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印巴的再度握手
作者:刘卫东 来源:南方航空报 时间:2004-03-15
印巴的再度握手 印巴两国间自建国以来就战火不断,南亚次大陆上已经历了三次印巴战争和数不清的小规模冲突,由此导致两国严重对立。尤其是印巴核武器相继试验成功后,南亚地区更成为危机四伏的火药桶,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从去年开始,两国关系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但这种回暖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给两国边境地区饱受战乱摧残的居民带来狂喜的同时,它也让世人疑虑重重:这次和平曙光的再现是否又会如幻影般缈然不见? 蓦然回首:心痛的感觉 有一种爱,就象转瞬即逝的流星;有一种恨,恰如沧桑难融的磐石。这便是印巴关系中不变旋律的真实写照。从一个大家庭里分出的两兄弟,立国之初就怒目相对,大打出手。其间虽点缀着星星闪闪的和平微露,却始终难以在南亚似火的骄阳下长存,尤其是2002年底印度议会大厦遭袭后,两国几乎所有的民间交往都被迫中断,而血腥的杀戮并未因此而减少。 民众始终是战乱最大的受害者。50多年来为了应战,印巴均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包袱,军费开支分别占两国财政支出的15%和30%以上,仅在条件险恶的锡亚琴冰川地区驻守的印军一天的开销就达100多万美元,这样的吞金无底洞又何止一个?这使得两国根本无法专注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巴去年GDP增速只有3.6%,列南亚七国之末。贫穷、失业和落后成为畸形的军品生产、军备竞赛和军力搏杀的直接后果,而倒在血泊中的又多是平民。相互设立禁飞区迫使印度飞往欧洲的航班要多走两个小时的冤枉路,巴基斯坦则干脆取消了前往孟加拉等地的航线。边界两边原本聚居着大量对方的少数民族,交通的完全中断把咫尺的亲人隔在了天涯。在生存和亲情面前,再大的宗教仇恨都显得苍白了。于是民意成为不可违的因素。 同样心痛的是两国政府。印度大选在即,国内治安状况给瓦杰帕伊带来不小压力,不改善与夙敌关系就难以拉到一些选票,尤其是无法取悦于一些穆斯林选民,而从长远来说印度的大国梦已孕育多年,却始终难以摆脱与近邻的无尽缠斗这一后顾之忧。穆沙拉夫在国内面临宪政危机,反对派不断向其施压,要其交出军权或重新进行总统选举。而国际社会对其在反恐和核扩散态度上的担心以及“失败国家”或“失败中国家”的国际形象同样不利于穆氏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温和的伊斯兰国家”的施政计划。两国间的冲突影响到各自的内部稳定,为极端势力的滋长提供了温床,直接使基地组织受益。军备竞赛与仇视加剧导致的恶性循环形成为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境。 国际压力同样让他们寝食难安。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插手南亚事务,促使克什米尔独立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和欧盟也不断表示出相关兴趣,这显然是为此打拼多年的两国不愿接受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成了共同御敌于外的兄弟。911后美国战略中心转向反恐,希望盟友巴基斯坦和友好国家印度都能服务于自己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免打乱其既定的全球战略部署。但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不仅导致军备竞赛升级,增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而且盟国力量的分散也不利于对恐怖分子的围剿。所以布什多次表示伊拉克战后就准备着手解决南亚争端。尤其是巴基斯坦核扩散行为曝光后,巴方的核武器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为取悦于美国,巴方主动向印伸出橄榄枝;印在试图借美压巴的努力失败后,担心美国的涉足会削弱印在南亚的主导地位,所以也就顺势接招,希望能与巴方私了。 冰河解冻:跟往事干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近年来更让印度耿耿于怀的是2002年底议会大厦遭袭事件,光天化日之下国家立法机关门前发生了血腥屠杀,吃了亏不说,更让堂堂大国的面子没处搁。于是断绝两国间一切交通,减少互派外交人员,两国首脑同堂之上互不搭理,边境相互炮击,紧张气氛不断升级。 真正意义上的解冻气息出现在去年10月。印方提出了关系正常化的12点建议,接着双方在克什米尔1126公里长的控制线上同时停火,然后印巴航空联系正式恢复。1月5 日两国首脑举行了突破性的会谈,并于2月正式拉开了阶段性和平进程的序幕。计划4月后举行一系列中等级别会谈,两国外长将在8月举行峰会。 90年代以来印巴之间正规军的交火规模很小,一般就是在边境附近的小股骚扰与相互炮击,而更多的冲突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武装对克什米尔印军以及印国内目标的袭击。印巴关系突然明朗起来,与巴政府愿望搁置在克什米尔的争端直接相关。在过去50年里,巴基斯坦一直要求就控制权问题在克什米尔进行全民公决。现在穆沙拉夫冒着国内的巨大风险表示愿意搁置这一要求的行动透露出了相当大的诚意,让印度难以拒绝。两国领导人着眼于未来,抓住了难得的机遇,默契的相互配合,共同希望跟往事干杯。 酒逢知己千杯方少,但两国间经历了长期的感情缺失,都还不具痛饮的豪量,欢聚的美酒自然只能小口慢啜。印度认为过去双方数度对话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扎实,过于追求“速成”。此次印方大选前不愿过度冒险,巴方也担心一步到位在国内引起的逆反升级,于是大家的共识给和解步骤定下了“小步慢舞”的调子。在印巴双方就程序性问题、各自立场表述以及其他非克什米尔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之前,它们不会急于举行首脑会谈,更不会急于商讨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印巴关系的根本改善不能完全归入两国官僚阶层,没有一个坚实而广泛的互信基础,两国政治对话必如天马行空,难有实效。 克什米尔: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克什米尔地区位于中印巴三国交界的高原上。这里的经济价值并不大,但由于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土邦首领选择把穆斯林占80%的这块土地并入印度,于是引发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纷争。联合国曾经要求在此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其归属,印方表示同意但从不在印控区付诸实施。因为地位始终未定,所以在地图上它也与众不同,成为夹在斑斓色彩中间,与其冰峰雪原颇为一致却带给观者不详预感的一块白色地域。 在双方实际控制线附近,正规军相互炮击偷袭是家常便饭,而且随着每年5月初克什米尔地区大雪融化,印巴边防部队开始陆续进驻季节性据点,为抢占有利地形和制高点,就在这块世界上最为严酷的战场上展开鏖战。不过对印度威胁更大的是独立的“穆斯林自由战士 ”,他们常常渗透到印占区袭击军警平民,有时甚至深入到印度首都,成为令印政府非常头痛的问题。 客观的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属于既得利益者。依靠更加强大的军队,它占有了3/5的领土,所以不愿意吐出到手的好处,实际上避免搞结果肯定不利于它的全民公决。但由于印度教徒在此属少数民族,又未能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就只好把自身安全寄托在驻军身上。而巴方通过正面战场难以取胜,于是对于一些激进伊斯兰组织进行的袭击活动就持默许态度,任由他们越界去骚扰打击对面的印度军队,制造社会恐慌。 克什米尔对于双方来说都属于局部问题,但又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印度最担心越界袭击,而巴方因为一时难以改变现状,自己又没有受到对手类似的渗透,所以解决问题的热情不大。但是巴方能够对印度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克什米尔问题,只有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才可能换取印度在其他方面的妥协与合作,而且目前这种小打小敲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增强了极端主义势力。现在克什米尔的局势很明显:巴夺不回去,印稳不下来。对他们来说,这场僵局就象一场没有胜者的零和游戏,多年来耗费了无尽的人力物力,却始终难以产生预期效果,成为胸口一个永远的痛点。 核竞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记在印巴外交备忘录第二页上的就是双方的核竞赛问题。开发维持核武库不仅耗资巨大,安全性差,缺乏实用价值,给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还容易成为国际社会人人喊打的靶子。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工具,尤其在对手已经拥有的情况下,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发展以保持实力均衡。于是印巴相继完成核试验并宣布自己成为核国家。 鉴于印度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巴方向印度建议双方同时销毁所有核武器,把南亚次大陆建成无核区。但这一建议遭到拒绝。表面看来对立双方同时放下武器立地成佛似乎合情合理,而且印度明白依靠自己的常规力量足以制约巴基斯坦的进攻,但它的梦想决不仅仅是降伏这个小弟弟。印度相信核武器是大国力量的象征,蘑菇云带来的是实力的质变,拥有核武器才会在国际社会显得更有分量。而且它认为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北方的中国,只有核武器才是威慑拥有同类武器对手的有效手段。再者已经花费大力气研制出来的镇宅之宝,经历了国际制裁的痛苦回忆,正是享受收益的时候,岂能轻言放弃?印度的核规模比巴要大,如果同时废除从经济上讲印度的损失更大。而且当前成为美国撒气靶子的是巴,印度没有理由与正在承担压力的对手同呼吸共命运。 展望未来:我的未来不是梦 巴基斯坦(Pakistan)一词是1932年在剑桥大学读书的一名穆斯林学生的创造。它是旁遮普、阿富汗尼亚、克什米尔、信德、裨路支斯坦五省前几个字母的缩写,因为这都是穆斯林居多的地区,同时这个词在乌尔都语中意为纯洁的国家,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英属印度版图内建立一个完全纯洁的穆斯林国家,后来就真的派上了用场。可见当时穆斯林就认为克什米尔是天经地义的巴基斯坦领土,可是不负责任的分治计划却给两国人民带来几十年的梦魇。 冰雪已然开始融化,但春天显然还没有真正到来。目前的和平进程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考验。首先持续了几十年的宗教仇杀留下了深深烙印,它已经渗透到大众民心、军队传统,甚至议政理念中,连边境线上每日一次的降旗仪式,双方军人的动作都如此夸张,显示出明显的攻击性。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对立似乎顺理成章。领土争端还可协商解决,一旦涉及到宗教民族这些敏感词汇,问题就大了。其次两国内都有势力强大的反对派,温和者尚不至形成威胁,而采取恐怖手段的极端势力却是两国领导人的心腹大患。尤其对穆沙拉夫来说,反对派将其视为背叛者,甚至对他向美国的压力屈服也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去年12月接连发生两次针对他的炸弹袭击,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如果穆沙拉夫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向印度做过多让步,他是否还能继续“活着”主持印巴和解的大局就很难说了。第三,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分子基本处于半失控状态,巴政府对其约束力有限。它们今后制造的任何流血事件都会对印巴和平进程增添不确定因素。第四,在全球化的今天,投资通商等经济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战争的发生。但这两国经济缺乏互补性,经济因素难以给政治关系改善提供有效的牵制作用。最后,双方缺乏稳定的对话协调机制,两国关系常常是刚好起来,克什米尔的一阵枪声便会使和谈进程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这也是印巴关系波折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历了血与火,爱与恨的磨难之后,两国政府和人民终于领悟到仇恨和杀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搁置争端,互利合作才是改善关系共同发展的唯一出路,而这并非没有先例:旁遮普地区建有印度最壮观的灌溉工程,分治前此地的穆斯林、锡克和印度教徒曾和平共处,共同享受着灌溉工程带来的富裕。现在要打开双方浸透了鲜血的心结虽然困难,但只要印巴人民有强烈的愿望,政府有足够的诚意,外交部门有相当的技巧,飘荡在南亚次大陆上几十年的战争阴霾被尽早驱散就不会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