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
作者:张立平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时间:2002-03-01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 张立平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指冷战后流行于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它与其它 国家的保守主义不同 。近十年来,有关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美国政治研究中的 热点之一 。在评阅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我们认为,对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 潮的研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来源何处?它与冷 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有何区别?后冷战时期保守主义思潮对国内政策有何影响?对美国 外交政策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以上这些问题作一些探索,以求抛砖引玉。 一、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来源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来源于两股力量:   (一)传统保守主义(老保守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和传统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 义远的可以追溯到洛克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强调以及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个人主义,近 的可追溯到二战初期学术界中一些以维护古典自由主义、批评新政、标榜"保守的"知识分 子的思想 。   传统自由主义包括自由意志论和传统主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理查德*韦 弗、拉塞尔*柯克、约翰*张伯伦、小威廉*巴克利。传统自由主义者强调自由意志的传统, 并提倡具有天主教乃至中世纪特色的基督教。在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的天主教色彩及在新 时代与新教原教旨主义结合后,后冷战时期的老保守主义的神学色彩日益浓厚,这可从两 个方面得到反映:其一,老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比较极端的帕特*布坎南具有浓厚的 神学气味,他谴责美国社会的道德堕落,要求人们回到宗教的怀抱;赞成学校祈祷,反对 一切形式的堕胎,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其二,天主教神甫约翰*纽豪斯在1996年美国参议 院未能推翻克林顿总统否决国会通过的禁止晚期堕胎的议案后,在其主办的杂志《当务之 急》(The First Things)上刊载了以"民主的终结"为标题的论丛,称美国政府已堕落了 (特别是司法部门),美国政府本质上是一个非基督教的因而也是不合法的政府,因为它 威胁着美国作为一个信仰上帝的国家的生存,这一危机要求作出革命性的回应 。其三,天 主教与新教缩小了分歧,基督教右翼与天主教结成联盟,一起抵抗计划生育、堕胎权利和 同性恋者权利。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成了他们合作的共同基础 。神学保守主义是后冷战 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战初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只是对国内"新政"政策和对法西斯德国的极权统治的反思 的结果,在当时自由主义的凯歌声中,它只是知识分子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尚未与实际政 治发生瓜葛。60、70年代,传统自由主义开始与政治上发生了联系。它以知识界和校园为 基地,并对保守主义运动进行指导,成为当时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实政治中有 具体表现:校园内的保守主义组织"为自由的美国青年"曾在1960、1964年两度支持极保 守的戈德华特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而"新右派"和"基督教右翼"则大力支持80年代的 里根和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保守派参议员如杰西*赫尔姆斯、1994年中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 人以及2000年的小布什,并获得成功;而一些保守主义领袖如帕特*罗伯逊、帕特*布坎 南不时披挂上阵,角逐总统宝座。   (二)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本是源于60年代末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的一群 主要由犹太自由派知识分子形成的思想运动,它的代表人物有政论家欧文*克里斯托尔和诺 曼*波多霍雷兹、社会学家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内森*格雷泽尔和丹尼尔*贝尔、政治 学家珍妮*柯克帕特里克、萨缪尔*亨廷顿等。他们原参加过二战后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反苏 反共运动,这成了他们日后意识形态的根基和共识:无论是左的极权主义(如苏联)还是 右的极权主义(如纳粹德国)都对自由民主构成威胁,要确保自由民主的美国长治久安, 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极权制和独裁制;就当时的情形而言,那就是在国外要反苏反共; 在国内要反对新左派的极端主张。一开始,他们只是作为自由主义的批评者而出现,在波 多霍雷兹主编的《评论》季刊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的《公共利益》杂志上发表政策建议和评 论。但随着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青年反文化运动的高涨,他们与正在变得激 进的自由主义越来越格格不入,对民主党的政策也失去了信心(如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和肯 定性行动)。1972年、1976年民主党候选人在大选中两度失利后,他们终于加入共和党阵 营。在里根上任后,新保守派获得极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里根对道德、价值观的强调以 及其反苏反共的政治理念与新保守派不谋而合。在里根时期,新保守派的珍尼*柯克帕特里 克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埃里奥特*艾布拉姆斯出任负责国际组织的助理国务卿、理 查德*珀尔出任负责国际安全政策的助理国部长。这表明,新保守派经过20年的嬗变,最终 找到了政治的归宿(莫伊尼汉和亨廷顿除外,莫伊尼汉自1976年开始就一直是纽约州的民 主党参议员,直到2000年退休;亨廷顿依然留在民主党内)。   冷战后,新保守派对共和党的老布什总统和民主党的克林顿总统均不甚满意,原因是 老布什没有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而克林顿虽然强调民主价值观念,但与新保 守派的着眼点不一样 ;更重要的或许是克林顿对他们的冷遇,克林顿上台后并未分给他们 一官半职。此外,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后冷战时期的新保守派所要反对的与老一辈新 保守派不同,年轻的新保守派在国内政策上尤其是社会政策上与老保守派有更多的认同; 而在对外政策上则与自由派有更多的认同;此外,老一辈的新保守派主要强调反共(国际 上的)反左(国内的);年轻的新保守派则强调在海外推进民主,在国内反右(主要是中 西部的新孤立主义),强调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 。   构成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的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有隔阂,由于新保守派 是从自由主义倒戈而来的,有"冷战自由派"之称,自然招致老保守派的怀疑,认为他们 不是真正的保守派,他们摆脱不了自由主义的思维模式。随着新保守派在思想界影响越来 越大,老保守派认为新保守派劫持了保守主义运动,新保守派在理论上(尤其是外交/防 务政策的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使老保守派感到恼火。   老保守派与新保守派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宗教。老保守派受宗教 原教旨主义的影响较大,老保守派基本上是由于宗教而变得保守的,如布坎南,他出身在 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的环境中,后来上的中学是耶稣会中学,他父亲是主教。他们对美 国民族性的认识也是基于宗教观念,认为美国首先是基督教国家;而对新保守派来说,由 于受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他们认为,美国是建立在《独立宣言》中所阐明的自然权利的 基础上而不是与宗教的联系上的;对于老保守派来说,世界的主要分别是在自然主义与宗 教之间的分别,而对于新保守派来说,世界的主要分别是在自由世界与专制统治的分别。 其二,历史观。老保守派持退步的历史观,总认为前现代是黄金时代;而新保守派则持进 步的历史观,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他们对科技发明和资本主义革新持 欢迎态度而不是恐惧态度。其三,地域。老保守派代表"圣经带" 的南方白人、中西部的 农民和小镇居民,他们有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新保守派则代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都市 中的中产阶级。其四,种族。新保守派大多数是犹太人,而老保守派则大多数是白人;由 于老保守派在美国对以色列政策上的反以观点,新保守派认为老保守派有反犹情结。其 五,对外政策。老保守派中有些人怀有孤立主义情愫,布坎南自称是"新孤立主义者",他 赞同美国终止对外援助,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增加关税,减少或结束外来 移民等;布坎南和其他老保守派的政策被新保守派称之为"全球孤立"政策。与此相反,新 保守派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 身,因而美国要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实现"仁慈的霸权"或"王 道"   尽管新老保守派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仍然有一些共同点:第一, 反对极权和专制,捍卫个人自由;第二,反对国家干预私营企业,维护自由市场经济制 度;第三、维护西方世界传统的道德、宗教和价值观念。新保守派的加盟及老保守派的扩 张,使得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比冷战时期的保守主思潮在社会上力量更强,对 美国政治和政策的影响也更大。 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派别和组织   从议题上来看,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尽管各个部分的 成员可能有大量的重叠,意识形态也可能会前后不一致,各个部分之间也可能会有政治的 敌对):一是财政/经济保守主义;二是社会/宗教保守主义;三是 防务/外交保守主义; 四是联邦主义运动;五是自由意志主义 ,代表这些主义的是保守派分别是财政/经济保守 派、社会/文化(包括宗教)保守派、防务/外交保守派、联邦派、自由意志派。   财政/经济保守派关心之点是各级政府必须是财政上负责并且有效率。60年代中后 期,他们一直关心联邦预算平衡问题,此外,不少人还讨厌庞大的联邦机构及不必要的规 章制度。财政/经济保守派中也并非意见一致,有人认为首要任务是削减预算,而其他人 则认为要通过减税来促进经济增长,这部分人主要是南方白人和小企业主。财政/经济保 守派的组织有"康科德联盟"、"美国保守主义联盟"等。   社会/文化(宗教)保守派关心道德、信仰、价值观问题。他们将道德败坏归罪于自由 主义的左倾因素和世俗的人文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通过传媒大量传播的大众文化。他们 主张由国家来加强宗教的力量,在公立学校进行祈祷,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部分。与 此同时,他们批评由国家管理的社会保障计划鼓励了非婚生子女的出生。道德的衰败,家 庭的解体,离婚率的上升,非婚生子女的增多使得社会/文化(宗教)保守主义特别引人注 目,冷战后的新保守派甚至将强调的重点由价值观转向了道德、性格、文化的作用;宗教 右翼更是亲生命、亲家庭、亲道德、亲美国。社会/文化(宗教)保守派主要是宗教右翼 (基督教右翼、天主教教徒、犹太教原教旨主义者),这一派的主要组织有"研究和教育 自由委员会基金(及国民授权电视)"(保守的天主教教徒保尔*韦里奇在1955年创办,是 研究社会问题的全国最大的思想库;韦里奇同时还是传统基金会的创办人;自由委员会基 金1996年的经费是770万美元)、"家庭研究会"( 加里*鲍尔创办,主要是游说反对堕胎及 反对同性恋者权利,它是在1988年与关注家庭合并后正式运作的)及其他宗教右翼组织 (如基督教之声、生命权利、全国神福音派协会、基督教法律协会)。这一派的利益集团 主要有"基督教联盟"和"关注家庭"、"关心美国妇女"、"道德多数"、"美国家庭联合会"、 "鹰论坛"等。   外交/防务保守派。这一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力为后盾,保障美国的安全及和平 (也即外交政策上的现实主义)。此外,在冷战后国际主义/孤立主义、 贸易自由/贸易保 护主义、全球主义/美国主义(关注美国本土)的争论中,这一派两者均有,但前者占主流 地位,后者占少数;前者主要对行政部门的政策起引导作用;而后者常常通过国会在防务 授权、外交拨款等具体领域中发挥影响;前者支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对于促进自 由市场经济、促进全球一体化感兴趣(有人将这些思想称之为"保守的国际主义");后者 只关注美国自己的利益及自身的安全,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企图使美国孤立于世界;对 人道主义干涉及在海外使用武力也小心谨慎,实行最低限度主义,但他们支持增加国防预 算,发展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强调美国优先,美国第一,这些思想可 称之为"保守的民族主义" 。外交/防务保守派的主要思想库有传统基金会、国际战略研究 中心、胡佛研究所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其主要利益集团有侧重防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 安全指数"及侧重贸易的"美国商会"。   联邦派强调分权(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纵向分权就是联邦与州和地方政府的权力 配置适当;横向分权就是在每一层次的政府机构中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各自独立 又相互制衡,其重点是维护州权。联邦派(或称共和派)认为要尽可能使人民接近权力, 《宪法》的原意就是人民主权。在美国历史上,强调州权的既有民主共和党的杰斐逊及20 世纪上半叶的南方民主党人(如1948年南方民主党人成立州权党,推出斯特罗姆*瑟蒙德为 州权党的总统候选人);又有共和党的极右翼巴里*戈德华特(1964年共和党的候选人)和 第三党的乔治*华莱士(1968年第三党的总统候选人)。冷战后这一派的影响有所抬头,使 得克林顿在1996年竞选连任中都提出"授权人民"也就是"还政于民"的主张;并在政策 实施上,将过去由联邦政府主要负责的社会福利及肯定性行动的保留部分移交给州和地 方。在地域上,这一运动在南部诸州和中西部各州较有影响。   自由意志派。这一派认为,政府应尽量少干预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派强调个人自由的纯洁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与新保守派不同的是,他们不认为传统 道德和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关键,而认为个人是关键,强调个人的理性选择,信奉社会达尔 文主义。反对基于种族、性别及其他群体认同的优惠或照顾;他们的一些主张如将毒品和 色情合法化,使其他保守派感到不安。自由意志派也自称他们是财政保守派、联邦派和外 交/防务保守派。自由意志派主要是枪支拥有者和基督教福音派,这两部分人形成保守派 所格罗夫*诺奎斯特所说的"别管我们"联盟,对他们来说,养孩子,信上帝,保护财产是 自己的事;政府则是头号敌人。自由意志派的思想库有卡图研究所,卡图研究所在经济和 社会问题上持保守观点,外交上持国际主义观点,防务上主张将欧 洲和亚洲的军队撤回。 三、后冷战时期的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对国内政策的影响 后冷战时期,不同的保守派关心的议题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在不同 的政策领域扩大了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1994年后把持国会领导权的共和党的立法议程集 中体现了后冷战时期保守主义思潮对国内政策的影响。这里仅选择两个案例:   (一)预算平衡问题。平衡预算的观念可以说自美国立国以来就有,美国开国元勋提 醒未来的治国者,有必要使支出与收入相平衡,美国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将收支平衡 奉为圭臬,称之为"预算宪法" 。20世纪民主党议员和共和党议员都曾提出通过宪法修 正案来实现预算平衡的主张;70年代以来,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曾四次通过改革预算的法案 来控制、减少赤字以实现以平衡预算的目标;1994年中期选举期间,为确定共和党的竞选 纲领,共和党请民意测验专家调查,结果发现,平衡预算的民众支持率高达60%至70%,这 就是共和党领导人纽特*金里奇将它名列《美利坚契约》(以下简称《契约》)榜首的原 因。1995年年初,第104届国会开会伊始,众议院就迫不及待地对平衡预算宪法修正案进 行了表决。   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及多数党领袖理查德*阿密一上台就抓住主要矛盾,将立法的优先 目标定为平衡预算 。为此,他们在进行"百日维新"的保守革命期间,首先通过了平衡预 算宪法修正案。当其在参议院流产后,众院共和党人又于5月18日以238:193票通过1996 年财政年度的预算决议(HCR67),规定了《契约》中所说的7年平衡预算,也就是在 2002年彻底消灭赤字,与一般的平衡预算"开源节流"的方案不同的是,共和党人要"节源节 流",要大规模削减开支,但又要实施里根时代以来最大数额的减税 ;5月25日,参院以 57:42通过了众议院的预算决议,即众议院67号国会决议,但在减税方面有所保留 。6月 22日,两院协商委员会就预算决议的文本达成协议后,共和党人终于兑现要平衡预算的诺 言,但由于共和党人的主张与克林顿总统的方案相距甚远,因此实施96财年的预算决议的 预算协调法、对联邦机构各部门的拨款法及偿付国债利息的国债法等遇到白宫的反对,在 克林顿否决的11项议案中,有关1996年预算的就占有8项 ,主要涉及对国会、商业部、司 法部、国务院、内政部及城市发展建设部及国防部的拨款及国债发行的增加额等,国会与 白宫在预算上的僵局最终导致联邦政府的某些机构在1995年岁末两度关门(11月14-19 日,12月16日-1996年1月5日)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及审时度势,国会与白宫终于在 1996年4月达成1996财年的预算妥协, 克林顿同意在7年内平衡预算,而共和党领导人则同 意缩小削减医疗照顾、医疗保障及福利等方面的开支;同时减少了对税额的削减 。   从表面上看,以平衡预算为核心的第104届国会(尤其是在1995年)中,预算鹰派 (中西部议员)战胜了防务鹰派,也战胜了社会保守派,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首先,平 衡预算涉及方方面面, 它集中体现了共和党人的保守思想和政治哲学,如减少政府开支的 目的就是简政放权,就是减少政府对私人生活的干预(积极方面,如福利制及社会保障 制,消极方面,如资助贫困妇女堕胎等)。减少政府开支、实现预算平衡包含着一个潜在 的理论: 量入为出,实现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既然开支减少了,实现平衡后,收入也就不 用增加了,这样就可以减税了;而且预算平衡法中对共和党人关注的某些军事开支非但没 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因此这一预算法案实际上符合保守派各个派别的要求,如财政保守派 的收支平衡、联邦派的权力下放、自由意志派的政府不干预、社会保守派的反堕胎要求。   (二)堕胎问题。自联邦最高法院在1973年对罗诉韦德案裁定堕胎合法化以来,堕胎 问题成为美国社会、政治中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之一 。 民主党和共和党中均有支持堕胎 权利(选择权)和反对堕胎权利(生命权)的两派;但历史上由于共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物 都支持生命权、在共和党议员中支持生命权的占绝大多数;而民主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支持 选择权、民主党的议员中支持选择权的占优势;因此反堕胎的人士和组织自然而然地将其 事业寄托在共和党身上,而堕胎问题也成为共和党经常考虑的社会立法的主要问题之一。 1976年,在保守派的压力和要求下,共和党的政纲中首次支持一项宪法修正案,"以恢复 保护未出生孩子的权利"但同时也呼吁"公众继续在堕胎问题上对话",民主党政纲则针 锋相对地提出反堕胎修正案;四年后共和党的政纲正式支持宪法的生命权修正案;1984年 里根继续让这种观点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共和党的政纲中;1988年由于共和党内部在这一问 题上出现了一些分歧,政纲以最强硬的语言说胎儿("未出生的孩子")"有基本的不可 侵犯的生命权",总统候选人老布什对此有所保留,他认为母亲生命遇到危险以及因强奸 或乱伦而导致怀孕时应允许堕胎;此后,共和党在这一问题上继续发生激烈争吵 ,并因 此导致共和党内的分裂,使之与白宫绝缘了8年(1992年和1996年两次大选,共和党均输 给民主党,原因之一就是堕胎问题)。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对美国国内政策的影响不可小 觑。虽然代表保守主义思潮的共和党在政治上并非一帆风顺、所向无敌 ,但是在政治哲 学上和公共政策上,近十年来美国国内政策的主要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共和党人开出的处方 办事,即使是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也不例外,他在第二任期内明确宣布走"中间道路"而不 是"传统的或新政的自由主义道路"。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似乎更 大了,表现是:(1)一些保守派出任内阁要职,如鹰派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沃 尔福威茨担任副国防部长;保守派切尼担任副总统、阿什克罗夫特担任司法部长、理查 德*阿米蒂奇任副国务卿;强硬派莱斯女士任小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使财政/经 济保守派、外交/防务派和社会/宗教保守派欢欣鼓舞;如此多的保守派参与决策层是二战 以来闻所未闻的,此前保守派在政治上从未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即使是号称意识形态保守 的里根总统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2)从小布什上台以来的国内政策来看,他并不是 "中间派",而是"保守派",他在财政政策上他提出了1.35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在社 会政策上,他在白宫建立了一个新的职能部门--以信仰为基础的创议办公室,目的是在 联邦资金的分配上向州和地方的慈善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开放;在防务/安全政策上,他 决心推行NMD计划,并在"9.11事件"后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内阁部门"国土安全"部。这 些政策带有保守主义的明显印迹,这表明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政治及政策方 面的影响已达到新的高度;至于这些保守主义政策能否成功还当拭目以待。    三、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保守主义思潮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保守派精英人士对 政府的宏观的外交战略的引导作用;二是保守派民众的政治态度对外交某项具体政策的微 观影响。   保守派精英人士一是通过外交理论引导美国的外交战略,如传统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 义;二是通过言论影响战略的制订。保守派中拥有大量的国际政治战略家,他们中有的是 大报编辑,如《国家利益》的主编欧文*克里斯托尔、《旗帜周刊》的主编威廉*克里斯托 尔、《外交》刊物前主编法里德*扎卡利亚;有些是思想库的主要成员,如 卡内基国际和 平基金会的罗伯特*卡根;有些则是学界名人,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塔克尔、哈 佛大学的亨廷顿,他们在理论界和新闻传媒方面都有相当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 策者和公众对国际问题的认识。   人们有一种印象,后冷战时期保守派内流行新孤立主义;对此保守派的精英矢口否 认,如保守派杂志《国民评论》声称,这是传媒误导的结果,是一种错觉;不言而喻,保 守派内存在新孤立主义,但传媒往往夸大其词 。迈克尔*P*奴南对保守派的164位专家学者 (他们中有老保守派、新保守派、中间派和自由意志派,前二者占72*5%)的一份调查也得 出类似的结论:大多数人赞成美国继续充当"世界领袖" 。如前述,保守派内部国际主 义派与孤立主义派的斗争主要是在新保守派与极端的老保守派之间进行的。   保守派对克林顿政府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外交政策的批评(或说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外交 政策的区别)主要是:一、克林顿的外交/防务政策缺乏一致性,让人捉摸不透,如他在 维和行动或对外干预方面,从积极(1993年索马里和海地)到消极(对卢旺达内种族大屠 杀袖手旁观)再到积极(如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在对华政策上从联系政策(1993年将 人权与贸易挂钩)到脱钩政策(1994)到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在发展 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从不支持到大力支持,简直是180度的大转变。二、在对美国国家 利益的认识上没有分清什么是生死攸关的利益,什么是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次要的利益 。美国不必要地卷入与己无关的海外冲突中,分散了美国的力量。三、不支持克林顿主 义(即科索沃战争后所确立的"新干涉主义")的应用,强调国家应在力量、代价及效果 方面寻找平衡。四、对多边主义不满,如上所述, 保守派的多数意见认为美国应自行其 事,不受多边义务的束缚。很有意思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保守派(主要是老保守派和自由 意志派)认为,实行多边主义的结果会损害美国的"主权"及削弱对美国民族的认同 。 小布什上台以来的外交表现集中体现了保守派的外交政策--即奉行强硬的、单边主义 的、美国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保守派的民众对外交政策的态度与保守派的精英有天壤之别,他们多有内倾化或孤立 主义的情绪 。民众影响外交政策的管道有多种,如通过在民意测验中的表态、通过利益 集团或非政府组织的游说、通过对国会议员的影响,但总的说来主要是通过对立法的影 响。尽管多数议员未必是新孤立主义者,但由于选民的关注点在国内问题上,因而这些议 员在立法议程上就优先选择国内议题,如在第104届国会中,预算鹰派战胜了防务鹰派 (如上述);此外,对外问题的边缘化也使一些议员对出国旅行不感兴趣,如众议院多数 党领袖理查德*阿梅已有13年没有出过国门;他的一些同事甚至根本没有护照 。后冷战时 期以来的十年中,在民众和议员中新孤立主义有所抬头,具体表现为:第一、国会对多边 机构的轻视,为数不少的共和党议员提出让美国退出联合国的建议;与此相映的是,国会 迟迟不批准美国拖欠联合国的款项,直到"9.11事件"后国会才同意交纳;此外,国会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进出口银行的美国所承担的份额也非常不满;第二、对政 府外事部门的拨款连年下降;对原来的外事部门进行缩编, 如将美国新闻署、美国军控和 裁军署、国际开发署等独立政府机构并入国务院;第三、削减对外援助,冷战后美国对外 援助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在发达国家中名落孙山;第四、反对美国军队在其它国家司令 官的指挥下执行多国部队的维和任务;第五、反对干涉政策,除非事关美国的生存利益, 对此德州参议员凯*贝利*哈奇逊说"一个超级大国在与地区冲突保持一定距离时是可信的 而且有效的,但当美国训练有素的军队成为全球的保姆时,就非但不可信而且没有效了" 。按她的设想,美国只要为自己及其盟国提供导弹防御保护就行了,其他诸如维和这样 的事情就交给盟国去干。   在外交/防务问题上精英与普通老百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不奇怪,这在其它社会中 也司空见惯;但是在美国的体制下,外交问题越来越民主化或分散化,精英的意见固然至 关重要,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通过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国会的具体立法(主要 是国会的钱袋权)所反映出的普通民众的态度对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牵制和影响,"9.11事 件"后这种影响因安全的需要自然会减弱。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从财富到权力》的书中论 证道,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能力除了有赖其财富或实力外,也许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行政机 构是否拥有足够的权力(外事集权)。在后冷战时期,美国的财富和实力当然不在话下, 联邦行政部门的权力与"新政"前相比也十分庞大,但与冷战时代相比则有很大的下降; 立法部门的权力后冷战时期的十年中有所上升。"9.11事件"后行政部门的权力有扩张之 势。   通过战略高手的策论和民意管道,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对美国外交政策的 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结论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新老保守主义的扩张,二者在外 交政策方面分歧颇多;但在社会问题上分歧减少,这与冷战时代正好相反。老保守派与新 保守派有同有异,二者都比较重视社会问题和防务/安全问题。在克林顿时代,新保守派 的精英成为保守派在外交/防务政策方面的喉舌;而老保守派则在社会问题方面显示优 势;小布什上任以来,老保守派在外交/防务的影响已日渐明显;新保守派的社会政策亦 受到重视。总之,二者在国内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近50年的发展,保守主义思潮已渐成气候。它在国内政策上已产生了巨大影响; 甚至民主党总统克林顿都将其政治哲学贴上"第三条道路"的标签,以区别于右倾保守派 和左倾自由派;企图立于中间而不败。然而,戈尔在2000年大选中的失败则表明美国社会 已经从中间偏向右边;而从小布什总统上台以来人事任命及其内外政策亦可看出,美国目 前的政治光谱上显示出中右派主导的迹象。   总之,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对 宗教信仰的热诚;对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在国内保守主义政策渐渐取代了自由主义 政策,在国际上反共让位于反恐;对传统家庭观念的维护以及对"美国例外论"的强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 与冷战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有直接的思想联系和组织联系,美国社会在其思潮的熏陶下, 整个气氛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显得比其父辈年轻时更为保守。从目前的情况看, 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还会继续向前,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收缩;自由主义正处于深刻反思 中,当其找到答案后,当美国民众最终厌倦保守主义后,自由主义思潮会像凤凰涅槃一样 再生,那时的政治钟摆又会向左倾斜,美国的政治周期又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现在,自 由主义的时候还没有到来,美国政治还受保守主义思潮主宰。    见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7-238页。该书指出了英国保守 主义、美国保守主义、法国保守主义、德国保守主义、东方保守主义的异同。克林顿*罗塞蒂在1955年出 版的《美国的保守主义》一书中提出,尽管"美国的保守主义"(教条保守主义)与古典保守主义在几个关 键问题上有区别,但两者都赞同以下几条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自由优先于平等;多数统治容易犯错误 并潜存着专制;人的权利是人赋的而不是天赋的(这一点乃19世纪历史学派及法理学派之间的分野,也是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野──作者注);私有财产对自由、秩序和进步的至关重要性;人的宗教感情及 社会中有组织的宗教的重要性;教育的保守主义任务;存在普遍正义的基本原则。" 根据笔者从《全国报刊书目索引》搜索来看,有关方面的论文有7篇:俞晓秋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 的崛起及其对里根政府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9年1期第1-10页)、陈毓钧的《保守派利 益集团与共和党选民的结构变化》(《美国研究》,1992年4期30-51页)、丁一凡的《‘新保守主义革 命’是一场全面的社会革命吗?》(《欧洲》,1994年3期第60-64页)、元简的《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 其在美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第19-28页)、彭新万和彭春艳的《美国的新保 守主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23-27页)、钟文范的《七八十年代美国宗教新右派 运动》(《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第93-100页)、刘澎《宗教右翼与美国政治》 (《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第32-54页)。 有关战后初期的保守主义参见钟文范的《战后初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美国研究》,1996年 第1期,第237-238页)。 Jacob Heibrunn, "Neocon V. Theocon," The New Republic, December 30, 1996, p. 21. ibid. p. 23. 1994年,天主教神甫约翰*纽豪斯与福音派牧师帕特*罗伯逊在《当务之急》上发表了一项共 同声明 ,称"福音派与天主教要携手并进"。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新保守派虽然在对外政策许多方面更接近自由派而非老保守派,但也有一些区 别:新保守派强调在海外推进民主的工作要优先促进市场和私人企业,而自由派则考虑先进行民主选举; 此外,新保守派强调美国作为全球警察的作用,而自由派强调美国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见 Samuel P. Huntington, "Robust Nationalism," The National Interest, Issue 58, winter, 1999/2000, p. 31. 有关文献可参见John Ehrman, The Rise of Neoconservatism: Intellectuals and Foreign Affairs, 1945-199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Gillian Peele, " Resurgence and Reaction: the Impact of the New Right in American Politics" (Robert Williams ed., Exploring American Politics, Issues and Interpretations, Routledge publishers, 1990. p.15). 指福音派占据多数的南部11个州及中西部各州。 Edward S. Sharpiro, " Pat Buchanan and the Jews, "Judaism, Vol. 45, Issue 2, Spring, 1996. Jacob Heibrunn, "Neocon V. Theocon, " The New Republic, Dec. 30, 1996. Andrew I. Batavia, "Ideology and Independent Living: Will Conservatism Har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Vol.: 549, Jan. 1997, p14. Michael P. Noonan, " Conservative Opinions on U.S.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1999, p. 623. Ronald W. Cox & Daniel Skidmore-Hess, U.S. Politic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orporate Power and Conservative Shift ,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9, pp. 215-216. 蒋劲松:《美国国会与州议会的财政关系》,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3期第12-15页。 在此可参阅蒋劲松的《论1995年美国预算大战》,载《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蒋先生认为,金里奇 等人的优先目标是减税,而尽早平衡预算才是参院压倒一切的目标(第56页),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以下简称CQ), May 13, 1995, p. 1299. CQ, May 27,1995, p. 1490. CQ, January 6, 1996, p.10. CQ, December 14, 1996, p. 3379. CQ,January 13, 1996, p. 90. 有关文章可参看赵梅的"‘选择权’与‘生命权’",载《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CQ, May 4, 1996, p. 1238. 共和党在1996年大选问鼎宫失败、在1998年中期选举中失利、在2000年选举中仅以选举人票的微弱优势 获得总统宝座、以微弱优势掌握了众议院领导权、在参议院与民主党平分秋色。 "NR's Guide to the New Majority," National Review, December 11, 1995, p.79. 85.4%的人赞成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其中新保守派的支持率高达93.8%,老保守派的支持率为88.5%。 64.7%%的人不赞成美国与其他国家一起解决国际问题, 其中71.2%老保守派、62.6%的新保守派不赞 成。只有42%的人认为促进海外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石,但59.4%的新保守派持这种观点,而只 有37.9%的老保守派持这一观点。82.9%的人认为美国军队的中心任务是威慑和战斗。67.1%的人认为维 和不应当是美国军队的中心任务,79.3%的老保守派反对维和行动,对比之下,新保守派中只有43.8%反 对。64.6%的人认为目前军费开支是不够的,基中老保守派为81.6%, 新保守派56.3%。83.5%的人认为 导弹防御是美国21世纪安全的关键。多数人认为,对美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大规模 毁灭性武器的扩散;他们还认为,霸权主义的中国现在是美国第四大外来威胁,将来是美国第二大外来威 胁。多数人还认为,对美国来说,21世纪的东亚将成为最重要的地区。See Michael P. Noonan, " Conservative Opinions on U.S.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1999, pp.621-632. 同上。又见1996年由前政府成员、国会议员及专家组成的"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的报告:"美国的国 家利益"。 See Samuel Huntington, "Robust Nationalism," The National Interest, Issue 58, winter, 1999/2000, p.31. 在亨 氏看来,国际上的多边主义和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是损害美国"主权"的两把刀,他还担心对美国民族认同 的减弱可能会导致美国的"巴尔干化",从而削弱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并瓦解其力量。 民意测验不断表明,除了在危机期间,美国的老百姓不如在冷战时那样关心国际问题,据"民众和媒体 研究中心"的一次调查发现,1987年,有22%的美国人认为国际问题最重要;而在1996年,只有6%的人还这 样认为。1998年芝加哥的一次调查发现,60%的受访者回答说,他们最感兴趣的新闻是地方新闻,47%的人 说是全国新闻,只有29%的人说是国际新闻。在选举年,选民投谁的票更多的是取决于地方议题或国内议 题而不是国际问题。See James Kitfield, " A Return to Isolationism," National Journal, Oct. 9, 1999, p.2875. ibid. p. 2874.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