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研究成果>学科分类 > 美国外交
美国外交
反恐:美国人自己的战争?
作者:余万里 来源:Beijing Review 时间:2002-06-12
反恐:美国人自己的战争? 余万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在“9·11”事件发生9个月之后,美国还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的战争。然而“9·11”事件赋予这场战争的道义神圣感正在逐渐退色,这场全球关注的战争正日益演变成美国人自己的战争,。 “9·11”事件的记忆至今仍然令人触目惊心。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呼啸着撞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火光喷腾而出,数千条无辜生命(其中不仅有美国人,还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公民)在滚滚浓烟中化为灰烬。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媒介第一时间目睹了这悲惨的一幕,它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这一刻毫无疑问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悲剧,恐怖分子的所为构成了对人类文明和良知的挑战和践踏。 几乎在这一瞬间,美国博得了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毫无保留的同情和支持,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通过一次倍受争议的选举而勉强入主白宫的小布什,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堪与罗斯福、华盛顿比肩的“伟大总统”。在如此巨大的道义基础上,小布什发出了向全球恐怖主义“圣战”的号召。虽然迫于历史和宗教的考虑,美国政府不得不用“持久自由”取而代之,但没有哪个词汇能比“圣战”更鲜明地体现反恐战争带给美国外交的道义神圣感了。 然而,由于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这种道义神圣感在9个月后的今天已经出现了危机。在国际战线上,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损害了全球反恐联盟。在国内战线上,围绕情报与本土安全等问题党派相争的内战已经重新燃起。 全球反恐联盟面临挑战 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发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战争”的同时,美国国内就有专家质疑“战争”这个提法。他认为,打击恐怖主义既不同于消灭法西斯主义的世界大战,也不同于美苏之间的冷战,因为恐怖主义既不是主权国家,也不完全是有形的组织,而且是一股思潮或者是某种情绪的反映。本·拉登的“基地”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无形网络,通过一个个节点互相联系,就象一张“没有蜘蛛的蜘蛛网”。恐怖主义的跨国化、全球性的特征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共同消除滋生恐怖主义思潮的组织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主权国家合作基础上的反恐国际联盟是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必要前提。 从2001年10月7日开始,美国发起了阿富汗战争,目标是推翻为恐怖分子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摧毁本·拉丹及“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训练营地。美国在这场战争的开头沿用了它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传统套路,大规模、高技术的导弹和飞机空袭。而事实证明美国的空中优势在古老的游击队面前几乎很难奏效,直到阿富汗当地反塔利班武装介入之后,这场战争才出现转机。然而,塔利班的倒台并不意味着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目标的完成,本·拉丹和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至今踪迹不明,而塔利班和“基地”的残余力量还在活动。 今年3月,在纪念9·11事件发生半周年的演讲中,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反恐战争第二阶段”的概念,并表示美国在这一阶段的政策是:“鼓励并希望所有政府都行动起来,把威胁到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恐怖寄生虫赶出去。如果需要训练、资源,美国愿意提供帮助。”在菲律宾,美军顾问和特种部队配合当地政府军发动了解救阿布沙耶夫武装绑架的美国公民的战斗,一名人质获救,另有两人遇难。在格鲁吉亚,美军特种部队士兵计划为该国培训4个营和一个连的特种部队,打击躲藏在潘吉斯峡谷内的恐怖分子。此外,美国总统布什还批准向也门提供军事装备和人员培训的计划,以协助也门政府打击本国恐怖势力。 美国在菲律宾、格鲁吉亚和也门的军事合作不同于阿富汗战争。在阿富汗,美国实际上是动用武力发动了一场推翻现政权的战争;而在这个三国,美军的存在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是警察行动。然而,美国大兵的出现仍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在菲律宾,爆发了反对美军进驻的群众游行,议会中也发出了不满的声音。在格鲁吉亚,美国的军事存在引起了俄罗斯的警惕。 在“9·11”之后的全球反恐战争中,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国际反恐联盟与合作的氛围已经受到了破坏。去年12月,在保护本国国民免受恐怖分子导弹袭击的借口下,美国单方面宣布终止承担美苏1972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义务,为布什政府蓄谋已久的导弹防御计划扫除了障碍。今年4月,美国国防部又抛出了一份《核态势评估报告》的文件,公然降低“核门槛”,并且把台海问题列入核武器适用范围。美国的这些举动不能不使世界其它国家怀疑它在反恐战争中真实战略意图。美国的这种借反恐旗号推行霸权和单边主义的做法,将对于国际社会打击共同恐怖主义的事业构成致命的伤害。 2002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中点了朝鲜、伊朗和伊拉克三个国家的名,指责它们正在谋求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美国,构成了“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并称“在任何情况下,坐视不管的态度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邪恶轴心”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次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如此蛮横、恶意的言论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不安。 消灭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已经提上布什政府的议事日程。副总统切尼专程周游欧洲和中东11国,游说盟国支持美国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然而,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虽然可以耸人听闻,但缺乏必要的事实和逻辑联系。而且,把反恐的目标指向主权国家,任意扩大军事打击的范围,不仅会破坏反恐国际合作,而且会引起更大的地区动荡。因此,布什政府“邪恶轴心”论一经出台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批评和反对,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在新近公布的《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中仍然一意孤行,而且变本加厉地在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叙利亚和苏丹七国身上贴上了“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标签。 国内政治斗争烽烟再起 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面对共同的灾难和挑战,美国政治特有的党派斗争一度偃旗息鼓。这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国家面临危机和困难的时刻,人民不分党派、政见,举国一致地团结在总统的身边,这在历史上并非鲜见。“9·11”事件是百年以来美国本土首次遭受的外来打击,这场灾难的破坏程度以及它的道义标准,也必然约束了政治人物的言行。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9·11”事件过去尚不足周年之时,围绕这一事件本身的党争就全面爆发了。 5月15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披露一条惊人的内幕:布什总统在处理“9·11”情报方面存在重大失职嫌疑,由于他“知情不报”,导致美国遭受巨大损失。其后,关于情报问题的报告一度占据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根据透露的情况,布什面临的失职指控主要有两条。一是2001年8月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交的《总统每日简报》标题即为《本·拉登决心攻击美国》,其分析居然与后来发生的显示几乎完全一致。而当时的布什正在老家的农场休假,可能疏忽了这份重要情报。二是2001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从亚利桑那州发出的一份备忘录,指出恐怖分子可能正在美国学习飞行技术。这份被称为《凤凰备忘录》的报告同样没有引起注意。在媒体大肆炒做的同时,民主党也借机向共和党发难。民主党议员纷纷表示要查清楚事实真相,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也立即行动起来,展开了调查情报问题的听政会。 面对“情报风波”带来的挑战,布什政府采取了“就反恐说反恐”的对策。首先,各级高官出面解释,竭力辩护。从白宫发言人、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局长、国防部长、副总统,直至总统本人都先后出面为自己在情况和反恐方面的表现辩护。其次,借反恐和本土安全问题作秀。先是联邦调查局大张旗鼓地推出改组方案,力图重振公众对情报机构的信心。然后,布什总统亲自导演了一场政治秀,在事先没有通报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设立国土安全部,令国会的民主党议员感到措手不及。最后,频频发布恐怖警报,转移视听。从5月中旬开始,美国国内关于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警报可谓连绵不绝,一会儿是公寓楼可能遇袭,一会儿的自由女神像可能被炸,一会儿又担心恐怖分子偷运导弹。这些警报几乎全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无非是为了在公众当中制造紧张气氛,转移来自“情报风波”的压力。副总统切尼的说法最具有代表性:“美国未来遭到恐怖袭击几乎是肯定的……这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政党政治中传统的驴象相争已经在反恐和本土安全领域开辟了新的战场。由于“9·11”的伤痛和反恐问题的道义神圣感,这个领域曾经是民主党小心回避的雷池。“情报风波”的发生等于就在“9·11”神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反恐不再是两党一致的圭臬。考虑到国会中期选举即将来临,在野的民主党已经压抑很久,他们不会轻易放过向政敌发起攻击的机会。共和党凭借执掌白宫之便,在利用反恐题材捞取政治资本方面的表现丝毫不输于对手。党争既起就很难罢手,随着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必将有更多的与反恐有关的斗争题材出现在美国媒体和国会的听政会上。然而,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反恐问题再起内战烽烟的时候,人们不由想起中国的一则名为《狼来了》的寓言故事。美国人天天都嚷嚷“狼来了”,说不定有一天,在自己厌烦的时候,狼可能真的就来了!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