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
作者:潘小松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3-11-20
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 (2003-11-20 09:07:48) 罗钢为“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编选的《文化研究读本》给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开了个窗口,让大家知道“文化研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一个情形。新近买来读的《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则是《文化研究读本》中一个子题目的拓展,俨然一本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大观。消费文化研究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研究中是主流,是“显学”。编者的用意除了“绍介”,显然是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社会也越发被物的消费包围,无从置身事外,或者根本就有切身体会了。《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是罗钢为这本论文选集中文版写的前言,一篇非常好的导读。    罗钢文章的开篇援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开篇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接下来是他自己的话: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那么,这样的消费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罗文说,始于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流水线下的第一辆汽车,“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福特主义的法国理论家阿吉列塔的说法也在罗文引用范围:资本主义“不仅改造了劳动过程,也改造了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它产生了“工薪阶层的消费模式”。19世纪末工人出身的美国工程师泰勒发明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人“哪怕在最小的细节上也被迫从属于生产过程”,工人成了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社会思想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还是阿吉列塔的话:“在历史上,福特主义第一次创造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个人对商品的占有支配了消费的具体实践。”新型的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等商品的费用。在葛兰西看来,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就是“现代消费主义”构成的。   后福特主义怎样?哈维等人认为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也同服装一样成为时尚。消费从商品转向服务。鲍德里亚的话又在文中出现:“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罗钢的结论是:“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渡,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是以消费为中心。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消费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换句话说就是奢侈消费促进了生产。亚当·斯密所谓“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罗文以为就是人们把消费当作社会发展的条件。德国学者W.F.豪以为“商品美学”为“商品拜物教”推波助澜,商品包装和商品广告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卢卡奇认为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生活囿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罗钢的“前言”有50页之长,这里不想一一综述。有一点必须强调:他的意思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已经演化为消费文化,这种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这些事物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消费文化读本》由“消费文化理论”、“购物经验”、“时尚研究”和“多维视野中的消费”几大部分构成。有些论文的题目标得很吸引人,很有文化消费的意味,比如:“马克思的外套”、“猫步的政治”、“消费地理学”等。这些都是“西方学者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的途径对消费文化进行的考察”。我们要关心的是什么?罗文以为是消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   不管愿意与否,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水平虽然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异化的感觉却已经有了。之所以有兴趣读《消费文化读本》这样的书,除了业务需要,大概也有找“理论依据”的意思。文化研究翻译的意义就在于国内的研究缺乏前瞻时,可以让人们知道别人的思考。这里推荐《消费文化读本》也是这个意思。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