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2002年的中美贸易关系
作者:王荣军 来源:《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 时间:2003-06-30
2002年的中美贸易关系 王荣军 一、总体状况和基本特点 主要由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1年最后两个月的中美贸易一度出现同比下降的趋势,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尤其明显,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1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因而比2000年略有下降。中美贸易的这种下滑势头一直延续到2002年的第一季度。但是,从4月份开始,尽管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低靡,中美贸易却恢复了从前惯有的迅速扩张势头。其中,中国对美出口表现尤其抢眼。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2年1月到10月,中国对美出口总额达56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0%;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同期美自华进口额为1009.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截止到10月,中国对美顺差额已达345.71亿美元(美方统计为831.18亿美元),按美方统计,中国连续三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2002年双边贸易的总体情况见下表。 表1 2002年1-10月中美贸易状况 亿美元 ------------------------------------------------------------------------------------------------------ 中国海关统计 美国商务部统计 ----------------------------------------------------------------------------------------------- 出口额 进口额 顺差/逆差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顺差/逆差额 ------------------------------------------------------------------------------------------------------ 1月 44.2 18.4 25.8 15.66 84.23 -68.57 2月 40.0 13.6 23.7 15.29 80.27 -64.98 3月 47.4 22.0 25.4 16.14 72.42 -56.29 4月 54.7 24.4 30.3 15.41 90.93 -75.52 5月 55.0 24.4 30.6 17.68 98.30 -80.62 6月 57.3 19.6 37.7 21.99 107.33 -85.34 7月 64.3 26.3 38.0 18.67 112.07 -93.40 8月 67.3 24.5 39.8 18.26 126.82 -108.56 9月 71.7 26.7 45.0 20.30 122.97 -102.67 10月 n.a. n.a. n.a. 19.16 114.40 -95.23 总额a 564.87 219.16 345.71 178.56 1009.74 -831.18 ----------------------------------------------------------------------------------------------------- 说明:a由于四舍五入,逐项相加数可能与总数不符。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网,http://www.moftec.gov.cn/tjzl.shtml; 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官方,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country/index.html。 中美贸易长期的高速增长,使双方在彼此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2年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这种增长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中、美可能分别取代日本在对方国家对外贸易中的位置。目前,就贸易总额而言,中国仍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紧邻着排在双方前面的都是日本。按美方统计,截止到2002年10月,美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是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中国,其中中美贸易总额为1188.3亿美元,美日贸易总额为1422.5亿美元。中美贸易额与美日贸易额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的平均增速远远超过美日贸易,中国对美单月出口在2002年5月超过日本,8月又超过了墨西哥,成为仅次于加拿大的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①。中美贸易额与日美贸易额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按中方统计,同期中国名列前四位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特区,中日贸易总额为820.9亿美元,中美贸易总额为784亿美元,二者差距已经不大②。从1990年至今,美国对华出口额在双方的统计中都是年均增长两位数,大大高于同期美国平均出口增长速度,居美国对各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前列。因此,如果中美双方贸易增长的速度再维持两三年,就都可能分别取代日本在对方贸易中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中美贸易的这种快速增长是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对外贸易总体下滑的背景下实现的。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1-10月美国的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9684.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9863.9亿美元下降了179.49亿美元。其中与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货物贸易进口总额为9608.08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的9693亿美元微幅(0.9%)下降。出口总额从上年同期的6077.64亿美元降为5698.15亿美元,下降了6.2%③。1-10月,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除美中贸易以及美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外,美国与其他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英国为最,下降幅度超过10%。出口方面,美对主要传统贸易伙伴的出口降幅各有不同,对英国的出口下降幅度超过20%,对德国和日本的出口降幅也超过10%。同期美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增幅明显,其中对华出口增幅高达14.4%。按美方的统计,自华进口的增幅虽小于中方统计,但仍达17.4%④。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不能单用人民币相对贬值或美国经济复苏来解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极强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制成品加工贸易方面强大的竞争力。 从双方的主要出口产品构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玩具、鞋类、箱包、机电产品、音像录制和回放设备、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具、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等。其中鞋类和箱包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都已超过60%,办公设备、机电产品、家具等所占市场份额也在20%以上。这些主要出口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额的90%以上。同时中国已成为美国飞机、机电设备、纸及纸制品、化肥、谷物、化工、石油设备等产品的主要购买者之一。 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地位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六大贸易国,但中美贸易地位不平衡的局面仍未改变。美国仍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02年1-10月中国的对外出口总额为2625亿美元,对美出口额为564.9亿美元,占总额的21.5%。尽管其同比增长率并不是最高的,但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份额中的地位同比仍上升了0.7%。上述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中有不少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3以上。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多样化战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未减少。而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几个进口来源地中仅占第六位,占总额的比重仅为9.2%,尽管增长较快,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⑤。 二、老问题和新争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经贸关系中的许多问题正在消除,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等一部分老问题得到了解决或不再被过多地关注,但另外一部分老问题和新争端将逐步上升为双边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1、关于中国履约问题的争端。这是在中国入世之后才出现的新问题。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头一年,也是中国开始履行相关承诺的第一年。美国政府对此非常关注,将监督和促使中国执行WTO承诺作为其贸易政策的长期首要目标。目前已建立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协调、由贸易政策工作组委员会监督的跨政府部门机构。该机构主要依靠美国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财政部、劳工部、专利与商标办公室收集信息和做出评估。根据美国国会相关立法的规定,该机构每年都要向国会提交关于中国遵守加入世贸承诺情况的报告。它的第一份报告已于2002年12月出炉。这份报告连同美中安全审议委员会6月发表的《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家安全影响》报告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各国贸易壁垒状况的年度报告,形成美国官方评价2002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虽然这几份报告都承认中国政府为履行“入世”承诺做了认真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都对中国进行了指责。比如政府经贸管理仍然不透明,在降低关税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协调,保护知识产权不力,设立了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等。由于美国政府可以根据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贸易或其他制裁,这很可能会成为中美争端的新焦点。实际上,2002年2月份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技术协定工作组会议上,美国就以中国仍限制15种类别的信息技术产品关税为由,阻挠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协定》。 2、农产品贸易。这并不是新问题,但在2002年开始变得十分突出。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部分农产品关税下调或实行关税配额制后,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一大国的美国,其农产品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增长,而中国部分农产品对美出口却使美国农场主感到了压力。同时,中国对美国政府新的农业补贴政策也感到不满。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的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将会成倍增长。美国农业部长安·维纳曼曾乐观地宣称:美国农民可以立即享受到中国入世的好处,随着中国降低关税承诺的履行,今后美国农业出口每年将增长20亿美元⑥。但从2002年3月20日起,中国开始实施新食品法,对大豆和玉米等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加以限制。由于美国对华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其中大部分都是转基因产品,因此中国这一措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美中双方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最终就转基因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也避免了贸易争端的恶化。 中国的大蒜等农产品对美出口是双方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另一个侧面。加利福尼亚州的农民对中国果菜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越来越感到不安。加利福尼亚是传统的大蒜产区,其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84%。然而,在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大蒜的冲击下,一些加州农场被迫缩小大蒜的种植面积,裁减工人,有些较小的农场只好关闭。另外,中国产的蜂蜜等一些农产品也对美国农场主构成了威胁。 此外,2002年5月13日,布什签署新农产品补贴法案,决定在未来六年内对农产品补贴增加67%,每年向农作物和乳制品追加64亿美元的补贴,同时增加对谷物和棉花种植者的支付额。美国的这一补贴法案违背了世贸组织有关美国农业补贴上限的规定,同时进一步增大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使中国大豆生产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国理所当然反对美国的这一做法,并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实施更为积极的补贴措施。 3、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政治化行为引发的争端。2002年小布什政府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色彩浓重的政策,除前述新农产品补贴法案外,较突出的还有援引第201条款对美国钢铁产品实施保障。这一措施明显是在钢铁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举动,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则。虽然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目前,美国迫于国外、国内各方面压力,依据其国内法对201条款涉案产品进行了排除。据悉,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多种产品已被排除。中方也提出了排除要求,但未获得美方同意,这有悖于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中国政府已向美方提出了交涉,在11月开始的新一轮排除中,要求美方给予产品排除。 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并不仅限于钢铁业。2002年12月12日,美国政府以中国企业向美国非法转口纺织品为由,决定单方面扣减中国纺织品配额,涉及货物总金额约900万美元。美国政府在未提供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单方面扣减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中美双边纺织品协议。中国政府正就此与美方交涉。 此外,中国还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1月到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共达12025批次,其中,自华进口的产品为1140批次,占同期被扣产品总批量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地区的首位。“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中国发达地区省市的出口。1月到3月,中国沿海地区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产品累计达896批次,占中国被扣产品总量的78.6%。其中,广东省为240批次,占21.05%,居第一位;福建省为201批次,占17.63%。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美贸易争端长期存在的问题。美国对此十分重视,其高级贸易官员曾多次强调“确保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美国经济重大利益之所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政府一直为之努力,成效显著,但各地情况复杂,加之不少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使这项工作在地方的开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美国政府则片面地认为中国未认真执行协议。近年来,中国在反对盗版和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已取得成效,美国政府现在承认中国的有关体制已大为改善。 然而,美国仍然认为中国在传统的商标、版权、专利权利和新兴的互联网域名权等方面的保护不足,并不断提出关于中国已有的相关法律的执行问题。实际上,侵权和盗版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难禁绝。但美国仍不断地就此指责中国政府,在前述三份报告中均指责保护不力。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发生新的摩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5、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会立刻带来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改善,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其名义关税率较高而实际关税率低,因而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市场对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旺盛需求却使中国对美出口继续迅速增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因而继续扩大。2002年的双边贸易实绩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即使不考虑贸易统计上的问题,也必须认识到,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关系决定的,中国开放市场可能会使美国对华的双边逆差减少,但其逆差总水平不会有太大改善。如果美国以高关税封锁从中国的进口,也可能会减少中美双边逆差,但同样不能改善美国总体的贸易平衡状况。对中国的高关税只能将中国的部分对美顺差转到其他国家,同时还会抬高相关消费品在美价格。更何况美国对华出口增长的缓慢,与美国实行对华高技术出口的管制有很大关系。在打击美对华出口方面,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远比中国的进口限制措施有效。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使美国商人丧失大量的对华贸易机会。 但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已经被政治化,利益集团利用中国最大贸易逆差国的地位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如果这个老问题在某个时候变成新焦点,也并不奇怪。 注释: ①根据美国商务部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分析而得,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country/index.html。 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网,http://www.moftec.gov.cn/tjzl.shtml。 ③均为季度调整数,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Press\|Release/current\|press\|release/exh1.pdf。 ④美国商务部网,http://www.ita.doc.gov/td/industry/otea/usftu/current.pdf。 ⑤美国商务部网,http://www.ita.doc.gov/td/industry/otea/usfth/top80cty/china.html。 ⑥美国国务院官方网,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econ/wto/wwwholllllol.html。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