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2003-2014中美自媒体研究和比较分析
作者:陈宪奎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 时间:2015-03-15

 

2003-2014中美自媒体研究和比较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1]的视角

 

 

  :自媒体本世纪初兴起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自媒体媒介形式不断涌现,引起了中美两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运用数据挖掘和语料分析技术,研究分析2003年至2014年中美两国有关自媒体研究的5226篇论文可以发现,由于两国研究者知识背景和视角不同,两国互联网科技发展水平各异,以及两国学者对传播学基础理论不同的解读,在应对自媒体冲击的对策、微博与博客的关系、公民参与、教育、商业与经济、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出版7个相同领域的研究中,中美两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媒体的功能研究十分重要,但是自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结构的变化更应引起我国学者足够重视。

关键词:自媒体 数据挖掘 比较研究

 

 

2002年和2003年间,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 Gillmor)[2]对自媒体(We Media,也译作公民媒体)现象如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博客等网络新媒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这种新媒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互动交流,而参与传播过程的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即时表达自身见解的机会。他同时指出这种新媒体不同于以往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将会引发传播领域的变革。[3]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4]媒体中心公开发布了由肖恩· 鲍曼(Shayne Bowman) 和克里斯· 威尔斯(Chris Wills)撰写的全球首份自媒体专题报告《自媒体:大众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和信息》(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以下简称自媒体报告),初步界定了自媒体的基本概念[5]:“自媒体是大众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全球信息及知识系统连接后所展现出来的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信息、新闻的渠道和方式。[6]”也就是指大众发布自己所知所用的媒介平台,如各种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

美国新闻学会发布自媒体报告以来,自媒体发展至今已逾11年。自媒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日俱增。目前国内的研究到底处于什么状况?与美国的研究相比存在什么差异?我们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知网、JSTOR,谷歌学术搜索等中美主流期刊数据库和重要学术搜索引擎获取的2764篇相关论文和2462项谷歌学术搜索专题检索词条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11年来中美自媒体研究情况,为今后的自媒体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一、自媒体基本特点及本文研究概述

 

(一)自媒体的基本特点

目前对自媒体特点的概括,比较公认的是丹·吉尔默2002年在其博客中对自媒体发展特点的总结[7]:一是读者比作者知道得更多;二是自媒体发展是机会而不是威胁;三是利用自媒体这种形式可以发起各种多元化讨论,从而使所有人都受益;四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互动性技术,如电邮、论坛、博客、各种网站等,正在推动着以上三点不断发展。此外,针对互联网出现后的传播技术发展变化,丹·吉尔默提出了一种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分类方式。即新闻传播1.0阶段,以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传播媒介;新闻传播2.0阶段,即少数主流网站以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新闻传播3.0阶段,即“草根传媒”阶段,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职业的方式受到挑战,即人人可传播、发布、传递新闻。但不管怎样划分,自媒体较之于之前的媒体形式,有着鲜明的特点。

       2003年是美国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自媒体的异军突起,更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正如时任美国媒体中心副主任戴尔· 佩斯金(Dale Peskin)在解释为什么要委托肖恩·鲍曼和克里斯· 威尔斯撰写首份自媒体研究报告时所说:“纵观历史,新闻和信息的获取渠道都是一种根据掌权当局的权力体制或者财富支配体系分配的特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独立媒体(美国)作为社会及其自身权利的倡导者,在民主启蒙时代扮演了核心的角色。然而,似乎现在有一个全新的时代强加给了我们——我们比以前任何时代都知道的要多,但在生硬的现实、困惑与矛盾之上,我们的知识在创造着焦虑。在新的时代,“讲故事的人(新闻工作者)”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当今信息灵通、相互连接的社会怎样再塑造新闻业?当新闻和信息变成可以相互分享的个人体验的一部分时,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8]首份自媒体报告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引起了全球传播学领域的关注,国内学者也在稍后2年陆续开始研究相关问题。

(二)本文研究概述

       1. 研究对象

中国和美国11年来自媒体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概况、及其差异和原因分析。

       2. 样本选择

本文所有样本采集时间跨度以自媒体报告发布当年,即2003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9月30为止[9]。样本选择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各相关研究点尽可能覆盖全面;二是样本选取尽量减少数据冗余重复、降低不相干样本干扰。具体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选择说明[10]

数据来源

检索方法

检索关键词

文章数()

说明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含期刊、博硕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全文数据库)

要求文章篇名中含有关键词

自媒体

共计1437篇,其中可用文章数为1432篇[11]

在数据库检索时,如果按内容中含有关键词等更宽泛化检索方式检索,会出现大量非匹配文章。例如,有一篇2001年写的题为《晚报、都市报社会新闻弊病探因》的文章,因为其中一句话“社会新闻的弊病出自媒体对它的内在功能没有认识。”包含自媒体三个字,就被检索出来了,但与本文研究无关。

JSTRO(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

要求文章篇名中含有关键词

Grassroots media;

Participatory

Media;

New media;

Digital media;

共计1332篇,

选取其中内容关连性最强的76篇

为了最大范围检索到相关论文,所以用了一些与We Media 概念相接近或相关的词同时进行检索。

谷歌学术搜索

谷歌默认关键词相关性搜索

We media;

We the media;

2462条检索信息,选取其中引用关联性最强的187条检索信息进行语料分析

对检索结果中的英文论文\著作关键词条的标题、摘要、关键词进行了抓取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

 

3. 研究方式

本文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和差异化综述性研究。依托数据挖掘,对国内和美国自媒体研究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4. 研究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方法

       我们对中英文论文内容抓取分析都借鉴了语料分析[12]方法,并重点阅读了重点论文,通过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少分析的非客观性。其中对于中文重点论文的选择,主要参考论文下载量和论文引用率两个指标,同时参考了CNKI自有的关联性文献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对于英文文献主要是通过对主流数据库的检索,并依托数据库自有影响力因子排序进行选择,同时还阅读分析了关键重点论文和书籍全文。

       5. 已有相关研究情况及本文研究定位

目前我国自媒体的综述性研究,国内只有一篇发表于2014年《视听》杂志第9期的《国内自媒体研究现状综述》(作者谢琳)[13]。该文对CNKI中2005-2013年,以“自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的578篇文章进行了定性分析(具体检索方法作者没有说明)。并基于文献检索,对自媒体形式、特征、影响、营销、及传播学相关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简短的概况性综述。作者主要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对研究状况进行概述,在论文中引证了不到30篇自媒体不同方面的研究论文。由于受限于定性研究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无法进一步准确对现有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精确的描述。

6. 定量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数据挖掘属于定量分析范畴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一样,量化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是在数据采样、指标设置等方面,并不能涵盖所有内容,更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确,存在一定的误差。二是在进行论文核心内容提取时本文借助了语言学中定量分析方法,即语料分析法。但语料分析只能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及关键词上下文关联性进行统计分析,并不能辨别具体关键词在某一内容方面的重要性。

       解决办法:一是在数据采用方面,尽最大可能采取了全样本分析方法,即将样本选取范围设置到足够大。如中文文献,11年来,凡是CNKI数据库中存在,且其文章标题中含有“自媒体”三个字的文章,全部下载进行分析。英文文献类似,因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无法像中文文献一样,进行海量全文下载,但对近11年来JSTOR及谷歌学术中相关论文的标题、摘要等进行了全部通读与分析,并阅读了JSTOR中的76篇重点论文。二是在语料分析方面,在计算机已有的词频统计的基础上,采用人工介入的方式,通过对计算机提取的目标核心关键词相关上下文进行通读。在了解语料中内容的大致趋势后,再进行二次统计,通过人与计算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克服语料分析的不足。

 

二、中国的自媒体研究

 

(一)从论文引用率和阅读量看国内自媒体研究关注热点

判别自媒体研究关注点的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引用率,二是下载(阅读量)[14]。根据以上两个指标(引用率或者下载量排在前50名),共获取100篇文章。因分别满足以上两个指标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重复,消除重复文章后,本文整理出了关注度最高的67篇文章,约占1432篇总研究样本文章(以下简称总样本)的5%[15]。其中期刊论文49篇、硕士学位论文18篇,共计下载1152次、引用11031次。主要情况如表2所示,占比5%的文章的引用率竟然达到了总样本引用次数的58%,下载量占比达38%。引用率和下载率的高占比表明这67篇文章能够较大程度体现当前整个自媒体的研究动向。

表2. 引用率或下载量排在前50名文章的引用率和下载量占比

样本

文章数(篇)

总引用数(次)

总下载量(次)

总样本

1432

1999

291916

引用率或下载量

排在前50名的样本

67

(100篇,其中33篇重复)

1152

110318

占总样本百分比

5%

58%

38%

表3. 从论文引用率和阅读量看国内自媒体研究关注热点

编码

文章类别

文章数

下载

总次数

下载次数占

总样本比例

引用

次数

引用次数占

总样本比例

1

自媒体理论及传播平台机制

22

38548

13%

514

26%

2

博客或微博研究

9

22227

8%

234

12%

3

舆论监管

6

10001

3%

66

3%

4

危机管理

5

9147

3%

48

2%

5

与传统主流媒体关系

8

7891

3%

77

4%

6

商业应用

4

5541

2%

24

1%

7

公民新闻

3

5013

2%

39

2%

8

文化

2

4430

2%

20

1%

9

教育

4

3691

1%

76

4%

10

政治与政府

2

1943

1%

24

1%

11

社会学

1

1174

0%

19

1%

12

法律

1

712

0%

11

1%

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自媒体理论及传播平台机制以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具体对象的研究。其次关注比较多的是舆论监管、危机的传播与管理、自媒体出现后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最后涉及的是自媒体出现后新的商业、社会、法律现象及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功能性研究。

       (二)自媒体理论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1.自媒体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

邓新民最先从新媒体发展的视角,对自媒体的涌现进行了区别研究。他认为自媒体是新媒体的最新发展阶段,其自主性越来越强、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并指出现有监管手段的弱化、自媒体用户集中在少数供应商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问题等[16]。该论文截至2014年9月30日在自媒体类论文研究中引用率和下载阅读量均为最高,共计被引用134次、被下载4433次。在美国新闻学会的自媒体报告基础上,张斌对“自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细化。他提出,自媒体应定义为:利用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包括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RSS等)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他认为新的媒介工具的产生对自媒体的产生最为关键[17]。他的工具决定论在CNKI被引用次数达45次、被下载1549次,在本文总样本中排名第二,其观点有一定的影响力。

       2.自媒体的传播学研究

代玉梅于2011年先后刊发两篇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自媒体的本质进行了探讨[18]。该学者从自媒体的本质、传播形态、影响力三个方面分析了自媒体,认为:“自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是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自媒体的属性是“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其核心功能是“潜传播”下的即时信息发布与获取。在传播模式上遵循‘核心-边缘’模式,传播节点间具有‘弱连带’和信息‘圈子化’的传播优势 。[19]”该作者两篇文章共计被引用39次、下载阅读4525次,排在总样本被引用和下载的前5位,是基于传播学研究自媒体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论点。

       3. 互联网传播中的自媒体研究

该领域目前关注量较大的是罗斌200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20],共计被引用49次、被下载阅读5551次。作者对基于Web2.0时代的博客、播客、Twitter、个人电子杂志等自媒体进行了分析,并以表格化的方式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了对比,认为自媒体对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有效的补充。此外,在该领域还有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作者王嘉颖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对国内网络自媒体进行了探析(被引用10次、下载1987次)[21]。该作者认为自媒体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大众对精英媒体的反抗,这与具有反传统哲学倾向的后现代主义是相契合的。作者借鉴了传播学领域公认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5W传播模式,对国内自媒体传播态势进行了剖析,认为无论从传播者、形式、内容、影响等各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模糊化、碎片化、大众性、崇尚消费文化、解构主义等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作者也指出,自媒体同样也有着后现代主义的负面特征,需要加以规制。

       4.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问题

       在国内系统研究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论文中,从大样本看,目前关注度最高的是吴亚楠的硕士学位论文《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博弈研究——以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为例》[22]和胥晓璇的期刊论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调整——以博客为例》[23](两篇文章合计被引用13次,下载3473次)。吴亚楠认为,从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看,面对自媒体的强大冲击,传统媒体并没有没落,而是凭借已有的权威性和专业优势,与自媒体进行这竞争—平衡—再竞争—再平衡的动态博弈过程。胥晓璇以基于现代音视频摄制剪辑技术的网络播客为例,认为自媒体的共享模式是对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的挑战、同时共享平台也挑战了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把关人角色,而且播客自媒体不仅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内容上,对传统新闻理念形成了鲜明挑战。

       5. 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问题

       一是自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分析:胡翼青立足于自媒体发展大背景,从专业意识形态维度和社会角色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和专业意识形态的挑战都是诱因,而中国新闻业受到公民新闻挑战的现象只是行业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的折射。作者认为,新闻业的角色调整,关键依然是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24]。而作者马俊从新闻专业本身入手,抛开制度和结构因素,通过对中央电视台栏目《看见》的分析,认为如果新闻本身在选题定位上能立足自媒体规律,兼顾新闻的宽度、深度与热度,在表达语态上进行传播,减少传统媒体“把关者”和“倡导者”角色并配以贴近大众或者自媒体“播客”式的真实感强的摄制方式,在新闻价值诉求上也顺应自媒体规律,淡化宣传性、突出社会责任,不仅能使新闻专业性优势得到发挥,也能促进优秀传统媒体节目产生[25]。两篇文章共计被引用24次,下载2155次。是关于自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关研究中引用和下载次数最多的。

       二是对公民新闻的探讨:2009年罗昶发表的《从孟买恐怖袭击时间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被引用33次,下载2321次),该文正式将媒介权力转移作为学术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自媒体所呈现的公民新闻对传播的传播格局进行了重新构建,相应的话语权和媒介权力产生了转移。自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因而这种权力的转移是一种补偿性转移[26]。2011年邓若伊发表了《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被引用23次,下载1457次),作者认为自媒体及公民新闻的涌现,使得哈贝马斯式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界线变得模糊,最终变成明日黄花[27]

       此外王莉发表于《今传媒》2010年7月的《自媒体传播形态学公民新闻“失范”与“规范”》[28]、张洁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研究》[29]、王永智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自媒体的失范与对策研究》(三篇文章合计被引用20次,下载3412次)就公民新闻踊跃发展出现的信息冗余和失真、信息新垄断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均认为加强监管是应对公民新闻弊端有效的方式。

       6. 对于博客和微博的研究

       对于自媒体与博客的研究,国内最早论文是2005年王冰所写的《自媒体“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次解读》(被引用56次,下载1722次),该文是首次国内对自媒体进行研究的论文,认为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会在空间、权力政治等各方面给传统新闻业带来冲击,是令人激动的新趋势[30]。在微博方面,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论文是张美玲和罗忆所写的《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31](被引用45次,下载4401次)。该文最大的特点是从舆论波的角度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效果[32]

7. 自媒体舆论监管、危机控制

       钟逸2011年《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被引用18次,下载1503次),是自媒体与危机管理类论文中关注度最高的,作者认为危机传播过程中,要高效对大众的“议程设置”加以利用,将政府议程和公众议程进行融合渗透,并且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高效传导机制,做好有效的危机传播与引导控制[33]

       高源2011年《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34](被引用17次,下载1990次),刘社瑞、唐双2011年《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35](被引用16次,下载1929次)。均就微博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遵循自媒体本身的规律对舆情演化进行监管进行了论证。

       8. 自媒体的商业化应用

       在媒体商业化应用方面,最受关注的是陈方正2013年发表的《微信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与盈利模式分析》[36](被引用3次,下载1985次)。其次是上海师范大学杨静201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品牌的自媒体传播研究》[37]和中国海洋大学高婷2010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网路自媒体对青年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38](两文被引用5次,下载2895次)。此外,马原2008年的《自媒体影响力长尾分析》[39](被引12次,下载783次)一文基于长尾理论,从商业理论层面阐述了自媒体影响力的巨大潜在商业价值。

 

 

 

 

 

 

 

 

图1. 国内自媒体研究关注热点(文章数)[40]

 

9. 自媒体其他领域应用:教育、社会、法律等问题

       自媒体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相当广泛,关注量较多的有汤力峰、王学川2012年发表的《自媒体环境下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被引用29次,下载1411次),作者通过对自媒体特点的分析,呼吁高效更新观念、充分利用自媒体使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形成新的合力,完善监督体系,并提出了网上网下联动、将建立专业队伍和学生“意见领袖”相结合的模式做好新条件下的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41]。潘祥辉于2011年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进行了解读(被引19次,下载1174次),作者认为自媒体引爆的是“信源”革命,是“传播个人主义”运动,并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对自媒体进行了媒介社会学分析[42]。叶捷思就自媒体传播的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取证、管辖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43],是此类文章中目前关注度较高的(被引用11次,下载712次)。吉林大学韩丽2011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新世纪中国自媒体现象研究》[44]一文中对,对自媒体文化现象及带来的负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关注(被引用4次,下载3125次)。

(三)从大样本分析看国内自媒体研究热点问题

为了更加完整地对本文采集的全样本1432篇文章的研究点进行分析,我们借鉴CNKI的学科分类,对国内自媒体研究各相关领域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见图1)。同时,根据图1中不同分类,对各类别中的论文进行了内容关键词抓取统计分析。图2为通过散点图显示的方法,将自媒体相关的各领域文章关注点进行了描述。图中散点越大,表明研究相关问题的论文越多。


图2. 国内自媒体研究关注热点[45]

为更清晰地把握当前自媒体研究的关注点,笔者基于中文语料分析软件LJCorpus将所有图2中共计1186篇样本文章进行了语料分词统计。为便于比较,在参考CNKI已有分类基础上,将图1中的文章合并为五类:一是新闻与传媒;二是高等教育;三是商业与经济(合并了信息技术经济与邮政经济、企业经济、贸易经济);四是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合并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公安、中国共产党);五是出版。具体词频分布在其所在类别中的占比情况,请见图3。

图3.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国内自媒体研究热点[46]

1.新闻与传媒

2. 高等教育

 

 

3.商业与经济

4. 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

 

 

5.出版

 

(四)国内自媒体问题研究热点总结

       结合上文,目前国内自媒体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新闻与传媒方面,主要集中在传播平台性和功能性机制的讨论、博客与微博功能及其监管、新闻的大众化与公民参与和舆论引导等方面;二是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媒体在高校的政治思教育方面,兼顾极少数的自媒体在专业教学方面应用的研究;三是商业与经济方面,主要突出研究的是自媒体的营销与品牌建设功能;四是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方面,对自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危机管理、舆论宣传与监管方面;五是出版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自媒体与出版编辑与营销的关系。

 

三、美国的自媒体研究

 

(一)美国自媒体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的《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对2014年以来美国的新闻媒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表4),基本能够展现出美国自媒体的发展状况。

                            表4. 美国自媒体发展概况(2014)[47]

内容

详细数据

1.网络媒体进一步全球扩张

网络媒体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张至海外,而传统媒体在员工数和业务范围方面都在不断收缩。

2.新闻行业营业受益无增长

美国新闻行业每年的营收总额为略高于600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比约三分之二。

3.社交网站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50%的社交网络用户会共享或转发新闻报道、图片或视频,而几乎同样多(46%)的用户会在社交网站上讨论新闻事件。

4.新媒体发展迅速

2013年中与数字视频相关的广告收入增长了44%,而且预计未来将继续增长。但就目前而言,在美国数字广告收入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10%。

5.电视行业并购成为潮流

在2013年中,有将近300家地方电视台被卖掉,总价格超过了80亿美元,交易价值比2012年增长了367%,被卖掉的地方电视台数量增加了205%。

6.人口结构影响新闻业

西班牙裔美国人口数增长速度最快,ABC等大众媒体开始运营西班牙语新闻业务。

(二) 基于谷歌学术搜索的自媒体文献分析

       数据采集方法:因为美国的自媒体研究有两个公认的基础性著作,一是2003年的自媒体报告,二是丹·吉尔默2004年的著作《We the Media》(台湾译为《草根媒体:部落传奇》)。因此,大部分与自媒体相关的英文文献研究至少会提到这两者之一,于是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对与两部署作存在论文引用关系或被引用关系的条件进行搜索,即获取了与自媒体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或著作信息2462条。在基于美国研究情况的二次刷新后,获取有效数据187条。最后通过英文语料分析软件AntConc对187条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语料分析发现美国对自媒体的研究与上文提到的美国新媒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图4为语料分析结果界面,图5为词频分析结果。


图4. 用AntConc对谷歌学术搜索自媒体相关词条进行分析截图[48]

 


图5. 谷歌学术搜索中自媒体相关5大高频词条图解

从图5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论文论点相关词汇是公民、在线消费者、社区、大众传播、社交媒体,与上文中提到美国当前自媒体的发展状况基本契合。综合笔者对搜索结果具体内容的阅读,分析谷歌学术搜索所展现出来的美国关于自媒体的研究趋势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传播方式上,重视网络媒体结构相关的研究,并具有鲜明的网络消费者导向;二是重视草根社区和草根(公民)新闻的特性及相关规律的研究;三是重视社交媒体的定量研究;四是注重大众传播结构与新媒体(含自媒体)之间的关系的验证与探索。

       (三)基于JSTOR的文献分析看美国自媒体研究热点

       在第一次对JSTOR数据库检索中,共找出1332篇有关联的文章。在通过文章标题精确匹配搜索关键词的二次检索后,找到了76篇关联性较强的文章。其中标题中关键词频次统计请见图6。


                    图6. 基于JSTOR论文标题的关键词词频占比

      

通过以上标题词频统计,可以将目前JSTOR数据库中关于自媒体的研究论文分成四类。具体情况如下:

       1. 媒体/媒介(Media)视野下的自媒体研究

该领域文章共计55篇,占选取样本的72%。其中自媒体与政治的研究占到14篇,主要集中在自媒体对社会政治参与度,例如选举、民主意识培养等方面。其次是传播结构的研究,占12篇,主要是对自媒体本身的结构性特征和对旧媒体的挑战与差别等的研究。同时,自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占7篇,主要是研究自媒体与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此外,自媒体与心理、人类认知、医疗卫生、商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也均有涉及。

       2.新闻行业视角下的自媒体研究

该领域文章共计6篇、占选取样本的8%,主要探讨的是自媒体背景下,具体新闻采编、写作的专业性问题,同时在协同出版方面也有一定量的研究。

       3.自媒体与草根相关研究(共计10篇,占选取样本的13%)

主要研究的是自下而上的自媒体与草根运动之间的关系。

       4.自媒体与博客(共计5篇,占选取样本的7%)

主要探讨了博客的政治影响力、博客的定义、博客与教育的关系以及下一代博客的发展趋势等。

 

四、中美自媒体研究的差异

 

(一)社会总体关注度的比较分析

图7和图8分别为近四年来中美两国民众通过搜索引擎关注自媒体情况的指数走势。通过趋势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对自媒体的关注是从2013年开始升温的。而美国对自媒体关注的高峰为2011年,随后关注度开始变缓下滑到2011年的20%左右的搜索量上,直到2014年9月底才显示略有提升。数据表明,事实上美国对于自媒体的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要早于我国的研究与关注。因此自媒体相关的一些前瞻性问题,可以参考美国现在的发展趋势。

图7 百度指数显示的自媒体搜索量趋势图[49]

 

 

图8 谷歌趋势指数显示的自媒体搜索量趋势图[50]

 

(二)中美自媒体研究的共同点及其差异

       基于文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美研究的共同点及其差异可以通过表5比较出来。较之于美国,我国目前在自媒体的研究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在传统媒体应对自媒体冲击对策方面。缺乏如美国类似的具体细化到新闻采编方式、新闻写作要求等具体细化的技术指导性研究;此外,在运行机制方面,国内注重平台建设和功能性研究,美国更注重自媒体的结构性分析;二是对于微博与博客的研究,国内重视监管问题的研究,而美国更重视这一自媒体形式本身的发展及对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在自媒体的公民参与研究方面,国内关注重心是媒体权力自上而下的转移,美国倾向于结合底层草根运动而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四是教育方面,国内注重的是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美国注重对专业教育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人类认知行为问题的关注;五是在自媒体的营销与品牌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多半专注于国内市场,某单一产业链或单一细分市场如何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策略研究,美国更注重立足全球战略的自媒体自身品牌推广的系统理论研究;六是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方面,国内注重监管方面的研究,美国更关注自媒体与民主的关系研究;七是出版业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自媒体做好编辑和营销,美国更关注自媒体时代下出版模式和出版体系的转变,如协同出版及未来发展等。具体见表5。

                     表5 中美自媒体研究共同点及其差异

自媒体相关研究领域

中国研究热点

美国研究热点

1.媒体、媒介,新闻业与传媒

主要集中在传播机制的讨论,关注自媒体作为新平台的特点和建设问题。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与挑战关注更多的是平台和传播阵地问题。

主要集中在对自媒体本身的特征与结构的研究,此外对旧媒体的挑战与区别等的研究也更侧重于结构性差异比较分析。同时也关注自媒体背景下,具体如何进行新闻采编等专业性新闻业务问题。

2.博客与微博

博客与微博对传统媒体及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其监管与控制等问题。

主要探讨博客的定义、政治影响力、与教育的关系和下一代博客的发展趋势等。也关注博客与微博对人和社会带来的改变,如何影响未来等问题。

3.新闻的大众化与公民参与方面

媒体权力转移与公民新闻的监管,侧重自上而下的分析。

自媒体与草根运动的关系,传统媒体的转型等,侧重自下而上的分析。

4.教育

自媒体在高校的政治思教育方面的作用。

自媒体对青少年教育及人类认知行为的影响。

5.商业与经济

如何利用自媒体的营销与品牌宣传功能。

自媒体本身的全球化扩张与品牌构建。

6.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

公共管理、危机管理、舆论宣传与监管、舆论引导等。

对选举、民主意识培养的影响。

7.出版

自媒体与出版编辑、出版营销的关系。

自媒体与协同出版、知识共享、出版业之间的关系及带来的变化。

 

五、中美自媒体研究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者知识背景和视角的差异

一是中国研究者多是从传统的新闻业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自媒体,美国的研究者多是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研究对象自身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理解自媒体。中国的研究者多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自媒体,美国的研究者多用定量方法研究自媒体。二是研究视角不同:中国的研究者更多采用由上至下的研究视角。美国的研究者在研究视角上更多是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

(二)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差异以及技术驱动下的动态发展

就当前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我国的互联网科技实际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依然还有差距。自媒体的出现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甚至自媒体概念本身也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迭代演进。因此,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发展的时期,其自身特点并不十分显现,也是造成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的显著原因。

(三)国内学者更重视自媒体的功能研究,美国学者更关注自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结构性变化

       对自媒体的研究,我们无法回避地会受到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影响。根据本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理论上深受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影响。在研究模式上,大部分国内学者遵循或参考了其著名的5W模式,即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正如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他书中所写到:“任何(社会)过程都可以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框架去检验。传播分析主要是对它承载的某些功能的研究,体现在对环境的监视、局部社会回应环境的相关性、和社会文明从一代到下一代的传承。[51]”传播基础理论对于传播功能性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在自媒体研究中对功能的关注。但哈罗德·拉斯韦尔重视传播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在其理论框架中否定传播结构的重要性。脱离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去研究自媒体,研究者更容易被新技术带来的新传播方式的功能所吸引,本文之前的数据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但自媒体与以往任何传播模式的不同就在于,其传播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依然鲜有窥探。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We Media Theory Studies of Sino-US2003-2014

Basing on the data mining perspectives

 

Abstra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thriving of We Media, the various We Media platforms as new kinds of phenomenon highly draw scholar’s attention both in China and Unites States. With the digital mining and the corpus analysis technologies, we analyzed 5226 research papers of China and America. We found that because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of scholars in China and U.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gaps and the various understan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heories in both countries, there were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points in the same fields such as micro-blogs, blogs,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dias, and how We Media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 systems, commercial and economy activ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s, press industries.Comparing with the research points of We Media in both China and U.S., the analyses based on huge data show that although the functional research of We Media is a good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e analyses of We Media still a scarce academic point for Chinese scholars.

Key words: We Media   Data min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1]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的重要环节。一般指通过统计、数据库情报检索、网络大数据在线分析等各种计算机和数学方法,挖掘存储在电脑或网络数据库中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参见陈封能、斯坦巴赫、库玛尔著:《数据挖掘导论》(范明,范宏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2] 丹•吉尔默,美国技术作家和专栏作家,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奈特数字媒体创业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副教授。我们于2014年10月就自媒体概念问题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他表示这一概念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采访和我们所作的文献分析中,也没有清晰的证据表明谁是第一个自媒体概念的提出者。丹•吉尔默的著作《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2004;O’Reilly Media),对自媒体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文后文中也会提及)。该书纸质版于2006年正式出版,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中文版目前只有台湾版本,名为《草根媒体:部落传奇》译者和出版公司不详。本解释参考了吉尔默在哈佛大学官网的简历,网址:http://cyber.law.harvard.edu/people/dgillmor,2014.9.30

[3] Dan Gillmor, “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3.

该刊为数字期刊,网址:http://www.cjr.org/year/03/1/gillmor.asp,2014.8.15.

[4] 美国新闻学会(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Conducts, 简称API)成立于1946年,学会致力于帮助新闻行业完成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使命,维护为了公众利益的新闻出版自由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初,学会与成立于1963年美国报业协会基金会(The NAA Foundation of the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合并,合并后新的报业协会组织使命已经扩大到研究、咨询、培训、筹备行业相关会议、数字化教育等,为进入21世纪的新闻工作者开辟新道路。

参见其官网介绍:http://www.americanpressinstitute.org/about/about-us/?utm_content=nav,2014.9.27.

[5] S.Bowman, C.Willis,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Reston :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03),p.5.

[6] 原文:”We commissioned We Media as a way to begin to understand how ordinary citizen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that connect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globe, are contribution to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ir own truths, their own kind of news.” 参见 Dan Gillmor, “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3. 该刊为数字刊物,网址:http://www.cjr.org/year/03/1/gillmor.asp,2014.8.15.

[7] Dan Gillmor, “Journalistic Pivot Points” 参见作者博客 SiliconValley.com, March 27, 2002.

网址:http://www.siliconvalley.com/mld/siliconvalley/business/columnists/dan_gillmor/ejournal/2946748.htm,2014.8.20.

[8] S.Bowman, C.Willis,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Reston :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03),p.5.

[9] 本文初稿写作截至时间为2014年9月30日,之后整体数据样本采集停止。但论文文字校对和概念考证等在9月30日之后仍然进行。

[10] 本表格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2003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

[11] 在数据清洗时发现有极少数文章为一稿多发,所以删除了重复数据。

[12] 语料分析:即借助计算机技术,经过科学取样的大量电子文本库文本及其上下文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可以从海量文本中观察语言运用或者内容表达的规律。本文英文语料分析采用的是AntConc、中文分析采用的是LJCorpus。其中LJCorpus为中文语料库分析软件,专门针对中文生语料库的加工、抽取、统计与翻译全自动的综合语料分析,应用了领先的汉语词法分析技术、新词发现技术、统计挖掘技术以及词语翻译对齐技术,在本文用来抓取和统计大样本自媒体中文学术论文中的学术关键词,从而可以快速分析出每一篇论文的主要论点等内容。AntConc是一款小巧但功能强大的英文语料分析软件,用来抓取和分析批量英文论文的关键词和核心论点。参见:Alex Chengyu Fang,English Corpora And Automated Grammatical Analysis(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pp.1~138.

[13] 谢琳:《国内自媒体研究现状综述》,载《视听》,2014年第9期,第74页。

[14] 因为CNKI上的学术性文章,如果要进行研究性完整阅读的话,都需要下载(在线阅读较不方便),所以此处将下载量等同于阅读量。

[15] 引用率排名前50名和下载量排名前50名的共计100篇文章中有33篇重复,故最终选取文章为67篇。

[16]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载《探索》,2006年第2期,第134页。

[17] 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载《今传媒》,2008年第8期,第76页。

[18] 代玉梅:《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载《云南社会科学》, 2011年第11期,第76页。

[19] 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第4页。

[20] 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1~49页。

  罗斌:《网络传播中的自媒体研究》,载《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第85页。

[21] 王嘉颖:《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1~59页。

[22] 吴亚楠:《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博弈研究:以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为例》,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4月,第1~65页。

[23] 胥晓璇:《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以博客为例》,载《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下期,第82页。

[24] 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载《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第6页。

[25] 马俊:《<看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载《电视研究》,2012年第5期,第20页。

[26] 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载《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82页。

[27] 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第4期,第167页。

[28] 王莉:《自媒体传播形态下公民新闻“失范”与“规范”》,载《今传媒》,2011年第7期,第95页。

[29] 张洁:《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研究》,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第1~57页。

[30] 王冰:《自媒体的“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次解读》,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第165页。

[31] 王永智:《自媒体的失范与对策研究》,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第1~37页。

[32] 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5页。

[33] 钟逸:《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载《新闻世界》,2011年第1期,第45页。

[34] 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载《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1年1月,第102页。

[35] 刘社瑞、唐双:《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载《求索》,2011年第10期,第86页。

[36] 陈方正:《微信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与盈利模式分析》,载《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第6期,第232页。

[37] 杨静:《媒介发展与营销传播》,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第1~49页。

[38] 高婷:《网络自媒体对青年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第1~50页。

[39] 马原:《自媒体影响力长尾分析》,载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6期,第53页。

[40] 条形图所表示的是总样本1432篇文章中,每一个类别的文章总数。

[41] 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页。

[42]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载《当代传播》,2011年第11期,第25页。

[43] 叶捷思:《浅论“自媒体”的法律规制》,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11期,第87页。

[44] 韩丽:《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新世纪中国自媒体现象研究》,沈阳·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5页。

[45] 图中涉及自媒体研究相关的五个方面的研究论文总数达1186篇,占总样本1432篇文章的83%。

[46] 为便于比较研究,本文中的中文词频统计按照文中提到的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商业与经济、政党、政治与行政法治、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二次分类。图3中的5个矩形图分别表示的是该类论文中,出现较高词频的关键词所占的百分比(将内容相似的词进行了合并统计处理,如市场与营销,统计的是涉及市场或营销的关键词词频的总和)。因为我们只是借用语言学中语料分析工具进行论文内容的辨别,所以此处的统计省略了与本文内容研究无关而仅在语言学或话语表达上存在意义的词汇,如论文中出现最多语气组词等。

[47] 综合了中国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对《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道的解读》和该报道原文,网址:http://www.199it.com/archives/205223.html; 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state-of-the-news-media-2014-overview/,2014.9.27.

[48] 语料分析只能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及关键词上下文关联性进行分析,并不能辨别具体关键词在某一内容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通过计算机对核心关键词及其上下文进行提前后,采取人工通读的方式,了解整个语料中内容及关注点的大致情况,然后再进行目的性更强的第二次、第三次词频统计,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选取出真正能代表文章中心论点相关的高频核心关键词。

[49]此处的百度搜索中,搜索的是中文关键词“自媒体”,搜索范围为国内,搜索时间2014年9月30日。

[50]此处的谷歌搜索中,搜索英文关键词“we media”,搜索范围为美国,搜索时间2014年9月30日。

[51] Harold 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英文版)》(展江、何道宽主编),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p3.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