条约固然与美国近年来保守 主义思想回潮、国内政党政治斗争趋于激烈和克林顿政府在批约问题上动员不力有关,也可 以相信美国最终仍然会批准条约,但参院的此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是极端 民族主义转化为民族自私的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核试验次数最多、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 也是全面核禁试条约的积极倡导者,连美国都拒绝批准条约,它还有什么能力去说服其他国 家签署并批准条约呢?不仅无核国家更有理由拒绝签署并批准条约,甚至有理由进行核试 验,而且有核国家也可能重新考虑自身的安全关切。也就是说,没有签署条约的国家,尤其 象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它们不会轻易签署条约,已经签署的国家有可能推迟批约。 条约生效所必需的44国目前只有28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条约,条约生效本已困难重重,参 院拒批条约更是雪上加霜,条约近期生效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印巴在美国压力下签署了条约, 它们批准条约的时间也难以预期,更何况它们是否签署条约尚在未卜。尽管五大核国在5 月1日的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努力通过谈判实现最 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目标,但非核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美国的承诺呢?美国参院拒批条 约动摇了各国对不扩散机制的信心。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近年来加大了研究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力度,不仅增拨用于研发的 经费,而且表示要修改《反导条约》。众所周知,《反导条约》是美苏及后来的美俄进行限制 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和削减并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基础,没有这个条约就不会有SAIT I 和 SALT II,更不能有START I 和START II,更枉谈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美国拥有世 界上最大的核武库和最先进的核技术,可以说美国的"矛"已经足够锐利,它还要企图打造 最强固的"盾",它要对付什么样的威胁呢?根据美国政府的辩解,美国海外驻军甚至本土 都面临着"流氓国家"进行导弹攻击的危险,TMD和NMD就是要对付这些威胁的,中俄 并不是美国的目标。这种理由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呢?可以想象,美国所定义的"流氓国家" 都是经济上非常落后,军事能力以非常有限的国家,美国具备足够可信的常规威慑能力和异 常强大的核威慑能力,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如果不是发疯,他又有怎么会拿本国人民的生命财 产作儿戏,做出对美国发起攻击的决定呢。国际社会有理由怀疑美国发展甚至部署导弹防御 系统的意图,它是不是要使美国达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就象美国领导下 的北约在南斯拉夫的长达78天的轰炸,就象美国提出的"新干涉主义"。美国这样做的后果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将导致新的军备竞赛,是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遇到挫折,给导 弹扩散以新的刺激。" 4月18日和21日,俄罗斯杜马分别批准了START II和CTBT,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建 设性的合作态度。但是,俄罗斯在批准START II时宣布,"杜马批准该文件后,如美方 采取破坏苏美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条约的行为,俄不仅将退出START II,还将退出 俄美间所有有关战略及常规武器控制方面的协议"。现有的武器控制协议体系是复杂和脆弱 的,一旦其中的主要方面被削弱,整个体系将变得不稳定;《反导条约》一旦崩溃,将损害 过去30年中达成的所有裁军协议。修改《反导条约》将使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合法化。如 果这一企图得逞,核裁军的前提和基础将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谁又能保证不会再有国家 打破其无核承诺?尽管5月1日五大核国提交的声明中重申将维护和加强《反导条约》,因 为该条约是"维护战略稳定的基石以及进一步削减战略武器的基础",但许多无核国家认为, 声明并没有新意,只是由于当前各国对国际核裁军进展缓慢十分不满,对美国研发导弹防御 系统可能引发新的核军备竞赛严重担忧,美俄为了共同利益,暂时搁置了彼此在核裁军问题 上的严重分歧,对无核国家的批评做出反应,以平息它们的不满。然而,分歧仅是搁置,并 不没有消除,有关反导的问题很快仍会浮出水面。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六条和延长大会通过的文件规定,条约的"最终目标是彻 底销毁核武器和在严格有效的国际控制下全面彻底裁军",目前由于美国发展反导系统问题 而陷入停滞,彻底销毁和全面裁军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在安全承诺方面,美国一直拒 绝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保证,而且北约至今仍然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1995 年条约延长大会另一项决定现在仍然尚未启动--谈判《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 其主要原因仍然是美国研发导弹防御系统造成的。美国执意发展以外空为重要基地的反导系 统的情况下,又怎么能不顾各国安全关切,首先谈判"禁产条约",而不是防止外空武器化 呢?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方面,由于美国忽视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愿望和要求,片面 强调防止核扩散和核出口控制,甚至以防止核武器扩散为借口,阻碍各国间正当的和平核合 作,对有关国家的切身利益带来损害,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将会因此失去支持而难以为继。 正是由于如上种种原因,才使得核不扩散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它所面临的机遇,此次审 议大会成为各国发泄不满的舞台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 不扩散前景堪忧 不难想象,即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0审议大会不至于以失败告终,那么在会议 最后文件中--它可能包括对1995年到2000年条约的执行情况的回顾和对下一个五年的展 望及议题--也必然包括无核国家对核不扩散机制和核裁军现状的强烈不满,无核国家会重 申1995年条约延长大会提出的要求,对美俄尤其是美国施加很大压力。核不扩散机制的方 方面面都存在严重的危机,如果以色列不签署并批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东无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地区就无从建立;如果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古巴不签署并批准条约,条约 就不具备彻底的普遍性;如果没有遏制核扩散和具体措施,就无法保证各缔约国对条约的履 行;如果印巴等国不签署并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就谈不上条约的生效。如果美国 不在发展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不有所收敛,甚至在修改《反导条约》不成的情况下退出条约, 那么原有的核裁军成果是否能够维持并巩固,俄罗斯是否会同意继续进行第三阶段削减战略 武器谈判,相关国家是否同意启动禁产条约的谈判,这都是疑问。而且,美国国会中的赫尔 姆斯已经多次大放厥词,声称"本届美国政府关于核裁军的任何努力宣告结束," "我们应 当明确,本届政府任何试图反对修改《反导条约》的努力都将会白费 ,至少在参议院外交 事务委员会通不过," "俄罗斯政府不要存在幻想,这届跛鸭政府通过的任何提议将远离下 一 届政府。"毫无疑问,现在的克林顿总统已经成了跛脚鸭,他动员国会支持进行军控的能 力已经大大下降,任内的作为十分有限。那么,国际社会必然担忧,美国的军控政策将把世 界安全引向何处? 将于5月19日结束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0年审议大会是国际社会在人类进入新 千年后召开的首次审议大会,它对于二十一世纪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是什么样的?前景毕竟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