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人的亲情
作者:张立平 来源:《世界知识》2001年第18期 时间:2001-09-15
美国人的亲情 张立平 不知是受了传媒还是书本的影响,我的脑海中竟有这样一种印象:美国的孩子在18岁 后就与父母分立门户,而从此父母对孩子也不闻不问,尤其是不会关心他/她的恋爱、婚姻、 求学、就业等问题。我曾因此羡慕美国孩子的独立性,同时也为他们而感到难过--美国的 父母太冷漠无情了! 与美国人的一些接触"修正"了我上述错误印象:第一、美国的孩子在18岁后并非一 定要搬出家门,也并非一定要打工挣学费。对于上流阶层或富人来说,孩子的学费通常由父 母支付,这表现在那些在"常青腾"或私立学校上学的富家子弟,他们衣食无虞,选择性非 常大。当然,也有父母选择让孩子自食其力或孩子自愿自食其力、靠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的; 但一般情况下,这多见于中下层家庭,并且通常发生在孩子没有或不愿按父母的期望来做, 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经常旷课,考试作弊等,父母为了惩前毖后,希望他能行正道,为此会 要求他搬出去住,让他学会自立,或者即使留住在家里,也会要求他缴纳一些房费和伙食费。 我认识一个华盛顿大银行家的儿子威廉,他高中毕业后,父母送他到加州的一个学费很贵的 私立学校学习,他的专业是戏剧,暑期来临时,他回到父母身边,告诉父母,他想去纽约学 习一个月的话剧。他已经19岁了,我以为,他妈妈会让他一个人去,自己找房子、自己交 学费、自己搞定一切,电影里美国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没想到,他在纽约住的房子是妈 妈帮他租的,学费是妈妈帮他交的;甚至旅行是他妈妈开车陪他去的(他自己并非不会开车), 房间是妈妈帮他整理的。他妈妈向我解释她原来就是纽约人,对纽约很熟,担心他儿子太小、 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才帮他去做这些事情时,我想:这跟我国的家长有什么两样!?母亲 总是不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去一个陌生的世界闯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他今年18 岁了,虽然头脑聪明,但不喜欢学习,耽于玩乐,高中考试老过不了关,怕是连社区大学都 上不了,而最让父母生气的是他最近在与一个百万富翁的孙女谈恋爱,父母虽然不直接阻止 他,但反复向他说明利害关系,并告诫他要承担与女孩交往的后果:那个女孩会毁了他(他 父母认为他的女朋友不是好女孩)。本的父亲在非政府机构做事,工资不高,而母亲是护士, 也只是做零时工作,他还有三个姐妹,最小的不到三岁。从各方面看,本的家庭条件不算太 好。他父亲告诉我,如果他再考不及格(即高中毕不了业),他就让他搬出去住,或者开始 收取他的住宿费。我担心地问,他现在又没有工作,怎么给你交钱呢?他父亲说,本已在朋 友的帮助下找到一份修车的活,自己养活自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 是孩子;而对于孩子的操心和爱心也是始终如一和无私奉献的。在这一点上,人性是相通的、 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特里是一个退休多年的工程师,与大多数爱搬家的美国人不一样, 他一直住在湾区的拉法耶特镇,而已经90高龄的母亲就住在他家附近。有一次他告诉我说, 只要他的车的发动机一响,他妈妈就会走出家门,过来提醒他要穿上外套,小心不要受凉感 冒。我一听他这话就想:这与中国的老太太有什么区别?老人总是以这种操不完的心有时甚 至是不必要的操心来关心她的孩子。珍尼特是一位退休的护士,她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大学 毕业后在洛杉矶的一个中学工作,小女儿则是儿科医生,现在瑞士工作,已有两个小孩。谈 起他儿子,她常显得忧心忡忡。原来,她一直为儿子的婚事操心,儿子快40岁了,还没有 结婚,这当妈的也不知道请了多少朋友给他介绍了多少对象,他横竖就是看不上眼,一直与 他喜欢的一个女作家来往。女作家与她儿子性格合不来,两人在一起老吵架,因而一直各住 一处,但又彼此依恋,因此谈了十几年的恋爱还没有结婚。儿子的婚事成了珍尼特的一块心 病。小女儿的美满婚姻则多少给了她一些安慰。圣诞节时,她与老伴约了儿子一起去欧洲看 望女儿,还专门买了一些她爱吃的面包圈,因为女儿打电话来说,在瑞士买不到那种类型的 面包圈。阿伯和萨莉曾是中学老师,家中并不富裕,他们一直想造一个壁炉,但又不愿意支 付不太必要的费用(湾区的冬天并不太冷,没有暖气也能凑合对付),因此在天冷时就放映 熊熊燃烧着木柴的壁炉的录相,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的气象。他们的四个孩子均已成人,散布 天南地北。为了享受天伦之乐,他们每年除在感恩节和圣诞节与孩子、孙子们团聚以外,还 破费在旅游圣地棕榈滩为全家人租房,夏日里大家一起去那里度假、相聚。 第三、美国人并不认为离婚是什么光彩的事,当然也不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在我 认识的人中,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工薪者离婚的寥寥无几,这与所知的统计数字(美国人离 婚率几乎占一半以上)不太吻合,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我原来的房东是意大利裔美国人, 他离过四次婚,先后有六个女儿,现在的妻子是第五任了。谈起这事,他不无悔意地说道: 他为这种生活方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离婚一次,财产就被分割一次,此外,他还得支付未 成年的女儿的抚养费)!年届退休,他还住着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为了开源节流,他不得 不把一间卧室出租出去,女儿来看他的时候只好住在厅里。房东虽然对他的前妻人不太满意, 但对他的女儿们却充满了深情,他客厅里的壁柜上摆满了女儿们的照片,他的两个女儿都已 结婚,他不希望她们的婚姻像他的一样。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离婚了,带着两个女儿过 着单亲家庭的生活,他每次谈起这事时总显出悲悯的神情,说这个女儿遇到了麻烦。看来, 美国的父母也不希望女儿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这与中国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 中国人的忍耐力强,常常愿意以牺牲自我来挽救家庭;而美国由于流行个人主义因此较少人 愿意为了孩子而进行自我限制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哉,斯言!亲历其境、亲自与美国人交往后 才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并不见得比中国的父母少,甚至在许多 方面,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中国的父母无异:都希望孩子是一个好小孩、都希望孩子 成功(虽不如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都希望孩子的婚姻和家庭幸福、 都渴望亲情。与中国父母不同的也许是方法的不同,或者说:美国的父母从感情上对孩子抱 有某种希望,但并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孩子能实现父母的期望更好,如不能实现亦 可,父母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曾记得谢晋导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片尾镜头:一个老艺人在威尼斯河畔拉着小提 琴,琴声哀怨、如泣如诉,话外音是:"人心是相通的"。其实,人性也是相通的。所谓"人 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也。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