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巡礼
作者:卢宁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著述巡礼 《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张涛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全书除导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之外,共5大部分、24章,54.6万字。 本书作者系四川外语学院美国研究教授。作者查阅了30余种代表美国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报刊,引用3000多篇文献,系统考察了自1849年华人大举移民美国之后、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孔子,在美国文化的语境中,所经历的认同和变异,以及这一符号与美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机制。本书把中国在美形象研究引入了微观层面,将孔子研究从专注儒家思想本身拓展到了孔子在海外的接受、反馈和重塑领域,对于中美关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美国“排华酝酿时期的孔子形象,1849~1882”、“排华高峰期的孔子形象,1882~1920”、“动荡年代的孔子观,1920~1950”、“对华冷战时期的孔子形象,1950~1972”和“当代美国的孔子形象”。作者发现:首先,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身份在美国语境下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次,孔子学说具有鲜明的跨文化实用意义,被视为美国政治与社会重要的理想目标;第三,孔子还是美国用来处理外交事务和对华关系的话语武器之一。 本书得到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和四川外语学院重点研究基金的资助。 (张善鹏 供稿) 《美国研究文选》(1987~2010) 黄平、胡国成、赵梅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上、下卷。全书约92.2万字。 本书精选出《美国研究》自1987年创刊至2010年刊载的部分论文,这些文章分别涉及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方面,共46篇。所选文章大体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研究论文,这类文章大多由老一代学人所作、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美国的制度、社会、中美关系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如李道揆的《试论美国宪法的限权政府原则》、张毅的《美国民主政体的起源》、董乐山的《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施咸荣的《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等;第二类是在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章,如资中筠的《中国的美国研究》、王缉思的《美国霸权的逻辑》,沈宗美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等;第三类是近年来发表的、探讨有关美国及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的文章,如王希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楚树龙与方力维合著的《美国人口状况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等。 本文选是过去30年间中国学者研究美国问题的成果集萃,也是中国美国研究的一个缩影。 (美彦 供稿) 《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 徐海娜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除序言、导言、结语和参考书目外,全书共5章,约21.1万字。 作者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本书由她的博士论文扩展而成,也是她近年来对美国政治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政治的研究成果。本书在对《魔戒》、《撞车》、《通缉令》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念进行探讨,从而揭示了美国主流电影对内在培育和加强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外推广美国国家形象、输出美国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1)保守主义的内涵及文化渊源及美国保守主义与美国电影的内在有机联系;(2)比较保守主义与美国电影、自由主义与美国电影的镜像关系,并描述了美国主流电影中的保守主义的主要叙事模式;(3)以细致的案例分析对带有鲜明的保守主义色彩的种族歧视、父权秩序及帝国情结进行了;(4)对全书做出总结,从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的关系述及软实力与文化领导权,探讨了当代保守主义对美国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可能产生的潜在与持久影响。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文化、社会风气都偏于保守,连自由主义也是保守而非激进的。 (海文 供稿) Jeffrey Brown, “Will We Be Able to Maintain and Replace Ou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 A Post-Peak Oil World?” ASPO-USA, April 4, 2011. 作者是一名独立的石油地质学家。他指出,全世界发达国家都将在维护和更新其老化的基础设施方面付出高昂代价。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其中主要是石油。但是,作者认为,各国不太可能对老化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维护和更新。作者指出,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正在将铺好的县域公路变回石子路,因为它们负担不起公路的维修费用。自然灾害,诸如最近袭击日本的地震和海啸,以及2005年袭击美国海岸的飓风,只能加大维护基础设施的代价。作者认为,美国最终将不得不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分类检伤,但是目前政学界对于这种可能性仍未展开任何讨论,因为大部分政府的规划者还在以小汽车数量未来将不断增加为前提假设来考虑政策。 James Lewis, “Sovereignt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yberspace,”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Spring/Summer 2010. 作者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写道,“人们因网络空间没有预设的边界就认为它是一种全球的公共品,我们最好将这种看法视为是一种愿望,而非对于网络空间的概念界定。”作者指出,互联网最初是美国政府为了加强防务和研究而建立的一项业务,但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政治大变动时期,美国政府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互联网。互联网先驱者反对威权主义文化,以及美国人偏好市场机制和有限政府,都促使人们将互联网定义为一种公共品。但是,这种定义受到了当今环境的挑战,互联网现在再也不是美国独享的屏障,而是各国竞技的赛场。其实,互联网从来就未被设计成一个数百万人赖以开展经济活动的系统。作者认为,政府在防止互联网遭受攻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实施的复杂的情报和军事活动远远胜过私人的努力。互联网现在是一个公共品,但“正如我们不能指望用民航飞机来抵抗米格战机入侵我们的领空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期望靠私人公司来抵御外国政府对我们的网络空间发动的袭击。” Robert Pollin and Jeffrey Thompson, “The Betrayal of Public Workers,” The Nation, February 16, 2011. 两位作者认为,大萧条及其余波会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基本权利造成更为沉重的打击。尽管实际上此次经济衰退是由于华尔街的冒险而非工会薪金总额的增长所引发,但是一大批官员和意见领袖却认为公共部门的工会是消耗美国经济活力的累赘。作者认为,尽管此次经济衰退已使地方政府的金源严重受损,但各州及各都市行政当局不应榨取那些没资格享受社保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大部分雇员的财富,而是要对那些最有支付能力的富裕家庭增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还应该拓宽税收来源,比如对律师的酬劳征税,对网购物品征税等。作者还指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停止为了吸引公司落户自己辖区而向公司提供大量减税优惠。作者预计,如果各州政府宣布破产,那么它们将会终止对于雇员、摊贩、养老金领取者甚至是国债持有者的义务,而发生这种情况才会真的削弱美国经济的基础。 Tori Woods, “Cuyahoga Connections, ” Land & People, Fall/Winter 2010, pp.10~17. 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是所谓“铁锈地带”的城市,这个昔日繁荣的工业中心随着整个国家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迈进而陷入衰落,只留下一套老化、锈蚀的基础设施。在多数情况下,“铁锈地带”的这些工业墓地往往将幸存下来的城市中心区与它的码头区或者通往河流或者港口的通道分隔开来。近年来,一场旨在清理以往工业区,重新打通通往河流的通道的运动正在这些工业墓地兴起。本文论述了这场运动是如何在克利夫兰展开的。一批环保与发展组织正合力在以往的工业区修建公园、小路和林荫道,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拥有通往水边的整洁道路。作者援引一位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士的话说,“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修建公园和小路,而是创建一个新的克利夫兰。” David Leonhardt, “Imagining a Deficit Plan from Republicans,”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8, 2010.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指出,如果不增税,或者减少社保、医保和防务开支,美国政府就无法削减联邦预算赤字。作者指出,后三个恰好是共和党人认为不该削减的项目。作者指出,共和党人提出的“向美国承诺”计划只是一份政治文件,真正的财政保守派认为,只有通过消除浪费、实现服务业私有化和裁减联邦公务员人数及薪金,才有可能使联邦预算接近平衡。2001年到2006年共和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这段时间证明,正是他们将巨大的预算盈余变成了巨大的赤字,这足以令人怀疑他们在解决财政预算问题上的可信度。作者写道,“记住,当政客们告诉你他们反对增税、主张削减医保、社保和军费开支的时候,他们真正的意思是他们赞成制造极限赤字。” William J. Lynn, “Defending A New Domain,”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10, pp.97~108. 本文作者是美国副国防部长。他指出,美国军方分布在数百个军事设施中的700万台计算机设备每天都在成千上万次地探测美军的1.5万个网络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对网络攻击进行报复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五角大楼依靠威慑来阻止袭击者获得任何好处。由于基本上不可能预测威胁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所以美国需要有灵活的战略和反击能力。五角大楼已将虚拟空间与海、陆、空及太空一同列为战地。新的战略旨在训练和装备网络防御力量,实施以积极防御为核心的多层次保护,寻求获得运转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工具,与美国的盟国建立集体防御体系,对迅速建设更大的网络防御能力加大投入。 William C. Martel,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ment’,” Orbis, Vol. 54, No. 3, Summer 2010, pp.356~373. 作者是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研究国际安全的副教授。他指出,美国在冷战时期卓有成效的遏制战略对于过去20年间美国面临的种种挑战而言已经失效了。他认为,当今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制订一个指导政策的大战略,因此美国的政策就显得不连贯,在维护现状与单方面修正现有体系之间摇摆不定。他指出,美国的一些政策,诸如推广民主抑或诉诸武力威胁,已酿成了其他国家对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例外论”的怨恨。作者认为上述这些政策不仅已经失效,而且美国未来可能丧失实行这些政策所需的资源。作者提出了“克制”战略,这个战略旨在抵消那些削弱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力量;这个战略的特征包括美国更多地进行自我克制,更多地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作者指出,这样一种“克制”战略将与其他国家的传统外交政策更为协调一致。 Jeffrey Passel, “Unauthorized Immigrants and Their U.S.-Born Children,” Pew Hispanic Center, August 11, 2010. 皮尤西班牙中心是不归属任何党派的皮尤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它所做出的美国人口普查局一份新分析报告称,在2008年美国出生的430万婴儿中大约有34万是未获认可的移民的后代。510万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中有将近79%的人是在美国出生的未获认可的移民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完全是仰赖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2009年,在美国总计有510万未经认可移民的子女,其中400万是在美国出生的,110万在美国境外出生。 John B. Judis, “Tea Minus Zero,” New Republic, Vol. 241, No. 4883, May 27, 2010, pp.18~21. 保守的茶党运动是近年来美国政治中发展最快的运动。它发源于2009年2月,当时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评论员里克·桑塔利透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平台呼吁建立一个“芝加哥茶党”以应对按揭危机。正如1970年代后期的抗税运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道德多数”及“基督教联盟”运动一样,茶党运动只是一系列保守主义复兴运动中最新的一次。尽管这一运动并非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所策划,但是茶党仍然从福克斯新闻主播格伦·贝克及共和党前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那里获得了不少支持,二者对茶党运动进行了高调的报道。茶党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 Alec Ross, “Internet Freedom: Historic Roots And The Road Forward,” SAI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Summer/Fall 2010. 本文作者是克林顿国务卿的创新事务高级顾问,负责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的潜力以实现美国的外交和发展目标。作者指出,美国有必要通过精心规划互联网自由的各项原则、论述互联网自由的历史、当代语境及概念框架,以及概述国务院的工作如何有助于实现互联网自由的目标,来保护和增进网络技术对于社会、经济产生的正面效应。作者指出,尽管从许多方面来讲,世界各国对互联网自由的限制都在加大,但是国务院已经并且仍将继续通过外交努力、监视与报道、程序处理与政策制定来推进互联网自由。克林顿国务卿在2010年1月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的讲话中说:“新技术本身并不追求自由与进步,但美国追求。我们支持互联网成为一个全人类都能平等地从中获取知识和思想的网络。”作者认为,互联网自由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牵涉到经济、人权、社会机遇等领域的棘手问题,但是他同时认为,互联网自由植根于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朴素道理。作者指出,开放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了进入不受限的思想和商业市场的均等机会,开放社会是繁荣的,它向公民兑现社会、经济成果。美国开展维护互联网自由的工作,就是寻求将开放社会的这些目标纳入到21世纪的治国之道当中。 (资料来源: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卢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