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思考
作者:刘辉 来源:《国企》 时间:2007-10-20
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思考 ——写在新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 发表于2007年10月《国企》第十二期 刘辉 今年九月底,新一轮中美战略对话即将举行,不论会谈的内容、结果是什么,其核心永远是谁得到什么,得到多少利的益算计问题。 利益算计也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中美经济关系促进了共同利益的增长,也带来了紧张与摩擦。揭示、解释中美经贸关系共同利益下的冲突。需要摆脱中美经贸关系研究中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分析,从历史过程中考察、发现问题,预测趋势。这是应对中美经济关系发展与利益博弈的需要, 近30年来的中美经贸关系时表明,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数量纠纷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市场准入到人民币升值;从战略经济对话到产品质量纠纷,从简单贸易纠纷演化为涵盖货币、金融的全面经济纠纷,中美经贸摩擦不仅被深化而且被深深地政治化,进而成为两国国家、市场和社会间的纠纷。 30年来,这些纠纷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这是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摩擦的国际间转移。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投,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基地。日、韩对美直接出口及顺差变成了中国对美直接出口和中国对美顺差。日美、韩美经贸摩擦变成了中美贸易摩擦。 其次,中美经贸关系更倾向于受到‘相对所得’规律支配。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强大基础。经济利益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但存在共同利益就不会发生冲突则是幼稚的认识。共同利益下的冲突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绝对所得’与‘相对所得’规律并存的表现,中美共同利益在不断增长,但是‘相对所得’规律又决定了两国必然在利益分配多寡上产生摩擦与冲突。 第三,中美经贸关系被全面政治化。它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国会、利益集团、舆论不断批评中国的贸易政策,要求中国在对美贸易上“公平”施政。尽管中国政府和经贸界经年累月地以政府采购、加入世贸、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认真应对,但政治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困扰却是长期的。历史证明,即使大选结束,中美经济摩擦也不会消失。近期看,中美经贸关系将继续受到中国发展的冲击(例如“中国制造”危机),“共同利益”下的冲突将绵绵不绝。 第四,安全成为美国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底线。为此,国会成立了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以安全为由阻止了几个中国公司收购案。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美国举国一致地抵制“中国威胁”。美国的“安全”已成为美国发展中美经济关系的限度。除了中国是最大的“共产党国家”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定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是惟一有能力挑战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 第五,中美两国政府在处理经贸摩擦的能力在下降。30年来,许多人不断希望两国政府调整各自政策,协调彼此立场,对摩擦进行有效管理,以政府合作解决经贸问题。但是,两国的利益集团,特别是中美间的共同利益下形成的‘跨国’利益集团使两国政府管理经济摩擦越来越困难。 例如,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在防止外国公司的垄断方面的作用极为有限,美国政府也无计可施。 30年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上述因素不消除,中美经济摩擦可能更激烈和极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美方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从内部解决长期积累起来的贸易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问题,而不是在外部挤压中国;在中方则取决于中国能否在不长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创新,摆脱跨国公司“生产”中心的地位,变中美贸易摩擦为“他”美贸易摩擦;取决于中国在国内发展问题上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社会正义。 因此,无论中方根据实际需要在新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与美方达成怎样的协议,中方认清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社会正义才是应对经济摩擦挑战,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