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动态
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乔舒华•艾森曼来访
作者:齐皓 来源: 时间:2013-03-25
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乔舒华•艾森曼(Joshua Eisenman)访问美国研究所 2013年3月25日,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乔舒华•艾森曼(Joshua Eisenman)访问美国研究所,并做了题目为“超越信任——美中合作的权宜之计”(Beyond Trust: A Modus-Vivendi for U.S.-China Cooperation)的 演讲,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主持会议,其他科研人员参加了座谈。 乔舒华•艾森曼演讲的主题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相互信任是否是促进成功的中美合作的必要条件? 他首先以美国儿童漫画家苏斯医生(Dr. Seuss)的著名漫画Zax比喻中美关系,认为中美关系类似漫画中分别向南和向北行走的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按照各自既定的方向行走,在遭遇后谁也不肯让步,有三个可能的结果。一是双方错过一些机会;二是两败俱伤;三是别人趁虚而入。他认为中美虽然有很多利益分歧,但同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威胁,例如核扩散、全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 在这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乔舒华•艾森曼对李侃如和王缉思关于中美缺乏互信导致合作困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相互信任不是中美合作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回顾历史,举出中美在缺乏互信情况下成功合作的先例。他列举了中美在四个历史阶段的合作,首先是1900-1912年,美国支持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第二个阶段是1937-45年,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三是1970-80年代,美国支持中国反对苏联帝国主义;最后是1980年代至今,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双方展开大量经贸合作。他认为,这些成功的合作都发生在中美没有或缺乏互信的情况下。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府和官员并不喜欢蒋介石,蒋介石也不信任美国,但出于共同的目标,双方可以合作。在上世纪70、80年代,中美经过20多年的冷战,相互极端不信任,没有外交关系,毛泽东是共产主义领袖,尼克松是保守派,曾经极度反共,但面临苏联的威胁,双方可以建立事实上的同盟关系。从1980年至今,尽管有的中国人不喜欢西方,但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向美国学习,与美国合作,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还有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台湾问题,美国一直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作用,希望两岸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通过回顾历史,他做了三点总结,一是历史证明了中美合作可以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发生;二是中美都需要能够有前瞻性思维的领导人,采取一些具体的举措,超越意识形态和理想主义思维定式;三是中美应发掘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办法是搁置困难、敏感的问题,时机成熟时再回头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研究所周琪提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快速提升,美国会担心中国意图,互不信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在缺乏互信和共同利益间做出平衡?刘卫东认为,中美关系中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共同利益减少;二是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三是领导人更换。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减少相互误解,而不仅仅是互信问题。樊吉社认为中美在思路上存在差异,中国遵循先互信,再合作,而美国可以先合作,再增加互信。 针对这些问题,乔舒华•艾森曼一一作了回答。他认为,美国重返亚洲有两个观众,不是针对中国的。一是美国民众,他们讨厌两场战争,认为美国外交重点应该转移,而亚洲现在是发达的象征。二是亚洲小国,美国认为他们会担心中国的强大,因此需要安抚他们。 针对中美关系的情况发生变化,乔舒华•艾森曼表示赞同,认为中美存在严重的误解,在北京看来,美国的政策变化就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很多政策,例如对南海问题,虽然政策基调没有发生变化,但手段出现变化,中国需要对这些变化作出解释。 乔舒华•艾森曼认为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共同利益大小,应该重视那些可以合作的领域,暂时忽视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齐皓)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