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研究成果>学科分类 > 美国政治
美国政治
寻求安全,难舍自由与人权
作者:张立平 来源:《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9月9日 时间:2002-09-09
寻求安全,难舍自由与人权 张立平      9?11事件无疑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美国的许多方面,美国人的心再 也回不去了。由于长久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安全感的丧失,美国人的戒备心理增强了,安 全措施增加了,但这样做时美国人却以割舍部分历来视为核心价值的自由/人权为代价。   ● 2001年10月26日,布什总统签署了《美国爱国者法案》,该法案降低了执法部门 从秘密法庭取得调查被怀疑与恐怖分子有牵连的洗钱行为的许可证的门槛;扩大了执法部门 的窃听权,并允许执法人员秘密搜查民宅和办公室。虽然该法的许多条款的有效期为四年, 但也许需要因反恐需要会加以延长。   ● 2001年11月,布什签署行政行令,授权军方对被控从事恐怖活动的外籍居民进行 审讯,这些军事法庭可以秘密开庭,并将由军事法官而非陪审团来决定被告的命运。自9*11 以来,共有5000多名阿拉伯人/穆斯林被秘密拘捕和审讯,他们被控的理由在平时根本不足 以关押在狱。一些自由派法律专家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践踏民权,而且削弱了美国的司法独立, 并降低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可信度,因为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向其他国家宣扬司法独立是民主 治理的基础。   ● 2001年11月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上抓获的敌方人员中有两个美国人,布什政府决定 将某类美国公民划为"敌兵"一类,不用正式起诉就可以将他们关进监狱,而且规定他们不 得请律师为其辩护。政府声称,这种划分是战时的必要措施,目的是从这些人中获得对反恐 战争有用的信息。这显然违背了美国司法中 "正当程序"的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不经过 正当程序不得起诉美国公民。   ● 2001年11月,国务院要求申请美国签证的、年龄在16-45岁的、来自26个穆斯林 国家中的人从申请之日起,要等20个天才能拿到签证,目的是签证官有时间对申请者作更 多的背景核查,以甄别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同时,司法部传唤了8000多名来自中东地 区的暂住男人,并要求来自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等被认为是高危险国家的男人在入 境美国时,留下指印,并被拍照存档。在机场,由安检人员自行决定对谁进行检查,以免有 实行基于种族的甄别政策之嫌,但不言而喻,安全防范的主要对象是中东人。   ● 2002年5月,联邦调查局颁布新规则,允许便衣出没公共场所,以进行第一步调查。 美国公民自由协会担心便衣会滥用职权,如20世纪60年代对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的监视。法律专家也担心在一些敏感的公共场所,如清真寺潜伏联邦特工,会减少美国穆斯 林公民在公共场所的隐私权。   那么,对于政府上述限制个人自由或违反宪法权利的做法,美国民众是如何看待的呢? 根据美国福克斯的民意调查,在9*11爆发的四个月前,只有33%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放 弃一些个人自由会减少恐怖袭击的威胁,那么他们愿意这样做;而在9*11之后的一个月, 这一数字飙升到71%;今年6月,这一数字仍高达64%。这表明,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会为 了安全的需要而牺牲部分自由,如电话被监听、电脑被监控、公共活动被监视等;同时这一 数字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意让渡个人自由的比例会下降。哈里斯就"执法部门的权 力扩大对公民自由造成损害"所作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结论:9*11后不久,89%的被调查 者相信,执法官员会恰当地运用他们扩大了的权力,而到2002年3月,这一数字下降到73%。   从抽象意义上讲,对个人而言,安全或安全感也是一项基本人权。1941年,罗斯福与 丘吉尔会谈后发表的《大西洋宪章》提出,基本人权应当包括"四大自由"--言论自由、 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么说,安全与自由/人权其实是合二为一 的:没有安全,何来自由?没有自由,何来安全?   但是,历史的经验表明,在战争时期,安全与自由/人权确实存在矛盾,而且几乎难以 调和。在任何一个处于战争的国家中,自由/人权或多或少都是牺牲品。就拿美国的例子来 说,二战时期日裔美国人被强制隔离,关在拘留营中,他们的自由/人权被剥夺殆尽;冷战 初期,美国政坛上掀起了歇斯底里的反共高潮,不少美国公民深受其害,他们的自由和权利 受到损害。 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德曾说,不安全感常常会引发"美国政治上的偏执狂", 即将威胁模式化并不断放大,在这种非理性的紧张状态中,社会不愿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对 政府政策或领导人的任何批评更是不能容忍,轻则被压制,重则被扣上不爱国或对国家不忠 诚的帽子,在这种情况下宪法所保障的自由/人权要么是出于担心而自我限制,要么是被政 府明确限制。 在爱国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旗号下,美国政府获得了广泛的、合法性的权力并存在滥 用这一权力的可能性。由于恐怖活动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任何与此相反的声音都可 能会被视为另类或"政治上不正确"并因此受打击或被孤立。很少有人敢对政府的反恐怖政 策说"不",谁都怕承担"与恐怖分子为伍"或者戴上"不爱国"的恶名。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人表现出高度的团结一致和强大的凝聚力。媒体也较少出现与政府政策相反的不和谐 音。 美国总统反复强调,反恐怖战争将是长期的、多条战线、多种形式的。人们有理由要 问:对自由/人权的限制时间上是否也是长期的、范围上是否会进一步扩大?现在已经有人 议论,应该在安全需要(也就是反恐)与自由/人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美国这样一个 自称是"自由之土"的国家里,自由/人权也同样是弥足珍视的价值。因此,美国人民将不 太可能容许政府部门对社会进行持续的强大的控制,因为无论如何,美国政府毕竟是有限权 力的政府,而公民社会则比它强大有力:在过去长达40多年的冷战中,在绝大多数时候, 美国政府都没有以安全为借口对自由/人权进行全面封杀,相反,众所周知,正是在这些年 中,经过权利运动,公民的权利范围是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人 们发现政府滥用权力并对在职者表示失望时,美国选民会及时作出反应,通过选举,让不合 适的领导人下台,换上新的领导人,矫正过去的政策。 因此,美国人不会赞同这种说法:"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安全故,二者皆可 抛。"安全与自由/人权固然有矛盾,就目前而言,天平的一方明显向安全倾斜,但根据美国 特性,自由/人权有一天又会重新抬头。假如安全与自由/人权果真如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时, 美国人还会追寻裴多芬而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