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元走强 影响几何
作者:王荣军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4日23版) 时间:2015-03-24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324/c1004-26738244.html

美元走强  影响几何

    自去年以来,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呈现升值态势。推动美元走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上升态势是否可持续?作为全球主要交易和储备货币,美元价值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荣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尤里·达杜什(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

  索特·达瓦斯(比利时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郭实·诗拉巴猜(泰国开泰银行资本市场业务总部资本市场研究主管)

  

  经济复苏促美元升值

  王荣军: 美元持续升值,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驱动。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分化。当前,美国经济稳步复苏,而欧、日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形成反差。这种情况一方面推升了美元,一方面打压了欧元和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二者共同作用,使美元持续升值。第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美联储在2014年平稳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经济向好,失业率持续下降,超过了美联储原先设定的量宽政策退出线。市场预期美联储会在2015年某个时点开始提高利率;而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依然面对下行风险,其货币政策将维持量化宽松的轨道。第三,市场对美元资产需求走强。美国以外的主要经济体表现不佳,以及2014年地缘政治风险的凸显,增强了美元资产作为传统避险工具的吸引力,以美国国债和企业债为代表的美元资产需求上升明显。国际资本回流以及购买美元资产对美元汇率构成支撑。

  预计2015年内几个因素出现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美元可能总体上保持波动中小幅升值的态势。

  索特·达瓦斯:美元近期不断走强,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稳健复苏。从经济基本面来看,自去年第二季度起,美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季度萎缩后出现显著反弹,美国已重拾经济增长引擎。在美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稳健的同时,其主要贸易伙伴如欧洲、日本等经济却持续疲软、复苏乏力,货币面临下行压力。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也造成了市场对避险资产的需求增加,推动了美元不断走强。

  从美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来看,去年10月,缘于经济的好转以及就业持续改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普遍升值。今年1月,欧洲央行宣布推出总额逾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并表明该计划为“开放式计划”,使得美元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对美元将走强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此外,市场对今年二、三季度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已然升温,美国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或将支撑美元继续走强。

  尤里·达杜什:美元升值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美国经济复苏,相比于日本和欧洲经济体,人们对美国经济抱有一定希望,认为汇率会被调高;其二是美元一直被视为保值的投资方式,在新兴经济体货币由于各种因素并不稳定的情况下,美元就成了最值得投资的货币。

  郭实·诗拉巴猜:美元强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其次是其他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

  在美联储2014年10月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大幅度升值。衡量美元对6种国际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达到了7年以来的最高值。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意味着美联储将不再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同时这也反映出美国经济足够坚挺,可以经受住退出量宽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在过去一年里,主要受就业市场持续改善的推动,美国经济健康复苏。美国经济形势的转暖,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信心并使美元升值。同时,为了应对通缩,欧元区和日本都已决定实施量化宽松来松动银根,这与美联储之前的做法类似。发达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也影响了货币的走势。这些现象在支持美元强势的同时,也加剧了其他经济体货币的疲软。

  2015年的一个关键主题就是美元升值,市场预期美国货币政策将走向正常化。美联储可能将在2015年第三季度首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化。由于预期收益增加,将使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比其他资产更具吸引力。美联储加息将促使投资组合重新配置,使资本回流美国。这种投资组合再分配将进一步促使美元升值。需要强调的是,美元升值的速度还得看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目前看来,2015年美元将保持强劲势头。

  新兴经济体要防止资本外流

  王荣军:美元升值对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利大于弊。只要欧元和日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不是过快,由汇率引发的美、欧、日之间的贸易争端就会处于可控范围内,美元升值将使欧日在利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好处同时,增加对美出口,企业生产和利润状况可能得到改善,有利于其经济恢复增长。而国际资本流出其市场的问题可以通过量化宽松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抵消。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美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冲击较大。新兴经济体对国际投资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适逢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总体放缓,本轮美元升值导致的资本外流规模也较大,这对其汇率、资产价格和市场流动性都会造成严峻挑战。由于不少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积累了以美元计价的主权和企业债务,美元升值将导致它们负债加重,收支情况恶化,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债务危机的风险。此外,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能源出口,在美元升值前提下,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将持续价格下跌趋势,将对这些经济体的增长构成持续的负面影响。

  中国同样面临着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和出口不振的压力,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更为稳健,政府政策的及时调整为应对美元升值局面争取了时间。只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坚定推进改革以缓解债务问题,同时加强资本流动管理,中国就能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适应美元升值背景下的新国际经济环境。

  索特·达瓦斯:美元走强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大对美国的出口。但同时,美元升值以及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断增强,又将会让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资本外流的困境,降低这些国家的市场投资吸引力,反过来又会加剧资金外流现象。那些对海外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更是首当其冲。

  对于那些以传统资源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美元与大宗商品的价格呈现着显著的反向关联,美元升值也就抑制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将饱受压力。经济结构单一的新兴经济体尤其需要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需要做的应该是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区间,防止中国市场的国际资本大幅撤离。如果人民币兑其他货币保持升值态势的话,也将会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郭实·诗拉巴猜:美联储利率正常化意味着廉价资产正在重新定价,无风险利率正在重设,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了。随着美元升值和美联储加息,预计一些资本将从新兴市场,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的新兴市场撤出。总之,新兴市场预计会经历资本外流,这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货币整体疲软。

  对于中国来讲,美元升值会导致人民币贬值,有助于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率差异正在收窄,美联储提高利率后,将导致资产从中国流向美国。相比从出口竞争力提升当中获得的收益,流动资产的缩水对于中国经济的危害更大。然而,中国应该能承受住美元升值的压力。尽管最近外汇储备下降,但中国外汇储备总量依然庞大。中国目前更紧迫的应该是发展好国内经济。

  对美国经济利大于弊

  王荣军:到目前为止,强势美元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但美元继续升值可能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可能的负面影响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美元升值可能会恶化美国的贸易平衡状况,贸易逆差的增长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会日益明显。第二,美国企业的利润会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不能通过全球供应链分散汇率风险但又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会受到国际需求不振以及货币升值的双重打击,其生产和利润都会受到较大影响。第三,美元升值将加剧通货紧缩的风险,这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美国不包括燃料的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数月下跌,2014年不包括食品和燃料在内的通货膨胀率仅1.6%。如美元持续升值,能源价格保持低位,进口价格将进一步下降,2015年实际通货膨胀率将远低于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率目标。

  尤里·达杜什:美元升值对美国出口企业来说肯定不是利好消息,但考虑到很多企业直接在海外设工厂,所以并不会对美国出口利润造成太大的影响。消费者是美元升值的受益者,商品价格会下调,消费者有更多动力去购买商品、旅游和寄出更多侨汇。总体来说,美元升值对美国整体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影响。

  索特·达瓦斯:美元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的美元价格,促进美国扩大进口量,从货币相对贬值的国家购买商品或原材料时,将会更有竞争力。但升值也同时会降低美国产品及服务输出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美元走强还将会造成美国跨国公司盈利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主要从事出口以及海外市场占公司总市场比例较高的跨国公司。近期,不少美国跨国公司纷纷下调营业收入就是有力证明。此外,对企业而言,美元升值使得美元加剧回流至美国本土,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投资。

  郭实·诗拉巴猜:美元强劲是把双刃剑,但积极影响多于消极面。积极来讲,美元升值可以提高美国人民的购买力,从而拉动国内消费。但是我们也需注意美元强劲的消极影响。美元升值不利于美国出口。美国中小型企业可能会担忧美元升值将抬升其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削弱其竞争力。然而,出口占美国经济比例很小,而且美国贸易逆差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是净进口国家,因此从总体上看,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是有利的。

  (本报记者张慧中、吴刚、俞懿春、李博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4日 23 版)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