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
作者:倪峰 来源:《当代亚太》2002年第7期 时间:2002-07-01
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 [内容提要] 从地理角度上讲,美国并非是东亚国家,但是,作为目前世 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所强势推动的霸权稳定模式却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的 政治、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认为,美国以霸权稳定模式塑造东亚政 治、安全秩序主要依赖以下基础,即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总体实力、美军在该 地区的前沿部署、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以及美国对该地区重要事务 的介入。同时,文章认为,东亚地区大国力量分布的相对均衡、美国在地理上 所受到的限制、东亚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美国对该地区政策的内在矛盾,使 得霸权稳定模式在东亚地区遭遇到比在其他地区更强有力的挑战。 [关键词] 霸权稳定 美国对东亚的政策 地区政治、安全秩序 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演变出现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特点,那就 是在地区政治、安全秩序的取向上出现了三种相互之间具有竞争性模式,这就 是中、俄倡导的多极模式、美国极力推动的霸权稳定模式、以及这一地区许多 中小国家积极提倡的多边合作模式。这三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动,从某种程度 上说,构成了近期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线索。为此,对 这三种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理解和把握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全局和走 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本文重点对霸权稳定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一番探讨。 一 霸权稳定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强国在世界居于核心地位,并在其主导 下整合出的一系列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是世界和平、稳定最有力的保障。当 然,美国是这一模式最积极的倡导者。在美国官方文件、媒体和学术研究中, 通常将这样一种模式称之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美国白宫公布的《新世 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对此作出了清晰的、美国版本的解释:"在许多情况 下,美国是唯一能够在对共同的挑战作出国际反应时担当必不可少的领导和具 有这种能力的国家。美国在世界发挥领导和参与作用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至关 重要的。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因此将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繁荣。" 具体到 东亚地区,1995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称:"在过去200年中 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是一贯的,那就是:和平与安全;该地区的市场向美国开 放;自由航行;以及阻止针对美国的霸权国家或联盟。" 为此,一位美国安全 问题专家指出:"美国在东亚地区有三项主要利益,第一项是防止任何一个国 家支配这一地区,第二项是使这一地区保持适当程度的秩序和稳定,第三项是 经济方面。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寻求保护和促进它在东亚的这三项利 益。但是,它采取的方式不是保证该地区存在稳定的均势,而是不正当地取得 该地区的霸权地位。如今,美国几乎无时不刻在想保住这种地位。" 在东亚地区,美国是否获取了这种霸权,或者说这种霸权稳定模式是否已 经完全成型,可能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议题。但是,它在这一地区的事务,尤 其是安全事务中占据了某种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这是基于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总体实力。美国前总 统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对美国这种整体实力上的优势作了简短而又明晰的概括: "我们的整体实力是无可争议的。我们的军费开支目前大于其余所有国家的总和 (原文如此);我们的武器装备比最接近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先进整整一代, 我们的军事技术是这样的卓越,以致伤亡率在科索沃战争中超出了所有人的预 想,…,我们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将我们的力量投放到全球每一个地区的国 家,…。我们的经济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且它还是全球增长和 技术的引擎,全球最大的六家高科技公司都座落于美国;1995年,我们所收到 的专利费和许可证费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在文化价值领域,我们的电 影、音乐、资讯无所不在,这可能激怒一些人,但使更多的人感到愉悦。更重 要的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想,自苏联崩溃后成为世界的主 流,1998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更强化了我们一直强调的东西,--在开放 的社会中,开放的市场运转得更好,自由是普遍的渴望。" 总之,在东亚地区 的大国中,就整体实力而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 其次,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从地理上讲,美国并不是一个东亚 国家,因此,在这一地区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美国在这一地区,尤其安全领 域发挥作用的支柱性因素之一。从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维持着 数量可观的军队,在越战期间,军队的数量一度达到60万人。冷战结束之后, 尽管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消逝,然而,美国仍决定将它的军事力量"继续在 这一地区向前扩展",这在1995年、1998年的美国东亚战略报告以及其它官方 文件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东亚保持10万规模 的驻军。这样一支驻军在数量规模上并不大,但是。(1),作为前沿部署的部 队,它是以美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在这一地区众多的盟友为依托的;(2),其 部队的装备精良在该地区首屈一指,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称"美国太平 洋司令部在侦察、机动性、指挥、控制和通讯以及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无可匹 敌。" (3),这些军事存在主要是沿西太平洋边缘一线部署的,因此,它将美 国的战略边界从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关岛几乎推到了东亚大陆的海岸线 上,这使得整个太平洋几乎成为美国的内湖。(4),美国在这里享有其它任何 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的机动和战略布局优势。美国在韩国和日本拥有众多的基 地,其中根据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在战时美军可以使用日本的民用机场、 港口和设施,美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签有使用其海军设施的协 议, 这些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和本土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完整、严密 的军事网络,控制了这一地区几乎所有的海上战略要点、交通要道,大大增加 了军队的调动、补给能力。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得到相当一些国家某种 程度的认可。伯杰称:"尽管象新加坡、马来西亚对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强烈的 批评,但他们同时是我们在这一地区军事存在最主要的支持者。" 一些美国军 事专家对这一问题作了这样的评估:"尽管存在着不同意见,美国的军事存在仍 然受到欢迎。在亚洲有许多人相信美国的军事存在可以阻止兴起的大国对东亚 大陆和通过南中国海的海上运输线的控制,…,同时,有许多亚洲人不会忘记 日本在历史上的作为,…,虽然美国的许多朋友和盟友不会公开谈论美国在日 本的存在阻止了它的重新军国主义化,但是却感谢美国在东北亚的驻扎达到了 这样的目的。当中国公开声明,反对军队驻扎外国领土是它的一项原则时,中 国领导人私下也承认,美国在日本的存在是一种阻止日本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行 为,同时他们也私下承认,美国在朝鲜半岛地面部队的存在有利于半岛的稳 定。" 这些表明,至少美国自身认为,它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有一个较为适 宜的环境。 第三,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无人相项的盟友资源。同盟是一国寻求其它国 家的合作以扩大其力量,保证和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非东亚 国家,美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与美国在这里的军事存在结合在 一起,共同构成了美国在这一地区政治、安全领域发挥作用最主要的依托。美 国新世纪安全战略报告中称:"我们作出在这个地区继续保持一支驻军的承诺和 我们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及菲律宾的条约同盟是美国继续发挥安全 作用的基础。" 冷战期间,为了抵御"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在这里建立了以其 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初期,这一同盟体系曾一度有所松懈。例 如,在菲律宾的要求下,美撤出了在菲的海空军基地。而美日之间,由于在贸 易领域不断发生激烈冲突,美日同盟一度有所消弱。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美 国认识到了这些盟友对于冷战后它在该地区保持和扩大影响的价值,以1995年 2月发表东亚战略报告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强化同盟的努力。1996年4月美日 共同发表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并在这之后制订了新的防卫合作指 针,美澳之间也于同年7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联合宣言》,而美菲也达成了 《美军地位协定》,恢复了联合军事演习、联合训练和舰队访问。通过这些行 动,美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得到了加强。另外,在这些双边军事同 盟的基础上,布什政府已开始寻求建立某种形式的多边同盟,去年7月30日,美 国国务卿鲍威尔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澳大利亚称,美、澳、日三国就 "定期举行非正式安全会议"问题进行了磋商,以后韩国也可能参加这些安全 会议。 军事同盟体系的加强,改善和强化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态势。首先, 美国在这里前沿部署所必需的基地保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确认。美国在这里的10 万驻军,大部分基地是由盟国提供的,其中,3*7万驻扎韩国,4*7万驻扎日 本,而这些国家内部都存在反对基地的呼声。加强同盟的举措,使得这些基地 得到了驻在国政府更加充分的保证。其次,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综合战略实 力。在美日同盟建立之初,除了"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之外,还由一个重要的 理由就是"不让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军事地区落入竞争对手之手。" 而冷战结束 后,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级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5%,日 本政府为驻日美军提供了70%的费用。而日、澳、韩是目前亚太地区仅有的几 个已经具备了先进工业-军事技术能力,能够完全吸收和展开军事技术革命 (RMA)的国家。 美国拥有这样一些盟友,无疑提高了它的总体战略实力。 第三,丰富和扩大了战略资源。新的防卫合作指针扩大和进一步明确日本及其 自卫队在这一地区为美军提供支援的范围和职责;美澳之间就人员往来、情报 交流和军事演习加强合作,并进一步强调了相互支援;这些都使美国在这一地 区可调动战略资源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第四,根据经典的结盟理论,一个联盟 可以保持成员间的和谐,并建立一种国际秩序。可以这么说,以美国为主导的 联盟体系,已成为美国有关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的一个基本版本。正如美 日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中所宣称的那样:"这个同盟是实现共同安全目标和 我们进入21世纪亚太地区保持稳定和繁荣环境的基石。" 第四,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介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东亚事务,并在 其中扮演着某种关键角色。对海外事务全面、持久和大规模地介入是国际政治 中霸权形式一种重要的体现。目前美国政府将这种介入称之为"参与"或"接触" (engagment)。 就这一地区的大国关系而言,中日两国无疑是冷战后东亚地区内部最重要 的国家,也是美国在本地区最具竞争潜力的对手。美国深刻地认识到处理这组 关系对其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首先,它利用美日同盟将日本发展 军事力量的能力约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以此来缓解该地区其它国家对日本可 能重新军国主义化的恐惧;另一方面,又利用美日同盟形成的合力对中国的崛 起进行某种钳制,以迎合这一地区一度盛行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同时,又推 行对华接触政策,试图将中国纳入以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总之,美国运用政 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得中日两国都将他们与美国的关系定位在比这两个 国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位段,从而在该地区一组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中占得先 机。 就地区热点问题而言,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方面以所谓的"台湾关系法"为 依据,介入这本属中国的内部事务。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一方面,美国以美韩 同盟为其在该半岛立足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利用1994年"核框架协 议"、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粮食援助等与朝鲜建立沟通管道,同时积极推动 中美韩朝四方会谈,以此试图在半岛事务中获得主动权和主导权。 就地区多边事务而言,一方面,美国多次挫败了由这一地区的国家提出的 建立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地区多边组织的建议,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 的"东亚核心论坛",1998年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另一方面,积极组织 和参与,并试图主导这一地区的多边活动。例如,虽然美国并不是APEC的最 初倡导者,却主导了这一组织的主要议程。另外,美国还在东盟地区论坛、东 北亚安全合作对话等多边对话机制中扮演积极角色,并就该地区各国间建立信 任措施提出种种建议,采取一些行动。 二 尽管美国在东亚地区推行霸权稳定模式具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和诸多有利条 件,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在本地区也遭遇到各种挑战、阻力和 限制: 首先,东亚地区的力量分布结构,使霸权稳定模式在这里打了很大的折 扣。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但这绝 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如果是一个单极世界,那就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 实力较小的大国,不存在着实力强大的大国。结果还应该是,这个超级大国可 以单独有效地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其他国家就是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 它这样做。" 如果按照亨氏定义,那么美国在东亚的霸权,就遇到了比世界其 他地区更强有力的挑战。东亚可以说是世界上"实力强大的大国"分布最密集的 地区,中、俄无论在面积和人口上都是巨型国家,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和核大国,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强;不仅如此,而且中俄还在地区 秩序方面提出了与美国的霸权稳定具有竞争力的主张--多极化。这使得美国所 谓的"超级大国的行动自由"在该地区受到比在其他地区更为强有力的制约。 其次,作为非东亚区域的国家,美国在这里推行霸权稳定模式具有一些先 天的困难。美国人威廉*福克斯曾指出:"一个超级大国在其所在区域以外的地 区只是一个传统的大国,而与此同时,地区力量在其所在的地域内享有大国地 位,因为他们在所在地域内力量冲突方面利益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肯尼 斯*鲍德丁也指出:"力量(随距离)逐渐递减的规律,侵蚀了强国在遥远地区 的能力,而这有利于均衡。" 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两位学者的判断:19世纪是 英国霸权全盛的时期,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并未控制欧洲,而只是 使欧洲的力量达到均势"。 "而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比如东亚,也是一个显示出 多极的地区,英国虽然拥有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它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受到了日 本和俄国的挑战"。 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大国相比较所呈现的国力比当时的英国更为强大,但是,在东亚地区,也遭遇到英国 过去在欧洲大陆和东亚地区相类似的问题。为此。罗伯特*罗斯认为:"冷战后 的全球结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为特征。随着苏联的崩溃以及俄罗斯国内政 治、经济的混乱和军事力量的衰弱,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在 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地区政治中拥有霸权。地区的结构可能与 全球的结构并不一样。" 为此,美国在美洲区域以外的地区推行霸权,主要依赖两大支柱,那就是 驻军与同盟。在欧洲,这两大支柱分别是美国在西欧的的驻军和北约;在中 东,是美国在沙特及海湾国家的驻军及与以色列的同盟;在东亚,则是在日韩 的驻军及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就这两根支柱以及所针对的问题而言, 美国在东亚所遭遇的挑战可能比欧洲和中东都要大。 在欧洲,美国在这里的驻军比其他两个地区都稳定,它所领导的同盟囊括 了除俄罗斯之外大多数欧洲重要的国家,而且这一同盟正在扩大,波、捷、匈 已加入北约,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希望跨入门槛,同时,北约是一个多边军事同 盟,体制完整,协调性比较好;美国在这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强大,是俄罗 斯,但同时目标也比较单一。 在中东,美国在这里的驻军稳定性比较差、盟友也不多,但同时竞争对手 也比较弱,主要是两伊,充其量都是些中等强国,而且,伊拉克的国力在沙漠 风暴行动和之后的禁运中遭受了重创。 而在东亚,美国在日韩两国的驻军虽通过加强同盟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但依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朝鲜强烈要求美军撤出半岛,韩国民间也一直 存在要求美军撤出的呼声,前些时间韩国总理李汉东提出要修改不平等"美军地 位协定",这表明民间的呼声在政府层面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反应。这种敏感性 在美国对南北朝鲜宣布举行首次首脑会谈后所做的反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去 年7月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接受CNN采访时作出了这样的表示:"在未来某段时 日,根据根据韩朝局势发展的性质,我们可能考虑今后某个时期的驻军规 模。" 在日本,政府一直对驻日美军表示坚定支持,但民间要求撤除和缩并美 军基地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驻日美军基地一直是美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就同盟而言,与欧洲相比,美国在这里的盟友没有那么众多、也没有那么 强大,盟友之间的协调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们都是双边的,并没有一个多边的 协调机构。事实上,从最近布什政府着手加强东亚盟国多边协调的举动中,我 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已意识到它在这一地区构建的双边同盟体系的弱点。与此 同时,美国在这里所遇到的场面要比欧洲和中东要复杂得多,有它公开声称的 威胁,如朝鲜,还有要加以防范的竞争对手,如中国、俄罗斯。 第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虽然美国对东亚地区广大的海域几乎实现了 完全的掌控,而在幅员广大的东亚大陆,美国的掌控能力则十分有限,美国只 在这一大陆朝鲜半岛的南部有一个小小的桥头堡。作为传统的海上强权,美国 曾数次试图将其势力渗入东亚大陆,这些努力不仅没有成功,而且遭遇到其军 事史上最重大的挫折,典型的事例就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按照罗伯特*罗 斯的观点,在东亚大陆,目前处于支配性地位的国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根 据他的论证,苏联的解体在东亚大陆并没有引进美国的霸权,中国是这一事件 在东亚最大的收益者。在苏联撤出的地区,基本上是中国的影响填补了真空。 在东北亚,中国在北朝鲜的安全和经济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俄边境地区, 中国享有常规力量的优势;在中俄共同接壤的中亚,中国的经济存在增加了它 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在东南亚,缅甸自二战结束后一直是中国事实上的保护 国;而泰国在1975年美军力量撤出东南亚大陆后,开始采取一项与中国结盟的 政策,因为只有中国有抵御越南和苏联势力的信誉。在苏联撤出越南后,河内 方面在柬埔寨问题上接受了中国方面的和平版本。接着,柬埔寨与中国发展起 日益密切的关系。另外,中韩建交后,两国发展起日益密切的战略关系,中国 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市场和投资场所,两国在如何看待日本的军事潜力方面享 有共同的利益。 尽管我们对罗斯教授叙述问题的方式不能表示完全同意,但 是,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控权,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 的。 第四,从政策层次上看,美国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矛 盾。我们知道,美国在东亚地区推行霸权稳定的地区秩序有三项基本的政策工 具,它们分别是,加强同盟,强化军事优势,积极介入这一地区的事务。 就强化同盟政策而言,正如美国防部长科恩指出的那样:"美国与日本、韩 国、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建立的同盟是我们为促进地区稳定、确保地区的 和平与繁荣的共同目标而进行安全领域交往的主要手段。" 而1996年4月公布 的《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更是将其中的美日同盟视为是21世纪亚太地区和 平、稳定、繁荣的基石。然而,通过一段的政策实践表明,加强同盟的办法并 不能保障美国在该地区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日本前外相在一次谈话中认为, 没有中国、日本和美国合在一起也不能确保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而强化美日同 盟的主要设计者约瑟夫*奈也对原先强化同盟的立场作了引申,他在1997年初 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总体战略来讲,美日加强同盟是一 个步骤,这为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打下了一个基础,接下来,美国的主要工作 是争取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关系。而1998年美国防部的东亚战略报告就在1995年 报告强化同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从美国东亚政策这些 字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同盟政策在确保美国在东亚领导地位方面的难度和 不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同盟政策是冷战年代这一地区敌友界限分 明的产物。而冷战结束后,这一地区的基本形势是,国家之间虽然在局部利益 或战略利益上存在着某种竞争性,但是,各国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敌友划分。美 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同盟就人为地将这一地区的国家分为两个部分,造成处 于同盟体系外国家的疑虑,从而对冷战后该地区国家之间建立信任的努力造成 消极影响,这不仅达不到稳定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在这一地区制造更多、更大 的安全难题,使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为此,美国政府前顾问曼宁作过 一个精辟的分析:"无论是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还是加强美日同盟,都增加 了俄罗斯国内的不稳定,并促使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这些政策是美国为应付 重大威胁而采取的所谓防御措施。为了可能的不稳定而加强防卫,这可谓是理 所应当。然而为了对付这种所谓的防卫措施,俄罗斯和中国方面必然也会从防 卫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关系。目前所发生的是,美日俄中四大国 正在连续不断地采取相互被动的防卫措施。不幸的是,在世界历史上由这种防 卫性的措施所导致的连续反应,最终发展成为实际争端和冲突的例子屡见不 鲜。" 因此,将军事同盟视为地区和平的基石,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推行霸权稳定模式的另一项基本政策就是强化和扩大美国在军事力量 方面的优势。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已使美国在军事力量方面获得了无人项 背的优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不感到满足,希望将军事力量方面的优 势发展到绝对化的程度。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以种种籍口在亚太地 区研制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在其本土研发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从 而使世界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军事力量面前处于"只能挨打,无法还手"的境地。 美国的这些举动不仅将打破自50、60年代以来在大国之间形成战略力量平衡, 以及1972年苏美在ABM条约基础上建立的全球限制和削减发展战略性武器的制 度,而且,将引起其他国家的疑虑和恐慌,在大国之间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 美国的这些举动对亚太安全产生的影响,一些美国的战略家都看得相当清楚, 布热津斯基指出:"中国人自然会把美国这种部署看作是主要针对他们的,这将 会加剧中美关系的紧张,促使中国努力改善和更新他们的远程核打击能力,其 中包括部署能突破美国部分导弹防御体系的装置。美国的举动以及中国的反应 可能将在日本和韩国引起恐慌。" 另外,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也对部署NMD对美 国自身安全的影响作了评估,认为,部署该系统将会使美国所受到的净威胁比 不部署还要大。 而在积极介入东亚地区事务方面,美国的政策也有其问题。尤其是美国介 入这一地区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更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具典型 意义的就是台湾问题。近几年来,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持续升温,发展到2000 年台湾地区选举期间,危机更是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关于造成近几年台海局 势紧张的最初原因,只要不怀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 台湾有一些人想改变台海局势的现状,主张将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离出去, 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台独势力的迅速发展,美国方面各种形式的支持,是 最重要的外部因素。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1992年开始向台 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1995年邀请李登辉访美,1996年派两艘航母为分裂势力 撑腰打气,1998年又提出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性,2000年美国 众院通过台湾安全加强法。与此同时,美国一直以"模糊"或清晰的方式声称, 它将介入台海可能发生的冲突,并将此视为是美国在这一地区"信誉"最重要的 指标。美国在事关一个东亚大国领土完整这样根本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如此 深入地卷入,并采取一系列事实上向分裂的一方偏移的的立场,使中美两个大 国在该地区迎头相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这已成为拉动东亚地区安全环 境这几年日益让人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谓的介入政策,可能带来的 不是稳定的维持,而是稳定的破坏。 总之,由于超级大国美国的强力主导,霸权稳定模式已成为塑造世纪之交 东亚政治、安全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随着美国对其实力的日益迷信, 更加不遗余力在东亚地区推行这种模式,布什政府上台之后,大力推动国家导 弹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对其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以 及试图将它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多边化,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最突出 的表现。然而,正象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东亚地区国际政治、安全形势的特 点,以及其政策的内在矛盾,美国的做法将在该地区遭遇到比在其他地区更有 力的挑战和制约。 The White House,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December, 199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February,1995. 特德*盖伦*卡彭特:《华盛顿的抑制战略-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世界政治杂志》, 1997/98冬季号。 Samuel R. Berger, "American Power: Hegemony, Isolationism or Engagement," speaking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on October 21, 1999. 丹尼斯*布莱尔:《亚太地区安全的集体责任》,1999年5月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 的演讲。 Samuel R. Berger, "American Power: Hegemony, Isolationism or Engagement," 前引书。 Robert H. Scales. Jr and Larry M. Wortzel, The Futur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Asia: Landpower and Geostrategy of American Commitment, April 6, 1999, p.4. The White House,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December, 1999. Koji Murata, "View from Japan,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US-South Korea Alliance: Their Origin's Dilemmas and Structure," Comparative Stragegy, Vol.14, Printed in UK, p.186. Paul Dibb, "The Reve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Challenge in the Rising Asia-Pacific, Singapore, September 11-14,1997, p.10. Sameu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9, Vol.78, No.2. 转引自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Spring 1999), p.83. 同上注。 兹比格钮*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2月第一版,第29页。 同上注。 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前引 书。 法新社,2000年7月2日电。 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前引 书。 威廉*科恩:《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1998年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的演讲。 汤姆*普拉特:《日本、中国和美国合在一起》,《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年4月11 日。 罗伯特*曼宁:《中俄军事接近将引起风波》。转引自新华社《参考资料》,1997年1 月24日。 Zbigniew Brzezinsky, "Indefensible Decisions," Washington Post, May 5, 2000. 哈瑞斯:《美国若部署飞弹防御系统亚洲安全将受到影响》,《华盛顿新闻》,2000年 7月11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