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精神的自由和肉体的自由
作者:潘小松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3-07-07
2004年9月1日星期三 大家 [人生哲理]精神的自由和肉体的自由   潘小松   普鲁斯特虽然身体不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却极好。假如他也要为五斗米折腰,大概也就写不出《追忆》,甚至肉体的短暂存活都成问题。所以说,精神自由还是要以肉身的一定自由为条件。   人大概只有躺在病榻上的时候,精神自由才能充分实现。因为,这个时候,精神和肉体都摆脱了各种欲求,精神活动处于自然伸张状态,较少理性的雕琢。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激情的自发流露。同样,自由的精神活动也是随意识流自然产生的。无针对性的意识流往往产生于较少外界刺激的环境,躺卧时的思维因此成为自由精神活动的表现。   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派文学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就是在病榻上写就的。虽然我们对普鲁斯特不健康的生活环境略示皱眉,但却不能不佩服他在精神领地语言疆土上的自由驰骋,所谓思接千里一发不可收拾是也。精神的自由也许真的不需要坚强的体魄来支撑。写《强力意志》的尼采,其肉体也孱弱得可以;然而,孱弱的肉体并没有妨碍他从事自由的精神活动。他的一些著作还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笔下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普鲁斯特和尼采都是非常的天才,他们的精神活动环境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人,尤其不一定适合后现代的普通人。提起后现代的普通人的精神自由,竟是麻烦比前现代的天才还要多。精神自由的第一个前提是摆脱物的羁绊;而后现代的普通人恰恰是被物包围了,须臾不可脱离!退一步讲,就算个别特立独行的人稍微能不为物所囿,也有最低限度的精神不自由的问题。心可以归田园,茅庐却只能结在人境。想采菊没有东篱,纵悠然也见不到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那里是志气,放在后现代人这里是神话,除非你自己去种粮食;而后现代的土地不是你想去种粮食就让你去种的,还是去超市买吧!想去超市购物那你就得去工作,“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牺牲的是什么?牺牲的就是精神自由。在后现代的雇佣关系里,受雇的人最要不得的就是个人意志——精神自由。   更要命的是意志精神之类还拗不过沉重的肉身,因此精神不死和宗教上的灵魂不灭一样是神话。普鲁斯特虽然身体不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却极好。假如他也要为五斗米折腰,大概也就写不出《追忆》,甚至肉体的短暂存活都成问题。所以说,精神自由还是要以肉身的一定自由为条件。    人呱呱坠地之后,从摇篮时代起就为肉体的自由伸展而奋斗了。第一步是想摆脱静止不动的状态,遂有爬行之举。接下来是想直立行走。等到能够跑的时候,父母想限制他(她)的自由就只能等入睡了。结论是: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自由就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地行动。   等到人具备独立的判断力时突然发现:自由其实跟博爱、平等一样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无从真正实现的。因为,人类拥有的空间、资源以及人类自身的局限不可能让人不受限制地行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大同的观念一样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憧憬。然而,人的脾性欲望各异,对自由的理解也不相同,   真要是各行其欲,恐怕遭殃的还是那些最应该拥有自由平等权利的人。自由的极致和法度是对立的,因此只要法度存在,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肉身其实从存在那天起就没有享受过自由的幸福。饥渴的时候依赖饮食,寒冷的时候需要遮蔽,展翼而不能飞翔,耐不了酷暑,忍不了虫咬……自由因此成为人类的渴望。   文明发展之后有制度之立,自由因此成为公识伦理,成为政治关系里的标榜口号。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之类因此产生。谁反对自由,谁就是不想让人舒坦。不想让人舒坦的人当然就是不招人喜欢的人。宗法制度和宗教伦理对人的约束尤其大,因此有史以来最遭到追求自由的人的抵触。后来的各种社会秩序并没有完全兑现人对自由的渴求,于是人就在最不影响秩序的领域里找到了宣泄口:性自由大概就是这样实现的。然而,性自由带来的后果证明人类仍不得自由:性病就能让你不自由。那么,剩下来只能有文艺创作的自由了。在意识形态统领文艺的时候,我们抱怨没有创作的自由。现在意识形态不统领文艺了,你猛的发现市场却来左右你的创作了。市场铁的规律是产品必须有消费者,文艺产品也概莫能外……结果是,你仍然不自由。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