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失业
作者:高英东
来源:《北美百科全书》(2002年完成,尚未出版)
时间:2002-01-20
第一节:就业与失业 在美国历史上,美国人的就业采取了不同的方式。19世纪以前,大规模的工业化在美国尚未开始,90%的美国人以农业为生。除黑奴外,多数美国人为农场主,自耕农或佃农。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展开,美国人开始从农场走向工厂,由自主、独立的农民成为强制性生产方式下的各种类型的工人。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劳动力的一半已成为工厂工人,标志着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因市场的变化而呈明显的波动,而这种波动会带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就业与失业也就逐渐成为美国人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工业化完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半个世纪,美国的工业经济一直雄居世界首位,工业、制造业各部门成为美国人就业的重心。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吸收了大部分的美国劳动力。到1947年,85%的美国产品都含有某种钢铁,而40%的美国工人的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钢铁工业。这一时期,美国人的工作可以说是服从于冷冰冰的工业机器的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就象电影《摩登时代》中所描述的那样,机器要人转,人就不得不转。工人被固定在各种装配线上,按要求的速度对零部件进行加工或组装。工业经济的盛行改变了美国人对就业和失业的态度。在农业经济时代,大多数美国人一生中只从事一种职业,如农场主。由于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失业被视为一种个人品行堕落的问题。然而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人失去了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的控制力,转而被动地依赖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且,改变工作种类和地点也变得频繁。失业已不再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而是多数美国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率先进行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又一次调整了美国的产业结构,使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里,工业和商品农业一直是美国GNP(国内生产总值)的重头,而服务业则居于次要地位。随着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业的兴起,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渔业、采矿业等)和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在GDP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主导地位已让位于第三产业——服务业。早在195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GNP中所占比重(42%)已低于第三产业(58%)。到1995年,第一产业,仅占GNP的2%,第二产业则只占GNP的(8%),而第三产业则上升到80%。在服务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已占GNP的1/3以上。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在1990年就已超过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消长和美国投资模式的变化表明,美国已经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了信息经济。 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就业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业重心由过去的钢铁、汽车和建筑业等制造业转移到软件、金融、电信、保健、教育、保险、咨询等服务行业。1980年,美国的农业就业队伍为3592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5%,到1999年,从事农业的人数虽然增加到约360万人,但它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下降至2.9%。1980年和1999年,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2194万人和2016万人,占就业队伍的比重分别为33%和15.4%,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而服务行业,1956年美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50%的国家。此后,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扩大,从1980年的7286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996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67%上升至81.6%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据估计,美国就业队伍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仍将继续这种升降趋势。由此可知,服务部门已成为美国的主要就业市场。 在美国,服务业主要包括电信、医疗、金融、保险、教育、咨询、交通、贸易、旅游、政府部门,以及餐饮等创造和提供各种服务而并非物质产品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总体趋向是要求从业人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因此,服务业在美国所创造的工作机会大多数是知识型的白领工作。白领工作在劳工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40年的31%,1980年的52%上升到目前的77%。早在70年代中期,美国劳工部就发现服务业中的白领工作和制造业中的白领工作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服务业中,42%的白领工作为专业性、技术性、行政性或销售性的职位;而在制造业中,这些高水平的工作只占25%。同时,白领人员在联邦政府中所占比重也由1960年的74%,1980年的83%,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 在各类服务行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中,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等计算机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各类工程师的需求增长最快;其次为娱乐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此外,到1970年,文秘工作已取代蓝领操作工而成为最大的单一性职业群体,集中于金融、贸易等服务性行业的秘书和打字员工作受办公自主化的影响相对较小。相比之下,海运、仓储业中的文秘工作的需求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增长缓幔,甚至减少。在美国,基本上已不存在电话接线员和电梯操作工一类的工作。 服务业中的就业模式是美国整个就业结构的缩影。70年代末,体力性的各类工作已经不断减少,而专业性、文秘性和服务性的工作迅速增加。白领工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由1940年的31%,1981年的53%上升到1999年71%。 造成这种就业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革命使得美国各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大大加速,并导致产业重心迅速向服务业转移。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服务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就业增长点。自1968年以来,美国经济创造了500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也使约3000多万个工作职位消失。80%以上的新增加的就业机会集中于零售业和其它服务行业。而消失的3000万个职位多为农业或制造业领域的蓝领工作。1999年,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就业人员达到近1000万人,约占就业队伍的8.3%,而汽车、钢铁、建筑、和航天等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为152万,仅占就业队伍的1.8%,在美国,雇主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创造力、教育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裁掉大批非知识型雇员的同时又招聘了新的知识型白领工人。他们对雇员的价值判断是“思维敏捷比身强力壮更重要。”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罗伯特·伊顿的话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大公司雇佣员工的新标准。他说:“在过去,我们雇的是手、胳膊和腿;但现在,我们雇的是整个人——他们的头脑比其他部分更重要”。 美国的就业机会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研究美国就业、经济增长和变化的权威人士大卫L·比尔齐(David L.Birch)的研究结论表明,在美国,20人以下的小公司创造了约2/3的新工作;少于100人的公司创造了约80%的新的就业机会。小公司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能力在经济不景气时尤为突出。在经济衰退时,大公司整体萎缩,大量裁员,小公司则可起到缓冲作用,其创造的就业机会甚至达100%。例如,从1980—1988年,美国创造了约1750万个就业机会,而此间《幸福》五百强大公司则裁掉了350万雇员,相当于马萨诸塞州公共和私营部门整个劳动力队伍之合。1989年,美国创造了360万个工作机会,而《幸福》五百强则裁掉了40万雇员。1980年,《幸福》五百强雇佣了77%的制造业工人,1989年则下降为65%,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降至55%左右。 美国每年新成立的小企业约为130万家。这些小企业每年给美国创造70%左右的就业机会。美国的70万家中型企业虽然只占公司总数的5—10%,但它们创造的净工作机会是占现存公司创造的就业机会总数的80—90%。近年来,美国每年新增加的就业者中有62%的人是在中小企业中就业的。目前,中小企业的雇员占总业队伍的5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小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由于现代通讯和交通的便捷,加上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重组和缩减,许多美国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目前,美国已有3100多万个家庭企业,约占美国企业的10%。仅1997年,美国就新增加了5000多家家庭式小企业。据美国劳工部提供的数字,2000年估计美国已有37%的家庭在家中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这些家庭企业一般为各类服务业。它们都有自己的行业特许经营组织。在交纳会费后,会员企业可以得到业务指导、培训、经营信息,甚至销售产品的保证。成员在遇到特殊的困难时,会员企业还可得到家庭企业协会的帮助。美国家庭式企业正方兴未艾,它给美国就业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最近10年来,美国的就业方式出现了另一个新的特点,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上班。根据1999年的调查,美国已有近6000万人即约占就业总数30%以上的人部分或全部选择在家中上班的就业方式。这一类上班族除了私营企业的业主外,一般是公司的雇员或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工作赚外快的人。他们通过电话、传真、因特网等与公司和客户联系,在家处理各种业务。而且,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鼓励员工在家上班。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已有3.6万名在家上班的职员。美国联邦政府也采取步骤,计划到2003年底时雇佣6万名在家中上班的公务员。 由于就业结构的变化,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知识型劳动者和非知识型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美国男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男中学毕业生的收入高1/3,到1999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70%以上。近20年来,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工资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持续减少。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使得美国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980年,美国最富的10%的人口的财富是最穷的10%的3.2倍,到1998年,则达到了4.6倍。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已在美国引起不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谈到美国知识不足者收入边缘化趋势问题时指出:“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先进技术的民主化,不仅对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且对我们的每一个国民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让国家分出技术的富人和技术的穷人。”美国政府如果不采取调节措施,“技术的富人”和“技术的穷人”之间的收入两极化将会继续扩大。 自美国从19世纪末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失业一直是引人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美国,各个阶层和行业都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而且,根据美国政府的计算方法,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美国每年有600万左右的失业者是正常、合理的。失业是美国经济运行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失业率在美国社会中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 种族对失业率的影响一直很大。在1964年的民权法案通过之前,种族歧视使得非洲裔和拉美裔美国人在就业上明显处于劣势,其失业率通常是白人的3到5倍。民权法案禁止因肤色和性别歧视求职者,但由于过去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习俗使非洲裔和拉美裔美国人在受教育机会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无法同白人平等竞争,因此,他们的失业率仍然是美国白人的2倍左右。1998年,美国的年平均失业率为4.7%,但非洲裔美国人的失业率却高达9.3%,是平均失业率的近2倍。 性别对失业率的影响已不明显,这主要归功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年妇女的失业率分别为5%和4.8%,而成年男子的失业率均为4.9%。但由于黑人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她们的失业率仍然是平均失业率的2倍以上。 在不同的职业中失业率的差别很大。其中制造业工厂的工人的失业率最高。由于受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自动化的影响,美国有大量的制造业工作职位消失了。据估计,工业自动化已使得数以百万的工作职位在美国永久地消失了。此外,由于受世界经济市场需求的影响,美国的制造业除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之外,还呈现出周期性收缩。这种调整和收缩使得大批工人要么因工厂减产而失业,要么因技术过时而被辞退。自动化和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使得工人大量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虽然在制造业中最为明显,但在其它行业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此外,是从事服务性行业的蓝领工人,如餐馆服务员,售货员等职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在整个经济不景气时,这类行业的蓝领工人便首当其冲地成为失业者。相比之下,各类专业人员,如会计、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和其他白领工人的失业率则较低。他们一般是各自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受失业的威胁较小。各类管理人员和行政官员的失业率是劳动力队伍中最低的。 在美国,教育程度不但影响了个人的收入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失业可能性的大小。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人一般均可进入管理、专业、白领、行政等行业,他们的失业可能性也较小。而教育程度低的人则多在非专业性和非技术性的领域内工作,其失业机率远远高于前者。1998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仅为1.9%,低于4.7%的当年全美平均失业率近3个百分点。这类年轻、有创造性、受过良好教育、懂得计算机的“金领阶层”是美国社会个行业所大量需求的,他们的失业率有可能为零。 此外,人口结构对美国的失业率也有重要影响。1997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指出,人口中的每一个年龄组都有各自的自然失业率,其中青年人比成年人高,妇女比男人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失业率的下降中大约有0.5个百分点是因为人口构成的变化带来的。 失业是大多数美国人一生中通常要经历的事。但他们的失业形式是不一样的。多数美国人经历的是少于15周的暂时性失业。导致这种失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雇主和雇员在双向选择,工人被临时解雇(但短期内又可返回原工作职位),或者是受气候和季节性影响而短期失业。这种短期失业可能是周期性的。例如,对一个农场工人来说,季节性失业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紧密相联。而对于单身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美国人来说,他们面临的常常是15周以上的长期失业。长期失业是导致许多美国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对于美国整个经济而言,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就业结构中的二大问题。前者是指整个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导致反复性的高失业率,如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1/3的美国人失业,而1981—1982年的大衰退则使长期失业率高达36%。后者是指美国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如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造成了美国大批自耕农、佃农失业;而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又称“新经济”或“知识经济”)的经济调整又迫使大批制造业工人和蓝领工人失去原有的工作。 对于非志愿性失业者,美国各级政府一般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进行管理,以减轻失业者的痛苦,阻止失业面的扩散和促进重新就业。失业者在规定的时期内可申请失业补助金,但同时必须积极寻找工作。超过规定的时期,有能力工作的失业者将被取消领取失业补助金的资格。同时,政府举办各种免费的职业训练培训班,要求领取失业补助金的、有能力重新参加工作的失业者参加,以最终达到鼓励就业和自立的目的。美国政府的这些努力并不能消灭失业现象,但减少了失业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