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形象——1997年中国人民日报国际报道
作者:陈宪奎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1998-01-01
中国新闻媒介眼中的美国形象 ——1997年中国《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 陈宪奎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中的形象。在现代传播社会中,国家形 象更多地是依靠新闻媒介来塑造完成的。新闻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完 成了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在世界各国目前普遍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社会 中,一个国家形象,一则会影响本国同他国间的关系;二则也是本国同他国关系 的最一般性的反映。特别是某一特别权威媒体,代表着党派或国家利益,那么它 在新闻报道中所塑造的其他国家形象,则更能反映这些党派、这个国家对另一个 国家的看法,反映出两个国家外交关系的实际情况。 在中美关系史上,1997、1998年是两个不同寻常的年份。1997年10月下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成功地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 顿也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中美两国最高级领导人的互访,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实 际上结束了自1989年"天安门广场事件"以来的低迷状态,进入了一个相对和 缓、良好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很有必要细致分析一下中国媒介中 的美国形象,分析一下中美关系全面转暖、类似"蜜月时期"的中国媒体中的"美 国形象",分析一下中美关系转暖时刻"美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上的定位。这样 的分析,意在了解中国决策者在这种时刻对美国的看法和对中美关系状况的理 解。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中国最大的、最有权 威的报刊。《人民日报》的政治性新闻和报道,遵循"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中 国共产党),也是人民的报纸" 办报宗旨,在中国公众中具有极强的政治权威。 因此,选取1997年全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分析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 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这一问题的基本轮廓,看到中国的中美关系决策者眼中的美国 形象。 一 1997年《人民日报》共报道有关美国的新闻1266条,即每天中国公众可以 看到美国的消息3.47条。详细情况可见表一: 《人民日报》1997年有关美国报道按月分类统计表 表一 月 份 分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政 府 报 道 30 32 79 55 55 32 39 54 53 108 71 31 639 经 济 报 道 26 17 15 18 18 30 26 14 20 10 10 13 217 耸人听闻报道 16 5 9 9 5 10 10 22 15 12 4 10 127 科 技 报 道 24 12 8 14 22 13 13 11 11 10 23 11 172 通 俗 报 道 19 13 10 10 14 5 12 12 6 3 4 3 111 合 计 115 79 121 106 114 90 100 113 105 143 112 68 1266 统计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997年1至12月索引,《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编辑,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每日八版,周末增至12版,日常"国际新闻"只有半版。在 这样有限的版面上,每天能有这样多数量的美国新闻报道,这在前些年是不能想 见的。 在表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有关中美两国政府的消息报道有639条,约占全 部报道的50%,表明《人民日报》在两国关系中,十分重视政府关系的发展。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人民日报》各项报道的情况,我们把表一进一步细化, 得表二: 《人民日报》1997年有关美国报道按月分类细目统计表 表二 月 份 分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政 府 报 道 30 32 79 55 55 32 39 54 53 108 71 31 639 中美关系缓和 11 9 53 40 35 22 26 37 40 95 66 16 450 中美关系紧张 2 6 10 2 5 1 3 2 1 1 3 36 与其他 国家关系 5 12 12 10 10 8 4 5 3 8 4 7 88 国内政策政治 12 5 4 3 5 1 9 9 8 4 5 65 经 济 报 道 26 17 15 18 18 30 26 14 2010 10 13 217 中 美 贸 易 6 5 5 5 5 18 6 2 5 2 3 62 与他国贸易 6 1 1 1 1 1 11 国家经济 计划统计 12 7 10 8 7 7 9 6 4 7 3 2 82 私人企业、 劳工、消费者 2 5 4 6 4 10 6 10 2 5 8 62 耸人听闻 报道 16 5 9 9 5 10 10 22 15 12 4 10 127 犯罪、暴力、 审判 2 3 5 4 1 3 1 6 3 2 1 1 32 事件、灾害 10 1 1 2 2 1 5 4 5 1 3 35 军事行动、 战争 3 1 1 5 4 10 5 9 2 5 45 人权种族歧视 1 1 2 2 2 1 2 2 1 1 15 科 技 报 道 24 12 8 14 22 13 13 11 11 10 23 11 172 计算机、卫生、 医疗 8 5 7 6 10 9 7 6 4 3 9 2 76 环 境 问 题 2 1 2 2 1 1 2 1 12 交通、航空、 能源 10 7 5 9 4 6 1 5 4 11 4 66 教育、培训 4 1 3 2 1 2 1 4 18 通 俗 报 道 19 13 10 10 14 5 12 12 6 3 4 3 111 娱 乐 6 2 3 4 2 8 1 2 1 1 30 文化、宗教、 音乐、艺术 2 5 2 2 7 1 4 8 2 1 34 人 情 味 11 6 5 4 7 2 3 2 2 3 2 47 总 计 115 79 121 106 114 90 100 113 105 143 112 68 1266   统计资料来源:同表一。    结合表二分析,其中中美关系缓和的消息有450条,占全部"政府报道"量 的70.4%。对比中美关系紧张的36条消息,仅为中美关系缓和的消息的0.08%, 这样悬殊报道消息比例,无疑会在中国公众中造成中美两国关系总体缓和的强烈 印象。 报道量第二位的是有关美国的经济消息,共有217条,约占分部报道的 12.14%,比有关美国科技的报道172条多些。这两项居前的数字,表明了《人民 日报》对美国强大的经济与科技实力的认识。 一般地认为,耸人听闻的事件报道是一种负面性报道。这类报道在《人民日 报》1997年全年中共有127条,基本上涉及到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对于美国形象来说,这是《人民日报》的一种平衡性报道,这类报道要向中国公 众传达这样一种看法:美国虽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内同样也存 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有些不易解决的矛盾。 通俗性报道共111条,它以更加广阔的新闻视角报道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丰富了人们对美国的认识。特别是其中的"人情味"报道,更接近中国的普遍百 姓。 从表二的逐月报道量对比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的10月、 11月间,有关美国的报道显著增加,其中10月份为全年的最高点,共143条新 闻。说明当中美关系转暖时,有关美国的报道也会随之增加。 1997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是充分的,这种充分的报道量是形成国家 形象的首要因素。公众通过阅读新闻,才能了解一个国家,熟悉一个国家,形成 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反之,如果新闻媒体对某一国家报道不多,公众必然会那个 国家产生陌生感。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特别是一个在世界广泛领域有着巨大经 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国家,陌生感是十分可怕的。《人民日报》对美国充分的报 道量,意在引导中国公众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最新变化,熟悉 美国的社会生活。 同时,《人民日报》也希望通过这些充分的报道使中国公众准确地认识美国。 人们了解一个事物的前提是多方面的掌握各种信息,了解它发生、经过和结果的 全部过程。只知其一或挂一漏万,都不足形成人们对事实的准确判断。例如,1997 年《人民日报》多次报道了美国道*琼斯指数持续上扬的过程,从1997年一月 初首次突破6600点大关,二月过7000点,五月中旬至7300点,直到年底逼近 9000点大关。《人民日报》在这一组报道中,基本上介绍了美国股票市场上涨 的原因,上扬、回升的主要过程,对经济的影响,政府的政策等,阅读这一组美 国股市的连续报道,对形成对美国股市的正确看法是有帮助的。 二 《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 国与美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关系报道;一部分是对美国 国内情况、美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关系的报道。 在中美关系的报道中,《人民日报》1997年的主旋律是中美关系改善,中美 关系全面和缓。例如在1997年一月份的报道中,首先报道了中国经济贸易部发 言人的发言,暂停进口部分美国产品实施期限推迟,避免了中美又一轮剑拔弩张 的贸易战,中美经济关系开始走出低谷。一月份中国人大委员长乔石接受美国记 者采访,阐述中国对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的看法,阐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日,中美知识产权执法培训班在中国举行。一月份《人民日报》还报道了中国 科学院和美国全国科学院发表的联合声明,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 月份《人民日报》摘要发表了克林顿总统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克林顿总统在这 篇讲话中明确表示要执行同中国接触的政策,反对"孤立"、"遏制"中国。中 国政府领导人会见美国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来访者的新闻,《人民日报》也予 以了报道。值得一提的是,一月份《人民日报》以消息、通讯和新闻图片等方式, 三次报道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组成"飞 虎队"参加对日空战,其中一架失事飞机残骸和烈士遗骨在中国广西兴安被发现 的消息。报道了中国政府,当地农民协助美国方面调查和运送残骸的详细经过。 文章写得极为生动平实,极富人情味,很容易使人们忆起抗日战争期间,中美两 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共同作战的那段美好时光。 一月份《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的报道是从中美关系全面改善多个角度展开的。 从政府高官的政策阐释,到一般民众间的朴素情感流露;从两国政治关系这样的 重大原则问题,到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合作。中国政府的声明,美国政府的表态, 甚至包括贸易摩擦、台湾问题、知识产权谈判,中国人权等问题。关于后者,实 际上告诉中国公众,在这类问题上,中国政府同美国政府存在着不同看法。 1997年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高潮当然是中国国家主席汉泽民对美国进行正 式访问。对这一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人民日报》采取多种新闻手段,揭示 其重要意义。 1. 大量头条新闻,大字号新闻标题。从10月27日江泽民主席启程离京到 11月4日离开美国的八天中,关于江主席访美的新闻占据《人民日报》头版头 条报道位置共有七天,十分显眼突出,加之新闻标题采用大号黑体字,反映出《人 民日报》将此事报道视为最大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新闻。 2. 充分的报道量。每天《人民日报》头版详细地报道了江泽民主席在美访 问活动的全部内容,报道了双方活动的大量消息。江泽民主席在美国的主要讲话, 如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宴会上的讲话,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美国中国商会晚 宴的讲话,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在洛杉矶市友好团体举行的午宴上讲话等,《人 民日报》均及时地将全文在头版刊发。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除一条有 关叶利钦的消息外,其余全部为江泽民访美的新闻、讲话和图片占满,反映了中 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位置。 3. 除了文字稿以外,《人民日报》还配发了大量的江主席访问期间主要活 动的大幅照片。两国政府首脑面带微笑的照片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已经最 直观地告诉人们中美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战略性伙伴关系的阶段。《人 民日报》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文件和江主席访美的 重要活动,10月24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推出了"中美关系大事记"专栏,包 含了1978年以来两国交往的重要事件和文献。其间,每天早晨八时以后,世界 各地的读者均可通过国际互联网《人民日报》站点,查阅相关信息。 4. 《人民日报》也注意到了除政府官员以外中美两国其它方面的反映,发 表了两国经济界、知识界人士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特别是综合报道了美国新闻媒 体对江主席访美的反应。美国媒体,尤其是一些主要媒体,事实上在此前中美关 系和解、改善的过程中,一直持一种消极的态度。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时, 美国一些主要媒体还借此对中国进行了不友好的报道。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一直 未能从"媒体冷战"(Cold Media War) 中解脱出来。这显然同中美两国关系的实 际状态不相符合。为了使美国媒体能够了解中国政府的观点,在江泽民主席出访 前夕,江主席10月18日会见了美国《华盛顿邮报》常务主席,离开北京的前一 天,又接见了美国一些主要新闻机构驻北京负责人,透露了中国已决定签署联合 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消息。这些举动显然在于软化美国媒体的 立场,使之能够正视中美关系的实际,积极评价中国决心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诚 意。 1997年《人民日报》大量报道中美关系改善的消息的同时,也报道了32条 反映"中美关系紧张"的消息。这些报道就内容而言,其一是批评美国一些反对 改善对华关系的政客的,如在2月1日发表的梅周的文章《李洁明的悲哀》;2 月4日的消息,首都专家学者座谈,一致认为美国《人权报告》违背《联合国宪 章》原则,无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3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反 对美国国会有关香港法案,认为这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是"美国霸主心态的再 现"。"中美关系紧张"的另一类报道是针对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批评和美国 一些媒体对香港回归所作的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关于"中美关系紧张"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评论性文章,是《人民日报》 对中美关系现实问题理解的一种反映。在中美关系大幅度改善的1997年,有些 问题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所以常能看到来自美国的一些不同观点。这些虽不能与 中美关系改善的大局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一种存在,一种常常能引起争论的存 在。《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批评并不是主动的,而是一种对于批评的回应,并且 也着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强调两国关系应着眼于两国国家的长远利益。 对美国国内情况的报道是1997年《人民日报》美国报道的另一部分重要内 容。在这部分报道中,有关美国政治、经济、科技方面内容的报道占大多数,少 部分是关于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报道。 《人民日报》在报道美国国内政治时,更注意报道美国政府政治报道,关注 政策变化、政治人物和外交新闻。1997年,恰值美国克林顿政府第二届任期开 始,《人民日报》比较详细地报道了克林顿政府阁僚变化,重要政府成员的情况 和政治经历,美国新一届政府治国方略,特别是对亚洲和中国外交的政策等。如 在1997年1月23日,报道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谈话,在1月27、28两天, 分别报道了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和国防部长科恩关于外交和防务问题的谈话,在1 月21日报道了克林顿就任第53届美国总统的新闻,并附有克林顿宣誓就职的新 闻照片。对美国1997年内重要的外交活动,《人民日报》均有详略不一的报道, 如同联合国的"会费"纠纷,同北约和欧盟的关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上任伊始 的欧亚九国之行,对伊拉克的战争恫赫等。对美国国内政治的报道,《人民日报》 的报道大都采取客观的报道方法,没有发表过反映报社观点的评论。 火星探路者,做为美国科学技术进步象征之一,在1997年成功地登上火星 表面,向地球发回了22幅火星表面照片。《人民日报》对这一人类科学技术发 展史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连续性报道。在七月份探路者宇宙飞船的火星车登上火星 表面期间,《人民日报》发表有关消息、解释性报道共九篇,详细介绍了此次宇 宙旅行的科学价值和意义,介绍了人类飞向火星所要遇到的各种困难,发表了《人 民日报》驻美记者张亮写的《人类登上火星不再是梦》的文章。这些报道,从一 个侧面展现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实力。 同其他方面相比,中美经济关系对两国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民日报》 对美国经济的报道十分频繁,报道面十分宽泛。《人民日报》十分重视美国经济 发展成就的报道,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美国在目前经济发展中"无通涨"的特点和 "知识型经济"的兴起,分析其中成功因素。在中美经贸方面,《人民日报》则 大量报道了美国企业家希望双方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对华交往的消息。发表了中 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白皮书《关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表达了中国对这一问 题的看法,以及对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建议。 通俗报道主要是一些非政治性的消息,与公众的阅读兴趣十分接近,象NBA 东西部联赛,电影电视娱乐业,宗教性节目报道等,中国公众对这些新闻也同样 很有兴趣。在这些报道中,有许多是人物专访或人物特写形式的报道。同美国一 些报刊不同的是,《人民日报》的人物特写或人物专访,绝大部分都写的十分富 有人情味,要么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友好的文字,要么是中国的一些名人或百姓 对美国美好的印象。如1997年1月17日发表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斯诺 逝世》一文,记述了斯诺夫妇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感人故事,写的十分生 动。通俗报道能够使中国公众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化、观察美国社会。 《人民日报》同样地报道了美国社会的一些矛盾,如犯罪、暴力问题,人权 问题和种族问题。采取客观手法报道这些消息,反映了《人民日报》希望中国公 众,特别是青年全面准确地了解美国。 综合以上分析,1997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基本上是采取了客观报道 的方法,所以《人民日报》所反映的美国形象是积极的。首先,美国是一个政治 大国,国内政治稳定,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各种事务;其二,中美关系全面好转, 两国政府信任感增强;其三,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未曾有过的良性发 展时期;其四,美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强大;其五,美国社会中还有一些问题没能 得到很好解决。美国一些政客、新闻媒体,反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的政策, 对中国不友好。 三 谈论《人民日报》1997年对美国的报道,分析《人民日报》上的美国形象, 决不是讲《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是为塑造中国的美国形象。《人民日报》报 道有关美国的新闻首先是中国的国内政治的现实所决定,是《人民日报》所遵循 的新闻原则所决定的。《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共产党 是中国的执政党,决定中国对美的实质性政策,做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 关报,自然要率先准确传达中国希望同美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的信息。所以,《人 民日报》和中国政府在对美国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 这与美国媒体的新闻原则很不同。美国的新闻媒体都宣称自己是客观公正 的,认为新闻报道应该是独立的。他们所言的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政府 而言的独立。这是美国媒体的一种传统 。在1997年,虽然两国政府的关系得到 改善,但美国一些媒体并未因美国政府的观点改变而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坚 持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极权的"国家,是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的"国家。在 中国,没有什么"民主","人权"情况也很糟。他们认为:克林顿政府与中国 改善关系的作法是错误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这些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实际上 并不真实,也不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置美国新闻哲学的背景下观察,就更加 清楚了。美国许多记者、编辑认为,他们是美国理想的传播者,也是美国精神的 塑造者。著名的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在其经典著作《美国新闻史》中说道: "新闻史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为相互自由传播而斗争的历史--把新闻挖掘出来, 进行解释,并在交换思想的市场上提出明智见解"。 许多美国记者和编辑认为, 美国的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代表美国的"精神利益",即以美国哲学为核心的 美国政治、文化利益。他们与一些务实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不同,更看重美国精神 成就。 中国新闻业的开放改革,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有关美国报道增加。近几年来, 不少省、市报纸增加国际消息的版面,一些电台、电视台延长了国际新闻广播时 间,有的还增设了英文广播。由于美国特殊的世界地位,在中国的所有国际报道 中,对美国的报道自然成为国际新闻重要方面。《人民日报》1997年创办了以 报道重大国际新闻背景材料和解释报道为主的《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独特 的新闻视角,快捷的报道速度和广泛的报道面,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注意。《人民 日报》50多位驻外记者采写的长篇报道,多数登在这份新办的报纸上,成为《人 民日报》国际报道的重要方面。这一则反映了《人民日报》改革开放的成绩,另 一方面对也是《人民日报》在中国国内出现的新闻竞争中的积极举措,她希望在 国防新闻的国内竞争中保持主导的地位。 实际上,中国的美国形象,仅就中国的新闻传播界,已非《人民日报》一家 所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许多关于美国的新闻,许多直接采用CNN 的镜头,一些文字稿也是根据CNN的文字稿编译的,其观众数量也远在《人民 日报》之上。《光明日报》关于美国科技新闻的报道,《金融时报》、《经济日 报》关于美国经济新闻的报道,《体育报》关于美国NBA和其它体育新闻的报 道,都比《人民日报》多。北京音乐台等二十多家城市调频电台,定时播出充满 美国情调的"雀巢咖啡音乐"节目,播放许多美国古典和现代音乐。扩大到其他 方面,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全国约有25万台电脑、60万人可以通过 因特网直接"游历"美国,"访问"白宫。《廊桥遗梦》从小说到电影的火爆, 《泰坦尼克号》的轰动效应,都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在中国各 地林立的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饮料,更使许 许多多,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的形象。今天,对于普通的中国 人,美国已不再是远隔万里海洋的国家,更不是当年沙场操戈的敌人,而成为了 解西方,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美国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C*恩伯(Carol R. Ember)和M*恩伯(Melvin Ember) 夫妇在他们合写的著作《文化的变异》中曾指出:"当一个群体或社会与一个更 强大的社会接触的时候,弱小的群体常常被迫从支配者群体那里获得文化要素"。 文化交流是如此,其实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是如此。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数 量远远多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数量,便又一次证明了这种新闻交流的不平 衡。另外,中国媒体对美国的看法,影响范围主要是国内,而美国媒体对中国的 看法则更容易趋出国界,影响更多国家。这样更加剧新闻交流的不平衡。从道德 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交流,也是一种应当改变的错误。在中国的新闻界 报道美国的同时,美国的新闻界也应该真正地进入中国,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 和中国的同仁一起,努力改变两国事实上存在的新闻报道不平衡现象,使中美两 个伟大民族能够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和沟通,以利于两国关系健康地发展。 主要参考材料: ①《人民日报》索引,1997年1月-12月集,《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编,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 ②《人民日报》1997年10月18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 30日、31日、11月1日、2日、3日、4日,北京*人民日报社,1997年。 注释: 《人民日报》7月1日,改版社论。 Sino-American Media Coverage: A Case for Improvement international/Reporting and Coverage, Lecture with David L. Adams Ph.D. Americ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 Beijing, March 13, 1998. 参阅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第 1版。 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苏金琥等译,董乐山校:《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 治、经济和社会潮流和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C*恩伯、M*恩伯、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第566页。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