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媒体所有权法改革引发“美国内战”
作者:张国庆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03-08-11
媒体所有权法改革引发“美国内战” 6月2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经过长时间酝酿后,终于做出决定,把媒体所有权中电视观众覆盖率上限从35%提高到45%,同时放松其他若干相似的管制限制,由此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和各政治力量、媒体公司及利益集团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万人对1.24亿美元 新媒体所有权法案最具争议的就是10个百分点的电视观众覆盖率上限变动。事实上,在法案出台前,反对呼声就已居高不下,媒体和民众纷纷表达了对扩大媒体所有权的不安,担心这可能会导致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多种观点共存的局面消失,担心大型媒体公司会因此而得以操纵公众舆论,担心这将使大媒体公司能控制人民看什么、听什么和读什么,使人民没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与美国的民主精神是相违背的。在这种情况下,垄断是难以回避的话题,有着一百年前托拉斯肆虐记忆的美国人,对垄断有着极高的警惕性,也深知垄断对国家发展的危害性。 在法案问世后,反对声更是席卷全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有接近200万的美国人与FCC取得了联系,强烈要求不要放宽对媒体巨人的管制,而成千上万的选民更是与他们选出的官员和议员联系,传达相似的信息。社会各界都纷纷加入到争论中来。许多专栏作家都撰文表示,这样做将会伤害到美国的自由与民主,而前CBS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更是认为,把越来越多的出口并入一个私有者的门下,无疑将会妨害新闻的自由与独立。即便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办人泰德·特纳也发表文章指出,这一举措会妨碍人们展开辩论,会压制新观念,把试图加入竞争的小公司挡在门外。 与民众站在一起的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广播电视公司和地方性的媒体公司。它们对新法规忧心忡忡,认为让全国性的大媒体公司控制更多的电台和电视台,会使地方新闻更少,娱乐节目雷同,独立制作的节目更少,对大众是有害的。不仅如此,拥有更多的电视台还将使大型广播电视公司购买节目时更具优势,即便是在谈广告的时候也会比以往拥有更多的筹码。事实上,目前5家最大的电视网已经占有了黄金时段70%的观众。 而站在另一边,则纷纷表示赞成的大媒体公司。在它们看来,新法规将会使它们得以提供更好的新闻和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将提高媒体的运作效率。他们认为,FCC将此上限提高至45%仍远远不够,因为时代发展了,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与当初制定法令时完全不一样了。 为了早日实现“扩军”大计,媒体集团和他们的盟友过去几年来一直在用金钱铺路。自1995年以来,它们已投入了2900万美元用于政治捐款,同时花费了9500万美元用于游说华盛顿,总计达1.24亿美元。而大媒体责无旁贷地冲到了前面。据透露,仅1999-2002 年,媒体巨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用在游说上的开销就达7958万美元,其中GE(通用电器,拥有NBC)达4543万美元,迪斯尼(拥有ABC)达1142万美元,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达818万美元,维亚康姆(拥有CBS)达350万美元。此间,媒体集团对两党的竞选捐款也非常慷慨,4年中,仅共和党就接收了1249万美元的竞选资助,民主党也接收了984万美元,合计2233万美元,这其中,来自迪斯尼公司的达505万美元,GE达479万美元,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达451万美元,新闻集团(拥有FOX)达285万美元。也正是在它们或者确切地说是在金钱的积极努力下,FCC力排众议通过了这项缺乏民众支持的法规,但违背民意的做法终于还是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接下来的国会之战中,大媒体公司和FCC明显落在了下风。 国会大战FCC 根据1934年的《通讯法》,FCC虽然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却要直接对国会负责,这也使得国会在新法规的“生命力”的问题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起草并通过新法规的过程中,FCC主席米切尔·K·鲍威尔(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之子,人称小鲍威尔)曾经以为,在共和党占优势地位的国会,法规将会一路走好,但他没有想到,民众的压力使得国会坚决地站在了FCC的对立面上。 最早的发难来自共和党占主导地位的参议院商业委员会。6月19日,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一项提案,准备推翻FCC对媒体所有权作出的决定。这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因为一旦该法案最终获得国会通过,严格限制全国性电视台所有权的条例将被恢复执行,媒体公司同时拥有报纸和电视台的做法将被再度禁止,而广播和电视行业的多家公司将被迫分拆业务。但小鲍威尔此时仍然相信在众议院,法规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因为那里是共和党的天下,而共和党人从来都是“守纪律”的,更何况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W.J. 陶津是放松媒体所有权的限制的大力支持者。 但最大的吃惊却恰恰来自众议院。7月23日,众议院以400比21票的压倒多数推翻了FCC作出的允许大型媒体公司提高其电视业务观众覆盖率的决定,白宫和FCC大跌眼镜。此前,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还以40对25票的表决通过修改一个开支议案,议案中明确表示,禁止FCC使用此款项来实施变更全国性传媒企业所有权上限。 参议院也将发生 类似的事情。如今参议院的民主党参议员拜伦.多根、共和党参议员特伦特.洛特等人正在发起一个35人的联合否决提案,以使被FCC改动的法案恢复原貌。党派的歧见在这里也暂时消失了,来自佛蒙特州的无党派众议员桑德斯说:“美国人民,无论他们在政治上属于哪个政党,都对这个决定以及媒体业所发生的变化感到愤怒。 ”而多根也充满信心地说,“这是两党合作的一次努力,我们需要从国会向FCC发出一个信息,以使其作出正确的选择。”他相信否决案将会在参议院通过,而参议院的表决预计将在9月初进行。 尽管白宫曾威胁说将否决国会的上述法案,但因法案在参、众两院获得了两党人士的普遍支持,白宫想要为FCC翻盘并非易事。这样做,一方面会得罪为数不少的反对FCC新法规的共和党议,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授人以柄,民主党人会以此为由指责布什政府在维护大企业利益方面过分卖力。更重要的是,布什如果一意孤行地行使否决权,将会导致国会与白宫之战升级。如果布什否决国会提案,作为报复,国会很可能会在国务院、司法部的财政拨款案上作梗。不仅如此,国会还可以提出反否决,这将成为布什任内的第一起国会否决总统案,这对一贯良好的总统与国会的关系将是巨大的伤害。 国会也不愿走得太远。尽管国会可以对总统的否决进行否决,但那需要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才可以做到,这在两党力量相对平衡的国会通常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自1789年以来,只有4%的总统否决最终被国会否决。值得注意的是,众议院也以254票对174票否决了一项完全“杀死”FCC新法案的提案,这表明了众议院愿意与总统和FCC达成某种妥协。从现实的角度看,国会和总统都不愿走到撕破脸的地步,比较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双方进行妥协,也就是说白宫、FCC与国会各退一步,这项妥协预计将在年内达成。 应该说,在国会发生如此激烈的斗争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国会议员照顾地方情绪的考虑,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坚持捍卫新闻自由的信念,但在国会不在乎白宫的否决威胁和两党联袂阻击FCC的背后,站立着的最强大的力量则是人民的意志。在FCC出台新法案后,民意调查表明,只有6%的人支持这项法案,而有多达70%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将产生负面作用的法案。一位民意调查专家甚至这样说,“大多数美国人宁愿看到本.拉登的脸,也不愿意看到一小撮媒体兼并越来越多的媒体。” 东边日出西边雨 在反FCC新法案取得优势的同时,大媒体公司却并不开心。目前,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的电视业务覆盖率已经超过了35%的上限,分别为39.5%和38.1%,这主要得益于FCC在提高上限的法规正式生效前已经放宽了监管的力度。而一旦上限再度降至35%,这两家公司将不得不出售部分电视台,这对它们无疑将是当头一棒,而那些期待进一步“扩军”的大公司,如通用电气、迪斯尼等都会感到十分失望。同时这也意味着此前的许多游说努力和捐款都将因此“贬值”。 而最受重创的则是小鲍威尔。这位40岁的少壮派政治家,自从2001年担任主席后,就毫不含糊地奔向了减少法规的限制、给大公司松绑的目标。与在国务院的温和而多少有些中庸的父亲相比,小鲍威尔思想要开放得多,行动也要坚决得多。在他看来,这个信息时代变化实在太快,而FCC的许多法规都是以前制定的,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 多少有些出乎小鲍威尔的所料,他的改革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议,反对呼声超过了过去两年来任何一项法律的通过。即便是他在国会的朋友,也遗憾地说,小鲍威尔走得太快、太远了。一位前FCC资深官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委员会、国会、商界还是民众中,平衡不同利益和意见都是非常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鲍威尔多次指出,法案对美国的传媒发展大有好处,但他始终未能说明,这样做对公众利益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在过去几个月里,这也成为了舆论和民众攻击的要点。不仅如此,FCC与大媒体公司的“暧昧关系”也令民众十分反感。据悉,在过去8年间,大媒体公司花费了280万美元于FCC成员的旅差费和会议费上,仅小鲍威尔在44次旅行中就用去了8.5万美元,而他们去的地方很多都是旅游胜地。 现在,人们不禁要问小鲍威尔的职位还能保多久,尽管他表示不会离职,但有关他的接任者的猜测已逐渐公开化了。不过,在白宫,小鲍威尔仍有着较高的“支持率”,布什政府暗示会继续支持的他的改革。尽管如此,如果民怨极端沸腾的话,小鲍威尔仍不排除离任的可能。即便得以留任,由于此项“改革”的不得人心,小鲍威尔的政治前途也还是蒙上了一层阴影。好在,他还年轻,还输的起,根据美国于1996实施的一项法律(电信法),FCC每两年都要审议一次媒体所有权法的规定,这也就是说,在2005年,小鲍威尔还可以重新来过,届时,也许会有更戏剧性的事情发生。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