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当代移民潮对城市的影响
作者:姬虹 来源:世界民族 时间:2008-12-01
美国当代移民潮对城市的影响 姬 虹 内容提要:外来移民改变了美国城市的人口结构,对美国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补充了劳动力的短缺,繁荣了城市的经济,当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美国城市 移民浪潮 城市经济 种族关系 美国从20世纪末开始,外来移民人数逐年攀升,2005年已经达到352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1%,这些移民主要定居在大城市,他们对美国的城市人口、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与城市的土生黑人关系又是怎样?这些是本文将关注的问题。 (一) 移民潮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 从历史上看,移民迁居美国,就有聚族而居的习惯,而目前移民法又以家庭团聚为优先考虑,所以新移民初来美国,经常是投亲靠友,这样就造成了移民的高度聚集,2005年加州、纽约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新泽西州外来移民人数占了全国外来移民总人数的63%, 而且移民又以居住在大城市为主,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外来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如下 :(1)纽约(移民人口的比例是35.9%,下同),(2)洛杉矶(40.9%),(3)芝加哥(21.7%),(4)休斯敦(26.4%),(5)圣乔西(36.8%),(6)圣地亚哥(25.7%),(7)达拉斯(24.4%),(8)旧金山(36.8%),(9)菲尼克斯(19.5%),(10)迈阿密(59.5%)。 上述城市基本上是移民进入美国的门户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移民,据美国学者研究结果,2000-2004年 ,纽约和洛杉矶两市外来移民占了同期移民总数的24% 。 如果对照1900年十大外来移民定居城市,就会发现移民集中的城市在10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的排名是(1)纽约(移民人口比例是37.0%, 下同),(2)芝加哥(34.6%),(3)费城(22.8%),(4)波士顿(35.1%),(5)克里夫兰(32.6%),(6)旧金山(34.1%),(7)圣路易斯(19.4%),(8)布法罗(29.6%),(9)底特律(33.8%),(10)米尔沃基(31.2%)。 可以看出: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仍就保持了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地位,但一些城市如费城、克里夫兰、底特律、米尔沃基从名单上消失了,代之是洛杉矶、菲尼克斯、迈阿密等城市,原因是什么?此外,新兴的移民门户城市又是如何兴起的? 旧移民门户城市如费城、克里夫兰、底特律不再对移民产生吸引力,主要是经济的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向工业社会转变,美国城市化也进入了发展时期,这期间在东北和中西部出现了一些大城市,这些城市是当时的商业或工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对照1900年美国人口十大城市,就会发现同期十大移民集中城市基本上是处于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中。1900年美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1)纽约,(2)芝加哥,(3)费城,(4)圣路易斯,(5)波士顿,(6)巴尔的摩,(7)克里夫兰,(8)布法罗,(9)旧金山,(10)辛辛那提。此外,底特律居第13位,米尔沃基居第14位。 与2000年移民集中城市相比,1900年的情况还有个不同,就是移民聚族而居的情况更加突出,换句话说,现在的城市移民人口更加多样性,当年更加单一。以纽约为例,纽约是当时美国第一大城市,移民绝大多数来自欧洲,他们从大西洋远航而来,纽约就成为他们落脚的首选城市,1903年犹太女诗人拉扎勒斯14行诗《新巨人》隽刻在“自由女神”基座上,使得“我站在金门之侧,高举着自由的明灯”诗句家喻户晓。1892年联邦政府在纽约的爱丽斯岛设立了移民检查站,纽约更成为移民的必经之地。1900年前后,纽约尽管有27个不同族裔,但外来移民人口还是以四大族裔集团为主,即德国人、爱尔兰人、犹太人和意大利人。1900年时意大利人有25万,占了外来人口的20%,德国人有33万人,占了近26%。 而这种状况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了变化,20世纪末纽约还是保持了外来人口最多的地位,但没有一个或几个族裔集团能占人口的主导地位,人数最多的三大集团多米尼加、华裔和牙买加,合计也不足30%,更没有一个其他国家移民人数超过5%。 如果说,1900年十大移民城市更多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特定状况,而2000年十大移民城市则有了更多的含义。在这个十个城市中可分为3类:(1)一直保持移民集中的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2)1965年移民法颁布后崛起的移民城市,如洛杉矶、休斯敦、圣地亚哥和迈阿密。洛杉矶在1965年后外来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10年(外来人口的比例21.2%,下同),1920年(20.2%),1930年(20.0%),1940年(15.1%),1950年(13.4%),1960年(12.6%),1970年(14.6%),1980年(27.1%),1990年(38.4%),2000年(40.9%)。 (3)20世纪80年代后涌现的城市,如达拉斯、圣乔西和菲尼克斯。以达拉斯为例 :1920年(外来人口的比例,5.5%,下同),1930年(3.6%),1940年(2.5%),1950年(1.9%),1960年(1.9%),1970年(2.1%),1980年(6.1%),1990年(12.5%),2000年(24.4%)。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经济发展,这里指的是美国南部和西部,尤其是“阳光地带”城市的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和崛起,吸引了大批的移民,达拉斯和菲尼克斯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由于经济的繁荣,这些城市移民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洛杉矶和迈阿密等城市,达拉斯在1990-2000年外来人口的增长率是844.35%,菲尼克斯同期是203.91%。 (2)美国移民法和移民政策的影响。1965年移民法改变了移民的来源国,大量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进入美国,由于地利,加州、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三州成为门户州,所以在前十名城市中以上述三州城市为主(七个)也就不足为奇了。迈阿密外来移民的快速增加,更是美国对古巴移民/难民政策结果。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1959年古巴革命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开始实施“古巴难民安置计划”,接纳了6万多古巴难民。1965年9月,古巴政府放宽难民出境,约翰逊总统再次实施“古巴难民安置计划”,1966年又颁布了《古巴难民调整法》,允许古巴难民拥有在入境两年后申请永久居留美国的权利,所以在1965年12月至1973年4月间,美国共接受了34万古巴难民。1980年4月卡斯特罗开放海岸线,声称愿意离开者可自由离开,在以后的不到6个月中,12.5万古巴人在古裔美国人的帮助下,乘小船在佛罗里达登陆。1994年古巴政府再次开放海岸线,历史重演,仅1994年8月一个月份就有1.16万人涌入美国。 迈阿密外来人口(主要是古巴裔, 2000年占外来人口的57%)的60年来的变化 :1940年(外来人口比例9.7 %,下同),1950年(12.1%),1960年(16.9%),1970年(41.8%),1980年(53.7%),1990年(59.7%),2000年(59.5%)。 总之, 由于经济的转型和移民政策的重大变化,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美国移民集中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了城市各方面的发展。 (二)移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整体看,美国目前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尤其是“婴儿潮”出生的人(1946-1964年出生)正面临退休。1994年美国本土出生的人年龄的中位数是32岁,2004年是35岁,人口老龄化的结果是造成将来劳动力不足,尤其是有体力要求的行业更是形势严峻。人口老化的同时,美国本土出生人的生育率走低,现在每个妇女的平均生育2.0-2.1个孩子,预计在2015-2020年,将下降为1.9个, 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很难填补劳动力的不足。在这个背景下,移民的到来就补充了这个不足。 相对与本土出生居民而言,外来人口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如全国拉美裔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低于18岁,与白人相比,年轻人为大多数,见下表 。 2004年拉美裔和白人15-54岁人口占全部人口中的比例 年龄 拉美裔(%) 白人(%) 15-19岁 8.0 6.6 9.2 6.4 20-24岁 25-29岁 9.5 5.8 30-34岁 8.9 6.4 35-44岁 14.9 15.2 45-54岁 9.7 15.5 所以, 移民来到美国, 是对美国本土劳动力萎缩的一种补充。目前外来劳动力约有2100万,占全部劳动力的14.5%, 差不多7个劳力中就有一个为外来人口, 而且这些人中有一半是1990年以来入境的,从1994年-2004年,外来劳力增加了66%,相比本土出生劳力只增加了7%。 由于外来人口比本土人更加喜欢选择大都市生活,43%的外来劳力集中在城市,同比本土劳力只有25%,外来人口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影响更大。 目前迈阿密60%的劳动力是外来人口,洛杉矶外来劳力有320万,占了全国外来劳力总数的约16%。而且在一些人口流失比较多的城市,移民更是保证了劳力市场,下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民的作用。 国内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与接受移民最多的城市 序号 国内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2000-04年) 接收移民最多的城市(2000年) 1 纽约 纽约 2 洛杉矶 洛杉矶 3 芝加哥 芝加哥 4 旧金山 休斯敦 5 圣乔西 圣乔西 6 波士顿 圣地亚哥 7 底特律 达拉斯 8 圣地亚哥 旧金山 9 菲尼克斯 10 迈阿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迁出人数最多的城市和接受移民最多的城市基本是一致的。这些城市如果没有移民迁入的话,城市人口增加只有靠自然增长了,劳动力更无法保证了。也有人认为,因为移民的大举进入,才造成了这些城市人员的外流。但是,移民对城市劳力的补充是不争的事实。 移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承担了本土出生人不愿承担的工作。如前所述,由于本土出生人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低薪的体力劳动已不感兴趣,同时美国的一些行业又确实需要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如建筑业和服务业,而且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将增加,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在2004年-2012年期间,建筑业工作数量将增加15%,服务业将增加19.2%, 而且大多数职位只要求低学历,如2004年建筑业中65.5%的工作要求是高中学历以下的。 这种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只有靠移民来填平了,美国当今一些低工资、高强度、比较危险的工作是由移民,尤其是刚来的非法移民来做的,如建筑、肉类加工、清洁等,“这些工作脏、累、苦,只有饿极了的人和那些新来者才会做,新来人不会讲英语,除了力气什么也没有。” 2004年中移民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农业渔业(占38%)、建筑业(23%)、制造业(23%)、保洁(33%), 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该州的东南部集中了全国最多的肉类和禽类加工工厂,这些工厂是随着西班牙裔人的进入而发达起来的,1990年时只有10万拉美裔,现在已有50万人,加工厂中的工人一半以上是拉美裔,工厂主说,我们也想找当地人,但找不到,美国人变懒了,如果拉美裔人都离开了,我们只有关闭工厂了,因为没有人手。 同样,在农业中,一位加州的农场主也认为,“我们也试了,但(本土人)不愿意要这个工作,摘鳄梨太辛苦了,美国人干一两天就跑了,非法移民确实是好劳力”。 外来劳动力填补了当地人不愿干的工作, 他们的失业率只有5.2%, 低于本地人(5.7%),不愁找不到工作, 就成为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冒着生命危险偷渡美国的动力。 从整体上看,在美国城市的外来人口教育水平比本土人低, 是不争的事实。以2004年为例, 高中学历以下人口的比例如下 : 外来人口与本土出生人高中以下人口的比例 城市 移民(%) 本土出生(%) 洛杉矶 39.5 9.8 迈阿密 28.8 9.9 旧金山 21.4 4.7 纽约 27.7 13.7 达拉斯 49.3 9.5 休斯顿 43.8 12.9 华盛顿 25.2 9.1 芝加哥 31.4 9.4 全国 32.8 11.7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 移民整体教育水平比本土出生人低,但某些族裔集团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是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管理、金融等,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精英式的人才,而且这方面的人士在逐年增加。 以亚裔为例,2004年18-64岁劳动力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占了59.4%,同比, 白人是60.0%,亚裔劳动力中从事管理、金融和专业的比重为42.6%, 同比白人为31.1%。 在亚裔中又以印度裔为突出,印度裔人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占了63.9%(全国为24.4%),从事管理、专业的人士比例为59.9%. 印度裔美国在美国IT业中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印度裔达30多万人,收入为600多亿美元,40%的网络公司的创始人是印度裔。此外,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2年美国专为专业人士设置的H1B签证中的一半是给了印度人。印度裔在美国成就与他们移民美国前文化素质有关,来美国前他们中的60%的人有大学文凭, 有人估计,印度各个技术院校和工程学院每年培养出的10万名工程师,其中一半以上去了美国。 因此,无论是低层次的壮工(以来自拉美为主),还是高精尖人才,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都是补充,对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三) 外来移民与城市底层阶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舆论界开始使用底层阶级这个提法,特指生活在中心城市贫民窟中的黑人,他们长期失业或收入低下,靠福利生活,失学、吸毒、打架、单亲母亲现象严重。在这个名词的使用上,美国学术界存在争论,认为“底层阶级”还构不成阶级,概念上缺乏明确理论基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阶级的含义。 美国一些学者在使用底层阶级时,经常与“贫困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这种文化导致了这一特出特殊人群的产生,他们认为,黑人的贫困原因不是经济上的,主要是来自文化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果。 随着20世界世纪末大量移民进入美国城市,一些学者认为“底层阶级”群体的种族成分扩大了,队伍壮大了,出现了“彩虹式的底层阶级”,来自第三世界的新移民,尤其是经济地位低下的拉美裔,或他们的后代也“加入”这个群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尤其是对有色人种,而新移民大多数是有色种族;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大批工资稳定的蓝领工作消失,没有学历,向上流动困难;三是内城底层阶级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贫困,新移民往往落脚于内城,居住环境的恶劣、教育水平低下对移民的第二代的思维和行为举止都产生了作用,使他们沾染了黑人底层阶级的恶习。 上述观点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分析。首先,在外来移民中贫困率确实居高不下。下表表示2003年本土和入籍、移民家庭生活在贫困线和以下的户数和比率: 本土出生人、移民贫困户数及比例 总计 本土出生 入籍 移民 总户数(千户) 76232 65215 5035 5983 贫困户数(千户) 7607 5820 439 1349 贫困比例(%) 10 8.9 8.7 22.5 在没有医疗保险方面,移民高于本土出生人,以以下8个城市为例说明: 洛杉矶移民31.3%,本土出生14.4%(下同),迈阿密(31.6%、17.0%)旧金山(18.0%、9.6%),纽约(26.5%、15.3%),达拉斯(43.8%、16.8%),休士顿(46.5%、21.7%),华盛顿(28.0%、9.6%),芝加哥(28.2%、11.9%)。 其次,贫困率与移民美国时间的长短和来源国有很大的关系 : 来美时间对贫困率的影响 2000年后 来美 1990-99年 来美 1980-89年 来美 1970-79年 来美 1970年前 总计 总户数(千户) 1184 3520 2985 1865 1462 11018 贫困户数(千户) 312 687 489 208 92 1787 比例(%) 26.3 19.5 16.4 11.1 6.3 16.2 从来源国分布上看,来自拉美国家贫困率最高: 贫困率的国家、地区分布 欧洲 亚洲 拉美 其他 总计 总户数(千户) 1517 2860 5853 787 11018 贫困户数(千户) 115 299 1298 77 1787 贫困比例(%) 7.5 10.4 22.2 9.8 16.2 其中拉美国家中以来自墨西哥为主。 此外,在当今社会向上流动变得更困难。外来移民取得的成功取决于几个因素,如个人受教育程度、英语熟练程度、原国籍、移民前经历等,在这方面印度裔移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但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经济状况、劳动力需求量、社会对移民的看法等,而目前这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如尽管美国对低技能劳力有所需求,但目前移民进入美国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劳动力供大于求。卡洛30年前从墨西哥老家来纽约汉普顿做园丁时,他是那里唯一的墨西哥园丁,没什么竞争,他经过30年的努力,从每小时3.25元工资做起,到后来成为了美国公民,在汉普顿买了房产,有了自己的园艺公司。经他的帮助,他们的亲戚、朋友数百人也来到了这个位于长岛的度假地,廉价劳力充斥着汉普顿,这个使得壮工的工资一压再压。 竞争激烈使得移民取得成功变得困难;由于移民多居住在中心城市,而目前中心城市经济的不景气也对移民的就业造成影响,1995年至2003年,美国82个中心城市中近一半城市工作数量减少;社会对移民/非法移民的态度,也使移民在美国生存环境不好,如现在63%的人认为非法移民是美国的一个大问题,74%的人认为政府在阻止非法移民入境方面不得力。非法劳力目前有720万人,占全国劳力的5%,他们占保洁工人的17%,建筑工人的14%,食品加工工人的12%,服务生的31%。 最后,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存在,使得移民在短时间内实现美国梦成为不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经过自己的努力,他们的后代状况还是有一定的改善,也是不容置疑的。美国人口普查局进行的“目前人口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s,CPS), 也称作“社会经济年度附录”(Ann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该数据要求受访者提供出生国资料,故对美国外来人口的统计有一定的权威性,从它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移民的第二代(第一代移民指在外国出生,第二代指在美国本土出生,其父母为外国出生)后情况也有了变化,如2004年时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习的各代移民比例是不同的 : 移民教育程度的代际变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高中 24.5% 29.4% 33.7% 大学学士学位 17.1% 29.4% 33.7% 贫困率逐代下降, 收入逐代上升 : 贫困率的代际变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家庭生活在贫困线的比例 16.2% 7.2% 9.1% 家庭中位数收入(美元) 42677 52359 56164 所从事行业中, 从事管理、专业技术等白领工作逐代上升,从事建筑、制造等蓝领逐代下降 : 从事职业的代际变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管理、商业、金融 9.9% 16.0% 15.4% 专业技术 16.5% 22.3% 21.1% 建筑 9.7% 3.9% 5.3% 制造 10.6% 4.7% 6.3% 因此,尽管移民的起步不高, 大部分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到二代、三代后经济上会有一定改善和起色。如前所述,移民的贫困率与来美的时间长短有关,按照美国学者的计算,以2005年的数据为限,来美国时间少于4年的移民,贫困率是29%,而在美国已经20年的移民,在贫困率是14%,与本土出生人接近(12%) ,也就是说,移民至少要经过20年,一部分人才能“脱贫”。总之,在社会向上升迁的阶梯上,移民还是有机会的,只是需要时间,另外,不同种族群体之间有所区别,如亚裔普遍情况比拉美裔要好一些。 (四)、移民改变了城市的种族关系 如果说大量新移民涌入城市,补充了劳动力的短缺,繁荣了城市的经济,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人口膨胀,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拥挤不堪,居住问题突出,房价飞涨,由于大量劳动力的进入,造成了工作职位的竞争等,所有这一切使得城市的原有的种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种族关系由以黑白关系为主导,而逐步变化为移民少数族裔集团与土生黑人关系两者并重,后者有紧张、冲突、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接纳的另一面,城市的种族关系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面貌。 根据美国种族关系理论,种族间的竞争源于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新族裔集团的进入,于是在一些公共资源如住房、工作职位等,各个族裔集团发生了竞争,引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1965年后移民人数众多,而且其中的拉美裔现在的人口是4270万,已经超过了黑人(3970万),成为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随着人口的增加,拉美裔的政治诉求越来越强烈,在城市一级向政治权利开始问鼎,直接威胁到黑人的切身利益。民权运动以后,黑人政治力量兴起,成为了一些重要城市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市长,而到了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地位受到了拉美裔挑战。目前除了在新墨西哥州州长是墨西哥裔外,在一些城市如迈阿密、洛杉矶、圣安东尼、圣乔西、阿尔伯克基、奥斯汀 等城市出现过或正在由拉美裔担任市长,这种随着权力的转换是通过拉美裔人口的大量进入而实现的,其中迈阿密和洛杉矶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前所述,迈阿密拉美裔(主要是古巴裔)的出现与政府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政府的扶持下,加之自身的优势,古巴裔在迈阿密迅速崛起,首先在经济上占据了优势,如1997年古巴裔在迈阿密建立了12.1万个商业企业如银行、公司、生产企业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经济上的发展,带之而来的是政治权力的获得,1985年泽维尔•苏亚雷斯成为了迈阿密历史上首个古巴裔市长,而市政委员会委员的种族构成的变化,更有说服力。 迈阿密市政委员会的种族构成 非拉美裔白人 黑 人 拉美裔 总计 1992 1993 2001 1992 1993 2001 1992 1993 2001 1992 1993 2001 委员人数 7 3 2 1 4 4 1 6 7 9 13 13 委员百分比(%) 78 23 15 11 31 31 11 31 31 100 100 100 人口百分比(%) 30 30 21 19 19 19 49 49 57 100 100 100 由此。古巴裔美国人势力发展到能左右地方当局的状况,1990年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访问美国,因为他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党与卡斯特罗保持有联系,在其访问迈阿密时遭到了古巴裔的抵制,从而引发了当地黑人的不满。举行了抗议活动。1999年10月10日,一支古巴乐队访问迈阿密,遭到古巴社区4000多人的抵抗,他们的行动还受到了古巴裔市长和市政委员会主席的支持。1999年11月22日古巴小男孩埃连•冈萨雷斯随同母亲等人搭乘小船,企图偷渡美国,结果浪大船翻,包括埃连母亲在内的大多数人淹死,埃连被绑在轮胎上幸免于难,被佛罗里达的渔民救起,寄养在迈阿密的亲戚家,埃连事件后,古巴流亡人士多次集会,反对移民局将埃连送回古巴,在埃连被联邦特工强行从其亲戚家带走后,他们更是上街游行,与警察发生冲突,迈阿密市市长公开指责政府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犯罪。 洛杉矶1965年后经历了人口构成的变化,拉美裔蜂拥而至,甚至传统的黑人区被誉为黑人的“麦加”的瓦茨区拉美裔人口也成为了多数,在政治力量的角逐中,白人、黑人和拉美裔三足鼎立。2001年6月洛杉矶市长选举,其激烈程度空前,面对占近一半人口的拉丁裔人,拉丁裔候选人安东尼•维拉莱戈萨的势头猛烈,有望胜出,但最后白人候选人哈恩打败了维拉莱戈萨,他得益于来自黑人的支持,获得了80%的黑人选票和60%的白人的选票,这两者加起来使他处于不败的地位。而黑人之所以支持哈恩,原因之一就是憎恶拉美裔人,害怕拉美裔人一旦掌握了市长的权力,黑人社区就会失去影响力。2005年维拉莱戈萨再次与哈恩角逐,这次是维拉莱戈萨获胜,他获得了黑人48%的支持,哈恩上任后,没有留任黑人市警察局长,惹恼了支持他获胜的黑人社区,黑人转向维拉莱戈萨,使得后者成为洛杉矶自1872年以来首位拉美裔市长。 除了政治权力角逐外,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拉美裔和黑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如对待“肯定性行动”,黑人认为是对黑奴制的补偿,而不是给予一年来来回回美墨边境数十次的人, 反对将肯定性行动惠及移民。在2006年围绕美国1200万非法移民去留命运问题,在美国大城市华盛顿、洛杉矶、纽约、芝加哥等处均爆发了多次大游行,移民和非法移民举着“我们也是美国人”的标语,走上街头,仅洛杉矶一地人数最多就达50万人,为历史上罕见,引起了美国社会极大的反响和震动,一些媒体甚至用了“沉睡了的拉美裔觉醒了”、“拉美裔民权运动到来了”等字眼来形容此次行动。对此,美国黑人颇有微词,他们极力反对将移民的抗议活动称为民权运动,认为是两回事,“我们是合法公民,是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而奋斗”。 同时有一些极端的黑人参加了反移民组织的游行集会,声称非法移民是美国黑人自黑奴制以来最大的威胁。 如果说,黑人与拉美裔的竞争和冲突主要出现在政治领域,那么黑人与亚裔(主要是韩国裔)的紧张关系集中在商业活动中。在1992年洛杉矶暴乱中,仅仅3天之中,在洛杉矶的中南区和韩国城,2300家韩国人店铺被黑人烧毁或抢劫,混乱中1名韩国裔被杀,46名受伤,财产损失达3.5亿美元,韩国裔在洛杉矶的人口比例仅为1.6%。韩国裔之所以遭到这种灭顶之灾,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有关。韩国裔在美国多从事小型商业活动,如开杂货店等,尤其是在低收入的黑人聚居区,该区一般没有大型连锁商业中心,如在洛杉矶的中南区80%以上的商业网点是由韩国裔开办的 ,中南区的居民几乎都是黑人。黑人和韩国裔的冲突根源主要在于,韩国裔进入黑人聚居区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恰好是内城经济衰退,黑人陷入困境的时期。由于韩国店基本是家族小企业,不需要雇佣别人,也很少关心所在的社区,不捐钱捐物,黑人将经济上的不如意迁怒于韩国裔,再加上一些文化上因素,如语言障碍,也导致韩国裔店主和黑人顾客之间沟通困难,引起冲突。除了洛杉矶外,在另一个韩国裔集中的纽约市,黑人与韩国裔多次发生过冲突,黑人发起罢买抗议,声称要将所有的非黑人的商业店铺从黑人社区赶出去。 少数族裔集团之间除了竞争和冲突外,也同时存在着宽容、接纳和合作,有学者认为,新移民和土生黑人之间也是存在和平共处的,甚至可能一些人是处于冲突之中,而另一些人可能是生活在融洽和谐间。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移民集团也好,土生黑人也好,有着遭受白人歧视的共同经历,越来越感到,应该关注共同利益,而不是相互争吵, 使移民和黑人跨过种族/族裔界线,走到一起的动因是对地方政治的参与。 如1994年11月加州就187法案进行表决,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阻止非法移民使用公共的社会与医疗保健服务(紧急情况除外),由于非法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拉美裔社团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首先起来反对,而加州的黑人和亚裔也冲破种族界线,加入进来,“当我和其他社区领导站在集会平台上,我明显感到我们形成一个强大的同盟,这个同盟不是拉美裔的同盟,也不是某个少数族裔的同盟,它是一个民权同盟”, “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主席安东尼奥●赫南兹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形容。2005年维拉莱戈萨再次向市长冲击的时候,他强调的是,他是作为所有的洛杉矶人的候选人参选的,而不仅仅代表占人口50%的拉美裔参选,在对待上次没有支持他的黑人,他也是极力寻求与黑人社区的“共同利益”,结果他获得了黑人48%的支持率。 团结就是力量,移民(拉美裔和亚裔)和黑人在冲突和竞争中认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但实际实施上还是存在着困难,前面的路还很长。 结束语 20世纪末,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城市,对美国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大量劳动力的进入,当然也带来一些 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和迅速的涌入,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压力过大,移民居住环境拥挤,使中心城市已有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居住区的种族隔离、贫困人数的增加等,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on the American Cities, Population, Labor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