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动态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中华美国学会、美国所举行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研讨会
作者:倪峰 来源: 时间:2002-02-21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中华美国学会、美国所举行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研讨会 倪峰 30年前的2月21日,中美之间封冻了22年之久的坚冰终于打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在这“改变世界的一周”里,中美双方本着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精 神,签署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公报的发表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并为两国关系的 健康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在此具有历史意义的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中华美国学会、 美国研究所于2002年2月4日和5日举行纪念研讨会,国内41家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 者参加了会议。一些两国关系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如柴泽民大使、朱启桢大使、李 道豫大使以及美国驻华公使衔参赞李柏思先生也专程出席了研讨会。 在会议开幕式上,几位大使和外交官发表致辞。柴泽民大使指出,尽管公报发表已经有30 周年了,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公报所确立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如和平共处原则、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处理国家关系原则、反对和不谋求霸权原则、发展贸易原则 以及处理台湾问题的原则等,对目前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朱启桢大使谈了 自己对公报的体会。他认为,整个公报贯穿着一种求同存异的精神,从公报中双方的表述来 看,两国在许多问题上立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能以务实的态度坦率表明立场,并彼此交 换了原则看法。这对于处理目前的中美关系可能变得更重要了。李道豫大使以在美的亲身经 历指出,公报是一份特殊的历史文件,它既列出了两国的分歧,也讲明了共识,而且对双方 来说,都是共识比分歧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两国关系几经起伏,仍然获得了空前发展 的原因;而对于存在的分歧,两国应当高度重视,事实证明,首脑会晤是管理两国关系的重 要办法,过去的几次首脑会晤都使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期待布什的访华能带来同样的结果。 李柏思作为一名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两岸三地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 许多重要时刻,他认为,中美关系要继续发展,既要尊重历史,也要超越历史;并指出,现 任美国政府重视美中关系,布什总统即将对华访问的日期选定并不是偶然、凑巧,美国政府 希望与中国建立“坦率的”、 “建设性合作关系”。 在接下来两天的研讨中,与会者围绕涉及中美关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 深入的讨论。关于《上海公报》发表以来中美关系的回顾。陈宝森教授从经贸关系的角度谈 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跃进式发展,第二是必须经过 一个磨合期,然后会出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第三是潜力巨大。朱世达教授以文化为背景, 分析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是以战略利益为切入点,以政治关系和经 贸关系为主轴,但是,文化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不同文化传统、 处世方式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交流,对于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顾宁女士回顾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马秀山先生阐述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与中美关系 发展之间的联系。王建平教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研究。陈秀霞女士分析 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学生在发展两国关系中影响和作用。 关于《上海公报》的意义。资中筠教授以亲身经历指出,公报不仅对中美关系意义重大,而 且对中国国内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一种互为因 果的关系,上海公报的发表既标志着中美之间大门的打开,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 重要的外部环境。黄安年教授认为,应当从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来看《上海公报》,20世纪 出现了三大重要的历史进程,这就是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而公报的 发表及其内容体现了这一进程。王玮教授认为,《上海公报》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东西, 它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的起点,当时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 对公报的意义进行了升华,毛主席在此之后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而尼克松则确立起大三 角的战略概念,从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911”事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苏格教授用三个“三句话”来形容,即:大国关系有所 趋缓;地区热点此伏彼起;世界经济全面下滑。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经济因素上升;传统 安全因素不可忽视。和平、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中国面临的总体国际 环境没有变。时殷弘教授分析了“911”事件后世界政治变动的两大动因,首先是美国政策调 整导致的国际关系的变化,这一点通常人们关注得比较多;还有一点需要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和重视的是,全球化在世界政治中产生的负作用,如资本主义化颠覆了前现代化人口的生活 方式,原教旨主义在此基础上的广泛传播,以及中亚、北非、中东广大地区孕育的深刻危机。 张也白教授认为,“911”后,反恐联盟已成为国际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要看到这 种同盟合作及共同基础的有限性。张广秦教授在谈及“911”事件后美俄关系变化对国际格局 产生的影响时指出,不仅要看到美俄关系热络的一面,同时也应当看到两国间仍存在一些重 大问题。 关于“911”事件对美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影响。蔡祖铭先生认为,“911”事件是一把“双 刃剑”:它对美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布什政府来说,为美国推进在全球的利益提供了机 会,美国介入了中亚地区,重新回到了菲律宾,并希望通过扩大反恐目标拔掉原先的一些“眼 中钉”。张敏谦教授认为,“911”对美国对外战略的影响从总体上讲有四点:国内对对外政策 的支持度提高,对非传统威胁的认识加深,国内安全的重要性上升,在反恐中加之以悲情诉 求。廖永和先生则认为,“911”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影响不大,例如,最近发表的《四年防务 评估报告》虽然因“911”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改动不多,而且“911”使得其中的一些基本 原则明确化,并为报告的实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关于“911”事件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资中筠教授对美国政府推出的许多限制自由的措施 表示忧虑,对以”批判”和”独立”见长的美国媒体表现出的自我限制表示失望。王缉思教 授也有同感,通过与许多美国知识分子和新旧移民的接触,他发现这些人都对自己的地位和 处境感到忧虑,但都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梅仁毅教授在对”911”事件后美国民意调查 进行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整个社会保守化的倾向非常严重,这使得布什政府对内加 强政府的控制,对外推行单边主义有非常强大的国内基础。美国使馆的费迈克先生则认为, 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并没有变,原先美国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现在认识到了, 需要作出一些调整来对付恐怖主义。 关于”911”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杨洁勉教授认为是机遇大于挑战:因为中美出现了更多 的共同利益和伙伴意识,美国需要调整对华政策以便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美国国内维护中 美关系的声音上升,布什亲自掌握对华政策,平衡鹰、鸽两派的能力加强;同时也面临一些 严峻挑战,如美国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正在不断加强,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强大。另外两国关 系中还存在一些灰色区域,如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不扩散问题,处理好了可以成为积极 因素,处理不好可能成为消极因素。陶文钊教授认为,”911”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限, 例如,虽然反恐是共同目标,但美国把它列在第一位,而中国并不是这样;两国在反恐中有 共同利益,但也有分歧,美国并不支持中国在新疆的反恐行动;中国在反恐中可能给予美国 的帮助不多;两国间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因此”911”事件可能会使两国关系的气氛有所改 善,但不会改变美国的基本对华政策。 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黄仁伟教授认为,两国应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构筑共同利益 的新框架;共同利益的构筑,一方面不要局限在双边关系的领域,要将一些全球利益、两国 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合作也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将两国在广泛交往中形成共同利益加以具 体化,使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稳固的基础。陶文钊教授认为,中美关系非常独特, 共同利益和分歧都很大,这决定了未来的中美关系仍然是”在曲折中发展”。潘锐教授指出, 中美关系起伏动荡的深层原因在于两国实力对比的不平衡性,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实际上是 一以惯之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段执行的思路不同,推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 应关注一些新因素,不要抱太多希望,要认识到有些问题是无解的,中国在其中掌握的手段 有限。徐纬地教授认为,目前中美关系的许多重要基础已经松动了,例如,冷战结束后,两 国当初建立关系的主要战略基础消失了;8*17公报已受到彻底破坏;美国在”一个中国” 原则上不断向后倒退,最近美国宣布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美台军事关系获得了实质 性发展;虽然两国的共同利益在一些领域有所扩展,但未能填补起坍塌的部分,因此,中美 关系的前景很难预料。刘建飞教授在分析中美关系未来走势时认为,需要把握两国关系中的 结构性因素,即在两国关系中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其中有利因素有:日益发展的经贸联系、 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有许多共同利益、两国间不希望发生对抗;不利因素是,地缘战略矛盾、 意识形态分歧等。张睿壮教授认为,中美关系未来走势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的发 展主要是由一些突发性事件塑造的,长期的很难把握,关于中期的发展,对美国国内政治思 潮的观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符成礼教授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美国,因为中 国一直抱有改善关系的良好愿望,而美国方面越来越将中国纳入对手的范畴,对华政策中遏 制的色彩越来越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美关系很难有一个乐观的预期。 此外,与会者还就其他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顾国良教授重点分析了目前两国关系中的 军控问题。夏立平教授就台湾问题专门发表了意见。资中筠教授、李永辉教授、费迈克先生 就如何认识霸权主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张注洪教授就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加入国际社 会发表了见解。罗洁教授就”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做了专题发言。 会上,学者还专门探讨了中美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王缉思教授谈了中美关系研究中的 几个问题:首先是信息来源问题,《上海公报》发表时中美关系比现在简单得多,比如在美国, 对华决策主要由最高行政首脑等几个人控制,而且目标明确,程序简单;而目前参与决策的 机构以及在其中有利益的团体呈几何级数增加,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抱有不同的目的来参 与决策的,某一个部门发表的有关言论是否代表整个美国政府的立场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 还有,媒体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大大增加,它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有自身的特点。另外,美国 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受到专业和资讯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值得推敲。 因此我们在对待各种信息时要比以前更加小心。其次,有关中美关系的分析框架,我们既注 重各个层次的把握,更要注重一种整体的把握。第三,目前中美关系研究还有一些薄弱环节, 如研究一般性问题多,个案研究少,大问题研究多,专门化问题研究少,而且套用美国材料 和观点多,做第一手研究少,更缺乏用一种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中美关系。梅仁毅教授也认为, 目前在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实事求是,讲实话;二是要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三是要加大对美国国内政治的研究力度。"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