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安全战略》之第二章——欧洲的悲哀
作者:牛军 余万里 来源:福建:鹭江出版社2000年 时间:2000-05-30
第二章 欧洲的悲哀 第一节 欧洲中兴梦 严格的说,欧洲并不能构成地理学意义上的"洲"。水中之陆地谓之洲,而欧洲只是欧亚 大陆向西北方伸入大西洋的一个半岛而已。论面积,它只相当于亚洲的1/4,非洲的1/3,北 美洲的1/2;论人口,它还不及中国的2/3。 但是在其它一系列的方面,欧洲却是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一个大洲。在政治上,它拥有 45个大大小小的独立主权国家,拥有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中的三席。在经济上, 单单欧盟15国每年创造的财富,就超过全球总量的1/5,出口的商品、技术和服务,占全球 总额的41%,对外的直接投资则占到了全球将近一半。 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它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和政治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创造的文明灿烂夺目、金碧辉煌,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一个人的日常起居。 它强有力的政治、经济脉搏时刻左右着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繁荣与安宁。它的聪明、智慧、才 能和创造为人类贡献了无以计数的财富和幸福。它的贪婪、野心、狂暴和私欲也一次又一次 地将人类推进灾难的深渊。 欧洲(EUROPE)这个称呼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名叫欧罗巴的少女。她美丽无比,以致 天神之父宙斯也为她清纯的美貌吸引。于是宙斯便化身为牛,将欧罗巴诱至一片遥远而陌生 的土地,在惊慌失措的少女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此拥有了她美丽的名字:"欧罗巴"。 神话的创造者曾经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希腊半岛坐落在地中海北岸,古希腊与古 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一道,享有着世界文明发祥地的桂冠。不过在那个时候只有希腊,没 有欧洲。当古希腊人建筑巍峨雄伟的神庙、烧制美伦美奂的花瓶、塑造曼妙迷人的维纳斯、 吟诵千古流传的哲理诗篇的时候,在阿尔卑斯山另一边,也就是人们今天所看的欧洲的位置 上,还是一片片原始森林、草地和沼泽。那里百兽出没,人迹罕至,只是间或能听见追逐猎 物的悠长而又原始的呼号声。 在古希腊之后,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是古罗马人。他们骁勇善战、国势强大,但多少缺 那么点儿才气。在他们铁甲军团的盾牌后面,耸立起一个横贯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也就 在这个时候,恺撒大帝的士兵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垒起了石质的城堡,拉开了欧洲从蒙昧 走向开化的序幕。 然而,就在东方的秦汉王朝树立起大一统中华帝国的时候,欧洲历史上唯一的这么一个 统一大帝国,却开始走向分崩离析。埋葬它的是一群又一群来自北方穷荒之地的游牧部落- -今日英国、法国和德国人的祖先。这些人目不识丁,所到之处,洗劫一空的不仅仅是罗马 帝国那令人垂涎的财富,还有希腊人和罗马人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在"蛮族"疯狂的劫掠 浪潮退下之后,古典欧洲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和一个教会,这个教会声称以上帝的名义下凡, 来到人间普救众生。 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出现了数以千百计的部落王国。它们为了土地和骑士那莫名其妙的 虚荣,不断地展开争斗和厮杀。君主、国王和侯爵们为了笼络下属的武士,采用采邑制分封 土地,结果使本来就已经七零八落的欧洲政治地图,被撕扯地更加破碎不堪。 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在基督教会的鼎力扶持下,查理大帝在欧洲崛起。此君王颇具雄才大略,统治着盛极一时的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连年的征战后,一个堪与罗马帝国相 媲美的统一国家,又显露端倪。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列奥三世迫不及待地将一顶 "罗马皇帝"的金冠戴到了查理大帝的头上。 这就是所谓的查理曼帝国,而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只能依靠查理大帝 个人的英名,维持昙花一现的强盛。查理曼终究逃不脱英雄迟暮的命运。在临终之际,他曾 经嘱托他的子孙,无论如何也要维护住帝国的统一。可惜的是,似乎没有什么人把他的伟大 遗嘱当回事。 公元843年,也就是查理曼死后的第29年,他的三个不肖的孙子便缔结了一项条约,正 式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用古德语宣誓的老二路易和用古法语宣誓的老三查理,分别获得 了东西两片土地。老大罗退尔被挤在中间,后来又被两个弟弟合伙打劫,抢走了北面的一大 块地方。就这样,三兄弟闹分家,在刀光剑影中划分出现代欧洲的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 三个大国的雏形,也从此破除了欧洲人大一统的梦想。此后1000多年欧洲政治版图的轮廓就 这样被勾勒出来。 公元10世纪时,德王奥托一世试图重现先祖的荣光,炮制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然 而,帝国从诞生到公元1806年寿终正寝,始终只是一个海市蜃楼。帝国的"皇帝"们更象是 一出超级大马戏的小丑,在欧洲上窜下跳了整整800多年。难怪伏尔泰要对奥托一世的王朝 冷嘲热讽,挖苦它"既非神圣,又不在罗马,更不是一个帝国。"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开篇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一句话道出了 中国几千年分分合合的历史特征。查理曼大帝之后的欧洲历史似乎只有分、没有合,四分五 裂构成了欧洲政治地图的基本面貌。 公元五世纪开始的欧洲历史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之所以"黑暗",一方面是 因为游牧部落的野蛮洗劫摧毁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割断了古典文明的延续性,导致欧 洲大幅度向野蛮倒退。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会取得了欧洲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对上 帝的膜拜压制了人的个性和精神创造力。一部《圣经》统治了整个欧洲思想界。教会是整个 社会中唯一识字和掌握文化的阶层,而经院哲学家每天思考的却是:在一个针尖能够站几个 天使之类的问题。 基督徒们都应算是上帝的子民--"普天之下皆兄弟",可"兄弟"之间也无法超脱尘世 的是非纠纷。先前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基督世界也出现了罗马和康士坦丁堡两个中心。东 边一个叫东正教,西边一个叫天主教,欧洲的文明被人为地划出了东西两块,欧洲的政治地 理也随之被切割成两块。 1517年,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德国小牧师,在教堂门口贴了一张小传单,列举对天主 教会腐败的95条控诉。不料一场历时百年的宗教仇恨、战争和大分裂,由此拉开了帷幕。它 震动欧陆,席卷百万人生命和鲜血。这一次基督教大分裂影响深远,它不仅继续使欧洲分离, 还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进程。 由于新教革命和宗教分裂,中世纪教会对人思想的桎梏被严重削弱了。这个变化对欧洲 历史的演变是带有根本性的,它为欧洲工商业的发展,为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复兴,为欧洲走 出中世纪"黑暗岁月",总而言之,为欧洲的解放开辟了道路。今天的欧洲人回顾历史的时候 一定会说:"感谢上帝,给欧洲带来了光明,……。" 欧洲勃兴的曙光首先出现在14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北部富庶的城邦国家群落。同 样因为分裂,意大利成为四分五裂的欧洲当中最支离破碎的地区之一,大小城邦林立,尔虞 我诈的事件不断。这反倒为各种"异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而北意大利位于东西方商 道的交汇点,又曾经担当十字军东征的后勤基地,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手巧的佛罗伦萨的工 匠们在欧洲大陆首先富裕了起来,培养出一批有"怪异"嗜好的平民新贵来。 恰好在这个时候,欧洲人在尘封了数个世纪的故纸堆当中又重新发现了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修昔底德这些人的名字,重新发掘出前人曾经创造出的璀璨的文化。这个过程还等感 谢东方的阿拉伯人,因为他们的好学使这些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得以保存下来。 古希腊罗马文明中的世俗精神与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相结合,产生了欧洲文明 历史性的一次革命。这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次全新的创造和发展,但它却是通过对古典文 化的复兴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被称做"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复兴古典文化中的世俗精神,尊重人格、弘扬人性、追求个性,实质 是将人的精神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历时近3个世纪,在思想和观念上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奠定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础,同时也为欧洲近代以 来的先进打开了一扇天窗。 位于欧亚两大洲交界处的拜占庭帝国据地位之利、占风气之先,能迅速的感觉到东西方 科技和文明的优劣高下。长期以来,他们总是对来自东方的手工艺品赞叹不止,但从14世纪 开始,风向开始变了。在1338年威尼斯运往东方的货船上,出现了制造精美的机械钟表。访 问意大利的拜占庭使者在给皇帝的信中就呼吁:快快派遣青年到意大利留学,学习西方在机 械、冶炼、武器制造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擅长的就是不断刺激个人追求财富的贪婪和欲望,推动人不断冒险、 进取、创新。与资本的萌芽同时出现的,是欧洲人面向全球的探险、扩张和殖民。哥伦布、 麦哲伦、达*伽马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的"航海大发现"并不是为了把世界地图画圆,而是 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致富途径。 美洲、非洲、亚洲,这些古老的大陆从此被接踵而来的冒险家、征服者、殖民者、商人 以及奴隶贩子、鸦片贩子搅得鸡犬不宁。欧洲的征服通常都伴随着战争和杀戮,鲜血吞没了 印度、印第安以及黑非洲无数个王朝、部落和文明。欧洲的扩张往往伴随着肮脏的贸易和掠 夺,数以亿万计的黄金和白银被强取豪夺,数以百万计的黑奴被拐买,还有鸦片、廉价的布 匹不断侵蚀和毁灭着东方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欧洲的殖民还不断钩起君主、帝王们的虚荣 和野心,海外领地的争夺从此成为欧洲内部战争不断的动因。 随着冒险家的远航、探险,殖民者的扩张和征服,欧洲人第一次将地球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除了带来枪炮和鸦片之外,也将"欧洲创造"的一切,它先进的科学 技术、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传输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简而言之,欧洲人 创造了"现代"这个名词、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里,伦敦交易所的一声铃响可能使全世界成千上万人失去工作, 巴黎社交沙龙的一杯咖啡可能决定千里之外古老民族的前途。威斯特伐利亚的一本和约、巴 士底狱前沸腾的人群、维也纳皇宫盛大的舞会、萨拉热窝街头的枪声、"阿芙勒尔号"战舰上 的大炮、慕尼黑的一纸协定,都曾经深深地震动了世界,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世界历史的 进程。这仅仅是因为,欧洲曾经是世界的心脏。它那巨大的生产力、所向无敌的军队和无往 不摧的影响力,使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得不跟上它跳动的脉搏。 近代欧洲的崛起还得益于它持续不断的分裂,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争斗和竞争,这真是 一个意想不到的福音。正如皮埃尔*肖尼所说的那样:"欧洲的运气在于它的分裂,因为这是 产生各国之间相互竞争以超过对方的因素。"这种不断被刺激出来的创新构成了欧洲领先和强 大的力量源泉。 列国纷争,竞逐富强,在血与火的竞技场上,欧洲人实现着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创新。火 药技术在欧洲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成为这片大陆征服全世界的利器。而在它的发明 地中国,火药只能充当节日庆典的焰火。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火器,但始终未能有长足的进步, 更多的时候还是被做成鞭炮,用来驱鬼神避邪气--直到被欧洲人的坚船利炮打破大门。 火炮、来复枪、罗盘以及飞机、坦克、铁甲战舰推动了战争机器的发展;市场、雇佣制、 复式帐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大众参与、代议制和民族国家代表着政治组织能力的进步。而 这一切也带来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血腥、越来越残酷的杀戮,欧洲的疯狂带给人类的是越 来越巨大的灾难。 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政治的中心舞台上,傲慢而精细的英国人,烂漫而睿智的法国人, 雄心勃勃的德国人,霸气十足的俄国人,以及狡诈如狐的意大利人,轮流出演着一出又一出 铁与血的生死剧。 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为了霸权和宗教权利,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各路诸侯 几番来回、反复血战,历时竟30年之久。在战云密布的中欧地区,尸横遍野、十舍九空。而 在随后诞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主权原则首次在实践中获得肯定。 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王位出现继承问题,骄横一世的法国"太 阳王"路易十四企图借机吞并西班牙领土,遭到奥地利、普鲁士、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国 的联合阻击。这场战争还扩展到美洲大陆等海外殖民地,堪称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700-1721年,北方战争。身材魁梧、精力旺盛的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夺波罗的海 出海口,与瑞典等国爆发激烈的搏斗。俄罗斯先败后胜,在苦寒的波尔塔瓦草原一鼓全歼瑞 典军队。此战之后,俄罗斯奠定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就象一只新下水的船舶,在斧子的敲击 和大炮的轰隆之中,驶入欧洲列强的大家庭"。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当时奥国君主卡尔六世身后无子,仅留一女继承 王位。普鲁士野心勃勃的斐特烈大帝乘机勾结一批列强瓜分哈布斯堡家族的土地。奥地利特 烈萨女王在英、荷的支持下勉励支持,最终还是失去了富饶的西里西亚,从此普鲁士傲然崛 起。 1756-1763年,七年战争。普鲁士斐特烈大帝在欧洲大陆独挡法、奥、俄等国十路围攻, 大获全胜,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迹,也留下了他个人的一代英名。英国在海外趁火打劫,夺取 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等地的法属殖民地,全面奠定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这一战也开始 唤醒北美大陆的独立意志,而法国的波旁王朝却从此摇摇欲坠地走到了革命的边缘。 1789年,法国爆发震撼世界的大革命。启蒙思想家奠定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诸原 则首次转化为群众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变成革命旗帜和政治制度基础。"主权在民"的 字样被写入了《人权宣言》,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通过这场革命传遍世界,深入人心。在 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世界从此进入"革命的时代"。 革命引发了君主旧势力的恐惧,革命中血腥的恐怖也令世人不寒而栗。各国君主很快组 成了干涉同盟,战争再次燃遍欧陆。时势造英雄,波拿巴*拿破仑在战火中脱颖而出,创造 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胜利,形成拿破仑的霸权统治。大革命唤醒民众的民族和民族 主义的意识,而拿破仑战争将这种觉醒传播到了欧洲各地。各国觉醒的民族意识反过来最终 摧毁了拿破仑短暂的霸权。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这是欧洲列强抵制俄罗斯霸权的一次联合行动。当时,沙 皇俄国以"欧洲宪兵"自居,"哥萨克骑兵即将来临"就象当年"拿破仑来了"一样充满神话 色彩。但这一次,先进的来复枪、远程火炮、蒸汽轮船攻破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坚固的城墙。 同时,战争也制造了空前伤亡和流血,一位善良的护士在枪林弹雨中举起一面在当代广为人 识的旗帜--白色底面上绘着鲜红的十字。 1871年,又一个要塞陷落了。这是法国的色当要塞,在被俘的十多万官兵中居然包括法 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沽名吊誉的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站在胜利者位置上是踌躇满志 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一个强大的、新兴的、刚刚获得统一的帝国皇帝。站在皇帝身后的则是 帝国的缔造者,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的英名来自他的名言:"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 通过演说和多数决议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兑现了自己的名言,交给欧 洲一个用铁和血铸造的德国。 俾斯麦制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德国,而且是欧洲乃至世界战乱的祸根。后起的德意志要追 求它"在阳光下的地盘",追求它的利益、殖民地、势力范围和帝国的荣耀。于是,在上一个 世纪交替的时候,欧洲形成了同盟和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扩军备战。 1914年7月,萨拉热窝街头的一声枪响,象一粒火星落在堆积如山的火药库一样,引爆 了整个欧洲和世界。欧洲各主要国家在各种同盟协约的牵动下迅速卷入战争,战祸还不断扩 展到各大洲和各大洋,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成群结队的士兵端着步枪向敌人的战壕冲锋,在大炮和机关枪的扫射下,就象割麦子一 样成片成片地倒下……历经4年,850万条生命就这样消失在战场上,还有1000多万人倒在 饥饿、病痛和瘟疫的折磨中,失去健全肢体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伤病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欧洲在这场战争中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财富高达3321亿美元,战争使英国失去了海外投资 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失去了全部。"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战前美国欠欧洲债 款40亿美元,而战争结束后,欧洲却反过来欠美国37亿美元。战争还催生了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欧洲的中心地位开始发生动摇。 1919年在巴黎凡尔赛和会上制造的问题恐怕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战胜的协约国加给战 败的同盟国十分苛刻的条款,严厉的制裁和无端的羞辱。重建和平的方案因为各种因素的干 扰化做一座美丽而脆弱的空中楼阁。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蒙受了丧权辱国的耻辱,日本在东 亚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法国元帅福煦在看到巴黎和约时发出一声慨叹:"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殊不知 这位法国元帅是否具备透视未来的特异功能,历史竟精确地验证了他的预言。 1929年,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摧毁了欧洲和美国的短暂的经济繁荣。世界工业 生产指数在三年内下跌了36.2%,国际贸易从686亿美元下降倒269亿。德国、奥地利等国 的金融业彻底破产。几乎所有大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贸易保护。英国有1/4的人口失 去工作,德国则至少有600万人失业。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3年,希特勒通过选举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纳粹法西斯继意大利之后,在德国执掌 政权。希特勒很快实现了德国的纳粹化,并开始重整军备。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卢沟桥事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全面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 界大战正式爆发。这一刻距离上次世界大战结束,差不多正好20年!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厮杀。出现在战场上是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飞机,成 群结队、横冲直撞的坦克,在钢铁面前,人的躯体显得无比渺小和脆弱。在硝烟散尽后,斯 大林格勒、阿拉曼、中途岛、台儿庄的战场上,七零八落的坦克车辆、残缺不全的人体、飘 浮着焦尸的气息。这场战争在战场直接夺取的生命高达1500万,是一战的两倍。而蒙受的物 质损失更高达13倍。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场罹难。在奥斯维辛、南京等地,法西斯的屠杀和种族灭绝罪行令人发指。日本法西斯在南京一地屠杀的中国军民就达33万之巨,而德国纳粹集 中营的毒气室夺走了600万犹太人的生命。这种暴行已经不能用人的标准来指证,这是禽兽 才能犯下的罪行。 除此之外,还有轰炸和空袭。哀鸣的警报、战机的轰鸣、炸弹尖锐的呼啸,成为老一辈 人终生难忘的恐惧。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是消失在空袭中的许多城市的代表。而 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则体验到了另一种恐怖,在白光闪过的一瞬间,城市化做一片废墟,数以 万计的人化做灰烬。 终于有一天,1945年5月9日,最后一出死亡游戏在遍地废墟的柏林落下帷幕。当欧洲 气喘嘘嘘的胜利者还来不及弹冠相庆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与被打倒的失败者一样, 已经被逐出了世界政治的中心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的不仅仅是德意日法西斯,还有欧洲曾经创造的辉煌。这片曾经肆 意鱼肉全球的土地,变成了他人追逐霸权的案俎。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当中,非欧洲的美国 和半欧洲的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崛起在欧洲的东西两侧。"被战火摧毁了的、幻灭了的欧 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与此同时,一道由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军事战略尖锐对立熔铸而成的"铁幕","从波 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还边的里亚斯特"横贯而下,将欧洲一分为二,从此制造了欧洲 历史上最为深刻、冷酷、无情的一场大分裂。 摆在西欧政治家面前的任务则更加严峻、具体和急迫:成千上万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 民如何安置?冬季就要来临,粮食和取暖燃料如何解决?一片废墟、满目创痍,如何恢复产 生重振经济?炮火已熄而恐惧尤存,如何处理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侵略势力死灰复燃?面对 来自东方的巨大军事威胁和意识形态挑战,如何保卫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安全…… 在这个充满苦难和惶惑的时刻,几乎所有西欧的政治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条出路: 欧洲,联合起来!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的政治进程一直以"分"为主要特征,但是, 似乎在这一历史时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走向"联合"。 1946年9月19日,温斯顿*丘吉尔在瑞士苏黎士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题为《欧洲的悲 剧》。丘吉尔带着既有些绝望又满怀期待的复杂心情发出呼吁:"如果所有欧洲国家能联合起 来,它们的三四亿居民就会通过一个共同遗产带来的成果而获得任何界限、任何边界都无法 限制的繁荣昌盛、灿烂光辉和幸福的生活。欧洲大家庭或起码是大家庭中的绝大部分成员应 该弃旧图新,重新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以便自己能在和平、安定和自由中得到发展。" 丘吉尔的呼吁绝非他个人的一时冲动或神来之笔,它代表了"欧洲联盟"思想在战后欧 洲的勃发。"欧洲联盟"的思想和诉求源远流长,自诗人但丁和哲学家康德以来便赓续不断。 1948年11月,著名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来自西欧各国各界800多位显赫名流 济济一堂,共商欧洲统一大计。会场中所有来宾不分国别,都以姓名字母排列就座。 相对丘吉尔这样的在野名流而言,各国的决策者考虑的问题要现实和具体得多。尽管各 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它们的领导人或代表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是,走向"联合 的欧洲"却成为各种政策和利益交融后的最终趋向。让*莫内等"欧洲之父"们为未来欧洲 的大一统,设计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为"功能主义",它企图通过一个个职 能部门的联合,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由易到难、渐进地让渡各国主权,最终实现欧洲的统 一。 经济领域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中,第一 个里程碑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迈出了经济联合的第 一步。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合称《罗马条约》)签署, "欧洲经济共同体"于次年1月1日正式问世。 1967年7月1日,原有的三个经济合作 组织进行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及各国政府首脑签定了两个历史性的文件:《欧洲经济货币 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荷兰小镇马斯 特里赫特签署的,人们也称之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 《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也由此易名为"欧洲联盟"。 从"煤钢共同体"到"欧盟",欧洲15国逐渐形成了从关税同盟、单一市场到经济货币 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过程。1999年1月1日,欧盟统一货币"欧元"隆重诞生。它标志着欧盟 向着完全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到2002年,马克、法郎、里拉等各国货 币都将退出历史,统统让位给欧元。 欧洲经济大一统的进展既稳健又迅速,其成就之巨大,确实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 欧洲在政治和安全防务领域的联合却始终举步维艰、裹足不前,以至给世人留下了令人难以 置信的欧洲形象:又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 如果简单地追寻历史事件发生的的顺序,可以说西欧在安全防务领域的合作并不是姗姗来迟, 它甚至还早于西欧在经济领域的联合。早在1948年3月,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 堡等五个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军事联盟组织,其名称是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这个组织的宗 旨是反对被称为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以及保卫和帮助"复兴"资本主义的西欧。 1952年,法、意、荷、比、卢等五国和联邦德国就成立欧洲防务集团的问题,达成了一 项条约。不过当时各国犹豫不决,而且它们之间分歧重重,以致于那个条约在法国议会表决 中遭到否决,终于胎死腹中。1954年10月,美、英、法、意、加、荷、卢、比、西德等九 个国家的外长,在巴黎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他们在有关的协议中,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该名 为"西欧联盟",并决定吸收战败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 45年来,"西欧联盟"是西欧人手中唯一没有美国人参加的防务安全组织,它完全由西欧自己人组成。不过在其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组织麾下竟没有一兵一卒可供调 遣。在冷战的年月中,唯一能与苏联抗衡的只有美国,离开了美国的军事力量,西欧防务无 异于天方夜谭。 就算有人不服,跨越大西洋两岸的北约才是欧洲安全的真正守护神。毫无例外,西欧联 盟的成员都是北约组织的成员,军队基本上都在北约的统一指挥之下。冷战时期的西欧联盟 只能在北约这座大庙里充当陪供的角色,有其名而无其实、有其位而无其权。 对美国人来说,在西欧防务中充当后台老大的角色,自然很让他们心满意足。对欧洲人 来说,只要冷战的大格局不变,即使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也只能是如此了。话说回来,在不 少欧洲人看来,留住美国大兵,既可以有人为自己站岗放哨,有能替自己省下巨额的军备开 支,何乐而不为呢?然而终于有一天,冷战结束了! 哈尔斯坦曾经担任过欧共体执委会首任主席,他把欧洲统一事业形容为三级火箭:第一 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随着欧盟的启动,这枚火箭在经济 货币联盟的推动下,开始了第二级的加速飞行。在此成就的鼓舞下,作为欧盟第三级火箭的 政治同盟,也进入到预热点火的阶段。 冷战结束后,世界和欧洲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刺激欧洲加快了走向政治、外交和防务 联合的步伐。80年代末苏联阵营一朝倾覆,90年代初苏联自己也突然解体。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度使欧共体国家激动不已,顿时陷入到一种被称为是"欧洲亢奋"的状态。它们企图抓住 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巩固西方民主的"历史性胜利",实现"欧洲大厦"的梦想。 但是,接踵而来的事实却大大出人意料:蜂拥而至的难民和移民浪潮、迅速激化的民族 种族冲突、经久不息的政治经济动荡,分裂、战争、恐怖活动、核扩散、新纳粹主义,……。 欧洲摇摆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它迫切需要展开政治、外交和安全行动的机制和能力。欧共体 各国虽然才走过冷战的冬天,它们还是清楚地意识到,要在未来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 之地,发挥必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面孔出现,用一个声音说话"。只 有联合起来的欧洲,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极"。 特别是法德两国认识到,要想在冷战后友好相处,以及处理两国都能处理好欧洲内部的 关系,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创造出最佳的环境,"联合"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法德两国长期以来 一直在欧盟内部起"发动机"作用,它们的决定至关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被写入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它被规 定为支撑欧洲联盟大厦的三根基础"支柱"之一。1994年底,欧盟首脑召开埃森会议,独立、 统一的欧盟全方位外交雏形初现。 1995年11月,欧盟-地中海外长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巴塞罗纳宣言》和相关的政 治方案,宣布欧盟15国将同地中海沿岸12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同年12月,时任欧洲 理事会主席的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等会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马德里 举行了首脑会晤。他们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和《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等两个重要文件, 意图是要加强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合作。 1996年3月,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顺利召开,其历史意义堪称重大。在这次会 议上,欧盟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0国达成共识,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 欧盟独立外交的大手笔还包括:建立与俄罗斯的合作与伙伴关系框架,推出以"建设性 接触"为核心的对华新战略,铺开同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区域性合作"。 欧盟独立外交看上去轰轰烈烈,它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四面出击,一会儿东进,一会儿"南 下";一会儿"进入亚洲",一会儿"联合拉美"。欧盟的确忙得不亦乐乎,所谓"共同外交和 安全政策"一时间硕果累累。 不过,那些熟谙欧洲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家们并不特别乐观。他们断言,欧盟目前在外交 上的成就虽然声势显赫,其实大多只是停留在象征性的意义上。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内 容相当有限。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盟在欧洲共同防务和安全问题上一直信誓旦旦,可成堆的方案不 过是纸上谈兵,"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马约》为欧盟规划了一整套雄心勃勃的计划, 发誓要将西欧联盟建设成欧盟的"武装胳膊",让这个军事组织变得名副其实,勇敢地担当起 欧洲防务方针和政策的使命,并最终合并成为欧盟的组成部分。 根据这一纸计划,西欧联盟在北约的阴影下沉寂了近40年后,开始获得"充电"。1992 年6月,西欧联盟国防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彼得斯堡宣言。根据宣言的规定,国防部长们从各 国常规部队抽调兵力,组成"西欧联盟军队",接受联盟的指挥。 一个月之后,西欧联盟派出联合舰队和飞机,参与联合国制裁南斯拉夫的行动。这时西欧联 盟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它终于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第一次独立展开军事行动。 1996年1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一份政策文件,声称要采取措施,保护欧洲国防工业, 并促进欧洲国防装备一体化。这份文件建议,在成员国之间取消军用品采购的限制、制定统 一的采购政策、调整国防工业结构、鼓励建立大型跨国军工企业,等等。 欧盟国家同时还在加紧努力,企图在在北约内部建设一根"欧洲支柱",以便借花献佛, 在北约内部开辟一片欧洲人可以自主行动的空间。在1991年北约罗马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 人同意,未来北约战略的重点要从防御大规模进攻,转向防止和控制地区性的危机和冲突。 有鉴于此,必须加强欧洲国家在北约中的作用。 1994年1月,北约首脑们又聚会布鲁塞尔,拟订了一项计划,准备建立"诸兵种联合特 遣部队"。后来又经过两年的努力,在1996年6月的柏林会议上,北约理事会终于批准了这 项计划。这支多国联合特遣部队主要由西欧国家军队组成,它实行北约和西欧联盟"双重指 挥"。计划还规定,根据北约理事会"逐案批准"的程序,西欧联盟可以在没有美国参加的情 况下,直接调动该部队,并动用北约的情报、通讯及后勤设施。这意味着欧洲终于拥有了独 立的权力--虽然只是部分的,可以开动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就象小孩第一 次被允许坐上汽车的驾驶座一样,一时间欧洲国家的兴奋无比,其心情激动可想而知。 1996年3月,欧盟着手修改《马约》。有关各方一致关心相对落后的政治同盟、以及共 同安全与外交政策,他们认为这些必定要被列为重点修改的内容。1997年6月18日,欧洲 联盟首脑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达成了《阿姆斯特丹条约》(《阿约》)草案。 阿姆斯特丹会议标志着修改《马约》工作的结束,条约的修改一共历时15个月的。10 月2日,欧盟15国首脑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在条约上签字,《马约》从此变成了《阿约》。《阿 约》提出由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基本外交政策,具体执行时,只需要部长理事会的特定多数通 过即可。"特定多数表决制"的引入,据称是为了提高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有效性和协调一 致性"。至于实际上是否能起到那种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在共同防务和安全政策上,《阿约》还规定,欧盟将设立一个新的职位:"共同安全和外 交政策高级代表",他将负责协调欧盟15国立场。担任此一职务的人将以欧盟共同安全和外 交政策代表的身份讲话,所以这个人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特别是要 "政治水平高超" , 以便使欧盟在世界上听起来是在以"一个声音说话"。 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意、法、德、西、比、卢六国还提出计划,它们要求用10年的时 间,分三个阶段将西欧联盟逐步融入欧盟。只是由于英国坚决反对,六国的建议没有被接受。 条约只简单地予以肯定,鼓励欧盟与西欧联盟这两个机构之间,应争取建立起"更密切的联 系"。有评论据此便断定,《阿约》在建立欧洲自身防务体制方面,取得的进展仍然十分有限。 欧盟一直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扩大一体化的努力。与此同时,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部 分欧洲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张罗,要进行跨国防卫联合的尝试。 早在80年代,法德两国就曾经组建起一支联合武装部队--"法德混合旅"。这个旅后 来又被扩大,发展成一支法德军团。1993年,欧盟五国以法德军团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号称 是"欧洲军团"的部队。这支部队只是实验性的,它虽然不具备明确的政治使命,也很难说 有多少战斗力,但是它为解决多语种跨国军队的编成、指挥、联络、后勤等技术性问题,确 实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探索和经验。 西欧联盟也在辛苦操劳,为欧洲防务建设添砖加瓦。1997年5月13日,西欧联盟部长 理事会会议决定,成立西欧联盟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成员国的参谋长们组成,它将成 为西欧联盟的最高军事机构。西欧联盟还决定,尽快建设欧洲自己的侦察卫星网,开展一系 列军事演习。 11月18日,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通过《爱尔富特声明》,声明将进一步促使西 欧联盟并入欧洲联盟,使之成为欧盟名副其实的"防务胳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1999 年起,尽可能使西欧联盟和欧盟轮值主席国由同一成员国担任。 1998年3月17日,一大批欧洲国家代表相聚在布鲁塞尔,纪念联盟奠基文件--《布鲁塞 尔条约》签署50周年,他们分别来自西欧联盟10个成员国,以及18个联系国、观察员国和 联系伙伴国,等等。 西欧联盟秘书长诺泽*库蒂莱罗在会上发言,发誓要将西欧联盟建设成为欧洲防务支柱 的核心。一旦遇到需要便可以招之既来,按照欧洲联盟确定的目标,使用北约现有的军事设 施,展开对付危机的军事行动。 说到容易作到难。库蒂莱罗可以放言高论,其他人却非常清楚,西欧联盟目前能起到的 作用--就像德国外交部长金克尔指出的那样--"仍然还停留在维和行动的水平上"。由于 既缺乏共同制订的行动纲领,又没有搞出有关国家都可以接受的外交和防务政策,西欧联盟 要真正成为欧盟的"防务胳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成为解决欧洲危机和冲突的有效工具, 还有数不清的困难。 历史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和时间表前进,它从来不会留出时间供犹豫不决者挥霍。欧洲国 家花了太多的时间争吵不休,它们越是迟疑和犹豫,就越像是传统的欧洲--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欧洲人不可避免地为他们的行动迟缓付出代价,蒙受政治耻辱,而且是在自己 的家门口,当着外人的面。 绊倒欧盟"自强中兴"步伐的石头,就是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那是一 块历史的顽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系列历史性事件 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巴尔干半岛难免受到波及,南斯拉夫很快出现了严重 的动荡和不安。 冷战的结束和欧洲政治格局的变迁,释放出了各种破坏性的能量。西方的思想家们当时 一概予以赞许,称之为"民主化的浪潮" ,其实那是浑浊不清的,其中包含着各种主义、思 潮和甚至是逆历史朝的政治诉求。正是因为受到这股泥沙俱下的浪潮的冲击,南斯拉夫联盟 内部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首先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接着是波斯尼亚-黑塞 哥维纳共和国(简称波黑)和科索沃自治省,持续不断地爆发了尖锐的民族冲突。 欧洲国家那时正对未来踌躇满志,面对燃烧在自己家门口的战火和硝烟,并不以为特别 严重。它们当时认为,那是自己家内的事务,它们理应做主,不需要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操心。 欧共体迅速冲到前台,以为动用些许财政和经济手段,就可以一举熄灭巴尔干的火焰。 结果事与愿违,南联盟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更糟糕的是德国不断在暗中捣鬼。德国人由于在 传统的宗教、政治和历史上,与前南冲突中的一些政治力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 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突然成了个大国,那种爆发户都具有的冲动实难遏止。所以他们一面是 义正词严,声称要积极参加灭火,一面又有偷偷摸摸地往火坑里浇油。欧洲"消防队" 本来 就已经是手忙脚乱、捉襟见肘,德国的小动作更使欧共体陷入了十分的尴尬。 前南冲突各方显然都没有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所以它们不久以后就提出,要请联合国 出面调停冲突、部署维和部队。它们的行动是蓄意地嘲弄,就像姑娘当着多情但蹩脚的第三 者,公开表明自己心有所属。 欧共体顿时信誉扫地,灰心丧气。它的反应是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欧共体很快就宣布, 南斯拉夫联盟中各要求独立的共和国可以被承认为独立国家,条件是要满足人权与维护和平 等等。南斯拉夫联盟顿时土崩瓦解。 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1992年4月6日,欧共体突然宣布承认波黑的独立。波黑塞族感 到自己受到愚弄,于是铤而走险,结果在波黑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内战,而且一打就是三年半。 为了结束波黑内战,欧洲费尽了心机,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先是欧共体出面,召开南斯 拉夫和平会议;然后是召开波黑和会;再然后是组成前南问题指导委员会,欧共体代表充当 两主席之一;最后是美、俄、英、法、德五国外长组成了一个"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调 停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计划提了一个又一个,单单联合国决议就通过了200百多个。但是, 波黑内战的枪炮依然在轰鸣、那里人民的鲜血依然在流淌。 美国人大概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本来多少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那 是欧洲人自己的事情,美国没有必要为这类小事情费心,特别是没必要掏钱。1994年2月, 美国终于从幕后跳向前台,抛出它的一套"和平方案",然后便高举起北约帅旗,准备大打出 手! 美国照例干的轰轰烈烈,从总统到国务卿、国防部长,一齐披挂上阵,穿梭往来于大西 洋两岸。CNN也审时度势,立刻把镜头对准美国人的领袖们,以确保他们迅速占领新闻报道 的中心位置,毫不客气地一下子把欧洲人挤到了旁边,根本不管他们在波黑已经辛辛苦苦地 忙乎了好几年。 1995年8月30日,在威逼利诱都被证明无济于事后,美国领着北约开始空袭波黑塞族 武装。在炸了两个星期以后,塞族武装发动进攻的能力被摧毁,他们虽然决不心甘情愿,也 只得回到谈判桌旁,听从列强的安排。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代顿协议",波黑和平也就来了。 "代顿协议"让欧洲丢尽了颜面、元气大伤。发生在波黑这样一个弹丸小国里的一场内 战,竟把欧洲--其中有着若干很自以为了不起的大国--弄得精疲力竭、束手无策,到头 来不得不请美国来收拾残局。 1999年,南联邦境内的又一个弹丸之地--科索沃,又爆发了严重的危机。这一次,欧 洲人不敢逞能了。美国人被理所当然地请进来,毕恭毕敬地被奉为神明。美国人自然"成竹 在胸",再次挥动北约帅旗,结果就爆发了历时78个昼夜的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并不仅仅是美国的杰作,欧洲人自己也在嚷嚷要使用武力。然而,当真打起 来的时候,欧洲人终于恍然大悟,他们自己不仅是政治手腕笨拙,决策性格疲软,就是真的 动起武来,胳膊也不够粗。 大名鼎鼎的法国"幻影"战斗机没飞几圈,遇到阴天下雨就趴在窝里,飞机上装的激光 制导炸弹遇到天上云多就没准头,巴尔干半岛的天气偏偏总是多云间阴。相反,美国兵用的 尽是全球定位、地表跟踪、雷达隐形、高精度制导等高技术尖端武器,美国飞机和导弹承担 了80%的战斗任务。欧洲人的装备还是冷战时期的旧货,适应不了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美国人心安理得,又在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中扮演了主角。欧洲人的军队用来吓唬发 展中国家,或许能有些用。在美国兵面前就落得捉襟见肘、笨手苯脚。科索沃战争对欧洲的 "共同防务与外交"不啻是一场噩梦。 欧洲的事务向来是好事多磨。那里有的问题或许近期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却可能要拖到 很久以后,才会有着落。在经历了波黑和科索沃的耻辱之后,欧洲人痛定思痛,他们更加深 刻地领会到,建立独立和统一的防务力量有多么重要。科索沃战争后,英国国防大臣就任北 约秘书长。他在总结教训时说:"欧洲必须加强自身的军事能力",因为"共同的外交和安全 政策要求我们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手段"。 英国人对欧洲一向若即若离,而且外宽内忌,难得与欧洲国家采取什么"共同"的……。 现在罗伯逊也认为欧洲需要在外交和安全上"共同",这表明欧洲共同防务已经在欧盟成为日 益广泛的共识。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反对西欧联盟与欧盟合并,英国的政策成为阻挠欧洲防务联合的最 大障碍。布莱尔政府上台后,英国的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1998年10月欧盟非正式 首脑会议上,布莱尔首相首次表示,英国赞成将西欧联盟的政治决策权移交欧盟。12月4日, 英法首脑在圣*马洛举行会晤,他们共同发表了《欧洲防务问题宣言》,强调欧盟应在国际舞 台上全面发挥作用,应该具有应对国际危机的行动自主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强大 的军事力量之上。他们商定,共同在《阿约》规定的范围内,逐步发展欧洲共同防务。英国 态度逐渐由阴转晴,欧洲防务的关键性障碍不复存在。 1999年1月1日,举世瞩目的欧元正式启动。各国领导人弹冠相庆,欧盟轮值主席、意 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意味深长地说:"现代国家有两个支柱,货币与剑。如今欧盟在货币方面 已经统一,下面该解决剑的问题了。" 1999年春,几乎与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同时,欧洲的独立防务建设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3月间,西欧联盟议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一项行动计划,呼吁建立必不可少的欧洲防务,以便 欧洲在面对地区性危机时,让人相信它的"政治可信性"。这次会议还批准,采取措施逐步将 西欧联盟纳入欧盟。 4月,北约首脑聚会华盛顿,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在讨论通过北约的新战略时,北约 中的欧洲成员国同美国发生争论,它们对美国独领风骚仍不甘心。欧盟明确表示,反对北约 在扩大军事职能时,与联合国"脱钩",而且再次突出强调,在北约内部要有些"欧洲防务特 性"。法国总统希拉克声明:北约在制定新的战略时,必须在建立欧洲防务体系上迈出"新的 一步"。 5月,北约加剧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与此同时,欧洲的政治家们紧锣密鼓,加快建 立欧洲独立防务体系的步伐。 德法首脑在图卢兹会晤。他们设想要把欧洲军团改建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布莱尔首相 也告诉意大利总理达莱马,他对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颇有兴趣。5月28日,德国国 防部长沙尔平在波恩宣布,欧盟15国及其它6个欧洲的北约国家国防部长正在此间开会,他 们当天便达成共识,贯彻欧洲独立的安全和防务政策。他们还一致通过了一个工作计划和时 间表,以确保西欧联盟同欧盟合并的。 5月31日,德国外交国务部长费尔霍伊根宣布,欧盟各国已经同意,在2000年底以前, 将西欧联盟完全融入欧盟。此前,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们同 意到2000年底为止,必须使欧洲统一的防务政策有个"具体形式",以便加强欧洲解决自我 危机和采取人道主义行动的军事能力,而且要克服欧洲国家间在军事上的不协调。正在进行 的科索沃战争,这些不协调很严重地存在于各俄国领域,包括战略空运体系、卫星预警系统 和武器装备等等方面。 科索沃战火甫歇,全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了德国科隆,因为那里正在举行欧盟非正式首 脑会议。 6月3日,科隆会议发表一份声明。首脑们在声明中强调,欧盟必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作用,而且是"不受限制地"。至于如何才能不受限制,首脑们照例宣布,欧盟应当拥有必要 的军事手段和能力,担负起欧洲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使命。 科隆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是,任命当时的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欧盟首任"共同外交和 安全政策" 的高级代表。会议还通过一项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规定在2000年底之前,将西 欧联盟融入欧洲联盟。在放言空论了许多年以后,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10月中旬,欧洲发生了两件互不关联的事情。一件事发生在10月14日,法国的宇航- 马特拉公司与德国航空航天公司宣布实行合并,组共同组建成一个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 另一件事如前所述,索拉纳在刚刚结束北约秘书长任期后。正式担当起欧盟首任"共同外交 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这个职务被欧洲媒体简称为"佩斯克先生"。 这两件事一般地说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对欧洲共同防务建设事业来说,它们就 非同一般了,至少也有伟大的象征意义。法德公司合并组建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造就 了一个仅次于美国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世界第三大航空和军工集团。新公司将 在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运载火箭、导弹系统、空间技术和国防电子产品方面,同美国军工 业展开全面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这项合并体现了法德两国政府推动欧洲防务建设的强烈政治愿望。早在《马 约》当中,欧盟国家就提出了推动欧洲的军工联合的思想。当时由于各种障碍,主要是各国 在美国的庇护下,过惯了小国寡民的日子,处于自私自利的本能,将维护本国的绝对利益看 得至高无上,以至联合计划始终裹足不前,几乎胎死腹中。 科索沃战争爆发后,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欧洲在军事上的虚弱暴露无遗。欧洲 人的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折磨,共同防务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欧洲军工联合计划再一次被提 到日程上来。这场合并终于遂了两国政府的一片苦心。法国总理若斯潘和德国总理施罗德携 手出席合并协议的签字仪式,仪式的气氛既隆重又悲壮,它预示着欧洲在共同防务上义无返 顾的决心,当然还有步履维艰的前景。 "佩斯克先生"是根据1999年5月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设置的,他的主要任务是 推动欧洲的防务建设。欧洲人喜欢别出心裁,他们以为,只要由一个具体的人出面,代表欧 盟的共同外交和防务讲话,世界就会相信,欧盟已经是"一张面孔、一个声音"了,尽管面 孔的各个部分回在同时战线不同弄的表情。对欧洲来说,"佩斯克先生"出世他们继欧元之后 的又一个天才创举,是在向全世界,也包括向欧洲的公众证明,实现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的 梦想是真心实意的。 索拉纳戴着眼镜、满把落腮胡子,这张脸曾经因为在科索沃战争中频繁暴光,已经在全 世界家喻户晓。把"佩斯克先生"这样一个重要头衔挂在索拉纳的头上,让世人看的很不舒 服。就在不久前,在欧洲群众示威的标语中,索拉纳还被称做"刽子手"。欧盟挑他当首任"斯 佩克先生",主要还是看中他当过北约秘书长的缘故,毕竟欧洲搞独立防务回遇到不少困难, 其中最麻烦的肯定是处理同北约的关系。比利时一家报纸评论的标题说:"索拉纳:从北约的 海军上将到欧洲的了望水手"。意思是说,欧盟的"佩斯克先生"要比北约秘书长难当,弄不 好就只能爬在桅杆顶上看风向。 不管是"海军上将",还是"了望水手",索拉纳走马上任至今,没有多少喘气的空闲。 11月15日,欧盟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如何在2000年 将西欧联盟并入欧盟,以如何建立起一支真的能打仗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会议的结果是索 拉纳又多了一个头衔:西欧联盟秘书长。11月22-23日,西欧联盟也召开外长和防长会议, 讨论改善跨国情报、参谋合作,以及军队部署、展开、机动、后勤的协调问题。正如索拉纳 所言,"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欧洲共同防务体系建设已经"上路了"!至少,欧盟和西 欧联盟在索拉纳身上已经合并了,他同时拥有欧盟的"佩斯克先生"和西欧联盟秘书长两个 头衔。 法国总统希拉克是所谓"英法防务发动机"的积极倡导者。11月25日,这个"发动机" 终于有轰隆隆地转起来了。英法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正式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 并提交欧盟首脑会议审议。根据这些建议,欧盟将拥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人数大约在6 万,他们必须能够在军舰和飞机的支援下,在欧盟以外区域执行军事使命。按计划可畅达两 个月的。同时欧盟还将成立军事委员会和参谋部,目的是使欧盟拥有自立决策能力,执行欧 盟主导的军事行动,当然必须是在不涉及整个北约盟国的情况下。 12月10-11日,20世纪欧盟最后一次首脑会议在赫尔辛基召开。很显然,它将是欧洲一 体化进程中又一个值得纪念的会议。会前人们普遍预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为发展欧洲军 事力量和建立必要的政治军事机制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会议果然不负众望 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欧盟将建立自主决策的军事力量,在没有北约参与的情况下, 由欧盟领导,对国际危机采取军事行动。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必须采取行动,在2003年之 前建立一支由5-6万人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它可以在60天内进行远程部署,并至少能执行 为期一年的军事使命。会议还决定,成立欧洲安全政策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参谋部,负责 协调、策划和指挥欧盟的自主防务。 在人类迈入新千年的时刻,欧洲在防务联合的道路上开端良好。但这仅仅只是开端良好。 赫尔辛基会议决定建立的快速反应部队不是常设军队,换句话说,它并不是真正的"欧洲军 队"。欧盟甚至还没有足够的政治决心,真正简化欧洲的"强制性合作"程序,将防务问题列 入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规划。 更让欧洲感到棘手的是,美国要建立一个由它主导的世界秩序,欧洲的秩序也不例外。 欧洲看上去好象是美国"平等的"伙伴和盟友,也可以说在美国那众多的被称为"伙伴"或 "盟友"的国际力量中,欧洲是最"平等"的。即便如此,在美国的战略棋局中,欧洲实质 上也只是受美国驱使的卒子。美国对欧洲自主防务的动向不可能听之任之。 在1999年4月的北约首脑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已经开始处处设防。它毫不犹豫地提出了 三个条件,以便从一开始就限制"欧洲防务特性"的范围。这三个条件是:不得放松大西洋 联盟,不得与北约结构重迭,不得歧视非欧盟的北约国家。美国防部长科恩绝不隐晦美国的 担心和警惕,他提醒欧洲的小伙伴们:欧洲只能在北约的保护伞下增加军费、重整军力,否 则就是分裂北约。美国绝对不能容忍诸如此类的"欧洲共同防务"。他甚至暗示,美国希望拥 有欧盟独立防务的否决权。 "佩斯克先生"索拉纳和现任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都曾经坦率地承认:"在缺乏军事能力的 情况下,欧洲就永远是只纸老虎。" 1999年,北约欧洲成员国军费总开支是1807.98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2830.96亿美元 军费总额的63.86%。在军队人数上,欧洲盟军有305万之众,两倍于美军的 148.9万人。但 是,科索沃战争证明,欧洲军队看上去更像是乌合之众,他们的战斗力只相当于美军的一半。 英国人极力鼓吹要打地面战争,可欧洲国家要凑足4万人的维和部队,都显得捉襟见肘。 长期以来,欧洲防务依赖北约的军事系统,而这个庞大战争机器的中枢神经却掌握在美 国人手里。北约掌控着欧洲防务的全部指挥、情报、后勤系统,尤其是目前所有的间谍、通 讯卫星都在美国手里,欧洲各国一举一动都逃不开美国的眼睛。以这种状况,离开美国这座 靠山,欧洲防务无法想象。 过去在美国的防务保护伞下面,欧洲国家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可以乘凉。现在要另起 一摊炉灶,搞自主防务,说来轻松,要掏腰包来就绝没那么潇洒。欧洲政治家非常明白这个 道理,他们一再安慰美国人不必担心,以目前欧洲军队与美军在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上的的 差距,"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绝没有与美国形成竞争关系"。欧洲人一边努力推动欧洲防务 自主联合,一边信誓旦旦地保证:绝对承认"北约是欧洲防务的基础"、绝对不排斥北约、要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地"维护大西洋联盟的团结"。 美国人并不傻,他们目前听任欧洲防务坐大,是因为他们断定,目前欧洲防务实在成不 了气候,单是将各怀鬼胎、居心叵测的欧洲人捏到一起,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开多少个 会议,费多少唇舌,更何况美国手里还攥着北约的命脉。不过欧洲共同防务的铺子刚开张, 英法德等国就在谋划欧洲独立卫星侦察系统。随着欧洲防务羽翼进一步丰满,美欧间的摩擦 将与日俱增。 美国人抱怨、不满、警惕、甚至愤怒,均是顺理成章的,在当前那毕竟是居其次的,欧 洲走向防务联合本质上是欧洲人自己的事情。欧洲一体化建设走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今天已经走到了政治联盟的阶段。在某些人眼里,"欧洲联邦"的梦想正在不断接近实现。但 传统国家主权观念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利益的分歧和冲突当中,障碍一体化进程 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正如当年丘吉尔、让*莫内等人不可能预见到今天欧盟经济货币联盟 的成就一样,今天的希拉克、布莱尔、施罗德、普罗迪、索拉纳等人,也不可能预见到欧洲 安全防务联合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建设,是挑战人类几千年传统意识的一场实验。无论欧 洲防务联合能否锻造出真正锋利的剑,能否它催生欧洲的中兴和自强,这场实验的本身就是 一项伟大的挑战。 第二节 剪不断、理还乱 亨利*基辛格大名鼎鼎,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务卿,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国际政治大师和老 资格的国际活动家。他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欧洲是什么?请告诉我电话号码是多少?"基辛 格的幽默中包含着真知灼见,尽管这对许多欧洲人来说相当枯涩。 建立一个共同的"欧洲大厦"是不少卓越的欧洲政治家的梦想,它已经流传了好几个世 纪,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直到生命结束。的确,今天欧洲人在关税、市场、货币等经济 的领域,已经打下了欧洲统一的坚实基础。但是,当人们注视欧洲的时候,仍然难以获得一 幅统一、完整和协调的画面,不敢相信同意的欧洲会从梦想变成现实,尽管为之奋斗是值得 同情和钦佩的。 如果你要往"欧洲"打电话,就至少要准备上七到八种语言,它们发音不同、词汇迥异。 在电话的另一头,可能是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丹麦人、荷兰人、 比利时人……。若想寻找拥有共同"声音和面孔"的欧洲,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相当 相当困难的事情。 欧洲有太多的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漫长的历史,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中,都 曾经拥有过令人荡气回肠的辉煌与光荣,每一个民族在回想他们的历史时,无不热血沸腾, 趾高气扬。 欧洲人创造过举势无双的尖塔林立的歌特式建筑和多声部交响音乐,他们似乎特别喜欢 追求事物那精细和复杂的性质,虽然他们拥有共同的自然地形地貌,拥有许多共同追奉的文 化杰作和巨人,但他们却不断地重复着各自民族的特性、各自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国家的 利益需求。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悖论现象。 当欧洲人的生活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融合时代,法国人却变本加厉地坚持起了法兰西语 言和文化的优越性。 当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和欧洲以外的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欧洲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所有 欧洲人的利益所在。但是,德国、法国却偏偏在疯牛病问题上,与英国牛肉纠缠不清。 在构成国家主权内涵的各个要素当中,国家安全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在传统 国际政治理论中,国际社会被认为是自助的,国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安全。而且国 家间的安全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零和"的游戏,一个国家安全能力的增加,通常被认为是等 同于其它国家安全保障的削弱。这就使各个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往往采取一套与经济领域截 然不同的博奕规则。 今天,资本、人员、市场、原料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强有力地证明,国与国 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普遍的"双赢"共荣效果。但是,同样的逻辑和实践似乎并没有出现在 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和防务领域。国家之间即使出现了防务合作,其动机通常也是因为需要对 付来自第三方的安全威胁。 在枯燥的理论之外,对欧洲各个国家来说,安全还意味着鲜血淋漓的历史记忆,它梦牵 魂绕,挥之不去。 欧洲创造了现代世界的生产形态、生活方式、国家制度……等等。但是历史就是那么无 情无义,人类似乎命中注定了要经受炼狱的磨难,才能享受现代文明。所以欧洲创造的一切 现代的东西,几乎都是伴随着鲜血与烈火诞生的。任何一部欧洲近代史都是一部战争史。 从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18世纪纵横交错的皇位继承战争和列强争霸战争、19世纪的 拿破仑战争、德法战争、克里木战争和此起彼伏的巴尔干战争,到20世纪的空前惨烈的两次 世界大战,无不是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欧洲人的记忆里,保存着太多的关于战争的 光荣与耻辱,警觉与仇恨。尤其是刚刚过去半个世纪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留在人们心中 的记忆沉重无比、刻骨铭心,依然令人心寒地鲜活着。 在冷战的岁月里,欧洲无法保护自己。它一面要提防德国的东山再起,避免重蹈凡尔赛 和平的覆辙;另一面又对铁幕背后苏联集团那巨大的军事压力心怀恐惧,夜不成寝。欧洲的 安全只能寄托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的强大核保护伞下,北约由此应运而生。 寄人篱下就得瞧别人的眼色生活,更何况美国是少年得志,绝不是个容易伺候的主子。 几十年来,在倾斜的"大西洋联盟"中,欧洲人受了多少窝囊气、吃了多少哑巴亏。这还是 是小事,美国人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地变换防务战略,更着实让欧洲人心惊肉跳。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自主和独立创造了机遇。失去苏联这个强敌之后,欧洲在安全方面的 环境大大改善,对美国的依赖也不那么紧迫了。同时随着一体化事业的进步,欧洲人通过联 合充当"世界一极"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面对冷战后美国独霸世界事务的做派,欧洲人为 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敢于不买美国人的帐。 近年来,美欧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和斗争不断。双方都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 象,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同时,双方爆发冲突和争斗的摩擦点也很多。遇上问题,动不动就 相互实施"惩罚性关税"或其他制裁手段。然后就上世界贸易组织(WTO)告对方的状。近些 年来,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从农产品、钢铁、电影、录影带一直打到香蕉、牛肉、蔬菜,可 谓烽烟不断。 1999年末,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开会,打算开始新一回合的世界贸易规则谈判。 可是作为东道主的美国却十分不象话,会议组织招待工作一团糟暂且不说。会场外一大群环 保、劳工组织成天吵吵闹闹,作为东道主也不去管管,结果弄得代表进不了会场,差点连会 都开不下去。迫于国内政治压力,美国还想把它的一套劳工标准强加给会议,世界各国,包 括欧洲在内都不吃这一套。结果这个东道主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在全世界人面前掉尽 脸面。 欧洲还多次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举动和作风。这其中最精彩的一笔,当属 1996年反"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的斗争。这是美国国会某些自认为高明的议 员先生炮制的法律,它们规定美国将对所有同古巴、利比亚和伊朗做生意的公司和国家实施 制裁。这是典型的以国内立法凌驾于人,推行治外法权的美国式霸权主义。 欧盟各国立场空前鲜明而且一致,对此做出十分强硬、激烈、针锋相对的反应。一是上 告世界贸易组织;二是要求所有在欧的美国商人和家属拥有签证;三是为欧盟企业提供法律 保护,必要时将采取报复性制裁行动。欧盟的强硬立场最终逼迫克林顿政府搁置这两部法律, 使之无法生效。欧盟国家的举动有理、有利、有法、有节,堪称反霸斗争的典范之作。 争夺欧洲防务主导权,推行欧洲自主独立防务是冷战后美欧争斗又一个焦点。欧洲人认 为,冷战已经结束,他们似乎可以不再需要北约、不再需要美国。遗憾的是,当欧洲人真的 试图这样去做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在安全防务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又迟迟得不到劲补。 据估计,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盟国的军事能力实际上下降了30%。北约的欧洲成员国有 4000多架作战飞机,它们大多数都已经陈旧过时,没有配备红外线和激光制导系统,或者不 能携带那种"灵巧"炸弹和命高中精度要求的其他炸弹。在海湾战争期间,法国军队的分遣 部队不得不在美国的后勤支持下,才能继续留在前线,而且仍然步履蹒跚。 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总共投入了1000多架攻击和支援飞机。美国空军出动了F-15、 F-16战斗机、A-10"雷电"战斗攻击机、F-117A隐形轰炸机、EA-6B电子战飞机、B-52、B-1 轰炸机、B-2隐形轰炸机。此外还有几十架KC-10、KC-135空中加油机、预警飞机、运输支 援飞机。美国海军动用了"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带有47架海军F-14、F-18战斗轰炸机。 此外还有3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和两艘潜水艇,它们都携带着远程"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国陆军部署了至少24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还有大量执行搜索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 法国派出了"福熙"号航空母舰和两艘护卫舰,上面放着16架"超级军旗"强击机和4 架"军旗"侦察机。法国空军投入了8架"幻影2000"战斗机、11架 "幻影2000"战斗轰 炸机和6架"美洲虎"强击机、3架"美洲豹-330"战斗救援直升机以及一些侦察机、电子 战飞机、空中加油机和预警飞机。 英国部署了12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8架"旋风"轰炸机、6架加油机和机载雷 达飞机,"无敌"号航空母舰和两艘护卫舰,上面放着7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另外还 有携带巡航导弹的"辉煌"号核动力潜艇。 德国部署了10架"旋风"战斗机,另外还有4架待命,还提供了18架无人驾驶侦察机。 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其它欧洲北约国家总共大约提供了90架作 战飞机。 以上的统计显示,欧洲国家参与科索沃战争的飞机数量总共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零头, 而实际作战行动中,欧洲所占的分量不到20%。北约一位官员透露说,自从3月24日开始行 动起,英国皇家海军在亚得里亚海的潜艇"辉煌"号在海底转悠了一个来月,总共只发射了 5枚巡航导弹。在同一时间里,美国军舰已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式导弹。难怪克林顿对布 莱尔吵闹着要打地面战争怒不可遏,英国人太老谋深算,工于投机取巧。 欧盟国家共有军队200多万,比美国整整多50万,但实际大约只有2-3%的军队有能力 承担类似科索沃战争这样的干预行动。欧洲在科索沃战争后流传一句话,说战争是美国人的 事,和平是欧洲人的事。欧洲曾经跃跃欲试,主动要求承担巴尔干战后维和与重建使命。而 仅仅5万人的维和部队,欧洲却花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才拼凑齐全。 从自主防务到北约东扩、波黑到科索沃,冷战结束整整十年,欧洲国家还是在自家门口 栽了,被近在咫尺的波黑、科索沃危机搞得焦头烂额。在安全防务问题上,欧洲人不得不一 次、再一次地转过高傲的头颅,翘盼大西洋的彼岸: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离开你更不是件 容易的事。 而美国从全球战略需要出发,始终不可能放弃欧洲这个"战略重心"而不顾。大西洋两 岸密切的经济联系,共同的政治价值取向,加上割舍不开的血缘文化联系,都使美国需要不 断加强同欧洲的联盟纽带。"欧洲情结"时刻萦绕在美国领导人的心头。40年前,英国首相 麦克米伦说:"维系联盟的是恐惧,而不是友爱。"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回复道:"与欧洲 决裂将割断我们的历史脉络。"今天,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说:"美国,尤其是我个人的 根都在欧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受到欧洲传统的看法。" 同样是基辛格先生,还说过这样一段耐人玩味的话:"若没有美国,欧洲只会成为欧亚大 陆顶端的一个半岛,无法找到平衡,更不用说团结一致了;若美国欧洲,美国会成为欧亚海 岸线以外的一个小岛,不得不搞些纯粹的均势政治,无法反映出美国公民的天性。"面向新世 纪,欧洲与美国依然是这样一对剪不断、理还乱、恩怨两相知的伙伴。 如果象人们通常比喻的那样,把统一的欧洲比做一座大厦,那么共同的防务就将是这座 大厦的封顶工程。 欧洲走向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征程,浇筑着整个欧洲复兴的希望和骄傲,同时也交织着每 一个欧洲民族的情感和信任。这显然是一项无比艰巨复杂的工程,当形形色色的欧洲人带着 各自的特性、利益和历史记忆,加入到这项工程当中,结果必然会是尖锐而频繁的分歧、矛 盾、甚至冲突。 分析今日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战略态势和外交动向,在欧洲安全防务问题上展现出来的情 形可能就象一则儿童寓言中所讲的那样:天鹅、螃蟹和龙虾共同拉车,结果是一个往天上飞、 一个往横里拽、一个向后拖……。 打开1989年之后的欧洲政治地图,雄居中心位置的是实现统一后的德国。在冲破了柏林 墙的分隔和"雅尔塔体制"的束缚之后,德国成为欧洲最受人瞩目的国家。 德国位居欧洲大陆中央,连接东西欧洲,拥有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量最多的邻国。 流行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地缘政治学说当中,曾经有一个咒语式的论断:"谁统治东欧, 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 界。"德国恰恰站在"心脏"的边缘,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似乎暗示,德国在未来世纪中 应当扮演举足重轻的角色。 统一后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在欧洲位居第二,仅次于东边哪个庞然大物俄罗斯。国民 生产总值24 205亿美元(1995年),尾随美国和日本之后,名列世界第三。出口总额5 857 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如此傲视群雄的实力,注 定了德国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应当具有的分量。 10年前那场戏剧性政治大地震,让全世界无数政治家都跌破眼镜,困扰德国人近半个世 纪的政治分裂,随着柏林墙在一夜间轰然倒塌,迅速获得了圆满解决。德国曾经因为发动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以及在战争中彻底失败,被整整压抑了四十年。《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 约》生效后,笼罩在德国头上的战败国尘埃几乎一扫而空,德国获得了完整的国家主权和正 常国家的地位。从此德国可以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步入世界大国的议事堂。 德国重新统一后不久,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不无感慨地写道:"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 都是一夜之间的事。"虽然政治家们可以尽情地夸耀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但不论是世界其它国 家人民,还是德国人自己,似乎都对这一夜间发生的事情准备不足。在那历史的一瞬间,几 乎所有人的头脑里都会闪现出纳粹希特勒统治下的那个德国,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希特勒 的幽灵会不会重返人间。 英国贸易和工业大臣当时在一次同记者的谈话中说:"如果把主权交给(德国主导下)的 欧洲联盟,便不啻于把主权交给希特勒。"土耳其总统厄扎尔曾经这样指责德国的某些外交行 为:"德国在统一以后改变了许多,看来它想干预一切事情,……过去希特勒就是这么干的。" 撒切尔夫人在与意大利首相的会晤中,甚至将德国统一比做一场"噩梦"。美国人同样"杞人 忧天",他们担心:"如果德国势力东移,就很可能成为美国在欧洲的一大烦恼。"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民族。它曾经为世界贡献出优美的音乐、深邃的哲学、 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贡献了数不胜数的杰出成就和伟人,至今"德国制造,您可信赖 更多"的广告词仍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 德意志毫无疑问属于世界最优秀民族之列,但也许正是因为它太优秀了,它带给的欧洲 和世界的,并不仅仅是美味可口的啤酒和精致耐用的小轿车。 马克斯*诺道这样评价德国人:"德意志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强有力的,在好事上如此,在 坏事上亦然。"路易吉*巴尔齐尼是意大利的资深记者,他游历欧洲各国多年,对欧洲国家和 民族作过许多精彩而机智的评论。他对德国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德国是一个善于以假 乱真,象海神普罗蒂厄斯那样变化多端的国家。……他不断变化着。他有时变成咆哮的狮子、 无害的绵羊、狡猾的巨蛇、好斗的公牛,有时又变成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小河或一堆篝 火。" 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时刻存在着来自东西两侧的威胁,"两线作战"几乎是历代德国军 事战略中挥之不去噩梦。历史上,德国是欧洲诸强中最后获得统一的国家,在很长的时间里, 德国只能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存在,并且被玩弄于列强的股掌之中。这种地理和历史地位制造 了德国人敏感、脆弱的性格结构。他们习惯性地以受虐者的心态观察世界和自己,在顺利时 往往无节制地做出狂妄自大的蠢动;而在受挫折时,则在强烈的报复心理驱动下做出非理智 的选择。 德国人有着高度哲学思辩能力、高度科学理性精神、极强组织纪律性,但在过去的20 世纪里,他们却两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祸根,甚至举国迷信于希特勒、戈培尔之流谬理邪说的 鼓惑。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正是由于熟知德国过去多变的历史,人们自然会对今天的德国产生怀疑,对未来的德国 充满忧虑。"人们都知道,只有当你缚住了能预示将来的海神普罗蒂厄斯,才能迫使他讲出将 要发生的事。然而他并不是容易制服的。"德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容身在英美所代表的强大的 西方文化当中,倔强和叛逆贯穿着这个民族的整个历史,深藏在民族灵魂的深处。正象德国 人在国歌中高唱的那样:"德意志至高无上"。它要么被彻底打倒,要么就独占鳌头。 丘吉尔曾经有句名言:"对于欧洲,德国不是太弱小就是太强大。"现在欧洲其它国家面 对的又是一个"太"强大的德国。它财大气粗,用大把大把的马克,填补着由于苏联解体在 欧洲东部造成的"力量真空"。德国对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提供的援助,曾经占到了西方援助总 额的50%,相对口惠而实不至的美英等国来说,实实在在的马克的确为德国在这个地区的发 言权,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在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激化、面临解体危机的时刻,德国一度扮演着出奇活跃和关键 性的角色。它不顾国际社会的疑虑和反对,率先承认克罗地亚等国的独立,导致前南局势一 发而不可收拾。在对南斯拉夫实行制裁方面,德国也走在国际社会的前头。 1993年4月,德国联邦议院批准出兵索马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计划,从而使德国 军队突破战后《基本法》的限制,自1945年以来首次跨出国门。1995年,德国议会又批准 德国海空军参加北约在波黑的战斗行动。德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它已经准备好、 并且有决心,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上,德国也是最积极的活动分子,至少也是最积极的活动分 子之一。德国的目标显而易见,就是要-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列,"在这个联合国最高机 构拥有决策权"。 在1995年纪念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大会上,德国总理科尔忘乎所以,他直言不讳地宣称: 统一的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国,并不是德国非要充当欧洲的"领导角色",而是领导角色找到了 德国头上。 德国一如既往,充满热情地充当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和急先锋。它积极推动《马约》 的落实、欧元的启动,带头倡导欧洲的独立外交和防务。它一面推动深化欧盟的一体化,同 时一面又身体力行,支持和推动欧盟东进扩大。为了协调各个国家由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 矛盾,德国还提出"多速欧洲"的概念,自己则身先士卒,特别勇敢和卖力地冲在最前面。 冷战后的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蒸蒸日上,结果引来了美国"情有独钟"的重 视和青睐。早在1989年,布什总统就提出同德国建立"领导伙伴关系"的建议。1994年间, 克林顿再次把美德关系升格为"特殊伙伴关系",而且在西方世界的各种关系中是"独一无二 的"。美国张张扬扬地宣称,它把德国视为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同盟,这听上去像是黄鼠 狼给鸡拜年,肯定是不安好心。 对它的左右邻居来说,德国的强大绝对不那么受欢迎,至少在德国刚刚统一时是如此。 很多欧洲国家深受纳粹荼毒,它们对德国的"霸权"有一种发自本能的疑虑和担心,甚至连 法国也一度有心忡忡,担心德国又要重温"欧洲新秩序"的旧梦。欧洲人确实担心,担心德 国依仗它那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战略实力,将欧洲一体化变成德国主导下的一体化,统一的欧 洲最终成为"德国的欧洲"。 德国的精英们多数既清醒又和理智的认识,他们深知自己的前辈罪孽深重,犯下过滔天 罪行。左邻右舍们都知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道理,对德国的警惕从来没有须臾放松 过,德国统一后他们更是百倍警惕。 德国前总理、资深国务活动家施密特写了一本书,题为《为了德国,行动起来》。他在书 中告戒德国人:"德国的这种欧洲大国地位,加上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尤其是我们 邻国对希特勒以德意志名义带给欧洲人们的灾难记忆,使我们不那么容易找到朋友,亦不那 么容易保住友谊。当我们的邻国对德国的未来进行评估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大个子总 理科尔也曾无可奈何地提醒自己的同胞:"我国的地理位置不利。我们最强大、最勤奋,但也 最不受邻居的欢迎,我们就得这么活下去。" 有人曾经这样归纳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对外战略目标:"国家统一、称雄欧洲和成 为世界大国"。从常理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如果结合德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人们不难发 现,在上述目标的三个部分中,后两个部分实际上是同一个进程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德国的未来离不开一体化的欧洲。欧洲的联合不断深化,这个过程经历了将近50年。德 国身历其境,它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已经与欧盟其它国家紧密地拴在一 条船上。脱离这个进程或者从这个进程中倒退,都将给德国带来无法想象的损失。 德国的未来也只能依靠一体化的欧洲。冷战年代两极格局的对抗,以及冷战后全球化的 经济政治竞争,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意识到,欧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在大国的竞争游 戏中争得渔翁之利,抢占一席之地。德国也不例外,如果它不顺应历史潮流,在欧洲自行其 是,那么它甚至还没走出欧洲,就会被团团困住,更何从逐鹿全球呢?相反,努力推动欧洲 一体化的进程,建设"大欧洲"的团结和自立,同时借助欧盟的名义参与国际事务,这些才 是德国得以施展抱负的最佳途径和护身符。 战后50年德国复兴和发展,为德国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积极经验。德国的精英们从失败 和成功的历史经验中悟出了真理,他们由衷地相信,德国的未来只能根植在欧洲这片土壤上。 1991年1月,科尔总理发表了一次肯定回载入史册的演讲。他告诉德国人:"德国是我们的 祖国,欧洲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和强大的欧洲"。走"欧洲的德国"道路, 这就是德国面向新世纪外交战略的基石。 对于美国宣称的"领导伙伴关系",德国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以免它在欧洲 脱离"群众"。对美国人抛来的媚眼,德国不加渲染,甚至不给正面的、直接的回答。对美国 习惯性的颐指气使,德国有时也不买帐。科尔就曾经话中带刺,说是在冷战后的形势下,美 国已成为欧洲的伙伴,因此它不应当是指挥欧洲的"上级领导",欧洲不应该"对美国人唯命 是从"。美国人热心张罗美德"特殊伙伴关系",德国人始终虚与委蛇,让美国人落得个剃头 挑子一头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队在德国是占领军。他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德国人 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对美国人趾高气扬的做派心存芥蒂和怀疑。德国人认为:"英国是美国 的‘爱妻’,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了爱情,但不会分手;法国是美国的‘情人’,尽管闹点别扭, 但谁也舍不得离开对方;德国是美国的‘奴婢’,德国人心里不满意,但表面上还得装出驯服 的样子。" 德国很清楚,今天的欧洲和它自己,或者它们加在一起,也仍然不具备与美国分庭抗礼 的实力。只有承认美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这既可以消除邻国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猜疑,又 可以借美国人的力量,大力挤压夙敌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实在是一箭双雕的便宜之策。因此 只要是美国人一手能遮天的事务,德国从来表现出唯马首是瞻;在各方矛盾尖锐的时候,德 国从来就作壁上观;一旦遇到美国实力不济时,德国便借机出手。 德国真正热心的,还是欧洲统一的事业,尽管它必定是一个充满矛盾、曲折和斗争的过 程。在冷战后充满混乱和困难的岁月中,正是德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推动欧洲统一事业不 断深化,并开始走上进一步扩大化的里程。 在欧洲防务自主和联合问题上,德国一如既往,继续保持其通常的低姿态、小调门,它 从来不直接向美国的地位发起那派是些微的挑战。但是,在很多事关重大的实质性问题上, 德国是法国、实际上是欧洲立场的后盾。在法国同美国争夺北约南欧指挥权问题上,在欧洲 争取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问题上,德国都给予了明确无误的表明,它是欧洲国家支 持,所以一定会站在欧洲的立场说话。 在改革欧盟行政机构、提高外交和安全决策的效率等问题上,也是德国在发挥主导作用。 设立"佩斯克先生",以便协调欧盟的对外政策和安全政策,这个想法也是德国人首先提出来 的。 德国奔驰在欧洲道路上滚滚向前,是因为它还有另一个飞快转动的车轮--"法德轴心"。 1992年,欧洲军团正式成立。这个军团是以法德军队为主要力量,着就为两国的军事合作打 开了大门。也可以说,是法德两国的军事合作推动欧洲在共同防务的道路上,迈出了实在的 第一步。 1996年12月9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与德国总理科尔相会纽伦堡,他们共同提出了"共 同防务战略构想",并宣布这个构想意义重大,将成为两国制定共同防务政策的基础。在这个 构想中,首先是法德两国的安全利益被定义为是"不可分割的";其次是两国的全部常规武装 力量将为欧洲的安全无私奉献,将履行欧洲联盟的防务使命,确定为未来的优先目标;再次 是协调参与多国部队的行动,以便紧急处理各种地区危机和冲突。在这个构想的指导下,德 法达成了20多个合作协议,包括联合研制"虎式"军用直升机、军事侦察卫星等等、还有两 国的军工企业积极进行武器生产和研制的协调。两国甚至在协调和共享法国核威慑力量的问 题上,也开始了对话与合作。 德国和法国,一个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另一个以传统的政治地位为依托;一个在 前台唱戏,一个在后台打鼓。多少年以来,正是这台"德法联合发动机"不辱使命,带领欧 洲从"统一大市场",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从北约的"小伙伴",发展成为"欧洲支柱"。 曾几何时,法德这台"欧洲统一的发动机"也出现了故障。它的"轴心"一度出现了倾 斜,两国一时间磨擦不断、疑虑重重。"欧洲列车"轰然前进,但是隆隆运转的声音掩不住阵 阵不和谐的杂音。人们心存疑虑:德法"火车头"将驶向何方,它能否正常运转,把欧洲防 务带向真正的独立? 德法两个民族,远者有数百年的恩怨情仇,近者有亡国耻、血海仇。但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后,两国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宏图大业。这种一笑泯解 恩怨、执手向明天的侠骨风范,曾使世人为之钦佩不已。德法合作的模式也为解决世界上数 不清的家恨世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德法的和解也并不完全是慷慨赴义、高风亮节式的壮举。合作必须要有代价。德国曾经 是战争的祸源、战败国,背负着累累血债,只能低下它高贵的头颅,默默地在这个联盟中工 作,承担添砖递瓦的角色。法国在宽恕了莱茵河彼岸的夙敌后,自然举起了欧洲联合运动的 帅旗。立足德法联盟的基石,法国得以在战后的世界政治舞台上再次展现其"高卢雄鸡"的 风采。 好斗的公鸡是法国的国鸟。在这个充满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眼里,它象征着高傲、尊贵、 勇敢、顽强,而且不失幽默和多情。在巴尔齐尼的笔下,曾经有一段惟妙惟肖的描绘:"羽毛 华丽的大公鸡每天第一个向人们报晓,统治它眼前的世界,勾结那些不抗拒的母鸡,使它们 怀孕,并击败其对手,在粪堆上洋洋得意地喔喔长啼。" 法国似乎天生就是欧洲大陆的领袖。早在三百多年前,路易十四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 个时代。他创造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民族国家体制,把战火烧遍了欧洲大陆,他以"太阳王" 自居,留下了古典建筑艺术的旷世经典--凡尔赛宫。他的那句帝王铭言--"朕即国家!" --堪称空前绝后,在现代政治学说中广为流传。人们从中不仅最容易理解专制体制的荒唐 和暴虐,也会为一代枭雄的狂放所震惊。 在此后的百多年里,法国宫廷的时尚风靡整个欧洲,法语成了欧洲社交界上等人的象征, 也是欧洲外交界唯一的正式语言。在那个时候,德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是一堆任由人宰 割和买卖的大小诸侯国。 1789年,法兰西革命又开辟了世界历史教科书的新章节。"自由、平等、博爱"从此四 海播扬,《马赛曲》响遏行云、经久不息,红蓝白三色旗到处翻飞,一场大革命在欧洲大陆摧 枯拉朽,荡涤着中世纪的污泥浊水。波拿巴*拿破伦,这位矮个子科西嘉人,用天才的军事 才能,屡屡横扫整个欧洲大陆,逼迫对手一次又一次地屈膝投降,签订城下之盟。 法兰西无上光荣的历史,造就了法国人的高傲与自尊。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临国 土沦丧的悲惨局面,流亡在外的夏尔*戴高乐依然用他帝王般的气质,不屈不挠地捍卫着法 兰西的尊严。 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时代,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外交颇能把握局势,审时度势,巧妙 地利用两大阵营的矛盾,联合西德、团结西欧、拉开与北约的距离、缓和与苏联和东欧国家 关系、率先与中国建交、发展独立核力量……。法国人可谓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们勇敢 地维护了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正是这条所谓的"戴高乐主义"路线,使法国赢得了独特的 国际地位和声望,被称为"持二等车票,坐上头等车厢"。 冷战的结束导致国际格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两极体制突然消失,德国又迅速实现了 统一,"戴高乐主义"路线失去原有的依托,顿时茫然失措、失误频频。法国人先是陶醉于"人 权外交",一相情愿地在第三世界推销"民主、人权",结果是众叛亲离,茕茕孓力。后来有 迷恋于充当"国际宪兵",跟在美国后面摇旗呐喊,到处派法国兵摇三色旗,结果是吃力不讨 好。最难办的是德国统一后一天天坐大,它不再甘心仅仅充当二等伙伴,再加上财大气粗和 人才济济,法德同盟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往东边移,法国人最看中的面子也越来越有些 挂不住了。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荣登法国总统宝座。这也同时结束 了左翼社会党总统密特朗的统治,他的统治长达14年之久。希拉克和他所领导的"保卫共和 联盟",是当年由戴高乐亲手创立,他们一贯秉承戴高乐的右翼强硬作风。希拉克上台后也一 如既往,以承继戴高乐的衣钵为荣。他在外交上隆重推出所谓的"新戴高乐主义",目的是要 重振法国的外交雄风、重塑法国的欧洲大国形象。 "新戴高乐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务实,标榜贯彻实用主义,以务实的作风,适应新 的形势需要。在全球层面上,"新戴高乐主义"标榜反对美国的单极霸权,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新戴高乐主义"不主张在外交中填充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要 求法国主动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为此宁可与中国合作, 共同发表推动"多极化"的宣言。当然,同样是适应冷战后的国际潮流,法国的外交需要充 当法国企业的"推销员"。 在对美关系上,法国人完全了解美国的实力和主导世界的欲望,承认那是无法回避的一 个现实。法国外长承认,美国作为当代"超-超级大国"(Hyperpower),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无 法取代的,硬碰硬地与美国对着干,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所以法国首肯美国的霸主地位, 但是法国人必须强调:"法国是美国的盟友与朋友,不是附庸","法美关系一向是,而且将永 远是相互冲突的--美国认为法国的要求不可容忍,而法国认为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可容忍。" 法国人喜欢自吹自擂,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也是如此。他们自诩法国的对美国外交富 有"坚韧、创意及实效",其实不过是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投机取巧。法国可以提 高"多极化"的调门,但在重大问题上则追随美国的立场;法国在具体问题上并不想与美国 作对,但是在决策层面上,则突出反对美国独断专行的"单边主义"作风,要求美国尊重别 国的意见、维护联合国以及国际准则、规范的权威性。 1995年12月,法国派员参加大西洋联盟部长会议。自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 军事一体化机构后,这是法国在30年中首次出现在这个会场上。此举表明法国抛弃了过去的 "空椅子"政策,冠冕堂皇地宣布"重返北约"。当然,法国人不是来俱乐部喝咖啡的,他们 是想打入北约内部争夺法国的势力范围。很快,法国人便提出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 问题。不久又坦然地伸出双手,向美国索要北约南欧司令部的司令头衔。北约顿时被闹得鸡 犬不宁。 1996年6月,北约外长柏林会议上,美国做出让步,同意在北约内建立"欧洲防务特性"。 美国还同意设立一个由欧洲人担当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助手职位。但法国并不以此满足,希 拉克则变本加厉地提出了将北约的两个二级司令部--中欧和南欧司令部交给欧洲人指挥。 希拉克甚至亲自给克林顿写了两封信,以示问题的重要性。中欧司令已经是德国人,美国没 有意见。而南欧司令部管辖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涉及美国十分关切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 美国自然不愿放手。法美因此再次北约内顶起了牛。 在欧洲,"新戴高乐主义"的政策是"插足",而且是全方位的"插足"。在讨论欧盟扩大 问题时,法国人一改过去的重"南下"反"东进"主张,呼吁"南下"、"东进"并举,而且 还要尽快"重返东欧"。1996年希拉克访问波兰,他在那里提出建立法-德-波三国联盟,目 的就是要平衡德国在东欧的影响,把法国人的脚"牢牢地迈进东欧的大门"。 在法德联盟的问题上,法国一改过去单纯的"联德制德"策略。它一面坚持德法联盟, 一面呼吁建立更加广泛的"多重联盟"。它同意大利、西班牙联手,组织了一个南欧联盟。它 还捐弃前嫌,与世代纠缠不清的英国搞了军事合作。总之法国人上窜下跳,一脚踩上好几只 船。 法国人并不讳言自己的所要追求的目标,近期是在北约内部建立欧洲支柱,远期就是要 扶西欧联盟上马,建立欧洲独立防务。在"新戴高乐主义"的指导下,法国外交气象一新。 靠着一系列合纵联横的新动作,法国似乎又夺回了它在欧洲的主导权。法国外交的复兴推动 了法德联盟,德法联合发动机再次蓄积起前进的能量和动力,带动欧洲奔向一体化不断深入 和扩大的21世纪。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和大革命》中写道:"法国是欧洲最光辉和最危险的国家,最适于不 断变化为人们敬仰、仇恨、怜悯、恐怖的对象,但决不会成为人们不关心的对象"。今天的法 国依然如此,一如既往地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它独特、活跃、才华横溢、永远不安于现 状、富有无休止创造力、勇气和智慧。 在美国的名记者笔下,十九世纪的英国灿烂夺目,君临天下:"在那开拓者的世纪里,整 个地球成为一体。欧洲把整个地球变为一体--而英国又统领着欧洲。到本世纪初,伦敦简 直简直成了世界的首都。" 这个伟大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只是欧洲大陆西北角对着的几个岛屿而已。 它的面积统统加起来,也不过24万2千平方公里,而且气候阴冷潮湿,总是弥漫着大雾。正 是这片狭小、阴冷、条件并不优越的土地,孕育了突破传统的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创造出 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和效率,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模式。由此英国也凭借着创新所带来的超 额利润,摘取了世界帝国的冠冕。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英国就像英国人一样,就是一幅冷漠的绅士模样。他们头戴黑礼 帽、身着燕尾服、鼻梁上夹副眼镜,举止温文尔雅、说话装腔作势,喜怒不形于色、诡计工 整于心。 曾几何时,这些绅士的足迹踏遍了整个世界。在他们的身后,通常跟随着天下无敌的皇 家舰队、响声震天的蒸汽机和女王陛下的米字旗。 他们曾经统治着一个举世无双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一天24小时 的任何一刻,总能看到大英帝国的旗帜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他们曾经掌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生产出全世界53%的钢铁、50%的煤炭、70%的布匹,全球 1/3以上的商船都飘扬着英国国旗、1/3以上的黄金都藏在不列颠银行的保险柜里。 他们还曾经需要为世界任何角落里发生的政治事件操心(就像现在的美国人一样)。他们 每天都在精确地算计得失,以保证欧洲大陆上诸位列强之间力量和利益基本保持平衡。他们 经常在密室精心地策划阴谋,以便决定在遥远的东方,某位皇帝、国王、苏丹或大公的权位 该如何继承。 直到今天,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小学生都在学习英语,因为英语是世界上普及面最广的语 言。几乎所有国家的政治家都要聚集在一个叫做"议会"的地方,大放厥词,争吵不休,因 为英国人首先证明,这是最合适的政治组织方式。全世界航海者还得用海里来测量距离,因 为英国人当年就是这样按照这个单位,绘制了沿用至今世界地图。各大洲铁路上的奔跑的火 车都靠左行驶,因为第一条铁路线是英国人修建的,他们从来都习惯靠左行驶。世界上只要 有自来水管的地方,就要用英寸来测量粗细,因为几乎所有的第一根水管都是从英国进口 的……。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隆隆地向前滚动,"日不落帝国"也终究难免日薄西山的命运。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不列颠的殖民帝国。英国不得不拱手让出世界霸主的王冠, 黯然退出头等强国的竞技场。 或许是因为大英帝国的荣耀实在让人难以忘怀,或许是因为英吉利海峡的风浪的确汹涌 难当,英国对它在欧洲大陆的近邻们,总是抱着一种若即若离、勉勉强强的感情。直到今天, 如果你询问一个英国人:"你是欧洲人吗?"答复总是:"欧洲人?你是说欧洲人?呃、呃……" --沉吟良久,在脑子里搜遍世界其他各大洲后,不得不一一放弃之后--无可奈何地说: "是的,当然,我是欧洲人。"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帝国崩溃的悲惨时刻以后,英国人选择了一条只有现 实的英国人才会选择的道路:宁愿象一个破落的老姨妈那样,投靠大西洋另一边的"侄儿" 美国,那个"侄儿"不仅富甲天下,而且武装到牙齿,英国无论如何不愿接受欧洲邻居们伸 出的手。丘吉尔给战后英国规划了"三环外交"的蓝图,企图依靠依靠同美国、英联邦和西 欧的联系,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所谓的三环其实只有一环,即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整个冷战时期,英国一直跟随在美国后面,扮演"第二小提琴手"的角色,对欧洲大陆 上发生的一体化进程,抱着深深的不信任和怀疑。结果是英国错过了时机,没有能及时搭上 甚至领导欧洲一体化的列车。后来它不得不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不同是在"错误的时刻、 以过高的代价、为时太晚而损失惨重地"加入。 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多少有些勉强,英国人对美国人是趋炎附势,对欧洲邻居却总 是高傲自大。他们那种"光荣孤立"的思想根深蒂固,基础牢固。在欧共体和欧盟当中,英 国人不是"对着干",就是"等着瞧",是欧盟中最冒尖的"不"先生,他们也因此而臭名昭 著。英国人并不希望欧洲走向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虽然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希望看到那 种前景。英国人想要的只是一个松散的、基于政府间合作的国家联盟。 1999年1月1日,整个欧洲都在庆祝欧元诞生。这时英国人只有站在一旁看热闹。法德 等国奔走游说,积极呼吁建立欧洲自主防务体系,英国却一直不阴不阳,反对赋予欧盟军事 职能。英国人似乎仍然在冷战的旧时代中梦游,直到今天依然故我,既不愿意承认他们也是 "欧洲人",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前途必须植根欧洲,他们的未来必定要融入欧洲。英国人 在帝国的荣光中沉溺太久,以至难以自拔。 1997年5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一举击败保守党,从而结束了保守党的执政历史。保守 党执政自1981年开始,在英国已经长达16年。继美国总统克林顿之后,西方政坛上又出现 了一张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托尼*布莱尔年方不惑,长着一头金色卷发,性格坚强而 且冲动,年轻时玩过摇滚乐。他是连蹦带跳地闯进了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官邸。 布莱尔开始不久的执政生涯表明,他擅长给英国老百姓带来惊奇。1999年11月,布莱 尔照常日理万机,不过在百忙之余,他居然还为自己制造出第三个孩子来。英国大小报刊顿 时为之一振,它们纷纷宣布,在唐宁街10号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中,将第一次出现尿布、奶瓶、 摇篮和婴儿的啼哭声。英国百姓也十分兴奋,结果在随后的一周里,布莱尔的政治支持率大 幅上升。唯一有些麻烦的可能是首相夫人,年界45的高龄产妇实在有些危险。 布莱尔带给英国政坛的,不仅仅是一个"新世纪婴儿",还有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它 被西方媒体和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布莱尔和克林顿等他们那一代政坛幸运儿人,共同向全 世界展示,战后出生的新一代西方领导人拥有全新的政治理念。 到底什么是"第三条道路",目前看来还很难作出简洁明了的定义。一般人的饿理解是,它可 能与"第一"和"第二"不一样。即使是这条"道路"的开辟者也只能模糊其词地解释说: "超越老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和新右派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走一条中间道路。" "第三条道路"涵盖了布莱尔一代领导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领域的一系列政 策主张。诸如在政治上推进民主,改革政府;在经济上奉行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搞"新混合 经济";在社会政策上加强社区建设、推行"积极的福利"制度,优先发展教育、重视环境保 护,等等。 "第三条道路"的外交主张来自"大杂烩"式的理论。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主张模 糊民族主权,提倡国际合作。他们至少在口头上将民主、人权一类,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 标。 其实,如果单看布莱尔们的政策主张,就很难辨别"第三条道路"在各个领域到底采取 什么立场。所以有人说,"第三条道路"只是一个"具有人道面孔的机会主义"。英国哲学家 安东尼*吉登斯是布莱尔们的理论导师,该哲学家大力鼓吹"后现代性"。"第三条道路"的 机会主义特征或许正是吉登斯思想特有的奇妙效果。 无论如何,布莱尔上台后,确实给英国带来了面貌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外交方面。首 先是美英"特殊关系"迅速升温。1998年爆发恶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本来确实是美国人 利用武器核查搞间谍活动,但布莱尔对克林顿亦步亦趋。美国人大肆推行武力威胁,英国人 在一旁帮腔造势,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最后,布莱尔帮着克林顿,公然将联合国踢到一边, 用航空母舰和作战飞机对伊拉克采发动空袭。美英的行为不仅遭到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对,而 且法国也感到十分愤怒。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布莱尔的表现厚颜无耻,令人作呕。其实英国人并没有多少 军事力量,但是布莱尔仍然内一展鹰派作风。他先是力主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在空中打 击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有不遗余力地鼓吹发动地面进攻。其调门之高,甚至让克林顿既尴尬 又恼火。美国媒体把科索沃战争描述成布莱尔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起策划的战争", 就是基于布莱尔的丑恶表演。 美英两国同文且部分同种,它们算得上一个大家族中的远房姑侄,所以搞些"特殊关系" 并不奇怪。但是,像布莱尔那样露骨地狐假虎威而不自觉其丑陋,确实让人感到英国国际地 位之低下,以致于会形成像布莱尔这样卑微的外交格调。 追随美国,仗势欺人,只是布莱尔新外交的一个方面。积极向欧洲靠拢,努力改善与法 德等欧洲国家的关系,是他带给英国外交的另一个新感觉。布莱尔政府仍然坚持,英国绝不 搭欧元头班车的方针,但是它的态度明显比过去积极。正是在英国人担任欧盟主席国期间, 欧盟确定了首批欧元国名单,为1999年欧元按时启动铺平了道路。在英国国内,布莱尔政府 已经开始积极动员舆论,为英国加入欧元区铺路,使公众逐渐相信,接受欧元是势在必行的 现实抉择。 布莱尔政府还主办了"欧洲会议",参加该会议的领导人来自欧盟15个成员国和申请加 入欧盟的11个中东欧国家。这是这次会议正式启动了欧盟东扩的进程。 在布莱尔登基以前,英国一直反对赋予欧盟任何军事使命。现在,布莱尔政府积极支持 自主的欧洲防务,支持欧盟逐渐增强其防务功能,条件是不损害北约。1998年12月4日, 布莱尔与他的法国伙伴希拉克会晤,之后共同发表了《欧洲防务问题宣言》。他们在宣言中声 明,欧盟应有对付国际危机的自主行动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可靠军事力量基础上。法 国总统希拉克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此举表明,两国在加强欧洲安全和防务合作方面,迈出了 "新的一步"。 布莱尔政府的外交动向对欧洲意义重大。在布莱尔的领导下,英国不仅放弃了"自我孤 立",主动结束与欧盟若即若离的状态,而且开始摆出积极的姿态,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并争取发挥主导作用。英国的目标是尽力挤入欧盟核心,将主导欧盟事务的力量由德法"轴 心",转变为德法英"三驾马车"。 英国由于暂时不加入欧元,被甩在了欧盟经济核心圈之外。但是,在欧洲外交和防务领 域,英国正在积极谋划,寻机一举成为主角。继1998年12月4日法英首脑发表欧洲防务联 合宣言之后,英国正在逐步调整政策,它不再明确反对欧盟承担军事使命,赞成将西欧联盟 并入欧盟,并一反常态地积极地参加欧洲独立防务的建设。 欧洲的分析家们曾经为英国总结过经验,他们认为:"英国人在智力发挥得最好的时候,往往 总是为时过晚"。现在不管是否对英国"为时过晚",英国政策的调整对欧洲的联合毕竟是令 人鼓舞的信号。英国的转变意味着,欧洲独立防务建设在欧洲内部的最大阻力终于被消除。 最后一盏红灯已经熄灭,列车可以启动了! 英、法、德三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国,它们的分歧、冲突与合作虽然举足轻重,在欧 洲纠缠不清的历史和现实中,毕竟只是一个部分。在欧洲,还有许多个国家和民族,这些国 家和民族同样拥有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独特个性,同样在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奋斗不息。在比 利牛斯山后面,伊比利亚半岛上,西班牙人也在为他们的历史自豪。他们的祖先曾经漂洋过 海,称雄一世,建立起近代世界第一个遍及全球的殖民大帝国。在阿尔卑斯山南麓亚平宁半 岛上,意大利人也拥有过罗马大帝国的荣光,他们还创造过文艺复兴的辉煌。 在欧洲大陆,在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之间,在大西洋两岸,交织着数不清的政治纠葛, 历史宿怨,利益纠纷和情感眷恋,的的确确是剪不断、理还乱。瑞士人乔治*索雷尔在一个 世纪前留下一段论断,对欧洲充满了悲观的情调。他提醒后人不要对欧洲联合寄予奢望,因 为欧洲的命运就是在分裂中生存、发展和毁灭。他说:"在美洲,组成联邦的人都是一样的, 都生活在一样的国家里……但你又怎么能把那些不是教徒就是神秘的革命者的斯拉夫人、那 些变得规规矩矩的斯堪地纳维亚人、那些野心勃勃的德国人、那些眼红权威的英国人、那些 吝啬鬼似的法国人、那些受着人口增长煎熬的意大利人、那些偷偷摸摸跑去打猎的巴尔干人 和那些穷兵黩武的匈牙利人组成联邦呢?你又怎么能让这批整天互相倾轧的人安静下来呢? 你又怎么可能指望像统一美国那样统一欧洲呢?" 在欧盟兰色的旗帜上,代表15个成员国的15颗金色的星星排列成一个圆形。也许只有 象这个圆圈一样,汇聚所有成员国的向心和团结,欧洲才能实现它梦想的未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