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霸权梦》之第四章
作者:王缉思 李晓岗 来源: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时间:2000-12-28
第四章 美国经济的全球化         冷战结束不仅推动了国际关系的缓和,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进程。在信 息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的企业、商品、资金以更大的速度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商品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美国经济正日趋全球化。   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知识和信息 成为主要经济资源引起经济活动跨越国界而成为全球性活动,美国的信息、技术、资本、 劳动力、生产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目前美国的互联网已几乎连接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一、 贸易的全球化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美国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1986年到1993年,美国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11.2%,进口贸易年平均增长8.6%。 1992-1996年,美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6.2%,高于5%的全球贸易增 长率,相当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1950年、1960年、1970年,美国对外贸易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7%、7.0%和8.5%,1986年上升到14%,1996年达到24%。 1970-1994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增加了1261%,大大超过国内产量的566%增长。出口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建筑业和钢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   美国与其他国家及其企业的经贸技术联系、合作大大加强。80年代末美国实行全球经 营的企业仅占美企业总数的20%,现在已超过60%。1982年到1994年,美国跨国公司母 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从471.26亿美元增至1343.11亿美元,在美国总出口 额中所占比重从33.3%增至36.3%;进口额从392.88亿美元增至1194.38亿美元,在总额中 所占比重从37.4%增至42.7%。现在美国消费石油的一半以上依赖进口,一大批就业机会取 决于全球贸易。   贸易的发展增加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出 口大国地位。1995年,在230多项进出口产品分类中,美国占有10%-20%份额的产品达82 项,占据20%-30%的有26项,占有30%以上的有10项。1997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占全 球贸易额的14.7%,其中出口额近70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发达国家。1997年,在美 元升值的情况下,美国的出口仍比1996年增加了16%。1989年美国商品出口3621亿美元, 进口4774亿美元,1998年分别增长到6702亿美元和9172亿美元。   在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的比例较大。信息技术产品、飞机、光学电子产 品、生物技术产品、汽车及零配件、工业机械、电力设备、武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占出 口额的60%以上。1995年,美国民用飞机出口额为256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6.4%,仅 此一项产品就占美国出口额的5%。1991-1995年,美国武器出口平均每年递增6.9%;1995 年,出口额达39.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59.4%。美国还是世界最大的软件出口国,其计算 机软件及其服务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5%。在全球3000多亿美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中,美 国占三分之一左右.。   美国在农产品和其它自然资源等一系列范围广阔的领域也保持着强有力的相对优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1992年,美国谷物出 口占世界大豆市场的66.3%,玉米市场的69.7%,小麦的36%,棉花的30.6%。1993年,美 国出口粮食8805万吨,占世界市场的38.2%。1993年,农产品出口额437亿美元,占出口 贸易的9.6%,1998年上升到518.3亿美元。农产品的10大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加拿大、 墨西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埃及和俄罗斯。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劳动 生产率高,农产品产量远远超出国内的消费能力,农业的发展只能依赖出口。   美国不但是世界上商品贸易第一大国,也是服务贸易第一大国。美国发达的服务业推 动了对外服务贸易的增长,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发展一直高于商品贸易的发展, 1980-1994年,美国的服务出口贸易增长了三倍,年平均增长10.6%;同期,商品贸易增加 一倍多,平均年增6.1%。1994年,美国的服务出口达195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出口贸易 的25.2%,1997年则占出口贸易的27%,在美国商品贸易连续几十年巨额逆差的同时,服 务贸易一直保持大量顺差。1997年,顺差高达877亿美元,1998年虽略有下降,但也有盈 余789亿美元。服务贸易对于弥补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起了重要作用。   科技优势使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技术出口国的地位,垄断了世界信息技术市场。 微软、英特尔、网景等美国公司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代名词。1989年,美国技术出口额为138 亿美元,1996年上升到3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近12%。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美国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现在美国有3.7万个企业生产出 口产品,10.5万个企业经营出口业务。制造业中每6个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为出口商 品工作。   在美国产品大量供应国际市场的同时,美国国内市场也依赖于国外商品。美国是世界 上最大的商品进口国。进口额是世界其它国家出口总额的约20%。1997年,进口额近9000 亿美元,远远高出位居第二和第三的德国和日本的总和。1995年,在全球贸易230多项产 品分类中,美国有100项进口额占世界市场的10-20%,34项占20-30%。   巨大的消费能力使美国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出口对象。美国市场容纳了拉丁美洲出口 商品的50%,亚洲的21%,非洲的18%,整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22%,除美以外的工 业化国家出口的23%。按美方统计数字,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中国、菲律宾、以色列、 委内瑞拉等对美出口占本国出口30%以上,其中,加、墨两国对美出口竟占本国出口总额 的80%。   美国的对外贸易自1975年以来一直保持逆差。商品的进口额连续20多年一直高于出 口额,外贸赤字逐年扩大。商品进出口赤字从1989年的1152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1767 亿美元,1997年的2103亿美元,1998年又进一步增加到2469亿美元。石油是造成美国贸 易逆差最大的单项商品,1996年,石油进口额高达727亿美元,因此,石油价格的稳定与 否直接影响着美国的经济发展。汽车及其零配件的进出口逆差仅次于石油,1997年为639 亿美元。   从近年来美国商品的进出口地区看,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970年,在美国产品十大出口对象中,没有一个亚洲发展中国家。1993年,韩国、台湾、 新加坡名列美国的十大市场之中;与此同时,中国、中国台湾和韩国分别成为美国的第四、 第六和第八大商品供应国。1993年,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其对欧 洲出口的1096亿美元。1994年初,美国商务部将经济增长最快的12个国家和地区,评定 为其加强经贸联系、促进产品出口的10个"主要新兴市场",即中国经济区(中国大陆、 香港和台湾地区)、印尼、印度、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 1994年,美国对10大新兴市场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0%;美国计划到2000年,将其所占 比例增加到40%-60%。1995年7月,美国又将东盟7国纳入新兴市场。美计划10年内将 向上述新兴市场的出口扩大到1万亿美元,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仍然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但重要性在不断下降。1993年,在美国的十大 出口市场中,发达国家有六个,分别是加、日、英、德、法、荷;在十大商品供应国中, 发达国家也占了六个,分别是加、日、德、英、法、意。1995年,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商品 贸易额为2800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1%;与日本的商品贸易额为1684亿美元, 对日本的进出口分别占美国对外贸易的11%和16%。目前,美国出口商品的23%销往西欧, 进口商品的20%来自西欧。   从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在美国贸易中的作用在减小。1972年,美国向发达国家的 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72.4%,1992年,下降到57.7%,1995年再降至55%;而同期,美国 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占其出口总额的27.6%上升到42.3%,1995年,又上升到45%。由 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今后它们对美国高技术产品、技术、设备、资本的需求将会 进一步加强,在美国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继续上升。   贸易的全球化造成美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外出口的刺激,国外市场关系到美 国国内的兴衰,只有扩大市场占有,才能推动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许多严 重依赖对美国出口的国家而言,,美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它们的经济发展。贸易的全 球化使美国与一些国家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二、 生产和投资的全球化   生产和投资的全球化是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技术的进步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自由化潮流促成了美国跨国公司史无前例的迅猛发 展,飞机、传真机和计算机使跨国公司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司。美国跨国公司以 本国为基地,通过跨国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投 资、贸易、金融和产品技术开发,将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范围的生 产、经营体系。例如,国际电报电话公司(AT&T)在60多个国家设有140多家子公司, 经营200多家分公司和企业。埃克森公司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炼油厂或销售机构,经营 数万个加油站。埃克森公司通过各具优势的分公司,分工协作,提高经营效率。分公司埃 克森化学公司负责在世界各地的化学工业生产和经营,分公司美国埃克森公司负责在美国 国内进行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生产、提炼、运输、销售等,分公司埃克森国际公 司负责公司产品在国外的销售。   美国是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1993年,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中,美国 有161家,占32%。1997年,美国有跨国公司3379家,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达18901 家。1997年,在全球最大的十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六家,在年销售额100亿美元以上的 9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5家。   生产剃须刀等产品的吉列集团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全球性公司。该公司奉行"世界各地 皆为本地市场"的经营观,吉列集团公司总裁阿尔*蔡恩说:"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经 营业务,全球公司则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国家。我们知道,阿根廷和法国是两个不同的 国家,但我们对待它们却没有区别,他们都需要剃须刀。我们卖给它们同样的产品,使用 同样的生产方式,采取相同的合作方针,甚至广告宣传的内容都一模一样。当然,使用的 语言不同。" 吉列公司采用的这种统一的经营战略一直颇有成效。5年来,该公司的净收 入以每年16%的幅度猛增;其股票价格自1987年以来平均每年上涨33%。世界上几乎所 有地区都有吉列公司制造的剃须刀、电池和钢笔等产品。它在全球剃须刀市场所占的份额 为70%。   由于起步早,经验丰富,在世界经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美国跨国公司都具有巨大 的竞争力。波音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埃 克森公司、强生公司等都分别处于本行业前列。1997年,名列美国前十名的公司销售额都 在500亿美元以上,其中,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500亿美元。另外, 微软公司在软件方面,美国美亚国际保险公司在保险方面,麦当劳公司在快餐方面,沃 尔 *马特公司在零售业方面,麦金西公司在管理咨询方面、如意玩具公司在玩具零售方面 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生产体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资源开发型,即由美国公 司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与石油、煤炭等资源拥有国共同开发和生产。第二种是工序 分工型。即美国公司与其他国家分别承担不同工序,合作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一般情况下, 往往是美国从事技术密集型工序的生产或加工,其他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工序的生产。这 种合作主要是在美国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特点是美国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发展中国 家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以上两种形式本身体现着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目前,美国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在零部件生产方面实行分工,与其他 国家利用各自在某些零部件生产上的专业技术优势,分别生产一项产品的不同部件,共同 完成该项产品的生产。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生产的计算机里,70%的零部件是在日本 和新加坡生产的,波音公司28%的零部件是由1600多家美国和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的或 加工的。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开发的电梯新产品,则是充分利用各国的专业优势,在法国制 造电梯门,在德国制造电子元件,在日本制造电机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完成的。这 种全球化的生产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个国家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而且促进了产品及其部件的国际标准化,提高了美国产品生产和产品标准全球化程度,加 深了美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规模经营和灵活性是跨国公司的两大优势。把这两种优势应用于全球市场,跨国公司 可以减少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同时,能够使技术创新被应用于全球范围的经营而不是仅仅 应用于某个单独的工厂,技术创新的价值得到放大。   全球化经营还使公司的运作更加灵活。例如,吉列公司对亚洲金融危机作出的反应是 削减在该地区的营销开支。吉列总裁蔡恩问道:"我们眼下有什么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财 力在马来西亚销售我们的产品呢?我们可以把经营的重点从亚洲转向东欧。"   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提高自己的国际化程度。   发达国家是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其目的是绕过当地的贸易障碍,维持 对当地市场的占有。美国对欧盟15国的投资1995年累计3154亿美元,占美国对外投资的 44%,1995年,美国对日本的投资总计392亿美元。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1989-1992年,美国对拉美的投资增加了 34%,对亚洲(除日本外)增加了56%,分别相当于对欧洲投资增加幅度的1.3倍和2.1倍。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1951-1982年,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投 资累计180多亿美元,而到1992年,就已增长到600亿美元。   90年代后,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有了较大变化,合并和收买其它跨国公司成为主 要的方式。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规模成为企业生存和的关键,许多公司都希望扩大自己 的规模,而购买另外一家公司的基础设施和商标名称比一切从头开始便宜得多。"赢家通 吃"也成了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名言。   1995、1996、1997年,美国企业合并总值5188亿美元、6588亿美元、9200亿美元。 1998年仅上半年,合并总额即达9455亿美元。1996-1997年,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 造公司的美国波音公司不满足于现状,以133亿美元兼并世界第三大飞机公司麦道公司, 成为世界航天领域的"巨无霸"。1996年,美国通信公司与英国电信公司合并组成协和公 司,年营业收入跃升至400亿美元。美国美林证券公司兼并英国最大的资金管理公司-- 水银资产管理公司,客户总资产达4500亿美元。仅1997年上半年,美国就兼并了305家 欧洲公司。1998年,克莱斯勒公司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合并总值高达920亿美 元,合并后的公司后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制造商。   1999年,巨型企业兼并的消息更是接踵而来。3月,美国百慕大的全球电信公司宣布, 出资112亿美元购买比它更大的美国电话公司--边疆电信公司。合并后,两家公司将用 长度超过113600公里的光纤电缆连接全世界的159个城市。不久,美国雅虎公司宣布以60 亿美元兼并网上广播公司。5月,美国西部公司和环球通信公司宣布,它们各持50%的股 份进行合并,从而建立一个市场价值大约为750亿美元的"环球通信公司"。路透社集团 公司与道-琼斯公司宣布,它们将利用它们的数据库服务系统组成一个各持50%股份的合 资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决定出资53亿美元购并湾流航空公司,从而使这家公司成为不仅可 以生产国防用途的飞机,而且可以生产商用飞机的巨型公司。9月,美国娱乐传播业巨擘维 亚通讯公司在纽约宣布,该公司出资350亿美元兼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当年美 国娱乐传播业中最大一起兼并。   2000年1月10日,全球媒体和娱乐业巨头时代华纳公司与最大的网际网络公司"美 国在线"宣布将纯粹以股票交换方式合并,成立将国际网络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新多媒体 公司。这家公司将被命名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但使用美国在线公司的企业 识别标志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上市。新公司的市值估计达3500亿美元,年营业额将超过300 亿美元。新公司将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娱乐和通讯服务。这次兼并据称是迄今为止 最大的一次公司合并案。整个合并过程将于2000年底结束。   以上这些巨型合并是美国历史上未曾经历过的,有人说美国公司"此刻处在历史上合 并最集中的一段时期。"   合并造成跨国公司规模急剧扩大。一位专家说:"人们都是用规模经济的观点看待一 切问题。如果你不是一个一体化的全球性公司,你可能会落在后面。"为了论证巨型公司 的合理性,美国的营销学专家提出了"三方法则"。该法则认为,三家大公司最终将占据 本行业至少60%的市场。汉堡包市场由麦当劳快餐店、汉堡包王快餐店和温迪快餐店三分 天下。耐克、阿迪达斯和锐步是运动鞋制造业中的三巨头。而美国超市货架上摆放的谷类 早餐食品中的大多数是由凯洛格公司、通用食品公司和波斯特公司生产的。虽然"三方法 则"过于狭隘,例如,汽车制造业可能有能力容纳五、六个世界级的生产商。但不管数量 的多少,仅仅几个公司就能控制将来的许多经济部门。一位对合并持异议的学者讽刺说: "我们最好把美国所有的公司都合并在一起。美国经济开始展现出由中央计划控制的苏维 埃经济的特点。"   90年代以来的的购并潮中,企业并不是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或经营的多元化,而是立足 于自己拥有优势的主营领域进行有选择的购并。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进行经营管理改革。 这种改革主要是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实行网络化经营,减少中间层次,裁减人员,以达 到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的目的。另外,企业之间建立网络以便利合作,企业与顾客连网, 以随时掌握了解市场信息。通过重组和网络化经营,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技术的信 息、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这样,通过合并,美国跨国 公司率先完成了全球化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了规模,增强了竞争力。   除合并收购外,美国大跨国公司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实力不相上下的其 他大公司建立合伙关系。   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公司与荷兰壳牌公司建立"跨国联盟",美国联 合航空公司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瑞典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泰国航 空公司、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新西兰航空公司等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联盟。美国国 际商用机器公司在软件上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硬件上与微软公司结盟。昔日曾互为对手 的大公司,为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加强各自的竞争力,扩大各自对技术、 市场的占有,摈弃前嫌,结成联盟,寻求合作发展。这样,跨国公司在保持自己原有优势 的同时,得以分散风险并获得协同经济效益。   不同企业间的联合,具体目标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工业企业间开展合作,是为了分摊 成本,分担风险,使自己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汽车、化工、家电等 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为了尽快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进行联合,则是着眼于技术优势互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分担风险,以最小的成本投入, 换取最快、最大的效益。因此,跨国公司间的合作都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取人之长, 补己所短,所以,它们一般不在自己具有主要优势的部门开展合作。   麦当劳等企业之间的联合在跨国公司中具有代表性。   1998年3月,来自109个国家的1.8万名麦当劳雇员在奥兰多召开的一次的大会展现 了麦当劳与迪斯尼以及可口可乐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可口可乐公司的新董事长道格*艾 弗斯特亲临现场道贺,并保证对他最大的主顾继续提供支持,迪斯尼公司则宣布给予与会 的麦当劳雇员们特别礼遇,让他们先于公众之前参观了迪斯尼新开的动物王国乐园,而麦 当劳是其中一个景点恐怖园的赞助商。在动物王国乐园外面,建有时髦漂亮、以迪斯尼世 界为主题的的新麦当劳快餐店。员工们身着有迪斯尼公司许可的显示麦当劳特色的制服, 在快餐店中间的一个超大型可乐瓶旁可分发可口可乐。麦当劳、迪斯尼和可口可乐三家公 司订立的合作协议是:联合使用商标,建立营销联盟,联合研究开发项目等。合作的目的 是相互借助对方,扩大自己的影响,把自己的业务扩展到全球各地。例如,根据协议,可 口可乐一直是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唯一软饮料供应商,   当被问及可口可乐公司收入的多大比例来自与其他公司的结盟时,总裁艾弗斯特回答 说"100%",他解释说,这个软饮料巨头赚的每块钱都来自某种形式的经营伙伴,比如灌 装厂、分销商等等。三公司在董事会层面上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当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 罗伯特*戈伊苏埃塔去世时,世界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都下半旗致哀。有人将三方合作的 原因形容为,最漂亮的姑娘选择最英俊的小伙子。但对于有人问为什么这三巨头不干脆互 相渗透,购买彼此的股份?三方都不屑一顾,认为在一个自己没有经验的行业中投资是浪 费资本。   通过跨国兼并和合作,跨国公司立足于自己具有战略优势的领域,互通有无,优势互 补,组建规模更大、更合理、更有效率的公司,实现强强联合。美国跨国公司降低资本投 入,扩大经营规模,减少技术开发风险,利用当地合作者的优势,绕过所在国的限制措施, 减少了竞争对手,避免了两败俱伤,提高了自己的渗透能力和拓展能力,加大了市场占有 份额,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强了美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   全球化的业务需要全球化的管理。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大,分支机构多,产品种类杂, 业务复杂,为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 跨国公司有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但由于企业、市场散落在世界各地,投资环境、销售环 境复杂多变,生产工艺多样化,跨国公司又有分散经营的原则。国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可 根据市场情况,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有自主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灵活 性和适应性。   遍布全球的业务带来了管理人员来源的全球化。为更有利于在所在国打开局面,美国 跨国公司还大量雇佣当地精英人才,利用他们了解市场、熟悉当地政策,掌握先进科技知 识、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的优势,加快拓展业务。这既有助于减少与所在国的矛盾,又有 利于网络大批人才,为长远发展准备后劲。   全球化的业务也需要全球化的意识。现年68岁的蔡恩本人就是吉列公司"世界各地皆 为本地市场"这一经营战略的化身。他的父母都是欧洲人,他在纽约长大,母语却是法语。 为了确保世界各地的经理们协调一致,吉列公司让他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部门之间相 互调换,频繁的调动使这些人成为可以传递思想的"点子使者"。 效力于吉列集团的管理 人员在最初的十年中要调换3至4个工作地点。近年来,吉列公司则侧重于增加去海外工 作的美国人的数量和外国经理人员到美国工作的时间。   跨国公司从全球范围制定其经营战略,根据最佳配置原则考虑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 国、技术开发国、产品销售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与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组织网络,从 世界各地选拔任用管理人员,这样,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了跨国界的生产系统。国界 意识淡漠了。   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依靠东道国的人力或自然资源,通过 在国外投资生产,把生产扩大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生产、经营体系。改变了传统 的以掠夺资源和和占有领土为主的对外扩张方式。跨国公司由于在当地使用廉价的资源和 劳动力,获取了远高于国内的投资利润率,东道国获得了原来缺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 验、就业。双方合作的方式虽然也存在不平等,但又是互利的,这种合作方式将给双方带 来和平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美国金融业的全球化   随着生产、贸易的全球化,美国金融业也在向全球化发展。   首先,美国银行的规模日益扩大。90年代美国的跨国并购,尤以银行业最为突出。1995 年美国银行业有1000多家银行卷入并购,合并总值1500亿美元。1995年,美国第一联合银 行与美国第一保险银行合并。资产分别是美国第四和第六的银行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 顿银行合并为新大通银行,总资产2970亿美元,超过了原来第一的花旗银行。1997年,美 国摩根-斯坦利银行与迪安-威特公司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公司。仅1998年4月一 个月,美国就发生了三起大银行兼并。先是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合并,交易额677亿美 元。接着,美国国民银行和美洲银行合并,成为美国第一大银行,总资产高达5700亿美元。 不久,美国第一银行和芝加哥第一底特律国民银行合并,交易额275亿美元。1999年3月, 总部设在波士顿的美国弗利特金融集团以160亿美元收购波士顿银行,合并后成立的新银 行名为弗利特-波士顿银行,拥有资产近1740亿美元。并购潮中,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从 90年代初的12000家,下降到不足10000家。通过并购,小银行被淘汰,大银行增强了实 力,提高了经受全球化风浪的能力。   其次,美国大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增加,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全球银行系统。 1960年,美国只有8家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仅40亿美元。现在,100多家美 国银行在国外设立了分支结构,总资产高达5000亿美元。这些银行分支机构大都分布在与 美国有重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东亚和伦敦。   再次,美国跨国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跨国银行向跨国公司提供发展贷款,为 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信贷,从事保险、国际信托、国际现金管理等业务等。跨国银行已成 为美国全球化经济的动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美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电脑网络与国外金融市场联系在一起,成为 24小时运营的国际金融市场。经纪人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在瞬间进行价值数十亿美 元的生意。高效率的金融交易网络使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在瞬间就可以从一个地方转到世界 的另一个地方,这在扩大金融业务领域,促进金融的繁荣的同时,又为金融投机创造了条 件。   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但也 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吹草动影响到美国,使之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1994年底,墨西哥 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美元一度跌破战后汇率 的最低点。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动荡又冲击到美国各大股市,受其影响,1997 年10越7日,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一天下跌554.26点的历史记录。1998年,亚洲金 融危机向全球蔓延。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将卢布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并推迟偿 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俄罗斯再度爆发金融动荡,导致美、欧股市和汇市剧烈波动。美 国的金融资产因此遭受巨大损失,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金融挑战"。为稳定国 际金融秩序,美国大力推动国际救援行动。在美国支持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1997年批 准给泰国172亿美元、印尼230亿美元、韩国570亿美元的援助后,1998年8月向俄罗斯 承诺230亿美元的援助,11月又决定向巴西提供415亿美元的援助。美日在亚太经合组织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还决定向亚洲地区增加100亿美元的贷款。   亚洲金融危机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第一场重大危机,它使美国金融领域 受到极大冲击。制订"交通规则"以减少金融动荡的次数和幅度,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 融风险已成为确保美国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多次表示,要尽快召集全球 金融会议,探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四、经济摩擦的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使美国的利益遍布全球,既然利益无处不在,矛盾就无处不有。美国与 其它国家的利益冲突也随之增加了。   冷战时期,外部的苏联威胁加强了西方国家间的凝聚力,对共同安全的需求掩盖了它 们在经济上的分歧。冷战结束后,外患减少,内忧增加,美欧经济矛盾开始突出。   进入90年代以后,美欧之间的贸易增长幅度继续低于美国同亚洲地区的贸易。但是, 美欧仍然是最大的相互投资伙伴。1991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提出一项关于 削减农产品和出口补贴、进一步开放市场的一揽子协议,得到美国的支持,而遭到欧共体 国家的集体抵制。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由此搁浅,美欧互相攻讦。   1992年2月,美国副总统奎尔为逼迫欧共体在贸易谈判中让步,竟以放弃保护欧洲安 全相要挟,警告欧洲人"乌拉圭多边谈判同北约是联系在一起的"。欧洲人对此强烈回击, 使布什总统不得不出来澄清奎尔的讲话,否认贸易谈判同安全问题的联系。   美国一直指责欧洲"空中客车"民用飞机生产享受政府补贴,不公平地同美国波音公 司竞争市场。1992年初,美欧刚刚就有关削减民用飞机生产补贴问题达成协议,又开始在 农产品贸易、纺织品贸易、世界劳务市场、军火市场等问题频频争吵。农产品补贴问题是 美欧之间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主要问题。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由于欧洲农业出口大国 特别是法国一直依靠欧盟的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价倾销,妨碍了美 国的农产品销售。双方围绕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报复和反报复。   近年来,美欧又在牛肉、航空以及美国公司在中美洲生产的香蕉等问题上产生矛盾。 由于美国的这些产品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为阻止其对欧洲市场的冲击,保护当地的农 场主和飞机制造商,欧洲以美国飞机有空气噪音污染、 牛肉含人工生长激素等为借口,对 这些产品实行高关税或干脆禁止其进口和经营。愤愤不平的美国几次在世界贸易组织状告 欧盟。虽然美国胜诉,欧盟却仅仅在表面上采取一些敷衍措施,实际上仍我行我素。大失 所望的美国数度扬言采取报复行动,对欧洲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实行惩罚性关税。   1999年3月美国宣布,美国将对来自欧盟15个成员国的价值9亿多美元的81种商品 征收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禁止进口美国的含激素牛肉的做法。4月,美国政府公布了由 于欧美香蕉贸易战而对欧洲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最后名单。根据该名单,被征收100%惩 罚性关税的欧洲产品中最主要的是包装材料,总额高达8800万美元。1999年7月,美国又 宣布,从7月29日起,美国将对来自欧盟的价值1.168亿美元的猪肉和其它食品征收100 %的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对美国含激素牛肉实行的进口禁令。   在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美欧也各行其是,难以协调。例如在1992年前后,美国为 刺激经济回升,采取压低利率的政策,而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利率居高不下,使双方发生 争论。   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诞生。对于欧洲一体化进 程加快,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启动,美国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表示谨慎的欢迎, 又担心美国经济和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和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因此力图通过加强同欧 洲的经贸关系,促使欧洲对美国的贸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1995年6月,美国 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公开倡导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谈判的问题。 欧美各国纷纷表态,支持泛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欧必须采取 协调行动,但其经济利益的差别和波动周期的不同步又使合作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边美欧吵得不可开交,那方美日还在纠缠不休。美日贸易争端主要围绕市场准入问 题,即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取消对外国产品的限制,向美国产品开放市场。虽然在美国贸 易制裁和"超级301条款"的压力下,日本一再通过协议和口头承诺,表示要减少顺差, 扩大市场的开放,但并无实质性改进。   个别日本产品特别是汽车及其零配件的市场壁垒问题,也是日美摩擦的一项主要内容。 汽车工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涉及250万人的就 业。汽车及其零配件是美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汽车也是日本的经济和贸易支柱。由 于日本一面大力向美国出口汽车及零配件,一面通过各种措施限制美国的同类产品进入日 本市场,致使日本对美保持巨大的贸易顺差。汽车贸易逆差是美日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美国对此一直心怀不满。鉴于双方多次谈判,都没有取得进展,1995年5月,美国宣布对 日本实施每年达80亿美元的制裁。压力之下,日本作出妥协,但仅是意向性的同意采取开 放汽车市场的措施。由于双方经济剪不断,"离"更乱,美国暂时作罢。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上,美国相对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在双边贸易关系中常常 坚持强硬立场。仅1994年6月到1995年3月,美国就引用"普通301条款"对中美知识 产权协议、香蕉进口制度进行了7次调查。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美国还频繁对发展中国家 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1999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宣布,美国政府将根 据美国国内贸易法有关条款,针对欧盟、印度、阿根廷、韩国和加拿大的某些"不公平贸 易做法",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7项新的诉讼。在这7起贸易纠纷案中,涉及欧盟和韩国 的各两起,涉及印度、阿根廷和加拿大的各一起,涉及的贸易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知 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程序等。7月,美国决定对包括韩国、墨西哥和台湾在内的八个国家 和地区的不锈钢征收高达59%的反倾销关税。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使用反倾销、反补贴措 施限制进口次数最多、涉及贸易额最大的国家。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纠纷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 额,减少摩擦,90年代以来,美国改变了过去不支持区域化的态度,积极参与创建、扩大 和深化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集团,试图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是美国这一努力的突出成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前身是1988年的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   加拿大与美国地理上毗邻,经济上发展水平相当,产业上互补性强,是美国最重要的 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1986年,美加贸易总额1262亿美元,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额565 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5.3%,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占加拿大出口额的78%。贸易上 的密切往来使双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加拿大希望维持并进一步扩大在美国的市场份 额,美国则打算依靠自己的科技优势,拓展加拿大的服务市场。这种相互需求促使双方在 1988年1月达成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相互取消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额限制,在十年内 完全取消关税,为对方商品销售、投资和大多数服务贸易提供国民待遇。协定在1989年1 月实施后,双边贸易增长迅速。199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463亿美元,美国对加出口达到 1143亿美元,与1986年相比,几乎都翻了一番。   虽然与加拿大相比,墨西哥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但两国在经济上有很 强的互补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墨西哥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例如,美国 的飞机、电脑、机械设备在墨受欢迎,美国则需要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双方经贸 关系因此也十分密切。为了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美、加、墨三国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于 1992年5月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1994年1月1日,美、加、墨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美国在美 洲建立起一个拥有3.6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6.4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达1.2万亿美元的 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该协定涉及三国间的商品、劳务、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 知识产权、贸易争端及解决等问题。协定生效后,三国间65%的制成品关税立即取消,另 有15%的制成品在5年内取消关税,区域产品关税将在5年内取消,其余商品的关税在6-15 年内逐步取消。协定规定,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电信市场,采取措施防止外国产品经 墨西哥流入美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度,为美加投资者提供国民待遇, 允许工商管理人员在三国间自由流动。   协定签定的当年年底,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就增长了16%。协定签定的两年中,美对 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11%,增加了291000个就业机会。199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 达600亿美元,其中对加、墨的出口为120亿,创历史最高记录。1998年,北美自由贸易 协定三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5114亿美元,相当于1994年协定生效前的4倍。1998年,美 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额比1994年增加了66%,达到2350亿美元。墨西哥已成为美 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第二大市场。对加墨贸易的扩大,对美国减少贸易赤字、缓解联邦财政 困难、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极大地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1994年以来,墨西哥的出口额 翻了一番,从每年600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200亿美元。墨对美出口增加到近1000亿 美元,墨西哥因此成为继加拿大和日本之后美国市场的第3大供应国。墨西哥发展中心负 责人、经济学家路易斯*鲁维奥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墨西哥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也是墨西哥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工具,因为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这些投资提供了就 业和技术转让的机会,也通过供应链间接地提供了出口机会,并使劳动者和管理者得到锻 炼。除此之外,还提供了向美国市场的出口保证。"   协定还增加了墨西哥的出口和外资的流入。许多需要大量劳动力完成的工序转移到了 墨西哥,特别是纺织、汽车和电子3个部门。以纺织业为例,在协定生效前,年销售额2 亿美元的美国魁克纺织公司没有得到对墨西哥出口产品的许可。但是自从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生效起,它在墨西哥联邦区和瓜达拉哈拉设立了办事处。魁克纺织公司的董事长拉里*利 本诺说:"这是一种自然的联合。美国生产布料,而裁剪和缝纫工序则在墨西哥完成。这 些工序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完成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服装生产由 亚洲转移到了墨西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墨西哥的服装生产者是从美国购买很多布匹作 为制衣原料的。"1998年,墨西哥成了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最多的国家,已超过了中国。一 些汽车制造商,如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也在墨西哥设立了越来越多 的工厂。例如,德尔菲公司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墨西哥生产零配件的子公司,它已经成 为在墨西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最主要的私人企业,拥有2.7万工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美国为以北美为基地,向其他主要经济区域渗透而迈出的 重要一步。《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达成后不久,美国又提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计划, 准备分三步走,即先接纳智利,再接纳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哥斯达黎加等,最 后接纳拉美其他国家,建成由美洲30多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实现整个美洲的贸 易自由化。在美国推动下,1994年迈阿密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达成原则协议,1995年签署行动纲领。   美国对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以及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也表现出了积极姿态。亚太地区 拥有世界人口50%,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0%,是极具潜力的市场。美国通过亚太经合 组织一再呼吁召开亚太首脑会议,建立开放的亚太经济贸易体系。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 成员国签署《茂物宣言》,确定了在亚太地区分阶段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原则;1996年各国 又签署了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马尼拉行动计划》。与此同时,为了向欧洲渗透,美 国还于1995年提出了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设想。   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是美国为减少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冲突、缓和 激烈的竞争和矛盾、加强经济合作关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但是,美国发起的以北美自由 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集团对成员国规定的优惠和权利,又是对非成员国的歧视。例如, 为防止亚洲和欧洲产品经由墨西哥进入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纺织品产地作了严格规 定,规定只有北美地区生产的布料制成的服装方可享受免税待遇。这就意味着只有加入以 美国为核心的经济集团,才能取得类似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状况。   面对歧视和诱惑,一些国家竞相向经济最发达的美国靠拢。美加墨达成北美自由贸易 协定后,阿根廷、智利等国领导人先后访问美国,先后有29个拉美国家和美国签定了框架 性贸易和投资协定。拉美国家还积极响应美国的倡议,于1994年12月在迈阿密举行了美 洲34个国家首脑的集体会谈,一致同意2005年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最后期限。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成为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样板",这个样板 暗示的是:顺我者昌。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美加)和发展中国家(墨)组成的区域集团。同 时协调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一方面为美国将来在其他区域集团中的主导行动 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区域集团由于相互削减或取消关税,加速了资本、 商品等的自由流动,促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相互依存,美国对其他 国家的经济依赖也增加了。    六、 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美国提供了庞大的全球市场,增加了其经济扩张的余地,美国跨国公司 可以利用其全球性生产经营网络以及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销网点多等优势,中小企业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向海外市场发展。因此,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经 济的全球化,给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大大增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美国经济结构和政治倾向的多元化。美国经济的核心 是巨大的公司财团。用第一届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的话来说, "这些核心公司宏伟的总部大厦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神殿,代表着国家的权力和信心。" 然而赖克又指出,到了90年代,许多核心公司已经由外国人控股掌握,其外国雇员和工人 也迅速增加。如1990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全世界的雇员中有40% 是外国人, 而且这一百分比还在增加。经济全球化要求跨国公司的领导人一心一意地追求在世界任何 一个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的利益。美资公司的美国经理并不缺乏爱国精神,但是他们在投 资的时候只能以最大的利润为目标而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美国制度没有任何特殊手 段使美国公司大老板为国家着想,而且一旦美资公司承担为美国的国家目标服务的特殊责 任,那么它们同其他公司相比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对外国资本、市场和人才的依赖,使美 国跨国公司的"政治忠诚"出现变化,在美国同外国的政治争端中,这些大公司有时反而 不支持美国政策,特别是当这些政策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时候。当美国一些政治势力威胁 要用对华最惠国待遇为武器制裁中国时,波音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表 示强烈反对,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子。   在经济上,有收益就必然有风险,有代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风险,在美国经济 的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转变为美国自己的风险。同时,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依赖于 其他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美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例如,东亚地区远离美国,但那里发生的金融危机却给美国经济造成冲击。1998年, 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减缓。1998年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比1997年的 1552亿美元激增了50.4%,增至2334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各国对美国农产品和 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大幅度降低,1998年美国产品出口额减少了1.2%,降至6711亿美元, 为过去13年里的首次下降。199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518.3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54 亿美元,降幅达9.5%。同期,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上升2%,达到370.7亿美元。这使得 美国1998年的农产品贸易盈余比1997年剧减30%,降至148亿美元。同时,由于日本等 国家到美国旅游人数的减少,美国的服务贸易盈余也从1997年的877亿美元降至789亿美 元。投资收入赤字则从1997年的53亿美元剧增至225亿美元。1998年美国的进口增加了 10.4%,但出口仅增加1.5%。   美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结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无论是全球性的跨国问题还是许多 国家的内部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发展有关。美国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越多,同它的贸易额越大,就越关注它的国内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也越希望这个国家按 照美国的发展模式而发生转变。   全球化迫使美国在国际社会担负"责任"。为维护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利益,防 范全球或某一国家的经济风险或危机的蔓延和扩大,美国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力图稳定 全球经济秩序。当别国出现困难或危机时,为避免波及自己,美国会采取"主动出击"的 政策,即通过提供援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帮助解决问题(例如在1995年墨西哥发生金融 危机后,克林顿行使总统特别权力,提出了50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或者采取"被 动防御"的态度,加强金融防范措施,"御敌于国门之外"。以避免波及自己。   美国经济的全球化,需要美国与其他国家更广泛和深入地协调与合作。美国经济的全 球扩张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它在经济政策上的霸道行径遭到各国谴责和抵制。对其他国家 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加,使美国以关闭市场等手段进行的贸易制裁既损人又不利己。 为避免损及自身,美国今后在采取经济制裁时,必须更加慎重。   美国经济的全球化增加了它对全球资源、市场、商品的依赖,使美国领导人和跨国公 司对国际局势异常敏感。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内外冲突、经济的衰退、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 都会对美国造成影响。资源和原料的供应是美国经济的命脉。美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 的原料和资源。国防工业所需的云母、石棉、锌、镉、钨等,80%以上需要进口。铁砂、铝 矾土、锡等,50%需进口。   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最突出表现在美国对石油的需求。美国所需石油的50%需要进口, 1998年日均原油进口量860万桶,而进口石油的大约三分之一来自海湾地区。1990年,伊 拉克吞并科威特,威胁了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的稳定,如果伊拉克进而控制了整个海湾地 区,就掌握了美国能源供应的生命线。伊拉克可以通过减少石油供应,促使世界油价暴涨, 给美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在1990年下半年,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世界油价上涨,美 国仅因此就增加了2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油价上涨还引起美国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带动 商品价格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原油每桶涨价 10美元,会造成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2%,经济增长率下降1%。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三 个月内,美国工业生产下降,订单减少,股票价格下跌,失业工人增加。正是出于控制中 东石油的动机,美国打了一场海湾战争。   全球化使美国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加深。存在决定意识,领先一步的美国经济全球化导 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率先打出全球化的思想大旗,配合它寻求经济霸权,以倡导国际社会 的"共同利益"为口号推进霸权目标。美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营造有利于本国企 业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国际社会为本国企业摇旗呐喊、鸣锣开道。它所提倡的经济 原则、规范、制度,都是符合、保护和拓展本国利益的。为迫使其他国家遵守它倡导的规 范,美国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对美国倡导的开放、自由化等 原则提出根本挑战。它们同美国的矛盾主要是具体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比如美国要强迫它 们开放某一领域的市场,而美国却在另一个领域对它们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又如美元同欧 元的竞争,美国的波音飞机制造业同欧洲空中汽车飞机的竞争,等等。   经济比较落后、开放程度低的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关注的自己的经济主权、保 护民族工业、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某些在美国看来是合情合 理的事情,在这些国家则是直接损害自己现实经济利益的,或从长远来说合理,但条件尚 不成熟因而无法马上实施的。为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其他国家必须以政府行为弥补自身 经济上的缺陷,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予以抵触。这样,双方势必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美国同中国的经济矛盾,则因政治因素的干扰而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中国进入世界 贸易组织问题最能说明这种复杂性。上文谈到,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极为重要的新兴市场, 美国跨国公司也极力向中国市场推进。美国领导人多次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有助于美国商品和资本打开中国市场,因而符合美国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又一直为中国 加入WTO设置重重障碍,企图压中国做出最大限度的经济让步和承诺。   双方在中国"复关"、"入世"问题上经历了长达14年的谈判,终于在1999年11月 达成一项"双赢"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进程大大加快。过去中美几次有希望在"复 关"谈判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都因政治关系急转直下而受到挫折。中美WTO协议以国际义 务的方式确认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一揽子方案和许多方面的确切时间表,反映了中国最 高决策层以开放驱动改革、以改革推进开放的战略考虑。   但是,任何以为WTO协议将戏剧性地改善中美关系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中国加入WTO将推进两国贸易关系和美国在华投资,固然是好事,但经济摩擦 也因此而更加频繁,涉及的领域更多。不幸的是,在双边政治关系还较脆弱的情况下,经 济摩擦不可避免地会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例如,美方的企业集团几乎肯定要抱怨中国履 行承诺不够彻底、"红头文件"干预、决策程序不够透明、统计数字不准确、官员腐败等 等,并且肯定要把这些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西方市场经济规范,进而施加压 力,要求中国按照他们那套去规范市场,改变运行机制。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差距甚大, 法律纠纷也会层出不穷。美国对中国市场化、法治化的期待值越高,中国进入WTO后所面 临的压力就越大。   其次,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对手的美国,在WTO谈判和执行协议的过程中,不仅有经 济利益追求,也确实有长远的政治目标。这就是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将中国 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加入WTO后,困扰了中美关系近十年的对华最惠国待遇问 题(现美国改称为"正常贸易关系"问题)理应一劳永逸地解决。但是,美国国会的反华 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而是要寻找取代最惠国待遇问题、牵制中国行为的新筹码。两国经济 关系更加密切,各方面的社会交往就会随之增加,美国人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渗透活动、 情报搜集活动也都将升级,从而添加政治麻烦。   在中国方面,某些产业的国内市场在"入世"后将受到冲击。由于劳动力流动迅速, 不同行业、地区的收入不平衡,竞争愈发激烈,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增加。美国人的 经济霸权、政治压力、文化冲击,不能不引起中国政府的抵制、舆论的揭露批评和社会的 反弹。"新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垄断和剥削"、"文化侵略"、"买办阶层"、"崇 洋媚外"等等,在很多人眼里正在从概念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时,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 的界限不那么分明了;哪些是西方企业界出于经济利益提出的要求(有些要求如保护知识 产权从长远看是合理的),哪些是借经济诉求而旨在破坏中国稳定的别有用心的政治图谋, 不那么容易分清;辨别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进行的改革,什么是西方逼迫中国采取 而中国不该采取的调整措施,在具体操作时也不那么简单。所以,至少在中国加入WTO后 的一段时间内,中美之间的经济纠纷和政治龃龉不但难以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时,人们往往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摩擦,以及穷 国与富国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相互依存,是一种很不 对称的互补关系,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获益大于发展中国家,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的局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富国同穷国的关系本质上是剥削者同被剥削者的关 系。但是,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才 能取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力图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些拒绝开放或者内乱不止的国家, 会被全球化遗弃,陷入更大的困境。从这点上可以说,全球化是一个进行生存竞争的充满 风险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们往往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而且扩大了穷国 国内和富国国内的收入差距,从而加速了全球范围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进程。尽管人人 好象都承认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当1999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 开会时,却由美国人发起了反对该组织的急风暴雨式的示威游行。美国许多劳工组织和普 通劳动者愤怒地指出,贸易全球化带来了美国跨国公司的丰厚利润,却造成了国内一些产 业的凋零和这些产业中更多的失业者,使国内贫富更加悬殊。   在发展中国家,也只有部分人甚至小部分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麦当 劳等快餐店在美国是低收入者时常光顾的地方,而到了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中等收入者偶尔 享用的食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和失业工人来说,几天的收入都不够吃一顿美国 式快餐。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雇员,却能享受轿车、洋房、高档宾馆、出国 旅游等等雍容富贵的生活方式。更为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腐败行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引发了残酷的国际战争与暴力革命。在21世纪 开始的时候,美国的经济霸权似乎如日中天,经济全球化进程似乎无可逆转。但是,经济 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不平衡应当引起世界各国的充分警惕。采取措施纠正富国愈富、穷国愈 穷和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趋势,已经刻不容缓。经济效益同社会公平必须兼顾,在全球 范围如此,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部也如此,否则人类在新世纪初将面临更多的动乱和 暴力冲突。   美国经济的全球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来说,也绝非福音。美国对本国的石油、森林、煤 炭、水利、海洋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十分谨慎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许多立法,而美国 人也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但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活动,却在一定意义上将美国的生态危 机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区。   美国文化向世界各地扩散和渗透,是美国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文化产 品也是一种商品,而且是给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商品。从欧洲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好莱 坞、迪斯尼影视文化产品充斥文化市场,其中良莠不齐,总的来说都在宣扬美国的价值观。 美国的影星、歌星,是无数国外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因特网等 等,也都不仅仅是饮料、食品、计算机软件、通讯工具,而且成为美国的文化象征。从某 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化又被视为美国政治的工具或者象征。当世界各地的反美情绪高涨时, 不时可以听到"拒绝可口可乐"、"击败麦当劳"的呼声。其实,无论对有文化意义的美 国商品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产品都很难成为美国推行霸权外交的工具。   反过来看,美国经济的全球化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向海外投资和推销美 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大量外国消费品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 品、鞋类、玩具、小型工具、家具、家用电器等等竞争力大大下降。在许多抵挡日用品商 店里,已经很难找到美国制造的东西了。美国大学里外国留学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加 利福尼亚、纽约、佛罗里达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州里,新移民和非法移民大量增加, 引起当地的政治争论和社会问题。此外,走私的武器和毒品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潜 入美国,恶化了治安形势,损害了美国人的身心健康。   美国社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弹,集中表现为一种"新孤立主义"倾向。一些保守派将 美国穷人(特别是少数种族集团中的穷人)的生活困苦,以及吸毒贩毒、犯罪率升高等美 国社会痼疾,统统归罪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另一些保守派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归 咎于多元文化的兴起,主张以白人基督教文化压倒多元文化。还有的保守派打着"保护美 国人就业机会"的招牌,将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一些产业竞争力下降的现象,归咎于外国 产品的倾销或"不公平竞争"。美国人最近经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种指责,是它 们通过"剥夺劳工人权"、"雇佣童工"或者"办监狱工厂"来向美国倾销产品。   只要美国继续向外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就必然受到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冲击,美国自身 的"全球化"就不可避免。只有平等地对待它国,积极地寻求国际合作,美国才能真正自 保自强。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