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作者:陶文钊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时间:2001-02-01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陶文钊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12月建交公报发 表,中美建交经历了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 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台湾难舍难分,迟迟不能下决心实 现中国提出的断交、撤军、废约的要求,这是中美建交延宕的 主要原因;在美国国内,水门事件使尼克松第二任期和福特 继任政府的支持率、决策能力、执政能力受到极大损害,共和 党政府招架乏术,更不要说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了;在 中国,文革动乱未已,极左思潮仍在肆虐。除了上述种种原 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苏关系对中美关系的牵制和影 响。本文侧重叙述后一方面的情况。 1 尼克松政府时期(1972.2-1974.8) 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曾承诺,如果大选获胜他将在第 二届总统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3年尼克松连任 总统。2月15至19日,基辛格第五次来华访问。毛泽东主 席接见了他,周恩来总理同他进行了多次会谈。此时,印度 支那半岛的紧张状态终于缓和下来,美国与越南于1月27 日正式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和附 属议定书。这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有利因素。周恩来 与基辛格会谈中的主要议题是两个:台湾问题及美苏关系。 基辛格在事后给尼克松的报告中说:“谈话的主要议题是苏 联”。“这是问题的中心,完全左右了我们的会谈。”周恩来单 刀直人地问道,如今越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是准备对苏联 扩张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还是有意安抚苏联,企图“把 苏联这股祸水5!向东方?”中方希望美国与其盟国紧密合作, 在世界各地抵御苏联的扩张,防止苏联在中东、海湾、南亚和 印度洋填补真空的图谋。基辛格说,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比中 国的复杂,不仅仅是与苏联对抗。美国在与苏联谈判一些协 定,但当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这不会成为美国行动的制 约因素。如果苏联倾向于走更富威胁性的道路,美国将采取 强硬行动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他还说,美国对苏联动机不抱 幻想,希望中国方面不要因为美国有时需要作一些策略上的 调整而产生误解。基辛格保证让中国方面充分了解美国的 政策,保证不缔结任何可能用来针对中国的协定。 2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引人注目地会见了基辛 格。他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现在 我们把我们的关系叫做什么友谊”。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 次用“友谊”来形容中美关系。表明了中国领导人的一 种意向。毛泽东谈到了二战的教训,指出,他怀疑整个 西方都想把苏联推向东方,主要是反对中国和日本。基 辛格表示这不是美国的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设 想,即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上耳其、欧 洲,这一条线上的地区和国家联合抗苏反霸的战略构想。 基辛格说,美国有非常相似的想法,现在美国派到伊朗 去的人要关注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和海湾的事态。 他还说,由于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美国的行为方式不 如中国直截了当。但在涉及美国根本目标的问题上,美 国将果断行事而不顾忌公众舆论。因此一旦(苏联)霸 权主义的意图变得更加积极从而产生了真正的危险,美 国将在任何地方坚决予以抵抗。如果苏联进攻中国,美 国肯定要出于自己的原因反对他们。毛泽东和基辛格的 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表明中国领导人对加速中美关 系正常化进程的迫切心情。 次日,周恩来又与基辛格商讨了两国互设联络处的 细节及其他问题。2月22日,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决定 分别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liaison offfice)。基辛格在3 月2日给尼克松的汇报中说,只要华盛顿谨慎地处理与中 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 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构建起和平 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加快了筹建联络处的工作。 1973年3月15日,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5月1日 左右在北京设立联络处,并任命美国老资格的外交官布 鲁斯(David Bruce)为联络处主任。中国方面3月29日宣 布,将由驻法大使黄镇出任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礼 宾司司首韩叙任副主任。联络处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5 月1日双方联络处正式开始工作。基辛格认为,双方联络 处“除了名义不是,实际是两国的大使馆”,双方人员都 享有外交豁免权,向本国政府发送密码电讯,签发签证, 处理文化与商务交往中的问题。 美国在寻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也在寻求与苏 联缓和关系。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美苏争霸。 尼克松虽然提出了五极格局的设想,但西欧没有形成一 个整体,日本只是经济上发展,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 仍很弱,中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其影响也主要限于本地 区内。因此,西欧、日本、中国更多地还是潜在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的两极仍然是美国与苏联。6O年代末美苏在 战略核武器力量方面的变化促使美国寻求与中国的和解 以制衡苏联,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仍然是从属 于对苏政策的。同时美苏关系也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 如美苏从1969年11月以后断断续续地进行限制战略武器 谈判,到1971年3月开始在维也纳的第四次谈判却面临 重大分歧。美国希望同时限制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 苏联只愿讨论限制进攻性武器。1971年4月中美之间开 展了乒乓外交,5月苏联的态度就发生变化,同意同时谈 判限制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所说: “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伯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 愿意在反弹导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 1972年5月下旬,尼克松在访问中国后3个月访问了 苏联,美苏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反弹导导弹条约》和 (关于限制进攻住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临时协定》,双方 冻结了各自可以拥有的洲际弹导导弹和潜艇发射导弹的 数目。[7]美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协定,认为“这是有史以 来第一次对最现代化、最具杀伤性的武器规定实际的限 制”。勃列日涅夫还表示愿意派高级官员去越南促使越 南与美国达成停战协定。首脑会晤还达成了其他文化、 商务、科技协定,两国还签署了指导美苏关系的十二项 基本原则的文件。从此,开始了美苏关系缓和的时期。 相形之下,这种缓和比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更具实际 内容,对美国具有更现实的战略意义。1973年6月中下 旬,勃烈日涅夫回访美国,美苏达成《关于防止核战争 等文件。勃烈日涅夫正式提出美苏联手制止中国发展核 武器的要求,提出美苏之间交换中国军事情报的建议, 遭美方拒绝。勃烈日涅夫说,苏联估计中美关系会得到 改善,对此也不反对,但如果两国间有什么军事协定, 那就会产生最为严重的后果,并导致苏联采取激烈的措 施。针对苏联领导人的担心,尼克松向勃烈日涅夫口头 保证:“我向你承诺,无论私下和公开我都不会采取针对 苏联利益的步骤。”中国领导人对美苏首脑会谈和签署 的文件表示担心。6月26日,周恩来召见布鲁斯,说, 既然只有两个大国签署了防止核战争协定,其他国家就 会对这两个大国是否要统治世界抱有严重的怀疑。周恩 来还问:如果中苏之间发生战争,美国会不会先向苏联 提供军事援助,然后再从背后打击苏联?基辛格立即要 布鲁斯让周恩来放心,如果中苏之间发生战争,美国在 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援助苏联,而且“可能终止(与苏联) 的所有的经济项目”。7月6日,基辛格又接见中国驻美 联络处主任黄镇,向他正式通报了首脑会谈的情况,基 辛格重申了以前的保证,“美国无意支持强者反对弱者”, “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阻止对中国的进攻。”基辛格还极秘 密地告诉黄镇,他已经成立了一个由四五个人组成的小 组,研究一旦苏联进攻中国,美国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974年6月底7月初,尼克松再次访苏,与苏联签订了 《限制地下核武器线路条约》、(关于限制反弹导导弹系统 条约议定书》等文件。他在7月2日对苏联人民的广播电 视讲话中说:“在过去两年中,我们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 了急剧的变化(dramatic)。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对抗之后, 我们向着一个谈判的时代前进,现在我们正学习进行合 作。”尼克松辞职后,继任总统福特(Gerald Ford) 于1974年11月赴海参崴,与勃列日涅夫举行“工作会 谈”,并发表了(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美 苏缓和在这两年中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1973年 9月,基辛格取代罗杰斯出任国务卿。11月 10日至14日,基辛格第六次次访华,也是他担任国务卿 后首次访华。据美方资料,基辛格原拟在吕月访华。但由 于美苏搞缓和引起中国反感,中方在确定基辛格访华日 期时一拖再拖,以致使基辛格及其手下班子甚为烦恼。[13] 自然他们也不认为中美关系逆转了,因为7月17日,毛 泽东还接见了访华的美国核物理学家杨振宁,周恩来设 宴招待了他。江青还陪布鲁斯一起观看了一场篮球比赛, 这些都表明中美关系还在继续发展。 基辛格在与周恩来的数次会晤中简单介绍了夏天美 苏首脑会晤的情况,包括勃列日涅夫一再建议美苏联手 摧毁中国核力量以及美国拒绝该建议的情况;反之,他 一再向周恩来建议中美之间实行某种军事合作。在他行 前,美国军控裁军暑向他就与中国可能的战略情报合作 提出了报告。报告说,美国得到的关于苏军的情报优于 中国获得的情报,美国可能“比中国早数小时”侦察出 苏联的军事准备,中美之间可就建立热线达成协议,以 便于美方向中方提供苏联军事情报,这不会加强中国的 核力量“以反对我们一。基辛格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解释 说,预警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美国有很好的卫星来侦 察导弹发射,如果中美之间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热线,美 国就可以及时地在几分钟之内把有关情报提供给中方, 从而帮助中方建立预警系统。基辛格还说,既然美苏之 间、美日之间都有热线,美中之间建立热线也应当是可 行的。当然,北京与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应有良好的通讯 系统,但美国也可以帮助中国做到这一点。周恩来认为, 如果美国能向中国提供苏军情报,对中国是有很大帮助 的。但觉得此事对中国也是有风险的,而且事情要做得 “谁也不感觉到我们之间是盟友”。周还指出,卫星通讯 也可以被破解。基辛格指出,要秘密地建立热线是不可 能的,但热线建立起来以后,其用途可以是保密的。 基辛格在会谈中提出的另一个建议是中美两国签订 类似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的关于意外核战争的 协定。条约的基本义务是,如果一方发生事故,实施了 核攻击,立即通知对方。周恩来认为,鉴于条约的性质, 如果中美之间签订类似协议,将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 中国对此要作进一步研究。尽管基辛格满腔热情,并称, 中方同意两个建议也好,只同意建立热线也好,他愿意 把美方拟定的协定文本留给中方研究,这两件事最后都 议而未决,没有下文。[15] 11月12日,毛泽东与基辛格进行了为时长达近3 ’J\ 时的会晤。谈话的主题仍然是反对苏联扩张主义。基辛 格说,苏联总喜欢制造一种印象,似乎美苏两国有一个 主宰世界的统治计划,这不是事实,美国没有那么蠢。 毛泽东强调,苏联虽然表面强大,但摊子铺得太大,对 手太多,实际力不从心。它不得不对付太平洋,不得不 提防日本和中国,又必须注视南亚和中东,还在欧洲面 临另一条防线。他们总共只有几百万军队,防守都不够, 更不要说进攻了。苏联目前还无法进攻中国,除非美国 让它进来,把中东和欧洲拱手相让,使他们可以把部队 调到东边来。基辛格保证说,美国决不会这样做。他表 示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如果欧洲、日本、美国都联合起 联的攻击。毛泽东指出,苏联在外蒙古驻军,中国牵制 了一部分苏联部队,这对美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处境是有 利的。毛泽东谈兴正浓,最后周恩来只好打听说,今晚 还有欢迎基辛格的宴会。基辛格认为,让各国使节在宴 会上久久地等俟,是要让他们回馆时向本国外交部发去 报告,毛泽东把美国人、把中美关系看得多重。 2 福特政府时期(1974.8-1977)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引咎辞职,福特 (Gerald Ford)继任总统。水门事件给予美国政治及社会的 影响是深远的,共和党政府因此而元气大伤。美国侵越 战争的失败和水门事件同时发生。这两件事大大削弱了 总统的权力,福特总统派在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方面也就不敢有大的作为。 1974年11月下旬,福特总统派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 华。这也是基辛格第七次访问中国。当时周恩来总理生 病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进行会谈。谈话的中 心议题是台湾问题。基辛格提出用“倒联络处”的方案 来解决台湾问题,遭到邓小平的拒绝。 1974至1975年间,基辛格几次提醒福特,尼克松总 统原本准备在他的第二任期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福特 都表示现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机尚不成熟,断绝与 台湾的关系政治代价太大。基辛格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历史 进程的最早参与者,作为对华关系正常化的决策者之一, 仍然希望,即使在福特总统任内未能实现正常化,也要 在这一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希望在福特总统访华时双方 能发表第二个公报,而在他1975年10月访华时能把公报 谈成。这年夏季,他向黄镇建议,是否可能就走向正常 化宣布一些“半路措施”(halfway measures),中国方面拒 绝这类措施。9月28日,当基辛格在参加联大期间在纽 约会见中国外长乔冠华时,他坦率告诉乔冠华,美国国 内政治使美国不可能在福特总统访华期间实现中美关系 正常化。乔冠华回答说:我们理解你们的问题,我们方 面没有问题[19] 为了为福特总统访华作准备,基辛格于10月19日至 23日第八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的特点是,双方自始到 终都在论战之中。基辛格带来了一份福特总统访华的联 合公报稿,公报稿中以空洞的词藻(flowery phrases)表示 中美关系正常化取得了进展,但美方却没有什么实际的 承诺。中方当然不能同意这种掩饰分歧给人假象的公报。 中方在会谈中一再提到尼克松所作的在他的第二任期实 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承诺。邓小平在会谈中强烈要求基 辛格停止小修小补,要抓住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球战略 意义。他还拒绝了基辛格提出的一些关于航空、商务和 航海问题的事务性协定,认为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两国 间没有可能达成这类协定。中方甚至对既然不能在实现 正常化方面取得突破,福特总统访问是否有必要提出疑 问。惟一可以使基辛格稍感欣慰的是,毛泽东在ZI日接 见了基辛格一行。毛泽东批评美国政策说,苏联是美国 的政策重点,美国、苏联、欧洲、日本、中国,中国是老 五。你们是踩着我们的肩膀到莫斯科去的,现在这些肩 膀没有用了,我们是老五,是小姆指。基辛格提出异议, 他不认为苏联是美国的政策重点,而是一大威胁。毛泽 东指出,欧洲在对待苏联方面太软了,太分散了,基辛 格表示赞同,说美国希望有一个联合的强大的欧洲。他 还保证说,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了苏联的大举进 攻,美国会很快卷人。毛泽东对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 (Jonnes Schlesinger)访问日本而未来中国表示遗憾,希望 他在福特总统访华时一起来华,并邀请他去访问东北、 内蒙和新疆,要让苏联人看看。 福特总统于12月1日到4日访问中国。他在访华的 头一天就会见了毛泽东主席。他以为这只是礼节性的会 见,但基辛格对他说:这是“你此行的中心环节,是中 美关系在继续发展的公开表示”。会谈涉及广泛的国际问 题,从中东到日本,从北约到安哥拉。毛泽东说,我们 没有冲突,并将中苏谈判与中美谈判进行比较,表示中 国的对外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当福特建议中美两 国进行合作反对莫斯科时,毛泽东拒绝了,说,这不过 说说而已,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在明后两年,我们 两国之间不会有什么大事情。 福特总统与邓小平副总理进行了会谈。他接受驻华 联络才处主任布什(George Bush)的建议,在会谈中直话 直说,从此显示他“抵抗扩张主义”的决心。他说,美 国的政策与慕尼黑毫无关系,美苏缓和是避免核战争所 必须的。讲到中美关系,福特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耐 心表示感谢,并保证美国将实行“日本模式”。他同时 说,一这需要时间”,在他的下一任期他将会处于更有利 的地位与中国建交。 福特总统的访问虽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成果, 但在尼克松先前作出的承诺不能兑现的情况下,在中美 关系正常化进程经历了三年的僵持,而且在即将到来的 大选年中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福特总统通过 亲自说明美国的国内情况和对外政策,求得了中国领导 人对美方不能践诺的谅解;他通过作出新的承诺及确认 上海公报的原则,基本上维持了中美关系的稳定,避免 了在大选年中中美关系的进、步滑坡。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 共和国的开国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 巨星陨落,天人同悲。“四人帮”被粉碎,延续了十年的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如此重大劫难的“文革”终于结束。 共和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一幕惊心动魄的政治话 剧。这一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可以说,这一年两国都集 中精力于本国的内政。 1976年4月,华国锋成为中国的新总理。新领导人 在忙于国内政治的同时也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6月上 旬,华国锋接见两个多月前上任的美国驻华联络处新主 任盖茨(Thomas Gates)。这是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第一次 单独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也是华国锋单独接见的两 个美国人之一(另一位是尼克松)。华国锋表示他赞成他 的前任周恩来建立起来的政策。为了表示对美苏缓和政 策的不满,中国政府9月邀请基辛格的政敌、被解职的国 防部长施莱辛格访问中国,基辛格对此甚感恼怒,认为 这是中国对美国政府和对他本人的“有预谋的故意做给 人看的侮辱”。但基辛格并没有生气多久。10月上旬中 国政治生活中发生了新的惊心动魄的事件:四人帮被粉 碎了。助理国务卿恒安石(Arthur Hummel)10月 13日给 基辛格的报告说,由于极左分子的被清除,“从美国观点 来看,其净结果将是有利的”。 3 卡特政府时期:举棋不定 1977年1月,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人主白宫。 在卡特政府的外交日程上,有一大堆既紧迫而棘手的问 题,诸如: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第二阶段会谈,中东 形势,非洲事态,巴拿马运河区问题,等等。在总统的 国家安全班子1977年1月第一次开会讨论最紧迫的问题 时,甚至没有提到对华政策。[27] 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些总统本人就很了解国际事务, 很有战略眼光,在外交上敢作敢为,早一点的如威尔逊、 罗斯福,晚一点的如肯尼迪、尼克松。有一些总统本人 入主白宫前主要关注的是国内问题,甚至本州问题,对 国际事务所知不多,如杜鲁门、约翰逊、福特。卡特也 属于后一类总统。他在外交方面,包括在处理对华政策 方面,就非常依仗国务卿万斯(Cpc VanCe)和国家安全 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hi),他们的主张也 就对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万斯和布热津斯基在某些 问题上,如在人权外交,中东问题方面,持相似的立场; 在另一些问题上则有不同的主张。他们的分歧最主要地 表现在对美苏缓和以及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万斯认为, “讲到经济发展与战略实力,中国还不是一个主要的战略 强国”,而美苏缓和关系到美国外交的全局,“一个稳定的 美苏关系将有助于创造有利于实现美国其他外交政策目 标的国际环境”,它“对于保持我们欧洲盟国的信心也是 重要的”。当时美苏关系的突出问题是要推进在1976年停 滞不前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这是美国外交的 “中心环节”,抓住这个环节既可以稳定美苏关系,又可 以发展更加广泛的美苏合作。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符合美 国利益的,但鉴于“苏联对中国过于担心,美国与北京 的任何战略合作都可能在美苏关系中引起严重反映”,因 此正常化必须以不损害美苏缓和为前提。[。] 布热津斯基认为,要改善美国的战略地位,对苏关 系是重要的,但不能过于强调,以免产生对美苏伙伴关 系的过高期望,导致别国对美苏主宰世界的担心,或产 生对美苏冲突的歇斯底里般的担心。不能把苏联当作美 国利益的焦点而牺牲了其他的全球事务。他也不认为缓 和是战争之外的惟一选择。缓和的关系就其本身来说是 一种复杂的关系,“缓和不可避免地既包括合作又包括竞 争,因此它必须既是全面的又是互惠的”,而且缓和必须 既能避免战争,又能成为和平变化的工具。他和一些学 者和战略家认为,中苏分裂是冷战时期最富有长远战略 意义的事件。既然共产主义世界已经成为多中心的,美 国也要实行多中心的政策,“要更多地注意中国,因为中 美关系对美苏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要利用中苏分裂使苏 联的战略计划更加复杂化,“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 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用国务 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 brooke)的话说,万斯和布热津斯基的世界观相差太大。 在卡特政府中,国防部长布朗(Hamld Bmwn)与布热津 斯基看法相近。他倾向于从中苏竞争的角度去看待中美 关系。 卡特本人“相信与苏联的缓和”,他认为“这表示在 走向和平”,并称,由于美苏缓和,“同苏联发生冲突的危 险已不那么尖锐”。而且在1977年他受到万斯的影响较 多,所以1977年卡特政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仍然踌 躇不前。由于缓和的衰落,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 越多,卡特总统到1978年才真正“打定主意”要实现中 美关系正常化。 早在1976年12月,万斯就组织了一批中国问题专家 仔细研究自尼克松、基辛格打开中美关系以来的所有文 件,包括他们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记录,分析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政治、法律和战略方面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个 一旦不能实现正常化如何保持现状的方案。4月15日, 万斯在给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必须让中国人懂得,我 们并不把对华关系仅仅看作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即针对 苏联),我们是在双边和国际关系的主要争议问题的大框 架中来看待中美关系的。关于正常化本身,我并不认为 我们应当如此急迫地去建立与北京的外交关系,以至损 害台湾人民的福利与安全。我们也不要人为地去设定最 后期限。 一方面,中美关系要服从美苏关系,中美关系正常 化也就只能降到次要地位;一方面又要时时记得“不损 害”台湾的利益,没有决心排除正常化的主要障碍。1977 年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就是这样举棋不定的。 8月22日,万斯国务卿抵达北京访问。他在与邓小 平和黄华的会谈中提出,在中美建交之后仍要保持美国 在台湾的官方存在,这自然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邓小 平提到,IM年12月福特总统访华时曾表示,大选之后 他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按照日本方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 化。而万斯所说的美国政府人员在非正式安排下留在台 湾,是没有标志和大门上没有国旗的大使馆。这只会制 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假象。这是完全不能接受 的。 尽管中美双方在会谈中的立场大相径庭,有的美国 记者却对万斯访问华作了不实的报道,似乎这次访问在 两国关系正常化方面取得了“进展”。卡特总统竟也赞扬 万斯朝这个方向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称颂他的访问是 “十分成功的”。中国方面作出了反应以正视听。9月 6 日,邓小平在接见美联社董事会代表团时,明确否认关 于万斯访华使中美关系取得进展的报道,直截了当地指 出,万斯提出的是一个倒联络处的方案,美国政府的政 策从1975年12月福特的表态和基辛格的立场后退了。美 方所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了灵活性,立场有了松动 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万斯访华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 退步,万斯从他前任的立场后退了。[”]此后,美国政府忙 于关于与巴拿马的条约及其他事务,又把中美关系搁在 了一边。 4 卡特政府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 进人itos年,美苏关系由于一系列原因而恶化。首 先,被万斯作为美苏缓和中心环节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 武器谈判迟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其次,苏联乘着美 国热衷于搞缓和的机会,在第三世界进行扩张,引起美 国强烈不满。Ith年,苏联借助古巴军队操纵安哥拉内 政得手。1977年,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政府发生了政治 转向,本来亲西方的埃塞俄比亚倒向了苏联,而本来接 受苏联援助的索马里于1977年11月废除了索苏“友好合 作条约”,倒向了美国。两国本来在欧加登问题上存在边 界争端,苏联支持埃塞俄比亚反对索马里,直至出钱出 枪支持埃对索作战,利用古巴人打非洲人,利用非洲人 打非洲人,并派遣大批顾问前往非洲之角,及至1978年3 月,在这一地区有800至1000名苏联顾问,有11000名古 巴军人。1978年3月,索马里被迫从欧加登地区撤军。从 此,苏联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阵地。苏联在1977年春干 涉扎伊尔受挫,在1978年5月又派遣雇佣军从安哥拉人 侵伊尔南部沙巴地区。苏联还在南也门扩展影响及军事 存在,对美国在中东的地位造成潜在威胁。第三,美国 对苏联搞人权外交,支持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 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 对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与苏联在第三世界 的扩张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如何看待非洲之角的问题, 布热津斯基与万斯存在不同看法。布热津斯基认为,苏 联、古巴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很难仅仅解释为地区问题, 如果苏联“擅自利用地区冲突为更广泛的国际目标服 务”,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了联系,“美国的战略态势在恶 化”,美苏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危险。而万斯则认为,非 洲之角的问题基本是地区纠纷,两者之间没有联系,“说 两者之间有联系是错误的,而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说 将破坏美苏之间的气氛,而如果两国不能就第二阶段限 制战略武器谈成条约,那将是卡特政府第一任期的一个 缺憾。 卡特总统显然不能对第三世界所发生的种种事态安 素。也是在布热津斯基的影响下,他对苏联的扩张 逐渐表现出强硬的态度。1978年3月17日,卡特总统在 北卡罗莱纳州威克佛莱斯特大学的讲演中抨击苏联一继 续增强其军事实力并使之现代化,超过了防御所需要的 水平”,并在投放其力量和代理人的力量方面“不加节 制”,表现了“干涉地区冲突的不祥倾向”,如现今在非 洲所做的那样。为此,美国必须保持相应的实力,使苏 联“永远不能运用其核力量来对我们或我们的朋友实行 威胁、胁迫或讹诈”。这篇演讲是卡特政府将实行更加强 硬的对苏政策的一个信号。两个多月后,卡特总统在安 那波利斯海军学院又专门作了关于对苏关系的演讲,指 出,“缓和对苏联来说似乎意味着为谋求政治利益和增长 各方面的影响继续进行侵略斗争。苏联显然把军事实力 和军事援助视为扩张其在国外影响的最佳途径。”他严厉 警告说,“要么对抗,要么合作,苏联任便选择。美国对 这两种可能都有足够的准备。”这是卡特人主白宫以来 从来没有过的最带火药味的讲话。美苏缓和的挫折使美 国改善对华关系的势头大大增加。 1977年11月初,中国政府就向布热津斯基发出了访 华裔请。但卡特总统当时在对华关系方面还没有拿定主 意,他对是否应当让布热津斯基访华不置可否。万斯竭 力反对布热津斯基访华。他担心布热津斯基访华会促进 中美合作以对抗苏联,即便布热津斯基作为反苏强硬派 的名声就会造成中美加强战略关系的印象,从而对美苏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两个超 级大国的缓和。万斯还担心,布热津斯基会离开既定政 策,而执行他自己的政策,以加速中美关系正常化。从 部门关系来说,万斯担心从此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就会转 归国家安全委员会主管,而国务院会大权旁落。他认为 美国政府只有两个外交政策的发言人:总统和国务卿。 万斯赞成副总统蒙戴尔访华,因为蒙戴尔不主管对华政 策,不会对他形成挑战。[“乍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直到 3月中旬,卡特才作出决定,“还是布热津斯基去中国最 好。”这一决定表明,卡特总统在对华关系正常化方面 已经下定决心。 进人1978年,中苏关系非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 恶化了。苏联开始沿中苏边界部署最先进的武器,包括 先进的战斗机和可进行空袭的直升飞机、SS-20中程导 弹。4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 到中苏边界视察,并在离中苏边界25公里的哈巴罗夫斯 克观看了模拟中苏边界冲突的演习,同时,苏联海空军 还在东北亚地区进行了大型联合演习。5月上旬,苏联还 派飞机侵入黑龙江省,派军舰人侵中国水域,派边防巡逻 兵登上中国江岸,打伤中国居民。中国国防部长徐向前 在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写的文章中抨击苏联的扩军备战, 说“整个欧洲,非洲,亚洲,它都想拿到手”。苏联“在 中苏边境和蒙古境内陈兵百万,部署进攻性武器,井大 大加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频繁地举行以进攻我国为背 景的军事演习”,等等。 中国对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同样抱有严重担心。 更使中国担心的是苏联在印度支那的扩张。1977年5月, 越南加人了经互会下设的经济机构国际银行和由苏联发 起成立的国际投资银行。苏联加速向越南提供工业产品 和大量贷款。苏越之间的军事合作关系也在讲一个增强。 从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当局就迫不及待地加紧推行 其“印度支那联邦”的计划。1977年6月,越共总书记黎 笋和越南总理范文同访问老挝,与老挝签订了一项防务 条约,实际上控制了老挝。同时,越南企图迫使束埔寨 就范,遭柬埔寨强烈反对。越南遂不断在柬越边境进行 挑衅,到1977年底,开始大举进攻束埔寨。在苏越关系 增强的同时,中越关系迅速恶化。1977年初,越南政府 为了“净化边境地区”,开始有计划地驱赶很早以前从中 国迁居越南的边境地区居民,随后,逐步发展到大批驱 赶各地的华侨。到1978年5月下旬,总共有7万多名华 侨被驱赶回国。他们在出境前所有财产都被搜刮掠夺一 空,景况十分凄惨。越南当局甚至在华侨回国途中开枪 扫射。在胡志明市等地还发生了大批逮捕、打死和打伤 华侨的事件。越南的大规模的排华反华更恶化了中越关 系,使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有这些事 态也促使中国要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1978年春,中美关系在酝酿着突破。中美双方都在 作出努力。布热津斯基与中国驻美联络处代主任韩叙经 常会见,向韩叙阐明卡特政府的战略思考,并恢复了基 辛格时期的经常性的协商对话。从ITS年1月起,美国 政府考虑进一步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并向欧洲盟国 表示,对中国的武器出口主要由它们各自斟酌决定。卡 特总统批准布热津斯基访华后,美国政府立即着手进行 准备。5月16日,在卡特召集的会议上决定,如果中国 合作,将在今年内实现正常化,在*月中期选举后采取 行动。与会者同意,与中国改善关系会有助于与苏联就限 制战略武器会谈达成协定。卡特修改了布热津斯基草拟 的指示,并于5月17日批准。指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第一,美中关系的战略意义。指示说:“我们把对华关系 看作是美国全球政策的中心环节。美中两国具有一些共 同的利益,有着平行的长远的战略关注。其中最主要的 是,我们都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的全球或地区霸权。这就 是你的访问不是策略性的理由所在。这是我们与中国的 合作关系的战略利益的表现,这种利益既是基本的,又 是长远的。” 指示要求布热津斯基向中国领导人说明,美国对于 苏联的军备扩张,对于苏联利用代理人进行的扩张将予 以坚决的回击。第二,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指示要求 市热津斯基毫不含混地告诉中国领导人,“美国决心已 下”,准备通过积极的谈判来排除正常化的种种障碍。 万斯不能阻止布热津斯基访华,又另出一个主意。他建 义卡特在布热津斯基访问北京时,邀请苏联外长葛罗米 柯访问美国并到白宫作客。这回轮到布热津斯基出来反 对了。他说,不但中国人会对这种做法很有意见,而且 国内也会普遍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内部发生重大分裂的进 一步表示。最后,卡特总统接受了布热津斯基的意见, 将葛罗米柯的访问推迟到布热津斯基访华结束之后。 布热津斯基一行十人于5月20日到北京。黄华外长 与之举行了会谈,邓小平副总理与之进行了实质性谈话, 华国锋主席会见了布热津斯基。在与黄华外长的会谈中, 布热律斯基一开始就说:我一开始就想向你表示我们推 进正常化进程的决心。我可以代表卡特总统说,美国在 这个问题上已经下定决心。 在同一次会谈中,他又重复了这个意思。他介绍了 美国对广泛的国际问题的看法,突出了反对苏联霸权主 义的主题。他说,我们时代的一个中心特征是苏联崛起 为全球大国,他总结了苏联为攫取战略优势的所作所为: 在西欧取得政治优势,使中东激进化,在南亚制造动乱, 向印度洋进行渗透,以及包围中国。讲到中美关系,他认 为上海公报是两国关系的起点,他重申以前两届政府声 明的基本原则。他说,卡特总统认为,中国在维持世界 均势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同邻国和 平相处的中国,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将是和平的力 量,将对解决世界的问题起建设性的作用。他表示美国 准备修改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程序,以便于向中国转让技 术。他还向黄华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诸如美中两国进 行内阁级的互访,互相派遣贸易和军事代表团,中国在 中东和平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通过秘密渠道与以色列 接触,中美两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南亚事务中加强 合作,共同努力制止越南扩张主义,等等。 5月21日布热津斯基与邓小平的会见是小范围的。 布热津斯基说,在这个小范围保密的情况下私下里说, 总统准备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 无意人为地拖延…总统准备在国内承担解决两国之间 的突出问题的政治责任。他承认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不 是你们的问题。在我们两国关系中,我们将遵循上海公 报,遵循只有一个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是你们自己的事 情这个原则。5月23日,布热津斯基圆满结束了对中国 为期3天的访问,接着对日本进行访问。在东京,他除了 简介他的北京之行外,还把中国的一个信息传达给日本 政府:中国希望早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 谈判已进行了四年,迟迟不能签字的原因是,日本担心 条约中反对任何国家在本地区建立霸权的条款会得罪苏 联。布热津斯基关于卡特总统已下定决心实现两国关系 正常化的通报给福田纠夫首相壮了胆。3个月后,中日签 署了和平友好条约。 布热津斯基的访问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具有重 要意义。经过5年的踌躇不前之后,布热津斯基的访问给 正常化过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常化由此进人了实施阶 段,为正常化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访问的另一意义是, 由于双方领导人坦率地就全球和地区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并取得诸多共识,两国领导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信 任的关系,这种互信关系对于双方在一些棘手问题上求 得互相谅解,达成妥协方案是尤其重要的。 这时,越南又成为干扰中美关系的因素。这年年中, 越南主动表示对改善美越关系感兴趣。9月,越南还放弃 了对美国的战争赔偿作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提。万斯 和霍尔布鲁克决定把美越关系提上日程。布热律斯基对 此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越南是苏联在亚洲的代理人, 美中两国的建交谈判正在十分敏感的阶段,中越关系又 在不断恶化,这时提出越南问题显然不合时宜,中国政 府必定认为这是“亲苏反华”的举动。卡特本人却还拿 不定主意。9月初他告诉布热津斯基:一对与越南的外交 关系我们要斟酌利弊,也许可着眼于同时承认中国和越 南。”9月28日,布热律斯基再次向总统表示反对这时提 出美越关系正常化问题,认为“这会损害我们与中国人 的努力。”卡特在送来的下午简报上写道:“请先告诉我 中国人的反应。”由于卡特本人一度犹豫,国务院就更加 起劲。霍尔布鲁克要求越南方面先表现出灵活态度,然 后美国作出相应姿态。他9月27日在纽约与越南外交官 的会见中,原则上同意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如果越南放 弃以赔偿或美国的财政援助作为先决条件。10月,两国 开始就正常化的具体问题进行谈判,诸如两国冻结的财 产、互设使馆等。但由华侨危机和边界冲突引起的中越 关系恶化在继续发展,越南针对柬埔寨的人侵准备也在 加速进行。9月,苏联向越南转让了大量军事装备,在束 东部柬越边界出现了一支反政府武装,力量迅速壮大。10 月初,当黄华在纽约会见万斯时,他坦率表示,当着苏 联正要在越南建立军事基地时,美国与越南关系正常化 要三思而行。10月*日在白宫与布热律斯基和伍德科克 商讨中美关系的一次会上,卡特决定推迟美越关系正常 化。11月 4日,苏越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实际结成 军事联盟,越南即将进行的对柬埔寨的侵略得到苏联的 公开支持。美越建交也就无从谈起了。 9月中旬,卡特在戴维营调处埃以会谈成功。这是卡 特政府的一大外交成就。深受鼓舞的卡特总统决意在对 华关系正常化方面也加快步伐。 中国方面这时也急需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越南还 不断在中越边界挑起纠纷,制造事端,中国愈来愈感到 来自南方的威胁,感到苏联对中国南北夹攻的威胁。中 国正在考虑对越南进行有限的惩罚性打击。在国内,邓 小平在党内的地位不断巩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 准的大讨论使邓小平重新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人 心,邓小平正为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宏图大略进 行种种准备。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 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的问题,为随后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交大 局,而首先就要稳定中美关系。但中美两国为建交所进行 的谈判仍然是十分艰苦的。 12月 16日上午10时(美国华盛顿时间15日晚9 时),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美国总统卡特 在各自国家首都同时宣读了两国建交公报,中美关系终 于实现了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方 方面面的情况,本文只突出了美苏关系对正常化进程的 影响这一个方面。从60年代末以来中美苏三边关系的总 情况是:美苏争霸促使了中美和解,中美和解又反过来 促使了美苏关系的缓和,而美苏缓和则使中美和解的紧 迫性对于美国来说相对减弱,因而迟缓了中美关系正常 化的进程。还必须说明的是,反对苏联的扩张和对付苏 联的威胁确实是中美和解和建交的共同战略基础,但不 是它的唯一原因。对于美国来说,打开与中国的关系首 先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一点尼克松在1969年 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而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一旦建立 起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关系——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以及各行各业的交流一一就发展起来,中美关系 也就有了不断增添的新内容、不断巩固的新基础。因此, 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原有的战略基础不复 存在了,但中美关系仍然能在凤浪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