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日同盟与地区安全
作者:倪峰 来源:《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3期 时间:1999-05-01
美日同盟与地区安全 倪峰 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日加强安全同盟的举动无疑是亚太地区安全事务中最引人注目 的事态之一,也是最具实质性的步骤,并对未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美日安全同盟是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自1951年9月美日两国签署美日安全条约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日同盟在该地 区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并日益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日同盟是这个地区最牢固的军事同盟,而且是该地区现存的最为完整的以美国为 首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基础和枢纽。在冷战时期,为了苏联相对抗,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起 了一整套双边军事同盟体系。美日同盟一直居于这一同盟体系的核心。冷战结束后,这一 同盟的作用曾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仍是这一地区最为完整 稳定和牢固的军事同盟,对 这一地区现实和潜在安全问题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日同盟为日本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 障,如美国承担保卫日本的义务和提供核保护伞,日本向美国提供在亚洲地区展开前沿部 署所必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以及驻日美军的主要费用开支。另外,两国的这 种军事同盟关系有着完整的制度保证,两国政府和两军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和对话的机 构,在"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指导下,两军进行一系列防卫合作活动,两国之间还开展 了若干武器技术的合作计划。而且,自1994年7月发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 后,美国已开始了重新加强这一同盟体系的努力。而1995年2月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中则 进一步着重强调美日同盟在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在亚太地区再没有比美日关 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了,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安全政策和全球战略的基础"。 。 (2)美日同盟是美国在在这一地区保持军事存在的一项基本条件。而美国在东亚地区持 续地保有一只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自二战结束以来这一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 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以致冷战之后仍能够在这一地区发挥某种主导作用重要原因。与此同 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的这种军事存在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亚 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对美国的军事存在持某种认可的态度。同时大多 数国家都对为这种存在提供基地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由于遭受殖民统治的历 史经历,加之苏联威胁的消失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缓解,外国军事基地的存在越来越成为一 个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政治问题。1992年菲律宾议会通过决议,要求美国从这一地区最大的 军事基地撤离。虽然在这之后,马来西亚、新加坡都表示希望提供基地及设施,但与其说 是提供基地,不如说是一种对美政治表态,表示对美国军事存在的肯定态度。因为这些国 家提供的基地无论从规模还是设施条件上都与美国在菲律宾的基地无法同日而语。韩国为 美国提供基地主要是出自自身安全。甚至连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也曾表示,如果朝鲜半岛 问题得以解决,美国将从该国撤离。因此环顾这一地区国家,只有美日同盟是维持美国军 事存在最稳定的保证。美日安保条约为美军在日本的驻扎提供了法律和制度基础,而且战 后以来,历届日本政府对此都持一种积极态度,并将其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战后以来 对美日安保条约一直持反对立场的社民党,在1994年首次上台执政之后,也改变了在这一 问题上的传统立场,转而对美日同盟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同 盟对于美国维持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一地区对于美国的军事存在 抱有上述矛盾心态的国家,也从自己的上述考虑出发,将美日同盟视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解 决方案。 (3)美日同盟实际上代表着冷战结束以后在亚太地区重塑新的安全格局的一种模式。通 过对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局势发展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冷战后地区安全结构的重 新塑造方面,现在已比较清析地呈现出三种基本模式。 一种是多极化模式。这种模式为象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地区大国所倡导,对日本也有 一定的吸引力,对东盟国家而言,为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空间, 同时,这也是美国不得不加以高度重视的现象。这一模式的基本理论思考是从欧洲传统国 际关系演变发展而来的均势稳定理论,也结合了倡导国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和地 区国际关系的一些特点。 另一种是共同安全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为东盟国家所倡导,其基本构想是在本地区建 立一种多边安全机制,其宗旨是在本地区建立信任,防止和平衡大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垄 断,为东盟这些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赢得一定的发言权。1995年东盟地区论坛已正 式成立,并赢得了这一地区主要国家一定程度的支持,例如,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中、 美、日 俄、韩都参加了这一论坛并对其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评价。东盟这一模式的提 出,主要借鉴了欧共体国家自战后以来建立多边合作安全机制实现长期稳定繁荣的经验, 并考虑到亚太地区自冷战后期以来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各国间的往来日益增多以及各国间 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的特点,是对地区安全结构具有长远眼光的考虑。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双边军事同盟体系模式。这一同盟体系是冷战期间针对苏联(冷战 前半期也针对中国)建立的。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的 军事超级大国,这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从冷战 中遗留下来的这一套以美国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为其在地区事务尤其是安全领域发挥主 导作用提供了现成的基本工具,因为这一同盟体系保证了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前沿布署,使 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巨大的盟友资源和战略机动优势,尤其是美日同盟,它保证了美军在 该地区前沿部署兵力的一半,为美国在这一地区提供了最主要的军事基地,而且,日本为 驻日美军提供了70%的军费,这在美国海外驻军中是少有的 ,为美国在该地区安全事务中 发挥领导作用提供了一种相当廉价的方式。而从更大的战略角度来看,通过美日同盟这种 形式,美国既可以将东亚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日本控制在自己的麾 下,又可以将这一地区两个实力最强的国家的力量合在一处,对在这一地区任何可能对美 国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力量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威慑 。总之,美国是运用军事同盟 的形式在亚太安全事务中推行一种霸权稳定的安全模式。 而这种霸权稳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这一地区一些国家不同程度上的响应。在 日本,虽然有些人认为目前美日关系的模式使日本的主权受到了某种限制 ,但是占主流的 观点认为,日本通过这种关系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日本战后的经济成就没有这种特殊的美 日关系的支撑是无法想象的 ;冷战结束以后,虽然日本的大国意识和在本地区发挥独立作 用意愿在增强,美日关系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摩擦在增加,但是日本绝不会轻易 放弃这种特殊关系,因为美日关系经过40年的发展已建立了雄厚的基础,在政治方面,两 国同属西方阵营,各个层次的交往已实现了制度化 ,在经济方面,两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 伙伴,美国依然是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和技术的输入地。在安全领域,虽然日本希望在地 区发挥作用的意愿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过去侵略的历史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复活军国 主义的担心,日本在安全领域单独发挥较大影响的可能性很小。而运用加强美日安全同盟 这种形式,日本既可以通过扩大美日同盟的作用以及在同盟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方 式,较间接地扩大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又可以以美国为盾牌挡住周围亚洲国家的 敏感反应和压力 。因此,尽管加强安全同盟的动议虽然不是日本首先提出的,但在美国提 出之后,日本迅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其他盟友,如澳大利亚、菲律 宾、韩国、泰国对这种霸权稳定模式也基本持某种认可态度,例如,1994年底,当美国提 出巩固和加强相互业已存在的同盟关系的建议之后,这些国家都表示将给予响应。而一些 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虽然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作用表示某种异议, 但对美国在地区安全领域发挥的作用表示某种理解。另外,这一地区一度盛行的"中国威 胁论"也使一些国家认为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同盟体系是平衡这种"威胁"的主要力量。 二,美日加强安全同盟对地区安全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的消退,亚太地区似乎又重新进入 了某种力量平衡的状态,而地区的安全形势也是基本稳定的,在这种大背景下,美日采取 加强安全同盟的举动有可能对冷战结束后稳定的安全格局的最终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这 主要表现在: (1)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维持主要力量基本平衡,是亚太地区在较完整和合理的安 全制度框架确立之前保持和平和稳定的关键因素,美日加强同盟的举措有可能使这一地区 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破坏该地区原已存在的较为均衡的架构和制衡机制,尤其是在中美 日之间,有可能将原来带有稳定性的三角架构变成充满疑虑和具有敌对意识的两方,并陷 入某种博弈论的零和竞争和囚徒困境,从而对对安全和稳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2)从地区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冷战时期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同盟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团结盟友、共同对敌,这是当时这一地区敌友阵线分明的产物。而冷战后这一地区基本形 势是,国家之间虽然在局部利益或战略利益上存在着竞争性,但却没有了明确的敌友划分 。这样,维持安全的最佳方式可能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参与协调,以解决在这一地区 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安全体系就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首先,这个同 盟体系只包括这一地区的一部分国家。而更重要的是,这一体系存在的本身就将这一地区 的国家人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自1994年以来,美日等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加强这 一体系,并称这是为加强地区安全所采取的的措施,而实际上,这必然会造成原先就处于 这一体系之外的国家的疑惧、隔陔,从而将破坏冷战后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建立信任的努 力,这不仅达不到了加强地区安全的努力,面且还可能在这一地区制造更多、更大的安全 难题使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恶化。为此美国政府前顾问曼宁作过一个精辟的分析:"无论 是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还是加强美日同盟,都增加了俄罗斯国内的不稳定性,并促使 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这些本来是美日为应付重大威胁而采取的所谓防卫措施。为了有可 能出现的不稳定而加强防卫,这可谓理所当然。然而,为了对付这种所谓的防卫措施,俄 罗斯和中国方面必然也会从防卫的角落出发,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等关系。目前所发生的 是美、日、中、俄四大国正在连续不断地采取相互被动的防御措施。不幸的是,在世界历 史上由这种防御性措施所导致的连续反应,最终发展为实际争端和冲突的例子屡见不 鲜"。 而这一地区的一些中小国家也认为,"日美安保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仍未摆脱冷 战型军事同盟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设定假想敌国和一味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解决亚洲危 机,这种作法不符合时代潮流" 。 (3)美日加强安全同盟的举动引起了在这一地区安全事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中 国的强烈不安。美日加强安全同盟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正如美日两国官方和民间人士所 解释的那样:为了使冷战后两国愈演愈烈的经济摩擦更便于控制和管理;是为了应付朝鲜 半岛可能出现的爆炸性局面;是为了向地区安全和稳定提供公共产品等等。美日两国也在 各种官方场合表示,美日同盟并不针对中国,但中国方面仍然是抱着极大的疑虑关注着美 日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以及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重新修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原因: A,美日两国的行动是在两国对华认识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实施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国 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而美日两国正是这种论调最盛行的两个国度,美日两国对华 认识的这种深刻变化与两国政府政策上的具体行动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B,在亚太地区,力量平衡依然是决定地区格局主要因素,作为该地区最有影响的三个国 家,从综合实力上看,美日两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美日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强者与强 者的同盟关系,因此作为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中国自然对实力较强的美日两国加 强同盟的举动分外敏感。中国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较冷战时代 已有了很大改进的情况下,美日为什么还要加强这种强者与强者的同盟呢?而且美日都声 称,要将这种双边军事同盟推向整个地区,那么这对中国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C,在一些具体领域,美日加强安全同盟的举动显然是指向中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 问题,最近,美日完成了美日防卫指导方针的重新修订,在修订过程中,美日两国在划定 两国防卫合作的范围时,两国都将台湾列入其中,日本一些政要在一些场合公开声称,美 日防卫合作的区域当然包括台湾,在中国政府作出强烈反应之后,美日两国就这一问题的 措辞变得较委婉一些 ,但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少改变。 D,从美日两国尤其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来看,美日加强军事同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家,对非西方国家或转型中的大国实施战略性预防的一部分。通过对冷战后世界形势的一 段观察,美国发现,虽然它身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在试图影响象俄罗斯、中国这样 转型或非西方大国的发展方向时,其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为此,它采取了一种两手战 略。一方面,继续保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和接 ,以期他们朝着美国希望看到的方向发 展;另一方面,巩固和加强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间业已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安全同盟,以 便对中俄这样的大国实施战略性预防。这样,便有了北约东扩和美日加强在亚太地区以美 日同盟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基于美日这种大的战略思路,中国不可能不对美日加强安 全同盟的举措持一种警惕的态度。 E,从美日两国的官方见解来看,尽管两国在多种正式场合表示,美日的作法并不是针对 中国的,但同时美日两国的官员也在一些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示,美日同盟具有针对中国的 一面。在这方面有不少例子,例如,1995年10月27日,当时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国会答 辩中谈到美日安保条约重新定义的必要性时说:"考虑到中国的存在是重要的" 。而美 日官员在这方面的言行可能更会引起中国方面的重视和警觉。 F,从冷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来看,为了维持美日关系的稳定,美日两国需要某种 形式的"共同敌人"。我们知道美日安全同盟是美日关系的基础,而维系这种同盟关系最 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美日两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冷战时期,这个敌人主要是苏联。随着 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无疑使这一同盟的基础受到了削弱,而冷战后两国间愈演愈烈 的经济摩擦,更是对两国全面关系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美日两国从各自 的战略利益出发,都不希望冷战后两国关系的这种势头继续下去,都希望维持两国关系的 稳定。加强美日间最牢固的制度纽带----美日安全同盟是美日两国对此作出的政策选择。 为此两国需要为这种政策选择提供某种证据,而其中最有效的证据莫过于证明这一地区存 在着"苏联威胁"的某种替代形式 。依据冷战后地区形势的发展,美日两国似乎很快在 中国身上找到了这种共同目标。 (4)冷战后美日安全关系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日本在安全事务中的份量。 1992年在美国推动下,日本通过PKO。而美日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更是将日本在安 全方面的作用扩展到整个地区。而最近完成修订的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更是对扩大 日本在地区安全事务方面的作用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此次新指针最大的特点即美日在周 边事态中的合作,内容涵盖范围极广,分人道主义救援活动、搜索和救护、确保以维持和 平与稳定为目的的经济制裁效果的活动、疏散非战斗人员、日本对美军活动的支援以及美 日在运输方面的合作6大项,40小项。其中包括美军自由使用日本的民用港口、机场,日 本向美军提供除武器、弹药之外的物资,承担包括武器 弹药在内的运输和燃料补给,为 美军转送、医治伤病员和提供医疗器具,必要时在毗邻战区的公海上实施扫雷作战及在对 特定国家实施经济制裁时对试图突破海上封锁线的船舶强行实施登临检查等 。所有这些 变化自然引起该地区的许多国家的疑虑。例如,1992年通过PKO之后,新加坡的李光耀就 指出,这尤如给戒掉酗酒恶习的人吃酒心糖。越南外交部表示对此感到不安 。韩国舆论 认为:"日本发出了复活军国主义的信号弹"。印尼则强调,日本必须采取措施,以便不 给亚洲国家造成不安。 去年,美日联合宣言发表后,一些亚洲国家迅速作出了反应,马 哈蒂尔认为,结成军事同盟的国家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而同为美国的 盟国的韩国,也通过各种方式表示了对此的异议。就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也承认:"一旦 日本只拘泥于日美安全条约明文规定的双边军事合作,周边的其他国家便会对日本的意图 和实力感到惴惴不安,也将心存猜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扩大安全作用方面,日本本身也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表现在A、日本在东 亚地区所留下的不良纪录,以及至今对此没有采取应有的态度。正如一位美国亚洲问题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对日本的疑虑,特别是对一个不能够或不愿意正视其侵略历史的日本 的疑虑破坏了许多倡议,特别是有可能把东京推上领导地位的建议"。 B、日本与周围国 家存在着包括领土问题在内许多纠纷,而且至今还未得到解决,这些都限制了它扩大作用 的能力。C、在美日两国宣布扩大美日同盟在维护安全作用之后,日本并未拿出积极负责 任的态度来证明,它具有这方面信誉的。继1985年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11年之后,于1996 年7月,桥本再次前往参拜;日本的政治家就历史问题多次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讲话;日本 右倾团体在钓鱼岛多次采取挑衅行为,使中日两国间沉寂多年的问题再次爆发;日本自民 党把"实现首相和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是日固有领土写入该党的政治选举公 约;日韩在独岛和经济水域划分问题出现危机;1997年8月17日,日本政府官房长官尾山 静六发表谈话称,台湾海峡包括在日美防卫合作的范围之内,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等等。总 之,日本是用一系列挑衅行动来显示其安全发言权的扩大的。正如香港虎报在去年的一篇 社论中指出的那样"眼下,钓鱼台的事态发展已使日本的威胁从潜在变为现实、如果说原 来对美国的干预还有所顾忌的话,安保条约的续签显示日本已取得美国的认可,可以更加 肆无忌惮地对外扩张。" (5)美日在加强其安全同盟时都声称,美日安全同盟一直是地区和平和稳定的保障。然 而,美日的这种说辞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例如,冷战期间,冷战这种特殊形式仅出现在 欧洲地区,而在亚太地区表现出来的是一系列规模庞大、冲突异常激烈的热战。美国是其 中大多数热战最主要的参与者,而美日同盟为美国的参与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保证,美国 对北越实施大规模轰炸的B--52轰炸机大多是从美军驻冲绳的基地出发的。而仅从这一点上 就可以对美日两国的动机提出某种疑问,美日同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维持和平和稳定的组 织吗? 三,美日安全同盟可以发挥的正面作用 与此同时,美日同盟作为构筑地区安全格局的一方面重要力量,在该地区已经存在了 40多年了。作为亚太地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又须正视美日同盟在构筑地区安全方 面一些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可能有以下几点: (1)从近代以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沿革来看,日本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的崛起是 造成这一地区动荡和战争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在兴起的过程中,与这一地区的主要大国和 在这一地区有影响力的外部强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先后发生过正面和大规模战争,其中最有 典型意义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因此,将日本置于某种强大力量的 控制之下是事关地区和平和稳定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战后的美日同盟为日本找到了一个为 这一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其中包括日本在内都能接受的适当定位,从而较圆满地解决了困 扰这一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个大问题。通过美日同盟这一框架,日本发展军备的能力 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在世界市场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后,日本 的兴起基本被纳入了和平的发展轨道。 (2)从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现状来看,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在保持这一地区其 余主要力量配置的基本稳定方面具有关键意义。观察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我们会发 现,苏联的解体在这一地区并未造成地区格局的整体瘫塌和力量的大规模重组。除了俄罗 斯之外,这一地区基本保持了冷战后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形势。这与美日同盟有着密切的关 联。我们知道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为这一地区国际格局的重大改组提供了巨大的机 会。如:苏联的消失,使美日两国维系同盟关系的基础消弱。这使这一地区包括美日两国 的人士开始讨论美日同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与此同时,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 强,以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作后盾成为这一地区唯一一个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 科技并能够迅速将其转化成为军事实力的国家。而且其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安全领域发挥作 用的意愿都在加强。将以上这两种情景结合在一起,这一地区包括美日两国在内的许多战 略家、政治家都将日本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发挥作用视为这一地区冷战后国际格局可能出 现的前景之一,而且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将这种前景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可怕的前景之一。 因为他们认为,这不仅将导致美日两国在地缘政治上走向冲突(象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 还将会导致亚太地区的其它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强烈不安,并把象中、韩这样 的国家推入与日本竞争的军备竞赛。这样,亚太地区相对稳定的国际力量格局将彻底瘫 塌,将对地区安全构成毁灭性打击。因此,继续将日本日益壮大的力量限制在某种框架 中,是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共同的呼声。而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美日间的特殊关系将继续 为限制日本军事力量在地区重新崛起提供适当的框架。因此,一些人认为,美日关系本身 就是地区稳定的一个先决条件。它缓解了地区对日本可能重新武装的担心。"这一地区在 冷战后仍希望美日关系继续为这一地区提供这一关系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继续使日本处于 一种非武装状态。" (3)美日同盟在解决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全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事件中曾发挥过有益 影响。例如,冷战结束不久,北朝鲜开发核武器一度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形势的重大问题, 这有可能将导致这一地区军事战略力量的失衡。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美日同盟的作用 可以说基本上是积极的。这不仅表现在美日两国利用各自的影响力,在说明劝说北朝鲜放 弃开发重水核反应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体现在美日两国利用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共同 为北朝鲜制造替代型的轻水反应堆提供资助。这不仅缓解了对地区、对日本可能造成的核 压力,而且还将日本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作为对朝鲜开发核武器的反应,日本可能会因 此而自主开发核武器)转化为正面影响(为建轻水反应堆提供资金)。 通过对美日同盟在地区安全中作用的利弊分析,中国政府对美日加强安全同盟的反 应,其措辞可以说是耐人寻味的,中国政府对此所持的批评态度,主要针对的是美日利用 双边同盟对付其他国家和主导地区事务的作法,反对的是将这一同盟的作用无限扩大的作 法,认为这种安全关系应局限在双边范围内,而没有将矛头直接针对这一同盟本身。 三,寻求合理、稳定的地区安全架构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尽管美日同盟具有某种正面的效用,但是依然使我们感 到,双边军事同盟的作用,在冷战后新的地区安全形势下,其弊端是巨大的。处在这一地 区的所有国家应当行动起来,为寻求一种新的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稳定合理的安全架构而共 同努力,这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努力建立稳定、成熟和互信的大国关系。从亚太地区现实状况来看,大国关系仍是 稳定、安全最关键的因素。从1995年开始,这一地区大国关系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 期,这一年的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了著名的东亚战略报告,以此为契机,美日两国开始 了加强安全同盟的努力,1996年4月两国发表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并开始重新修订美 日防卫合作指针。与此同时,不论是中美关系还是中日关系都恶化到自70年代以来的最低 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寻求与在西部受到北约东扩挤压的俄罗斯建立更为密切的联 系,1996年4月,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大国间呈现出寻 求盟友、构筑阵地、准备对抗的架势,地区安全形势也出现了恶化的迹象,最具有典型意 义的事件就是"台海危机"和"钓鱼岛危机"。而大国关系的这种倾向既不符合这些国家 的根本利益,也与冷战后该地区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存在着矛盾,即前面所提到的,虽然 各国在局部利益或战略利益上存在着竞争性和矛盾,但却没有明确的敌友划分。 为了遏制这种对地区局势发展不利的势头,各国纷纷对大国关系进行新的调整。以 1996年底江克马尼拉会晤为契机,中美开始修复受损的双边关系。1997年10月,江泽民主 席访问美国,两国宣布将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使自1989年以来一直动荡不定 中美关系基本稳定下来,并在两国关系中开始引入制度机制。今年6月克林顿总统对中国 的成功访问,为建立成熟、稳定、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注入新的动力。1997年下半年, 中日两国总理实现了互访,使两国关系得以改善。今年下半年江泽民主席也即将对日本进 行国事访问。日俄关系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日本首相和俄罗斯总统分别于1997年11月 和今年4月在克拉斯若尔亚尔斯克和川奈举行了两次非正式会晤,商定要尽最大努力在 2000年以前缔结和平条约。大国关系的这种良性互动,不仅对消除大国关系中一些国家间 的隔阂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而且对地区局势的稳定也发挥了有利的影响。 在大国关系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方面,中美日三边关系无疑又是最具决定性的。通过最 近一段时间的发展,美日在继续加强它们间的双边同盟的同时,也意识中国对这一事态所 表示的忧虑,以及这一同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美日安保新体制的主要设计者约瑟夫*奈 在1997年年初的一篇文章中称,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总体战略来讲,美日加强安全同盟只 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这为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打下了一个基础,接下来,美国的主要工作 是争取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关系。从这位主要的设计者的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原先专注 于强调美日同盟的重要性的立场上已有所改变。 美国国会研究处高级研究员罗伯特*萨 特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美日应找出缓解中国担心的措施,应在美中日三国之间建立积极的 关系,并把此作为亚太地区安全保障框架的明显特征 。日本前外相池田行彦在一次谈话 中也认为,没有中国,日本和美国合在一起也不能确保亚洲的和平和稳定。三国必须保持 适宜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三边关系 。为此,美日也正在酝酿采取一些实际的行 动,日本方面,1997年自民党外交政策报告提出建议,希望建立日美中三边对话机制 .日 本政府拟定向中美正式建议进行政治安全对话,讨论安全保障问题。美国方面,国防部长 帮办坎贝尔表示 ,"希望寻求增进美日中三国对话的非正式机会"。美日两国的这些举 动对于消除三边关系中消极因素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而笔者认为,建立一种对这三个国家以及地区安全都具有积极影响的三边关系,最关 键的因素之一是使三国关系实现一种积极均衡的发展。所谓积极的均衡就是使三国的三组 双边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两国双边关系的改善不以从第三国寻找某种形式的假想敌的 方式进行,或不以损害与第三国的关系为代价,在其中一组或两组双边关系出现问题时, 不以瓦解和削弱另两组或一组较良好的关系为实现均衡的目标。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三国关 系的基本现实来看,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无疑是实现这种积极的均衡最薄弱的环节,削弱 美日关系既不现实,其结果也不见得对地区有利,因此,建立积极均衡最关键的问题是加 强中美和中日之间的关系。目前,中美 中日关系已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要将这种势 头保持下去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以下几个问题具有关键意义: A,美日两国应采取一种较为公正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从整体上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正日益采取合作的态度,并努力 争取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例如,中国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一直是维 护朝鲜半岛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处理与邻国一时难以加以解决的领土纠纷时,中国奉 行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在武器扩散问题上,中国加入了禁止核扩散条约、化学武 器公约、 生物武器公约并遵守导弹技术管制规范的重要条款,1996年,中国正式签署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而中国在最近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在地区 事务中高度负责的态度。然而,冷战后,美日两国在看待中国作用的问题上,显然存在着 过多从消极的方面进行认识的倾向 。 B,在对待"中国崛起"的问题上,如果较全面地理解,可能会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 包括美日两国在内的许多人,将"中国的崛起",与先前"德国的崛起" "日本的崛 起"以及"苏联的崛起"进行类比。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 的条件下实现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各项制度、法规正向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 展;随着开放的扩大,包括美日在内的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 存度正在不断扩大。总之,中国是将自己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 这是"中国的崛起"与上述国家"崛起"的显著不同。 C,在中美关系中,两国在人权问题真正能够实现以对话合作代替对抗。中美两国在人权 问题上的分歧是导致两国关系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动荡不定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两国在 这一问题上的分歧,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国际社会中的异己力量,而冷战以后中国关于反 对霸权主义的提法,其核心所指,就是美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对别国施压的作 法。人权问题对两国关系造成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怎样使这一问题由两国关系的一个消 极领域变为积极领域是处理两国关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最近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合 作、对话与两国关系的改善相互推动的情况来看,对话与合作是缩小两国在这方面分歧真 正有效的办法。 D,在中日关系中,两国间过去一段不幸的历史是造成两国相互隔膜的关键所在。近些年 来,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在不断增加,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日本对外贸 易中也居第二位的显要位置,两国的人员、文化交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两 国关系却出现了动荡,甚至倒退,两国间的隔膜和疑虑也在加深。历史问题是其中重要的 原因。这一问题对两国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尤其是在两国普通国民的心 理层面。每当中日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方面来自民间的要求对日采取强硬立场的压 力就会变得相当强烈,而日本右翼的一些言论和行动更是加剧中国这方面的倾向,这在 "钓鱼岛危机"期间香港居民的行动中得到了最具体、生动的体现。要知道,香港居民是 目前中国最具国际化的人群。在日本方面,也有相当多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发展显示的担 心,他们一般的解释是中国是共产党国家,中国的军费在不断增加。而事实上由于与中国 地理上接近,又有历史文化渊源,日本是西方世界中对中日之间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以及中 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比较全面认识的国家,因此,造成这种担心是因为他们 心底还有一个更大、更深层的疑惑,即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会不会对日本在过去对 中国所造成的伤害进行某种形式的报复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国家间关系受到国际大背 景的约束减轻,这使国家间一些存在问题突出出来,历史问题就属于此类问题。目前,两 国应该加倍努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性途径,这将为两国关系开辟一个崭新的未来。 笔者认为,二战结束以来,法、德解决历史积怨的作法能否为中日解决历史问题提供某种 模式,如果这种前景具有可能性,那么中日关系将象法德和解那样成为开辟东亚国际关系 历史的转折点。同时,这种关系也象法德关系那样,不以损害法德两国各自与美国特殊关 系为代价。 E,积极推动中美、中日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防卫部门的对话,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取得 实质性进展。 (2)考虑到国际事务中日趋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和这一地区中小国家对于大国主宰地区事 务的敏感性,要充分发挥和尊重这一地区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尽管这一地 区的大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快速 进步极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增强了这一地区一些中小国家的军事能力,促进 了这一地区军事能力的分散化,加之中小国家独立自主能力的加强、并采取一些联合自强 的政策,使他们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日趋活跃.例如,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东盟发挥了重大 作用;1995年,东盟地区论坛正式成立,首次为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安全 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场合,这对于在这一地区防止冲突、建立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 这一地区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具有前瞻性安全模式。总之,中小国家已成为地区安全事务中 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没有他们的参与就不可能建立起公正、合理、稳定的地区安全架 构。 (3)积极寻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多边安全机制。多边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众多国家一 道工作、处理相互间事务的一些组织和程序,通过这些组织和程序使原本以无政府状态为 特征的国际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有序化。考虑到人类社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 势,多边机制可能是继现代民族国家之后人类社会组织化方面又一个质的飞跃的起点。值 得人类加以不断的探讨并付之以实际的努力。在建立多边机制,尤其是多边安全机制方 面,亚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显得欠缺。然而,冷战后地 区形势的发展为此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首先,冷战的结束使这一地区的各种敌对关系 基本消失,这为各国共同参与讨论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而且,在许多具体的问 题上一些国家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例如,在防止朝鲜半岛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一问题 上,周围几个主要的大国的立场是大体一致的;还有,在维护柬埔寨国内局势的稳定方 面,东盟以及这一地区其他主要国家立场也基本相似。其次,冷战后期以来,该地区经济 的持续繁荣使得各国间经济上的巨大鸿沟得以缩小,而各国间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使相互 依存关系不断深化,各国共享繁荣也共担风险,这在最近东亚国家金融危机得到了生动的 体现,跨国的共同努力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迫切要求。另外,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传统意义 上总体安全形势的改善,经济问题本身已上升成为安全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随着 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低度安全问题,如环境问题、移民问题、毒品问题等等,日益成为各国重要的议程,而这些问题基本都属于跨国问题,非一国之力所能为,需要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努力,而在这些问题上各国也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点。第四,这一地区各国都对多边机 制在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的作用有了更积极的认识,而在建立具体的多边机制方面也已取 得了一些现实的成果。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February 1995,P10. 时事社,"社会党工作方针草案要点",转引自《参考资料》,新华社,1994年7月30 日,第28页。 德国为在其境内驻扎的数额曾达8万的美军提供的最高费用为每年14亿,而目前,日本每 年为4*7万驻日美军提供的费用是60亿美元。 Harold Brown, Richard Armitage, "The Tests of War and Strains of Peace", Bruce Stokes & James Shinn, p.9. 例如,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在一系列对美国说"不"的书中认为,在现存美日关系的 条件下,日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冯绍奎:《日美安保体制与日本的大国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8期。 日本防卫厅防卫局长秋山昌广甚至否认日本是配合美国的战略,认为东亚战略报告是日 美共同磋商的结果。 例如,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关系曾几度陷入动荡,但即使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对中美关 系的总体把握是"非敌非友"。 罗伯特 曼宁:"中俄军事接近将引起风波",转引自新华社,"参考资料",1997年1 月24日,第5页。 岛田数之:"东南亚谋求建立多边对话安全保障体制","朝日新闻",1997年4月9 日。 日本方面的正式解释是,指针并非针对特定地区,我国相信中国政府致力于和平解决台 湾问题,因此不认为在台湾会发生相当于"周边事态"的情况。 还有,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在国会作证是称,中国正在加强其防御能力,……随着 我们展望今后几十年----中国将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正在奉行一项政策以及其他方面 的一些政策,以便设法遏制这种潜在的威胁。日本防卫厅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断言:到 2015年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将成为经济、军事、政治兼备的大国,日美将与中国形成军事对 峙的局面。 1993年日本《呼声》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西辉正的一篇文章,题为"调整日美中三角关 系是日本外交的重大课题",对日本在这方面的想法作了清晰的表述。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朝日新闻》,1997年9月23日。 新华社,"参考资料",1992年6月11日,第45页。 日本共同社,"亚洲国家戒心增强,中国有自己的想法,韩国表示反对",1992年6月9 日。 中曾根:"亚洲的走向 日中美协调是一根支柱","产经新闻",1993年1月11日。 巴里 韦恩:"东北亚充斥着互不信任的气氛","亚洲华尔街日报",1996年9月份3 日。 "香港虎报","北京对日美联系疑心重重",1996年4月18日。 Koji Murata, "View from Japan,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US-South Korea Alliance: Their Origins, Dilemmas, and Struc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4, Printed in the UK, p.187. Chalmers Johnson and E.B. Keebn, "The Pentagon's Ossified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5, pp.105-114. Stuart Harris, "US-Japan Relations in the New Asia-Pacifc Order", Paper to Conference on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Singapore, May 1995. p.14.      约瑟夫 奈在担任助理国防部长期间主持了美日加强安全同盟的主要工作并就强调 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专门发表过文章,见:"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5. 小关哲哉,"由日美同盟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亚洲未来",《时事解说》,7月18日。 转引自新华社《参考资料》,1997年8月8日。 汤姆 普拉特: "日本 中国和美国合在一起","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年4月11 日。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Foreign Policy ,Part 1,Japan's Strategy Towards the Asia-Pacific Region,1997. 从最近的事态来看,这方面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尤其是美国方面。 Gerald Segal, "Rising Nationalism in China Worries the Japanese", Far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28, 1995.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