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之第四章——台海风云
作 者: | 陶文钊 樊吉社 | 关键词: | |
书 名: | 《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之第四章——台海风云 | 成果形式: | 专著 |
合著者: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 出版时间: | 1999-11-15 |
第四章 台海风云
第一节 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对抗的由来
朝鲜战争的爆发为美国改变对台政策提供了契机,〔1〕 也使绝望中的台湾当局抓到了救命稻草。1950年6月29日蒋介石通过驻美"大使"顾维钧向美国政府表示,愿派3.3万人的地面部队去南朝鲜作战,遭美国拒绝。其中原因,既有美国不愿扩大战争的考虑,又有美国政府对国民党军队的强烈不信任。〔2〕
台湾当局还于7月7日向国务院提出一份备忘录,表示愿意密切配合美国政府6月27日声明,希望美国承诺保卫其据守的沿海岛屿,支持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但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除了台、澎之外,美国不应协防台湾当局控制的其它岛屿。〔3〕 在国防部长约翰逊(Louis Johnson)的支持下,7月底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立即向台湾当局提供作战物资和补给品,允许台湾旨在"自卫"的布防,并在东南沿海布雷。杜鲁门于7月27日批准了部分建议,这就是NSC37/10号文件。文件提出:应重新评估台湾当局的军事能力,并赠予部分军援物资;确保其军事装备的正常维持;指令麦克阿瑟全面调查国民党军队的资源及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援助计划。〔4〕
麦克阿瑟在7月中旬就计划访问台湾,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当时形势微妙,极力劝他不要访台。7月31日,他擅作主张抵台访问,同蒋介石等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蒋介石发表声明,暗示会谈奠定了联合防卫台湾和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极力夸大麦克阿瑟访台的意义。〔5〕 麦克阿瑟这次访台确实鼓舞了台湾的士气,台湾期待着驻日盟军总司令的大规模军事代表团和军事援助。麦克阿瑟这次访台安排得如此秘密,连"驻台代办"斯特朗(Robert C.Strong)对会谈内容、抵台、离台时间也一无所知。国务院对麦克阿瑟自作主张十分不满,一再追问他访台的详情。麦克阿瑟解释说:他与蒋介石及军方的会谈旨在安排有效的军事合作,会谈严格限于军事技术层面的问题。台湾当局的"外交部长" 叶公超也向"驻台代办"作了内容大致相同的说明。〔6〕 台湾当局和麦克阿瑟作了一个绝妙的传接配合,令国务院束手无策。
为了明确国务院和军方的对台政策,参谋长联席会议于8月14日致电麦克阿瑟,强调指出,美国在台湾只限于辅助性的行动,实际上不在该岛使用武装部队,未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不得在台湾驻扎任何种类的美国部队。〔7〕 麦克阿瑟访台后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派一个由职业军人组成的调查团到台调查;这一建议与 NSC37/10文件精神不谋而合。麦克阿瑟遂于8月初派出了由他的参谋长福克斯(Alonzo P.Fox)将军率领的四十名左右军官组成的军事调查团。福克斯调查团8月5日抵台访问,8月12日即送出一份初步报告,9月初向国务院提交正式报告。
继自作主张访台后,麦克阿瑟又于8月26日给国务院制造了一个不小的麻烦。他向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主席发了一封长信,打算在当月28日该协会的年会上宣读,而事先麦克阿瑟已向美国各报刊分发了长信全文。信中重弹所谓台湾在敌国手中是"不沉的航空母舰"的老调〔8〕,强烈暗示,美国应当尽量扩大对台湾当局的承诺,保卫并长期控制台湾,将来还可利用该岛作为美国的军事基地,等等。〔9〕
这一长信令白宫和国务院感到"无比愤慨"。杜鲁门认为,在对外关系方面,只允许一个人发言,麦克阿瑟不服从指挥,在国内造成不良影响,在国际上引起盟国的误解,是不允许的。其时,杜鲁门就萌生了将麦克阿瑟解职的想法。 26日当天,杜鲁门命他收回长信,因为其中关于台湾的"各项论点是和美国的政策以及美国在联合国中的立场相冲突的。"〔10〕 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美国对台政策立场,杜鲁门还亲自致函麦克阿瑟,并附上27日致驻联合国大使奥斯汀的信的全文,该信阐述了美国对台政策的七个要点。〔11〕 8月31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台湾的地位须待对日和约的签订,"如果朝鲜事态得到解决,就没有必要将第七舰队保留在台湾海峡。"〔12〕 杜鲁门的这一表示引起台湾的极大不安。9月2日叶公超在致美国"驻台代办"兰金的备忘录中提出,如果美国对6月27日声明中作出的安排进行修改,应事先与台湾当局进行磋商,并问:如果第七舰队撤出台湾海峡,大陆进攻台湾,美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卫台湾?〔13〕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受到沉重打击,他于11月底强烈要求政府接受蒋介石6月底提出的助战请求。顾维钧和蒋介石本人也在不同场合重复了这一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它牵涉到美国与盟国的合作,并可能将战争扩大到台湾海峡和其他地区,因而应慎重考虑。〔14〕
福克斯调查团赴台调查的同时,国务院又就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作出了安排:1948年援华法案项下的1.25亿美元赠款的剩余部分将继续供台湾当局使用;授权国防部向台湾出售其控制下的任何物资;台湾获准进入美国的军火市场,这样,台湾当局实际上可以采购到任何军事装备,包括喷气式飞机、中型、重型坦克。〔15〕 第一批军援物资于11月交货。但在援助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美国官方对台湾当局的行政能力及运用美援的效率完全失去信心,对提供援助物资仍然犹豫迟疑,这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极大不满。
福克斯调查团提交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调查报告对台湾陆、海、空三军的基本情况作了详尽分析,认为国民党军队装备和训练状况非常糟糕,台湾的综合防卫能力极差。调查团提出了一份1.582亿美元的援助清单,并称如果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还需追加1亿美元。报告强调,台湾吸收军援的能力低下,缺少统一的训练计划和战术思想〔16〕, 暗示美国政府应向台湾提供顾问指导训练,并监督军援的使用。兰金也向国务院提议,应加快援台和派遣美国技术专家赴台的工作;增加"驻台武官处"人员以便能够派遣合格的军官和士兵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但不用"派遣美国军事代表团"的名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17〕 国务院于1951年1月20日指示兰金向台湾当局递交照会,表示美国愿意向台湾提供大量用于自卫的军援,但要求派人监督军援物资的交付及使用,台湾当局应就此向美国提供书面保证。〔18〕 国务院主张向台湾增派武官,军方却倾向于派遣军事顾问团。杜鲁门同意了军方的建议。4月2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任命蔡斯(William C.Chase)将军为军事顾问团团长,22日首批顾问团成员抵台。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还称,一个总额约为3亿美元的援台计划已经获得批准并在短期内提供款项。〔19〕
随着中美两国在朝鲜军事对抗的展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包括对台湾的政策逐渐成形。1951年5月17日,题为《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方针》的NSC48/5号文件出台,其中关于对台政策的规定是:继续第七舰队的任务,向台湾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阻止台湾陷落";提高国民党的威望和影响。〔20〕 有的台湾学者指出,自此,美国"决策者才开始认为可能将台湾从美国的政治负担变成政治资产……开始探讨积极保全该岛的可能性。"〔21〕
当时美国正筹划与日本缔结和约,到1951年5月中旬,台湾当局能否参加对日和约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美、英两国在由谁代表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英国认为,台湾当局业已丧失对大陆的控制权,因而提议由中国政府参加签订对日和约。美国政府最初考虑让台湾当局参加缔约,但这样美国就要面临很大压力,英国、印度及其他英联邦国家将拒绝参加拟议中的和约,多边条约无法达成。6月14日美英达成妥协方案:既不邀请中国政府也不邀请台湾当局参加和约,在多边和约签署生效、日本恢复主权与独立后,由日本和台湾当局单独签订双边条约。这种结果自然不是台湾当局所希望得到的。6月14日、18日,台"外长"叶公超和蒋介石本人相继发表声明,强调台湾当局有与其他盟国平等的参加签订对日和约的权利,不能接受任何具有歧视性质的和约签订办法,不能接受英美妥协方案。〔22〕 国务院接着放出风来说,美国将就和约问题发表一项声明,意即此事尚有转圜余地,台湾当局可稍安勿躁。
为了解决台湾的签订权问题,台湾当局也曾提出各种方案,但美国均不认可。杜勒斯不客气地指出: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权力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是一种虚构,美国能够做到这一步(指不邀请中国政府签约)就不容易了。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也坦言,台湾当局尚能在若干国际机构中保住席位,这种现状完全靠的是美国的支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当局的地位必将大为改观。〔23〕 9月8日,美、英等49国排除中国参加在旧金山通过对日和约,8月15日和9月18日,中国外长周恩来两次就和约问题发表声明,指出:"对日和约的准备、拟制和签订,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无论其内容和结果如何,中央人民政府一概认为是非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24〕
旧金山和约签订后,台湾当局希望尽快与日本签订双边条约,但美国要求首先得到保证,条约只对台湾当局目前实际控制的领土或今后可能控制的领土具有约束力。10月末,台湾当局接受了美国方案。由于日本并不情愿按照美国的意愿同台湾当局签订条约, 杜勒斯于12月10日访问日本,向日本施加压力。12月24日日本首相吉田致函杜勒斯,被迫同意与台湾当局签订双边条约。 1952年1月底,日本政府指定前大藏相何田烈为全权代表和特使前往台湾谈判和约。4月28日,日台和约在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同时签署完成,8月5日经日、台双方批准生效。〔25〕
随着1951年4月份美国军事顾问团赴台,美国对台湾事务的介入愈来愈深。军事顾问团试图影响对台军援的支出、使用,还希望全面介入台湾的经济生活,影响台湾的财政预算,以便稳定台湾经济,支持美国远东政策。1952年2月26日台湾防务改由太平洋舰队司令雷德福(Arthur W.Radford)负责。3月22日副国防部长福斯特(William C.Foster)起草了NSC128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考虑。他建议,美国对台政策应以下列原则为指导:一、阻止台湾落入任何与苏联结盟或受苏联控制的中国政权手中;二、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确保台湾能被用作美国军事行动基地;三、第七舰队继续其保护台湾的使命,直到远东形势允许台湾当局自行保卫该岛;四、支持与美国友好的台湾政权,并使其与美国密切合作;五、发展台湾的军事潜力。〔26〕 这是军方鼓吹全面援台,扶持台湾武装力量的纲领。 国务院 、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连续召开会议,讨论该文件是否应当成为美国当前对台政策的指导文件。其中第三条引起了争议。国务院认为,这条建议意味着放弃"中立化"政策,支持台湾"反攻大陆",而台湾当局一旦获知美国政策的变更,就会把美国拖向战争,目前形势尚不足以构成变更第七舰队任务的需求。军方认为东亚形势将来会出现较大变化,不能排除变更第七舰队任务的可能,这条建议的目的即为今后解除第七舰队对台的限制预做准备。〔27〕 双方最后达成妥协,第七舰队继续其使命,但美国政策将根据世界和远东形势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改。军方仍坚持其积极扶持台湾的立场。4月1日海军部长金勃尔(Dan A.Kimball)竟公开发表支持蒋"反攻大陆"的言论,声称如果台湾当局进攻大陆,第七舰队将"站在旁边欢呼"。国务院赶紧出来澄清说,第七舰队的任务没有任何变化。 〔28〕
军方对台湾的支持还表现在军方领导人频繁出访台湾。3月底金勃尔访台,5月初雷德福访台,7月份海军作战部长费克特勒(William M.Fechteler)访台并参观军事演习。雷德福的发言人还发表讲话称,7月22日约100架飞机已在中国沿海恰好3英里外进行过飞行演习,目的是让"中共掂量掂量";25日金勃尔称美国近日内的大型海空特别行动将不受3英里限制而飞越中国城市上空;〔29〕 10月底国防部副部长福斯特访台并与蒋介石探讨大陆攻台的可能性及能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为美国对台政策带来了新的变化。他在1953年2月2日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说,1950年6月27日的声明〔30〕 实际上意味着要让美国海军来保卫共产党中国,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美国海军为中共承担防卫责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命令第七舰队不再被部署为屏障共产党中国。对我们来说,这一命令并不包含侵略意图。"〔31〕 2月5日,第七舰队中止在台湾海峡进行"中立巡逻"。这一政策被称为"放蒋出笼"。1月31日,兰金向蒋介石预先通报了艾森豪威尔将变更第七舰队任务的决定,蒋表示满意,同时希望美台之间建立"机构合作",美国为沿海岛屿的防御提供援助。兰金则趁机向蒋表示,不希望台湾在同驻台高级官员蔡斯将军磋商之前采取军事行动进攻大陆,更不能动用飞机和装甲部队。〔32〕 兰金称这一附加条件使台湾当局"在这方面‘解去了颈上的皮带’(难听的字眼),但马上又被‘中立’了。"〔33〕
在艾森豪威尔变更第七舰队的使命后,参谋长联席会议经与国务院商讨,命令太平洋舰队司令雷德福:驻台美军不得向台湾当局作出任何承诺;没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授权,不得将美国战斗机驻留台湾;如台湾当局事先未获美国同意而主动对大陆采取攻击行动,美国不承诺抵抗大陆的反击。〔34〕
无论是杜鲁门6月27日的声明,还是艾森豪威尔取消"台湾海峡中立化"政策,都是美国依据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的单方面行动,均未事先同蒋介石磋商。其存在本身都要依赖美国支持的台湾当局对美国政策即便不满也只能一概接受。
为防止台湾利用美国的军援"制造麻烦",美国要在援台物资的使用方面施加限制。新任国务卿杜勒斯担心,交付F-84战斗机可能带来麻烦。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获得蒋介石的保证,没有美国的事先同意,台不得使用这些新式装备"反攻大陆",建议国防部在获得台湾当局的保证之前,中止可用于攻击大陆的飞机的交付。 4月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台湾当局保证,不得对大陆采取有可能将美国拖入战争的攻击性行动;在未获保证之前,停止向台运输喷气式飞机,已运抵台湾的也暂缓交付。〔35〕 雷德福称他已与蒋介石和台湾军方达成非正式谅解,所以他希望不要停止交付飞机。蒋介石亦称,由于游击队行动不容易控制,因而任何行动均需要获得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同意是不可行的。杜勒斯于是让兰金转告台湾当局:未经美国同意,拟议援台的喷气式飞机不可用于反攻的行动;若国民党军队增加袭扰大陆次数或改变袭扰方式,尤其涉及动用飞机的军事行动,需同美国事先协商。〔36〕 4月23日台湾当局作出正式承诺,接受了美国的约束。4月2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继续向台湾提供喷气式飞机。
随着朝鲜停战,中国新政权日渐巩固强大,大陆针对台湾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台湾当局感到极大威胁,对其控制的沿海岛屿的担心与日俱增。蒋介石非常清楚,虽然他从未停止过叫嚣"反攻大陆",但这不过是鼓舞台湾士气的宣传手段,按照当前实力,台湾绝无"反攻"取胜的可能,没有美国的支持,别说"反攻"的希望,就连台湾当局本身的存在都是问题,更遑论"反攻"了。他迫切希望同美国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使美台之间的关系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美国已经于1951年分别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朝鲜停战后又同南朝鲜缔结军事同盟条约。订立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一则可使台湾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国家并驾齐驱,不致在国际社会中孤立;二则台湾的防卫可以得到保证。朝鲜停战后不久,台湾就把缔约问题提上日程。
1953年3月19日顾维钧会见杜勒斯时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问题,遭杜勒斯婉拒。〔37〕 5月21日,台湾当局向"驻台大使"兰金递交备忘录,并抱怨美国援台物资交付迟缓,要求将台湾当局控制的沿海岛屿与台、澎力量并为一体,并希望提供海军舰只。〔38〕 6月7日,蒋介石亲自致函艾森豪威尔称,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侵略扩张,应组织亚洲的双边和多边共同安全条约。艾森豪威尔于6月24日复信说,共同安全的安排应通过亚洲国家自身来实现,拒绝了由美国出面组织的建议。〔39〕
7月6日蒋约见兰金,要他向国务院转达三点要求:一、重新考虑将沿海岛屿正式并入台、澎联合防御体系问题;二、美国立即公开声明对沿海岛屿的关注,以威慑中共;三、向台湾提供用于沿海岛屿地带的、吃水浅的舰只。〔40〕 这三点要求在美国政府内引起了相当的共鸣。雷德福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允许台湾当局采取防卫沿海岛屿的行动,将美国海空协防范围扩大到这些岛屿。艾森豪威尔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53次会议上提议向台湾提供一些轻型舰艇。〔41〕 7月18日兰金会见蒋时,蒋又要求将沿海岛屿的防务纳入军援项目中去,催促加快交付吃水浅的舰只。蒋甚至希望美国声明,第七舰队"正在继续加强对沿浙江、福建海岸中共控制的岛屿附近水面的巡逻和侦查",籍此威吓中共,但兰金8月6日表示,当前情况下美国不可能就第七舰队的活动作出公开声明。8月中旬,杜勒斯催促国防部加快决定哪些类型的舰艇适于防卫沿海岛屿,并加快交运。他认为,尽管沿海岛屿对台湾的防御并非至关重要,但一旦丧失将对台湾当局造成政治和心理上的打击。
针对远东出现的新形势,美国重新审查了对华政策。11月前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了题为《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的NSC166/1文件。文件规定,美国不谋求动用美国武装力量或支持台湾当局推翻中共政权,但力争通过战争以外的各种手段削弱中共在亚洲的地位,阻滞其实力的增强,包括继续承认台湾当局,支持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劝说其他国家采取同样政策;继续对中共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等等。〔42〕 11月6日总统同意这个文件代替NSC48/5中相对应的政策方针。同时出台的还有题为《美国对台湾及中华民国的目标和行动方针》的NSC146/2文件。文件指出,不使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是远东防御政策的基点;提高台湾当局和军队的效率和威信,利用其军事潜力并使台湾成为美国基地符合美国的安全政策;发展台湾经济,改善台湾当局同非共产党执政国家的关系;继续承认台湾当局,支持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依照这些政策目标,NSC146/2文件还从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设计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方针。NSC146/2同样取代了NSC48/5文件中的相应段落成为美国新的对台方针。附在NSC146/2文件后面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对该文件的分析认为,尽管文件规定了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安排将台、澎纳入美国远东防御圈中,但目前同台湾缔结一项地区性安全安排时机还不成熟。〔43〕
台湾当局却在继续不断地催促缔结共同防御条约。11月8日副总统尼克松(Richard M. Nixon)访台期间,台"外长"叶公超向尼克松强调缔结条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兰金也向国务院提出缔约建议。12月18日台湾正式向美国政府提交台方拟定的条约草案。
进入1954年,台湾当局更频繁地向美国提出缔约的要求。1月底四国柏林会议决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即将举行的日内瓦会议,台湾当局顿感紧张,一再询问国务院在双边条约问题上会采取什么行动,国务院答复:正在考虑。2月25日,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在给杜勒斯的备忘录中称,通过缔结美台条约,可以鼓舞台湾士气,消除因邀请中共参加日内瓦会议引起的不安;借此表明支持台湾的决心,促进NSC146/2文件规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能在美国的太平洋盟友体系中给予台湾与日、韩、菲、澳、新等国同等的地位。饶伯森建议,授权远东司准备一个条约草案,以此为谈判基础;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考虑缔约的可行性;在日内瓦会议之前开始谈判。〔44〕 但杜勒斯认为,在日内瓦会议前美不拟采取任何与缔约相关的行动。〔45〕 缔约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但台湾当局却不甘心。5月11日,叶公超再次请求美国就第七舰队的巡防发表声明。22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雷德福于1953年6月由太平洋舰队司令改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讨论沿海岛屿问题。艾森豪威尔认为,沿海岛屿对于台湾的安全固然重要,但美国只承诺协防台湾,不能协防这些岛屿,不过可派第七舰队访问大陈岛,借以向中共示威。2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派第七舰队访问大陈岛的命令。
美国在与台湾缔约问题上踌躇不前,主要原因是美台在条约可能涉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一是领土适用范围问题。美国虽承诺协防台澎,但台湾当局仍据守沿海30多个岛屿,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均希望保持美国对沿海岛屿政策的某种模糊性;二是美国认为条约应明确地以台、澎为限,但果真如此,又会在东亚引起不利的政治影响;三是杜勒斯不希望因为签约而束缚了台湾当局对大陆的袭扰,也不愿因支持台湾"反攻大陆"使美国卷入战争。〔46〕 对台湾当局而言,共同防御条约的意义是为了确认美国将在一个相对长远的时期内支持台湾、援助台湾,不论条约的实际条款如何,签约本身就表明了美国的支持。为了获得这样的一个条约,蒋介石不得不作出让步。7月8日蒋介石召见了即将回国述职的兰金,要他转告艾森豪威尔总统,他愿意满足美国要求:在采取任何重要军事行动之前征得美国的同意。〔47〕
注释:
〔1〕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
〔2〕关于此事参见《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399-401页;《艾奇逊回忆录》,上册,第276-277页。
〔3〕FRUS, 1950, Vol. 6, pp373, 379-380, 387.
〔4〕FRUS, 1950, Vol. 6, pp.413-414.
〔5〕FRUS, 1950, Vol. 6, p.405, note1.又见《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123-124页 。
〔6〕FRUS, 1950, Vol. 6, pp.415, 417-418.
〔7〕FRUS, 1950, Vol. 6, p.423. 又见《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415页。
〔8〕参见《中美关系史,1911-1950》,第488页。
〔9〕《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第81-82页。
〔10〕《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16-417页。
〔11〕这七个要点分别是:美国并没有侵占中国的领土,也没有对中国采取侵略行动;美国对台湾的行动是在该岛和大陆相冲突时采取的;美国对该岛和大陆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行动;美国对今后如何解决该岛地位问题没有任何偏见;在历史上,美国和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美国将欢迎联合国考虑台湾问题;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仍将继续关注"大韩民国受到的侵略"。
〔12〕FRUS, 1950, Vol. 6, p.476.
〔13〕FRUS, 1950, Vol. 6, p.482.
〔14〕《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51页。
〔15〕FRUS, 1950, Vol. 6, pp.444-446.
〔16〕FRUS, 1950, Vol.6, pp.590-596.
〔17〕FRUS, 1950, Vol. 6, pp.599-601.
〔18〕FRUS, 1951, Vol. 7, pp.1521-1522.
〔19〕《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第466页。
〔20〕FRUS, 1951, Vol. 6, p.38.
〔21〕张淑雅:《美国对台政策转变的考察,1950.12-1951.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台北1981年,第471页。
〔22〕顾维钧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九分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5-126页。
〔23〕《顾维钧回忆录》,第九分册,第132-133页。
〔2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171页。
〔25〕参见本书第155页。
〔26〕FRUS, 1952-1954, Vol. 14, pp.20-21.
〔27〕FRUS, 1952-1954, Vol. 14, pp.31-42.
〔28〕FRUS, 1952-1954, Vol. 14, p.45.
〔29〕FRUS, 1952-1954, Vol. 14, pp.79-80, 83-84.
〔30〕见本书第16页
〔31〕FRUS, 1952-1954, Vol. 14, p.140.
〔32〕FRUS, 1952-1954, Vol. 14, pp.135-136.
〔33〕《兰金回忆录》,第156页。
〔34〕FRUS, 1952-1954, Vol. 14, p.172-175.
〔35〕FRUS, 1952-1954, Vol. 14, p182.
〔36〕FRUS, 1952-1954, Vol. 14, pp.191-192.
〔37〕FRUS, 1952-1954, Vol. 14, pp.157-159.
〔38〕FRUS, 1952-1954, Vol. 14, pp.196-197.
〔39〕FRUS, 1952-1954, Vol. 14, pp.203-204, 214-215.
〔40〕《兰金回忆录》,第169页。
〔41〕FRUS, 1952-1954, Vol. 14, pp.226-228.
〔42〕FRUS, 1952-1954, Vol. 14, pp.278-282.
〔43〕FRUS, 1952-1954, Vol. 14, pp.307-330.
〔44〕FRUS, 1952-1954, Vol. 14, pp.367-368.
〔45〕FRUS, 1952-1954, Vol. 14, pp.407-408.
〔46〕见《兰金回忆录》,第195-196页; FRUS, 1952-1954, Vol. 14, pp.422-425.
〔47〕FRUS, 1952-1954, Vol. 14, pp.490-491.
第二节 第一次台海危机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大规模渡海作战,解放了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不久又以强大的军事优势迫使国民党军队撤出舟山群岛。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军事重心北移,中央军委在1950年6月底作出决定,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1〕 在中国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央决定东南沿海的渡海作战全部中止。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却没有停止对大陆的骚扰。美国虽然提出了"中立"台湾海峡的政策,但没有控制甚至还纵容台湾当局的这种军事袭击活动。国民党先后组织了"福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江浙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大陆游击总指挥部"等机构,训练和装备了数万名游击武装,在东南沿海数千公里地区进行骚扰破坏活动,严重威胁这一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民党还利用海军力量对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进行破坏,并袭击大陆渔民,破坏他们的正常作业。从1950年到1953年先后劫走鱼船2000余艘,抓走渔民1万多人。〔2〕
为了打击国民党的破坏活动,华东军区于1953年秋季曾准备发动一次攻击金门的大规模作战。计划一度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但考虑到缓和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央又要求华东军区暂缓进攻金门,首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根据上述指示,从1954年3月起,解放军加强了在浙江地区的军事行动,先后攻占了东矶列岛等岛屿,基本控制了浙江沿海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可能从朝鲜、越南、台湾三个方向进攻中国。周恩来在1954年8月12日的外交部工作会议上说:"远东有三个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还有台湾战争……现在朝鲜战争停了,印度支那战争也停了,剩下来的就是美国加紧援助台湾进行骚扰性的战争。"周恩来指出,现在提出解放台湾是"适时的"。〔3〕 显然中国领导人不愿无限期地等待下去,他们希望通过一些行动,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领导人还警惕地注视着美国使台湾与大陆分裂长期化的企图。毛泽东担心,一旦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就会造成类似南北朝鲜、南北越南的状况。中国领导人认为决不能用同样的方式,用维持现状的办法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从1954年7月起,中国领导人又把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放在突出地位。毛泽东指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4〕 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进入8月,中共中央要求华东军区加紧准备攻打大陈岛,同时准备通过大规模炮击金门来显示解放台湾的决心和力量。7月27日,中共中央致电正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战争,即对台湾蒋介石匪帮之间的战争,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任务,即解放台湾的任务","提出这个任务的作用,不仅在于击破美蒋军事条约,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警惕心,从而激发人民的热情,以推动国家建设任务的完成,并可以利用这个斗争来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学会海上斗争的本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传递信息,希望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毛泽东8月24日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就说:"我们希望工党朋友们劝劝美国人:一、把第七舰队拿走,不要管台湾的事,因为台湾是中国的地方;二、不要搞东南亚条约,这也是违反历史的,要搞就搞集体和平公约;三、不要武装日本"。〔5〕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是不愿意与美国关系持续紧张的。但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已定,自然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1954年9月2日,杜勒斯到达马尼拉,准备与英、法、澳、新等国代表缔结《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建前线部队猛烈炮击金门,连续发炮5000余发。国民党部队立即以以炮火回击,从9月6日起并出动飞机连续轰炸厦门大嶝,9日出动舰只攻击梧屿白石炮台,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
金门的炮声牵动着华盛顿的敏感神经。9月4日,中央情报局就提出了一份关于中国沿海岛屿形势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共双方在台海地区的力量对比,影响中共对沿海岛屿考虑的种种因素,结论是:中共的炮击主要是一种"试探美国意图"的行动。中共可能对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进行袭击,增加海、空和炮兵活动,如果这些军事行动没有受到美国的有力还击,中共就会扩大行动的规模,甚至占领某些沿海岛屿。如果美国卷入这些冲突,中国就有了攻击美国的宣传材料。中共将把这些军事的、外交的、宣传的行动配合起来,在美国与盟国关系中制造裂隙,削弱亚洲反共联盟的前景,提高中共在亚洲国家中的威望,并损害美国在亚洲的地位。〔6〕
杜勒斯鉴于海峡局势骤趋紧张,将他原定对台湾的访问缩短为5小时。9月9日,蒋介石在与杜勒斯的会谈中称赞马尼拉条约是"一大成就","美国在亚洲比在欧洲干得好",并就势提出与美国缔结双边条约的问题。他批评美国"没有一项坚定的亚洲政策",其证据就是美国在与台湾当局缔约问题上态度犹豫不决。蒋说,美国与其所有在亚洲的盟国都缔结了条约,唯独没有与台湾当局缔约,这是国民党感到孤立的主要原因,也是形势"不确定"的原因,因为一旦有了这样一项条约,那么现在议论纷纷的关于中共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台湾可能交联合国托管的问题就都将不复存在。他还说,美国不用担心美台缔约后他会要求美国帮助他"反攻大陆",他将用自己的力量这样做,他所要求于美国的无非是后勤方面的支援。〔7〕
9月8日、12日,美国政府接连举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台海形势。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金门等沿海岛屿与防守台湾究竟有什么关系?第二、美国要不要军事介入当前形势?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转达太平洋舰队司令斯汤普(Felix B.Stump) 意见说,"沿海岛屿对防守台湾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他接接着对沿海岛屿的军事价值作了说明,诸如能切断中共东海岸岸的交通;防止中共在厦门地区建造机场,如果中共建了这样的机场,美国就不能进行侦察了;厦门是反攻大陆的最好的落脚点;在沿海岛屿上有美国人,驻守的军队是受过美国训练的,因此美国鼓励他们守住这些岛屿,等等。但艾森豪威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除了心理的因素外,金门并不真正重要",他甚至说,如果当初国民党退守台湾时不占沿海岛屿,防守台湾的情况同现在也不会有多大区别。〔8〕
关于第二个问题,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多数成员主张介入,艾森豪威尔不表赞同。他表示,共产党正在世界各地造出一些事端,想把美国的力量都拴在那里,他本人并不想作出过 多的承诺去统统防守所有这些地方。"〔9〕 在每一个危机中我们都应该能够考虑,什么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他认为,为如果美国要打一场全面战争,他宁愿同俄国打,而不是同中国打,他"要一下子就掐住蛇头",如果世界各地的事态都与美国的威望有关,那美国就陷进去出不来了。雷德福表达军方的看法说,如果中共进攻沿海岛屿,美国将主要使用在远东进行训练和轮换作业的航空母舰编队,自然美国军队的卷入要进得去,出得来,不能陷在那里。他相信美国用不着对中国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就可以守住大陈与马祖,但要守住金门就非进攻大陆不可。有消息说,中共准备 对金门进行空中轰炸,果真那样,美军就要轰炸中共飞机使用的机场。艾森豪威尔认为军方领导人的意见过于冒险,他指出,那样的军事行动需要得到国会的认可,因为这将意味着战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多数成员建议的政策不可能把美国的军事行动局限于金门。
艾森豪威尔的意思归纳起来是两点:第一、美国不能因为这些沿海岛屿而卷入一场大的战争;第二、美国也不能公开表示放弃沿海岛屿,在欧洲的局势趋向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岛屿现在成为冷战的焦点。〔10〕
杜勒斯更为圆滑,他说,美国现在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处于一种"极端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让国民党人从沿海岛屿撤退,那将对他们,对美国在远东的其他盟国,如南朝鲜、日本、台湾和菲律宾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如果让美军去保卫这些岛屿,那将导致与中共的的战争,那么,"除了蒋介石 和李承晚,全世界都会指责我们,包括美国人民中的多数"。英国人害怕打原子战争,不会认为美国打仗的理由是正当的。杜勒斯 提出了一个走出困境的出路: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使安理会作出维持现状的决定。美国可以向安理会提出,这是一种"初期的侵略","将肯定产生严重的后果"。他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向全世界表明,沿海岛屿问题不是象中共所说的那样"是纯粹的内政,是中国人之间的内战";这也会迫使中共在沿海地区停火。杜勒斯还说,不管俄国是否否决这一动议,对美国都有好处。如果俄国否决,也表明中国是违背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的意志,如果中苏公然蔑视联合国, 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俄国不否决,自然更好,美国既不用冒与中国开战的风险,金门也不会丢了。与会者对杜勒斯的建议没有反对意见。会议最后决定,由杜勒斯负责去探索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能性,并尽早采取行动;国防部则保持警惕,为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作好准备。〔11〕
杜勒斯设想这一办法,显然是企图援引朝鲜战争的先例。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是没有盟国支持而独自行动的,如果能有一个如同联合国对朝鲜战争那样的决议案,那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的一切行动都似乎"名正言顺"了,也就不会受到世界及国内舆论的指责了。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美国的如意算盘罢了。
英国是美国传统的主要盟国,美国在国际上要采取任何行动,没有英国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艾森豪威尔也特别重视这一点。他在9月8日特别指示国务院:"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确信,在我们必须采取的任何行动中,都没有可能在我们自己与我们的主要欧洲盟国之间, 尤其是英国之间,打进楔子。对这一点怎麽强调都不过份。" 杜勒斯也首先与英国商量他的方案。9月17日,杜勒斯乘到英国讨论欧洲防务的机会,与艾登首相商谈此事。英国本来就希望美国不要为金门而战,最好能接受中共占领金门的事实,或者通过协商,把金门和平地转交给中共,以换取中共不以武力攻打台澎的承诺。在与杜勒斯的会谈中,艾登表示,他在注视事态的发展并十分担心,如果美国因为金门而卷入一场大的战争,那将处于非常糟糕的地位。他承认应该"保卫台湾",但英国将不支持美国为金们采取任何行动。他对杜勒斯的设想极表赞成,并表示"将给予一切帮助"。22日、26日,英美两国又就提案进行了讨论。艾登认为,方案由与此事没有直接关系的国家提出比由美国提出好,他具体建议由新西兰出面,因为新西兰既是亚太地区国家,此时又是安理会理事国。英国还提出,讨论该案时,需邀请中共参加。杜勒斯迅速接受了英国的这两项建议。〔12〕
新西兰欣然接受加入这一提案。9月底、10月初,美、英、新三国代表就提案内容进行了数次商谈。美国提出停火案的原意是为了摆脱杜勒斯前面提到的困境,并为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永久化创造条件。杜勒斯认为:"当前主要事情是踩熄火种。"而英国和新西兰所关心的是,通过这一停火案"达到大陆与台湾之间永久停止敌对状态",实现亚洲问题的更广泛的解决,而金门停火只是"谨慎的第一步"。为此,新西兰提出了修正案。但杜勒斯称,美国的立场只是说,如果这一停火案被接受,"将使和平的解决变得比较可能,而武力的改变变得更少可能",美国从不认为,金门停火之后,美国就要寻求台湾问题的全面解决。这不是导致承认中共和接纳其进入联合国的第一步。美国必须避免对一种长远解决的承诺。经过一再讨价还价,最后三国同意,新西兰即将提出的提案将"严格地局限于"国共双方"在一些沿海岛屿尤其是金门地区的军事冲突",三国将否决对这一实质的任何修改;"联合国将持续关心这一问题",以表示长远解决的某种可能。鉴于英国关心从台湾向大陆发动进攻的可能,杜勒斯"极端机密"地向艾登透露,蒋介石已经向美国保证,与美国充分合作,不对大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英国为这一方案取名为"神喻行动",以示机密。三国在协调立场,蒋介石却还被蒙在鼓里。美国估计要取得台湾当局的同意得费点口舌,却没有料到蒋介石的反对是如此强烈。
为了说服台湾当局同意"神喻行动",国务院特地准备了一份备忘录。该备忘录强调,艾森豪威尔不可能为了沿海岛屿去冒险与中共进行一场"范围、烈度和时间都不确定的战争",因此安理会停火案是眼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它对台湾当局有利而无弊。它将"或者阻止中共对这些岛屿的军事进攻,或者将中共置于进一步受到世界舆论谴责的地位"。如果苏联代表中共否决提案,那就"向全世界提供了它们的侵略态度的又一证据",现在对中共实施的禁运"将获得新的动力和支持"。如果苏联赞同,中共认可,那起码可以暂时保全沿海岛屿的现有地位。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都批准这一"谈话提纲"。〔13〕
接着美国政府派蒋介石一向信任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和国务院中国处处长马康卫(Walter P. MacConaughy )在事先未通知台湾当局的情况下访台。10月13日,饶伯森、马康卫与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代理外长沈昌焕等举行会谈。听完饶伯森等讲完来意,蒋介石的反应极为强烈。他说,这一提案"正中共产党人的下怀"。沿海岛屿中立化只是一系列步骤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台湾中立化,联合国托管台湾,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共产党接管台湾。他提出,接受停火案将打击他的军队和台湾人民的民心士气,将剥夺他军队的使命和目标。他估计美国政策会发生变化,他已经准备好应付这种变化,不管有没有美国的援助,他都准备斗争到底。他已命令他"驻沿海岛屿的驻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不管有没有第七舰队的援助"。不仅如此,蒋介石还翻起老账说,这一方案将如当年的马歇尔调停一样,导致国民党的利益被出卖,因此是无法接受的。他要求美国运用其影响,促使新西兰取消拟议中的提案。〔14〕
经过长达七小时的反复谈判,美方了解了国民党的立场:1、最好不向安理会提出停火案,美方应就此向新西兰施加影响;2、如果新西兰提出停火案,则应在提案之先或同时宣布,美台正就共同防御条约进行谈判;3、在安理会就提案进行投票前签订条约;4、如能做到上述2、3两点,国民党将不对提案表示反对,而等待共产党方面的反应再表明态度。〔15〕
台湾要求与美国订立共同防御条约确已很久,美国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此事。在饶伯森等访台之前,10月1日国务院致电驻台"大使"兰金,告知美、英、新就停火案事的磋商,就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时候将此事通知台湾当局征求他的意见,并估计国民党可能的反应。兰金在5日回电说,这将对国民党的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国民党会把这看作是另一个雅尔塔式的出卖,抵消这种负面影响的唯一办法是立即着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以表示"美国帮助防卫自由中国的决心没有减弱"。在次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杜勒斯指出,由于朝鲜停战,美国已经没有自由出动武力去保卫台湾,因此要对缔结美台安全条约给予更多的考虑。他认为,"一个纯粹防御性的条约有许多好处。 然而不幸的是,国民党人要的更多,他们要对共产党中国采取进攻性行动,这一想法使防御条约的问题大大地复杂化了。"7日,饶伯森在给杜勒斯的备忘录中建议,将安理会停火案与共同防御条约齐头并进。同日,杜勒斯在与艾森豪威尔的电话中商谈此事。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蒋在停止沿海岛屿战事项目方面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考虑安全条约,以便清楚表示我们守住台湾和澎湖的决心。次日,杜勒斯致函国防部长威尔逊,告知总统的电话指示。〔16〕 军方对这种操作程序显然很不满意。
饶伯森等访问台湾以后,美国政府确定了安理会停火案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齐头并进的方针。杜勒斯在14日致蒋介石的电报和28日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备忘录中就此作了解释。美台关于防约的谈判于11月2日在华盛顿正式开始,11月间双方共进行了9次。台湾方面代表为叶公超和顾维钧,美方代表为饶伯森、国务院法律顾问弗莱格(Heman Phleger) 和马康卫。杜勒斯出席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会谈。由于美国已经与菲律宾、南朝鲜等签有类似的防御条约,因此双方很快就约文达成了协议。双方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解除条约的第十条。台湾当局希望采用日美安保条约的模式,即需经双方同意,或至少在解约通知两年之后才终止条约;美方坚持比照与南朝鲜及费律宾的条约办理,即只要求单方面一年前的解约通知。台湾方面后无异议。〔17〕
第二、关于条约适用范围。美国为避免承诺防卫沿海岛屿,只愿将台湾、澎湖列入防约,台湾方面知道美国不可能将沿海岛屿列入条约,又要避免造成其辖地只限于台湾澎湖的印象,因此提出的方案是"台湾、澎湖以及其他经共同协议所决定的领土"。这一措词与美国意愿并无冲突,稍作文字修改列入了条约。〔18〕
第三、关于所谓美台常设委员会的问题。从1951年美国军事顾问团来台后,台湾当局一直希望成立某种形式的"委员会"作为美台联合防卫机构,在谈判中台方又提出了这一问题,美方指出,台湾的要求类似北约中的相应机构,但在双边条约中没有必要。主要之点是会商,而会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必通过委员会。最后在条约第四条中只规定"缔约国将经由其外交部长或其代表就本条约之实施随时会商"。〔18〕
第四、关于反击权问题。台湾当局担心防约订立后第七舰队的保台任务有所变化,要求在条约中言明,在台澎遭到攻击时,舰队可立即反攻,而无须如美方所说经由"宪法程序"才得出兵。美方强调,这是总统权限内的事,而不是条约范围内的事;谁也不能事先承诺或保证让第七舰队或任何特定的陆军或空军部队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现在的总统不能为以后的总统作出承诺。在美方坚持下,台湾方面只好放弃这一要求,接受"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的条款。〔20〕
经过两次谈判,双方在11月4日已已就防约约稿达成一致。但关于附件的谈判却费了将近三个星期。在11月16日的第三次谈判中,美方提出一条约议定书稿,其中说,未经共同协议,台湾方面不采取任何可能遭致中共反击的进攻性行动。美方提出这一限制,其一是为了防止蒋介石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而把美国拖下水去,遭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其二是为防止蒋介石把大部兵力调往沿海岛屿,而造成主要由美军防守台澎的局面。台湾方面强烈反对这一议定书,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叶公超称,他的政府向美国承诺未经美国同意不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并信守这一承诺,但这是秘密承诺,从心理角度说,这一点决不能公开,他不能订立美方所要求的议定书。饶伯森则强调,不把条约的防御性质说清楚,条约没有可能被批准。叶公超、顾维钧指出,即使采取在缔约后双方达成换文规定这一内容也比议定书好。当天下午,饶伯森通知顾维钧,杜勒斯同意用换文来代替议定书。〔21〕
但问题还没有解决。台方认为换文是"片面性的",顾维钧认为"应尽量使其至少在表面上采用相互形式",蒋介石指示照办,以免被认为是美方片面约束国民党。台方因而提议"任一缔约国自该条约第六条所称之任一领土使用武力",除明显自卫外,均应为共同协议事项。美方对台方对案强烈不满,饶伯森说美国十分重视军队部署问题,美国总统决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国家对他部署美国军队的权力享有否决权。蒋介石坚持,如不能做到相互性,则军事部署一项应从条约中删除。)杜勒斯于是起草了新的换文稿,其中说,"凡由缔约国双方共同努力与贡献而产生的军事单位,非经共同核准,不能撤离第六条所述之领土"。由于台湾当局没有与美国"共同努力与贡献而产生的军事单位",所以这一表面上相互的规定实际上是单方面的。但蒋介石认为任何有关军事部署的文字,都不应列入文件中。美方坚持要保留"调动军事单位"的字样。11月19日美方提出的妥协方案是:共同产生之军事单位未经协议,不得调离至"足以实际减低此等领土可能保卫之程度"。顾维钧问,是不是较小规模的调动无须双方协议,饶伯森说可以作此理解。台方遂接受这一方案。最后,双方又商定,在条约签字后七天至十天再签换文,并需将其内容保密。〔22〕
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订,10日,双方签订了换文。条约第五条称:"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领土上之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此共同危险。"第六条规定:上述"‘领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换文规定:缔约双方根据条约"使用武力将为共同协议之事项,但显属行使固有自卫权利之紧急性行动不在此限。凡由两缔约国双方共同努力与贡献所产生之军事单位,未经共同协议,不将其调离第 六条所述各领土至足以实际减低此等领土可能保卫之程度。"〔23〕
从谈判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谈判基本上贯彻了美国的意图。条约与换文没有使美国承担保卫沿海岛屿的义务,台湾要对大陆使用武力还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这样既能防止蒋介石冒然对大陆动武而把美国拖下水, 又使美国朝着把台湾与大陆分离永久化的目标前进了一步。从台湾方面来说,盼望已久的条约终于订立,台湾终于进入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网,这样不仅台澎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台湾的地位进一步确定,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至于台湾方面在谈判中不断作出让步,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正如宋美龄所说:"就我们当前地位而言,我们没有谈判实力,求诸他们的东西我们无以回报。"〔24〕 因此也就只好对条约感到满意了。条约签订后,台湾当局随之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强调签约是重大的外交胜利,不会影响"反攻大陆的国策",等等。不管台湾方面怎么说,美蒋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签约而解决或减小。十天后,叶公超奉命向美国政府提出,如果美国再保证在沿海岛屿的防务上将给予后勤支持,那对中共将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战。艾森豪威尔当即意识到这是台湾当局企图扩大条约使用范围,坚决加以拒绝,并进而强调,在沿海岛屿集结大量兵力是军事上的错误。〔25〕
对于美蒋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以两手进行对付。一方面表示坚决反对,一方面又不放过机会争取缓和中美关系,缓和远东紧张局势。在防约谈判进行期间,对谈判感到极为愤怒的中国政府于11月23日宣布了对十三名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中国上空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的判决,他们分别以间谍罪被判处四年徒刑到无期徒刑。 美国舆论对此反应强烈。一向亲蒋的参议员诺兰(William F. Knowland )乘机要求对中国海岸实行全面封锁,美国掀起了新的反华浪潮。但艾森豪威尔本人对事态的估计比较清醒。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困难的是要有勇气忍耐","封锁是战争行为,是战争的一部分","实行封锁而不爆发战争,是有可能的,不过在历史上我们还没有见过", 美国必须在其他一切可能的手段都试过以后才能考虑这最后一招。〔26〕
中国政府一方面坚持司法主权不容外国干涉的原则立场,另一方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 Dag Hammarskjold ) 的访华要求作出积极反应,表示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同意他来北京商谈有关问题。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哈马舍尔德对北京的访问未能对缓和中美关系产生多少影响。〔26〕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于12月8日发表长篇声明,严正指出,这个条约是"一个露骨的侵略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并宣告: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28〕 《人民日报》于1954年12 月15日刊登题为《中国人民不解放台湾决不罢休》的社论谴责这一条约。在条约签订前后,浙东前线解放军加紧进行解放一江山岛的准备工作。从12月中旬到1955年1月上旬,三军进行了联合演习。1月10日,浙东前线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130架次,投弹709枚,使大陈港内的国民党海军舰艇遭受重大损失,迫使国民党海军舰艇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抵大陈上空,从而控制了大陈地区的制空制海权。18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参战部队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干净利索地攻克了一江山岛。
解放军克复一江山岛后,国民党立即紧张地对美国进行工作,"国防部长"俞大维拜访兰金,叶公超、顾维钧拜会杜勒斯、饶伯森。他们抱怨说,第七舰队不但对一江山岛见死不救,而且停泊在比平常更远的地方,从而"造成了一种故意放弃的印象"。国民党军队不能坐以待毙,共产党进行大陈岛地区不可避免地将引起一连串报复的行动,并势必导致战争的扩大。但从纯粹军事角度看,没有美国的援助沿海岛屿是守不住的。如果美国能公开表示对沿海岛屿继续留在国民党手中感到兴趣,"那就会对中共产生强烈的威慑作用"。
否则,中共就会得寸进尺,轰炸台、澎,那就会使美国也卷入冲突之中,"因此从美国角度来看,最安全的办法是把沿海岛屿包括在第七舰队的巡逻范围之内。这会使局势得到稳定。"〔29〕
沿海岛屿形势的发展和国民党的紧急求援迫使美国认真考虑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杜勒斯和雷德福建议把金门和马祖包括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内,而对其他 岛屿则听其自然。艾森豪威尔也认为,这样清楚地表明美国的意图也许可以减少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国防部长威尔逊(Charles E.Wilson )、财政部长亨弗利(George M.Humphrey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柯特勒( Robert Cutler) 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博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美国公开承诺保卫金门不是缩小了而是"极大地增加了美国与中共的战争危险",美国应从沿海岛屿脱身,而仅仅保卫台澎。 这两种意见折中的结果就是后来的《福摩萨决议案》。〔30〕
美国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大陈岛问题。美国发现,大陈岛离大陆海岸只有12英里,离台湾有200多英里,岛上岩石遍布,易攻难守。19日中午,应杜勒斯的要求,艾森豪威尔、雷德福与之共进午餐。杜勒斯报告了沿海岛屿的危急情况,他和雷德福都认为美国必须"绝对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要切实‘坚守’这一立场。"这次工作午餐作出三项决定:一、鼓励国民党从大陈和其他沿海岛屿撤退,但金门除外;二、美国为国民党部队的有序撤退提供海空掩护;三、美国将协助国民党防守金门,在目前情况下这对保卫台、澎是重要的,在联合国采取有效行动之前美国将坚持这一立场。1月21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采纳了这些决定。〔31〕 为了实现这一决定,美国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与英国协调一致;劝说国民党接受美国建议;取得国会领袖的支持。
与英国协调立场是比较容易的。英国本不愿因沿海岛屿而造成远东局势紧张,本不愿美国协助国民党防守这些岛屿。在19日下午的谈话中,英国大使梅金斯(Roger Makins ) 问,美国的上述决定是否意味着把金门纳入共同防御条约范围之内。杜勒斯作了否定的回答,他称上述决定是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之前的临时性措施,而不是条约的永久性延伸。杜勒斯还认为,现在该启动安理会停火案了。〔32〕
说服国民党撤出大陈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早在一江山岛被攻克之前,台湾方面就向美国表示,中共在大陈得手对台湾"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15) 在19日的会谈中杜勒斯正式提出了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的问题。叶公超说失去大陈将对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和政府声誉产生不利影响,也将损害美国在亚洲的威信。此后,叶公超、顾维钧与杜勒斯、饶伯森进行了反复交涉。在21日的会谈中,顾维钧转达了蒋介石的来函内容,表示理解美国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正式表示"勉强"接受美国的建议,但同时向美国提出多项要求,其中包括:一、为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提供海空掩护;二、几乎在国民党军队撤出大陈的同时美国公开宣布支持防守金门和马祖;三、严守秘密,蒋非常担心美国向报界泄露此事;四、加快批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五、公开声明哈马舍尔德访问北京没有结果;六、不再向安理会提出停火案,因为这可能产生许多误解,并鼓励那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人。美方最后作出的让步是:第一、可以把防守范围扩大到马祖,但不作公开声明;第二、让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地区"使用武力,但不具体指明金门、马祖。关于其他各项,饶伯森解释说,美国正加快批准共同防御条约的进程;称哈马舍尔德在北京与周恩来达成了什么安排的任何说法"百分之百是虚假的",再说他代表的是联合国,而不是美国;谁也不能阻止新西兰向联合国提出停火案,共产党方面大概会否决此案,那么台湾方面的处境将会改善。〔33〕
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其中说,如果台湾和澎湖落入共产党手中,那就在作为美国及其他自由国家在西太平洋安全脊骨的岛屿链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阻隔南北的交通,破坏对友好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共攻克一江山岛是夺取台湾的前奏,因此,当前形势"对于本国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乃至世界和平都带来了严重危险"。咨文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迅速和有效地"为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密切有关的地点"使用美国武装力量。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于25日和28日以409票对3票和85对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福摩萨决议案》。〔34〕 美国国会向总统开出授权他在处理国际危机时采取他认为适当的行动的空头支票,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在美国决策者看来,通过这样一个决议案,既可以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也可以安抚台湾当局,还可以把局势的发展控制在自己手中。25日,当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卡特勒(Robert Cutler) 向总统提到,鉴于军方对美国对华政策有不同意见,以及该决议案的含混用词,是否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决议案的执行情况。总统回答说,如果局势真的变得严重,他将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或其代表每天向他作出报告,他将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打交道,而不同几个参谋长打交道。这就是说,艾森豪威尔要把事情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对局势的解释、对"密切有关的地点"的解释都是总统本人的事,他不会大权旁落。〔35〕
《福摩萨决议案》理思当然地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应。1月29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挑衅》的社论,周恩来在与英国代办杜维廉(Hamphery Trevelyan)的谈话中也指出,艾森豪威尔的咨文是一份战争咨文,中国认为沿海岛屿问题与台湾问题是不应分开的,中国决不在沿海岛屿问题上与美国作交易,他们将解放这些岛屿。〔36〕 美国决策者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新中国是打出来的,中国领导人大多是身经百战的,他们对战争威胁是不买帐的。毛泽东在1955年1月28日接见芬兰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时指出: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犯我们,我们就要予以坚决回击。 为了使国民党军队安全撤离大陈岛,杜勒斯于1月24日将此事通知了莫洛托夫,并希望苏联劝说中共在国民党军队撤离时不要加以攻击,以免与美军发生冲突。30日,第七舰队得到命令,将帮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撤退,但美军将不开进中国沿海3海里之内;如果撤退过程中遇到中共军队,除非对方表现出敌意,则不予理会;如果遭遇零星炮击,可进行有限回击;如果中共军队对美军和国民党军队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第七舰队可予回击,并可对中国大陆领空及领海进行攻击。 〔36〕2月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声称"撤退大陈驻军,移至金门、马祖,配合新战略,作积极反攻之准备",为败退撤离进行掩饰。8日至12日,美军派出大量舰只到大陈,并以大量飞机护航,接运守岛的国民党军2. 5万人并裹胁岛上居民1. 8万人去台湾。
接到苏联方面转达的美国信息后,毛泽东决定对大陈地区的美蒋武装不予攻击。解放军只是轰炸了南麂山增防的国民党军。2月12至14日,解放军占领了上下大陈岛。到2月25日,浙东海面的岛屿全部解放。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新西兰在美国的指使和英国的支持下于1955年1月28日 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关于在台湾海峡停火的提案。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制止美国侵略中国的提案。1月31日,安理会决通过决议,把两项提案都列入议程,先讨论新西兰提案,后审议苏联提案,并决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讨论新西兰提案。同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致电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安理会。2月3日,周恩来在复电中表示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掩盖美国对中国侵略行为的新西兰提案,只有在安理会讨论苏联提案并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时采同意派代表参加安理会的讨论,并严正表示,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安理会对有关中国问题的任何决定都是非法的,无效的。〔37〕 在中国政府发出复电后,哈马舍尔德于同日又通过瑞典大使雨果 ? 维斯特朗转达口信,以他个人的名义对新西兰提案进行说明和解释,极力劝说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安理会讨论新西兰提案的会议。2月5日,周恩来在与雨果 维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新西兰提案"包含一个阴谋,那就是把属于中国内政的事情,把任何外国或联合国都无权干涉的中国内政的事情,放在国际舞台上。这是要造成‘两个中国’,要割裂中国的领土",因此,"我们不能参加关于新西兰提案的讨论,而且联合国也无权过问。"〔38〕 2月6日,周恩来在与印度大使赖嘉文的谈话中,周恩来进一步指出:"首先一个问题是,一切努力都不能容许落入两个中国的圈套里。现在国际上有一个阴谋,要在台湾地区搞成两个中国的形势。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新西兰的提议是不能同意的"。〔39〕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台湾当局同样强烈地反对新西兰提案。国民党认为"停火"等于要台湾放弃"反攻大陆",是制造"两个中国"的前奏。当时两个中国的观点开始在美国政界流行,认为这是"目前最终的解决方案"。甚至艾森豪威尔也在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上岛的次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两个中国"的方案是"经常被研究的可能性之一"。〔40〕 面对美国政界关于"两个中国"的议论, 台湾当局直至蒋介石本人多次加以抨击。2月5日,台湾驻联合国"大使"蒋廷黻在纽约发表演讲, 反对新西兰停火案的"两个中国"的主张。2月8日,蒋介石在台北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斥责新西兰停火案是"荒谬提案", 是"绥靖侵略者",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所谓‘两个中国’的奇论,尤其荒谬绝伦",简直把个新西兰提案骂得狗血喷头。〔41〕 2月18日,他在接见美国互通广播公司记者时"拒斥所谓台湾海峡停火建议,认为是无‘结果之举’",并称"停战系鼓励共产党侵略"。〔42〕
由于事件的当事双方都坚决反对新西兰提案,英国与美国又有不同主张,提案遇到出乎美国预料的困难。2月15日,苏联代表在安理会谴责新西兰提案,要求讨论苏联提案遭到美英拒绝。双方相持不下,安理会乃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虽然美国此后仍极力设法再度推动停火案, 但提案最后不了了之。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后,中国方面立即采取主动缓和台湾海峡的局势。2月初,周恩来通过瑞典驻华大使致函哈马舍尔德,表示中国支持旨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任何努力,但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个中国的新西兰提案;中国不拒绝就台湾海峡局势问题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如果美国稍有诚意,就应接受与中国的直接谈判;如果美国要进行战争威胁,中国将坚决抵抗。哈马舍尔德认为,周恩来"十分急切地希望同美国直接谈判",而且"这是不合苏联的口味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洛奇( Lodge)向杜勒斯转达了上述信息。但杜勒斯坚持 僵硬立场,对这一信息根本不加考虑,并认为哈马舍尔德这种自说自话的做法不会有什么用处,并对他事先未与美方商量就试图进行斡旋活动甚为不满。〔43〕
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全世界解释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提议举行一次由中、美、苏、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但美国方面却迟迟没有领悟中国发出的这一信息。3月间,美国政府中还在继续辩论,如果中共不是攻击台湾,而是进攻金马,美国该怎么办。3月6日,刚刚结束两星期亚洲之行回国的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进言,美国不能"袖手旁观国民党军队被中共摧毁",这在台湾与亚洲将普遍引起"危险地恶劣的"反应。在3月10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又专门讨论了台海危机。杜勒斯提出,美国如准备放弃沿海岛屿,那就没有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而美国若要干涉沿海岛屿事态,使用战术核武器恐怕是必不可少的。
他认为现在公众还没有意识到沿海岛屿事态的严重性,要使公众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为使用核武器创造更好的公共气氛。雷德福接着表示,参谋长联席会议一直是主张使用核武器的,因为美国在远东的空军力量对付不了局势。艾森豪威尔同意以使用核武器威胁中国。3月8日,杜勒斯在电视和广播讲话中公开炫耀武力,称美国"现在已有新式和强有力的精确的武器装备起来的海空军部队",对付中国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美国的威慑力量和我们愿意使用这种军事挑衅的决心。" 4月13日,杜勒斯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把新中国与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相提并论,并称,现在许多人认为,如果在希特勒实行侵略政策的早期美国 采取强硬立场,也许后来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不能说只有通过让步才能求得和平"。 〔44〕
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发出这样的威胁是危险的事,在台湾海峡地区使用核武器一定会激起美国舆论及美国盟国的强烈的反对。而他也只是想进行威胁,并不象杜勒斯和参谋长联席会议那样真地准备使用核武器。在杜勒斯3月8日讲话之后,他立即于3月11日召集了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艾森豪威尔在会上说,"在现在极端维妙的形势下",美国不应直接卷入台海事态,美国所要做的是帮助国民党的空军,使国民党自己具有防守的能力。如果往后事态的发展使美国必须直接卷入,那也只能使用常规武器;万不得已要使用核武器,美国必须事先通知欧洲盟国。这次会议实际上排除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45〕
不久,亚非会议举行。由于中国方面的主动建议,中美之间的直接谈判终于实现,台湾地区的局势暂时缓和下来。
注释:
〔1〕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2〕徐焰:《金门之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3〕《周恩来外交文选》,第84 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337页。
〔5〕《毛泽东外交文选》,第162页。
〔6〕FRUS, 1952-1954, Vol.14, pp.563-571.
〔7〕FRUS, 1952-1954, Vol.14, 582,614.
〔8〕FRUS, 1952-1954, Vol.14, 615-617.
〔9〕FRUS, 1952-1954, Vol.14, 615-617.
〔10〕Saki Dockrill, Eisenhower's New-Look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1953--61 (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pp.106-107.
〔11〕FRUS, 1952-1954, Vol.14, pp.613-623.
〔12〕FRUS, 1952-1954, Vol.14, pp,577, 651-653, 663-664; 张淑雅:《安理会停火案:美国应付第一次台海危机策略之一》,(台北)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下编,第68页。
〔13〕FRUS, 1952-1954, Vol.14, p.722.
〔14〕FRUS, 1952-1954, Vol.14, pp.732-733, 741-743.
〔15〕FRUS, 1952-1954, Vol.14, p.749;《顾维钧回忆录》,第11分册, 第347-349页。
〔16〕FRUS, 1952-1954, Vol.14, pp.672-673, 683, 691, 706-707, 753.
〔17〕FRUS, 1952-1954, Vol.14, pp.863-864.
〔18〕FRUS, 1952-1954, Vol.14, pp.860.
〔19〕FRUS, 1952-1954, Vol.14, pp.856-857,863.
〔20〕FRUS, 1952-1954, Vol.14, pp.858-859;《顾维钧回忆录》,第11分册,第390。
〔21〕FRUS, 1952-1954, Vol.14, pp.809-811, 829-830, 870-880;《顾维钧回忆录》,第11分册,第407-414页。
〔22〕FRUS, 1952-1954, Vol.14, pp.887-888,908-909; 《顾维钧回忆录》,第11分册,第420、433、437-438、451、461.
〔23〕转引自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北1981年版,第90-98页。条约于1955年1月6日 提交美国国会,2月9日批准,3月3日互换批准书。
〔24〕《顾维钧回忆录》,第11分册, 第487页。
〔25〕Dwghite D. Eisenhower: The White House Years. Mandate for Change:1953-1956 (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3 ), p. 466.
〔26〕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XXXI, No. 807 (December 13, 1954), p.889.
〔27〕参见本书第283-284页。
〔28〕《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第2077-2082。
〔29〕FRUS, 1955-1957, Vol. 2, pp.38-41; 《兰金回忆录》,第218-219页
〔30〕FRUS, 1955-1957,Vol. 2, pp.41-44,46-50,74-77,238-239.
〔31〕FRUS, 1955-1957,Vol. 2, pp.15, 41-43,95.
〔32〕FRUS, 1955-1957,Vol. 2, 1955-1957, Vol. 2, pp.44-46.
〔33〕FRUS, 1955-1957,Vol. 2, pp.15, 106-110; 《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 第65-66页。
〔34〕FRUS, 1955-1957,Vol. 2, pp.115-119,162-163.“福摩萨”是对台湾的蔑称,为保持引用的准确性,本稿仍采用了《福摩萨决议案》这一提法,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35〕FRUS, 1955-1957,Vol. 2, pp.115-119, 162-163, 122;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XXXII, No.815 (February 7, 1955), pp. 211-213.
〔36〕FRUS, 1955-1957, Vol. 2 , pp.115, 164-165
〔37〕《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第2198-2200页。
〔38〕《周恩来外交文选》,第106-107页。
〔39〕《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100页。
〔40〕《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 第62-63页。
〔41〕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第26卷,第257-264页。
〔42〕同上,第38卷,第340-341页。
〔43〕FRUS, 1955-1957,Vol. 2, pp.232-233,237.
〔44〕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XXXII, No. , pp.459, 463.
〔45〕FRUS, 1955-1957,Vol. 2, pp357-360.
第三节 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之后,美国的政策依然是企图使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永久化,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台湾海峡地区的局势仍然是不稳定、不确定的,美国对台湾的承诺也是不清楚的。美国一方面竭力加强台湾的防务,一方面力图控制国民党, 不支持其防守金门马祖及沿海诸岛,不让其对大陆轻举妄动,从而制造大陆与台湾之间在军事力量上的相对均势和隔离,造成谁也不能吃掉谁、谁也不能对谁采取行动的僵持局面。美国主张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等沿海诸岛, 而蒋介石却死死地要拖住美国,想方设法要美国帮他防守金、马。艾森豪威尔在1955年3月底给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封长信中写道:"我们对金门马祖不感兴趣","如能看到蒋介石自愿地撤出金门、马祖……我个人将十分高兴。"〔1〕
根据总统的指示,国务院于4月8日拟定了对台湾的政策,其要点是:(1)金门、马祖能守则守,但若为防卫台湾的需要,亦可放弃,"美国要说服蒋接受这一看法";(2)虽然现在不提出撤出金、马,但不论美国和台湾当局都不要表示坚决守卫金、马;(3)如果蒋不愿撤出,而要继续把金马作为前哨阵地,那就应以相应的军事力量予以防卫,过多的人员应予撤离;(4)在台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应对两岛的防卫予以支持和配合,如果最后需要撤离,也要给进攻者以沉重打击;(5)美国要加快对在台国民党军队的装备训练;(6)增派美国武装力量赴台,如空军、防空炮兵、海军陆战队、后勤供应力量等。9日,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博维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上述文件的言外之意是:"美国不应参加防御(金、马),美国以及中国国民党人在军事和政治上较好的选择是,他们的威信不取决于防守这些岛屿。这一解决办法……要求劝说蒋把这些岛屿作为可以放弃的前哨阵地。"即是说,美国加强对台湾的防卫,对金、马则取两手政策,能守则守,守不了就撤。政策已定,美国政府于4月24日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和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赴台与蒋谈判。〔2〕
在4月25日的谈判中,蒋介石坚决拒绝要他撤出金、马的建议,声称,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保卫金、马;他宁愿在防守中惨遭失败,也不愿放弃金马;"士兵要死得其所,中国士兵认为金、马就是这样的所在。"〔3〕 雷德福和饶伯森虽不能劝说蒋接受美国的建议,但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美国不会再帮助他协防金、马。〔4〕
这一信息使蒋介石警觉。他要紧紧地拽住美国,拖美国下水。从 7月起,蒋介石不顾美国驻台军事顾问团的反对,开始向金门增兵。不久驻金、马的军队已达10万人,仅在金门就有8.5万,占了全部国民党军队的1/3, 而且是国民党军队中较为精锐的部分。蒋介石 不是要把金马作为"前哨",而是作为一个坚固的阵地,使关于金、马的争夺成为一场对于台湾当局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重要意义的战争,蒋介石就不怕美国不参战。1956年2月8日,叶公超在答复立法院有关外交的询问时,又指出,"我政府决心坚持外岛??任何国家不能迫我方放弃外岛"。不仅如此, 1955年下半年起,"反攻大陆"的叫嚣声在台湾再起。早在1955年1月,艾森豪威尔批准国民党人可以为搜集情报的目的对大陆进行"小规模"的袭扰。国民党军队乘机利用金、马对大陆进行骚扰。1956年4月16日,蒋介石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长信,他痴人说梦,为"反攻大陆"进行了冗长的论证,声称,要制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光靠遏制政策是不够的,还要从各个方面向中共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并通过在中国大陆制造混乱来破坏共产党的有效统治。他声称,只要"自由中国"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起一个滩头堡,中国各地的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中共在内外压力之下就会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甚至会被推翻。〔5〕
美国决策者不象蒋介石想象的那么天真。艾森豪威尔在5月17日回信中毫不客气地说:我不相信使用武力来解决共产党控制中国大陆这一困难问题是符合我们两国最 大利益的。我不认为诉诸军事力量是使共产党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恰当手段。我们反对挑起会使全世界都陷入不可控制的战争的行动。〔5〕
台湾国民党人受到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鼓舞,"反攻大陆"的宣传和准备在1957年进一步升温。蒋介石本人及其他高级将领不断发表"反攻大陆"的言论,国民党军队也加紧进行两栖作战和空降袭击的训练。1月,国民党飞机竟然飞到北京和其他11个城市上空投散宣传品,号召大陆人民起来造共产党的反。美国则开始在台湾建造可供B52轰炸机起降的大型机场。更有甚者,3月6日,美台就在台湾部署中程导弹斗牛士导弹达成协定,5月6日双方就此发表联合声明。报刊文章透露,这种导弹既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也可以携带核弹头,"而其实际效用主要在于可以携带核弹头"。文章没有批露,核弹头是否运到了台湾,但推测说,核弹头"或许已与美军一起驻在台湾,或许储存在附近的海军或空军基地,一旦开战,即可运往台湾"。〔7〕
1957年9月,蒋介石提出了由美国军事顾问训练空降部队和在大陆降落,以便组织游击活动和抵抗运动的计划。〔8〕 此后,蒋介石又向美国提出更具体的要求。1958年2月11日,赫特向蒋介石传达了美国政府的答复:美国政府同意增加训练国民党空降部队以备不测,驻台军事顾问团已授权训练3000人进行空降和非常规战争,但这一项目要纳入1958财政年度之内,而不额外增加拨款;且这支部队的使用要根据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换文的规定,事先必须征得美国的同意。〔9〕
蒋介石对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换文中的这一规定(不经美国同意不对大陆使用武力)视作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必欲去之而后快。3月,当杜勒斯访问台湾时,蒋介石抱怨说,对于共产主义消极的防御是不够的;现在美国束缚住了他的手脚,造成了"一种可悲的局面",以致中共宣传说,台湾处在美国控制之下,大陆不必担心台湾会对大陆采取什么行动。杜勒斯解释说,美国对共产主义不仅是消极防御,还在采取积极的心理战,而且已经收到成效,如在东欧。至于说共同防御条约换文中的规定,也不是要使蒋永远处于无所作为的地位,但"任何行动都必须要基于真实而不是虚幻的可能性之上"。〔10〕
中国政府对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发展十分关注。美国决定在台湾部署斗牛士导弹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予以谴责,指出:"美国在被它侵占的中国领土台湾、南朝鲜和日本设置发射核弹头的火箭的基地,加 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并且已经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政 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国在亚洲任何地区设置核武器和火箭武器"。 〔11〕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在对国际形势及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上也有了新的认识。1956年2月,苏共举行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并提出以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毛泽东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时代的性质没有变,当今的时代仍然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既然这样,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断,关于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论断也没有过时,从根本上说,"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苏共二十大的情况传开,东欧国家共产党内部发生骚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内更是一片混乱。这年10月发生了匈牙利事件。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就更怀疑了。
到1957年,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第一、"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西方世界被抛到我们后面去了……永远地抛下去了"。因此他认为是帝国主义更怕社会主义,而不是相反。毛泽东还认为,在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上,亚非拉各国是朋友,是处在同一条战线上,支持亚非拉的反帝独立运动是中国应尽的义务,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在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上,中美大使级会谈时断时续,在实质性的台湾问题上没有进展;美国政府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继续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中排挤中国,反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继续在各种国际场合扶持台湾的国民党,力图制造台湾与中国永久分离的状态。中国的反应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不妥协,我就和你斗。从1956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在一些讲话中一再表示,对帝国主义国家,"我们迟一点在国内给他们地位,就好一些","我还是这样看,迟几年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好","对西方国家,现在主要是和他们斗争,不忙于建交。所以这和杜勒斯的方针相同,他们怕我们去闹事,不同我们建交"。1958年6月,毛泽东甚至在外交部务虚会议期间指出,"1954年曾指示在日内瓦会议上和美国接触,这与自己一贯的想法不一致,看来还是原来的想法好,即坚持和美国斗争,不和美国发展关系……关起门来,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12〕
1958年7月, 中东发生危机,美国出兵黎巴嫩时将黎巴嫩局势与1947年的希腊、1948年的捷克和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1950年的朝鲜战争连系起来。中共中央根据大力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立即表明态度。7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要求美军撤出黎巴嫩;17日, 决定再次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
毛泽东常说:"炮击金门,意在击美"。〔13〕 从当时的形势与毛前前后后的讲话看,这句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以炮击金门牵制美国。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和海空军负责人会议,布置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帝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14〕 炮击金门确实起到了这种牵制作用。美国急忙从地中海抽调兵力,一时竟有6艘航空母舰集中在台湾海峡地区。第二、以打促谈,推动中美关系的进展。中美大使级谈判从1956年12月由于约翰逊(U. Alex Johnson) 调任驻泰国大使以来一停就是半年多。美国政要,尤其是杜勒斯还不断发表种种反华言论。1957年6月28日,杜勒斯在旧金山的一次关于对华政策的长篇演说中强硬表示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对中国实行禁运,不与新中国发生文化交往的立场,污蔑中国"破坏它的国际义务","有连续进行武装侵略的记录",甚至狂妄宣称,共产党的统治"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是一种要消逝的、而不是一种永久的现象"。〔15〕 中国领导人从外交上驳斥杜勒斯的言论,从军事上打击美国所支持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是对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又一种反应。第三、摸清美国军事战略的底牌。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福摩萨决议案》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而且是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但美国对蒋介石到底支持到什么程度?对中国安全威胁到什么程度?中国领导人希望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来模清美国的真实意图。第四、更主要的是为了反对美国"划峡而治",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永久化,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
中国领导人虽然认为,"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16〕 但在具体安排和部署上却十分谨慎,对时机的选择也考虑再三。起先确定7月25日开始炮击。在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毛泽东又于27日致函彭德怀、黄克诚,指示推迟作战。信中说:"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彼方如攻彰、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17〕 也就是说,毛泽东要使炮击的理由尽可能更充分,更为国际上所理解、所接受。8月23日炮击之前,毛泽东又在听取福州军区第一政委、炮击的总指挥叶飞汇报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当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提议出动空军轰炸金门时,毛泽东为了避免与美国空军可能发生的冲突,否定了这一意见。〔18〕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炮击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8月2日和5日,解放军空军战斗机群进驻广东澄海和福建龙溪、厦门、沙堤等地,陆军部队也进入金门对面的黄歧、川石、梅花等阵地。台湾当局于8月6日命令军队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并增兵沿海诸岛,至8月中旬金门兵力已达9.6万人,马祖4万人。
美国政府对台海地区形势的发展予以密切关注。在8月7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12日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在白宫的讨论中、14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问题是:(1)对金门、马祖重要性的估计。艾森豪威尔早就想放弃金、马,他认为,"沿海岛屿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它们显然不是登台湾的踏脚石"。杜勒斯则说,"现在的形势与1954年下半年不同,沿海诸岛已经与台湾相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国民政府的相当大一部分军队驻扎在这些岛上", 如果丢失金、马,中国国民党人会感到他们守不住台湾,他们的士气将会崩溃,蒋的统治也会垮台。(2)对中共即将采取的行动的估计。艾森豪威尔倾向于认为,中共未必真要进攻,金、马本身与中共未来对台湾的进攻关系很小,进攻台湾首先需要舰只,"这可能是一场神经战,中共要看看他们能走多远,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杜勒斯坚持,"对这些岛屿的进攻现在已经构成对台湾本身的进攻。"(3)美国是否要对形势进行干预。艾森豪威尔认为,"即便根据《福摩萨决议案》,美国也没有借口干预形势……我们没有理由去保卫沿海岛屿,除非对这些岛屿的进攻是进攻台湾的前奏。"为了对付中共可能的封锁,他主张向台湾提供先进武器。如果美国真要军事介入,不管规模多大,都得通过国会。杜勒斯主张对台海形势进行积极干预。(4)是否要公开阐明美国的立场。杜勒斯主张美国公开声明沿海岛屿与台湾的防卫密不可分的立场,艾森豪威尔对此不以为然。军方的立场是:(1)美国应当支持国民党人对抗中共对金门、马祖的封锁,如有必要,则使用美军;(2)美军应援助国民党人抵抗中共对沿海岛屿的大规模进攻;(3)但美国不应公开声明上述两点,而应继续"让他们猜不透"的做法。这里说的"他们"既指中共,也指国民党,尤其是指国民党。对蒋介石深有了解的参谋长们担心,一旦国民党知道,美国将保卫金、马,"他们自己就会先干起点什么来"。〔19〕
22日,国务院、军方与中央情报局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台海局势。会议的结论是:从军事上增强蒋介石的地位,包括:增强第七舰队力量;考虑在附近水域,但不是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增强台湾的空军力量,向台湾提供更先进的武器;增加对台湾的供给。〔20〕 实际上,在此之前,第七舰队的航母已经增至三艘,8月5日,美国售台的第一批F- 100型战斗机已经运抵台湾。
同日,杜勒斯终于借着给众议院外委会主席摩根(Thomas E. Morgen )复函的机会,把他的主张表达出来。信中说:这些岛屿一直在中华民国手中,过去四年以来,这些岛屿同台湾之间的联系已变得更加紧密,它们之间的依赖也加强了。任何人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企图以进攻和设法占领这些岛屿来改变局势的行动当作或认为是"有限的行动",那是非常危险的。我认为那将构成对这个地区和平的威胁。〔21〕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经过反复斟酌,终于下了决心。8月20日,毛泽东决定,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他同时指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况而定,走一步,看一步。21日,中央军委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于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炮击,先打三天,看台湾当局的动态,再决定下一步行动。8月23日17时30分,前线部队的36个地面炮兵营和6个海岸炮兵营一起向金门猛烈开炮,24日实施第二次打击,25日,国民党空军48架F- 86型飞机飞临金门以东海域,其中8架窜至彰州地区,两架被击落。从25日起,国民党军被迫停止对金门的海上运输,并从27日起改变运输方式:由大型运输舰改为中型运输舰;由从高雄启航改为从澎湖启航;由直接进港靠岸卸载改为驶至料罗湾外海锚泊,再由小汽艇向码头驳运。大陆方面作了新的部署,严密封锁大小金门和大担、二担等岛屿。在解放军炮火的猛烈打击下,金门国民党军的补给运输一再中断,从8月23日至9月2日,运抵金门的物资仅为以前的5.5 %,金门岛基本上被解放军封锁。〔22〕
美国政府对台海局势作出迅速反应。8月25日,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召集代理国务卿、代理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会商,杜勒斯因休假没有参加。艾森豪威尔一开头就说:"1954年美国仅仅关心台湾和澎湖,现在有一种趋势,即将美国的保护扩展到所有沿海岛屿。美国如果卷入防守这些岛屿是因为,也仅仅因为要维持中华民国政府的士气。这个政府不听我们??的建议,以重兵防守这些岛屿。"对于金、马的战略价值,与会者没有分歧。海军作战部长贝克(Loftus E. Becker )后来回忆说,他曾告诉总统:"(这些岛屿)毫无用处,它们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就是这里谁说了算?谁统治地球的这一部分,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就象一个妻子的贞洁,你不让任何人伤害她。你就是不能让人伤害她。"代理国务卿赫特提出,是否需要在杜勒斯给摩根的信的基础上发表进一步的公开声明。这一建议被艾森豪威尔否决。他说:"声明有时会不必要地限制我们或使我们承担义务",因而"可能是危险的"。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第七舰队,加强台湾的空防力量,向台湾提供导弹和登陆艇,在公海为国民党向金门运输给养提供护航。中情局长阿伦 ? 杜勒斯提出,国民党可能提出向中共进行报复的问题。艾森豪威尔表示,这是"最微妙的问题",务需慎重,不可轻易答应。会后,第七舰队很快增兵至5艘航空母舰,3艘巡航舰,41艘驱逐舰,7艘攻击型潜水艇。〔23〕
27日,美国驻台"使馆"把蒋介石给艾森豪威尔的求援信转到华盛顿。蒋介石在信中称,中共如继续对金门进行炮轰,"我们在金门的守军无异于坐以待毙"。不管共军是要长期封锁还是实行消耗,或者立即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台双方都必须现在就制订具体的联合行动计划。他建议采取两项应急措施:(1)以美台的联合军事力量"阻止中共继续及扩大其侵略性行动";(2)同意台湾单独行动,立即轰炸金门对面的中共海空军或炮兵基地。他还要求美方采取三项步骤:第一、公开声明,"中共对金门的侵略性行动构成对台湾和澎湖安全的威胁";第二、公开声明,第七舰队将为台湾与金、马之间的运输护航;第三、驻台美军司令有权自行作出决定,而不必事事请示华盛顿。〔24〕
杜勒斯人在休假,心却掂着台海事态发展。27日他从休假地安大略的Presque 岛打电话到国务院了解情况,并指示 :立即给蒋介石一个临时答复;寻求总统作出指示,让国务院和国防部协调决定采取渐进的行动,以便导致采用核武器来制止对沿海诸岛的军事行动;尽快举行另一次高级会议。〔25〕
艾森豪威尔和军方部分人不同意此时就考虑使用核武器的问题。8月29日,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再次召集国务院、军方、中情局等首脑的高层会议。代理国防部长克沃尔斯( Donald Quarls )指出:军方对中共行动的估计是,炮轰是第一阶段,属于有限的军事行动,中共的真正意图尚不清楚;如果中共大规模进攻沿海诸岛,那就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仍要避免使用核武器;但如果中共进攻台湾和澎湖,在这第三阶段,总统就该就使用核武器问题作出新的指示了。艾森豪威尔同意这一主张。这样,与会者一致同意把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的暂时搁置起来。关于为国民党向金马补给护航问题,与会者倾向于只在公海护航,美军不能到中共火力射程之内去冒险。关于金门守军问题,与会者对蒋介石表示了强烈不满。艾森豪威尔指出,他实际上使这些岛上的士兵成了人质。〔26〕
28日,国务院就中国政府关于一定要解放台湾、即将在金门登陆的广播发表声明,称美国不会把对沿海诸岛的进攻视为有限的军事行动。这是在不明白中国真实意图的情况下对中国的一种试探,实际上是指望中国把军事行动限制在上述第一阶段。在军事方面,参谋长联席会议于29日指示第七舰队司令:1、在公海,即3海里之外,为国民党军护航;2、驻台美军司令负责以美国空军力量防卫台湾、澎湖,使国民党空军力量可以集中防卫近沿海诸岛;3、一旦中共空军袭击金、马,美国可考虑国民党的自卫权包括对中共投入战斗的空军基地进行袭击;4、如果国民党提出要求,第七舰队可从美国两栖作战力量中继续向国民党提供登陆艇,总共可多到8艘LCM,28艘LCVP。〔27〕
8月31日,驻台美军司令斯姆特(Roland N. Smoot ) 中将将上述决定向蒋介石转达。蒋表示"深深的失望",称这对他在金、马的守军是"不人道的","不公正的",是对士气的一种打击,这"不是一个盟国的政策"。他尤其不能接受美国对他的报复权的解释,并希望立即与美国进行磋商解决这一问题。蒋威胁说,如果三天之内他得不到回答,他就不能维持他的军民的士气了。庄莱德评述说,这是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蒋的最激烈的反应。翌日,蒋介石在接见来访的美国陆军部长布鲁克(Wilber M. Brucker ) 时,仍一再强调他有"采取报复性行为的权利",并指责美国政府不懂得当前局势的心理意义。〔28〕
9月1日,杜勒斯休假期满返回国务院。他对8月29日会议搁置使用核武器问题的决定甚为不满,便于2日举行与军方的联席会议,企图推翻这一决定。杜勒斯与军方多数人的意见是:核武器是美国对付共产主义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美国应当为使用这种武器作好准备。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和贝克都认为,美国的常规兵力不可能在欧亚大陆上对付共产主义,只能依靠核武器。特文宁甚至说,如果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核武器,那美军在两三天之内就可以实现用常规武器需要数月才能做到的事,美军的伤亡就可能少得多。他强调说,"我们必须习惯于这样一种想法,即这种武器是必须使用的。我们也必须面对共产党使用这种武器的可能性。"杜勒斯显然完全同意特文宁的意见,并说:"如果在军事形势要求使用核武器时我们仍然退缩不前,那我们就得重新考虑我们的防御态势。"〔29〕 此外,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制定了一项应急计划,为保卫金、马对半径500海里内的中共基地实行打击,包括上海、南京、广州地区。但陆军参谋长泰勒(Maxweill D.Taylor )和助理国务卿史密斯(Gerald C.Smith )持不同意见。他们担心,如果真地空袭南京、上海,那就会迫使苏联卷入,并会对台湾和第七舰队使用原子弹。那样一来,美国不是被打败,就会投入一场与苏联的全面战争。他们认为军方更应当考虑的一种可能性是中共只对金、马进行炮轰,而不进攻;美国应当尽可能考虑如何有效使用常规武器,只把局部使用核武器当作最后的手段,而不能一味敦促总统使用核武器。〔30〕
蒋介石8月27日的求援信就要求美国公开表明对台海危机的立场。杜勒斯决定作出回应。9月4日他到罗德岛纽波特去见正在度假的总统。杜勒斯把他与军方上述讨论的备忘录交给总统,并提请总统注意,军方已经准备在发生与中共的敌对行动时使用核武器。他断言,当着赌注已经下了,我们仅仅因为担心舆论的反对而不敢使用核武器,那美国就必须调整防御态势。艾森豪威尔对使用核武器未置可否。接着,杜勒斯把一份为总统准备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声明稿请总统审阅。艾森豪威尔作了修改,并决定由杜勒斯来发表这篇经总统授权的声明。〔31〕
声明的目的是多重的:既是为了安抚蒋,也是为了吓唬中共,并为了"教育"美国人民,使他们对台海事态的可能升级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声明回顾了台海事态的发展,重复了杜勒斯在给摩根信中的说法:"确保和保护金门和马祖同保护台湾日益相关",并进而表示,"如果情势必须实现《福摩萨决议案》的目标,总统将毫不犹豫这样做";声明同时又说,中共的真实意图尚不清楚,"真诚希望"中共不会使用武力,并表示美国愿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中美在台湾地区的争端。〔32〕
杜勒斯在声明中之所以表达这种"真诚希望",主要原因是美国公众舆论不希望美国军事卷入台海地区的冲突。据9 月5日的盖洛普民意调查,62%的人反对政府援蒋,如果这种援助意味着不顾一切地去进行一场战争。82%的人赞成在通过战争解决之前在联合国用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据9月9日的统计,写给白宫的信和发给白宫的电报中,73%是要求美国不要介入战争的,只有8%的人支持保卫金、马。国务院收到的邮件中,80%是反对政府政策的。美国最主要的一些报刊,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明尼阿波利斯星--论坛报》等都载文反对政府的政策,要求谈判解决问题。〔33〕 美国决策者是不能不顾及国内公众的意愿的。
在对金门进行数日连续炮击之后,毛泽东于9月3日晚决定,从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以观各方动态。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台湾及其周围各岛。中国政府放宽领海宽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同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拒绝承认中国领海为12海里。6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驳斥杜勒斯的声明,指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澎湖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部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干涉,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声明同时表示,既然美国愿意进行和谈,中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同日,艾森豪威尔召集杜勒斯、特文宁等会商,讨论周恩来声明。艾森豪威尔不满杜勒斯事先准备好的声明稿,要求在其中加入接受周恩来恢复大使级会谈的"具体的和确定的表示",并希望美国在此事上能起主导作用。同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对中国准备恢复大使级谈判作出积极回应,但又称"决不参加会损害我们的盟国中华民国的权利的任何安排。〔34〕 当天下午,特文宁要求总统授权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必要时(如发生中共力量在金门等岛登陆)允许美国空军支持国民党空军打击中共军队和大陆的目标,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并称美国空军只有在得到他本人同意后才能打击大陆的目标。
中国政府决定炮轰金门事先未同苏联政府商量,而且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正在中国访问,当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对金门的炮轰,毛泽东在与他的会谈中也未提及此事。炮轰开始后,台海地区形势顿形紧张,苏联对中国做法表示不满,对中方意图也不清楚。9月5日,周恩来接见苏联驻华参赞苏达利柯夫,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他着重指出:中国炮击金门、马祖并不是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35〕 9月7日,赫鲁晓夫致函艾森豪威尔,呼吁美国政府在太海地区慎重行事,不要轻易采取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的步骤。〔36〕
台海局势的紧张也引起中国的一些邻国的关注。9月8日,胡志明主席致电毛泽东说,鉴于台湾情况的紧张,美帝态度之顽固,请您告诉我们:(甲)可能不可能发生美华战争?(乙)我们越南应该有什么准备?毛泽东于9月10日回电说:"(甲)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乙)贵国似可以照常工作"。〔37〕
至此,可以算作是台海危机的第一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猛烈炮击使美国政府捉摸不透中方的真实意图,艾森豪威尔和军方部分人倾向于认为危机不至升级,杜勒斯和军方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准备使用原子弹来对付可能升级的军事行动。蒋介石力图拖美国下水,对美国的反应表示不满;在危机中又存在着转机,中美双方都表示不放弃和平解决中美冲突的努力,使大使级谈判恰恰在危机中得以恢复。在解放军停止炮击的3 天中,国民党赶忙组织对金门的补给,并乞求美国军舰护航。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总司令黎玉玺及美国顾问率领由国民党军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和美国第七舰队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驶进金门海域,并在料罗湾卸货。美国护航舰甚至到厦门海域活动。针对国民党军炮轰厦门地区和美军闯入中国领海的挑衅行为,中央军委决定以打击国民党军的方式来反对美国的护航活动。8日上午,国民党海军的"美乐"号和"美珍"号登陆舰,满载弹药、人员和物资,在几艘作战舰和美国军舰的护航下,驶进料罗湾卸载。中午,福建前线部队对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和和金门岛上的重要军事目标,突然实施大规模炮击,"美乐"号被击沉,"美珍"号中弹后往外海逃窜。护航的美舰丢下国民党军船队,仓皇撤至料罗湾以南5至12海里处徘徊观望,未敢妄动。9日,国民党军炮击厦门大学。11日,4艘美国军舰再次为国民党运输船护航,并闯入金门、厦门海域。当解放军突然发起猛烈炮轰时,护航的美舰象8日一样,立即掉头逃离战区海域,国民党军运输船也赶忙启锚逃窜。8日和11日的两次炮击使对金门的补给再度发生严重困难。
除了8日和11日两次大规模的炮击外,解放军从9月初起对金门实行零炮射击。毛泽东于9月13日对此作了肯定,并电令参战炮兵部队全面开展这一活动,要求白天黑夜打零炮,每天二十四小时,特别是黑夜,特别是对料罗湾三海里以内,每天打300发,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以增强全面封锁的效果。15日,中央军委决定,为进一步封锁金门,炮兵要改进射击技术,重点打击料罗湾的运输舰卸载点,切实避免误击美舰,并加强对空投场的炮击;空军要加强大陆沿海上空的巡逻活动,掩护炮兵打击空投的国民党军运输机,并坚决打击进入大陆上空的国民党军战斗机;海军在确不误击美舰的前提下,夜间可予进入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艇以打击。中央军委并决定加强前线炮兵力量。9月11日后,又有部队陆续入闽参战,使参加炮击的地面炮兵力量达到14个团又7个营又14个连;参战的海岸炮兵也增加至8个连。〔38〕
美国同意恢复大使级谈判,解放军对金门的封锁,美国不敢在金门水域为国民党护航,所以这一切都使蒋介石怨气冲天。9月8日,蒋介石接见庄莱德,对美国政策抱怨不已。他说,与中共的谈判毫无用处,中共会利用谈判,寻找机会对台湾发起进攻;公众很难理解美国的立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并称,现在"他的名誉受到指责,他在官员和公众中的威信在下降"。美国政府则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美国军方以及艾森豪威尔本人都认为,"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出发,应该撤离沿海诸岛",这些岛屿是守不住的,而且也未必是防守台、澎所需要的,至于蒋介石把金、马用作反攻大陆的踏脚石,这根本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美国又不能在中共的武力面前示弱,而"必须在反对运用侵略性的武力面前表现出坚定性和勇气"。〔39〕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决定发表公开声明。9月12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关于台海局势的电视广播讲话。艾森豪威尔话说两面。一方面,他危言怂听地把中共对金、马的军事行动与希特勒的侵略行径相提并论,宣称对于"用武力征服新地区的长久计划"美国决不能姑息,决不会后退,并且摆出一付准备干涉的架势,表示 "我的武装部队的成员……的确随时都准备保卫不得使用武力来达到侵略目的这一原则"。另一方面, 他又说,用谈判解决分歧是比诉诸武力好得多的道路,"这条道路是畅通的和准备好了的",他不相信"中共领袖会坚决执行军事侵略的方针",他"相信不会有战争"。〔40〕
艾森豪威尔讲话中的好战姿态使美国的邻国感到震惊。同日,英国首相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 )赶忙授权发言人声明,英国"没有为远东局势对美国承担任何义务"。次日,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台海局势发表的声明中又说,"我们并没有为保卫金门、马祖或者福摩萨而采取军事行动的任何种类的义务或诺言。我们唯一的义务是根据联合国宪章承担的义务。"〔41〕 加拿大外长、泰国总理、菲律宾总统、澳大利亚总理也都表示不愿意卷入台湾冲突。日本更是一开始就担心美国使用在日的军事基地对金、马进行干预而引起中国和苏联的报复。美国国内也继续反对美国军事干涉台海危机,国会中对《福摩萨决议案》授予总统的权力可否适用于金、马的疑虑也在增长。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林(Theodore F.Green ) 在9月29日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中说:"金门对保卫台湾和美国都不是重要的",如果美国为这些岛屿而与中国发生战争,"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因为对美国安全并非重要的争端而卷入了军事冲突",美国政府在道义上和现实中都得不到盟国的支持,也得不到美国人民的支持。〔42〕
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22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请示沿海军事斗争的方针说:“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作战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海空炮联合作战确不易配合很好.且有触及美舰美空军的可能。我实施对金门轰炸更不适宜,因这样做,恰好给蒋介石空军以轰炸我大陆的机会。”当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这一方针,并说:“照此办理,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 〔43〕 台湾海峡地区的形势既未趋缓,也未升级。其时联合国大会也正在举行。杜勒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大概不致使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行动升级,“出于同样理由,我们也不想在这一时期主动采取新的军事措施。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至少要维持现状。”美国政府一方面要在华沙对中国谈判代表施加压力,要让他们同意停止对金门的炮击;另一方面要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不让其自行其是。〔44〕
这与蒋介石的想法完全不合。蒋介石一心指望使台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升级,以便导致美国同意协防沿海诸岛,支持他对中共进行报复。国民党要人连连向美驻台"大使"游说,称他们百分之百地相信,"华沙谈判只能是牺牲中华民国的利益",决谈不出好结果来。〔45〕 蒋介石频频接见美国记者,一再作出公开表示,对美国进行要挟。他在9月17日说,中共对金门的进攻是进攻台湾的序幕,"无金马就无台湾","到了最后生死存亡关头,除了采取行使自卫权之紧急性行动,即有效的报复行动,无法继续撑持时,美国为了人道,为了正义,以及为了对阻遏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安全所负的责任,我不相信它会妨碍我们采取这一紧急性的自卫报复行动。"9月29日,他又在记者招待会上反复表示反对中美大使级谈判,并称,"金门战事在任何情势之下,才是我们的生死关头,……今天不能预为确定。如果到了这个时机,需要我们采取紧急行动,我相信盟邦必能以条约的精神,支持我们阻遏共匪侵略之目的,必不致中途后退。而我们在紧急状态中,亦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46〕 换句话说,到时候他就顾不得条约的约束,不管美国同意与否,都要不顾一切地去干了。
美台矛盾越演越烈,既然蒋介石诉诸舆论,美国也只好公开阐述自己的立场了。在9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当问到美国是否期待国民党人返回大陆时,杜勒斯说"那纯粹是一种假设。"当问到国民党军是否应该撤离金门时,他说,在攻击面前撤退是不明智的,那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士气。但如果有某种停火,就可以撤军,"把如此众多的部队部署在这些岛上是不明智的,我们认为把这些部队保持在那里是相当愚蠢的……是既不明智又不谨慎的。"〔47〕 杜勒斯的谈话表明,在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待沿海诸岛的问题上意见趋向统一,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主张压蒋撤军的一派占了上风。美国著名专家李普曼指出,这是杜勒斯"第一次" 表示 "他真诚地对谈判解决事件感到兴趣"。〔48〕
杜勒斯的讲话令台湾当局震惊。次日,国民党中常委在台北举行了3小时的会议来讨论这一讲话。蒋介石当天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这与杜勒斯"一直采取的态度有矛盾。"他反对削减沿海诸岛的驻军,声言将坚守金门和其他沿海岛屿,并称这"也就是在保障美国在远东的防务"。他还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所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49〕 美蒋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至此可以看作危机的第二阶段。中国政府确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蒋介石一心希望危机升级,美国却希望寻求谈判解决危机。美蒋矛盾进一步扩大并且公开化。10月可以算作危机的第三阶段。其时,中美大使级谈判已经恢复,中共以打促谈的目的已经达到。中共也已经明白了美国的底牌。面对着美国逼蒋放弃金门而蒋不肯这样做的形势,毛泽东权衡利弊,作出了暂不解决金门问题的新决策。最初,毛泽东准备分两步解决台、澎、金、马问题,即先解放金、马等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但是如果美国能说服蒋集团从金、马撤退,大陆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台湾不使用武力。杜勒斯声明激化了美蒋矛盾。毛泽东决定暂不解决金门问题。他后来谈到此事时说:开始我们想打金、马,后来一看形势,金、马收回就执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线,还是留在蒋介石手上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50〕 毛泽东认为,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保留了一个大陆与台湾对话的渠道;如果把金、马收回,美国就会把台湾孤立起来,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大陆和台湾要求保持一个中国的出发点不同,但在对美态度上找到了某种共同点。毛泽东决定暂时停止炮击,开展政治攻势,进一步加深美蒋之间的矛盾。10月5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说,如能早日收回金门、马祖,"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把这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 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中央军委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针。 使国民党军队能够生存下去,又处于紧张状态,拖住美国不得脱身。同日,周恩来向苏联方面通报说:"美国想从金门马祖脱身,我们不让它脱身,我们要美国从台湾撤军。这样,我们要紧张时,对金、马打一下,要缓和时,松它一下??在金门可以小打、中打、大打。我们可以打打谈谈,也可以打打停停。这对我们是有利的。暂时不收回这些沿海岛屿,我们争取一下收回这些岛屿、澎湖列岛和台湾。"〔51〕
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亲自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其中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台湾问题应由国共两党"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文告还宣示,从10月6日起,暂停炮击7天,"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到10月13日,中国国防部命令对金门再停止炮击两星期。炮击金门进入了停停打打的阶段,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中国政府10月6日的《告台湾同胞书》在美蒋关系中引起了新的波折。双方的分歧表现在三方面:美国是否停止护航;是否从金、马撤军;是否发表不以武力收回大陆的声明。10月6日当天上午,蒋介石接见驻台美军司令斯姆特,以"最严厉与坚决的"态度表示,彭德怀的信只是为了"分裂美国与国民政府",他不屑一顾,他要求美国继续护航。台湾"外交部长"黄少谷也在当天与美国"大使"庄莱德的谈话中转达了蒋介石的这一意思。斯姆特与庄莱德显然同情台湾当局的立场,建议美国在与国民党充分讨论以前不改变护航的做法。但美国政府不同意继续护航。代理国务卿赫特在当天给庄莱德的回电中毫不客气地说,既然中共停止炮轰,自然用不着美国再护航,这仅仅是合乎逻辑的决定,用不着把它解释为是对彭德怀的信的反应。国民党要继续护航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美国应国民党的坚持要求而继续护航,那将"在美国国内舆论及世界舆论面前把美国置于很不利的地位"。赫特还指出,"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来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10月8日,美国政府不顾国民党的反对,宣布停止护航。〔52〕
10月7日,艾森豪威尔在给杜勒斯的一份备忘录中再次提到他先前两次(9月16日、10月2日)提过的建议:向蒋介石提供足够数量的两栖登陆力量(一次可以登陆1.5万到2万人),以便他保持在大陆发生内乱的情况下重回大陆的能力,以此换取他从沿海诸岛撤出全部或几乎全部军事力量。艾森豪威尔认为,现在海峡地区的停火为实现这一设想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但"这一设想要非常巧妙地向蒋提出,最好是由他自己的人提出,比如叶公超大使。"〔53〕
国务院于次日举行会议讨论总统的指示。负责政策设计委员会的助理国务卿史密斯赞同总统的主张,认为如果让国民党继续占领这些岛屿,中共就仍有机会来加深自由世界在对华政策方面的裂隙,与其这样,不如让国民党从这些岛屿撤退,让中共占领。实际上,如果国民党失去这些岛屿,就会加强两个中国的观念,而中共最讨厌这种观念,他们宁愿把这些岛屿留在国民党手中。杜勒斯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就这样让中共占领这些岛屿是"不实际的"。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则称,"绥靖是毫无用处的",中共是要美国完全撤离台湾地区,北京是要让国民党垮台,这将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这里的问题不仅是几个岛屿的问题。〔54〕 国务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于10日举行联席会议研究这一问题。会议讨论了种种可能的选择,各自的利弊,最后得到一个共识:只要政治上行得通,减少国民党在沿海岛屿驻军的2/3从军事上是可取的。原因是:第一、这些岛屿"只是前哨阵地,而不能让它们成为成败取决于此的奠边府";第二、这种做法将能争取世界舆论,使人们相信驻扎在岛上的部队只是用于抵御大陆的进攻用的。但在要求蒋介石撤军的同时,美国必须给予补偿,包括保证部队的安全撤离,使陆军和部分空军部队装备更现代化,增强蒋的运输与两栖登陆力量,使他的部队更具有机动性,或许还可以增加对他的经济援助。〔55〕
10月13日,中国国防部命令停止金门炮击延长两星期。正是当天,国防部长麦肯罗依(Neil H. McElroy ) 在台湾与蒋介石讨论国民党军队的有效部署问题,但毫无结果。蒋介石左右了整个谈话,他婉转批评美国在远东没有战略和政策,希望杜勒斯访台与他讨论美国的新政策,明显表示了对麦肯罗依的不信任。〔56〕 10月14日,蒋在接见澳大利亚记者时再次断然表示:"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表示他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57〕
应蒋介石之邀,杜勒斯于10月21日飞抵台北访问。10月20日,在杜勒斯赴台途中抵达阿拉斯加时,中国有意恢复了对金、马的炮击,两小时内共发炮11000多发,这一行动加剧了杜勒斯使命的困难,有助于国民党继续在沿海诸岛驻军,以阻止"两个中国"图谋的实现。
杜勒斯 于10月21日至2 3 日与蒋介石、副总统陈诚、总统府秘书长张群,饶伯森与台湾"外交部长" 黄少谷、驻美 "大使" 叶公超举行了多次会谈。22日,杜勒斯在一份书面文件中向蒋介石提出五点要求:表示停火的意愿;再次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避免空袭和飞临大陆;不以沿海诸岛来封锁厦门和福州,不以这些岛屿作为进攻大陆的跳板;沿海诸岛驻军的数量和性质将从军事角度进行重新调整,以便使其具有更大的机动性。杜勒斯解释说,现在自由世界的公众舆论对蒋不利,人们担心其政策将挑起冲突,这可能使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卷入战争。现在世界上分裂的几个国家,如朝鲜、越南、德国都实现了停火,只有中国没有。国民党应当清楚地表明愿意停火,这样破坏和平的指控将不会落在国民党身上,而会指向共产党,从而改善国民党的国际形象。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用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从金、马撤军,与美国的立场相去甚远。次日,黄少谷就杜勒斯的书面文件对庄莱德作出了强硬反应,声称:"杜勒斯的建议几乎是动摇中华民国的基础。这等于让本政府自愿承认接受‘两个中国 ’的概念",这是不可能的。他接着说,国民党任何满足现状的表示"都将是自杀性的",如果要国民党在得到国民的支持的和得到某些外国政府的支持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它宁可选择前者,尽管这种结果是痛苦的。〔58〕
话虽如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毕竟不能没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在23日的会谈中一方面继续表示对美国的"完全忠诚", 一方面要求美国在作出决定之前"考虑" 国民党的意见。在美国作出决定之后,他将与美国一致行动, 而不固执己见。蒋介石既然仰仗美国的扶植,也只能作这样的表态。他表示可以减少在金、马的驻军,但不能在中共的火力下撤退驻军。他一再强调保卫金门对防守台湾的重要性,并称,要是金门丢了,那么台湾连五个月也守不住。经过一再讨价还价,双方于23日达成联合公报。公报中两项最主要的内容是:应蒋介石的坚持要求写上了"双方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同样应蒋介石的坚持要求,美国原来提出的"中华民国不发动战争在大陆重建主权及中华民国不为攻击大陆的武装基地,他的基地早已在大陆及中国人民的内心"没有写入公报,公报的措辞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乃其神圣使命,并相信此一使命之基础,建立在中国人民之人心,而达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籍武力。"〔59〕
这个公报自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以来指导美台关系的又一重要文件。长期以来,美国为实现其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永久化的政策,一直在要求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而蒋介石把这一主张当作他赖以生存、赖以动员和维持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士气的精神支柱,一直不肯松口。现在美国已经实际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因此美国对这一公报是很满意的。艾森豪威尔认为"蒋放弃武力进攻是既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24日,艾森豪威尔即致电蒋介石,对杜勒斯访问的结果表示"完全满意",对公报表示"完全赞同",并称蒋放弃使用武力的决定"将在整个自由世界受到欢迎"。〔60〕
蒋介石接受这一提法本来是十分勉强的,公报发表后,台湾方面即极力淡化"不凭籍武力" 这一承诺。叶公超利用不同场合进行"澄清"。10月27日,他在由台北返回美国任所前发表谈话,指出"联合公报的基础是强调‘政治基础’在光复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28日抵华盛顿时,他又迫不及待地在机场接见记者,表示"虽然国民党在‘原则上’放弃使用武力收复中国大陆,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支持和帮助谋求推翻北平政府的反共运动的权利。……国民党中国象所有的国家一样,也决不会放弃使用武力进行自卫。"10月30日,"副总统"兼"行政院长"陈诚又在一个场合宣称:"谈论我们将不进行反击,那是骗人的",他预测中共"将采取某种新行动",而"他们采取下一个行动之日,大概就是我们进行反击之时","回到中国大陆仍然是政府的‘首要使命和目标’。"〔61〕
10月25日,在杜勒斯回到华盛顿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了第三个文告《再告台湾同胞书》。文告要台湾当局划清内战与外侮的界线,一致对外,并称"一切爱国者都有出路,不要怕什么帝国主义者。化敌为友,此其时矣!"文告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即所谓"四不打"),使大小金门等岛屿得到充分供应,以利长期固守。10月31日,中央军委又决定:今后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逢单日可略为打一点炮,炮弹一般不超过200发。对于这种双日不打单日打、事先向对方进行通告的做法,美国方面感到困惑不解。艾森豪威尔怀疑:"我奇怪我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62〕
杜勒斯访台以后,美台继续就国民党军队从金、马撤军进行谈判,并与11月17日达成协议:1、在金门列岛至少增加12门240毫米榴炮,12门155毫米火炮。在马祖列岛有必要增加4门240毫米榴炮,一营155毫米火炮,并加强驻金门的装甲部队;2、金门部队减少一个步兵师及预备役师,总数不少于15000人,于1959年6月30日完成。〔63〕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三年前那次危机的继续与发展,但规模、影响和意义远超过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国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完成了从局部军事斗争向全面政治、军事、心理斗争的转变,即把金门、马祖等留在台湾当局手中,作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纽带,以此反对美国使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永久化的企图。这一政策使美台矛盾进一步激化,共开化,大陆与台湾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经过这次危机,美台之间也进一步调整了关系。第一次台海危机产生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第二次台海危机产生了美台联合公报。美台关系在这两个文件的基础上确定下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危机期间得到恢复,使两国在互相敌对的情况下保持了一个接触的渠道。
注释:
〔1〕FRUS, 1955-1957, Vol. 2, pp.418-422.
〔2〕FRUS, 1955-1957, Vol. 2, pp.455-463,473-174,501-503.
〔3〕FRUS, 1955-1957, Vol. 2, pp.511-517.
〔4〕艾森豪威尔认为雷德福和饶伯森没有忠实执行他的指令,他甚至认为,他们"私下同意了蒋介石"。见Appu K. Soman: " Who 's Daddy'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Offshore Island Crisis of 1958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Vol.3, No. 4, pp. 375.
〔5〕FRUS, 1955-1957, Vol.3, pp.339-348;《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137页。
〔6〕FRUS, 1955-1957, Vol.3, p.360.
〔7〕Appu K. Soman: " ' Who 's Daddy'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Offshore Island Crisis of 1958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Vol.3, No. 4, pp.376-377; Thomas E. Stolper, China, Taiwan, and the Offshore Islangds, p.115.
〔8〕FRUS, 1955-1957,Vol. 3, pp. 605-607.
〔9〕FRUS, 1958-1960, Vol. 19. pp.4-5.
〔10〕FRUS, 1958-1960, Vol. 19, pp.11-12.
〔1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590页。
〔12〕《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 识出版社会994年版,第291、295、248-249页;并见何迪:《毛泽东的外交观》,《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第266-267 页。
〔1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162页;沈智焕:《毛泽东关于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台湾的决策,载《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14〕《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第387页。
〔15〕《杜勒斯言论选辑》,第306-314页。
〔16〕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第32页。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26页。
〔18〕《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655、666、659-661页。
〔19〕FRUS, 1958-1960, Vol. 19, pp.42-43,50-55.
〔20〕FRUS, 1958-1960, Vol. 19, pp.52-54.
〔21〕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s, 1958. p.1144.
〔22〕《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第394- 400页。
〔23〕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Vol.3, No. 4,p.383; FRUS, 1958-1960, Vol.3, pp.73-74.
〔24〕FRUS, 1958-1960, Vol. 19, pp.83-86.
〔25〕FRUS, 1958-1960, Vol. 19, pp.87-88.
〔26〕FRUS, 1958-1960, Vol. 19, pp. 87-99.
〔27〕FRUS, 1958-1960, Vol. 19, pp.100-101.
〔28〕FRUS, 1958-1960, Vol. 19, p.107-110.
〔29〕FRUS, 1958-1960, Vol. 19, pp.115-122.
〔30〕FRUS, 1958-1960, Vol. 19, pp.124-125.
〔31〕FRUS, 1958-1960, Vol. 19, 130.
〔32〕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Dwright Eisenhower, 1958, pp.687-689.
〔33〕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Vol.2, No. 4, pp.357.
〔34〕《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685-2688页;FRUS,1958-1960, Vol. 3, pp.142-143.
〔35〕《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242页。
〔36〕《人民日报》,1958年9月16日。
〔3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413页。
〔38〕《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第402-405页;《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169页。
〔39〕FRUS, 1958--1960. Vol. 19, pp.154, 160-162.
〔40〕《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728-2735页。
〔4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737、2745页。
〔42〕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e,Vol. , No. ( October 20, 1958), p.606.
〔4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173页;《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424-425页。
〔44〕FRUS,1958-1960,Vol. 19, p.221-223.
〔45〕FRUS,1958-1960,Vol. 19, 226.
〔46〕《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9卷,第117-126页。
〔47〕FRUS, 1958-1960,Vol. 19, p.301;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October 20, 1958, pp.597--604.
〔48〕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ast Asian Relations, Vol.2, No. 4, p.362.
〔49〕《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2824-2826。
〔50〕参见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第35页。
〔51〕《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65页。
〔52〕FRUS, 1958-1960,Vol. 19, pp.331-332,337;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844-2845页。
〔53〕FRUS, 1958-1960,Vol. 19, p346.
〔54〕FRUS, 1958-1960,Vol. 19, p.349-353.
〔55〕FRUS, 1958-1960,Vol. 19, pp.363-370, 381-382.
〔56〕FRUS, 1958-1960,Vol. 19, pp.379-380.
〔57〕参见《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170页。
〔58〕FRUS, 1958-1960, Vol. 19, pp.421-425,428-429.
〔59〕FRUS, 1958-1960, Vol. 19, pp.439-440,442- 444.
〔60〕艾森豪威尔著、静海译:《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第1册,第340页;FRUS, 1958-1960,Vol. 19, p. 446.
〔6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第2915、2937-2938页。
〔62〕《缔造和平》,第1册,第340页。
〔63〕FRUS, 1958-1960,Vol. 19, ,pp. 484-485;《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第14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