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12 > 第四期
第四期
美国2012年大选与中美关系
作者:张业亮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2012年第4期

美国2012年大选与中美关系(注:感谢《美国研究》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文章的疏漏不当之处由笔者负责。)

张业亮   

  〔内容提要〕在美国2012年大选中,有关中国及美国对华政策的争论引人注目。与冷战结束后前几次大选中的中国议题侧重政治和安全问题不同,本次大选的中国议题聚焦于经贸问题并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相联系,且中国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总统竞选全程。在人民币汇率、贸易、知识产权和中国对美债权等问题上敲打中国,以及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上的竞争,是本次大选中国议题的两大主题。中国成为本次美国大选的议题之一,是选举政治的驱动和美国民众在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担忧所致。更重要的内在原因是,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及其对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挑战,已成为下一任总统不得不考虑的重大对外政策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下事实:近十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中美实力差距缩小,从而导致双边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经济已成为中美战略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关键词:美国政治 2012年大选 中国议题 中美关系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候选人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大选年国内经济的状况往往决定竞选的成败,外交政策对选举结果几乎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影响。选民关注的主要是国内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外交政策不是选民关注的重点。尽管如此,对外政策仍经常出现在美国大选辩论中,尤其是在美国处于战争状态,或在竞选冲刺阶段出现国际危机,即所谓的“十月惊奇”( October surprises)时,外交事务甚至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议题。(注: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表明,对外政策在选举中的重要性在美国参与一次大的战争之后往往会特别凸显出来。美西战争是1898年和1900年大选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8年和1920年大选的一个主要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1940年和1944年总统选举有重要的影响,使罗斯福打破了总统只能任期两届的传统。朝鲜战争是1952年总统竞选的主要议题,艾森豪威尔得益于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声望,战胜其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在1968年大选中,越战问题迫使约翰逊放弃竞选连任,还最终削弱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汉弗莱的选情。冷战结束后,对外政策在大选中的重要性式微,尽管外交事务在1992年、1996年和2000年总统选举中仍然受到关注。九一一恐怖袭击和反恐战争使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议题重新成为美国总统选举的最优先议题。但在之后的2008年大选中,由于美国遭遇自1930年代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经济状况的好坏成为选民最关注的议题和胜选的关键。) 此外,诸如国际贸易、移民、毒品走私等与国内经济和社会联系紧密的“跨国议题”( inter-domestic issues),由于对美国民众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当这些问题凸显时,它们广受选民关注,所以这些问题也可能使对外政策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注:John E. Rielly, ed.,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1999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cfr.org/publications/opinion.登录时间:2012年10月24日。)

  2012年大选是在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联邦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攀升、中产阶层收入停滞和生活水平下降、对外政策面临严峻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的形势下举行的,经济和就业是此次选举中选民最为关注的议题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焦点。但中国和对华政策成为此次竞选的一个议题,无疑引人关注:中国不仅是共和党总统预选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大选电视辩论的议题之一,而且持续出现在竞选演说、竞选广告及竞选纲领等政策文件中,成为两党总统候选人竞相抨击的对象。

  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1)中国为何会成为本次美国大选的一个议题;(2)2012年大选的中国议题与前几次选举中被炒作的中国议题相比有何特点;(3)中国成为竞选的议题对大选年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有何影响;(4)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对华政策趋向和中美关系的前景如何。

  本文拟在对冷战后美国大选的中国话题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从竞选过程和竞选战略的角度,着重分析美国2012年大选的中国议题的内容、特点和原因,探讨奥巴马连任后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走势。

一 2012年大选的中国议题内容及特点

  中国成为美国大选辩题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后初期。1950年代,在国际上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下和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谁丢掉了中国”成为美国政治辩论的话题。在1952年的总统竞选中,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指责杜鲁门政府应该为“丢掉了中国”负责。1960年,在美国历史上首次举办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如何协防台湾”是两党候选人辩论的一个主题。1970年代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后,中国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1980年共和党总统预选中,里根和老布什都谴责卡特总统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里根声称,如果他当选,他将支持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冷战结束后,尽管对外政策在美国选举中的作用下降,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以及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特别是挑战者在竞选中提及中国的次数增多。1992年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在竞选中指责老布什总统“纵容”中国的“独裁者”, 表示自己一旦当选,将比老布什更强硬,承诺当选后将把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中国是否改善人权记录挂钩。2000年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在竞选中声称中国是“战略竞争者”,而不是克林顿所说的“战略伙伴”,并表示要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贸易政策,并与台湾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和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贸问题逐渐主导美国大选的对华政策辩论,在经贸问题上敲打中国成为美国选举年的一个新的政治现象。2008年大选时,在美国面临严重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竞选中对中国持有一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表示不满,要把中国称作“汇率操纵国”,声称当选后将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还强调要在人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在经贸问题上敲打中国也出现在国会和州长选举中。2010年中期选举,在选民对美国经济低迷感到担忧的情况下,不少两党国会议员和州长候选人把中国作为替罪羊。在选举投票前的最后几个星期里,至少有29位竞选人,包括19位民主党国会竞选人和10位共和党国会竞选人,直接或通过支持者发布广告,指责对手太同情中国,把美国人的工作拱手让给中国,(注:他们是:竞选连任的众议员贾森·奥尔特米尔(Jason Altmire, D-Pa.)、迈克尔·阿尔库里( Michael Arcuri, (D-N.Y.)、乔恩·巴雷拉(Jon Barela, R-N.M.)、乔·唐纳利(Joe Donnelly, D-Ind.)、瑞安·弗雷泽(Ryan Frazier, R-Colo.)、雷杰·戈伊尔(Raj Goyle, D-Kan.)、丹尼·赫克(Denny Heck, D-Wash.) 罗伯特·赫特(Robert Hurt, R-Va.)、安·麦克莱恩·库斯特(Ann McLane Kuster, D-N.H.)、斯派克·梅纳德(Spike Maynard, R-W.Va.)、斯科特·墨菲(Scott Murphy, D-N.Y.)、比尔·埃文斯(Bill Owens, D-N.Y.)、马克·肖尔(Mark Schauer, D-Mich.)、奥斯汀·斯科特(Austin Scott, R-Ga.)、扎克·斯佩斯(Zack Space, D-Ohio)、蒂姆·沃尔伯格(Tim Walberg, R-Mich.)、约翰·亚姆斯(John Yarmuth, D-Ky.)、汤姆·甘利(Tom Ganley, R-Ohio)、本·钱德勒(Ben Chandler, D-Ky.)、鲍勃·吉布斯(Bob Gibbs, R-Ohio)、马丁·海因里希(Martin Heinrich, D-N.M.)、斯蒂芬·芬彻(Stephen Fincher, R-Tenn.);参议院候选人:民主党参议员芭芭拉·博克斯(Barbara Boxer, D-Calif.)、俄亥俄州民主党副州长李·费希尔(Lee Fisher)、民主党人、西弗吉尼亚州州长乔·曼青(Joe Manchin)、内华达州民主党参议员哈里·里德(Harry Reid)、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乔·塞斯泰克(Joe Sestak);州长竞选人:民主党人、俄亥俄州州长特德·斯特里克兰(Ted Strickland, D-Ohio)、新墨西哥众议员苏珊娜·马丁内斯(Susana Martinez)。) “字里行间流露出(tapping into)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担忧”。 (注:David W. Chen, “China Emerges as a Scapegoat in Campaign Ad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9,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10/10/10/us/politics/10 outsource.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如果说,在以前的历次大选中,敲打中国只是个别总统竞选人的言论的话,那么在2012年大选中,中国和对华政策进一步上升为总统竞选的一个议题。

  (一)在本次大选中,中国和对华政策不仅持续地出现在预选、大选辩论、竞选演说和广告及党纲等政策文件中,而且贯穿于竞选的始终。

  首先,中国和对华政策是共和党总统预选辩论的一个议题。2012年总统预选,两党的形势不同。民主党虽有多名竞选人参加角逐,由于寻求连任的现任总统奥巴马具有明显的优势,在2012年4月3日就获得了本党提名必需的2778张票,党内预选犹如走形式。与之相反,由于没有在职者竞选连任,共和党的总统预选竞争异常激烈。虽然正式预选要到大选年的1月3日至7月14日才举行,但多数有意问鼎白宫的共和党人早在2011年夏就开始了竞选活动,直到2012年6月,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才战胜党内对手,基本锁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从2011年5月5日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市(Greenville)举行的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首场电视辩论拉开党内预选的序幕,到2012年2月22日于亚利桑那州梅萨市(Mesa)举行的最后一场辩论,共和党共举行了20场预选辩论,几乎在每一场辩论中,中国都被多次提及。

  其次,进入大选阶段后,中国和对华政策不仅是两党总统候选人之间电视辩论的主要辩题,而且持续充斥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演说、战场州的竞选广告中。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首次出现于1960年的大选。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电视辩论对候选人树立形象、阐明政策主张起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大选共举行了三场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第一、第二场辩论的主题虽然是国内议题,但对华政策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之间有关外交政策辩论最激烈的两个交锋点之一,(注:另一交锋点是美国驻利比亚使馆遇袭事件。) 两人均多次提及中国。10月22日举行的第三场电视辩论以美国外交政策为主题,“中国的崛起和明日的世界”是这场以外交政策为主题的六大辩题之一,中国议题也首次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成为独立辩题。中国还频频出现在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演讲和广告中。特别是在竞选冲刺阶段对俄亥俄等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严重的州的争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团队在选战中都发布了大量涉及中国的相互攻击的广告。

  最后,中国和对华政策还成为两党竞选纲领的主要内容。两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或竞选纲领是两党唯一的政策性文件,它们阐述了两党总统候选人对于美国面临的内外问题的主张。在2012年共和党竞选纲领中,中国和对华政策占了较大的篇幅。不仅第一章“恢复美国梦:重建经济和创造就业”和最后一章论述共和党对外政策时提到中国,而且专门有一节阐述对华政策。此外,罗姆尼还在竞选期间发表的外交政策白皮书等政策文件,以及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中,全面阐述了其对华政策主张。

  (二)从内容上来看,本次大选的中国议题聚焦于经贸问题且与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相联系。

  在共和党总统预选辩论中,尽管经济、就业、税收、移民、联邦赤字和债务、能源等国内经济问题,以及奥巴马医改法、医疗保健和教育、堕胎、胚胎干细胞研究等社会问题是主要的议题,但中国仍不时出现在与经济、就业和贸易等相关的议题中。在两党总统候选人拉票的大选阶段,中国议题的出现也与人民币汇率、贸易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中国对美债权等中美经贸问题联系在一起,出现在与美国选民最为关注的就业和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上,而对华战略、外交和安全、西藏、新疆和人权问题等,仅出现在两党的竞选纲领和相关政策文件中。

  具体分析,2012年大选的中国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人民币汇率、贸易、知识产权、中国对美债权等问题上敲打中国。

  近十年来,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是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个焦点,也是本次大选两党总统候选人对中国竞相抨击的重点。例如,在共和党总统预选中,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主张,如果中国不停止操纵人民币的话,美国应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他的这一主张遭到另一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加里·约翰逊(Gary Johnson)的反对,认为降低商品和服务的费用对双方都有利。罗姆尼也在多场辩论中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声称在担任总统的第一天就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这一主张遭到另一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洪博培(Jon Huntsman)的反对,他认为这将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在第二场辩论中,“如何应对中国通过人为调低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这一关系到美国贸易、赤字和就业的问题”,成为两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焦点。(注:Keith Bradsher, “On China Currency, Hot Topic in Debate, Truth is Nuanced,”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7,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12/10/18/world/asia/chinas-renminbi-has-strenthened-during-obamas-term.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 罗姆尼在辩论中老调重弹,批评奥巴马“没有劝说中国停止干预外汇市场”,奥巴马则声称,“自我担任总统以来,中国货币汇率实际升值了11%,这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施加了很大压力。”(注:Karen Tumulty and Philip Rucker, “With Stakes High, Obama Hits Back at Romney in a Fiery Second Debate,” 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17,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12-10-16/politics/35501171-1-moderator-candy-crewley-debate-two-obama-and-romney,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贸易关系是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建交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在总体上使双方受益的同时,也使双边贸易关系日趋复杂。”(注:Wayne M. Morrison, “China-US Trade Issues,” 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May 21, 2012, available at: http:fpc.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27016.pdf,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奥巴马就任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出口贸易直线下滑。奥巴马政府把扩大出口作为经济政策的优先课题。2010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五年内出口翻番的目标,以创造就业,带动美国经济尽快复苏。美国对华出口增加,但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减少对华贸易赤字。根据美方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赤字2008年为2660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2270亿美元,2010年又上升到2730亿美元,2011年则为2960亿美元,(注: Wayne M. Morrison, “China-US Trade Issues,” 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May 21, 2012.)对华贸易赤字远大于美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赤字。巨额的对华贸易赤字激起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针对中国的“双反”案件显著增加,一些国会议员还提出对华强硬的贸易法案,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也有不少美国政商界人士担忧这样会引发中国的报复措施,主张通过双边高层对话,如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美中商贸联委会谈判来解决。

  在2012年大选中,两党总统候选人都认为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是由于中国“不公平”贸易的做法所致,并将之与美国就业岗位流失联系起来。在竞选中,罗姆尼多次在辩论中指责中国在其对外贸易中“欺骗”,不遵守世贸组织的贸易规则,侵犯美国的知识产权,操纵人民币汇率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从而造成美国就业流失,批评奥巴马对华政策过于软弱。2012年共和党竞选纲领也指责中国“使用各种不公平方式限制美国进入其国内市场,同时偷窃美国的设计、专利、商标、技术;操纵其货币使美国出口商品处于劣势;补贴中国公司以获取商业优势;制定旨在排除国外竞争者的规则和标准”, 批评奥巴马政府应对这些“违反世界贸易标准”的方法就是“缴械投降”,声称“如果中国不修改其货币政策,共和党总统将征收反倾销税”。共和党竞选纲领还鼓励美国企业向法院和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对窃取美国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公司实施惩罚性措施,直至中国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如果中国不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定,“美国将终止中国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注:“2012 Republican Platform: We Believe in America,” available at: http:// www.gop.con/2012-republican-platform.home/,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为反击罗姆尼对自己的指责,奥巴马在竞选辩论中反复强调,中国必须服从经济游戏的国际规则。为实现这一目标,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做法采取了比前任更多的贸易行动。

  美国居高不下的联邦财政赤字和不断攀升的巨额债务,使美国人担忧出现美国依赖债权国中国的局面,这使中国对美债权问题成为本次大选中国议题的内容之一。中国在2008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据美国财政部2012年10月16日公布的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财政部库券为1.1536万亿美元,与过去相比有所减少,但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注:Zachary A. Goldfarb, “China Less of a U.S. Creditor as It Becomes More of an Election Issue,”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7, 2012. ) 美国日益依赖中国购买其国债的局面既引起了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警觉,也引发了美国公众的忧虑,他们担心中国抛售美元资产影响美国经济的稳定。此外,美国认为,中国多年来增持美国政府债券降低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比值,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商品对美国的出口。(注:也有美国专家认为,中国持有美国债权对美国的影响有限。他们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依赖于美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将会损害两国经济,此举还会造成美元对其他国际货币大幅贬值,从而降低中国持有的剩余美元资产的价值。此外,中国虽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中国所持有的美国财政部库券仅占美国公共债务的8%。只要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除了继续购买美元资产外,中国别无选择。) 奥巴马在入主白宫后不久就声称,“我们不能继续向中国借钱。” 2011年6月14日,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众议员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众议院提出《外国持有美国债权透明和威胁评估法》,(注:Foreign-Held Debt Transparency and Threat Assessment Act, H.R. 2166.) 要求外国特别是中国增加持有美国国债的透明度,以便美国进一步评估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给美国带来的潜在的风险。国会2011年5月通过的2012财年国防授权法也要求国防部对中国持有的美国联邦债权进行国家安全风险评估。

  对中国持有巨额美元资产的担忧,使得该问题持续成为2012年总统竞选的一个主题。(注:Zachary A. Goldfarb, “China Less of a U.S. Creditor as It Becomes More of an Election Issue,”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7,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iticles.washngtonpost.com/2012-10-16/business/35501537_1_china-and-japan-government-debt-eswar-prasad,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罗姆尼把中国对美债权作为其竞选的一个重要经济议题,在演说和电视广告中多次提及这一问题。罗姆尼在第一次总统辩论中说:“我不会用从中国借来的钱花在一些开支事项上。”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明尼苏达州众议员米歇尔·巴克曼(Michele Bachmann)在党内预选辩论中称,削减防务开支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美国对华的债务,帮助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当我们削减十亿美元的防务开支时,我们实际上以一种利息的方式把钱送给了中国”。 (注:Greta van Susteren, “Bachmann: The Greater Our Debt, the Less Money for Our Military and More Power for China,” Transcript from “On the Record w/Greta van Susteren,” November 22,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foxnews.com/on-air/on-the-record/2011/11/23/ bachmann-greater-our-debt-less-money-our-military-and-morepower- china#ixzz1kNyKZiyN.登录时间:2012年11月8日。)

  随着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近十年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据美方统计,仅2010年,中国对美投资就高达50多亿美元,并且近几年的投资额连年翻番。(注:James Flanigan, “A Wave of Chinese Money Gives a Lift to Companies Struggling in Tough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6,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11/07/07/business/ smallbusiness/07sbiz.html,登录时间:2012年11月8日。)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受到不少州长和市长的热捧,他们竞相欢迎中国到自己所在地域投资。根据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的报告,中国对美投资已提供了1万个就业岗位。(注:Daniel Rosen and Thilo Hanemann, An American Open Door? Maximizing the Benefits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ashington: Asia Society and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11), available at: http://asiasociety.org/policy/center-us-china-relations/american-ipen-door,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一些美国专家也认为,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特别是绿色能源项目,有助于美国创造就业,改善双边经济关系。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因美方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打压而受阻,因而长期处于低水平。到2010年底,中国对美投资排在外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第30位。(注:Wayne M. Morrison, “China-US Trade Issue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May 21, 2012.) 美国认为,中国的一些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美国的技术,中国企业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也缺少透明度。2007年美国《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注:Th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FINSA)—P.L. 110-149.) 规定,美国的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可就投资交易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调查。众议院相关法案 (注:H. Rept. 110-24, H.R. 556.)声称:“一些政府所有企业的并购案确实引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政府所有企业的并购决策是出于内在的政府原因而非商业考虑的情况下。”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原因,对中国公司在美国的并购案进行的立案调查就有近十起。多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均因美方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挠而失败。在2012年大选中,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的问题也在竞选中多次被用来作为攻击对手的杀手锏,例如,奥巴马竞选团队利用华为投资一事大做广告,攻击竞选对手罗姆尼曾仍总裁的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合作购买美国国防承包商3Com公司,遭罗姆尼团队的反击。(注:“Romney Campaign Disputes Obama Ad Claiming Role in Bain Deal with Chinese Firm,” Fox News, October 9,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foxnews.com/politics/2012/10/08/romney-campaign-disputes-obama-claiming-role-in-bain-deal-with-chines-firm,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2.如何防止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和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是2012年大选中国议题的另一重要方面。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来自国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从1970年代末就开始不断减少,由1979年的1960万个的峰值下降到2010年6月的1170万个岗位。(注:Michael A. Fletcher, “Falling Jobless Rate Is Good News for Obama,”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7,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i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12-01-06/business/35440906-jobless-rate-economic-recovery-president-obama,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仅奥巴马执政的头两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就由1730万下降到1170万,减少了近1/3。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9年1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50万人,到2012年8月不到1200万人。(注:Jeremy W. Peters, “In Dueling Ads, Candidates Seek to Polarize Issues of China and Manufacturing,”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5, 2012, available at: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s/timetopics/p/eremy-w-peters/index.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和就业成为选民最关注议题的情况下,工作岗位流失成为自2008年大选以来经济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曾承诺将努力减缓美国就业机会向其他国家流失的速度,提出“终止减免将就业机会转移到海外的企业的税收”。(注:Tom Hamburger, Carol D. Leonnig and Zachary A. Goldfarb, “Obama's Record on Outsourcing Draws Criticism from the Left,”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6,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12/07-09/business/35486149_1_american-jobs-higt,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入主白宫后,奥巴马把振兴美国制造业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长期战略,作为这项战略的措施之一,他对把就业机会转移到海外的跨国公司增税,以防止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但相关立法未能在国会通过。为此,奥巴马一直受到民主党自由派的批评。同时,在美国有关制造业岗位流失原因的争论中,中国一直被政客当作“替罪羊”。

  在2012年大选中,就业岗位流失和外包成为总统竞选一个重要的经济议题。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指责谁更应对美国就业岗位流失到中国负责。奥巴马在电视辩论、竞选演说和广告中多次指责罗姆尼的贝恩资本公司把工作岗位外包给中国,如在第二轮电视辩论中,奥巴马指责罗姆尼投资的公司把工作岗位外包给中国,还指责罗姆尼目前投资一家公司为中国生产侦察设备以对付美国,称罗姆尼是“最没有资格谈论对华强硬的人”。(注:Tom Hamburger, Carol D. Leonnig and Zachary A. Goldfarb, “Obama's Record on Outsourcing Draws Criticism from the Left,”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6, 2012.) 2012年6月22日,奥巴马在佛罗里达州一家社区学院(注:Hill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发表竞选演说时,引用《华盛顿邮报》关于罗姆尼与他人共同创立的贝恩资本的一则报道,指责罗姆尼是“工作岗位外包的开拓者”,声称 “我们不需要在椭圆形办公室出现一个外包先驱者,我们需要一位为美国制造业和就业而战的总统”。(注:《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罗姆尼与他人共同发起创立的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曾投资一些公司,这些公司专门从事向一些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低工资国家的企业输送就业岗位。参见:Tom Hamburger, “Romney's Bain Capital Invested in Companies that Moved Jobs Oversea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tom-hamburger/2012/03/05gIQABKfES-page.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奥巴马竞选团队还在互联网上发布视频广告,称罗姆尼是“把美国工作岗位输往海外的专业人士”。这就使就业岗位流失和外包成为竞选的焦点议题之一。(注:Paul West and Kathleen Hennessey, “Obama Rails Against Romney on Business, Immigrati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June 22,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itcles. Latimes.con/2012/jur/22/nation/la-na-abma-latinos-20120623,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罗姆尼则反唇相讥,称奥巴马为“把数以千亿美元的经济刺激基金拱手送给以外国为基地、在美国之外生产的企业的总外包者”,罗姆尼还“反复保证他将通过对华强硬来保护美国就业岗位”。 (注:Tom Hamburger, “Romney's Bain Capital Invested in Companies that Moved Jobs Overseas,”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2011, available at: http://ariticles.washingtonpost.comn/2012_06-21/politics/35460959_1_american-jobs-private-equity-firm-emplyment,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在竞选的冲刺阶段,“谁是就业岗位外包者的相互指责声在民调显示选情胶着的近十个战场州的选战中不绝于耳”。 (注:Michael D. Shear and Richard A. Oppel, Jr., “Obama and Romney Trade Shots, a Few Possibly Accurate, on Outsourcing,”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0,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12/07/11/us/politics/obama-and-romney-trade-shots-a-few-possibly-accurate-on-outsoucing. html,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与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议题紧密相联系的是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不少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把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作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强调重建美国总体实力是发展对华长期关系的关键。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从战略上塑造中国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美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成为总统竞选人辩论的辩题之一。例如,罗姆尼多次声称要重振美国经济,与中国竞争。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金里奇称,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与美国国内工业的竞争,是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之一,国会参众两院应就此问题举行听证会。(注:Karen Tumulty and Perry Bacon Jr., “GOP Candidates Hammer Obama on His Iran Policy during South Carolina Debate,”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2, 2011, 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11-11-12/politics/35284396_1_iran-policy-nucles,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3日。 )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与以前几次大选相比,2012年大选的中国议题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次大选中,两党总统候选人对中国和对华政策关注、重视的程度大大高于以往,中国已成为美国大选的一个议题。

  其次,与冷战后前几次大选中的中国议题侧重于外交和安全问题不同,本次大选的中国议题聚焦于经贸问题并与美国经济相联系。换言之,本次大选的中国议题既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关键议题,也是与美国经济紧密联系的一个议题。美国大选中国议题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空背景转换下美国对华战略和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势下,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战略,民众在反共宣传下,担心美国的生存会受到来自苏联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因此,美国大选的中国议题集中在台湾等安全议题上;冷战的终结被美国认为是民主制度的胜利,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下,美国对华战略中的人权因素增大,因而在冷战后初期的中国话题多与人权问题相联系;近十多年来,特别是美国2008年遭遇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民众对自身经济状况下降的担忧增大,中美经贸问题由此成为大选的一个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2012年大选中,尽管两党总统候选人竞相敲打中国和相互指责对方的对华政策软弱,但这些指责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保护美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利益而展开的。候选人之间的相互指责和批评,通常是关于利益实现途径的分歧,双方都强调自己将比对手做得更好,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并无根本的分歧。

二 中国成为2012年美国大选议题的原因

  中国和对华政策成为2012年总统大选的议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国崛起及其对美国全球地位的挑战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成为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的一个议题,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及其对全球事务的影响扩大,对华战略已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不得不考虑的重大对外政策问题。

  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安全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不断增大。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在九一一事件后,由于经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及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的重创,实力地位相对下降。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美国的12%,201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0%左右。

  中国崛起和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在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同时,也给中美关系带来结构性的新变化: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这些变化加大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关注和政策调整。正如美国学者所言,在面对中国快速崛起及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两大党都把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作为外交政策优先课题的中心,明确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实力、战略意图和军事能力将日益影响到美国的政策选择”。(注:Kenneth Lieberthal and Jonathan Pollack, “Establishing Credibility and Trust: The Next President Must Manage America's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March 16, 2012, available at: www.brookings.edu/./TRS/TRSWCMV65/WCMData/webpic/web/ias/16-china-lieberthal-pollac,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中国的快速崛起使美国对华竞争和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促使其重新调整全球的战略布局,应对中国崛起及其影响是奥巴马政府出台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崛起还加大了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猜疑及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向的担忧。导致这种猜疑和担忧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政学界关于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引起现存国际秩序的变动,且可能引发新兴国和守成国之间冲突的看法固然是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西方体系之外的大国崛起。(注:傅梦孜:《中美发展的逻辑思考》,载《美国研究》,2011年第3期。) 中国的崛起因而具有更深层次上的制度和发展模式竞争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崛起却动摇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使两国原本就互不信任,而中美实力消长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和战略竞争,引发了美国政策制定者和战略界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塑造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部分,这必然使中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成为本次总统选举的一个话题。2012年总统竞选期间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实际上是探讨哪种战略能够更好地保护美国的利益,应对中国的崛起。中国议题在美国大选中的重要性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形:近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使中美实力差距缩小,中美双边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经济已成为中美战略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二)选举政治的驱动和竞选策略的需要

  从选举政治的视角看,两党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竞相敲打中国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动因:

  1. 树立领导形象和削弱对手的竞选势头。

  在现代竞选中,制定竞选战略是竞选的必要步骤。正确的竞选战略是争取选民支持的关键一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美国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政外交挑战,公众普遍期望总统强有力、果断(assertive)和发挥主导作用(dominant),在危机或社会动荡时期,人们更加期望总统具备这样的领袖品质。因此,制定竞选战略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树立候选人的领导形象。除了展示本党传统形象、表明关键议题主张外,总统候选人还必须展示自己有能力、有资格担任总统,并质疑竞争对手在这方面的能力。

  对外政策是总统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美国政治体系来说,对外政策属于总统的行政权范畴。虽然美国宪法规定外交权由总统和国会分享,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总统在外交事务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是外交政策的决策者。而且总的来讲,国会历来支持总统在外交方面的决策权,最高法院也承认总统的这种特殊地位和权力。因此,总统候选人必须在竞选中提出其关于对外政策重要问题的政策主张。公众对总统候选人的政策立场、价值观、在对外政策议题上能否胜任(competence)的认知,是选民判断总统竞选人外交政策价值观、能力、领导艺术,特别是危机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民看重候选人的领导能力和果断等性格特点,“被认为是他们对候选人如何与敌对国家领导人打交道做出判断的关键”。(注:Jody Baumgartner, Modern Presidential Electioneering: An Organizational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0), p.28.) 一般来说,在竞选中,在任总统总是强调其对外政策的成就,展示自己是个称职的总统,有资格再干一任;而其挑战者则指责对手的政策是完全失败的政策,他们会做得更好。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大选年敲打中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传统,除了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及近十年来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外交、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产生影响之外,候选人出于竞选策略的需要,通过宣示强硬的对华政策来展示其外交方面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2012年大选中,中国成为竞选的主要议题,除了因为中国议题能够展示候选人的能力,还因为中国议题能够满足削弱竞选对手优势的需要。传统上,共和党在外交和安全政策议题上占优势,选民普遍认为,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问题上,共和党做得更好。但本次大选不同,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没有任何外交政策经验。奥巴马政府尽管在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等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乏善可陈,但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击毙本·拉登、与俄罗斯谈判签署核武器协定等外交政策成就,则是其四年任期可炫耀的主要政绩。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民调,77%的民众赞成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和击毙本·拉登,这是十多年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首次在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民调中领先。(注:Chris Cillizza, “Mitt Romney and the Foreign Policy Vision Thing,”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8,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ost com/blogs/the-fix/wp/2012/10/08/mitt-romney-and-the-foreign-policy-vision-thing/,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因此,奥巴马在竞选中突出外交业绩,希望就此把议题从经济转移到外交,从而赢得连任。(注: 大选日投票后的民调显示,击毙本·拉登是奥巴马赢得连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奥巴马及其竞选团队还抓住罗姆尼出访欧洲、他对于以色列的言行,以及罗姆尼将俄罗斯称为头号对手的讲话,大做文章,批评罗姆尼在外交上是新手,以削弱对手的形象。

  罗姆尼的竞选战略是把这次大选变成对奥巴马执政以来糟糕的经济记录的一次全民公决,因此,在大选中他自始至终强调经济议题,没有把对外政策议题作为竞选的重点。在第一轮电视辩论拉近与奥巴马的选民支持率后,为改变其在选民中不熟悉对外政策的形象,塑造自己的总统形象并以此来争取摇摆选民,罗姆尼也开始把外交政策作为一个主要议题,抓住人民币汇率、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等问题大做文章,批评奥巴马对华政策过于软弱,以削弱奥巴马在外交领域的竞选优势。(注:罗姆尼的这一竞选策略缩小了他与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的差距。根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频道于2012年10月举行的民调,在已登记的选民中,49%赞成奥巴马对外交政策的处理,48%不同意,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支持人数下降。对于谁将制定“最聪明的对外政策”这一选题,已登记选民中49%选择奥巴马,44%选择罗姆尼,罗姆尼比以前上升了5个百分点。Jerry Markon and Anne Gearan, “In Speech, Romney Criticizes Obama on Foreign Policy,”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8,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2012/10-08/politics/35502044-1-mitt-romney-obama-campaign-foreign-policy,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2.争取选民,尤其是战场州选民的选票。

  在2012年大选中,由于自2008年以来两党的基本选民团体和两党选民结构的地理分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造成罗姆尼和奥巴马的全国选民支持率不分上下,摇摆州因此成为两党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点和胜选的关键。特别是在选举后期,选情胶着,更促使两党总统候选人把竞选的重点放在本次大选的八个摇摆州,尤其是中西部“铁锈地带”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最为严重的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在过去的选举中,没有一个失去俄亥俄州的总统候选人能赢得选举。两党总统候选人因而都把俄亥俄州作为竞选的重点。据统计,2012年1月至9月,奥巴马共访问俄亥俄州13次。如果自入主白宫以来算起,奥巴马对该州的访问高达29次,加上副总统拜登访问的次数,几乎达到每三周访问一次的频率。罗姆尼同期访问俄亥俄州17次,仅2012年5月后就访问了10次。在电视广告方面,仅2012年5月到9月,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的支出就高达4100万美元,罗姆尼也花出近2100万美元。(注:Felicia Sonme, “Poll Show Ohio Remain Elusive for Romney as GOP Ticket Wrap Up Bus Tour,”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7, 2012, available at: http://aritcles.washingtonpost.com/2012-09-26/politics/35494197_1_romney-campaign-mitt-romney-ohio-voters.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在美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战场州的失业情况尤其严重。根据美国劳工部2010年1月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中,密歇根州已失去84万个工作岗位,2009年的失业率为14.7%,是全美各州最高的。大选投票前夕那里的失业率仍为9.5%,高于全国的平均失业率。受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密歇根州2009年只有410万就业人口,是自1987年8月以来就业人数最少的情况。底特律失业率为16.7%,是全美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最高的。俄亥俄州2009年失业率为10.6%。(注:Dana Hedgpeth and Jennifer Agiesta, “Poll of Detroit Residents Finds Grim Conditions but Optimistic Outl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0,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1/02/AR2010010201935ha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因此,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问题成为两党总统候选人在战场州竞选的主要议题。

  在竞选中,罗姆尼及其竞选团队紧紧抓住糟糕的经济数据大做文章,攻击奥巴马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力图把此次选举变为对奥巴马执政四年处理经济问题不力的一次全民公决,同时宣扬他在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的政绩和他经商的经历,以证明他在管理经济方面会比奥巴马做得更好。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6月举办的民调显示,在解决美国经济问题上,罗姆尼高出奥巴马八个百分点(49%比41%)。奥巴马在竞选中则有效地把选举转变为选民对于他和罗姆尼两人谁更了解选民需求做出抉择;把经济低迷不振归咎于小布什留下的烂摊子,宣称要使美国经济复苏,四年时间是不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抓住失业率下降等经济利好消息,宣称他的经济政策开始奏效;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的竞选中,大力宣扬自己救助汽车行业从而挽救了美国汽车制造业,增加了就业的业绩。两党总统候选人都在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问题上互相指责,从而使中国议题成为本次美大选的一个议题。

  (三)美国民众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民调所示的公众对重要外交政策议题的看法,也可能使某个外交政策问题成为大选的主要议题。

  皮尤研究中心近年来相关民调显示,尽管美国民众总体上对中美关系持肯定的看法,但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美国民众对美国实力地位下降的担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是对美国的一个威胁。根据该机构2010年4月举行的一次民调,高达41%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将是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这个数字超过认为美国是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人数。美国民众不仅对美国未来作用下降表示担忧,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确信中国将主导世界。2011年1月举行的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视中国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全球大国,43%的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严峻的问题,22%的人认为中国是对手。皮尤2012年4月30日至5月13日就中美关系举行的民调显示,美国民众高度关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是对美国的一个主要威胁,但多数美国人视中国为经济上的威胁,而非军事威胁,59%的美国人担忧中国的经济实力,担忧中国军事实力的只有28%。66%的民众认为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只有16%的人认为中国是伙伴,另有15%的人认为中国是敌人。其中,共和党和民主党人之中把中国视为美国最大威胁的人数比例分别是31%和21%。(注:The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People and Press, “Public Deeply Concern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Power U.S. Public, Experts Differ on China Policies,” September 18, 2012.) 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引起美国民众持续、高度的关注,也是中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成为美国2012年大选重要议题并促使两党总统候选人敲打中国的原因之一。正如在2000年大选中担任麦凯恩竞选顾问的丹·施努尔(Dan Schnur)所说:“候选人敲打中国是他们回应选民对经济担忧的一种方式。……即使多数选民对什么是有利的对华政策和不利的对华政策并不清楚,但他们有一种直觉,即中国正以牺牲美国经济利益来获得好处,因此他们希望看到候选人对华示强。”

  (四)罗姆尼信奉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政策主张

  在2012年大选中,罗姆尼更多地在人民币汇率、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敲打中国,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挑战者往往指责在任者的对外政策过于软弱、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罗姆尼喜欢敲打中国与他信奉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政策主张有关。

  罗姆尼本人是温和保守派,但其对外政策反映了传统的共和党保守派的主张。罗姆尼的外交政策顾问班子中50多名成员来自政府部门或华盛顿的思想库,多为共和党主流现实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者,罗姆尼对外政策主张主要反映了这一派人的观点。(注:David Sanger, “Romney Strives to Stand Apart in Global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nytimes.com/2012/10/08/us/politics/romney/remains-vague-on-foreign-policy-details.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罗姆尼的对华政策主张充分体现在其竞选演说、文章、竞选纲领中。罗姆尼是共和党总统竞选人中最早提出对外政策主张的人。早在2010年出版的《无以致歉:以美国的伟大为例》一书中,罗姆尼就对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提出批评。(注:Mitt Romney, No Apology: The Case for American Greatn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0).) 在竞选党内提名的过程中,罗姆尼于2011年10月7日发表题为《一个美国世纪:确保美国长久利益和理想的战略》的外交政策白皮书。这一白皮书长达44页,全面阐述了罗姆尼对于美国面临的外交问题的政策主张。(注:A Romney for President White Paper, “An American Century: A Strategy for Secure American's Enduring Interests and Ideals,” October 7,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MittRomney.com.) 2011年10月14日,罗姆尼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中国必须尊重自由贸易体系》的文章,批评中国通过窃取知识产权和补贴国内产品的方式系统地剥削其他经济体。(注:Mitt Romney, “China Must Respect Free-trade System,”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4,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sot.com/opinions/Romney-china-must-respect-the-free-trade-system/2011/10/13/IQAiffVil-story.html,登录时间:2012年10月18日。) 2012年2月16日,罗姆尼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我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一文,全面提出了他在经济、军事和人权领域的对华政策主张。罗姆尼在文章中称,有必要“在贸易、知识产权、人民币价值等领域直接反对中国的做法”,并声称,在他当总统的第一天就将宣布中国为货币操纵国,除非中国“改变其方式”。 他还呼吁强化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鼓励美国支持中国异见人士。(注:Mitt Romney, “How I'll Respond to China's Rising Pow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16, 2012, available at: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880404577225340763595570.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0月8日。) 2012年月,共和党提名大会通过的题为《我们相信美国》的竞选纲领,以较大的篇幅多次阐述了罗姆尼的对华政策。罗姆尼还在竞选演说和辩论中阐述他的对华政策主张。2012年10月8日,在竞选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罗姆尼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发表对外政策讲话,再次阐述了其对外政策主张,对奥巴马对华政策提出批评。

  概括起来,罗姆尼对华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鼓吹重振美国的主导地位,主张奉行“以实力谋和平”的强硬外交。罗姆尼秉承保守主义理念,在多次演说和辩论中批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过于软弱,强调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美国只有加强实力,才能赢得和平。在增强美国军事实力方面,罗姆尼列出的具体措施是:增加美国的军舰,强化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活动并加强美国全国导弹防御系统,维持防务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重等。(注:Catalina Camia,“GOP Candidates Aim at Gingrich in Final Debate,” USA Today, December 15, 2011, available at: http://centent.usatoday.com/topics/reporter/Catalina+Camia,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2)把“塑造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作为对华政策的目标。罗姆尼声称,“中国已明确表示它想做一个军事和经济超级大国”,他以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升说明他主张对华强硬政策的正当性。罗姆尼还多次宣称,要“实施一种战略,此战略要使中国谋求地区霸权之路,比她成为国际体系的一个负责任伙伴付出的代价更大”。(3)在军事上,罗姆尼把中国视为“下一个威胁”,主张加强美国在亚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双边联盟和伙伴关系,通过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作用,来迫使中国改变行为方式并抵消中国的影响。(4)在经济上,罗姆尼主张美国必须在主要的经济争端上与中国直接对抗,承诺执政后的第一天就将中国宣布为货币操纵国。(5)在人权问题上,他呼吁大力支持中国国内的异见团体,指责奥巴马政府没有这样做是“出于害怕得罪中国政府的考虑”。罗姆尼的上述政策主张概括起来就是:重振美国的主导地位;加强美国在亚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美国与该地区的伙伴关系,在经济争端上对中国毫不退让,支持中国国内的异见人士,来平衡中国日趋增长的实力。

  由此可见,罗姆尼在竞选中敲打中国还是其对外政策主张的具体体现。

三 中国议题对2012年大选和大选年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竞相敲打中国主要是出于竞选利益的考虑,对选民选举行为是否具有实质性影响,由于投票后的民调没有提供相关数据,目前还难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直接实证联系。一般来说,外交政策对大选的结果没有影响。奥巴马赢得连任,一方面是由于他得到了他在2008年形成的新的选民联盟,即黑人、拉美裔美国人、妇女、年轻人等选民团体的支持,得益于美国经济在大选投票日前几周出现好转迹象,另一方面是他在经济议题上的竞选战略起了重要的作用。奥巴马把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归咎于小布什,强调自己在救助美国汽车业方面的举措拯救了该产业并增加了就业,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罗姆尼把大选变为对他四年执政期间糟糕经济业绩的一次公决的竞选战略。投票后的民调显示,53%的选民认为,前任总统小布什应该对美国经济的疲弱不振负责,认为奥巴马应该对此负责的只有38%。60%的选民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议题,在这部分选民中,罗姆尼只赢得了51%的微弱多数,奥巴马则赢得了这些人中47%的人的票。40%的选民认为就业是最重要的议题,奥巴马赢得了这部分选民中的多数。(注:Jackie Kucinich and Paul Singer, “Why Romney's White House Bid Fell Short,” USA Today, November 7,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politics//2012/11/07/economics-and-image-sealed-romney-fate/1688539/,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奥巴马还赢得了把“在乎像我一样的人”作为他们投票原因的选民中的82%的人的选票。(注:Michael Kranish, Matt Viser and Brian MacQuarrie, “Obama Tops Romney for Second Term,” The Boston Global, November 7, 2012, available at: http://boston.com/politicintelligence/2012/11/06/voters-head-polls-campaign-draws-close/as CWdqwS2itUOelcxm26QQK/,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此外,奥巴马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美国汽车业的救助,是他获得俄亥俄和密歇根等中西部战场州蓝领工人选票从而赢得连任的重要原因。这使得奥巴马成为自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第一位连续两次选举都获得50%以上选票的民主党总统,也是自1940年以来第一次在失业率超过7.5%的情况下赢得连任的总统。

  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的竞选言论虽然不能等同于当选就任后的政策选择,但这些言论可能挑动民众的情绪,确定未来的政策走向,从而有可能极大地扩大双边关系中固有的挑战,对中美两国这样重要而复杂的双边关系来说尤为如此。此外,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历史充分证明,竞选言论,特别是候选人承诺得非常具体的强硬政策,将可能造成新政府初期中美关系的异常紧张。1992年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在竞选中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他就任初期对华实行“压力政策”,致使中美关系出现全面倒退。直至中国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对美基本方针,从战略高度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同时美国内外也出现促使克林顿政府对华战略思想向积极和务实方面转化的一系列因素后,中美关系才回暖。2000年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公开批评克林顿政府后期的对华政策,称中国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就任后,小布什大幅提升美台关系,加上发生撞机事件,导致中美关系几乎降至冰点。后来发生了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布什政府出于借重中国支持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需要,才开始积极改善对华关系。美国大选年是中美外交关系的“紧张震荡期”和经贸摩擦的“高发期”,这似乎已成为冷战后中美关系的铁律。只是近十年来,由于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知日益接近,中美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磋商和对话机制的建立,中国政府和民众对美国选举政治认识的加深,以及中国政府出于维护双边关系大局对美国大选言论的淡化处理等因素的作用,才使美国大选中敲打中国的言论没有造成中美关系的激烈动荡,避免了中美关系的螺旋式下滑。

  2012年大选对中美关系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外交和战略上,奥巴马在大选年前后的一系列战略调整和政策举措,加剧了中美的战略对抗和双边关系紧张。在战略上,经过数月酝酿,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1月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全球战略东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1月,国防部在为下一个十年防务开支确定重点的《防务战略指南》(The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中称,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美国必须在亚太实行再平衡”。(注: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available at: 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在防务安全上,针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奥巴马政府加紧落实“空海一体战”计划,2011年11月,国防部设立办公室协调开发“空海一体战”,2012年1月国防部《防务战略指南》明确确认该计划具有重要优先地位。(注:“Military Creates Air-Sea Battle Office,” Stars and Stripes, November 9,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stripes.com/news/military-creates-airsea- battle-office-1.160382,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奥巴马政府还把强化美日、美韩同盟,扩大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等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频繁举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在南海问题和钓鱼岛主权纠纷上,美国虽一再声称不持立场,但明显偏袒与中国对抗的菲律宾、越南和日本。(注:Mark Landler, “Offering to Aid Talks, U.S. Challenges China on Disputed Island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3, 2010, available at: http:// www.nytimes.com/2010/07/24/world/asia/24diplo.html; Paul Eckert and Manuel Mogato, “Clinton Warns against Intimid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Reuters, November 16,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reuters.com/ article/2011/11/16/us-philippines-clinton-idUSTRE7AF0JZ20111116; Nina Hachigian, “President Obama's Asia Overdriv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November 9,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 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11/11/obama_asia_overdrive.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 在台湾问题上,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总额高达58亿美元的一揽子对台军售案。奥巴马政府在大选年做出上述战略调整和一系列政策行动,既可以看作是他就任以来对华政策的延续,也可以说是他出于选举政治方面的考虑,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些行动都造成了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双边关系紧张的局面。

  其次,在经贸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出于竞选连任的目的,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奥巴马政府认为,解决对华经贸问题应“谈判解决和强有力的执法双管齐下”。 (注:Ambassador Demetrios J. Marantis, 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 “Hearing on the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 October 25, 2011, available at: http://waysandmeans. house.gov/UploadedFiles/DemetriosTes imonyTrade1030.pdf,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 从执政以来到2011年10月,奥巴马针对从中国进口的22种产品共发布了15个反补贴命令、22个反倾销命令。(注:Demetrios J. Marantis, “Hearing on the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 available at: http://waysandmeans. house.gov/UploadedFiles/DemetriosTes imonyTrade1030.pdf,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进入大选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在经贸问题上更加频繁地敲打中国,对中国产品发起一波波的“双反”和“337调查”。 2012年3月13日,奥巴马政府与欧盟和日本一道,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2012年8月,奥巴马政府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不公平征税。9月17日,奥巴马在俄亥俄州宣布将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对汽车制造业进行不正当补贴”。 10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硬木和装饰用胶合板发起“双反调查”,这是大选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第四项反倾销调查和第三项反补贴调查。这使奥巴马成为后冷战时代对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斯帕林在为奥巴马对华政策立场解释时说:“在制造业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保卫美国的汽车工业,从奥巴马上任第一天起,就是他的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为强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执行力度,奥巴马在2012年1月24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成立“贸易执法局”(Trade Enforcement Unit)调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的不公平贸易做法”。 (注: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Press Release, January 24,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 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1/24/remarks-presidentstate- union-address,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 2012年2月28日,奥巴马又发布行政命令,宣布成立直属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国务院、财政部和中情局等部门参加的“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 Interagency Trade Enforcement Center)。(注:Eric Martin, “Obama Creates Trade Enforcement Unit Aimed at China's Violation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ebruary 29, 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2-02-29/obamacreates- trade-enforcement-unit-aimed-at-china-s-violations.html,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5日。) 除贸易领域外,奥巴马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阻挠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案例也在增多。2012年10月8日,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称,华为和中兴公司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国开展投资贸易活动。“允许华为和中兴在美国提供网络设备和服务,将会冒消费者信息泄露和美国核心安全利益受损的风险”。 2012年9月28日,奥巴马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签发行政命令,禁止三一集团关联公司罗尔斯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军事基地附近兴建四座风力发电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选年的中美关系之所以容易受到冲击,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两党总统候选人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问题发表的强硬言论,必然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反弹,二是新总统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三是在任总统出于竞选连任的目的而在大选年前后密集采取强硬的行动,对华政策趋于强硬,而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结  语

  奥巴马连任后,其第二任期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趋向成为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点。中国成为美国大选的关键议题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大,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正不断提高,因此,尽管奥巴马第二任期面临众多的对外政策挑战,对华政策仍将是他第二任期外交政策最优先课题之一。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大,美国对华战略由冷战后初期的“接触加遏制”战略逐步向“接触加平衡”战略转变。(注:Aaron L. Friedberg, “Buck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 91,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2).)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在今后四年,奥巴马将继续延续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框架:在外交方面,继续推进中美高层对话,加强与中国在国际经济、气候变化、防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在战略安全方面,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强化美日、美韩同盟;“明确寻求与其他关注中国权力上升的亚洲国家结成以中国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纽带”,以“使中国做出有利于该地区和平和稳定的选择”等。(注: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2,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available at: http:// 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 登录时间:2012年11月10日。) 在经济上,由于奥巴马政府今后四年国内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仍然是推动美国经济尽快回升、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所以美国将会继续在人民币汇率、对华贸易赤字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华施压,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强。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加剧两国的地缘战略争夺。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国内严峻的经济问题,中美的经济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经贸摩擦领域将会不断扩大,摩擦重点将由目前的人民币汇率、贸易赤字、知识产权等问题转向中国在美直接投资。由于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中美之间的战略疑虑难以消除。因此,虽然合作与竞争并存仍是今后四年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但竞争和冲突将会增加。中美双边关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紧张和动荡将会不断产生。

  张业亮: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本文责任编辑: 卢宁)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