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在黑暗中吹哨
作者:潘小松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3-07-17
在黑暗中吹哨 《纽约时报书评》2003年3月16日刊登汉普尔(PATRICIA HAMPL)的文章《在黑暗中吹哨》,评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札记》(THE KATHERINE MANSFIELD NOTEBOOKS)。这本书号称“全本”,插图,有708页厚;编辑者是司各特(MARGARET SCOTT)。    1923年1月,诗人爱略特(T.S.ELIOT)在法国得知曼斯菲尔德的死讯,给这位现代派女小说家的丈夫、评论家莫瑞(JOHN MIDDLETON MURRY)写信表示哀悼,并说他打算就她的短篇小说写一篇评论。然而,这篇评论始终未问世,尽管诗人找出了小说家生前出版的小说《我想》。爱略特给助手写信说自己已经从悲悼中走出来,应该谈谈曼斯菲尔德膨胀了的名声了。   莫瑞可等不到爱略特来给妻子定不朽的牌位了。他立刻着手出版曼斯菲尔德的遗稿。妻子去世还不到一年,他就推出《曼斯菲尔德诗集》,此集是他从53本札记笔记本里摘出来的。1927年,他又据此出版《曼斯菲尔德日记》;1928年,《曼斯菲尔德书信》继出。1939年,莫瑞又出版了《曼斯菲尔德散札》。给人一种印象是:曼斯菲尔德除了日记,还有零星散札。1957年莫瑞去世,临死前几年他还出版过《日记》的修订本,修订本增加了许多书信和手稿。在生活需要的时候,莫瑞还出售曼斯菲尔德的手稿。比如,曼斯菲尔德的家乡新西兰TURNBULL图书馆答应为他的农场提供一台拖拉机以换取一本笔记本。难怪曼斯菲尔德和莫瑞共同的朋友都抱怨他“在煮曼斯菲尔德的骨头喝汤。”D.H.劳伦斯是真崇拜曼斯菲尔德的,他认为莫瑞在从曼斯菲尔德的纸篓里给读者淘东西,还说是“天才之作”。汉普尔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对不经加工的自传很能承受,也喜欢“故事背后的故事”,美其名曰探寻“创作的过程”。她的“札记”据说是读来让人伤心,满纸孤独;然而,她却能用明澈的散文将之升华到精神探索的高度。汉氏说曼斯菲尔德的书信像济慈和契柯夫的书信,有艺术家侃侃而谈个人遭遇的风度,能跟想象力挂上钩。曼斯菲尔德相信文字的简洁和省略的妙处。曼斯菲尔德说契柯夫满以为自己可以写得更详尽些,其实故事只能有所省略牺牲些文字。曼斯菲尔德是她那个时代最有个性的作家,连伍尔芙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日记里承认嫉妒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我只嫉妒过她的作品”。曼斯菲尔德比伍尔芙小六岁,是20世纪20年代解放了的那代人里的波希米亚小资艺术家,浪漫、美丽而有天分。她在英语文学里自有长久不衰的偶像地位。《札记》帮助读者了解“蒙大拿故事”的原委,了解作家艺术和人生一体的经验。像她崇拜的诗人济慈一样,曼斯菲尔德也喜欢用私人的文字揭示心灵的想象,借此了解意识本身。波浪的沫在涌起的那一瞬间就是灵魂的全部生命所在。   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聚会》是二十世纪文学选集里必选的短篇小说,而她自己却在札记里说“还算成功”。现在的读者更喜欢她的《序曲》和《在海湾》。1915年,在法国南部,曼斯菲尔德梦想着随心所欲地记些札记,其中不隐瞒什么,有朝一日拿去出版。也许莫瑞的举动是有她的许可的,汉普尔如是猜想。曼斯菲尔德在最后一本札记的最后一页里写到“没有波纹的大海,海鸥像是一颗珍珠里的点点灯光”。评论者说,这也许是她对生活最后的“一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