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迎娶新娘在教堂
作者:杨会军 来源:《美国大观》2001年9月号 时间:2001-09-28
迎娶新娘在教堂 -------------------------------------------------------------------------------- 7月28日是一个阴霾的星期六,天气颇清凉,是个适合闲逛的暑天。这也是我到美国后的第三个周末,前面的日子如飞似箭地消失在安顿事务里,如今方才得闲松一口气,一个人独自上街逛逛。 过午以后,我骑上自行车,出小区行入车水马龙的远山大街(For Hills Avenue)。俄亥俄州代顿市的街道其实不大适合骑自行车。原因有二个。一是没有专用的自行车道,人行便道也时有时无,而往来车辆既多,车速又飞快,所以在代顿的街道上骑自行车是一件挺危险的活儿。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没有小汽车,这里的公交又不方便。此地不适合骑车的另一个原因是,代顿的地面不平坦,道路总是在不太大的小山坡上起伏,骑车上坡比较吃力,下坡车速又冲得太快。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除了闲逛以外,我还有一件紧急“公务”:去面包房买面包。三个星期了,我一直在吃面包。因为我还没有找到便宜的大米。 骑车走了10分钟,刚爬过一个小山包,天上开始下起雨来,而且越来越大。我没有雨具。必须找地方避避雨。正好路边就是一座教堂。便拐了进去。门口正有一位年轻男子在清理门廊。我不好意思说来避雨,就说是来参观教堂的。那人马上表示欢迎,并且带我上楼去见院长,说是院长刚从俄国度假回来,刚好有空为我介绍一下他们的教堂。这位院长告诉我,当晚6时,有一对新人将在他们这里举行婚礼。 我见过电影上的美国婚礼,但是从没有见识过普通美国人在真实的教堂里举行婚礼,所以决定亲眼看看。大约差10分钟6点的时候,教堂外停车场上陆续驶来10多辆小汽车,车上下来男女老少30多人,穿戴比较庄重。此时雨已停了。来宾们聚拢在教堂的门廊前彼此寒喧,在礼宾簿上签名,但是并不涌入教堂。 我一头雾水,不晓得自己该怎么办,只好拣个后排座位落座。6时许,一个三人小乐队首先步入礼堂,在前台坐下开始弹拉轻松的 曲。一位摄影师进来摆布照像机。然后是两位西装笔挺的男士开始为来宾们逐一引座。这道程序使我想起北京的比萨饼店,在那里人们不可以自行入座,只能在门口规规矩矩地等待,由引座员一个个带入座位。 来宾全都入座以后,两位男傧相开始由前排向后发放一本婚礼程序手册和一个可以吹出彩色气泡的小塑料瓶。看过手册上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那两位男傧相分别是新郎和新娘的兄弟。新娘叫安朵?雷?韦特(Andrea Leigh witt),新郎叫泰德?拉森(Todd Larson),他们的儿子叫亚历山大,看上去七八岁的样子。 接下来,新娘的父母在音乐中缓缓步入礼堂,点燃前台上的一只白色蜡烛。然后是新郎的父母步入礼堂,点燃台上的另一支白蜡烛。随后是捧着戒子的小傧相亚历山大缓缓步入礼堂,站到牧师前方。新郎随后也走到牧师面前。再下面就是新娘子隆重入场,由父亲相伴,踏着音乐,缓缓走过长长的红地毡,在频频闪烁的照像机前,来到新郎的身边,牧师的面前。 新娘子身穿白色的丝绸拖地长裙,手捧鲜花,脸上保持着僵硬的微笑。身材高挑,是一位白肤金发美女。看得出来,这位新娘非常兴奋而且有些紧张。 再后面就跟电影上看到的差不多了。牧师讲道,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男女方代表各读一段圣经故事,最后由牧师带领大家朗诵一段祝福。便是婚礼仪式结束了。新人开始由前排向后逐一向来宾致谢,来宾先后顺序离开礼堂,重新聚拢在教堂门廊两侧,等待新人步出教堂,大家一齐向新人吹出彩色气泡,就像我们中国人向新人头上撒彩色纸屑一样。 因为在北京见惯了新婚的彩车排场,所以我很自然地在停车场上寻找这对新人的彩车,我想总会有一辆披红带绿、拖着易拉罐、写着“Just married”字样的新娘座车,但是竟然没有。也许是因为这一对并非“Just married”?我不得而知,也不便去问,因为不是提问的时候。这时候,我猜他们该去赴宴了,而我是不请自来的,不便久留,也就趁乱溜之大吉。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