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总统的竞选》
作者:顾国良 来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9月第1版 时间:1988-09-01
五、候选人的遴选 竞选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让选民全面了解情况,进 而探求出真理。然而竞选的实际效果似乎恰恰相反,可能使 真理变得更加模糊。但是,是否存在更好的办法呢?如果有 的话,一个国家花多少时间来选总统才算合适呢?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总统竞选的规则往 往是自相矛盾的。从侯选人的角度看,竞选运动是为了通过竞 争者的交锋,使真理基本上大白于天下。但是候选人却没有义 务申明自己的立场有哪些弱点,对方的立场有哪些优点。辩 论的双方可能都有理,可能都没理,也可能各方只是部分有 理。 对手竞争的过程往往在司法部门产生更好的效果,这很 可能是因为法院不同于竞选运动。在法院,双方争论的问题涉 及面小而且有条理,参与者人数少,有确定的和强制性的行 为规范和传统,裁决一般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辩护者(指律 师,不是指被告)并非直接当事人,最终判决依据的是事实 或法律。政治对手的竞争程序中则不存在这些条件;辩论的 问题是由每一方自己选定或外界观察人员选定的,每一方或 每介民提出来的问题绝少相同;参与者人数众多。难以区 分。虽然可能只产生两个主要的总统候选人,但是他们派出 许多代表与选民打交道。更有甚者,在同一时期可能举行从 地方到联邦的多种选举,问题、机构和人员重叠的情况屡见不 鲜。竞选时历来不甚讲礼仪,对手之间往往恶言相向。除了 选民在选举日最终作出裁决外,竞选过程没有其他的执法或 司法者,而选举日的投票要过很久才到来,不功能确保竞选 者以高标准约束自己。竞选总统没有妥协或讨价还价可言, 候选人非赢即输。决定输赢的并不仅仅是事实(即使对事实 已达成一致的看法),还涉及个人性格、情感、直觉和其他 不可捉摸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选举时都是合法的。 由此看来;这种对手竞争的制度,并未能激起选民对未 来总统的信任,也不能鼓励总统去追求崇高的理想。我在前 面已指出,拥有崇高的理想是总统应有的品质。候选人在 互相指责时,很难有动力去拟订与现行制度明显不同而又有 广泛基础的计划。对手竞争制充其量只能起到暴露候选人缺 陷的作用,这包括个人的缺陷和计划的缺陷。 人们可以设计一种选举制度,让选民有更多可供选择的 主张,而且能选择一种更符合自己信仰的政治立场。多党制 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但是多党制会使国家的治理困难千百 倍,因为每一个政党都代表了一种信仰时,这些信仰就变成 道德标准,到那时,哪一个正派的人愿意去区分其中的是与 非呢? 但是根据自前的选举制度,政党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吸 引足够多的选民,以便最终赢得二百七十张决定命运选举 团票。这种选举制度的政治实质,就是国家可以期待总统充 分重视舆论,在舆论允许的范围内行事,掌握时机以便争取 舆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的支持,并且懂得如何利用舆论和立 法这两个工具。 美国总统在攀登政治阶梯上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能保 证他们就会采取那种使自己鹏程万里而又树敌最少的政治决 策。可能纯属偶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二十世纪最少有三 位总统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本质上是 个法官,赫伯特?明佛不过是专家治国论者,理查德?尼克 松做个国务卿倒还可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常常被错误地 归入这一类,因为他在当总统前从未竞选过公职,并且厌恶党 派政治。艾森豪威尔从本能上看是个出色的官僚政治家,他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并非是在战场上厮杀,他是众多军 事将领的政治组织者。理查德?尼克松反而脱被错误地归 入政治型总统之列。的确,他竞选的公职之多,超过二十世 纪的任何其他总统,但他憎恨政治仪式。他精通这些仪 式,但他总感到陷人这些仪式的深渊会变得平庸。然而,竞 选活动的仪式是有一定目的的。即迫使候选人去接近民众。 也迫使民众去了解候选人。尼克松入主白宫时主要关心的是 对外政策。水门事件从某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总统脱离国内政 治的后果。这个体制一旦失去了政治上的制约与平衡。就不再 正常运转了。政界人士不偷盗对立面的文件(也许仅仅是因 为被人发现的风险太大),政界人士不窃听电话(也许仅仅是 因为知情人太多,终究会泄漏出去),政界人土不让自己的 政党衰落(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政党领袖知恩善报),政 界人士不离群索居(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是通过广泛接触来 获得选票的)。 美国的选举制度的宗旨是要推选出政洽型总统,尼克松 显然是个例外。一般说来,这个制度会自动淘汰那些厌恶遴 选程序的人。总统办公室的占有者必须依靠灵敏的政治触角 来决定来取什么有效的行动,因此有理由关心当今一些新的 动向,防止有人进一步使选举制度非以治化,冒险把一个没 有政治本能的人选入白宫 有人就建议使总统职位非政治 化,办法是总统只能担任一届、六年为限,从而消除那些据 说是为谋求再次当选而采取的行为。前任参议员迈克?曼斯 菲尔德在一次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过:“美因总统,不论 是哪一位,也不论属于哪个政党,如果被迫要把时间、精 力和聪明才智用于所谓的纯政治任务,那简直是令人难以 容忍的。但是。一位成功总统首先必须是一位成功的 政治人物,而政治虽然名声不佳,却是民主政体的基本组成 部分。总铁脱离了政治,就会疏离统治的机制,脱离民众的 思想和期望。 在所有的民主国家里,没有哪一个领袖遴选过程比美国 的政治选举更属于个人的拼搏了。各政党并不对自己的总统 候选人提供保护,候选人全凭自已的智慧行事。新闻界锲而 不舍地追踪采访,民众要求对候选人的私生活有一定了解。 这在其他社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表现,他们甚至可能发现某个 候选人内心的欲念。在选举日到来之前,选民已有机会了解 到候他人的大量背景情况和作风。这时,竞选运动对总统候 选人作风的考验已有目共睹,不言自明了。总统的作风必须 被美国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他们能够当选,他们的作风就 已被美国大多数人所接受。 没有一种政治职务(副总统职务也如此)能把人锻炼成与 公众见面而从容不迫的总统。一九六八年,参议员和前州长 埃德蒙?马斯基被提名为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他发觉那 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经历”。但是四年后当他觉竞选总统时, 他发觉对他妻子的攻击简直象一场恶梦,毫无振奋可言。 总统职务的这一面,唯一的考验(或训练)只有在竞选总统时 才能获得。候选人有记者团尾随并获得特工机构保护之日。也 是他开始适应总统职位之时。 从二月份衣阿华州的基层骨干会议和新罕布什尔州的预 选,到三月份的“超级星期二”,夏天的两党全国代汉大会, 到十一月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拥二选举日,竞选活动历时九 个月之久。如果能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九个月的角逐,这个 词就是“严酷的考验”。候选人必须筹集经费,组织选举班 子,分派任务,分配资金,拟订战略,确定立场,随时决 策。他们必须安排和协调各种行动,在压力之下从容运作, 受挫而不气馁;随时随地与选民接触。 经不起考验而败北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九八七年五月,据 报道在角逐民主党提名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加里?哈特与一个 女子共度周末,而这个女子又不是他的妻子。哈特为此退出 了角逐。一九七二年,在角逐民主党提名中处于领先地位的 埃德蒙?马斯基在回答新军布什尔州一家报纸对他妻子的攻 击时,竟支撑不住,“在电视摄像机前泪如泉涌”。他也退出 了预选。一九六七年,在角逐共和党提名中领先的乔治? 罗姆尼对电视彩访人说,他经历了“任何去越南的人都能 受到的最强烈的洗脑”。结果他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锐 减。他也退出了角逐。把哈特的通奸、马斯基的眼泪或 罗姆尼的洗脑说成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会引起误会。应该 说,在公众眼里,这些事情象征着他们的弱点,这是在总统 竞选这样样的严酷考验下才变得明显的弱点。一九七六年吉 米?卡特就“种族的纯洁”发表了一通意见,范果引起非难。 但是他能够承受那次冲击,终于赢得了提名和大选的胜利。 一九八四年罗纳德?里根与向他挑战的沃尔特?蒙代尔进行 一场电视辩论,在谈到他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时,他开了个 玩笑从容对付过去了。有的人被淘汰,有的人幸存下来, 这种残酷无情,是总统竞选的一个现实,每个候选人都应有 所准备。 选民们面临的任务,是根据候选人过去的政绩来挑选总 统,但是候选人过去的政绩,与他们将对以后四年发生的、 目前无法预知的事情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毫无联系。由于情况 不断变化,危机此起彼伏,选民们要在没有准确信息情况的 下作出判断。这确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在发生下列情况 时,例如东德在东西柏林之间建起围墙,苏联在古巴部署进 攻性导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伊朗的好斗分子 占领美国驻德黑兰的使馆,未来的总统应该怎样处置?马萨 诸塞州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在一九八七年宣布参加竞选美 国总统时说得好:“美国下一任总统将要面临的挑战,是任 何竞选的立场声明所无法预测的。但是将要对付这些挑战的 人的性格,却是事先可以看清楚的。” 我们的竞选制度给未来的总统们设计了一场障碍赛跑。 一位候选人在一九五二年突然发现他的竞选伙伴从富有的支 持者那里得到一笔一万八千美元的“秘密”捐款;一任候选人 在一九七二年突然发现他的竞选伙伴有严重的精神病史。这 两位候选人必须在大庭广众面前立刻作出决定。是保留还是 更换已提名的副总统候过人呢?我们通过观察候选人作出决 定时的表现,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可以推断,他 们人主白宫后如果遇到突发的危机会怎样作出反应。 现在抱怨大选的时间拖得太长的人已越来越多。实际上 可能只是近几次总统大选显得太长了。请看一看最近六次大 选两党对峙的局面;一九六四年(约翰逊对戈德华特)、一九 七二年(尼克松对麦戈文)和一九八四年(里根对蒙代尔)的 大选都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谁胜谁负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一九六八年(尼克松对汉弗莱)的大选是两个久经沙场的政坛 老将的对抗。一九七六年(福特对卡特)大选的对手都不是能 言善辩之辈。只有里根击败卡特的一九八O年,竞选才显得 跌宕起伏,始终吸引着选民的注意力。竞选运动显得太长的另 一个原因,可能是电视节目过分集中的报道使观众对政治新 闻产生厌烦心理,同时舆论调查又使大选的结局更容易预测。 总统竞选事实上并没有拖长,尽管竞选总统的人正式宣 布参加竞选的时间提前了,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 来筹集资金。从过去的情况看,真心实意参加竞选的人在 上一次中期选举刚一结束就立即认真地开始行动了。安德 鲁?杰党逊在一八二八年大选前三年就被田纳西州议会推出 来参加竞选。一九二七年七月五日,H.L.门肯在《巴尔的 摩太阳晚报》上撰文指出:“对艾尔?史密斯竞选的主要威 胁,在于他开始得过早了。”(当然。史密斯还是获得了民主 党一九二八年的提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竞选事务总管 詹姆斯?法利在一九三二年全国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两年就 开始给他拉选票了。约翰?肯尼迪为获得一九六O年大选的 提名,从一九五六年就开始活动了,因此有人称之为“竞选 前的竞选。” 艾森豪威尔在离任之后说,竞选过程充满了“废话”,如 果把大选缩短到三十天,“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大选结果”。 他这番话不无道理,因为只有在势均力敌的大选中,例如一 九六○年的大选,才会有数量较多的选民在“正式”竞选期间 (从劳动节到选举日)才拿定主意或改变主意,以至真正影响 到选举的结果。民意测验的主持人就说过,一九七二年选民们 甚至在民主党提名之前就已决定选举尼克松连任了?但是, 总统遴选制度不应基于一种假设,认为每次选举都会出现一 边倒的现象。(事实上,本世纪的大选有一半是胜负相差无 几的。) 有人建议缩短总统竞选的时间,最常听到的理由是,现 代科技的进步使选民们很快就了解了情况,竞选拖得长了只 会使选民们产生厌烦情绪,结果投票率会下降。但是当代投 票率最低的一次大选是一九四八年,只有百分之五十一,当 时竞选热闹得很,很难预测参与竞争的四人中谁能当选。人们 普遍认为不应把近年来大选的投票率低于百分之六十归结为 选民们的漠不关心。事实上,没有证据说明投票率低是竞选 时间长、选民们产生厌烦情绪的结果。虽然电视能把信息很快 传达给选民,但全体选民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对政治表示关 心。那些对政治了解得最少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最低,也最 穷。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应该让最不了解情况的选民有机 会跟上来。对选举总统的漫长过程失却耐心的,着来并不是 他们,而是那些最知情的人。与此同时,选民们逐渐消除了 自已的政党倾向(在总统大选中按政党归属投票的地民曾经 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意味着现在更多的人是根据大选过程 中发生的事情来决定投谁的票。一九七六年杰拉尔德?福格 竞选的情形就是这样。他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一度比对手 低三十个百分点,但到选举日已难分伯仲了。 从候选人的角度看,竞争时间长对弱者有利。当即将卸 任的总统参加竞选时(本世纪的大选,三分之二有在职总统 参加角逐),对立的候选人的知名度往往大不如他。总统在 第和任期内每天的活幼都是为了争取再次当选,而总统的竞争 对手则需要大选声势,以便名字能经常出现在头版新闻 中。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让选民了解自己的思想和为人,他 们也需要时间来筹建班子。实际上,竞选时间长有利于处于 劣势的候选人。 竞选时间短对公众格外不利,因为这样的竞选更容易操 纵。时间一短,候选人只会更注重电视竞选,公众亲眼见到 候选人的机会更少了,要揭开捉刀人和公共关系专家粉刷的 假面具见到候选人的真面目也就更难了。正是因为竞选的时 间长而且步履难难,最终才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注意;候选人 参加这场严酷考验的时间越长,速民们看清候选人的性格与 本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使有必要缩短竞争的时间,提建议虽然容易,实行起 来可不那个简单。不论是缩短预选与政党代表大会之间的时 间,还是缩短政党代表大会与选举日之间的时间(这两者是 最常见的建议);充其量只是缩短最后冲刺的距离,并没有 缩短整个跑道。那些想当选总统的人仍然会选择他们认为最 有利时时机开始积极活动。(近年来的经验表明,候选人起 跑得越早,获胜的机会就越大。)缩短竞选时间的唯一有效 办法是取消固定任期制度。允许政府首脑和英国人一样在某 个阶段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宣布举行新的大选。实行这种制 度要付出额外的代价,如果其他方面不作相应的改变,整个 政治制度会因为选举次数增加而不胜负担,在职总统会选择 最佳时机作为选举日,使自己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只要限制候选人活动的次数或时向,不必缩短日期,也能 取得反对竞选时间长的人所希望得到的效果。这就好似森林 是否无人烟,树木倒地有声似无声。如果阻止候选人宣传他 们自己,竞选活动还存在吗,有人建议把竞选宣传活动限制 为五个星期。但是这种规定会被指控为妨碍言论自由.避 免触犯宪法的最佳办法也许莫过于给非强制性公共赞助附加 一些正式的限制条件。接受公众赞助资金的候选人必须同意 某些条件,如什么时候花这些钱要有规定。 竞选时间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当然最理想、如果我们可以 完全重新构想.那么以下的时间安排可以提高效率:一至三 月举行各州的预选和骨干会议(自前就是这样做的)四月就 开全国代表大会,五月底或六月初进行选举,这时候全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宜人,投票率有可能提高。一个月后,也许在 当年的七月四日安排总统的就职宣誓仪式。照这样的安排. 从衣阿华州的骨干会议和新华布什尔州的预选到就职典礼, 全部时间还不到六个月,比目前的大选缩短了一半时间。 美国人不需要通过总统大选来判断即将卸住的总统的素 质。选民对总统和总统所属政党的政绩十分了解。对选民来 说,大选是一次机会,他们可以决定是否把白宫的主人赶 下台,这种办法虽然生硬,但很有效。艾伦?威尔代夫斯基 说:“自然而又激烈的白宫易主,不一定在于民众认为一个 政党的候选人或领袖比另一个政党强。只要普启蒙到不满, 愿意让新班子试一试就行。”新候选人也很难摆脱应届政 府政绩的影响。艾德勒?史蒂文森在一九五二年摆脱不了自 己与杜鲁门政府的关系,尽管他没有在政府里任职。共和党 的候选人在一九八八年即使想与里根政府保持距离也是做不 到的。要让政界人士对自己的政绩负责,可以说有许多办 法,从弹劾到立法机关的投票都是,但选举却是最制度化的 办法。 然而,这种生硬的办法并不一定公正。总统及他所属的 政党要对任期内发生的一切承担罪责(或者说试图把一切 功劳据为已有),不论他们是否真有责任。尽管如此,每隔 一个时期就让新班子上台试一试,而不去管各人的意识形态 或过去的政绩,也是符合某种道理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 格说过:“我过去一向以为,处于高位可以使我的思想最开 阔。但实际上劳碌过度也不行,一个人如果总处于高度紧张 思维的状态 就吸收不了新东西。相反,你只是把过去学到 的东西加以应用而已。”一届政府执政时间长了效率会下 降,其中有多种原因。擅长与国会会打交道的林登?约翰逊心里 很清楚,如果他谋求连任并如愿以偿,他跟国会山会发生摩 擦,“国会和我就象是一对已共同生活了一百年的老夫妻,” 他对哈里?麦克弗森说,“我们对对方的缺点了如指掌,没 有什么好感了,我们相互间已经厌倦。”利奥?罗斯顿在 一九三七年就预见到,与报界打得火热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迟早会遇到困难,他写道:“记者团在一九三三年狂热地欢 迎罗斯福先生,他们抱一种宁信其有的态度,忽略了未来的 多种可能性和过去的经验,到头来必是自己动手撕碎自己创 造的神话.”总统们疲倦了;他们已不那么容易把最优秀 的管理人员吸引到政府部门工作。政府内部的个人冲突以及 思想意识方面的冲突愈演愈烈。利益集团学会了更有效地与 总统对峙;神话渐渐破灭;民众感到厌烦。如果总统不能或 不愿竞选连任,大权就渐渐旁落了。 选举总统的这一套程序,并不能保证每个总统都能出色 地履行职责。但是,这个程序应至少检验了一下总统恰当地 履行职责所必备的(个人的、政治的;行政管理的)素质。竞 选运动对候选人行政管理能力的检验是很有限的,只能看到 他怎样调度他那个相当小的竞选班子。这个班子从开支和人 员来说,只不过有如一个小型公司.竞选活动几乎牵涉不到 管理联邦政府,包括制订和控制公共政策所需要的那些重 要得多的行政管理能力。政府结构之类的管理问题,在竞选 中很少有人提到,因为竞选只谈政治,不谈管理。有时也会 听到这种论调;懂得如何组织竞选的候选人,也应懂得怎么 管理国家,或反过来说,连自己的竞选活动都组织得不好的 候选人,将来也没有管好国家,有时竞选运动组织得太糟 糕,候选人的管理能力就成了竞选中的一个问题。不过,尽 管报界对此说三道四,选民听了很少往心里去。 民众选举总统,主要并是是看中他的行政管理能力。门 肯就说过:赫伯特?胡佛是“一位精明能干的行政管理官员, 但是对无数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一点恰恰是他们最少考虑 的。”但是门肯误解了芸芸众生在凭直觉正确排列重要品质 方面的智慧。我国的总统大多是糟透了的行政官员,他们 当总统之前所从事的职业(议员)和专业(法律)与行政管理风 马牛不相及。而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相似之处则太 少。不可能期望企业经理们比议员们表现得更出色。解决这个 矛盾的办法与其说是改变遴选程序,不如说是重新修订总统 的职责范围。归根结蒂,导致产生水门事件的行政结构, 是美国历史上一名最有管理意识的总统构思出来的,也许正 如乔治?里奇所说;“制度化了的手段往往排斥政治手段。” 总统候选人的政治素质,主要是对舆论作出估计的能力 和促使国会批准各项计划的技巧,在竞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 的检验,这不足为奇,因为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下,选举的成 功有赖于把众多利益迥异的集团凝聚在一起。很难想象总统 能够当选,即没有掌握驾驭政治的复杂技巧。(问题在于他 们一旦当选就可能将这些技巧置之脑后。) 美国的竞选制度显然考验了候选人的体力,但是观察家 们在一个问成上有分歧,那就是竞选运动是否也充分地考验 了候选人的其他个人品质:候选人作为公职人员的办事能力、 他的诚实和勇气、为多数美国人所接受的作风、赢得公众信 任的能力以及确实忠于民主价值准则的历史感。 其他选举制度很可能同样有缺陷。如果选举制度不能同 样公正地检验总统所必备的个人、政治和行政管理的能力, 那么它就应把检验个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素质最 固定,最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变迁而改变。总统有可能从政治 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发展,但在人品方面不可能变得更好。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