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美国总统大选刚刚落下帷幕,本刊以“2012年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为题,约请国内学者撰文,对美国大选、新一届国会对华政策走向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周琪和齐皓的文章分析了奥巴马连任的原因及其第二任期面临的挑战。文章指出,经济和就业状况的好转、少数族裔的支持,以及中、低收入选民对他的好感,是奥巴马赢得大选的主要原因。在第二任期,奥巴马仍将面临国内政治极化严重和两党在国会中难以妥协的局面,很可能无法完成第一任期未竟的诸项国内议程。在外交议程方面,奥巴马推进“战略再平衡”时,不但会受到中东严峻局势的掣肘,而且须在强化传统盟国关系与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之间进行平衡。
谢韬的文章从历史周期、政党重组和区域主义三个视角,分析了1968年和1992年两次关键性选举对美国政治版图的影响。他认为,这两次大选引发了新一轮党派重组和区域重组。1992年大选开启了民主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2012年大选结果是1992年大选后形成的党派重组和区域关系的延续。2016年之后的美国或许将迎来新一轮政党重组,届时共和党可能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张业亮的文章讨论了2012年美国大选中中国议题的内容及特点。他指出,在人民币汇率、贸易、知识产权和中国对美债权等问题上“敲打”中国,以及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是本次大选中中国议题的两大主题。它表明,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经济已成为中美战略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刁大明的文章探讨了国会选举与新一届国会的对华政策走向。他认为,本次国会选举是一场两党回归基本盘的选举。选举结果表明,国会内两党的对峙将长期化。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或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音”角色:分立的府会可能诱发对中国议题的炒作;相关的委员会及其领袖、非正式连线组织、涉华议员甚至“茶党”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涉华消极行动的可能。
在本期专论的其他文章中,何兴强的文章讨论了关于美国参议院“议事阻碍”的争议、改革及其影响。他指出,美国参议员近年频繁通过冗长发言或其他方式阻挠议事。这种“议事阻碍”既是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集中表现,也是促使政治极化更加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议事阻碍”的改革过程体现了美国国内政治进程中保障少数派权利及相互制衡与保障多数权益及政府运作效率两股力量的博弈。
余功德的文章探讨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伊朗共产主义政党“图德党”的遏制政策。他指出,美国政府意识到对抗共产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战,因此采用“示范”的独特援助形式,致力于推广一种以“进步”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消除“图德党”的共产主义理念在民众中的吸引力,但这种政策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乔治敦大学历史系教授唐耐心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日去世。本刊通过采访和约稿,请曾与唐耐心教授共事的部分中美学者追忆与她的交往,以表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