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努力构建双赢的中美关系
作者:陶文钊 来源:《和平与发展》季刊2004年第2期 时间:2004-05-01
努力构建双赢的中美关系 陶文钊   从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已经整整25年了。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少风雨,走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但两国关系总的来说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本文不是要全面总结这段历史,只是想就过去25年中所表现出来的中美关系的一些主要特征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艰难地重建两个共识   学术界通常把七八十年代的国际格局简称为“大三角关系”。的确,尼克松1972年2月访问中国、中美《上海公报》发表是冷战时期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化。促使中美两国走到一起、后来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对苏联扩张的共识。对中美两国来说,苏联扩张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中国从这种扩张中感受到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1969年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以后,中国毫无疑义地将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视为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而对美国来说,则认为在与苏联的全球竞争中苏联已经旗鼓相当,而且有可能占据上风,因此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称霸的利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认为苏联是威胁,这是中美接近、建交的战略基础。这个基础在70年代直到80年代末是一直存在的。正是由于这个基础,所以虽然里根总统非常亲台,在1982年8月中美之间签订了关于美国售台武器的公报以后,尤其是从1984年两国首脑互访以后,两国关系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两国之间各方面的关系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两军之间的合作和技术转让。从那时到1989年6月这五年半是中美关系中难得的稳定发展时期。冷战结束,苏联的威胁淡化、消失,中美关系先前的战略基础被动摇了,在美国国内和中美两国之间都有一个重建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共识的问题。这个过程相当艰难、复杂,其程度简直不亚于两国关系正常化。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处在辩论之中。90年代初在美国占主导的一种看法可以概括为是“中国崩溃论”。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很自然使一些美国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一种看法,既然共产党执政70多年的国家都可以这样迅速地分崩离析,为什么中国不会步苏联的后尘?1 一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中国处在疆土分裂、政治崩溃或民主革命的边缘”。2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崩溃是指日可待的了。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在任命他的参议院听证会上说,东欧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寿终正寝教导美国的情报部门去“想……想象不到的事情。显然,我们同样需要考虑中国的未来可能的选择。”一些比较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如前驻华大使洛德1989年秋天写道:中国的 “现政权显然只是过渡性的政权”,“到本世纪末”中国就会起大变化。这种看法在当时是相当的代表性。3   但中国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遵照邓小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中国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并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尤其在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之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经济持续增长。中国这种出乎意料的发展使一些美国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悄然而起,尤其在1996年军界迅速蔓延。1997年《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出版标志着这种辩论达到高潮。这场辩论大致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方向是否必然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美国对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是接触还是遏制。通过论战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说明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开始出现。但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1997- 98年的首脑互访强烈反弹,说明这种共识非常脆弱。   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对美国社会影响极大,也给予了中美关系很大影响。911以后,美国社会迅速凝聚起一个共识:恐怖主义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起码不是直接威胁,中国是反恐战争中的合作者,从而基本结束了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辩论。911以后,在90年代攻击中国中形成的“蓝队”一直比较低调,美国传媒对中国的报道也出现了变化,“妖魔化中国”的倾向基本改变。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有了改变。根据2003年9月的一项民意调查,9%的人认为中国是盟国,44%的人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加起来达到53%,而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的人数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70%。4 自然,这项民调也提醒我们,还有40%稍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不友好的,甚至认为是敌人,所以对于美国公众的工作还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中美两国间的共识是与美国国内的共识同时发展起来的。苏联刚刚解体时,一些美国政治家和学者认为,中国对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在战略上美国已经不再需要中国,在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还不及对欧洲小国奥地利的出口,因此中美关系对美国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中国需要美国远大于美国需要中国。   自然,在美国还是有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认为,虽然冷战结束了,但美中两国之间仍然是互有需要的。当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以后,美国国会强烈要求严厉制裁中国的时候,布什总统一再表示,“我们应该放眼未来,关注中美关系中那些重要和具有持久影响的方面,对美国而言,这一关系至关重要”,“我想保持接触,我不想孤立中国”,“在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国也有国际利益……它们仍然是重要的“,“美中关系是一种重要和长远的利益”。5 布什总统奋力抵制国会的压力,保持了与中国最惠国贸易地位,避免了中美关系更大的倒退。   克林顿主政后,中美两国进行了三年多的磨合。直到1996年5月,克林顿政府才下决心致力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他在1997年10月24日对美国之音关于美中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的讲话是历任美国总统关于这一问题最系统、最全面的阐述,表明中美两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一共识进一步体现为“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命题。但克林顿政府的认识还不是美国共和党保守派的认识。因此这一决定遭到他们的反对,200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得克萨斯州州长布什认为两国是竞争者,或战略竞争者。   上述911以后美国社会出现的共识帮助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共识。2001年10月19日当布什总统来上海参加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并与江泽民主席会见时,双方达成了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的共识。布什还表示,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他把中国看成是美国的朋友。这几年来,中美两国在反恐、防止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何汉理所说的:“除了名称,布什政府回到了先前克林顿政府的与北京建立‘建设性战略关系’的理念。反恐战争是回复这种理念的正当理由。两国之间的其他共同利益也在促进这种合作关系。”6      一对特殊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不但对中美两国来说,而且在当今世界上都是一对特殊的双边关系:两国间既有广泛和深远的共同利益,也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而且有些分歧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也就是说,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都很大。环顾世界,找不出另一对双边关系类似中美关系。关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人们可以作不同的概括。笔者将它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第二,互利的经贸关系;第三,反恐、打击贩毒和国际有组织的犯罪。   在第一方面,在过去25年中有许多表现。远的不说,近的如: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后,两国共同表明态度:双方同意在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和安理会内并与其他国家继续密切合作,以防止南亚核及导弹竞赛升级;中国劝和促谈,为了实现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不懈努力。现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已经成为中美两国的重要合作领域,成为中美关系的亮点。   第二方面的共同利益更加显著。冷战结束以来这十几年,虽然中美两国间的政治关系跌宕起伏,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这种关系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1988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为 82.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32.0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 50.5亿美元。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已达到 1263.3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出口 924.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 338.6 美元。 从2002年起美国即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是在华第一大投资国,从1979年到2003年7月,美国在华累计投资金额达到 425 亿多美元。   第三方面的共同利益现在越来越突出。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安全威胁削弱,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上升。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把安全的概念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更加重视贩毒、走私、偷渡和贩卖人口、洗钱等跨国犯罪。而在911以后,非传统安全的最主要表现无疑是国际恐怖主义。本来,美国一些学者把反恐和打击有组织的国际犯罪称做“低安全”(相对于传统的安全概念),911后,反恐成为美国最高的安全问题。   中美两国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包括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双方对对方战略意图的理解,对对方利益的确认,和相互利益的调适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7 正是由于有这些分歧,中美关系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由于有上述这么多共同利益,中美关系可以经受得住风浪,可以在波折中改善,在起伏中发展。当着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突出的时候,它们的分歧仍然存在,我们不可以对两国关系的改善盲目乐观;当着分歧突出的时候(如发生“炸馆”、撞机事件的时候),它们的共同利益并没有消失,我们也不应当对两国关系过于悲观。盲目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是没有根据的,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   仅仅这样说还不完全。在双方有分歧的领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利益;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也不是完全没有分歧。比如经贸关系,它是互利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不断深化的今天,它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但在这一方面两国之间也有分歧,从去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对中国一些产品实行反倾销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属于正常的国家关系问题,在美国与它的盟国之间,如日本,也常常有这类问题。它们是可以通过正常的经贸往来加以解决的,不至于引起国家关系的大起大落。去年温总理访问美国时所提出的一些原则,正是为了在互利的基础上解决这些分歧。   反过来也是一样。在双方有分歧的领域,不是就完全没有共同点。在台湾问题上,两国之间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两国之间也有共同之处:都要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反对(或不支持)台独。 在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期间,布什总统做了明确反对陈水扁公投的表态,此后,台湾问题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中国与美国联手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如果陈水扁一意孤行,要破坏这种和平与稳定的局面,他就会遭到中美两国的联合反对。根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中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      一对复杂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是一对变动中的双边关系,这二三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基础越来越拓宽,两国关系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中美关系宛如一个多棱镜,它有许多方面组成,时不时地在某个方面出现问题是可以预料的事,重要的是不要让某一问题支配了整个中美关系,占据了压倒的地位,那样就会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人为地设置障碍,而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发生过的。1993年克林顿政府过于突出了人权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不恰当地将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地位与人权状况挂钩,就是一个例子。   其次,中美关系现在已经不仅是两国政府间的关系,而且是两个社会间的关系;两国各界之间的联系、交往和合作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样说大概没有错:中美两个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往多于中国与其他任何国家的联系。这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是这条大船的“龙骨”,在遇到风浪时可以减轻船的颠簸。确实,即使在中美两国的政治关系遇到困难时,社会各层面的接触也未中断,它帮助两国克服困难,使两国关系尽早摆脱危机,恢复正常。因此,促进中美两国之间各个层面的交往与接触也就是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再次,美国是一个现存的全球大国。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区和全球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问题,这些地区和全球问题对两国关系基本是起正面的促进作用的。如1993年朝核危机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911”恐怖主义袭击后美国战略的调整,朝核问题当前的事态发展等等。这些地区和全球问题是客观存在,不是谁想要或不想要的问题。它们过去、现在和今后都会影响中美关系。中国在解决地区和全球问题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恰恰说明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扩大,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在加强。这个趋势总的来说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有利的正面因素。    注释: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常常是“零和游戏”,即此消彼长,此赢彼输。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双赢和共赢的关系才是持久的、牢固的关系。中美关系就是这样一对关系。过去的事实已经表明,中美两国斗则两伤,和则两利。中美关系应该是一对双赢的关系。这将不仅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1 参见Michel Oksenberg, “The China Problem”, Foreign Affairs, Summer 1991, Vol.70, No.3, p.2. 2 参见Harry Harding, “Red Star Rising in the East”, Washington Post, March 9, 1997, p.X-4. 3 Winston Lord: ”China and America: Beyond the Big Chill”, Foreign Affairs, Fall 1989, Vol.68, No.4,p6-7 ; Jim 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p.229. 4 CNN/USA Today/Gallop Poll (September 19-21, 2003). 5 参见美国研究所课题组编:《中美关系三十年》,第144-147页。 6 Harry Harding: ”Asia i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George W. Bush and Asia, p.54. 7 中国的崛起可能对美国利益提出挑战仍然是美国一些人念念不忘的课题,有些战略家仍然把中国作为美国的潜在的威胁,“中国威胁论”今后也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但也有学者对两国之间利益的顺应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比如布热津斯基就写道:“没有美中战略协调关系作为美国参与欧亚事务的东部支柱,美国就不可能有亚洲大陆的地缘战略。没有亚洲大陆的地缘战略,美国就不可能有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因此,对美国来说,中国这个地区大国在被吸收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之后,可以成为一种保障欧亚大陆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资产。”可见,他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协调是可能的。如何实现呢?不少美国学者提出的途径是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约瑟夫•奈就是力主这样做的。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