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霸权梦》——美国的全球战略
作者:王缉思 李晓岗 来源: 时间:2000-12-31
霸权梦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 王缉思 李晓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美国全球战略的意识形态基础 一、宗教理想主义 二、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优越感 三、社会价值观念 四、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章 美国全球战略的国内社会政治基础 一、总统与对外政策 二、外交决策部门与对外政策 三、国会与外交 四、利益集团与对外政策 五、民意、舆论与对外政策 第三章国内问题的困扰 一、种族矛盾 二、移民问题 三、毒品泛滥 四、环境污染 第四章 美国经济全球化 一、贸易的全球化 二、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经济摩擦的全球化 六、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美国面临的全球安全环境 二、美国的实力 三、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其内容 第六章 人权、主权与霸权 一、美国的人权观 二、人权与主权 三、霸权与人权 四、霸权、主权与人权 第七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及其发展趋势 一、外交实践 二、外交思想 三、美国外交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 美国全球战略的意识形态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植根于其国内政治。大国的外交思想,都要同它国内的主 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要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必须了解它的意识形 态基础。世界各国经常谴责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做法。那么,美国的价 值观是什么?美国人为什么热衷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一、 宗教理想主义      从制度上说,宗教对美国政治没有直接影响,更与对外政策无关。美国宪法明文规定 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教徒不得以教会的名义对政治问题发表正式看法。   实际上,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不仅孕育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维系着民 族凝聚力,而且一直影响着其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如果说政治、经济、军事 等是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显性因素的话,宗教就是隐性因素。宗教追求的神圣性、宗教情 感的狂热性,构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酵母。不了解美国的宗教信仰、不分析宗教所发挥的 作用,就无法很好地认识美国对外政策。    1. 美国特色的基督教价值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移民到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主要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 害。宗教于是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将形形色色的 宗教信仰带到美国,使美国无法形成一种国教。今天,没有一个教派的人数,在美国都不 超过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美国特色的基督新教所代表的价值观,在美国社会文化 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被称为"瓦斯普文化",即白种的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文化。其主要 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自由人权观   根据基督教的观点,人虽然有原罪,但还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关心每个人的命运和灵 魂得救。在上帝眼里,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新教坚持个人价值,反抗等级和强权的 教义。它的英文名称里就含有"抗议"的意思。它"抗议"天主教的等级制,否定必须通 过教士、主教等教会阶层才能与上帝沟通的说法。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无 须中介,甚至耶稣也只是上帝的传话人。基督新教只崇拜《圣经》,主张个人通过阅读《圣 经》,领会其中的教诲,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确 立了个人神圣的宗教原则。   清教徒是为追求信仰自由而前往北美的。十六、十七世纪,清教徒因坚持自己信奉的 加尔文教义而在安里甘宗居统治地位的英国遭到残酷迫害。为逃避迫害,创建一个按照自 己希望的模式尊崇上帝的社会,清教徒漂洋过海,到达北美。   清教徒把自由作为其价值观,认为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现宗教真谛,这种观点 向"官方"宗教意识形态的正统性提出了挑战并否定了宗教领袖的权威。扩大到政治领域, 意味着多数人的观点和神圣性是两回事。因此,这种宗教观点在政治上具有民主精神,为 拒绝为强权政治的需要而牺牲自由与平等提供了神圣的宗教依据。   清教在北美的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对自由的追求。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地方教会要依赖 集权化的国家教会,由国家教会规定信仰法典,决定崇拜形式,提供教士。教会的信徒只 能消极地接受宗教灌输,而不是积极地参与。相反,殖民地的宗教生活是在个人自愿加入、 各教会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荒野上建立一个教会后,创立者可以规定入会成 员的条件,制定自己的信仰和实施法典,选择一位信徒喜欢的教士。对个人来说,加入一 个教会是一种自由选择,而且伴随着这种选择的是积极参与管理该教会的义务。   清教徒是为维护信仰自由而反抗英国统治、争取独立的。早期的欧洲移民将各种不同 的宗教信仰带到北美。由于担心自己的教派受到其他教派的威胁,各个派别都反对利用政 治权威支持宗教信仰,反对任何教派成为国教。即使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影响占优势的清教, 在奉行了短暂的宗教不宽容之后,因为担心南部安里甘宗受到英国支持而成为国教,压迫 自己,也反对确立国教,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对宗教信仰集权化、宗教自由被剥夺的担心, 使清教徒在北美民族主义的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刺激了北美脱离英国的独立斗争。   早期美国政治也留下了这种追求自由的宗教性印记。清教徒尊崇圣经,鼓励在圣经中 寻找神的指导。独立战争期间,圣经是美国人最熟悉的一部书,而且也是美国建国之父们 的教科书。他们引用圣经进行政治争论,也援引圣经论证自己立场的正确。《独立宣言》 一开头就依据宗教思想宣称,"我们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 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清教徒还把把独立战争的胜利归功于上帝的帮助:"我们的上帝已经为世界各地被压 迫人民准备了一个避难所",一位牧师在布道时说,"‘听着,我在你们面前建立了一座 敞开的门,谁也无法把它关上’,这是一道宗教自由和国内自由之门,它开始在北美的费 城敞开。。。并将扩展到全世界"。宗教自由和国内自由在清教徒眼中是上帝最关心的两 件事。美国人的心目中也就产生了"美国总有一天要使世界得到自由"的信念。   人人平等的信仰、求自由、反迫害的经历,孕育了清教徒宗教上的自由人权观,而基 于宗教信仰的人权思想也已植根于美国思想中。宗教精神已与自由精神在美国紧密结合在 一起。时至今日,很多美国人还常常根据宗教概念来理解人权,声称美国是人类"自由的 避难所"(shelter of freedom)。美国宗教的主流派别也都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的 人都应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尊重。美国人对人权问题如此关注,与这种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由契约论产生的民主意识   清教的民主意识突出表现在它的契约论思想上。清教思想家援引圣经论证,在最有名 的圣经契约中,亚伯拉罕与上帝共同订立了相互承担义务的契约,亚伯拉罕接受上帝为他、 他的后代和以色列人保佑的承诺;相应地,他发誓要在荒野中为上帝工作。亚伯拉罕所承 担的义务不是被强加的,而是自愿与上帝订立契约,并享受上帝的回报。清教认为,契约 是自愿的,经上帝批准的,个人自行让出自治权以换取恩典。上帝或是作为订约的一方; 或是当个人间订约时,作为批准人和担保人。   清教徒把契约思想应用到宗教组织中,他们认为,"教会"在人世间充当上帝的使者, 换取上帝拯救的承诺,而不是有特定地理区域的权力机构。这种契约说扩大到世俗社会, 就为人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在漂越大西洋时,清教徒把自己视为《圣经》中的以色列人, 在他们前往新世界的圣旅中,重订希伯来契约。最有名的仪式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五月 花号公约"随后的普利茅斯公约重复了这种仪式。17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拓殖大都立有 类似公约。   契约论还被清教徒扩展到人民和国家的关系上。公民应当服从统治者,统治者有责任 尊重契约、受契约约束,如果统治者违反了双方同意的原则,就是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 民就有权反抗。清教徒理解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双方相互承担义务,其基础就是圣经契 约。既然上帝都受契约束缚,人间君主又怎能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呢?反抗违反上帝订立的 法则的政府甚至被清教徒视为宗教义务。   政府是订约的一方的概念在北美殖民地很快被接受,并被应用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北 美十三州殖民地依据宗教契约传统为摆脱英国统治辩护。《独立宣言》提出,根据上帝的 法则,北美殖民地有权独立。北美殖民地宣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取决于统治 者对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利的尊重。一旦统治者违反了契约规定的原则,人民就有神圣的权 利解除与统治者的契约关系,从腐败政府收回权力,然后建立新的政权,订立新的契约。   美国宪法也体现了清教的契约思想。十三州人民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国家契约── 美国宪法。国家有责任为人民实现公正、秩序、福利和自由。人民作为订约方,对国家的 权力作了限制。只有在国家尊重上帝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时,国家权力才是合法的。公民 有义务忠于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的政府,但也有权反抗否认他们基本自由的政府。当政 府胡作非为时,人民与其统治者之间的契约可以废除。这种有条件地忠于国家的思想,是 美国政治思想的基石。   独立前后清教徒发展出的这种契约传统,在政治领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增长,其影响 不仅限于清教徒。人们把社会契约视为政府的合法基础,在家庭、学校和工场的民主经历 渗透进政治中,增进了民主成分。清教徒赋予民主以神圣的特性,把尊重人类尊严建立在 一种超越人类之上的力量(上帝)上,把政治自由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   契约思想时至今日还对美国政治发挥着影响。1992年总统选举中,克林顿在民主党提 名大会上,在竞选时,在就职演说里,一再提到契约,把他的任务称为|"新契约",表示 政府增进机会的责任与人民负责任地行动的义务是一致的。通过强调相互义务并赋予其神 圣色彩,克林顿既迎合了宗教信徒,又强调了美国政治的源泉。1994年国会选举前,众议 院共和党领袖金里奇等373名共和党众议员候选人联名提出一份政治纲领,标题也是"同 美利坚的契约"。      使命观   新教教义中,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是"预定论"。   "预定论"强调上帝的预先挑选。上帝决定每一个人应该变成怎样。有些人注定获得 永生,另一些人却要永远被打入地狱。是否获救和被挑选,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信仰是获 救的内在表现,被上帝挑选的人,一定是虔诚信仰上帝的人。善功是被挑选的外在表现, 获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是淳朴、友爱和勤奋的。   "预定论"把劳动视为一种神圣的职责,一种增加上帝荣耀的手段。劳动是虔诚信仰 上帝的明证,是增加上帝荣耀的表现。人是为上帝而活着的,人在尘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 为了弘扬和增进上帝的荣耀。"我们是上帝的仆人,让我们为他生存,为他牺牲。完全听 命与上帝的指示,人才能得救,进天堂。"劳动是为了光大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满足个 人私欲。人必须通过积极的现世活动来体现自己对上帝的信仰。"预定论"为日常的世俗 活动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义,将在天主教中截然对立的宗教生活和现世生活结合在一起。   "预定论"在新世界的发展,产生了美国特色的"使命观"。   北美的早期移民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下船后,他们眼前面对的是 荒芜人烟的原野和凶猛可怕的风暴。回望身后,则是自己刚越过的浩瀚海洋。在这样严酷 的环境中,要生存下去、要看到美好的前景,就必须有坚强的信念。他们借助上帝的名义, 把自己前往北美以及在北美的拓殖看成是承担上帝的使命,是为光大上帝的荣耀。   1620年9月,第一艘运载清教徒的帆船"五月花"号从英国驶往北美,36名清教徒在 威廉*布雷福德带领下,签定了"五月花号公约",表示要"为了增进上帝的荣耀,为了 基督教信仰,把北美变成‘希望之乡’。"   1630年3月,载有52名船员的"阿尔培拉"号从英国出发,横越大西洋向西驶去。 约翰*温斯罗普在向船上的人布道时,预言了美国的使命。乘客正在与上帝订约,因此, 要作好迎接严峻磨难的准备。用以色列作鼓动,他说,上帝将以严厉而热情的目光看着他 们。"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将注视着我们。如果我们在 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了上帝,如果上帝不再象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将成为 世人的笑柄。"   这些清教徒认为,是上帝选择了他们,把引导他们到了北美,把这块土地赐予他们。 改造这片荒野是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上帝将使他的美国以色列高踞他所造的众国之 上"。清教徒肩负着上帝的嘱托,要把北美变成人间乐园。如果他们在荒野中成功地建立 了基督教社区,"创建了"上帝的"新以色列",世界上其他人民就会看到,充满信心的 人被赐予好运。因此,清教徒一直认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有世界意义。不是靠空洞的教 诲,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楷模",引导全世界,这就是作为"移民始祖"的清教 徒为美国将来在世界上的作用定下的基调。   宗教信仰也是促成各殖民地的统一的重要因素。独立战争期间,新教牧师为动员人们 支持战争,强调这场冲突的宗教性。他们宣传说,当以色列人摆脱了埃及的奴役,进入不 可知的自由荒野后,感到了孤独和恐惧。殖民地人民摆脱专制统治也必须面对恐惧,认识 到"上帝经常使其子民接受特殊考验,以发现他们心中所想"。上帝使殖民地摆脱其敌人 的统治时,正在寻找殖民地人民所表现出的纯真的虔诚。更有甚者,有的牧师把英国描绘 为反基督者,把独立建国事业视为追求纯粹的基督价值。牧师们向群众布道,说这场战争 是"宗教复兴"。   清教徒到达北美后,在移民居住的各个村镇都建起了教堂,牧师用平易朴实、通俗易 懂的语言向教徒布道,布道几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生、死亡、收获庄稼、船舶进港、 选举官员。牧师们宣讲,"上帝已经选择了一个国家,并把他精选的谷粒播种在这块荒土 上"。"美国的未来不仅是其本身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甚至是宇宙的 未来。"美国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这一观念,以宗教的形式,灌输到北美所有的居民中。 在美国人中培育出了民族优越感。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优越,也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比 别人优越。按照上帝的理想来开发北美、拯救世界,成为美利坚和众国人民的"天定命运"。 因此,征服"野蛮民族",是在向落后民族输出文明,是美国秉承上帝之意对全世界承担 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清教徒不光认为自己在新世界承担着建立一种美好制度、推广清教模式的使命,而且 强调要树立榜样。这样,美国的国家行为便具有宗教道德含义,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不再 被美国人看成是出于自私自利,而是视为"神圣使命"。      主持"正义"   新教认为,上帝不是高高地在人类社会之上,而是就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上帝的意愿 是与社会的公正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基督徒不应只专注于个人的灵魂得救,而是 既要保持宗教和道德价值,保持圣经中所表现的凌驾于政治之上的精神,又要参与公正的 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反对暴政。爱自己的邻人,致力于主持公正是一种宗教义务。   这样,如果地球上任何制度或习惯与美国的意愿冲突,那就是与上帝的意愿冲突,基 督徒就有责任反对它。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的美德如此肯定,以至于他们把国际政治视为 道德对立面的冲突。想当然地认为上帝站在美国一边。冷战时期,美国把苏联视为道德恶 魔,认为必须对其发动"十字军讨伐"。   前些年美国进行的一份调查反映了类似情况:   问:你认为上帝站在哪一边?   答:我想他站在正义、公正和善一边。   问:上帝是美国人吗?   答:不是,但他给予美国的恩典肯定比其他国家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责任做正 确的事并承担领导责任。如果美国放弃了这种责任,它就会遭到可怕的毁灭。      2宗教的现代影响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   一般而言,现代化的发展会削弱传统价值观,由一种观念所主导的价值体系,将逐渐 让位于多元的、物质利益主导的价值体系。美国在这方面可能是"例外"的。美国是世界 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但传统宗教影响的削弱比较缓慢,也不十分明显。   94%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86%的人声称信耶稣基督;60%的人说,信仰耶稣基督是 生命永恒的唯一保证;2/3的人说他们与耶稣有约;46%的人坚持认为上帝创造了生命,另 外40%的人认为上帝通过进化创造了生命;3/4的人表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58% 的人每天祈祷;1/3的人对宗教有"极大热情",每天寻求宗教指导,收听、收看宗教广播、 电视。美国人的宗教参与远高于其它任何政治参与。认同宗教的人比认同政党的人多,传 播福音的人多于想影响其他人投票的人。典型的美国公民更愿意的是到教堂而不是参加政 治会议。绝大多数美国人接受基督教的说法:上帝是存在的,人有来生,并认为这些价值 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大多数人接受上帝造人和创世纪的故事。教会是美国最大的自愿 组织。教堂数量为世界之最。《圣经》发行量每年达900万册,几乎成为家家必备之书。 所以,美国虽然从法律上说是信仰自由的国家,但人们普遍认为应当有宗教信仰。如果公 开声明自己是无神论者,在主流社会中会受到鄙视。   美国虽然现在各种教派五花八门,但建国之初居主导地位的新教仍保持很大影响。美 国新教教堂近30万个,新教教会在全国开设429所大学。大多数美国人信基督新教,占人 口的56%,25%的人信天主教,其余19%的人是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或其他教的信 徒,以及无信仰者。很多人一生都处于新教文化的熏陶之中,他们出生后接受洗礼,父母 为其挑选教父、教母,跟随家长到教堂做礼拜,参加童子军,成年后在教堂举行婚礼,去 世后牧师为其主持葬礼。   在每年进行的对主要社会组织的信任度的调查中,教会一直名列前茅。公众评估认为, 牧师的诚实和道德水平一直高于其它任何职业的人。美国人对教会的信任也远高于对最高 法院、国会、银行、电视、工会、大企业的信任。美国人每年向教会的捐赠达数百亿美元。 教会是公众最喜爱的慈善受理机构,中上阶层的人,几乎只通过教会渠道捐助。教会将大 笔钱用于教育、人道服务、保健、医院、社区发展、艺术、环境保护。天主教慈善会的预 算每年达1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政府的福利支出。教会通过慈善捐赠开办医院、学校、大 学、慈善机构、国际救援组织等。即使很小的教派也有不同寻常的影响。七日降临派仅有 50万信徒,却支持着10所艺术学院、两所大学、一所医学院,以及众多的福利机构。私立 教育是教会相当活跃的领域。天主教会经营9000所中小学、拥有300万学生。福音派学校 开办了11000所规模较小的学校,招收了约100万儿童,其开办的另外5000所学校招收了 60多万学生。教会的社会参与产生了明显的政治影响。教会开办的慈善机构、国际救济组 织的运作或者受到政府政策相当大的影响,或者接受政府的财政资助。这就不可避免地造 成教会同政府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宗教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庄严的美国国歌中就有"我们 相信上帝"这句歌词。总统就职宣誓时,要把手放在《圣经》上,以表现自己有虔诚宗教 信仰。每届国会开会,要先由牧师祈祷。军队中设有随军牧师。就连人们每天接触的钞票 上也印着"我们信仰上帝"。   美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宗教信仰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也占有重要 地位。美国人中认为宗教信仰非常重要、相当重要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与英国、 德国、法国等国相比,美国人更重视宗教信仰。70%的美国人相信有来生,而在英国人中只 有45%,德国39%、法国35%;65%的美国人相信有魔鬼,英国仅有28%、德国35%;40% 的美国人每天祈祷,英国人只有18%。   尽管美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教育普及、政府机构膨胀、传 媒发达,但除教派相互间更宽容了,教会、教堂、宗教感情仍未发生多大变化。信教的人 在成年人中所占比例1950年以来基本未变。而且无论是从牧师人数、教堂数量、财政捐助, 还是做礼拜的情况,教会都更繁荣了。教会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美国的宗教为适 应现代化而变得更宽松、宽容;另一方面,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精神紧张、焦虑,因而更需 要宗教的精神安慰。宗教使人心得以有所寄托,不致在现世生活的动荡状态中心神不安, 精疲力竭。   一位美国著名学者因此说,"美国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又是现代国家中宗教最 发达的国家。"   由于大多数国民信教,宗教依据比单纯的政治言论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教会及神职 人员有着巨大的政治作用。教会领袖在政治问题上的言辞,神职人员在投票时的劝告,牧 师在讲坛上谈政治和社会问题,都会产生相当大的政治影响。更有甚者,低层神职人员常 常利用教堂作政治活动的基地,例如反堕胎运动就是依靠教堂作基地的。   宗教所宣扬的传统价值观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无所不在。在1988年总统选举前进行的一 次民意测验中,选民表示,候选人的道德行为良好有助于其在从政上的成功,选民还表示 反对有吸毒、婚外恋和撒谎行为的候选人。一位竞选提名的候选人因被指责对婚姻不忠而 被淘汰,另有两位因承认年轻时吸过毒而遭到抨击。1992年总统选举时,克林顿对婚姻的 忠实、吸毒和诚实问题成为突出问题。1994年底共和党取得国会多数席位,一个原因就是 借助基督教右翼团体的有力支持。1998-1999年的克林顿绯闻之所以闹得如此沸沸扬扬,以 至险些被弹劾下台,教会团体的介入起了很大作用。克林顿也不得不回到他的故乡阿肯色 州向教会和教友表示忏悔。由此可见,政教分离只是在法律上禁止教徒以教会名义参政, 而实际上宗教融入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光是宗教影响政治,政治也需要宗教的影响。总统职位是美国政教关系的突出反映。 一方面,总统是作为某一党派的代表执政,但另一方面,他作为统一的美国的象征,又必 须在宗教信仰上代表全国大多数人,以发挥精神上的凝聚力作用。所以,美国总统一般都 是新教徒。为表示其虔诚的宗教信仰,总统、其他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他们经常去教堂出 席教会活动,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祈祷"上帝保佑美国"。在国会、军队中有固定的牧师 来主持宗教活动。   每年年初,美国各宗教团体都要在首都华盛顿联合举办"全国早餐祈祷会",通常有 三千以上的与会者。从总统、副总统、内阁成员到国会议员,除出访等特殊原因外,全体 参加"全国早餐祈祷会",成为一年一度的极特殊的美国顶级人士盛会,在两党之间、国 会与行政部门之间起着凝聚作用。会议还邀请世界各国政要,特别是有宗教背景的人士, 由美国总统亲自发表演讲,其他演讲者也言必称上帝。但是,这种集会却不在媒体有任何 报道,因为宪法规定政教分离,政治家的这种活动只能被称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也与美国民族主义有密切联系,例如,一些大型集会上,人们常常高唱《上 帝保佑美国》、《美丽的阿美利加》等宗教色彩浓厚的歌曲。与宗教信仰一致的对外政策, 会被公众认为符合上帝的意志而得到热烈拥护,反之,则容易遭到抵制。      3.宗教多元化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派别最多的国家。有些学者说有200多种,有些则说900种,还有 的学者认为有1200种。几乎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在美国都有人信仰。   在欧洲,一个人不喜欢原有的教派后,他就放弃这一信仰;在美国,他可能就会去建 立或参加一个新的教派。对宗教的解释五花八门,这是美国宗教的特点。宪法保护宗教自 由、个人主义传统,促进了新派别的建立。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又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带到 美国。这些因素都抚育了宗教的多元化。其结果是,在美国没有一个单独的教派拥有40% 以上的宗教信徒,可以说,所有的美国宗教都是少数宗教。   多元化也反映在影响较大的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分支派别中。几乎每一个新教派 别在美国都有其信徒,每一个派别又有各种各样的分支。例如,浸礼会,有黑人浸礼会、 白人浸礼会、基要派、北方派、南方派。单是浸理会就有有数百个派别,每个教会都称自 己是正统。在传统的天主教的范围内也是多元的,有自由派,保守派,还有各种各样的俗 家宗教团体,有的守旧,有的激进。   从拥有的信徒数量看,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影响最大。新教虽然总的来说 居主导地位,但具体到某一教派,没有一支能超过天主教。根据其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新 教各大派大致可以分为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间派。自由派包括圣公会、长老会、联合基督 教会等,保守派主要有基要派、福音派、安息日会、圣灵降临派、基督会等。天主教会、 卫理公会、路德宗、改革宗、浸理会等属中间派。但这种划分也不准确,因为自由派中有 保守信徒,保守派内有自由派信徒,保守派和自由派中又都有中间派。   自由派信徒在美国社会处于上层,例如国会议员中就有不少自由派人士。他们受教育 程度高、注重理性,强调个人主义,支持多元化。他们主张爱人如己,关心社会正义事业,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种族歧视、敏感的妇女堕胎、同性恋等问题上态度也比较灵活。在 对外政策上,主张通过裁军、冻结核武器和防止核扩散,实现国际和平。该派适应性强, 对其他教派宽容,积极推进基督教合一运动。   宗教保守派与自由派相比,更关心个人灵魂得救和个人道德。在社会问题上,保守派 信徒的态度与自由派针锋相对,他们以传统道德的捍卫者自居,在妇女堕胎、同性恋问题 上持强硬的反对态度。在国际问题上,提倡爱国主义,鼓吹加强和巩固美国的强权。该派 主要信徒是大城市的社会中下层人以及南部、小镇的人。相当多的妇女、黑人也支持保守 派。   中间派的主要成员来自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主要代表。他们的态度界于自 由派和保守派之间。信徒虔诚地相信上帝的爱,认为人性善,热衷于传教。他们在道德问 题上倾向于保守派,在社会问题和对外政策上,与自由派接近,主张社会正义,反对过度 的对外干涉。   自由教派和中间教派主要由来自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在殖民地早期带入的新教教 派发展而来,长期以来,他们构成了美国的主流派教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基于自己 的信仰特色,倡导自由、乐观、进取、爱国。但80年代以后,主流教派的影响明显下降。 原因之一是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通讯传播手段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本来理 性化色彩较浓的主流教派受到信仰多元化、个性化的冲击,凝聚力下降,信徒纷纷离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一时期,信仰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非洲、亚洲移民大量涌入美 国,冲击了美国的主流信仰。   与此同时,保守教派影响持续上升。80年代后国内的吸毒、色情泛滥、暴力犯罪等严 重的社会问题,国外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使人们在抨击主流教派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同 时,转向强调恢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的保守派。保守派主张致力于传播福音、做世界道德 楷模,公开支持对外干预;鼓吹激发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 感,。一方面,由于保守派比自由派有组织性,信徒对教会虔诚,宗教凝聚力强。另一方 面,其倡导的爱国主义容易引起理想意识浓厚、希望按保守派价值观改造世界的青年人的 共鸣。因此保守派的的影响越来越大。   宗教派别因素影响着美国政治。1960年,新教徒占压倒多数的选民选举了一位信天主 教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当时美国人庆贺说,这标志着美国政治中宗教派别之见已经淡化, 这种判断其实为时过早了。   1988年共和党大会上的招贴标语写着,"布什必胜,因为上帝是共和党人。"1992年 的大会上飘着的标语则写着,"选举比尔*克林顿就是对上帝犯下原罪"。1992年在休斯 敦召开的全国大会上,共和党代表赞扬这场选举是一场为美国灵魂而进行的"宗教战争"。 投票者可以选择共和党被提名人,"一位美国赖以建立的新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卫士",也 可以选择一位支持"不受限制的随意堕胎"、色情泛滥、同性恋权利和蔑视婚姻和家庭的 对宗教事业的挑战者。   除攻击克林顿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保守的共和党人还声称他在道德上不适合担任总 统职务。民主党人则竭力辩白,说他们的提名人坚定地支持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其本人有 优秀的宗教品德。克林顿本人则经常提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政策提议。尽管民主党人赢 得了1992年的选举,"宗教战争"战略仍继续。克林顿在其头两年的任期内,试图取消军 队中对同性恋的禁令,被控对阿肯色州政府女雇员进行性骚扰,后来又暴露出同白宫女实 习生莱温斯基的婚外恋行为。这些事件把白宫搅得不得安宁。由于公众怀疑总统因对上帝 的信仰不虔诚而在上述问题上立场不正确,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共和党人在1994年的国会 选举中夺得了参众两院的一批席位。中期选举中,"祷告者留意"网站则呼吁信徒给予克 林顿"神圣的诅咒"。   近年来,诸如堕胎、女权、色情泛滥、同性恋等问题,因其触及到深层次的宗教信仰 和世界观而引起争议,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问题,虽然教会很少对这些问题发表正式声明, 但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天主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是上帝给予 的,信徒有反对计划生育和堕胎的义务。由于堕胎问题属公共政策范围,天主教会不便直 接加以干涉,就通过教徒的政治行动显示其意见。信天主教的官员如不同意本教会关于堕 胎问题的教条,教会就会禁止其参加宗教仪式,并以上帝的名义诅咒。   宗教信仰不同还引发了政治暴力。90年代初,两名医生、一位司机三名诊所雇员被反 堕胎分子暗杀,数千家开展接生服务的医疗机构遭到暴力攻击。反移民行为也与宗教信仰 有关,不少人以信仰作为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标准,散布排外情绪。   即使如税收和支出这样的经济问题,一般认为是超越宗教范围的,人们也越来越在"道 德范围"内进行讨论。例如,一些共和党人以需要保护圣经规定的婚姻家庭制度为由,提 出削减给予未婚母亲及未成年母亲的福利救济,而给予有孩子的已婚夫妇更大的税收优惠。   围绕全球问题的宗教争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日益活跃,对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危险的种族和宗教冲突,美国国 内一些教会奔走呼吁,要求美国进行干预。过去在海外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经常和政府合作 的美国教会越来越因政治问题而分化。很多教会越来越关注侵犯人权问题。他们向政府施 加压力,要求通过谈判削减核武器、接纳更多的中美洲难民。还有很多保守教会则征集资 金支持打击拉美及其他地区的左翼运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福音派和犹太教联合起来, 支持政府军事干预的立场。一些教会组织的发言人支持布什总统的做法,说多国部队的使 命是神圣的。但主流教派和天主教反对美国出兵打仗,其教会组织谴责说这场战争不符合 它们的价值观。   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维系人心。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主流教派影响的下降和保守派地 位的上升,反映出美国社会正统信仰的动摇。正统信仰的动摇,又将造成行为标准的混乱 和民族凝聚力的涣散,使社会秩序失去稳定。因此,倡导美国国内各阶层共同认可的宗教 价值,维护和重塑美国的正统信仰,对外高扬建立在这种宗教价值之上的伦理标准,争取 国内公众的一致支持,激发美国人的民族主义和对共同价值的追求,是美国宗教信仰的需 要。   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主要在于宗教传统对国家政治间接的、长期的作用。宗教对公众 所持的基本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宗教观念在人们思想形成过程中,对人们思维、 信仰、行为方式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又进而影响其他领域,如外交领域。此种作用,渗透 到国民性之中,不仅在牧师和宗教信徒身上可以看出,在整个社会的成员身上也能够看出。   社会成员的宗教信仰常常转化为现实行动。美国宗教带有固执和傲慢的狭隘意识,因 牵扯到信仰问题而不容易允许妥协,因此,宗教价值也产生了僵化、教条、以及歧视其它 信仰的观点。美国宗教一方面鼓励极端,它声称拥有真理,鼓励自己的信仰者对自己的努 力的正确和必然抱有不动摇的自信;信仰者则毫不宽厚地要使整个社会(世界)置于他们 的理想之下。另一方面,因为把宗教信仰作为评价他人、他国行为的价值标准,抱着强烈 信仰的人就不会尊重自己政治对手的动机和价值观。确信自己是根据上帝的直接指示行事 的人就会把妥协视为是对天意的背叛,并且不仅认为对手是误入歧途,而是认为他们是恶 魔。   内在的理想化的宗教热情,能够促成公开的外交目标和行动。美国宗教同提倡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以宗教信仰为根据的行动,由于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成分,有 可能引起因宗教认同冲突而对其他民族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暴力,给国际社会造成动荡和 混乱。一种并非虚伪的宗教热情,导致外交上的十字军讨伐,造成悲惨的后果。因此,对 美国规模巨大的宗教热情必须保持警惕。受宗教冲动影响的美国对外政策,掩盖着霸权的 动机。      二、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优越感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国,三权分立是其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则。以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和分配方式为基础的三权分立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   美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必须用权力对公众事务进 行管理。但是,政治权力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团体所掌握,他们在行使权力时难免偏私而滥 用权力,导致权力的腐化。因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不能仅靠权力,还要靠强有力的政 治组织形式,使权力斗争受社会的控制和监督。通过吸收和借鉴欧洲的政治思想,美国建 立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体制。   美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这一原则表现为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分权。 在联邦一级,实行横向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别由三个部门 掌管。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系统掌握司法权。三个部门互不隶属, 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制约。   总统是最高行政首脑,有权任命政府各部、署、局的长官,这些长官对他负责,国家 的内外政策由他主持制定;总统有权任命联邦高级司法官员;有权与外国签定条约。总统 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受到的制约和监督是:总统须由全体人民选举产生,任期不得 超过两届。总统选任的高级官员必须得到国会的认可,总统签署的对外条约必须经国会2/3 多数通过,总统提出的国家财政预决算,必须经国会审查和批准,国会有权对总统及政府 高级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弹劾,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的行为违宪。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其权限主要有:制定为执行宪法所必须的一切法律,征税,管 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对外宣战,批准总统提名的联邦高级官员和法官。国会受到的制 约是,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除非国会以2/3多数推翻总统 的否决。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通过的法案违宪而使之成为废案。另外,国会内部还有参 议院和众议院之间的相互制约,参议院特有的权力是:批准总统与外国签定的条约,批准 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审判弹劾案。众议院特有的权力是,提出财政法案,对总统或其他 高级官员提出弹劾。   联邦法院的权力主要是解释法律和宪法,审理涉及宪法、联邦法律的案件及涉外条约。 有权宣布国会的法案或总统的行为违反宪法。它所受到的制约是最高法官须由总统提名, 国会批准。   纵向分权是指联邦和州之间分权。各州保留宪法未授予联邦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 这些权力基本上集中于处理州内事务上。同时,各州内部也实行分权。   在政府权力机关实行纵横分权的同时,为防止权力机关的整体腐败,美国的政治体制 又从理论赋予人民制约政府的权力。规定如果政府违背了人民的利益,侵犯了人民的权利, 人民有权推翻政府。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既是为了防止总统的个人专制,也 是为了防止多数人通过国会的专制。美国人认为,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任何政府都 是不可信的,越是权力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有可能滥用职权,腐化堕落,因此越需要受 到限制。防止专制和滥用权力,是政治自由的保证。  在美国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中,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通过的法案,都是各方 势力合力作用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利益折中和调和的表现。   分权思想最早是在欧洲出现的,但美国的开国者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了这一思想,并予 以创新,将其最早应用于美国,使之成为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思想。这套制度为后来的许 多国家所效仿,反过来对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权分立制度确实为美国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建国以来,美国 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非法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就其 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进步的;与当代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的 民主制度是较完善的。   政治经历的顺利和成功,使美国人深以为自己的制度而得意,认为美国的制度是人类 经过长期摸索,才终于发现的维护民主政治的唯一合理政治形式,是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兼 顾道德、公正、自由、平等、博爱的最佳政体。认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自由和秩序相 互协调,在不损害自由的条件下寻求秩序,在秩序中维护自由。依靠这样的体制,美国注 定会繁荣并发展成为一个"自由帝国"。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   正是抱着这种妄自尊大的政治优越意识,美国人总是把没有实行美国式分权制度的国 家视为不民主的和专制的。他们用自己国家的价值观衡量世界其他国家,导致对它国内政 的干涉。   美国的经济制度既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美国崇 尚自由市场经济,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革命,在经济上针对 的是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自由的压制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使美利坚殖民地 处于英国的经济附庸地位。美利坚有产者要求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同英国政府的垄断和 其他特权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当时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强调个人利益是社会 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让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去自由竞争,才能实现人力和物力 的最合理配置。   经过200多年的经济实践,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已有了成熟的理 论和政策。从美国通行的经济理论上来说,尽管政府干预几乎肯定会在某些方面滋生浪费 和降低生产效率,但某些市场失灵的情况不能不由政府干预来纠正。同时,自由市场的作 用也是政府不应该也无法替代的。   与种族多样化和政治多元化特点相适应的,是美国人对经济资源受到过分垄断和生产 过分集中的担心和防范,并期待政府为此制订法令和政策。美国是最早制订反垄断法的国 家。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是最低的,国家也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国有 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把国有企业纳入市场竞争的轨道。但美国政府仍是一个重要的生产 者,构成自由企业制度的一部分。   美国的企业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产权一般属于私有;决策分散且高度自由,政府很少 干预;雇主和雇员之间自由签订雇佣契约。企业主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企业形式或企业的 产权结构形式,企业产权都十分明晰。美国经济史上,除罗斯福新政等个别时期外,企业 基本不受国家机关的行政约束。国家只是通过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各种"反周期" 的中短期调节措施进行间接干预。即使是对于国家干预程度较深的农业等部门,政府也尽 可能地采取市场调节或法律手段来干预,而不是使用行政措施。美国没有全国性的经济计 划。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工会的势力和影响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较小,使企业的主体行为 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外国企业较为容易进入美国并享受国民待遇。为使本国企业增 强竞争力,政府注意保护它们的充分自主权。   美国自19世纪末开始直至今天,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移民社会所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活力,历史上对黑人奴隶和其他国家的剥削,地理位置 所决定的优越的国家安全环境,都是美国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原因,而它建立了适合于自 己国情的经济制度,也确实是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同它 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价值观、移民特性以至自然条件浑然而成一体,相互不能分割的。 而且美国经济制度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例如在强调自由竞争之下的效率时,产生了 贫富极为悬殊的情况。   然而美国人往往不顾它国的客观条件,认为自己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是"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在世界上到处自以为是地鼓吹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指责它国的 经济制度不够自由,市场不够开放。美国在经济制度方面的优越感,以及动辄为了自己利 益而制裁其他国家的蛮横作风,是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遭受批评和抵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一种是非标准。这种标准是在各国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经过宗教、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等诸因素交互作用而积淀出来的。它已 为全社会广泛接受,成为这个社会判断是非、善恶的共同认识。   美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在新教信仰的基础上发育,由政治制度加以维护和保障,在 开发和建设美国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社会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就是个人的 自由、独立和拓展。这种观念广泛已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意识之中,指导着美国人的行为。 美国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对国际局势所作的反应、乃至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制订,都受着它 的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1. 个人主义      美国社会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一观念最初是由重视个人价值的新教教义演变而 来。清教徒逃离欧洲、开拓新大陆的经历,使宗教教义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选择和个人作 用结合在一起。以后又经历"西进运动"、工业化、现代化的煅造,形成今天的个人主义 观念。   意大利著名记者奥里亚那`法拉奇曾问前国务卿基辛格,为什么他会在美国享有"电影 明星般令人难以置信的地位",基辛格回答说,这是因为他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这 是美国人非常非常喜欢的"。   单枪匹马的牛仔是美国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人们对牛仔故事千万次的传诵和重复, 小说、电影、电视书籍、儿童游戏对牛仔的刻画,使牛仔形象能轻而易举地浮现在人们的 脑海里,并引起人们的联想。牛仔形象,成为美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人所以 喜欢牛仔,因为在他身上,体现着个人主义精神。美国人喜欢的牛仔总是孤身一人骑向一 座小镇,只有他的马与他相伴,别无其它。这个牛仔无须非常勇敢,他只需要向别人表明, 他是单枪匹马,一切事情都由他亲自动手。   美国的个人主义强调重视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利益,反对政府干预个人生活。主张遵 循自己的意志,改变自己的命运,藐视权威和束缚。倡导个人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 发展。   个人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个人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工作,并对自己的选择和 行为负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由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信仰的选择和生活目标的确定, 都是个人的事情,由个人自愿决定,国家和社会没有权力将自己的的需要强加于个人。同 样,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个人奋斗,富有进取心,通过勤奋工作而获得成功的人会 受到社会的尊重。依靠他人或国家救济则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因此,个人主义,就是做自 己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自己的财富、个人应该不受任何羁绊,自由地发展自己, 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里,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的独立和创造性,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但也强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人格, 尊重他人的利益。即中国"敬人者人方能敬之"的意思。要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不能侵 犯别人的利益。利己主义则是指为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和牺牲他人利益和社 会利益。   但是,个人私欲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约束,就会不知不觉地过度膨胀,使个人主义走 向极端,发展成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利己主义。在美国,为国家和社 会做贡献也是受到提倡和赞扬的。美国领导人一再强调为国奉献。肯尼迪总统向美国人民 发出的呼吁至今为人们熟知:"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 家做些什么。"90年代的总统克林顿则强调契约意识,宣称不仅国家对人民承担义务,人 民对国家也要负有义务。    2. 自由平等      个人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是自由平等权利的确立。个人主义必须通过平等的机会和自 由奋斗来实现。美国人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是每个人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 利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是"不可让渡的"。不言而喻的真理无须论证,只须"揭示"。 这些都是上文谈到的美国宗教观所决定的。   美国人认为,平等和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人有平等的机会,人人才有发展的 机会。只有人人都自由,人与人之间才会平等。没有平等的自由只能是少数人的自由,没 有自由的平等则是毫无意义的。   早期移民是为反对迫害、追求自由平等而来到北美的,以后源源不断涌入美国的移民 也是为它的个人自由、机会平等所吸引。联邦宪法最初由于没有突出强调自由和平等,而 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人民的压力下,在宪法纳入了十条宣布人民有宗教信仰、言论、 出版、集会请愿等自由以及关于选举权内容的修正案之后,才得到各州的批准。可见,美 国人把自由视为比国家的存在还要重要,因为国家是为保护个人自由而不是剥夺个人自由 而建立起来的。不保护人民的自由,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自由是美国立国的基 础,平等是美国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美国人与自由平等的历史渊源是其在世界上狂热地倡导自由平等的重要原因。这种狂 热造成它不顾各国的不同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而强迫各国"自由",也为霸权主义和扩 张主义提供了国内的精神支柱。      3.团队精神      早期的移民在荒野中,要战天斗地,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后来的工业化时 代,单枪匹马地创业更是极其不易。因此,在重视个人奋斗的美国,也存在着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强调合作与协调,看似与个人主义相矛盾,但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补充、相 互促进的。团队精神不是主张以合作代替个人主义,也不是要求把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 结合,使个人利益融合到团队利益里,更不是提倡牺牲个人利益去服从集体利益。而是倡 导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通过自愿的集体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个人利益。在合作 中,个人的价值、个人的目标没有改变,进行合作是为了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仅凭个人力 量无法实现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个人可以自由地离开这个团体,去与另一个能有助 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团体合作。所以,团体精神的实质还是个人主义。合作只是手段,目的 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   团队精神对美国倡导国际合作、发起建立国际组织有重要影响。      4、扩张意识      向荒野扩张是美国观念中的重要内容。   美国是在一块不存在国家的土地上创建的一个新国家,向荒野扩张,把文明和自由带 入荒野,被视为上帝赋予美国人的神圣使命。美国人成了奉上帝旨意发现新世界,创造新 世界的圣战者。他们认为自己带给新世界并用以影响和改造新世界的是人类最高、最好、 最大的福音基督教信仰。他们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当"和"真善",而把土著居民的 行为说成是"野蛮"、"盲目"、"邪恶"。   向西部扩张也是上帝赋予的使命。"上帝的手推着他们西进",他们给西部带去了文 明、教育、共和制和民主,带去了自由。   拓荒意识,使美国人把美国与荒野相对照,美国是相对于荒野而存在的,没有荒野, 美国人就不成其为美国人,就没有美国人的神圣使命。   虽然美国已把北美荒野变成了新的文明世界,但美国开拓荒野的使命一如既往。美国 以"自由帝国"自居,但从历史上看,帝国的结局注定是衰亡。现在美国为什么会面临如 此多的问题,美国的处境为何如此脆弱容易受到外部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美国难道也要 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壮的衰亡吗?美国将向何处去?如果荒野已全部被开发,那么,伴随荒 野的消失,美国人的使命也就会失去意义。因此,寻找新的荒野,去开拓、传播美国文明, 是美国的新使命。   早期的美国是开发美国国内的荒野,现代的美国要在美国以外的荒野中拓殖。荒野已 成为一种象征,世界上缺少民主、自由、独立、和个人追求幸福机会的地区和人民,对美 国来说,都好比是荒野。使荒野文明化,是美国现代的新使命。美国人幻想着继续走在历 史的前列,去探索、和开拓荒野、传播文明,永不停息。      四、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美国人的意识中,世界是美国的世界,而且因为美国聚集了来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 角落的人们,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缩微的世界。美国人以美国的方式解释世界,按美国的观 念和行为习惯处理世界事务,按美国的价值观安排世界秩序并论证其合理性。   美国人想当然地认为美国优于其他任何国家。他们把历史看成是笔直向前发展的,美 国人作为全人类的代表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美国人的观念是神圣、鲜明的,如果不向 其他国家人民解释,人们就认识不到。为了上帝、为了个人、为了整个国家,美国必须保 持强大和繁荣,必须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的观念。这种傲慢的优越意识,是美国对外关系的 根源。   美国思想家潘恩在曾经激励民众支持独立的著作《常识》里,阐明了美国的优越意识。 美国人是否对母国负有感情债务?他说,没有,因为"这个新世界一直是欧洲各地遭到迫 害的、热爱民事和宗教自由的人的避难所,他们逃离的,不是母亲温柔的怀报,而是野兽 的残暴。""如果人民合法的声音宣布独立,我们就会有一切机会和鼓励,去建立世界上 最高贵、最纯洁的制度,我们掌握着让世界重新开始的权力。"   在国力较弱时,美国声称一个人不能强迫他人和其他人民族自由,美国在外交上不做 任何特殊的事,而只是一盏照亮世界的灯。   而当国力强盛后,美国就领导人就倡导干预世界事务。有着理想主义形象而受到美国 人崇敬的威尔逊总统也曾口出狂言:"我们是世界事务的参与者,各国的利益也就是我们 的利益,……影响全人类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美国就是世界的希望,如果它与世隔绝, 将给世界带来绝望与黑暗。"   在冷战后的新世界,出现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 金融危机、难民、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等一系列新问题。传统的美国对外战略在当今 各种错综复杂的全球问题面前,已经力不从心。世界变了。   冷战结束后,美国人经常担心西方世界分崩离析,担心新的大国崛起,害怕全球性问 题破坏美国国内的繁荣和稳定。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用一个形象的 比喻,说明苏联消失后美国安全的新困境:"我们杀死了一条龙,但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 形形色色的惑人毒蛇的丛林里。在很多方面,那条龙的行踪倒更容易摸透。"他指的是苏 联这条龙虽然没有了,但形形色色的毒蛇比龙更难发现,更难对付。   冷战后美国的使命应该是什么?美国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人虽争 论不休,莫衷一是,但对美国在世界上具有独特作用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虽然 有些美国人怀疑美国力量的有限性,但没有人提出要放弃在世界上"行善"的信念。无论 是保守派、自由派、蓝领阶层、中产阶级、还是少数族裔,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美国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美国能够有所作为。   宗教信仰赋予了美国人"替天行道"的使命意识,宗教、社会、政治价值观中的自由、 民主、独立、开拓观念,使美国产生了"内圣外王"的领导欲。"为天地立心",推广美 国价值观;"为生民立命","保护并完善"全人类的"民主"制度;"为万世开太平", 依靠自己强大的力量,建立所谓民主和平的世界,这是冷战后美国的世界追求。   宗教赋予的"命中注定要拯救世界"的狂热的使命感,对异己的价值观特别是共产主 义的仇视,对美国个人主义和政治制度的推崇,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优越感,对美 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迷信,构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如果说美国外交真有"命 中注定"的因素,那么它"命中注定"要遇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弹和抵制。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