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第八章
作者:王荣军 来源:中国城市出版社 时间:2002-01-31
八、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1、对九十年代以前双边经贸关系的简要回顾 中美经贸关系主要是西方国际经济理论中所谓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关系,最基本的特征是互利互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中美两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人均资源少,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和管理。而美国是资本和科技大国,劳动力成本昂贵,资本相对丰裕,科技、管理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两国的经贸交往可以取长补短,双方均可受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也使产业内贸易迅速增加,但中美经贸关系的这种基本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是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和技术含量较低的机电设备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是飞机、动力和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讯设备和化工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棉等农产品, 互补性较强。根据美国的一家民间研究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中国对美出口中的90%替代的是其它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与美国制造的产品构成直接竞争的产品仅为10%。 然而,从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由于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双方几乎不存在有实际意义的经贸交往。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经贸交往有所增长,但总量依然微不足道。197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据中方统计仅0﹒56亿美元。而从1972~1979年,两国总贸易额仅52亿美元。中美经贸关系真正的发展是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美建交以后才开始的。1979年,两国政府签署《中美贸易协定》,相互给予贸易最惠国待遇,双边贸易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 在整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纸浆、化肥、化纤产品,其次是石油勘探设备、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产品。1978年到1982年,美国农产品占对华出口总额的50%以上,1987年降为12%。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粮食出口减少,机械设备出口增加。如1991年,美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按价值排序,依次是电力设备,12亿美元,飞机及零部件约10亿美元,然后是工业化工、农业化工、纺织纤维、化工生产机械、机床、塑料、石油天然气机械与服务、矿山设备、纸张与纸浆、计算机、汽车零部件与服务设备,科研设备,以及原木、小麦、棉花和照相机等。而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玩具、皮革制品、鞋类和小五金等粗加工产品。 在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中美政治和外交关系也屡次出现紧张局面,对双边经贸交往造成负面影响。如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拒不履行卡特政府时期签署的中美之间2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计划,在中美纺织品协定谈判中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加强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同时又发生了胡娜事件、湖广铁路债券案、美售台武器、以及中美海运协定和中美投资协议的分歧等事件,中美关系一度紧张,对中美经贸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1982年和1983年,中美贸易额连续两年下降,从1981年的58﹒88亿美元降为1982年的53﹒37亿美元和1983年的40﹒27亿美元。这种情况促使美国国内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里根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将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放在了优先位置。1983年底,美国同意进口价值8亿美元的中国纺织品。随后,双方在贸易信贷投资各个领域达成一系列协定。 1984年,中美实现政府首脑互访,双边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中美经贸关系也恢复了上升的势头。但1989年春夏之交的风波发生后,美国立即宣布对华进行经济制裁,导致双边贸易在90年代初陷于停滞不前乃至下降。 2、九十年代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 如前文所述,自中美建交以来,双方的经贸交往一直呈现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曾受到1989年政治风波的负面影响,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势头,近年来双方政治关系的改善使这一势头变得更为迅猛。从贸易方面来看,据美方统计,1999年中美贸易总额达946﹒9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为131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4﹒9%;从中国进口为819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5﹒0%。1990年时中国还只是美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而从1996起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十二大出口市场。1992~1997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73﹒4%,进口增长了142﹒3%。据中方统计,1999年双边贸易总额为614﹒25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419﹒46亿美元,进口194﹒79亿美元。中美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超过15%,占我国对外出口额的20%以上。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1995年至1999年,我国对美出口居前五位的产品是:玩具和体育用品、鞋类、办公设备及数据自动化处理设备、电信设备及音像产品、服装和服饰产品。大多数产品不会与美国产品构成直接竞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取代第三国如墨西哥、韩国的进口。同期美国对华出口居前五位的是:交通运输设备(主要是飞机及其部件)、机电产品及部件、化肥、办公和数据自动化处理设备、一般工业机械设备和部件。(参见附表3、4、5。) 表1 九十年代的中美贸易,美方统计(单位:十亿美元)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美对华出口 5.8 4.8 6.2 7.5 8.8 9.3 11.8 12.0 12.8 14.3 13.1 16.25 变化% 16.0 -17.2 29.2 21.0 17.3 5.7 26.9 1.7 6.7 10.9 -8﹒4 24.0 美自华进口 12.0 15.2 19.0 25.7 31.5 38.8 45.6 51.5 62.5 71.2 81.8 100.06 变化% 41.2 26.7 25.0 35.3 22.6 23.2 17.5 12.9 21.4 13.9 15.0 22.3 贸易总额 17.8 20.0 25.2 33.2 40.3 48.1 57.4 63.5 75.3 85.5 94.9 116.31 变化% 31.9 12.4 26.0 31.7 21.4 19.4 19.3 10.6 18.6 13.4 13.3 22.6 贸易平衡 -6.2 -10.4 -12.8 -18.2 -22.7 -29.5 -33.8 -39.5 -49.7 -56.9 -68.7 -83﹒81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 表2 九十年代的中美贸易,中方统计(单位:亿美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对美出口 51.90 61.94 85.90 169.64 214.60 247.10 266.85 326.95 379.76 419.46 521.0 自美进口 65.80 80.08 89.00 106.88 139.70 161.20 161.55 162.98 169.61 194.79 223.6 贸易总额 117.70 142.20 174.90 276.52 354.30 408.30 428.40 489.93 549.37 614.25 744.7 贸易平衡 -13.90 -18.14 -3.10 62.76 74.90 85.90 105.30 163.97 210.15 224.67 297.4 资料来源:中国外经贸部,http://www.moftec.gov.cn。 (1)从90年代的情况来看,中美经贸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双方互为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从1990年至1996年,美国对华出口额在双方的统计中都是年均增长16%以上,大大高于同期美国出口增长速度,居美国对各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前列。美国某些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非常高,如1994年,美国农药杀虫剂的40%、磷肥的33%销往中国。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速度更是十分迅速。我国生产的玩偶、橡胶和塑料鞋、打火机、雨伞、假发、皮革服装等均已占领50%以上的美国市场。 ②、中美经贸关系中美方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大多数企业在华经营情况良好。政府间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存在,但范围较小,主要是美国政府机构提供的一些技术性合作,如美财政部、联储对我国相关机构就中国金融、外汇体制改革提供的技术合作。美国的对华发展援助在1989年后基本停止,目前开始有所恢复。如2001年7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美国贸易发展署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贸易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神华液化煤项目、上海空气监测项目、山东空气监测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系统项目等4个利用美国贸易发展署资助的有关协议也随后签署。但这种援助的规模、范围都十分有限。 ③、我国对美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电信设备、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也很迅速。据中方统计,1997年,我国对美加工贸易总值已达284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值的58%。由于周边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我国从事加工生产,原材料就近进口,产品销往欧美,使我国对美加工贸易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1997年对美加工贸易出口234亿美元,进口50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飞机及其部件、电信设备、计算机和半导体、医疗设备等是主要出口产品,而农产品和化肥在其对华出口中也名列前矛。 ④、由于中国还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几乎完全靠双边手段来解决,而美国贸易政策决策机制是反应式的,即政策变化的动力往往来自私人企业或产业对贸易现状的不满,而且有着相关管理权利法定属于国会、但由行政部门实际代理行使的内在弱点,这使其具体政策非常容易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中美贸易争端往往是由美国挑起,而谈判的议题有时只反映美国某些特定集团的非常狭隘的利益。这类问题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望有所缓和,但肯定不会消失。 (2)贸易逆差问题 无论从中国还是从美国的官方统计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都确实存在且在扩大,但双方的统计并不一致。按我国海关统计,我国的对美顺差是从1993年起出现的,当年顺差62亿美元,1999年已达224﹒67亿美元。据美官方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出现于1983年,当时逆差额为3亿美元;到1999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额达669亿美元,对华逆差在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美国政府官员往往简单地把日益增加的对华逆差归结为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按照前商务部长坎特的说法,逆差“源于中国方面不公平的手段,不仅有对美国产品的盗版,而且还将美国产品拒诸中国市场之外”。这种偏见集中体现在美国商务部年年发表的所谓“贸易壁垒”报告中。1999年这一报告中列举了中国的关税、进口配额、许可证、检验测试、政府采购、出口补贴等等它认为构成贸易壁垒的做法。美国政府因而屡屡在双边经贸谈判中提出这一问题,某些美国会议员也常常借此攻击中国。 在理解有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时,以下几点应当注意。首先,美方的统计夸大了对华贸易逆差。美国根据原产地规则计算的对华贸易逆差,明显夸大了从中国的进口。美国的进、出口统计均因忽略转口因素而分别高估和低估了对华进、出口额。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指出,1990年以来,美商务部一直高估对华贸易逆差达1/3,因为美国经香港而间接向中国销售的产品,美方均不计入其对华出口数;而与此同时,美国经香港而间接从中国购买的产品,美方却计入其由华进口数。美国商务部统计局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75%是经过香港转口的,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约29%是在香港增值的,这部分也被美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对美出口额中,而美国经香港转口到中国的商品在香港增值部分却并未计入美国对华的出口额。因此,要准确计算美对华逆差的实际数字,第一应从美官方的逆差数中,减去美国经香港向中国转口的商品额(当然不含港商转口利润);第二应减去中国经香港转口至美国的商品中所包含的港商转口利润。仅因忽略转口就导致每年高估对华贸易逆差约22%。1997年高估约165亿美元。中国的贸易收支与日本不同,日本的全球贸易盈余从1980年的20亿美元猛增到1994年的1200亿美元的高峰,而中国同期则在赤字和盈余之间波动。自从中国70年代末启动经贸改革开放以来,其累计贸易收支接近于零,中国不象日本,并没有采取导致其全球贸易盈余日益增长的宏观经贸政策和汇率政策。而且,美国官方统计还存在由于统计技术方式导致的偏差。即,美国按船边交货价(FAS)计算其出口,而按到岸价(CIF)计算其进口。船边交货价不包括装运、保险和运输成本,因而低估了美国的出口而高估进口。拉迪对美国官方的数字进行了重新计算,其数字远远低于美国官方的公布数(见下表)。 经调整的中美贸易数据(10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统计 经调整的数据 年份 出口 进口 贸易赤字 出口 进口 贸易赤字 1989 5.8 12.0 6.2 7.0 10.4 3.4 1990 4.8 15.2 10.4 6.0 13.4 7.4 1991 6.3 19.0 12.7 7.8 16.2 8.4 1992 7.5 25.7 18.2 9.6 21.5 11.9 1993 8.8 31.5 22.8 11.7 25.9 12.2 1994 9.3 38.8 29.5 12.8 32.5 19.7 1995 11.7 45.6 33.8 16.5 38.7 22.2 1996 12.0 51.5 39.5 17.5 44.0 26.5 1997 12.8 62.6 49.7 18.4 54.5 36.1 1998 14.3 71.2 56.9 19.1 63.2 44.1 1999 13.1 81.8 68.7 18.1 73.6 55.5 2000 16.3 100.1 83.8 21.9 90.7 68.8 资料来源:Nicholas Lardy,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c)1994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rdy补充了对1999年和2000年的数据的调整。转引自美国在华商会报告。 其次,还应看到,我国对美贸易出现巨额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如前所述,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1997年我国的对美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高达72%。由于国内经贸的改革开放,中国近年来吸收了流向新兴市场的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大约40%,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加工贸易中一种是来料加工,即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材料,有的还提供必要的设备,由境内工厂按外商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由外商负责销售,从事加工业务的工厂只收取加工费。另一种进料加工,是由企业自己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口。两种做法都是在全球化下,跨国经营的新形式。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这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由中国分包商进行加工的产品尤其如此。它与纯粹中国企业的出口性质根本不同。另一种情况是香港、台湾等地把它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玩具等转移到大陆生产。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正是在八十年代因美、日、韩、新加坡和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转移鞋类、成衣、玩具、体育用品和其它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按原产地统计规则,这些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变成了中国,这些产品占我们对美出口中最大的份额。据美国商务部和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的报告,从1987年至1995年,美国对新加坡、韩国和港台的贸易逆差由340亿美元减少到78亿美元,而同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则从28亿美元上升为338亿美元,反映出这种转移的存在。这实际上是经贸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结果,有利于美国的产业升级,并能增加美国消费者的福利。美国著名中国经贸问题专家马科斯·诺兰指出,中美贸易的迅速扩大对美国的影响是正面的。来自中国的进口取代的主要是其他国家的对美出口而不是美国国内的生产。美国经贸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也认为,中国对美出口,大多产生于美国已不再生产任何产品的行业。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对美国出口,不仅不会影响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就业,也不会影响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对美国经贸结构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美国经贸结构的调整。 被广为引用的美国《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1996年的“芭比娃娃与世界经济”一文,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中美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紧密和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贸易的状况。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对美持续盈余部分反映的是它在廉价的服务大众市场的消费品方面的生产专业化。中国也就是因而与日本和欧洲都保持着双边顺差。” 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关系决定的,中国开放市场可能会使美国对化的双边逆差减少,但其逆差总水平不会有太大改善。如果美国以高关税封锁从中国的进口,也可能会减少中美双边逆差,但同样不能改善美国总体的贸易平衡状况。对中国的高关税只能将中国的部分对美顺差转到其他国家,同时还会抬高相关消费品在美价格。 第三,美国对华出口增长的缓慢,则与美国实行对华高技术出口的管制有很大关系。美国在对华技术出口方面一直有严格限制。虽然从七十年代以来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逐步放宽,到里根政府时期已将中国升为“V”组即“友好非盟国”组,其后有关管制还在继续放宽。但迭有反复,且仍有诸多限制。冷战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与转让体现了双方在贸易上的互补性,符合两国利益,对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高技术产业是美国最具竞争性的产业。如 1998 年在美国对外出口中,技术产品所占成份已达其对外总出口的 1/4。但美国仍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实施制裁,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在打击美对华出口方面,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远比中国的进口限制措施有效。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使美国商人丧失大量的对华贸易机会。以核反应堆设备出口为例。由于美对华制裁,美国的西屋公司等强有力的竞争者不能参与中国核电建设项目的招标,美国学者估计这使美国公司损失了至少50亿美元的合同机会。而且,随着中国相关管理人员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美国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美国公司今后也难以赢得相关合同。 1999年的《考克斯报告》更是无中生有,极大地毒化了中美两国经贸技术交流的气氛,严重影响了美对华技术出口。1999年上半年,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合同额只有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6%,在中国技术进口排名上已由过去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 最后,美国的对华逆差与美国经济本身的内在需求有直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美对华逆差的情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即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一状况也不会很快发生变化。因此,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和利益集团利用双方的贸易逆差数字大做文章,极力将这一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 单从时间和阶段上来看,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与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过程总体特点十分相似。九十年代以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并不迅速。1992年以前,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前景缺乏信心,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等资源性行业,其它一些行业的投资主要是试探性的,规模很小。我国外经贸部的统计表明,1992年底,美国在华投资项目只有3265个,合同资金总额31﹒2亿美元,实际投入仅5﹒11亿美元(见表3)。而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同时经济快速增长。这打消了美国跨国公司原有的顾虑,它们纷纷开始抢滩中国,对华投资迅速扩大。 表3、1990-1999年美国对华投资概况(单位:万美元) 年度 项目数 合同外资金额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美国 全国 占比重% 美国 全国 占比重% 美国 全国 占比重% 1990 357 7273 4.91 35782 659611 5.42 45599 348711 13.08 1991 694 12978 5.35 54808 1197682 4.58 32320 436634 7.40 1992 3265 48764 6.70 312125 5812351 5.37 51105 1100751 4.64 1993 6750 83437 8.09 681275 11143566 6.11 206312 2751495 7.50 1994 4223 47549 8.88 601018 8267977 7.27 249080 3376650 7.38 1995 3474 37011 9.39 747113 9128153 8.18 308301 3752053 8.22 1996 2517 24556 10.25 691576 7327642 9.44 344333 4172552 8.25 1997 2188 21001 10.42 493655 5100353 9.68 323915 4525704 7.16 1998 2238 19799 11.30 648373 5210205 12.44 389844 4546275 8.58 1999 2028 16918 11.99 601611 4122302 14.59 421586 4031871 10.46 资料来源:中国外经贸部。http://www.moftec.gov.cn/moftec_cn/dsbgx/america/mg.html。 据中方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被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美资企业的数量和协议金额均仅次于香港而居发达国家之首。截至1999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28628个,合同投资金额达524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258亿美元。美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对中国实际投资最多的国家。据美方统计,1998年,美在华直接投资总量为63﹒48亿美元。1998年的投资比1997年增长了25﹒18%。美对华投资涉及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产,以及金融、保险、外贸、会计、货运代理等试点开放的行业。 美国最大的3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20多家在中国共投资175个项目,其中半数已开始大规模、系统化投资。其中在中国市场较成功的如摩托罗拉、宝洁公司等都是在90年代初期才来华投资的。总体而言,美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且大多经营业绩良好,美独资或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大多取得较大成功。据1996年我国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在当年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有50家美国企业,它们的销售收入收益率为11.2%,资产收益率为13.7%,明显高于全国500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7.3%)和资产收益率(7.0%)。相对于日、欧公司,美在华投资地理分布较广,其中的消费品生产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投资一两年过后便开始盈利。不过,大多数美国在华投资立足于长远发展,并不要求立即获得利润。 从地区分布上看,美国投资大都集中在京津沪等大城市及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行业而言,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石油和金融业。在中美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达成后,美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那些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企业纷纷表示,协议增强了它们对投资中国大市场的信心,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许多大企业都认为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提供巨大的商机。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也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如1999年12月,在美国集成电路研究与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级微技术公司(AMD)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封装厂,投资总额达1.08亿美元。作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生产企业,这家工厂主要是对快闪存储器和通讯与网络器件进行测试、打标、封装。AMD公司还宣布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可靠性实验室和表面封装技术实验室以及软件开发中心。1999年,英特尔公司共向国内7家公司提供了近10亿美元风险投资。当年英特尔在全球的风险投资额共计40亿美元,其中在亚太区就投了一半,而投向中国的资金又占到了亚太区的一半。微软公司也宣布在中国建立研究院。全球第二大电脑网络产品制造商3 Com公司已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最近公司又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建立两个合资企业。 总体来看,美国在华直接投资有以下特点: (1)投资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 各地美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往往是当地外商投资平均投资规模的一倍甚至数倍。如1992年时,上海市工业项目外商平均投资规模为166万美元。而杜邦农药,美方注册投资880万元,协议投资为2000万美元;上海施乐,美方注册资本在1500万美元以上,3M中国初始投资500万美元,1992年增资1250万美元,强生中国注册资本为1150万美元。美国在北京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也具有相似特点。 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比较先进,而且在技术转让方面相对来说较为开明,例如,美国奥的斯公司是世界第一家电梯公司,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电梯公司,技术水平在世界电梯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它不断向中国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输出先进技术。中国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成立7年后,已完成了第一期新产品技术引进,实现了电梯产品全系列的微机化控制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其中,全电脑控制TOEC——3型交流双速,、全电脑控制TOEN——40型交流调速电梯和全电脑挖掘TOEC——100型无齿轮高速电梯采用了8位或16位微机控制,功能齐全,结构性能好,处于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地位,并且达到了国际上80年代中期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商天津奥的斯电梯的技术水平,美国奥的斯公司又转让了当代国际上最先进的产品,包括E411型无齿轮高速电梯、SPEC 90型交流双频调速(VVVF)电梯、510型重型自动扶梯。其中,前两种电梯采用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模块技术,并采用了光导纤维通讯,使电梯在性能、效率、可靠性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510型重型自动扶梯是奥的斯的独家产品,适用于大型购物中心、地铁、车站和机场,以及交通枢纽等客流量大的场合,在完成以上3项产品的技术引进后,天津奥的斯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北京,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是国内一第一家将技术作价入股写入合同的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在合资的有效期内,美方将根据合资厂董事会的要求,连续不断地转让它们现有的和将来拥有的技术。也就是说,在合资期内,北京吉普引进美方吉普车的新车型动态技术以及年国庆节动态技术都不再需要另付费用。1992年北京吉普决定把左方向盘改为右方向盘,涉及到240个零件的改变,美方花了700万美元设计费做出设计却无偿转让给北京吉普。由于引进的技术是国外80年代产品,北京吉普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公司开业到新型切诺基出车,仅用不到1年时间,产品跨越了30—40年的时间差,进入当代国际水平。到1992年,北京吉普已在生产切诺基(1983年美国汽车公司投放市场的新产品)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了3000余项美国动态先进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转让到500家协作配套厂家,促进了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发展。此外,引进美方动态技术还获得了一个额处收获,即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技术静态观,对老产品212吉普进行改进。最初的改进利用美方技术26项,涉及385个零配部件,打破了212型的30年一贯制,以后每年都有新的改进。改进后的212型吉普,在国内市场受于普遍好评和欢迎,延长了寿命。北京巴威公司引进美国巴古威公司的大型电站锅炉生产技术,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中,产品连续跃进,从一个只能生产中压工业锅炉企业,发展成为能生产高压、超高压、亚临界压力大型电站锅炉企业,走完了按常规工业企业需要20—30年才能走完的技术发展道路。目前,该公司的生产和设计均达到了国际水平,产品已有部分外销。 (2)管理水平较高,有比较先进的营销手段,经济效益较好 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大多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1992年的数据,当年全市开业的美商投资企业共有129家,占全市已开业三资企业942家的13﹒7%,这些美商投资企业完成的产值、销售(营业)收入、盈利额(扣除亏损企业的亏损之后)各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分别为44﹒7亿元、47﹒00亿元、3亿元和11亿元,分别占全市三资企业同类指标的36%、53﹒4%和62﹒2%。而且这些指标都超过开业户数多于美商投资企业的香港投资企业(431家)和日本投资企业(139家),从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销售额、人均实现利润和人均上缴财政收入等效益指标来看,美商投资企业分别全市资企业同类指标的1﹒7倍、2、5倍和3倍。这些指标也都高于香港和日本投资的企业,美商投资企业中的跨国公司,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要更好一些。以北京肯德基为例。1987年开业时,美方投资395万美元,到1991年时,通过利润再投资,其股本已达842万美元。用美方经理的话说,美国肯德基目前销售利润仅为1%,而中国市场上销售利润是18%。因此,美方不断增开新网点,积极扩大投资。到2001年,它在中国的分店已超过500家。再如北京吉普自1984年开业,其资金利税率 (按原值计)最低为36﹒7%,最高达56﹒2%。仅1984-1989年间,实现的已分配利润就为2﹒3亿元人民币,实际分配美方 (1989年股本比例为38﹒25%)分得914﹒3万元,按当时汇价合469﹒7万美元。总起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的软硬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的内部回收率可高达15%-20%,高于美国国内5-10个百分点。 在上海的的美国跨国公司情况也基本情况也基本相同,如上海施乐,1992年的销售额达3﹒9亿元人民币,人均销售额为52万元,人均利润5﹒5万元人民币,国内同行来企业的人均销售额 大约为4-5万元/年,人均利润大约为1万元/年,杜邦农化1992年7月试生产,到年底,销售额即达410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436万元,而它的员工仅为100人。 在管理和营销方面,美国投资的企业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全部引进美国奥的斯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了生产管理经验,建立了生产管理系统,定单编号系统,采购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基本实现了管理现代化,该公司还在全国各个主要城市建立了分公司,为用户提供销售,安装,调度,维修和配件等一系列的服务,并实行24小时全天工作制,这对于提高产品信誉,扩大产品销售起一重要作用,又如中美天津史克制药公司,厂房是按照美国药品管理局的有关规定设计的制造的,对温、湿度和细菌标准等均有严格的控制。其生产程序严格遵照美国史克·贝公司的生产程序,该公司还重视药品检测工作,有先进的药品检测设备和手段,药检标准也非常严格,同时,该公司重视产品销售工作,销售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25%,还特别重视广告促销,康泰克广告和肠虫清广告几乎妇孺皆知。该公司每年花费的广告费高达3000万元,约占销售额的7%。即使在投产的前两年有亏损时,该公司也不惜重金做广告。再以天津津美饮料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对产品质量的管理非常严格,同时美国可口可乐亚洲控股公司还经常不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检测。其检测样品并非由天津津美公司提供,而是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后送到设在香港的可口可乐产品测试中心进行检验。津美公司也十分重视产品销售工作。销售人员约占公司职工总数的40%。它还有一套独特的营销方法,向产品销售点提供各种方便,如送货上门,无偿提供冰柜、饮料现调机、保温箱、太阳伞、三轮车、手推车和桌椅等营销工具。在这些工具上,“可口可乐”和 “津美乐”等商标赫然在目,无偿提供市场工具对于促进产品销售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它方便了零售商,促使零售商愿意销售本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营销工具上的醒目商标又为本公司产品向消费者直接做了广告。 上海的美国跨国公司也十分重视管理工作。施乐公司的中方经理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比技术对企业的生存更重要”。他认为,外方的管理经验经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之后,可以使企业发展得更快。从上海施乐自身的例子来看,在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受益颇深。美方不仅在上海施乐抓了管理,而且对协作厂也做出了质量管理规定,以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协作商的专业水平。在协作厂达到质量标准之后,才能建立供应业务的联系。这是上海施乐以质量取胜的主要保证。在它投产的第一年,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就达到全国第一。(3)注重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 美国大跨国公司往往在多年的经营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注意把对公司有益的原则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譬如强生公司的信条是“四个负责”,即”对消费者负责,对雇员负责,对社区负责和对股东负责”。其中对雇员负责,就是要保证安全生产。按照公司的内部规定,上海强生的任何一例工伤事故发生,它的美方经理要飞回美国去做报告和检查。杜邦公司的信条之一是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一定是由公司领导负主要责任。这些信条在合资厂中得到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美国公司也很重视。上海卡伯特化工生产的是像墨一样黑的产品,厂区却完全无污染,因为是全封闭式生产。上海杜邦农化在投产前巳对厂区附近的水质做过多达186个数据的生化检测,投产后所有气体排放和使用水的排放都必须在处理之后才进行,以保证对周围环境无污染。目前,杜邦农化每年付给复旦大学生物系27万美元,用于对厂区的生态和树木的生物生化检测。杜邦公司总投资的1/4用于环保。这与原来是严重污染产业的中国农药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4)注重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寻求稳定发展,有长远眼光 美国大公司在投资签约时在法律条文上做过细致的工作,目的是保证合同的执行处处有法可依。它们比较习惯于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同时把健全的法律体系看做是一个稳定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它们把法律的齐备看得远比税收优惠要重,因为它们认为经济上的优惠没有限度,而且可能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条件。它们对自已的竞争力很自信,但需要法律做监督和保证,以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市场机制。 美国跨国公司一般比较守法,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照会计准则办事。当然合法避税,搞价格转移等是跨国公司的通常作法,但它们一般不超过法律范围去做违法的事情。 (5)以占领中国市场为投资的主要目的 美国跨国公司对世界其他主要市场均已基本占领,但是,广阔的中国市场对它们来说仍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所以它们对中国市场极有兴趣。它们来华投资也正是主要为了开发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的。其生产的产品向国外出口极少,有的产品甚至根本没有出口,主要面向我国市场。如中国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在1985-1988年,其产品出口额为零。在1989、1990和1991年,其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总额的比率分别为0﹒8%、4﹒4%和7﹒1%,从1985年到1991年的产品返销率还不到1%。几年来,其产品返销率从未超过5%。从1988年到1991年,天津史克公司仅出口446万美元的产品,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出口是它收购国内其它公司的产品来出口,该公司本身产品的出口极为有限。而天津津美饮料有限公司1987年至1992年间的产品大都在国内市场销售,几乎没有出口。 美国跨国公司近年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很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位居前列,美国500家大跨国公司中愿意来中国投资的日益增多,但是应当说这还只是开始,双方的合作潜力仍然很大。目前,美国在华投资在其对外总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例很小,发展的余地仍然很大。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有利于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差距,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水平,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在我国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融通国际资金、加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可以带来有益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对美国跨国公司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们与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以在中国市场获得牢固的地位,甚至不惜以技术来换市场。美国的极右人士对此大为不满,对这些公司有诸多责难。但美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势头依然十分迅猛,在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更是唯恐落后。目前,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通讯、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踊跃。随着中国加入WTO,产业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会继续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中国在美国在美投资总量很小,但在美开设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增长趋势。截止1999年底,经批准的我国在美国投资举办的海外企业共计590家,协议投资总额约7.9亿美元。中方投资总额约5.6亿美元,涉及的行业有工业、科技、承包、服装、农业、餐馆、食品、旅游、金融、保险、运输等。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美国设立的企业大部分是独资企业,以经营进口贸易为主的占绝大多数。总的来看,规模仍然较小,经营范围和层次均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5、九十年代中美经贸交往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 市场准入问题是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中美有关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此后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美国一直抱怨中国的市场开放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并将中国近年来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视为中国保护国内市场不对进口开放的结果,认定中国采取的是重商主义的贸易战略。1991年10月,老布什政府启动了对中国的301条款 调查。调查范围不仅包括中国对某些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进口限制,还包括对中国贸易相关法规透明度等问题的调查,这可能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曾进行过的针对外国市场最广泛的调查之一。 1992年10月,中美双方签订了《中美市场准入谅解备忘录》。中方承诺下调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限制,并公开出版相关贸易法规。几年中,中方切实履行了备忘录规定的各项义务,并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例如,在动植物检疫方面,中方在同美方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取消了对美华盛顿州苹果、加利福尼亚州小麦的限制,并与美方签署了有关猪、马、犬及遗传物质等方面的新的进口检疫认定书。1994年4月,中美双方就美华盛顿州樱桃、爱达荷州和俄勒冈州有关品种苹果进入中国市场的卫生检疫条款达成了协议。1997~1998年中美首脑的互访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签订了一批新的贸易与投资协议。此外,我国有关部门已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开放竞争性产业,扩大石油化工、建筑业等利用外资的规模,并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其中包括:扩大国内旅游、商业、外贸和旅行社开放的试点范围,逐步进行金融和通信领域的对外开放试点等。并从1998年1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及其它的先进和适用技术重新实行优惠政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些措施将拓宽美国企业对华投资的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1999年11月中美达成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中国承诺将分阶段进一步下调关税水平,取消配额和进口数量限制,给予在华美国公司贸易和分销权,并有步骤地开放包括金融、电信、农业和汽车等重要领域在内的大部分产业,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2)、保护知识产权问题 在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协议中,我国已承诺保护知识产权。随着我国经贸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法制的不断完善,到九十年代,我国已成为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各项公约的签字国。尽管还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但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对知识产权问题十分重视,其高级贸易官员多次强调“确保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美国经贸重大利益之所在”。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经修订的182条款(即所谓“特别301条款”,后来也包含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中)要求其贸易代表在每年的4月30日前确定“未对美国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和商业秘密提供足够和有效保护,或是未对依靠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公司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机会”的优先调查国家名单并展开重点调查,美国贸易代表要就此与被列入名单的国家进行谈判,必要时可实施包括提高关税、规定进口额、限制服务内容或收取服务费、退出贸易协议等各种手段在内的贸易制裁。 1989年、1990年和1991年,美国指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认为当时中国的有关法律未能对知识产权提供足够的保护,对我国进行特别301调查并威胁进行贸易制裁。1991年6月,美国单方面宣布对华实施三项制裁措施:暂停向中国出口卫星部件;限制向中国出口高速计算机;及禁止向中国出口与导弹技术有关的产品。此后,又在1991年11月单方面宣布将对价值15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征收100%的关税,中方随即宣布反报复措施,对美国价值12亿美元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双方走到了贸易战的边缘。经过谈判,1992年双方签署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备忘录。我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并确立了一系列制度。1994年美国指责我国相关执法不力,再次对我国进行特别301调查,1995年双方再次走到了贸易战的边缘。经过艰苦的谈判,两国签定了第二个范围与日俱增为广泛的有关协议。中国不仅从法制和执行机制上加强了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1996年关闭了15家盗版CD生产厂,还扩大了对美国相关产品的市场开放程度。但美国的一些相关产业夸大损失,美国政府动辄以单方面制裁相威胁,我国政府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符合我国自身的利益,我国政府一直为之努力,成效显著,但各地情况复杂,不少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使这项工作在地方的开展遇到了许多困难。而美国政府则片面地认为中国未认真执行协议。近年来,我国在反对盗版和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的斗争已取得成效,美国政府现在承认中国的有关体制已大为改善,颁布了好几部新的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关闭或处理了74条非法生产线,查获的非法音像制品更以百万计,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全国性打击犯罪的一项内容。同时还加强了对盗版产品出口的查禁,并加强了对法官和执法人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培训。中国国务院2000年3月发出政府各部必须使用合法软件的指示,更是被视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范例。 然而,美国仍然认为中国在传统的商标、版权、专利权利和新兴的如互联网域名权等方面的保护不足,并不断提出我国已有的相关法律的执行问题。实际上,侵权和盗版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难禁绝。这是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的问题。世贸组织的成员于1994年4月15日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Agreements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1995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90年代达成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条约。这个条约与以往的条约比,保护的范围更广泛,并且对知识产权保护设定了最低限度,规定了达标时间表,发达国家在1996年1 月1日前,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1月1日前必须达标。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而我国的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与TRIPS协议的要求还有或多或少的差距。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发生新的摩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3)、最惠国待遇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 在整个中美关系中,中美经贸关系中可算是双方最“普通”、最“正常”的关系。但其中还是有某些问题被高度政治化,使得双方的经贸争端不时与政治分歧牵扯在一起。这类问题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有关中国最惠国待遇(MFN,1998年后美国政府为避免歧义、减少来自国会的政治阻力而改称其“正常贸易关系”,NTR)问题的争端。作为国家之间开展正常贸易的基础,中国从1980年开始享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尽管按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的规定需每年审查,但在1989年以前从未成为过问题。而在1989年之后,这一问题却被高度政治化,与双方在人权、武器扩散、劳工、环境等等问题上的分歧纠缠在一起。1993年,克林顿政府甚至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1994年美国政府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钩,尽管美国国会每年都有人叫嚣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或对其附加政治条件,美国行政当局坚持了将最惠国待遇问题与双方的其他分歧分开处理的原则。中美达成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之后,这一问题便与中国的“入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中美有关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7月到1989年上半年。谈判起初进展顺利,中国与主要缔约方进行了十几次双边磋商,并就中国复关的一些核心问题基本形成了谅解。1989年4月,关贸中国工作组对中国外贸制度的质询和综合评估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经贸制裁,把暂时不让中国复关作为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加之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美关系跌入低谷。中国复关谈判涉及的双边磋商和以日内瓦工作组会议形式进行的多边谈判事实上均陷于停顿。 第二阶段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5年底。这一时期的谈判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人权”和“劳改产品”等议题也卷入其中。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经贸高速发展,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中国经贸体制改革确立了建立市场经贸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大步骤,中国复关谈判获得了新的推动力。但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和商业利益考虑,提出苛刻的、不断升高的要求,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回顾双方谈判的历程,美方先后提出的问题涉及市场准入、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强制性技术转让规定、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的法治、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等等,要求之繁多苛刻,超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范围。谈判难以突破,美国的政策实是主要因素。 第三阶段为1995年11月至1999年11月。随着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中美开始“入世”谈判。美方承诺要在灵活务实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谈判,并在乌拉圭协议基础上考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双方在一些具体产业领域的谈判首先取得进展。1999年4月,中美签署《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WTO 发表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然而,5月份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双方谈判一度中断。但在中国的改革继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入世贸对改革开放本身的意义;而美国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应当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进一步进入中国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多次就这一问题交换看法,重新启动并加快了谈判的进程。经过艰苦努力,双方最终于11月15日达成了堪称“双赢”的协议。中国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同时进一步削减关税水平,在一段过渡期后不同程度地开放包括电信、金融、保险等产业在内的大多数产业领域。而美国则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对中国纺织品等产品的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这一协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双方具体的谈判成果,更在于中美达成协议意味双方互信的进一步加强,在于中美经贸关系将在新的框架下继续发展,对于这种关系的深入扩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6、 近期双边经贸关系可能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美已达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但由于在协议中美国仍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贸”国家,政府给企业过高的出口补贴,因此也将继续对华实施反倾销政策,以此来保护美国的企业免受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一条款按双方协议规定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给了美国人选择“参考”国家来评判中国商品的价格和成本结构是否合理的权利。在参考第三方国家的定价基础上,美国可以对中国公司征收惩罚性关税。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双方的贸易纠纷。因此,中美达成协议并不代表美国某些歧视性做法就此终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范围内,中国仍需消除这些歧视而努力。而且,协议为我国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好处也不会自动兑现,需要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做出应有的调整。这一点,从协议达成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见一斑。 作为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一部分,《纺织品发展协议》明确规定,“本协议及其下列所有限制应于WTO生效的第121个月的第一天终止,且纺织品和服装部门应在该日期全部纳入1994年GATT。本协议不再延长。”如果中国加入WTO,理应享受作为WTO成员的全部待遇,欧美各设限国应本着《协议》的精神,在2005年到来之前,全部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数量限制。 虽然1995年新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生效时,中国不是WTO成员,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在改善市场准入、开放国营贸易、规范纺织品出口经营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199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关税为69.5%,1996年降到32.9%,现在只有24%。这几年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企业、个体经营者大量加入了纺织品进出口的行列。过去只分给国营贸易公司的出口配额也以递增的比例直接划拨给生产企业。另外,即使根据美国的资料,中国公司经营行为也大为改善。1995年美国海关查获的非法转运纺织品21起案例,涉及中国的8例,占38%;1998年共查获24起,涉及中国的只有2例,占8%。这些都说明,中国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稳步地推进贸易体制的改革以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 与美国提出的开放电信和金融市场的要求不同,美国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立场是防御性的。美国的贸易官员称,自1994年以来美国纺织业已经失去了30万个就业机会,即平均每年失去5万个。与此同时进口纺织品和服装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1998年美国服装进口估计达500亿美元,占美国服装生产的一半。从纺织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来看,纺织业占美国工业的增加值不足1%,而它却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8%,是全国工业38个行业的第二大行业,并且是中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从就业来看,美国仅有纺织工人60万,而中国有760万,纺织业是制造业吸收劳动力最多的一个部门,其中出口创造的就业机会占40%。 从目前的处境看,纺织业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最困难的一个部门。从1993年开始,国有纺织业连续6年亏损,1998年净亏损额仍有近20亿元。该行业1994年至1998年共减少了352万个工作岗位,平均每年失去70.43万个。 从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来看,不论是纺织品还是服装,中国都不再是美国市场最大的供应源,1998年中国产品只占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7.5%。而且在该市场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限制中国并不能减少美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美国政府实施了旨在促进美国和加勒比盆地国家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一体化的807条款、缔结《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修改原产地规则等严重扭曲纺织品贸易的政策。虽然,美国的这些政策表面上并非明确指向中国,但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市场份额大幅度萎缩,加大了中国纺织业调整的难度。 尽管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而且纺织服装是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但由于中国不是WTO成员,不能享受自由化的利益,亦不能根据多边贸易的规则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受到了削弱。如果说使中国纺织品贸易获得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平等的待遇是中国加入《多种纤维协议》(以下简称MFA)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中国加入WTO亦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打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歧视,争取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权利。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敏感产品,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就存在数量限制。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多边贸易安排的基础,即MFA。毫无疑问,MFA是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为出发点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它毕竟把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双边限制转为多边安排,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透明和可预测的框架。对中国来说,MFA最大的价值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享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等的待遇,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在劳动力和纺织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中不断取得成功。 但是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MFA被新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所取代,在新的多边框架中没有中国的位置,中国因而被置于国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外,处于一种明显的被歧视的地位,而其他纺织品出口国利用这个机会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空间。如果继续留在WTO之外,中国的处境甚至不如在MFA体制下,尽管该体制是一种限制性的。 中国在纺织品问题上的回旋余地之所以有限,不仅仅在于纺织工业是对中国有重大经济意义的部门,也不仅仅在于对歧视待遇的憎恶,而且在于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与其他部门不同,它是在MFA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目前仍然很脆弱,捍卫《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尊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在协议中成功地迫使美国做出了遵守《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承诺。但是,这并不等于市场机会就已唾手可得。 从短期看,我们的情况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中,有关纺织品的《多种纤维协定》规定,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取消有10年的宽限期,即1995年1月到2005年1月设限国逐步取消设限项目,一体化的比例在2000年前也仅为17%。另外,根据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规定,边境贸易、自由贸易区及关税同盟可作为例外情况,由于美国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纺织品贸易隶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可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在我国加入 WTO后将继续享受有别于其它非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优惠,因此在2005年宽限期到来时,贸易区等最惠国原则的例外条例,可使欧美国家在纺织贸易区别对待上灵活掌握。   我国纺织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大有减少的趋势。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国家的纺织品原来从我国大量进口。现在,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已开始向东欧各国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下订单;在北美,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墨西哥等国家的纺织品长驱直入,开始和我们面对面地竞争;在东南亚和西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纺织品生产国,在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正逐渐赶超我国,使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受着多头夹击。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因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配额市场的大小,它取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纺织工业的自身实力。中国加入WTO,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得到了一张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运作的入场券,它可以让我们参与讨论,共同谋求平等发展,而绝不是为了眼前利益。 中国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加入WTO将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将使企业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竞争环境。如果中国纺织企业没有活力,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创新实力,没有效益,就会被淘汰。这个压力将促使纺织企业尽快地提高自身技术进步能力,改进经营机制,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快速反应机制。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纺织业得益于国内的经济体制变革,同时得益于境外资本、技术的输入而迅速发展。而早期的境外投资,大部分是小企业或分散投资,有实力、有技术进步能力的大公司在中国投资份额并不大。而进入WTO,中国国内的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将有所改变,投资结构也将随之改变,跨国公司等一批强有力的对手将进入国内市场,这将给国内企业带来榜样,也带来竞争压力。“与强手竞争”将促进纺织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结构的彻底完善。这将使中国纺织业在更高层次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战胜对手。只有这样,才能兑现我们应得的利益。 美国国会今后还将在中美经贸关系中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它可能会就中国遵守WTO义务的问题大做文章。美国政府中已设立所谓监督中国遵守有关条款规定的专门机构。国会要求的美国贸易代表提交的一年一度的有关中国执行协议的情况的报告,很可能成为国会在这一问题上新的关注焦点。如果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对华出口并无明显改善,而贸易代表和专门机构的报告又指责中国未严格遵守承诺,国会很可能就此向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提起对华诉讼和制裁。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美出口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电信产品等产品的比例在迅速上升,这有可能导致新的贸易争端。面临竞争的美国企业会寻求从美国政府获得帮助,一部分惯于将中美贸易问题与人权等问题挂钩的国会议员还会将贸易逆差或其他大大小小的贸易争端政治化,对此要有准备。同时,应当注意摆脱过分依赖加工贸易的局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争取在国际分工中更有利的位置,生产和出口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在加入WTO后享有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的法案,2000年10月已由当时的克林顿总统签署生效。尽管美国是否给予中国这一待遇并不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这还是有利于增强双方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双边贸易和投资可以起促进作用。而中美均可向WTO这样一个多边国际组织提请贸易争端仲裁,也可避免双方直接发生贸易冲突。 中国加入WTO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对美国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新的产业领域的开放必将促进中美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实际上,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美资和中美合资企业大多寻求扩大投资,尚未能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更希望尽快获得准入机会。许多美国的贸易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将成为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将使这种快速增长继续下去。由于中国使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使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巨大需求,技术领先的美国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市场大有可为。据中国有关部门的估计,1999至2005年,中国的进口将增加1﹒5万亿美元。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将十分惊人。如果中国要建设计划中所有的港口、道路、桥梁、发电站、电讯网络和铁路线的话,外国资本、技能和设备的利用是必须的。” 而且,经济的快速增长已使中国人的购买力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购买力大大上升,预计到2005年,中国中等以上收入的消费者(平均年收入1000美元以上)人数将达2﹒3亿人,其总零售购买支出可超过9000亿美元。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和消费者服务市场,并成为高档产品的重要市场。 美国市场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对它不能过分依赖,但也不应放弃机会。中美双边贸易在美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还较小,两国的经贸合作范围还有着广泛的扩展空间。我国企业已开始在美国进行直接投资,但规模和领域都很有限。要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有长期意义的投资,真正占领我们具有优势的产业市场。 最后,由于中美关系的特殊性,非经贸因素干扰经贸关系的可能性仍然不小。至今,美国还因中美在人权、宗教、武器扩散等许多非经贸领域的分歧和和争端而对中国实行许多单方面的经贸制裁。美国国会审议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这一纯经贸问题时,由众院议员Levin和Bereuter提出的修正案还被编入PNTR法案内容中。这四项附加在PNTR案的修正案,内容包括国会和行政部门共同设立中国委员会(CSC委员会),监督中国人权纪录,鼓励中国法治与民主,并于每年向国会与总统提交报告;防范特定产品进口激增立法,避免对美国产业与劳工就业造成伤害;持续监督中国遵守加入WTO的有关协议以及台湾加入WTO的问题等。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综合对美国具体政策措施及中美目前的经贸利益分析来看,美国对华经贸战略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点:最直接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次是将中国纳入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是试图通过经贸交往来促使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向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因此,在美国的具体政策中,我们既能看到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的威胁和制裁,也能看到支持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愿意对中国产品开放市场,愿意推动中国加入各种世界经济组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既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不断增强,又要坚决保持我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稳定。秉持以我为主的前提,综合运用合作与斗争的策略,在世界经济风云不断变幻和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收益。 附表1、1998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行业分布一览表 (单位:万美元) 行业 历年累计实际出资额 所占百分比 项目数 所占百分比 石油 106691.50 10.35 18 1.45 电力 100687.72 9.77 93 7.48 机动车辆 81647.61 7.92 6 0.48 化工 78881.73 7.65 28 2.25 机械制造 60194.05 5.84 2 0.1 房地产业 57140.98 5.55 46 3.7 电子 54889.81 5.33 16 1.29 轻工工艺 44746.55 4.34 107 8.61 食品加工 41858.66 4.06 14 1.13 建筑材料 28829.87 2.80 54 4.34 医药 22138.61 2.15 6 0.48 冶金 21419.15 2.08 25 2.01 旅馆业 20444.96 1.98 31 2.49 饮料 16262.08 1.58 9 0.72 家用电器 15764.89 1.53 21 1.69 餐饮业 15193.41 1.47 13 1.05 通讯设备 14572.07 1.41 4 0.32 纺织业 14537.04 1.41 25 2.01 娱乐服务业 11787.06 1.14 27 2.17 造纸 11255.97 1.09 65 5.23 修理安装业 7872.02 0.76 18 1.45 信息咨询业 7289.23 0.71 24 1.93 农业 7120.61 0.69 37 2.98 医院 6469.95 0.63 137 11.02 科技服务 6355.00 0.62 6 0.48 运输 6187.37 0.60 42 3.38 软件开发 6021.10 0.58 10 0.80 采掘业 5240.92 0.51 11 0.88 建筑业 4690.54 0.46 9 0.72 仓储业 4604.66 0.45 1 0.08 批发零售业 4561.03 0.44 60 4.83 服装业 4501.01 0.44 57 4.59 通讯服务 4198.19 0.41 12 0.97 旅游业 3375.33 0.33 5 0.40 包装印刷 3178.83 0.31 12 0.97 家具 3090.81 0.30 1 0.08 养殖业 3038.34 0.29 10 0.80 烟草 1550.00. 0.15 13 1.05 金融 1210.00 0.12 2 0.16 广播 1147.90 0.11 10 0.80 航空航天 818.10 0.08 93 7.48 酿酒 55.00 0.01 4 0.32 其它 118942.07 11.54 59 4.75 资料来源:外经贸联合年检。 附表2、1999年对华投资前六位国家/地区情况(按实际使用外资额排序)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国别/地区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金额 比重%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比重% 总计 16918 100.00 412.23 100.00 403.19 100.00 香港 5902 34.80 133.29 32.33 163.63 40.58 美国 2028 11.99 60.16 14.59 42.16 10.46 日本 1167 6.90 25.91 6.29 29.73 7.37 维尔京群岛 495 2.93 34.87 8.46 26.59 6.59 新加坡 503 2.97 22.58 5.48 26.42 6.55 台湾省 2499 14.77 33.74 8.19 25.99 6.45 资料来源:对外经贸部外资统计。 附表3、1996-2000年美国对华出口前5位商品(百万美元) SITC商品分类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1999/2000年变化(%) 所有商品总额 11,978 12,805 14,258 13,118 16,253 23.9 机电产品及部件 583 741 1,014 1,381 1,747 26.5 交通运输设备(主要是飞机及其部件) 1,725 2,129 3,605 2,326 1,698 -27.0 办公设备及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 266 344 879 843 1,498 77.8 含油种子 422 419 288 354 1,020 188.0 一般机器设备及部件 755 767 674 685 839 22.4 前5位总额 3,771 4,400 6,460 5,589 6,802 21.7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附表4、1996-2000年美国自华进口前5位商品(百万美元) SITC商品分类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1999/2000 年变化% 所有商品总额 51,495 62,552 71,156 81,786 100,063 22.3 制成品杂项(如玩具、游戏用具等) 11,857 14,176 15,543 17,273 19,441 33.2 办公设备及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 3,579 5,044 6,360 8,259 11,000 33.2 电信、录音及复制设备 4,552 5,220 6,546 7,502 9,935 32.4 鞋类 6,392 7,415 8,008 8,434 9,195 9.0 机电设备及部件 3,903 4,922 5,776 7,062 9,119 29.1 前5位总额 30,282 36,777 42,534 48,529 58,690 20.9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附表5、2001年1-8月中国对美进出口商品构成(万美元) 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 出口 进口 一、初级产品 115120 311330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55676 56109 00活动物 168 282 01 肉及肉制品 263 25024 02 乳品及蛋品 213 1887 03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 30267 6271 04 谷物及其制品 509 3820 05 蔬菜及水果 14999 7220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2327 646 07 咖啡、茶、可可、调味料及其制品 3122 876 08 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 767 4827 09杂项食品 3041 5256 1类 饮料及烟类 1758 433 11 饮料 958 242 12 烟草及其制品 800 191 2类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27990 245956 21 生皮及生毛皮 - 27108 22 油籽及含油果实 138 96565 23 生橡胶(包括合成橡胶及再生橡胶) 220 5472 24 软木及木材 1436 8671 25 纸浆及废纸 40 40965 26 纺织纤维(羊毛条除外)及其废料 779 11504 27 天然肥料及矿物(煤 石油及宝石除外) 11156 3499 28 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 333 45413 29 其他动、植物原料 13888 6758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29353 7149 32 煤、焦炭及煤砖 4426 25 33 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 24927 6012 34 天然气及人造气 - 1112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342 1684 41 动物油、脂 2 685 42 植物油、脂 301 873 43 已加工的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蜡 39 126 二、工业制品 3390641 1435518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123485 225029 51 有机化学品 32779 48476 52 无机化学品 23233 10363 53 染料、鞣料及着色料 7946 10818 54 医药品 27084 6951 55 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 5132 5950 56 制成废料 1785 35868 57 初级形状的塑料 4833 59122 58 非初级形状的塑料 4357 13855 59 其他化学原料及产品 16336 33626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448138 105933 61 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 12678 6600 62 橡胶制品 23939 3808 63 软木及木制品(家具除外) 30540 1916 64 纸及纸板;纸浆、纸及纸板制品 17453 30722 65 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 81729 11799 66 非金属矿物制品 62410 12648 67 钢铁 27266 6295 68 有色金属 15156 14244 69 金属制品 176967 17901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1239456 910026 71 动力机械及设备 23798 40616 72 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18029 61355 73 金工机械 8412 23421 74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118602 97301 75 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331878 146668 76 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315027 183430 77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309001 206097 78 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 104570 16709 79 其他运输设备 10139 134429 8类 杂项制品 1579504 185009 81 活动房屋;卫生 水道 供热及照明装置 64228 1250 82 家具及其零件:褥垫及类似填充制品 147457 2204 83 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 41923 29 84 服装及衣着附件 337871 629 85 鞋靴 355863 4200 87 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 41262 95480 88 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 61348 50075 89 杂项制品 529551 31143 9类 未分类的商品 57 952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