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实力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综述
作者:周意岷
来源:
时间:2015-06-16
“巧实力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综述 周意岷 “巧实力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和美国美中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美国福特基金会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等单位的47位专家学者与会。 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中美之间既是利益攸关方,也是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应在掌控分歧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争议问题,相互尊重核心利益,促进共同合作。随后,美中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Julia Chang Bloch)大使和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先生分别致辞。会议围绕巧实力、中美关系与发展中世界、气候变化、公共外交等四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巧实力:美国和中国的视角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谢淑丽(Susan Shrik)教授认为对于亚太而言,美国是一个区外大国,在过去十年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今,美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军事力量也受到限制。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运用巧实力,发挥商业、文化等非政府因素的作用,积极参与亚太事务,与该地区国家开展多边合作,建立互信。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并不是为了遏制中国,而是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支持中国,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国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教授认为,实力的来源和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软实力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柔中带刚”实力思想的回归。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尚不成熟,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来,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应包括五个部分:文化、观念变革、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家形象。中国发展软实力意在充实自己,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非对外扩张。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认为,巧实力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美国长期采取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一种新表述。在实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美国提出“巧实力”的概念,倚重多边外交机制,推行民主和价值观外交,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领导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认为,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缺乏机制实力;二是缺乏意愿实力。中国应在现有硬实力的基础上,加强软实力的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实力的多元化,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合理配置,进而提升实力运用的有效性。 (二)大国关系与发展中的世界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罗建波副教授以非洲为例,阐述了中美关系对发展中世界的影响。他认为2000年以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中非关系是以互信、互利、平等为基础的。中国与西方在非洲事务上应该具有包容和务实的态度,相互借鉴,而非相互指责和攻击,共同帮助非洲国家找到适合其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美国地区事务委员会前主席弗里曼(Constance Freeman)指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在非洲扮演援助者的角色,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包括政治援助、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在内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如今,非洲对美国有着重大影响,如非洲裔美国选民;而美国对非洲也有重大影响,如非洲人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由于美国对非洲的援助主要受到利益的驱动,而非洲援助项目具有低收益的特性,从而使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受到了限制。因此,中美两国应在非洲援助方面相互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探索新的援助模式,以加大援助力度,取得更好的援助效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林立民研究员提出,在对发展中世界的援助中,中美两国既要合作,也要有分工。中国主要聚焦于投资、贸易等中低领域,美国则应聚焦于高端技术和安全领域。但是,中美都不应该将发展中世界视为大国竞争的工具,要避免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互利合作和尊重受援国的基础上共同支持发展中世界的进步。 (三)跨国威胁:能源与气候变化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气候变化和能源项目高级顾问沈岱波(Deborah Seligsohn)分析了当前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据此她提出各国应该将能源安全与气候安全统一起来,以找出更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当前在能源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以美国为例,其国内存在以石油公司为主的利益集团的阻挠、联邦层面的立法缺失、公众存在怀疑论等多重障碍。未来,中美两国应该以全人类利益为重,共同合作,实现能源和气候的双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査道炯教授认为,中美在能源合作方面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1)双方合作的领域较窄,且双方国内对能源合作太敏感;(2)双边能源纽带有待拓展,如核能、页岩气等;(3)涉及第三国时,双方存在争议,如中国购买海外能源资产、与伊朗、苏丹、委内瑞拉等问题国家的合作等。所以,中美两国应加强在第三国的公司层面的合作,推动双边能源工业一体化,建立和提升能源发展项目。 美国进步中心政策分析师哈特(Melanie Hart)就中国软实力在能源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中国的一些表现造成了困扰:一是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提出了本土创新的概念,意在保护本土企业。这导致了美国企业在华遭到了不公正待遇,进而影响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转让与技术合作。二是中国未能承担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匹配的减排责任,与其国家地位不符。以上两点在华盛顿引起了担忧,对未来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万军研究员,提出了关于能源合作的具体建议:(1) 加强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如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2)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发挥中美处在新能源产业链不同位置上的互补性;(3)在开发海外能源时,应考虑资源国的利益和民族诉求,因地制宜;(4)中国应增强能源政策及其相关数据的透明度,展示自身能源需求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四)文化力量与公共外交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加了在文化和公共外交方面的投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总体看依然不够成功,主要原因包括:(1)中国的公民社会处于发展初期,对公共外交参与不足;(2)中国一些公司在国外的不良行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3)参与公共外交的机构繁杂,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4)中国在公共外交中过于强调软实力中的文化因素,但是文化只是软实力的一个来源,而非软实力本身。今后,中国在推行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改变过去只强调软实力的做法,同时应注意不可误用软实力。 美国国会亚洲事务研究服务中心分析师劳伦斯(Susan Lawrence)认为,软实力与文化实力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无论是推动文化传播还是开展公共外交,政府都不应该做出过多的干预行为。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构筑法律框架,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商业活动成为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主要推动力。毕竟,公共外交只是政府传递信息的手段,若由政府来主导,则公共外交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祖贵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关于软实力和公共外交的定义。中国所强调的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与传统软实力的概念有所区别,强调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政策包括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对内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外强调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产品的推广。同样,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也包括这两个方面:对内加强公众对公共外交政策的理解,以共同推动公共外交;对外则开始建立一批智库,通过智库扩展与国外的交流,使外国公众更加了解中国。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政”“德政”“和而不同”等思想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特色,将巧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促进国际合作,妥善解决中美之间的分歧,开创中美双赢的局面。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就多个议题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加强中美合作、共同推广巧实力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