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走向自由
作者:姬虹 来源:世界知识 时间:2005-11-16
《世界知识》2005年22期 2005年11月16日出版 走向自由:罗莎·帕克斯的时代 姬 虹 几年前的深秋,我有机会参观了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德克斯特浸礼教堂,从外观看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教堂,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1954-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此任牧师,这里是当年轰动美国的公共汽车罢乘运动的指挥部,民权运动的烈火就是从这燃烧,进而蔓延到全国。在教堂的底层,有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用绘画方式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民权运动中有影响力的人物和重大事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璧画的卷首,一位神态刚毅、庄重的女子端坐在公共汽车上,这就是罗莎·帕克斯,这位身材娇小(据说当时体重不足100磅)的黑人妇女,却以无比的勇气,向种族隔离制度发起挑战,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敢向种族隔离制度说“不”的传奇女子 罗莎·帕克斯1913年2月4日出生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教师,帕克斯从小在农村长大,因为家庭生活拮据,她11岁才上学,靠在学校打扫卫生维持学业,后来因为外祖母病重,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病人。1932年罗莎·帕克斯与当地一名叫雷蒙德的理发师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在1934年拿到了高中文凭,先后干过女佣、秘书和裁缝等工作。 1955年12月1日,罗莎·帕克斯下班回家,登上一辆驶向克利夫兰大街,编号为2857的公交车,坐在车厢中间座位上。按照当时阿拉巴马州种族隔离法的规定,蒙哥马利市的公交车车厢的前3排是为白人准备的,黑人只能坐在后面,坐在中间的黑人,当有白人上来时必须让座,移到后面,无座的话就得下车。罗莎·帕克斯上车三站后,上来了一个白人,司机要求坐在中间的4个黑人让座给白人,3个黑人遵从了,而罗莎·帕克斯没有动,“你站起来吗?”,“不”,“那么,我将不得不逮捕你”!“你可以这么做”。 罗莎·帕克斯与司机这段对话看似平常,但需要极大的勇气。在蒙哥马利市,黑人对这种种族隔离的乘车法早已深恶痛绝,但处于敢怒不敢言的状态,在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的前5年,一位黑人牧师在公交车上受到侮辱,被白人司机勒令下车,他号召车上其他人一同下去以示抗议,但没有人响应。事后他感慨道,就是上帝也不会给这些人自由的。 车到站后,司机叫来警察,逮捕了罗莎·帕克斯,她以破坏州法罪名被罚款10美元,并承担法律诉讼费4美元。在判决的当日即12月4日,蒙哥马利市的黑人社区领导人号召全市黑人以罢乘的方式进行抗议,他们散发了3.5万份传单,并在黑人报纸上登出广告,号召黑人从次日起,不要搭乘公交车去上班、上学,或去任何地方,直到当局答应黑人受到同等待遇、公交公司雇佣黑人司机、座位按照先来后到依次占用,否则就决不乘坐公交车。黑人占全市乘客的75%,这对公交公司将是巨大的打击。 从12月5日起,蒙哥马利市的4万黑人开始用各种方式出行,有的人甚至是走20英里上班,就是不乘公交车, 黑人在这次抗议活动中,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有组织性,德克斯特浸礼教堂的年轻牧师马丁·路德·金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运动的指挥者,他在这次抵抗运动中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勇敢精神,即使在他的住宅遭到白人的炸弹后,也没有退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的举动成就了一代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1956年11月13日,最高法院裁定蒙哥马利在公共交通车上实行种族隔离法违宪,12月20日法令到达蒙哥马利市,21日长达381天的罢乘结束,这场震撼全国的抵制运动终于获得了胜利。 挑战种族隔离法需要勇气,当地方黑人组织希望利用罗莎·帕克斯事件来发起诉讼,打破种族隔离法时,她立刻表示愿意配合,将斗争进行到底。罗莎·帕克斯之所以敢于挑战法律,与她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她的母亲从小就教育她平等意识,灌输受教育的重要性,外祖父面对三K党威胁毫无畏惧。她的丈夫雷蒙德文化水平不高,但好学上进,婚后鼓励妻子投身政治运动,罗莎·帕克斯一直是当地“有色人种协进会”支部的积极分子,她参加黑人选民登记活动,充当志愿者,给地方青年理事会做顾问,1954年夏天还跑到田纳西州参加了两周的民权运动讲习班。 罢乘运动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也改变了罗莎·帕克斯的生活轨迹。她失去了工作,没人敢雇佣她,她和家人还收到死亡的威胁和恐吓,于是她和丈夫、母亲先迁居弗吉尼亚州,后又北上,投靠其弟弟,1957年定居底特律,一直居住到2005年10月24日去世。罗莎·帕克斯生前死后都受到殊荣,这包括1996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和1999年被授予国会金质奖章。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哥马利市中心,也就是当年她被撵下汽车遭拘捕的汽车站附近,一座罗莎·帕克斯博物馆和图书馆在2000年12月1日落成了,在5.5万平方英尺的三层小楼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场景的再现,在2857号汽车的复制品上,可以听到罗莎·帕克斯和司机的对话,在有着103个座位的小剧场里,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回顾381天罢乘运动的过程,在罗莎·帕克斯铜制坐像边,可以和她坐在一起合影留念。 罗莎·帕克斯尽管被誉为“民权运动之母”,但她从来就是以低调、谦逊展现在世人面前,她不愿意被尊为偶像,只是希望她的行动能激励年轻人自立和帮助他人。1988年她在国会议员科尼尔斯的底特律办公室工作了20多年后退休,创建了以她和丈夫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意在帮助底特律的青年人,发展领导层,鼓励他们投身到民权运动中去。她每个月都能收到3、4百封来自世界各地青年人的来信,询问她当年的经历,向她咨询困惑,罗莎·帕克斯都一一回答,即使在后来身体很差的情况下,1996年她出版了《亲爱的帕克斯太太:与当前年轻人的对话》,这个书信集包括了来信和她的答复。 罗莎·帕克斯逝世后,她的灵柩在蒙哥马利、华盛顿和底特律三地由公众瞻仰悼念,在华盛顿一地就有5万人左右前往国会山圆形大厅瞻仰,甚至晚上还是人山人海,为此,华盛顿地铁为了方便瞻仰者特地延时到午夜1点。人们举的标语中最多的就是“谢谢你,罗莎·帕克斯!”,她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她在黑暗的美国南方点燃了希望之火。 吉姆·克劳体系下的美国南方 柯林·鲍威尔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他是牙买加移民的后裔,在纽约的黑人居住区哈莱姆长大,曾服务于军界,是第一位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但在1962年鲍威尔却遇到一件尴尬的事情,当时他偕妻子驱车前往北卡罗来纳的军营,途径弗吉尼亚境内,竟然找不到一家允许黑人上厕所的加油站。 “她(赖斯)出生在当时种族隔离政策盛行的南方,成长过程中见证了美国种族歧视最黑暗的一面,经历的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这是布什总统在2004年11月16日正式任命赖斯接替鲍威尔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时候这样回忆她的童年。赖斯1954年出生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早年从非洲移民美国的黑人后代。1961年有一天,7岁的赖斯和母亲在一家商店买裙子时,售货员把小赖斯拦在了试衣室门口,声称“这个商店的试衣室都是给白人提供的,黑人不得入内”,黑人只能在专为黑人而设的仓库中试衣服,尽管最后在母亲的力争下,商店破例准许她们在较远的一个拭衣间悄悄换衣服,但这次遭遇还是使赖斯毕生难忘。 鲍威尔和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的遭遇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美国南方种族隔离的真实状况。南北战争后,黑人获得了自由,但又逐渐陷入了另一种境地,即所谓“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南方的种族隔离政策又称为吉姆·克劳法,吉姆·克劳源自19世纪前期一个流行音乐节目,后成为对地位低下的黑人的代称。 美国南方从1888年密西西比州在火车上实行种族隔离后,1890年路易斯安那州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1892年该州的一名黑人普莱西因坐到了白人车厢中而被捕,他不服,将州政府告到了地方法院,被法院驳回,普莱西将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1896年最高法院对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判定,在火车车厢、厕所、公园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为黑人保留和指定位置并未剥夺黑人的公民权利,只要被隔离的设施“相等”即可,并明确表示“隔离但平等”不构成歧视,实际上对这种种族隔离政策给予了肯定,此后南方各州陆续采取了相似的政策,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场所如 餐馆、旅馆、医院、剧场、车站等,除商店、大街外,全部以种族划线,白人、黑人各用各的,互相不侵犯。而实际上,“隔离但平等”是不可能的,隔离是实,平等是虚,如在剧场,黑人只能从后门进入,同样是饮水器,黑人的永远不好用。 南方黑人沦为二等公民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黑人被剥夺选举权。尽管1870年通过的宪法第15条修正案,禁止各州以种族、肤色及以前奴隶身份为由剥夺公民的选举权,但南方黑人还是最终被剥夺了选举权。从19世纪末开始,南方各州要求黑人如果想参加选举,就必须付人头税及通过文化考试,每年交纳人头税对于缺乏现金的黑人穷人是个很大负担,而黑人教育程度又是极低,文化考试对于黑人来讲,几乎不可逾越。黑人必须独立完成一个冗长选民登记表,回答出包括职业、住宅及犯罪记录等各种问题,然后由注册员选出一段州宪法,由选民笔头做出解释。登记表有误或注册员认为笔答有问题,均不给予登记,而且注册员还经常故意刁难黑人,往往把宪法中最难的部分分给黑人,而选简单的给白人或给予白人帮助。在这两道障碍面前,黑人基本上被剥夺了选举权,他们在政府里缺乏自己的代表也是必然的结果,1965年时南方黑人民选官员不足百人,1970年全国也就是1469名。民权运动以前,南方黑人相对北方黑人而言,政治地位要低,自由也少得多。 如果说,在种族隔离政策笼罩下的南方,对于黑人来讲,还有一块绿州的话,那就是黑人教会。内战以后,黑人教堂成为南方为数不多的不受白人控制的黑人独立机构,黑人宗教人员在黑人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在黑人社区中,宗教神职人员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领袖均为神职人员出身。当时机来到的时候,他们就会站出来,领导黑人的抗议活动。1955年12月蒙哥马利市黑人罢乘以后,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民权运动在南方逐步展开。 “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在我心灵深处我深深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一定能够胜利”,这首源自黑人古老灵歌的歌曲,在民权运动中广为流传,大为传唱,激励着黑人为争取自由和权利而奋斗。 综观20世纪50-60年代黑人争取自己权利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运动初期主要是以直接群众斗争为主,即上街示威、静坐、罢乘等形式,要求打破公共设施的种族隔离,如1960年2月的一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伯勒市4名黑人大学生来到只接待白人的午餐柜台,占座静坐以示抗议,直到关店。由此,这种抗议形式蔓延到许多城市的多种公共场所,如图书馆、旅馆等。同年5月4日7位黑人及6位白人示威者从华盛顿乘上灰狗长途车,目的地是密西西比首府杰克逊市,以此来打破汽车及候车室的种族隔离。当汽车行进到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蒙哥马利市等地时与当地白人发生冲突,不少示威者遭打受伤,但4个月后,州际汽车及候车室取消了种族隔离。直接的群众运动以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向华盛顿的大进军为高潮,参加者有25万人之多,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直接的群众运动导致了60年代的三个重要民权法案的通过,即1964年《民权法》取消了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政策,1965年《选举权法》打破了束缚黑人投票的枷锁,实现了黑人从二等公民到参与政治的转变,1968年《民权法》从法律上给予了黑人自由挑选住宅的机会。这三个法案从法律上保证了黑人的基本权利。 随着运动的深入,民权运动领袖们已不能满足仅仅是为了在餐馆里实行种族平等,民权运动领袖们认为,为了巩固由“自由乘车”、静坐、罢买等运动而获得的成果,就必须建立黑人政治力量基础,以保障种族平等进程不被人为放慢,黑人消除种族隔离的最好武器就是利用手中的选举权,因为现在还有不少强硬的种族隔离分子占居民选官员的职位,他们是种族隔离制度最后的鼓手,因此必须号召黑人选民注册,是民权组织的首要工作。因此,进入民权运动的中后期后,大批的民权运动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学生,奔赴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的边远地区,在黑人群众中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于是就有了1964年密西西比州的“自由夏天”,这是由民权组织“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发起,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创办“自由学校”,提高黑人的选举意识。1964年6月13日拉开序幕,第一批近300名志愿者前往密西西比任教,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新格兰地区的大学,一半以上为白人,且都为第一次去南方。 “自由学校”在密西西比的城市及乡村展开,教堂、私人住宅、庭院都成了学校的校舍,白人志愿者寄住在黑人家里,一位白人女学生从未与这家的男主人坐在同一张桌子边,经过多次说服,男主人才平生第一次与一位白人妇女同桌交谈,他还有些不知所措。密西西比“自由夏天”是短暂的,但它唤醒了密西西比,尤其是边远地区黑人的政治意识,直到1964年,密西西比州农村的黑人说,“我从来不知道我们黑人能投票”。 马丁·路德·金一再强调非暴力和平斗争的重要性,提倡用和平抗议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他认为被压迫者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同和平的方式唤起统治者和压迫者的良知,使他们认识到公正和人权的社会意义,他希望能用黑人的行动来打动白人的良知,同时他也渴望取得白人社会的支持。但事实是残酷的,由于白人顽固分子的抵抗,民权运动分子还是遭到了种族主义的暴行,付出了血的代价。马丁·路德·金本人多次被捕入狱,还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1963年9月15日,种族主义者在赖斯家乡的伯明翰一所教堂安放了炸弹,并在人们作礼拜的时候发生了剧烈爆炸。四个黑人小女孩当场倒在了血泊里,其中的一个就是赖斯的同班同学、非常要好的朋友11岁的丹尼丝·麦克奈尔。1964年6月21日,3名年轻民权运动工作者(一位是21岁的密西西比州黑人青年,名叫詹姆斯·钱尼,另两位都是来自纽约的犹太白人——24岁的迈克尔·施沃纳和20岁的安德鲁·古德曼)在密西西比的费城附近遭三K党杀戮,三人的尸体被深埋在坝下。凶手一直逍遥法外,41年后的2005年才被认定杀人罪名成立,投入监狱。 民权运动者的鲜血不会白流,尽管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所希望实现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但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后,黑人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也是事实,否则鲍威尔和赖斯也不能成为国务卿 。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牧师在悼念罗莎·帕克斯时说,“她坐下了,我们才得以站起来”,实际也是对民权运动总的评价。   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悼念罗莎·帕克斯的队伍里,不少人把幼小的孩子也带了来,希望能借此感受一下民权运动,毕竟运动已经过去了40年。一位孩子问家长,为什么你当年坐公交车时不坐在前面,而是坐在后面,家长回答:“我不想被杀死”,孩子听了,脸上一片茫然。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黑人年龄的中位数是30岁,这就意味着黑人中有一半的人是出生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后,对于罗莎·帕克斯和民权运动,他们也就是从课本上才能知道。对于年轻一代的黑人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能否能投票,能否在公共汽车上坐在什么地方了,眼光也不仅仅关注黑人本身,而是更注重广泛的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等,认为今后的斗争要从民权转向人权了,方式也不再是老一套的抗议、诉讼了。1963年向华盛顿大进军时,马丁·路德·金聚集了25万人,40年后的2003年只有数千人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大进军40周年纪念活动,形成鲜明对比。从政治立场来看,黑人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民权运动时代,较老人更注重独立性,党派意识不强烈,不是简单地与民主党捆在一起。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63%的黑人把自己定位为民主党人,而2000年的数字是74%。 从黑人社区看,与民权运动时期也有了大不同。随着黑人经济状况的好转,黑人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和壮大。民权运动以前黑人中产阶级的比例约为13%左右,以神职人员、教师、小业主为主,而现在这个比例已跃至30%,政府公务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成为黑人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从城市聚居区中搬出,迁入郊区的住宅,使得城市黑人聚居区内阶级成分趋于单一化,成为所谓社会底层阶级的家园,贫困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的负效应是难以产生社区领导人,更谈不上社区的自救自助运动和政治斗争了,遇到新奥尔良飓风这样的大灾难也就很难应对了,只能指望国家和政府了。有人认为,现在黑人社区缺乏马丁·路德·金和罗莎·帕克斯那样具有献身精神的人物,是黑人运动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原因就是,黑人发生分化后,融入主流社会的那一部分人,政治态度趋于保守,与其他的黑人拉开了距离,当全国上下指责布什救援新奥尔良不力是因为种族因素在作怪时,很少在国内问题上发表议论的赖斯却出来为布什辩解便是一例。 黑人在变,社会也在变。“白人专用”的牌子从车站、餐馆早已取掉,目前黑人官员为9000名左右,黑人进入了国会,成为参众两院的议员,2004年来自伊利诺依州的黑人奥巴马当选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黑人参议员,目前国会众议员中黑人有42人。黑人成为了一些大城市如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亚特兰大等市的市长,1990年黑奴后代道格·威尔德成为了弗吉尼亚的州长,是南方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州长。但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正在被一种“隐性的歧视”所替代,而后一种歧视更为可怕,因为它摸不着,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 在政治领域,黑人当选民选官员的人数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增加了不少,但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而仅9000名民选官员,比例偏低。而且在这些官员中以地方官员为主,级别低,远离决策层;经济上,从整体看,黑人的贫困率自20世纪60年代有所降低,但相对于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还是居高不下。白人的贫困率是8%,黑人是25%,黑人的失业率两倍于白人,黑人中产阶级的崛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多数黑人的贫困状态;在社会生活中,种族主义阴魂不散。三个民权法案通过后,公共场所的种族歧视变得不多见了,但实际上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如居住区的种族隔离现象即是一个例子。尽管从理论上讲,民权法案赋予了黑人自由居住的权利,但实际实施上仍十分困难。由于白人离开城市,迁往郊区,现在在美国许多的大城市中心区形成了以黑人穷人为主要居民的聚集区,在这里失业率极高,教育质量低下,吸毒、打架和单亲家庭现象严重,成为远离经济繁荣的孤岛。而那些黑人中产阶级尽管也迁出了城区,但他们很难进入郊区白人居住区,只好在郊区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对黑人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在美国,居住环境在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教育、就业、服务设施、邻里、投资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寻求能够负担得起、体面、安全、整洁的住房一直是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即使他们在工作、文化、教育及政治参与方面取得成就之后;白人对黑人在文化及价值观上的偏见根深蒂固,不会因民权法案的签署而消失。当前美国社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变得相当普遍情况下,黑人与白人的通婚率低于其他种族,仅为9%,尽管在20世纪中期联邦法律已经取消了禁止黑白通婚的条款,但一些州,如阿拉巴马州直到1999年才在州宪法中取消了相关规定,23%的白人反对黑白通婚。 94岁的卡尔是1955年蒙哥马利罢乘的参加者,罗莎·帕克斯的朋友,在悼念仪式上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事情,我们也走了很长的路,但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黑人只有不懈努力和抗争,才是圆马丁·路德·金“一个梦想”的唯一出路。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