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伊拉克,“美帝国”的边界
作者:余万里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04-05-21
伊拉克,“美帝国”的边界   ■一年多来,布什亲手把一个没有恐怖爆炸的伊拉克变成了恐怖主义的“主战场”,然后再利用这个结果来标榜自己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决心”和“能力”   ■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胜利者是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战争在很多国家内部造成了政府与民众的分裂和对抗情绪,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兴风作浪的空隙   ■为了“帝国”的尊严,美国必将竭力地维护它的边界,在伊拉克扶持亲美政权、继续驻军、投资援助、推行民主等等,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美国需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对于一场刚刚过去一年的战争,历史学家们恐怕还没有时间发生兴趣,因为战争激起的尘埃还远未落定。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动因、合法性等问题,仍然是政客、记者和政治学家争论的话题。国际政治的很多事件实际上都要靠成败来论英雄,而这场战争遗留的后果还在发展与变化之中,前景难测。因此,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现在就给伊拉克战争盖棺论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不过,任何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必然遵循其内在的逻辑,决定故事结局的线索通常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埋设完毕。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和西方民主的信徒们还在用他们布道式的说辞为这场战争辩护,但是透过一年来的血雨腥风,解读这场战争的逻辑线索已经清晰可见。   首先,伊拉克对于美国总统布什而言,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布什为发动这场战争设定了三个理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民主和恐怖主义。对于第一条理由,美国人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找了13年,萨达姆倒台后更是掘地三尺地把伊拉克翻了个遍,结果负责武器核查的美国人戴维·凯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伊拉克的违禁武器早已被销毁,新的武器还未制造,因此“很难找到更好的证据证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对于第二条理由,美国人决定在2004年6月30日之前向伊拉克人组成的临时政府移交政权,一部充满“民主”色彩的临时宪法匆匆出台,但是在今天的伊拉克,人们更紧迫的需要是稳定和安全,恐怕还没有心情来消费如此奢侈的民主。   布什实现了他设定的第三条理由,美国人在伊拉克找到了“反恐战争的主战场”。不过,这个主战场不是萨达姆制造的,是布什自己一手造成的。战前的伊拉克没有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也没有恐怖爆炸事件,因为萨达姆的铁腕统治不允许这些极端分子的存在。恰恰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推翻了一个暴君,留下了一片权力空地带和一群情绪激昂的民众,于是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乘虚而入,再加上本已存在的反抗美军占领的武装力量,伊拉克在美国眼里,成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天堂。布什亲手把一个没有恐怖爆炸的国家变成了恐怖主义的“主战场”,然后再利用这个结果来标榜自己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决心”和“能力”。这样,布什完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伊拉克的爆炸必将持续不断,而布什总统的反恐宣誓也必将日益“坚定”。   其次,伊拉克战争对于本·拉登而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战略性胜利   本·拉登不是国家元首,因此他不在乎权位,不在乎领土,也不在乎实力对比。他的目标是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率领信徒们驱逐西方的邪恶思想和势力,建设一个无比纯洁的穆斯林世界。他采取的策略是用汽车炸弹攻击美国的驻外使馆、用小船攻击美国的军舰,用飞机撞击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因为美国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邪恶帝国。这种以卵击石的策略并不能给美国带来实质性的损害,但却在精神上为本·拉登个人在伊斯兰世界树起了崇高的形象。因此,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力量更多不是来自实力、也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精神。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发现,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胜利者就是本·拉登和“基地”组织。首先,美国用飞机和坦克入侵了一个阿拉伯国家,这个举动更加强化了伊斯兰世界对这个邪恶帝国的仇视和愤恨。其次,驻扎在伊拉克的几十万美军以及外国军队为本·拉登及其追随者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攻击目标。最后,伊拉克战争在很多国家内部造成了政府与民众的分裂和对抗情绪,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兴风作浪的空隙。这也是本·拉登希望看到的局面,通过“9·11”事件,他成功地在阿拉伯世界,尤其在沙特、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国打入了这种楔子;通过伊拉克战争,布什不仅帮助他在中东加固了这些楔子,而且还在众多西方盟国内部制造了类似的对立局面。   沿着这条逻辑线,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伊拉克战争一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猖獗。而且,恐怖主义的阴影呈现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趋势。发生在西班牙的一连串事件充分地印证了这条线索。一年前,西班牙同英国一道,是布什战争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并且派兵参加了战争和军事占领。阿斯纳尔政府的这些决定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战情绪,而恐怖分子在马德里制造的连环火车爆炸案更加激化了这种情绪。随后举行的大选使西班牙出现了政权更迭,当选首相萨帕特罗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表示:将履行竞选承诺,在7月1日之前撤回驻扎在伊拉克的全部官兵。西班牙的举动对在伊拉克问题上追随美国的英国、意大利、波兰,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它们一方面要高度警惕“基地”组织可能发动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内反战民众的巨大压力。   最后,对于美国而言,伊拉克就是这个所谓“帝国”的边界   伊拉克战争前后,所谓“新美利坚帝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人们在一时间内看到了一个无比强大、无所顾忌、无所不能的“新帝国”,于是纷纷猜测伊拉克之后,下一个目标是谁:伊朗、利比亚、叙利亚、朝鲜,抑或是别的什么国家?布什身边的新保守主义智囊们一时间也是欣喜若狂,鼓吹美国要“像蝴蝶一样自由地飞翔,像蜜蜂一样蛰刺”,通过伊拉克战争在中东一统江湖。然而,美国人不久便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越南战争之后的另一个泥潭(或者说是流沙阵),其代价是平均一天一名士兵的阵亡和平均一个月50亿美元的花费。尤其可怕的是,一周年过去了,似乎还远未看到出路。   写过《大国的兴衰》的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经指出:帝国总是会竭尽全力地向外扩张,直到扩张的成本等于扩张的收益。所谓帝国的边界,就是扩张的边际成本为零那条曲线,伊拉克就坐落在这条曲线上。为了“帝国”的尊严,美国必将竭力地维护它的边界,在伊拉克扶持亲美政权、继续驻军、投资援助、推行民主等等。从战争结束一年来伊拉克内外的局势看,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耗费的时间恐怕不只布什的一届或两届任期,需要付出的美国士兵阵亡的代价恐怕不只几百人,需要花费的美元更是难以估量了。▲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