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越来越硬的软实力
作者:刘卫东 来源:新广角 时间:2004-09-01
越来越硬的软实力 对于社会上的个人来说,实力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世界上的国家来说,实力是其生存兴衰的根本。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实力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主要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力量,但是一个最有力量的人不一定就是最强大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国家强大与否和人一样,如果只有强迫力而没有影响力,那么它就会因一味使用强力而遭到怨恨以致抵制,国运同样难以恒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别于那种支配性力量的软实力,已经演变为一个独立清晰的概念,逐步受到各国重视,成为其提高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部份。 软实力:旧事物的新面孔 在国际关系的实践当中,软实力实际上一直在发挥作用。尽管人们很早以前就明白硬实力不能决定一切,但真正明确成型的软实力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由哈佛大学教授、美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他说这是自己为形容美国的强大而从别处借用的一个词,用以概括所有非官方的影响。在此之前一些著名学者已经推出国力的概念。当代政治学巨匠摩根索认为构成综合国力的要素有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国民性、国民士气、外交和政府素质等九项;美国学者克莱因则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主张一个国家的国力有基本实体、经济和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意愿等五个主要因素。他们的思想中都包含了对无形力量的重视,而约瑟夫·奈则进一步指出,可以被称为软实力的这种无形力量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概括地说就是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由此可以看出,硬实力来自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能力,一般是凭借经济胡萝卜加上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软实力则是依靠一国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吸引力,间接影响别国的思维和决策,具有“非强制性”的特征。它无需耗费成本高昂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不仅不战,而且不压就能屈人之兵,让你不由自主随行,打心眼里愿意跟它走,经济又实惠。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兴旺长久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承认自己的这个产品存在着局限:它只能对外部世界产生一种分散潜在的影响,无法估量具体的成果或目标,而且在面对宗教势力或极端思想时可能会失效,最根本一点是它离不开硬实力作为后盾。由此又引出了这两种实力的关系问题。 钢柔并济无坚不摧 在一个国家的成长过程中,软实力和硬实力不一定会同步发展,崛起需要的根本资源还是硬实力,但是国际地位的维持延续只靠硬实力就不行了。对硬实力很强的国家来说,如果软实力跟不上,它们的国际影响就要被大打折扣甚至阻碍硬实力发挥作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在当时的欧洲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首屈一指,依靠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和闪电战术,战争初期它横扫欧洲大陆,英法苏等老牌大国均不堪一击,上演了军事史上的神话。日本凭借在亚洲的优势,太阳旗一路掠过太平洋沿岸,对手几乎一触即溃,矛头一直指到夏威夷和澳大利亚家门口。但是因为他们崇尚的只有铁甲刺刀,发动的又是不义的侵略战争,所到之处必然激起当地民众的反抗,也彻底唤醒了世界上其他的正义力量,所以辉煌不过几年,也就灰飞烟灭。可见失去软实力的支撑,单靠硬实力横冲直撞肯定难以长久。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时期的南非,尽管硬实力居非洲首位,但在国际上受到全面孤立,没有人愿意和它打交道,这直接导致了种族主义的灭亡;以色列虽在历次阿以战争中都是赢家,但在联大会议上始终都是输家,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最强硬的沙龙也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反过来看,软实力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离开了硬实力这一后盾,软实力就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印度即是一例。它的文化艺术和民主制度都应该是加分的因素,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甚至在体育比赛中十亿人口都没能产生一位奥运冠军,印度自然没有多少软实力可言,国际影响始终难以扩大。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也是这样,国力已经衰败,但清政府仍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皇恩浩荡,德可服人,不与蛮夷一般见识,结果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只有国破人亡。 硬实力和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硬实力好比是物质力量,软实力就是精神力量。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国家的优势。硬实力的效果已经广为人知,我们在此就展开历史画卷,看一看软实力到底是如何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能力的。 帝国斜阳的惆怅 戏如人生,戏如国运,人类历史就像一出唱不完的戏,在不同时期的国际舞台上变换着不同的主角。欧洲作为近代科技革命的先驱,主导了民族国家兴盛与衰落的地理和政治图景。葡萄牙西班牙依靠航海技术首先发展成全球性殖民大国,但是他们只知道掠夺资源,以至于最后贫穷的只剩下金银财宝,终于重蹈了前人覆灭的命运。但是无意之中他们给所到之处留下了自己的语言文化,至今在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仍是当地的官方语言,这些语言也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无心插柳留下的软实力无形中提高了它们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只注重经贸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虽取代它们成为海洋上的新霸主,但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随后的辉煌属于英法。引领工业革命的英国倚仗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赢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美誉,后起之秀法国凭借拿破仑战争的余威,东征西讨,四面出击,也为自己获得大量领地。放眼当今的世界地图,英语区法语区仍遍布全球,大洋深处偏远角落里的岛屿,大多仍然归属英法,可见这两个国家当初硬实力的强大。但是它们同样是以血与火为自己开道,连年的征战和杀戮埋下了仇恨的火种,维持国力的成本不断提高终至难以为继,衰败不可避免。英国在阿姆利泽的屠杀诱发了印度的最终独立,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镇压也催生了日后的兵败。尤其在二战后随着独立浪潮的兴起,殖民大国的众多属地不再满足于其控制而选择了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它们原本依赖于海外资源供应的硬实力。昔日的帝国在感叹世事变迁的同时,也在西沉的斜阳中体会到了无限的悲凉惆怅。 硬实力虽在衰败,可软实力并未完全背弃它们。作为曾经最大的贩奴国,价值观和历史现实终于使英国率先放弃了这一厚利产业,而且成为唯一一个派遣军舰拦截贩奴船的国家,也是英国的文官管理制度为香港的繁荣提供了契机,更是统治印度的英国废弃了当地多年来丈夫亡故妻子陪葬的野蛮风俗,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软实力的因素为以后英国建立英联邦,其成员在危难时提供军队参战保卫宗主国利益创造了条件。法国也通过建立法非经济共同体等组织维持了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密切关系。当前英法的硬实力排名早已不及德日,但是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显然要胜过后者,调解伊朗和美国的分歧,化解非洲部族的内部冲突,转变英镑法郎区的货币政策,离开它们还就是不好办。英法也准确地看到了这一点,布莱尔就希望通过英国的语言文化遗产,以及英国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进一步利用这些软实力来延缓硬实力的下滑,维持自己的国际地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硬软不均的典型。当时日本的硬实力除军事力量之外几乎可以和美国媲美,但是日本在国际社会上没有相应的地位和影响。它的通俗文化、封闭排外的社会特征明显缺乏吸引力,再加上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其始终不具备施展对外影响的道德权威,东京的国际影响力就只能靠“经援外交”来支撑。即使如此,抵制并不劣质的日货也逐渐成为许多东亚国家民众的主动选择,日本游客在国外唯一受欢迎的东西就是他们兜里的钱。在这里软实力对维持民族国家国际地位的作用再明显不过。 龙头老大的悲哀 当今世界头把交椅上公认的庄家是美国,它的硬实力占有压倒性优势,人类历史上实力冠亚军间的差距还从未有过如此悬殊,而且目前未见这种优势有受到削弱的迹象。美国的软实力同时也高居榜首,是美国学者最先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是美国政府最先把推广人权民主作为国际战略的一个目标,更是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罗斯福总统概括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表述;美国一直是接纳普通移民和知识分子最多的国家;美国文化更是主导了世界潮流,塑造着年轻一代的头脑和心灵,以至于方兴未艾的全球化也被戏称为美国化。一项调查表明,意大利人最为自己的风景骄傲,德国对自己的人民引以为豪,而美国最为珍视的是自己的民主体制,这也成为它最具诱惑力的所在。美国人始终乐观地认为明天会更好,这在鼓舞他们自己的同时,也激励着古巴人划着汽车轮胎远涉大洋,苏联人冒险突破层层封锁,越南人成群结队偷渡闯关,他们在历尽艰辛的赴美之路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去新大陆寻找自由和机会,因为他们坚信它的存在。 美国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建国时期那里是持不同政见者和创业者的天堂,十九世纪末成为最受犹太人欢迎的移居地,一战后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使其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引起了英法的不安,二战后美国取代所有老牌帝国成为所谓自由世界的灯塔,冷战结束后更是凭借所谓可以终结人类历史的民主制度,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美式民主到处发扬光大,各类人才争先恐后投奔美国,以至于它不得不限制移民数量。 就是这样一个美国,经历了二战、马歇尔计划、海湾战争、国际维和行动,获得外援冠军称号的美国,它精心培育起来的软实力在近来一系列的对外行动中受到打击,更在伊拉克战争中遭到重创。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退出《反导条约》,虚构萨达姆政权的威胁,绕过联合国贸然对伊动武,对反战国家的报复,在伊阿滥杀无辜,疟囚丑闻等等,都严重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拨拨的抗议浪潮,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布什政府用刺刀说话的单边主义政策使战争失去了正义性,无异于对美软实力的一种破坏性开采。最近的民意测验表明,美国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吸引力落到了历史最低点,全球的反美情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的欧洲、包括英国的民意都认为,布什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要大于萨达姆。相比之下老牌帝国英法要清醒得多,他们都是过来人,年轻气盛的美国在他们面前还显得稚嫩。保守人物克里斯托尔还在傲慢的叫嚷:“这个世界没有选择,要么是由我们来领导,要么是一团糟。”他忘记了欧洲人的历史教训,忽略了美国正在伊拉克遭受的挫折。尽管美国军队依然坚不可摧,但正如前参联会主席谢尔顿所言,“美国军队是一个使人恐惧的锤子,但是并非所有的难题都是一个钉子。”在世界历史上,军事力量从来不足以维持霸权,得到世界大部分承认的合法性才是最为重要的,而美国鹰派则从根本上破坏了这种合法性,军事胜利的代价是损耗了大量难以弥补的政治资源,约瑟夫·奈也不得不一再大声疾呼:再这么下去,美国的软实力就被消耗殆尽了。 中华文明的复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从丝绸之路,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不输出武力,还依靠自己文化的感召力同化了一个又一个邻邦。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这种感召力比日本和苏联都强,它依靠的是一种先进的恒久弥新的文明,遍布全球的华人网络更为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了支撑。但是当前许多他国主要还是根据它们是否可以从中获利来决定其对华政策,而不是出于对中国政治价值的认同。缺少一个有竞争力的“道德制高点”,在国际上就很难受到全面的尊重。中国仍需充实完善有自身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感召力,来平衡西方社会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国政府已经看到软实力的重要性,近几年开始利用逐渐增长的硬实力来获取相应的软实力。负责地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搁置争端共同开发南海,推动东亚经济整合,促进地区安全环境,在朝核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作为都为中国的软实力储备增添了筹码。 总的来看,软实力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它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时间,但丧失则很快;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比较隐秘,不像硬实力那样立竿见影;它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是保持硬实力的支柱之一。所以尽管被称为软实力,它其实并不软,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变越硬,成为国家进步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发展软实力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硬道理了。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