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第四章 科技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王荣军 来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时间:1997-12-31
第四章 科技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科技进步在当代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很少有人 怀疑。有人认为,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间,也有人认为,现在这一数字已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技术本身是一种商品,但同时又是一种知识。因此它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它是一种非排他性的产品。某个企业用某种技术来生产某些商品或服务,并不妨碍其它企业也这样做,甚至是同时进行。在许多情况下,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往往很难防止其他人非法使用其技术。这些都与排他性的资本设备不同。因此,技术往往产生“溢出”(Spill Overs)效应,它所起的作用也远远超出新设备本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要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更为重大和深远 。这一点,在众多高技术的“原产地”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高技术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以高技术的产业化为媒介而发生的。另外,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极为广泛,本文只着重就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就业、企业管理以及对美国国际经济交往的影响等方面加以说明。 拕第一节 科技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增长 拝高技术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维系、支持了经济的增长。和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高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带来了新的产品和产业,从而在资本形成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规模本身得以不断扩大。 到七十年代,那些传统上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如纺织、冶炼、铁路运输、钢铁、汽车等,都先后放慢了增长速度,有些已进入停滞乃至衰退阶段。它们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下降。而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却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柱。七十年代末,美国迅速发展的10个工业部门中,有9个是高技术部门。至八十年代初,高技术产品已占美国工业产品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1971-1981年,美国电子工业部门的年平均增长率达百分之七点八,比同期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高1倍多。到八十年代中期,电子产业的产值已超过汽车业而成为美国第二大产业。尽管高技术产业尚未完全取代传统产业的地位,但它确实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的发展也是美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正在发展的高技术使人的劳动智力化,借助微电子技术来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劳动。这不仅使人们能达到过去单靠人力技能无法实现的目标,还在大量节省能源、空间、资金和劳力的基础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高技术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过程的 各个方面。1982年,美国有各类计算机200万台,据估算,每年可完成4000亿人年的工作量,这是单靠美国2亿多人力所无法完成的。而到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5000万台,仅登录互联网络(Internet)的用户就已超过八十年代初其全国计算机的拥有量。七十年代中期,机械和人力负担的工作量之比是10:1,而计算机与人工处理的信息量之比是50:1,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高技术企业本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八十年代中期比美国所有企业的总体水平高6倍。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有关专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二战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日、欧低,八十年代尤其如此。但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美国率先进行结构调整并走出衰退,有关机构进行的调查又发现,即使是在被认为美国已雄风不再的制造业领域,美国的劳动生产也高于日、欧。在美国一向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尽管有些学者,如美国的莱斯特•瑟罗认为高技术的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弊大于利,但他们实际上也不否认,高技术产业本身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对传统的制造和服务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估算,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使用自动存取款机新技术,美国花旗银行在纽约和储蓄额增加了1倍以上,其市场份额则几乎增加了2倍。 高技术发展的影响还使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七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经济的低速稳定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某种变形。国内学者张正德认为,由于信息技术产业,战后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速稳定增长。从1953年至1993年40余年中,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八,既无高速增长,也无大幅度跌落。(1)实际上,这种特点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更为明显。以1982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1980-198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六,而1983-1993年为百分之二点七,中间几无大的起伏。(2)这与经济周期的某种变形密切相关。所谓经济周期的变形,是指与新技术革命以前的时期发生的经济周期相比,目前美国经济周期有些明显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减弱、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界限不明显等方面。在战前历次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的下降率一般在两位数;而战后,尤其八十年代以后,工业生产下降率一般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失业率也很少超过百分之十。而且即使工业生产下降,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比以往小得多。这当然不能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以避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指出,只要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存在,周期的波动 就不可避免。但美国经济周期的形式确实已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如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际经济的影响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技术的影响。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在总产出中占比重不断缩小,使新兴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同时,它还使新的“弹性生产系统”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这种系统使生产具有更大的市场适应性,可以进行小批量、多品种、及时性的生产。这些变化都会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带来重大影响。实际上,美国经济近年来的低速稳定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周期特点变化的一种表现。随着高技术继续向各产业渗透和高技术产业的继续发展,美国的经济增长周期还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由于高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它可能比需大规模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产业的增长空间大得多。这一点,从计算机产业中软件业规模逐步赶上乃至超过硬件设备制造可见一斑。此外,由于信息传输实际上取代了大量的物资传输,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可能大大减少;同时,作为高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材料技术将能使众多自然物质材料被人工合成材料取代,某些资源可能获得新的用途。从而节省了资源。这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就是美国经济继续长期增长的希望。 拕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拝就美国的产业结构而言,高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首先是新产业群体的兴起。按照美国商务部的定义,高技术产业是10个“研究密集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它们的研究和开发密集度至少比一般制造部门的研究和开发密集度高1倍。这10个部门是导弹和航天器、电子和电信、飞机及其部件、办公室自动化(包括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军械及附件、药物和药品、无机化学品、专业和科学仪器、发动机、消耗机及其 部件、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就美国的信息产业规模而言,七十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经市场化,微型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也 有了 划时代的发展。光纤通信也从研究开发阶段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九十年代,在各项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又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浪。如 以包括计算机、工业电子、通信设备、电子元件、消费电子等项的电子产品发货量为指标,1975年是422亿美元,1985年已达2014亿美元,10年间增长近3倍。1984年电子工业以外的其它机械工业的发货量价值为2104亿美元,两者已非常接近。(3)除信息技术产业以外,美国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群还包括高分子材料、精密陶瓷、新金属材料、生物化学和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空间能源、空间材料以及 超导技术产业群、光技术产业群、海洋技术产业群等等。这些高技术产业群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各种高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相关的。目前,除电子技术产业群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外,其它的高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重大约在百分之一左右。今天人们提到美国的高技术公司,首先想到的总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蓝色巨人”IBM公司,还有世界知名的苹果电脑公司、美国微软公司、UNIX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美国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 服务业在美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这是在上一次技术革命中就已出现的趋势。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继续向这一方向变化。服务业,特别是与高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信息处理、出版、通讯、咨询、研究与开发、广播电视、教育等等迅速发展。据统计,美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服务,1982-199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百分之二十。1987年,应交联邦所得税的服务业公司的收益达7721.94亿美元,可免联邦所得税的服务业公司的收益也达2674.9亿美元。(4) 与此同时,美国的传统耐用品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包括钢铁、建筑、采矿,农业机器、铁路设备、商用造船、初级金属加工等传统耐用品工业的增长率在1979年达到高峰,此后一直下降。到1984年已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它们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也由1977年的百分之八下降到1984年的百分之四点七。此外,许多其它传统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多年来一直处于衰落状态的传统工业部门,在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冲击下进一步变化。一部分淘汰或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部分则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得到改造。1985年,美国所谓提供产品的部门即农业、采标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1950年时为百分之四十五上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工业转移,而更多的传统产业,则利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了改造。以传统产业的核心即制造业为例。由于制造业传统技术革新潜力已近极限,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七十年代末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既然在原有技术层次上难以取得生产率上的突破,在利润驱动和外部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吸收利用产业外的革新性高技术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传统产业的自身改造准备了条件。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美国制造业和产品设计技术、工艺设计、生产工序、质量保证、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开发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产品设计而言,由于功能强大、处理速度极快的计算机在产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过去需要几天的工作量现在几个小时即可完成。这大大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进度。计算机三维模型图像取代了传统手工绘图,计算机模拟代替了实物模型,这既方便了完善设计又能降低成本。美国的波音777客机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完全运用计算机来设计的民用飞机。波音公司的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工作的网络,不仅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飞机各部件的立体图像并进行模拟组装,还可以让200多个不同的设计和组装班组同时在计算机上进行工作。结果使飞机设计修改、误差和返工现象比传统方法减少一半以上,各部件和系统间的吻合也优于传统方法。第一架波音777客机各组件的误差化为0.58毫米,而用传统方法的多数飞机各组件的误差可达12.7毫米。同样,在采用计算机设计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在九十年代初期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新一代轿车的设计时间缩短到了三四年。利用计算机调整模拟、设计技术人员可以迅速了解轿车撞击的详细情况,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测定新的车型设计的安全性能。制造业利用新技术进行自身改造而取得进展的另一成功例证是“为制造和组装而设计”(DFMA)技术在某些产业中的应用。这种设计技术是由美国罗得岛大学的两名教授发明的,其原则是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情况下,简化产品的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节省组装时间。1995年,由于采用该项技术,福特汽车公司在两种车型的车门上就节省了百分之十三的费用。据报道,使用该技术后,从设计到投产时间节约了一半,成品零部件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六,组装时间节省了百分之六十二,节约劳力费用百分之四十五。现在推广使用这种技术的美国大企业已有几十家之多。另外,微控制器在美国制造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可减少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了产品的复杂性,还可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除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外,美国制造业也从新材料技术中获益非浅。如,随着新材料技术发展,美国市场上塑料的品种已达2.1万多种,性能各异。以它们为基料制成的各种零部件,其硬度、韧性、强度及稳定性都不比金属差,而价格更低廉,近几年在飞机、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中得到广泛使用,降低了成本。此外,高级陶瓷材料、粉末合金材料的应用也有相当发展。在生产方面,“弹性制造系统”在八十年代已进入实用阶段,应用于机械加工、装配、铸造、服装等领域。这种生产系统利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在不更换机器设备的情况下同时进行不同品种产品的生产,或者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它的使用可大大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可提高产量和质量。以钢铁业为例。七十年代,一台年产200万吨的带钢热轧机,用人工控制每周最多生产500吨,轧速最高为每分钟20米。改用电子计算机和激光控制后,每周可生产5万吨,轧速可达每分钟1500米。产量提高了100倍,轧速提高了70多倍,而且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激光能发现肉眼难于察觉的带钢表面0.01毫米宽的划痕。 高技术的应用使美国传统制造业中相当一部分产业重新获得了活力,竞争力大为加强。近年来美国的汽车、钢铁等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地位的改善与此有密切关系。这种改造在其他的传统产业中也在发生。各传统产业在美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因而也得到了好转。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服务业尤其是与信息有关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仍在上升,以计算机和通信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由此来看,传统产业的相对地位还将下降。但是,新兴产业及服务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产业,随着高技术应用的继续深入,美国的产业结构还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拕第三节 科技发展与就业问题 拝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的日益广泛,不仅引起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导致了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产业的兴衰更替直接影响到某种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反过来说,某种产业中就业人数的增减及其他就业状况的变化,也是该产业兴衰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技术的发展对美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就其积极面而言,首先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就业领域的范围,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美国商务部的数字,从1980-1988年,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30.4万增加到了67.8万,年平均增幅达百分之十点五。研究、管理和咨询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53.9万增加到81.1万,年平均增幅为百分之五点二。据其预测,这两个行业到2000年时就业人数分别可达120万和119万人。同期,服务业总体就业人数(包括运输、通讯、批、零贸易、金融政府等所谓提供服务的行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内)从6438.4万人增至7970.8万人 ,增加了1532.4万人 ,占1988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5)九十年代初,美商务部对1988-2000年间增长最快的行业进行了预测,列前12位的行业及其增长状况见下表: ┏━━━━━━━┯━     ━┯━━━ ━━━┯━━━━━━━┯━━━ ━━━┯━━━ ━━━┓ ┃ │ │ │ │ │ ┃ ┃ │2000年预计│比1988年 │ │2000年预计│ 比1988年 ┃ ┃ │就业人数(万)│增加之百分比 │ │就业人数(万)│ 增加之百分比 ┃ ┃行业部门 │ │ │ 行业部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疗辅助人员 │ 23.8 │25.9 │60 │ 74 │计算机系统 │57.5 │ 66.6 │43 │ 65 ┃ ┃ │ │ │ │ │分析师 │ │ │ │ ┃ ┃ │ │ │ │ │ │ │ │ │ ┃ ┠───────┼───┼───┼───┼───┼───────┼───┼───┼───┼───┨ ┃家庭保健辅助 │ │ │ │ │ │ │ │ │ ┃ ┃人员 │ 37.3 │40.9 │58 │73 │计算机程序员 │71.6 │ 83.1 │38 │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放射学技术专家│ 20.6 │22.4 │57 │ 70 │人力资源服务 │16.1 │ 17.6 │37 │ 49 ┃ ┃和技师 │ │ │ │ │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务秘书 │ 30.7 │33.4 │49 │ 61 │管教官员和监狱│25.1 │ 27.6 │35 │ 48 ┃ ┃ │ │ │ │ │看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证券和金融服务│ 28.9 │32.5 │45 │ 63 │电气和电子 │56.5 │ 67.6 │29 │ 54 ┃ ┃推销员 │ │ │ │ │工程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事务代理人│ 20.4 │23.5 │43 │ 66 │接待人员和信息│109.2 │ 121.6│31 │ 46 ┃ ┃ │ │ │ │ │服务人员 │ │ │ │ ┃ ┃ │ │ │ │ │ │ │ │ │ ┃ ┗━━━━━━━┷━━━┷━━━┷━━━┷━━━┷━━━━━━━┷━━━┷━━━┷━━━┷━━━┛ 拞资料来源:枈Bureau of the Census,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S. (1990), p.39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增长最快的行业全都属于美国所谓提供服务的行业。其中与电子、电气和计算机有关的行业虽然只有三四种,但其就业人数的绝对额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服务行业。有人估算,美国从事与信息有关的职业的人,1970年时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1980年已达百分之五十五,预计到2000年可达百分之八十。(6)尽管各种计算得出的具体数字结论不尽一致,在不同时期由不同机构做出的预测也有一些差异,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在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中、或是在传统产业中与高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新岗位上工作。 高技术产业化及高技术的应用给就业结构带来的另一个积极变化是劳动力知识素养的提高。因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要求劳动力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准,包括技术、信息等在内的知识这时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之一。相应地,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应用的发展本身也就意味着具有较 高知识水准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种现象中得到反映。一是受过较充分教育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就业总额中比重的增大。1970年,美国的民间劳动力总数(25-64周岁)为6176.5万人,其中调高中下教育程度的人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一;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三点九,这其中受过4年制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只占百分之十四点一。1988年,同类劳动力总数为9487万人,其中教育程度不到高中的人的比例已降至百分之十四点七,受过4年制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已占百分之二十五点七,受过各类大学教育的人的比例合计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四。1988年,仅在各产业中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就已超过236万人。(7)另一现象则是美国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费用不断增长,遥遥领先于其它发达国家。高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产品更新的周期也大大缩短,某些产品的更新周期是以月、以星期来计算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职培训和在其他专门机构中进行培训等的费用在美国不断增加。80年代中期就有专家估计,一般而言,25岁的工程师在其40年的职业生涯中将需要接受8次再培训。据估算,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各公司每年花费2100亿美元用于职工培训(包括脱产及在职)。这笔费用的三分之一用来从公司以外聘请教师、专家和顾问。当时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员已达约30万人。(8)近年来,美国在厂房、设备和存货方面的私人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但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投资率就高得多了。在美国,目前仅教育支出一项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点五,另据估计,在职培训和其他培训的支出也已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9)上述两种现象,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知识密集化的趋势。 当然,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应用的发展对美国的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和其它历次技术革命一样,新技术革命及高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节省人的劳动。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某些产业的衰退和产业内职位的减少,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传统产业中,农业、制造业、采矿业等产业的就业人数都出现了下降。1980-1988年,农业就业人数从342.6万减少到325.9万,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一;采矿业就业人数从102.7万降至72.1万,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四点三,预计到2000年将减至70.5万;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28.6万减至1940.6万,平均每年减少百分之零点六,到2000年将减至1909万。制造业中降幅最大的是初级金属、转炉和初级钢铁制品以及皮革和皮革制品等。(10)这些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减少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技术的应用,但高技术的发展确实是这些产业进行调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个问题:在当前和未来的美国社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的应用,究竟是使就业状况严重恶化,还是能通过创造新就业来弥补它所引起的失业。对此,美国各界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大致说来,和以往对种种技术变迁的态度一样,众人的意见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两派。乐观派认为,高技术的应用不会导致失业大量增加,理由主要是:(1)因采用新技术而被裁减下来的职工,一部分属正常减员,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再培训而被其它新兴产业吸收。而且,由于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应用,已经和将会出现不少新的职业,如程序编制人员、系统分析师、信息管理职员等等。(2)理论上说,高技术的应用必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制造成本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从而导致生产扩大,就业增加。(3)高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给了新技术接受者再培训的时间。(4)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发生技术革命时都有人担心造成严重失业。但事实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使生产率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增加。据此,美国政府官员和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高技术的应用和就业的增长是可以并存的。 但是,持悲观看法的人也不少。他们指出,这次技术革命与以往的几次是不同的。现在的计算机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且仍在继续增强,已有可能具备本来人类才有的灵活性和判断能力。因此,计算机不仅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还代替了人的部分智力劳动,这样,它所引起的失业范围将比过去大得多。这在美国已得到了佐证。过去的技术革命冲击的主要是非熟练工人、蓝领职位,而现在,过去一直看好的白领阶层也受到了打击。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工程师和资深职员都卷入了失业潮。九十年代头四年,美国的中层经理就已减少三分之一。应用计算机控制生产流程后,小钢厂生产1吨钢只需10年前的十二分之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但远远不足以抵消它所造成的失业。此外,微电子技术等高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失业与经济周期关系不大,它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即使经济摆脱萧条而复苏,那些在传统产业中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难以回到原有的工作岗位。这时岗位或者已经消失,或者有了新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这些人由于技术、知识结构的不适应性,也很难迅速被新兴产业所吸纳。因此,这种失业持续时间会更长,也更加难以解决。它将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九十年代,美国已出现所谓“无就业复苏”现象。尽管美国自1991年走出衰退以来已持续好几年“温和增长”,但存在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有人估计,在美国经济出现“过热”危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因而提高得率的1994年,其实际失业人数达1620万,实际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1)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同期确实在迅速增长,然而它所创造的工作一般是熟练技术工作,需要较高、较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美国的就业将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向:一边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另一边是从事简单工作的工人和服务业工人群体。与此相伴,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也将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向。这样,收入和社会地位居中的中产阶级总人数和相对比例将下降。这将对向来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美国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来看,解决结构性失业主要依靠教育和再培训,但庞大的失业大军的培训费用将是一笔天文数字,由谁负担、怎样负担都成问题。而且,美国经济同时还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因而需要迅速采用新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提高竞争力,然而,工人再培训需要适应期,二者难以并行不悖。因此,在他们看来,由高技术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单靠高技术发展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高技术发展使美国经济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进程并未完成,仍在进行中。美国的就 业状况也会随这一调整的进行而变化。毫无疑问,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一部分工作岗位消失或发生根本性变化,无法适应者将被挤出就业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的传统就业观念已经开始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新经济形势下就业的不稳定性,接受再培训的意识增强;利用高技术产业闯天下的人也不断增加。从1970年到1988年,美国的“自我雇佣者”(不包括农业人员)从522.1万增加到了851.9万。(12)进入九十年代这种趋势仍在发展。可以肯定,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应用的继续深化,就业问题会继续受到关注。 拕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美国企业管理的发展 拝科技的发展使电子计算机、数字化通讯技术和其它自动化生产及管理设备在企业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变化和就业人数的增减,还有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由于当代大、小企业均需存储、处理、传输或利用大量的信息,因此,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其它自动化办公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美国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这些先进办公手段。据统计,从1984年到1989年,美国各类企业拥有的信息处理设备从1939.2万台增加到了3971.6万台;1989年,美国拥有信息处理设备的各类机构达547.7万个,占机构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九。(13)这些高技术手段使美国企业的管理逐步走向自动化、信息化和进一步科学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纸办公”(“电子办公”)。这是在引入信息处理设备后企业办公方式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某些变化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它指的是利用信息处理设备(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来进行企业文件、资料、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张作为信息媒体的使用。企业日常的人事、计划、财务乃至生产经营管理都依靠或通过信息处理设备的协助来。进行具体形式除基本的文字资料和数据处理外,还有通过企业内、外部电子网络进行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通讯和电子会议等。采用新技术处理日常业务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取得成功的例证也比比皆是。例如,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网络的转款业务平均每天高达2万亿美元。信息处理设备使繁杂的银行业务大大简化。如每月工营业额近10亿美元的太平洋贝尔电话公司原本每天需运出好几卡车付款单据。银行实现电脑网络化服务后,这一切变得十分简便。收款方可以直接把电子付款通知单发入用户的电子信箱,用户使用有关财务软件填写电子支票并通过网络发行银行,而银行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把款项转入收款方帐户。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可以使经营成本大大降低。目前美国每年进行的各种付款大约有180亿笔。有人估算,银行只需向每份电子付款单收费 15-20美分,每笔转款收费10美分,每年即可有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而现在每笔款项的支付成本至少1美元。又如,在美国J.P.摩根集团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其风险管理部每天下午4点15分都能汇总出一份“4:15”报告交给公司决策层。该报告是一份快报,能总结出该公司当天的外汇、利率、大宗商品交易和股本净值的最新总体状况。通过使用复杂的对应比照和变量起伏数据,它能计算机出摩根公司每天的收益中有多少处于“风险状态”即受损可能性。这对及时决策大有帮助。 2.“在家工作”。这种在美国仍处于上升阶段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是以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基础的。其基本内容就是职工可以在全部或部分工作时间内坐在家里处理有关业务,通过计算机来与公司总部联络协调。所谓“遥控职工”涵义与此近似。在美国,“在家工作”的人已占整个劳动大军的百分之十以上。大约有200家公司在八十年代已开始了这种试验,另外有40家左右已有了正规的“在家工作”的办公程序。美国甚至出现了一个名为“全国庭院工业协会”的新组织,其宗旨就是促进“在家工作”的 职工的利益。南卡罗来纳州的蓝十字/蓝盾公司就有大约30余名“庭院编码员”,他们部分时间在家处理与医药费有关的工作。该公司发现,他们比办公室职员的工作效率高百分之五十。而且错误率低得多。康涅狄格州的艾特纳人寿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也有许多系统程序设计员在家中工作,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同样得到了提高。另外,控制数据公司、山岳贝尔公司和纽约电话公司等对这种工作和管理方式也十分热心。(14)  “在家工作”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它能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能节省上下班往返的成本和出差费用,还能节省市中心办公大楼的房产、家俱、能源等开支。经验表明,“在家工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幅度不小。美国的一些调查认 为,提高幅度很少低于百分之三十五。对纽约电子服务无限公司1200名雇员的调查发现,这种方式能提高生产率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许多在家工作的职员声称,他们在家中花25小时就能完成在办公室花4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此外,“在家工作”还为那些不能担负常规性工作的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如残疾人、需在家照顾孩子的妇女等。美国南加州大学未来研究中心信息技术项目主任的杰克•尼尔斯(Jack Nilles)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后盾的“在家工作”方式将得到极大发展。在他看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摧毁了庭院工业,使人们从家中走出来到工厂和办公室去工作,而现在,信息产业革命则使人们又回到了家中。(15) 不过,“在家工作”方式目前在美国并未真正推广开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方式对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要求很高,美国的信息化过程也处于进行之中,许多产业的许多业务都难以完全在家中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企业经理人员反对这种变化,他们担心失去对雇员的控制,削弱自己的传统权力。另外,“在家工作”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家工作”者难以组织工会性的团体,其工作和权益都容易受损;而且总是独自在家工作,雇员也可能变得孤独、与别人失去联系,使现代社会已经存在的社会冷漠的危险性增加。到目前为止,这种工作方式主要存在于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中,“在家工作”者也主要是具有相当知识水准、带一定的自由职员色彩的 人,他们出售的是产品而不是劳动时间,主要根据业绩而不是出勤情况取酬。在短期内,这种工作方式得到极大发展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3.经营管理观念的变化。高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要素结构中物质资料和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知识与技术的作用大大增强。美国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工业社会不同,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将依靠人类知识的创造力来 创造价值,而资本则只是将这一价值具体化的手段。这种意识反映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首先表现为各企业大大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它们一方面加强了对本企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争夺高质量的企业外人才。美国的《财富》杂志最近对在它的排名榜上名列前500家的大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了调查,指出它们共同遵循的管理原则之一就是“人是一种资源”。美国企业近年来对人力资本投资不断上升正是这种管理观念的反映。高技术发展带来的经营管理观念上的另一变化是对市场需求结构和企业生产体制体制的变化。工业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其生产体制是以标准化、大规模为特征的。产品大众化、均一化,采取数量生产和销售方式,品种少,商品周期长,一种型号的产品往往可以在市场上称雄几年甚至十几年。但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商品周期大大缩短,开发出一种新成品就可安享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现象再难重现。技术进步为多样化、小批量和经常变化的市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是“弹性生产系统”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此外,美国企业也开始注意利用高技术手段来辅助进行分析和决策。如著名的制药企业默克公司就利用计算机建立起尖端的教模型,用来衡量商务活动可能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在最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接连出现重大问题之后,许多公司都选择了安装更先进的电脑程序来加强监控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经常召开世界范围的经理电子会议。在这种会议上,总部与亚洲、欧洲、美洲各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直接展开讨论,迅速做出决策。仅通用电气公司的医疗系统公司每年开这种会议的时间就达1000小时。高技术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深度都大大增加,企业决策的依据越来越多地来自信息处理设备,决策时间也大大缩短。这一趋势仍将继续。 高技术的发展对美国企业的管理还产生另一种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了美国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的重大变化。美国企业原有的组织和管理结构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体系的原则基础上的。其原则主要是简化作业任务,通过对劳动力的分工和再分工,将作业任务分解为最小的单位。工人的工作都局限于狭窄的方面,他们只须掌握有限的技术和经验就可相互替换。在管理上把工人看作成本加以控制,而不把他们看成财富加以发展。采用金字塔式的纵向组织结构,有众多各司其职的管理等级,管理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纵向式。作为一种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在高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应用日益广泛的时代,它已表现出不适应性。它无法适应新型的网络式信息交流,不能满足“弹性生产”所提出的灵活、迅速、多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美国公司,包括一些大公司,开始探索新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建立起了新的公司组织和管理结构,即 所谓“横向管理的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IBM公司等大公司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 所谓“横向管理的公司”,实际上就是让公司围绕“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来组织,减少喑管理层次,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自主性。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消肿”即裁减人员、缩小规模、减少层次,而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而言,就是打破管理等级制和职能及部门的界限,按企业业务进程来组织相应的工作小组,企业原有的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到所有相关的小组中去,由工作小组来管理日常相 关事务,最高层上保留一个人数少、精干的高级经理小组,辅助主管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比如,一个公司可能把它的业务定为一个“总过程”,其中又包括新产品开发、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工作小组,三个小组之上就是公司总裁及其助手,总裁与某个小组成员之间可能只有三四个管理层次。公司的各职能部门人员都参加这些小组。新产品开发小组可以包括分析人员、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战略规划人员等;销售小组中可以有定价人员、销售人员、运输部门人员和生产部门人 员等;而客户服务小组中可包括研究人员、服务人员、广告人员等。各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是平行的,其交流是横向、网络式的。这种组织和管理结构的优点在于它把大部分权力和责任下放给了直接面向顾客和市场的工作小组,大大减少了公司各部门之间协调关系、等级制内部上上下下传递信息所耗费的资源。这样 不仅适应了信息时代网络化交流、高速、多变和要求,还大大加快了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灵敏度,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美国许多公司进行了这种组织和管理的尝试。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些一线单位已开始根据“总过程”而不是职能部门来做预算。杜邦公司在1994年就建立了一个领导小组来推动这家大化工公司的业务单位转向横向组织结构。利用这种“进程”式管理,克莱斯勒公司迅速推出了“霓虹”新型轿车,开发成本大大节省。(16) 这种组织和管理结构是随着技术前所未有的急速发展、信息传递网络化及全球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代表着一种新的方向。但它并不是已经成熟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并不一定适应于那些人仍以大规模生产为悖征的产业。尽管有大量美国公司进行这种尝试或向这种模式靠拢,但并没有哪家公司完全取消其职能部门。目前,更多的企业采取的是将传统的纵向组织结构与新的横向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拕第五节 科技发展与美国的国际经济交往 拝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世界经济中各国日益开放、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这两种趋势是相互联系。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者之间迅速的交流和密切的联系使发明、发现的进程加速,同时也加快了新思想的传播。而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将强化贸易的需要,加强各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性。现在的人们在描绘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景时,也就越来越多地具有这样一种倾向:既关注其国内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又关注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状况 。高技术的发展使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美国,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济生活中对外交往日益增多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对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指出过。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的发展首先出现在美国,有力地促进了它的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从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生产和经营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有关指标可以看出,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经济联系迅速扩大,使曾长时间内向的美国经济不同逆转地外向化。虽然不能把这种变化完全归因于高技术发展的影响,但高技术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确实与美国经济对外交往日趋频繁的趋有着密切的联系。发达的科技水平使美国经济在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产品市场、科技人才、资多需求与流向等方面日益呈国际化趋势,而这种走势又反过来使美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发展已使美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更加具有国际性。全球性的利益必然对美国在高科技水平下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商品和劳务贸易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其中高技术产业制成品和劳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长。七十年代以前,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过百分之十五。进入七十年代,其对外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到八十年代,进出口贸易总额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五分之一以上。其中,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从1970年到1983年,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从103亿美元上升为579亿美元,增长了2.9倍。结果,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美国总出口额中比重一直上升。1981年时为百分之二十九点六,1986年已增至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在进口中,高 技术产品的增速也超过非高技术产品。1970-1983年,二者分别增长了将近十倍和将近5倍。高技术产品在进口制成品中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百分之十五点六上升到了1983年的百分之二十四。与高技术制成品相比,美国与高技术有关的劳务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目前国际上保护劳务输出方利益和减少劳务贸易壁垒的协议尚不完善,美国的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2.高技术为美国国际贸易及金融往来的电子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方式的进步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广泛应用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它是一个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能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传输各 类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实现“无纸化交易”。目前已有适用于国际商务的国际性EDI标准。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大大便利了外贸交易的进行。至于美国国际金融往来的电子化、信息化主要是指国际资金流动的电子化,资金流动与生产的脱节及与信息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的国际化。美国的某家金融机构,可以将 支票上的信息,如收款人、帐号、款额、支票签发人等转换成电子信号传送到另一个国家的某家银行,无现钞交易已成为现实。这对美国资本的流入、资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美投资的新的增长起了促进作用,虽然这种便利本身并不构成这种增长的重要原因。 3.高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美国跨国生产和投资的发展和变化。高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技术基础上新的国际分工和相应的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交流的重心从工业原料 、农产品和低技术工业转向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因而导致发达国家间 的经济往来在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比重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别是这种分工由产业部门之间迅速向部门内部的专业化生产过渡,使发达工业国中各国在日趋复杂的工业技术上占有的比较优势分野越来越细,甚至深入到具体产品和工艺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跨国生产和投资从70年代以来得到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征。美国向海外转移的生产已不限于传统工业,而是扩展到高技术工业;转移的往往只是某种产品的一部分工序,生产用于转销 本国或第三国市场的产品,或只为本国生产提供加工协作。它的海外直接投资重点转向了其他发达 国家,投资领域开始集中于自己具有技术或其它优势的 领域。作为这种趋向的体现,最近十几年来,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利用美国元器件装配、加 工而成的产品对美国再出口增长迅速。这类进口在1983年时已占美国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十。与此同时,美国产品中外国零部件的比例也大大增加。据称,IBM公司这家美国和世界最大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制造商生产的个人计算机中,来自日本的元器件达百分之六十。专业化积蓄更高、分工更细的国际生产协作使美国的生产过程与外国的生产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把美国的生产国际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由此可见,尽管人们经常看到“美国制造”,但实际上,许多产品中的不同的部件的生产过程往往是在不同的国家完成,有些产品甚至全部在国外完成。生产该产品的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本土往往只是起协调与技术开发等作用 4.技术贸易迅速增长,成为美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和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产品(如发明专利、工艺技术、管理经验、信息资料等)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商品、资本等的国际流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对象。美国科技成果也通过科技贸易的方式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应用。某些美国生产的软件已成为许多国家相关领域中的主导产品。这使美国对诸如知识产权等状况更为关心。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出口国,新技术革命展开以来它的这种地位维持下来且有所扩大,技术出口也继续迅速增长。1975年,美国的技术出口额为42.9亿美元,进口为4.3亿美元。1983年其技术出口额已近80亿美元,进口仅2亿美元。美国出口技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出售许可证。1983年世界专利和许可证贸易总额为500多亿美元,其中西方6个主要工业国占三分之一左右,而美国就占了六分之一。(17)技术贸易是美国劳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来的盈余对保持美国劳务贸易顺差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八十年代,美国的技术贸易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在这一领域的顺差也继续扩大。技术出口既可以使美国公司获得利润,回收研究成本,也可以使它们成功地渗入难以进入的市场,并能使美国企业保持对外国客户的影响,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也会带来副作用,即增强了美国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 5.高技术的发展是美国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支持力量。关于美国国际竞争地位的现状和前景的问题是人们谈论最多、也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管观点如何,人们在议论这一问题时有一点是共同的:各种看法的人都用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实力的变化作为佐证。对美国当前的科技地位和状况,前文已做过阐述,此处不再进行详细分析,只想重提基本结论:相对于日、欧,美国某些技术领域的优势已不存在,而且其他技术领域的优势也会减少;但美国在关键性技术领域依然有优势甚至是很大优势,其科研体制也仍富有活力,科技潜力远胜过日本和欧洲。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美国国际竞争地位确实已经相对下降,但把这种下降主要归咎于美国的科技竞争地位下降是不确切的。对美国外贸平衡状况的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和积极应用高技术的那些产业从来都是给美国带来外贸盈余的主要产业。在不少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被日本、欧洲赶上和超过的情况下,美国高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已成为支持其国际竞争地位维持在领先水平上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