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与中国农业入世承诺
作者:张国庆
来源:
时间:2003-12-18
美国媒体与中国农业入世承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而成为最后加入这个组织的主要贸易成员之一。这向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中国有准备成为全球经济中的正规成员。在获得相应利益的同时,中国也必须迎接挑战、负起责任来,而兑现入世承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通过15年的艰苦谈判,特别是同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才加入WTO,中国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入世承诺问题特别是农业入世承诺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它们的这种关注既体现了民意(尤其是代表了美国农民的利益),表达了相关利益集团和智库的意愿,也给予美国政府及相关经济组织以不同程度的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美在农业领域的经贸关系,并将对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入世承诺中最受人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农业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经验与教训具有相当程度的典型意义,对其他领域也具有参照意义,并与人民币升值和媒体开放等问题关联紧密,也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美国媒体:从高期望值到抱怨连篇 在中国入世前,美国官方和舆论对打开中国农产品市场有着很高的期望,在他们看来,中国有13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中国入世将使美国农业得以全面进入全世界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包括谷物、肉类、蔬菜水果、棉花和加工产品等在内的广泛的美国农产品将获得新的出口机会。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将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停止增加并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等)。 依据市场准入原则,中国在与美国达成《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和《中美关于中国WTO的协议》时还作出如下承诺:到2004年1月1日,农产品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22%降低到17.5%,对美国优惠产品的税率将从目前的31%降至14%。不仅如此,中国还撤消了对美国牛肉、柑橘和东北部7个州小麦的进口禁令,当时估计,禁令的撤消、关税的降低将使我国对美国小麦的进口从1998年的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进口的增加将使中国麦农损失54.6亿美元。 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加入WTO将使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设置的进口壁垒得到大幅削减,美国农业部预计,一旦中国全面实施对WTO的承诺,到2005年,一个开放的中国市场将使美国农业出口每年递增20亿美元,这意味着4倍于目前对华出口的水平,相当于美国农业出口总额的4%。而美国农民也将得益于贸易权的扩大,此前,只有得到中国政府特定授权的公司方可把产品输入中国。根据协议,中国承诺允许任何实体在中国加入WTO的3年内把大多数产品输入中国任何地区,并已对取消进口垄断地位做出具体承诺。此外,中国承诺开放除烟草业以外的所有农产品的分销服务,允许美国公司在中国分销和出售产品。总之,美国农民将因市场准入机会的大幅度增加而受益。综合美国官方和媒体的预计,美国农民在农业部门的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能实现巨大收益。这些行业包括: ─ 谷物。中国就玉米、小麦和大米做出的承诺使美国农民确实获得重要和长期的市场准入机会。 ─ 油籽。根据WTO协议,中国已经把大豆和豆粕的关税分别定在3%和5%的低水平上,并将取消配额限制。这将大大增加美国生产者未来的机会。 ─ 猪肉。关税的降低,加之中国取消无科学根据的壁垒,将为质量高、价格竞争力强的美国猪肉带来巨大的销售机会。 ─ 牛肉。虽然中国目前只进口少量牛肉,但是随着收入的提高和城市人口消费的增加,对美国牛肉的需求应会显著上升。 ─ 家禽。中国已经是美国家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根据有关协议,中国将把关税从20%降至10%, 这将对美国出口立即产生巨大影响。 ─ 棉花。根据有关协议,中国将为棉花进口制定广泛的低进口关税配额,其中为私营进口商保留相当大的份额,这应有助于扩大美国的棉花销售。 ─ 水果。 虽然中国是柑橘等水果的主要生产国,但美国生产的水果质量高,品种繁多,美国生产者将因进入这个广大的市场而从中获益。 ─ 其它多种农产品,如酒类、实木制品、水产品、干果(包括杏仁)、乳制品(特别是奶酪)、点心等都有希望因中国加入WTO而受益。 而对于中国农业,美国媒体却并不十分看好。《华盛顿邮报》就曾警告说,耕种小块土地的中国农户无法同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占地成千上万英亩的大农场进行竞争。中国的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价格通常比世界市场的价格高出1/10至1/3,随着更多的进口抵达中国,粮食价格将会下跌,农民的收入将下降,随着中国市场改革的继续,它最终将需要为大约两亿农民找到工作。文章还自豪地说,美国的巨大农场上生产着大量便宜的粮食。 但事实并没有完全向美国人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仅就大豆而言,从2002年1月到8月,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较2001年同期下降了37%,其它农产品的对华出口也都不很理想。《华尔街日报》(2003年3月11日中文版)不得不承认,中国农民尚未感受到“入世”巨大冲击 。文章指出,人们原先预计,效率低下的种植谷物的中国农民将受到廉价进口谷物的沉重打击,但由于国内玉米和小麦收成小幅增加,加上国际市场谷物价格较高,这两个因素造成了中国(谷物)进口量低于预期。而进口谷物似乎也很难在中国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最令美国人“难忘”的是,在2002年3月20日美国提高钢铁关税正式实施之日,中国根据新法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决定从当日开始,凡海外对华出口转基因(基因改造,GMO)产品的公司必须向中国农业部申请证书,表明这些产品对人、畜以及环境无害;而且赋予农业部可以在长达270天时间内批复申请的权力,并且,如果3月提出的申请没有被批准,下一次的申请则要等到9月,因为每年只有两次申请安全证书的时间。这令美国人叫苦不迭——因为它每年向中国进口的价值10亿美元大豆中,约有70%是转基因产品。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玄机在里面。一位有业内人士称,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基因大豆的检验需要在大豆目的地进行,而不是在出发地进行。因此做美国大豆贸易的风险很大。如果你把美国大豆进口到中国,由于大豆货船是在中国进行检验,可能因为检疫方面的事情而无法卸货。但美国人对此却有些无可奈何。因为农业部的这个办法是我国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的一种技术性管理规定,其管理范围不仅包括进口转基因产品的进口,还包括国内销售等众多环节,这种规定在某些国家看来是一种技术壁垒,也非常正常。 这件事情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仗,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象征着政府的一个态度,那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WTO的游戏规则,有效地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但这却遭到了美国媒体的抨击。即便是在时隔半年后,美国媒体仍然对此念念不忘,在一篇总结中国入世一年的表现文章中,《华尔街日报》指责说,“中国一直在按自己的规则行事,并且利用WTO规则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把外国人请进来,然后基于自己的利益来制定规则,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奉行这样的做法已有至少300年了。” 《纽约时报》也质疑说,中国对进口某些基因谷物制定了新的规定,这是一个健康卫生问题,还是对敏感行业实行保护主义的举措? 2002年12月1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还借农产品生产商和交易商的口批评中国。文章指出,农产品生产商,特别是美国和巴西的大豆种植商,强烈批评了中国新推出的一系列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审查规定,小麦、豆油和糖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商也指责中国使用关税配额体制来降低或阻碍中国对这些商品的进口。 媒体与政府、生产商、利益集团遥相呼应 对中国农业入世承诺的兑现,美国媒体是不很满意的。《华尔街日报》指责说,“中国同WTO签署了逐步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协议,然而,该协议的墨迹未干,中国就在今年(2002年)1月定出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新条例。外界批评这些条例是为农产品贸易设置的不透明且不可预见的非关税壁垒,并威胁到了美国每年对中国总额达到10亿美元的大豆销售。”它还援引大宗商品产业的成员和一些外国外交官的话说,在加入WTO后,中国并没有积极开放其农产品市场,而是通过设置明显的非关税壁垒以及官僚政治阻挠来逃避履行其WTO承诺。 2003年4月1日,布什政府发表了有关美国出口商在全球面临的贸易壁垒的年度报告,指出有56个贸易伙伴对美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联社在报道时,特意提到中国对美国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大麦和植物油等存在不公正的进口限制,违反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的承诺。 美国贸易代表2002年12月11日就中国2002年履行世界贸易组织(WTO)义务情况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也有着相似的结论。报告称,农业领域证明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议的领域。尽管在美国农产品打入市场问题上的担心并非只对中国才有,但是在许多方面遇到了特别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关于用生物技术培育的农产品的规定、对中国关于大量农矿产品的税率配额制度的管理、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和检查规定的实施。报告虽然相信美国和中国能够朝着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生物技术问题的方向取得进展,但认为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仍难以解决,最令人烦恼的是中国未能充分履行其在税率配额问题上的承诺。 美国媒体与美国商界的观点也不谋而合。2003年6月18日,代表数百家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表了有关中国履行世贸承诺的年中评估报告。这篇题为《中国履行世贸承诺之年中评估》的报告称,复杂的进口许可证程序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仍形成障碍,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裁决机制,中国在执行农业税率配额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有可能成为美国针对提出中国的首起诉讼案。 报告抱怨说,尽管美国企业界和政府向中国施加了种种压力,但到目前为止,进展非常有限。在农产品转基因标准问题上,中国已经退回到2001年规则中规定的投资条款,美国公司仍无法投资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部门。此前,美国大豆协会曾借《华尔街日报》指责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AQSIQ)通过有选择性地发放进口许可,对进口大豆区别对待,已经在滥用职权。这家美国贸易组织还指责AQSIQ在阻挠大豆进口,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迫使美国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些农产品放行。 但以上批评并不能说明中美经贸关系比入世前恶化了,相反却有助于说明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比以往更务实了,这一点,从“美中安全评估报告”的境遇可见一斑。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美国媒体近年来对渲染“中国威胁论”颇有“热情”,但在2002年“美中安全评估报告”的报道上却是低调处理,当2002年7月15日“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正式为其提交给国会的第一份年度报告举行新闻发布会时,美国各大媒体均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第二天也没有给予特别的报道。即便是以报道政治新闻见长的《华盛顿邮报》,也只是将关于“美中安全评估报告”和“中国军力报告”的新闻放在了不起眼的A18版,而CNN、MSNBC等美国主要电视新闻频道,也都是简单地报道了该新闻,并没有请专家、官员、议员等深入、展开地进行讨论。显然,美国媒体和政府尽管深知中美经贸关系存在诸多矛盾,但并不愿意将其上升到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大肆炒作,从而为解决问题留有余地。我们注意到,在“美中安全评估报告”中,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建议国会要求商业部在其每年一度的“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的报告中包括一个中国遵守世贸组织承诺和义务的进展状况的评估汇报,该评估报告还应包括一份就帮助中国遵守协议,以及美国关键产业,包括农业,在华的市场开放程度的汇报和行动建议。报告还主张给予总统更大的惩罚权力,以便在中国不遵守承诺的情况下警告及惩罚中国。 这些都是很伤两国关系的建议,即便有其“可取之处”,也不宜公开地进行大肆宣扬,美国媒体显然在此问题上与政府保持了相当的默契。 不过,“美中安全评估报告”对于中美双方对中国入世的不同态度和追求的论述倒是很说明问题。报告认为,美国和中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不同的目标(中文称这种情況为“同床异梦”),中国的领导人要以加入世贸组织来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和通过出口加工,获取外国投资,外国资本和技术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而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旨在增大美国商品和服务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额,以及促进中国內部经济、政治和民政改革,包括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 事实上,无论是在转基因食品和农产品补贴的问题上,还是高层互访的接触中,都能体现出中美经贸关系有分有合而又“难舍难分”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入世承诺的不同认识。 2002年7月28日至30日,美国农业部长安•M•维尼曼对中国进行了首度访问。她在正式会谈中与中方讨论了三个同贸易有关的基本问题:有关转基因大豆的管理规章;发放进口许可证问题;以及玉米和棉花的出口补贴问题,这些也正是美国媒体和贸易组织关心的话题,此前,转基因大豆的问题使中美经贸关系一度趋于紧张。为此,维尼曼在北京特别强调说,美国将近70%的大豆是通过生物技术育种生长的,如果美国向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市场出口大豆,“我们无法接受有关不允许生物技术产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限制。” 但争论并不是她访华的全部,在扩大农业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合作领域等方面,中美双方取得共识。经过双方的努力,几个月后,在华盛顿,安•维尼曼与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签署了农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 从而使得转基因大豆问题出现了建设性的转机。 此后,美国贸易代表佐利克访华(2003年2月17日至20日)的重点话题也多体现在农业问题上,在5个重点议题中,农业问题就占了3个(包括农业关税配额、生物技术、大豆), 尽管双方在农业入世承诺等问题上仍存有分歧,但佐利克却还是着力突出了他此行的积极意义。2月17日,在北京新闻圆桌会议上,佐利克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在对美中贸易关系产生着如同1972年“上海公报”对两国政治关系所产生的那种促进作用,而他此番中国之行正是为了加强美中近期和长期经济关系。 2003年6月12日,美国首席农业谈判贸易代表艾伦•约翰逊在北京表示,中国给美国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但目前美国农民还没有获得中国许诺的市场开放,而开放市场是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规定。他的话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美国在中国农业入世承诺问题上的想法:那就是在保证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大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美国农民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益。 看得出来,在中国农业入世承诺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与业界、利益集团和政府的观点大致吻合,并互相影响,美方一些高层官员的讲话及有关报告的口吻与美国媒体的腔调十分相似。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也即,美国媒体所宣扬和强调的,很有可能会转化为政府和贸易组织的要求和行动,从而有利于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做好政策预热。 不仅如此,就是在一些与农业入世承诺有关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也能与政府、业界和利益集团保持高度一致,人民币升值的呼吁就是一个例子。2003年5月,在G8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进入6月,他更多次在公开场合“敦促”中国政府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并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很快便在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动却并没有放松脚步。6月19日,“健全美元联盟” 更是开会讨论是否提请美国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在它看来,中国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一个很低的价位上,从而能够把它的廉价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市场,使美国的本地产品和就业受到损害,这个代表着包括农业贸易团体在内的多个贸易团体利益的组织迫切希望通过促使人民币升值来减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对此,《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媒体都给予了及时和“充分”的报道,一同对中方施加并保持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媒体开放脚步的加快,美国媒体将会努力“抢滩”中国,并对中美经贸关系施加更大的影响。从2003年5月1日开始,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企业投资于中国国内图书、报刊零售和批发业,从而履行了开放其长期受保护行业的承诺,尽管还有很多限制,但根据入世承诺,中国最终会允许外资公司参与建立合资企业,从事图书和报刊的发行及零售,这意味着美国媒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它们会采取非常巧妙的方法为美国产品包括农产品进行宣传,会更从容地通过媒体特有的力量影响中国各级政府的决策(当然也包括在农业问题上的决策)。事实上,近年来,美国的资本力量已加快了融入中国传媒业的步伐,美国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与中国媒体搞好关系,不动声色地提升着自身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什么? 在兑现入世承诺并保障经济利益方面,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帮助减弱了入世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对玉米出口的退税,以及取消针对在国内向其他地区分销谷物的收费。随着2004年1月1日 的临近,中国在顺利兑现农业入世承诺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做,除了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加大贸易促进工作的力度之外,在媒体方面,我们也还可以从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发,并进而为低风险兑现农业乃至其他方面入世承诺创造条件。 首先是加强与海外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外媒体作用,把中国兑现入世承诺的过程变成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过程,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汉城获得198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韩国方面一个很聪明的做法便是借助发布有关奥运会准备工作消息的机会,不断美化汉城以至韩国的形象,他们发布的几乎每一条消息都是有所指向的,或是表现韩国政府和汉城市政府负责任的态度,或是弘扬韩国的历史文化,或是“推销”韩国和汉城的美丽与独特,而这些都通过各国媒体“免费”传递给各国人民,并最终使汉城奥运会成为一届体育盛事,为韩国的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谈及于此,时任汉城市长的高建先生 兴致勃勃地说:“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给韩国最好的礼物。……奥运会给汉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变。” 而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入世承诺的履行,还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都完全有可能成为展现大国风采、增强对外吸引力的机会,值得很好策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兑现入世承诺既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工作,也是一种长期的公共关系工作,把握得好,就会有一些“意外”收获。事实上,中国在入世初期的一些表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不低的印象分。世贸组织前总干事迈克•穆尔在期文章《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初期表现无可挑剔》中就曾特意提到:中国承诺并倡导在5年之内将奶制品的关税下降到10%,如果不进行谈判,日本的关税将维持在800%。 这些都通过媒体的传播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请进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002年7月26日,中国宣布,为了消除对中国的“错误看法”,希望邀请美国两份最新战略报告(《200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的年度报告》和《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家安全的影响》)的作者到中国访问,因为这两份报告给中国贴上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标签。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曾建徽表示:“我们希望邀请他们,这样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国家,改变他们的偏见。”他还说,美国国会的一些人并没有“很好的了解中国”。曾建徽说:“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抱着错误的看法,我们需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对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纽约时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的这种表态被视为具有大国风范的做法。在2002年的晚些时候,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共和党众议员、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亨利•海德应邀率团访问了北京,并高度评价了中美关系,他说:“美中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许有一天,它会变得最为重要。” 而仅仅在半年前,他还特别指出,对美国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中国实力的增长。海德态度的转变并非偶然,不能说与中国的开放态度和实地考察中国的经历没有一点关系。 同样的,强化中美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的共识也很重要。正如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的全球商务政策委员会副主席保罗•劳迪奇纳所言,“我们的命运正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对美国而言,中国非常重要;反之亦然。” 事实上,中美经济的互补与相互渗透已使得中美双方彼此间的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大,也使得破坏这种关系的成本和代价显得越来越大,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强化这种共识,既通过我们的媒体,也需要借助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媒体。 对美国媒体的跟踪和信息的反收集也很有必要。以“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为例,在2002年7月以前的一年里,该委员会举行了9次公开听证,听取了共115位证人的证词,包括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等的政策官员,还有独立学者、军事和经济专家、商业和劳工领导等。除此以外,它的委员们还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其他行政部门获取了无数的信息,并和非政府组织的学者和代表举行了多次会议和研讨会。不仅如此,“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一个研究小组每天都要浏览中国的网站,获取最新信息;有专门学者研究分析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专人翻译中国的军事和情报杂志。同时,“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还发起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由马里兰大学的学者发起,以此了解主要中国报纸如何报导美国,这些被研究的报纸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和《重庆晚报》。此外,该委员会的会员还访问了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和位于日内瓦的世贸组织。这一系列积极的做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应该说,在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日益发展的今天,对美国媒体的跟踪与分析,对美国决策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多做些投入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美国的一些部门不仅对公开的中文资料进行广泛收集、翻译和分析,还将这些材料提供给更加广泛的团体使用,比如智库和贸易组织。相比之下,我们的研究部门在为企业和贸易组织的战略和咨询支持和服务方面还有着很大空间,得到的拨款和赞助也十分有限。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之后,中国学者对国际形势、中美关系甚至具体到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入世承诺等问题的研究和解读,不仅对政府,就是对企业和贸易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仅仅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或建议,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或挽回很多损失。在西方,学者为企业和贸易组织做战略评估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些研究机构在为政府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企业和其他组织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不仅如此,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加强中美关系方面还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正如新加坡媒体所言,中国学者们对所谓“中国威胁”能力作出的评估,以及对中国动机作出的解释往往更能够让人信服和接受。1993年以来,“中国威胁论”多次沉渣泛起,中国的学者在宣传解释时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具体到中国入世承诺的问题上,我们的学者也有着很多可做的事情,他们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价,经由中外媒体的传播,更容易使人信服,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世人对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认知,从而坚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对“中国制造”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