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10 > 第一期
第一期
《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著述巡礼
作者:卢宁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著述巡礼 《新冷战前沿: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研究(1945~1969)》,张杨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全书约36万字。 本书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该书是她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在考察了冷战时期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有三个特征:一是以苏联的空间项目为参照系制定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二是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有两重性,一方面与苏联竞争,谋求太空霸权,另一方面,又与苏联进行军控谈判,追求缓和的外层空间政策;三是同步推进保密性强的军事空间项目和可以公之于众的科学空间项目。全书除前言、结语外,共分四章,分别论述了战后早期美国外层空间探索和努力(1945~1957)、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肯尼迪政府、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 David E. Johnson et al., Preparing and Training for the Full Spectrum of Military Challenges: Insight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China, France,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dia, and Israel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2009). 本书是兰德公司2009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报告的主题是美军如何借鉴中、法、英、印度和以色列的经验,做好应对各级各类军事挑战的准备与培训工作。这份研究报告由国防部长办公室赞助,兰德公司国防研究学会人力与资源政策中心的人员执笔完成。报告分为七章。除导言和结论之外的五章分别考察了中、法、英、印度、以色列的军方如何强化各自军队的战备状态、适应性和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在结论部分,报告比较了美、法、英在执行培训、顾问和援助(Train, Advise and Assist, 简称TAA)任务时的不同模式,指出三国在如何遴选和培训人员,如何部署培训、顾问和援助任务,以及如何解决人员的职位升迁等问题上做法迥异。 Robert Kaplan, “Center Stage for the 21st Century: 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 Foreign Affairs, Vol. 88, No. 2, March/April 2009. 作者系《大西洋月刊》的国内部记者。文章认为,印度洋是理解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中心问题。“印度洋地区集伊斯兰教为主、全球能源政治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这些情势于一体,展现了一个多层次、多极的世界。”印度洋原本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及其他货物的交易走廊,而现在它将变得更为关键。随着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及海军角力的加剧,实力正在下降的美国海军将不得不管控印度洋地区的和平问题。美国需要在印度洋依靠印度海军、在太平洋依靠日本海军来限制中国的扩张,与此同时,美国还必须把中国海军拉入国际的联盟,从而实现全球政治的稳定。美军在冷战时期面对的是来自苏联的单一威胁,而如今在印度洋地区却必须应对各种由于“虚弱的政府和摇摇欲坠的永久性军事防卫设施”引发的危机。这些危机遍布从索马里到巴基斯坦再到缅甸沿线的地区,所以美军需要变得更加灵活,针对不同的危机组成不同的联盟加以应对。 Joel Wuthnow,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China’s Strategic Discourse,” Issues & Studies, Vol. 44, No. 2, June 2008, pp.1~25. 文章指出,中国的战略家们已经认识到以传播价值观、文化、创新和其他因素为内容的“软实力”,对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实现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迈进的长期目标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中国努力减少外界将其视为威胁的看法,树立其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中国正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并向外国大学生提供类似于美国的富布赖特项目的政府奖学金,从而推广汉学。中国正寻求增强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Jacqueline Newmyer, “Oil, Arms, and Influence: The Indirect Strategy behind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 Orbis, Vol. 53, No. 2, Spring 2009, pp.205~219. 作者是一家名为“长期战略集团”的防务咨询机构的主席。文章指出,根据最近的一份兰德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美国将无法抵御中国大陆对台湾发动的军事进攻。作者认为这份报告像其他许多报告一样,说明外界对于中国当下的防务情况所知甚少。作者认为,中国的战略方针既非主要着眼于打仗,而是旨在构建对北京有利的军力部署从而使中国无需打仗。作者指出,与其把中国的战略看作是他们按照一幅规划蓝图行事,将动用军事力量夺取领土或诸如石油之类的重要资源,不如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北京的行动是旨在消除打仗的必要性。作者称,北京也许认为它通过向别国转让武器或者给予发展援助可以建立起一个对中国友好或依赖于中国的国家网络,从而保障它的利益不受攻击。中国的这个假定是,中国未来的敌人发现自己被包围或者受阻于与北京结盟的国家之中,因而将无法发动一场军事行动阻止中国获取石油。这样一来,这些未来的敌人将不能通过诸如破坏中国的石油供应等行动来威胁中国。作者指出,美国的安全问题专家推断美国无法在2020年成功协防台湾,就是中国运用这种更广泛的威慑战略的功效之大的一个明证。 “The Transatlantic Agenda: US-European Relations in a Globalized System,”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30, No. 3, Fall 2008, pp.78~80. 本文介绍了《哈佛国际评论》对德国联邦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进行访谈的内容。文章指出,这次访谈的主题是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跨大西洋关系的问题。施泰因迈尔认为,跨大西洋关系使美欧能实现它们如果单干则无法达致的目标。在未来,美国和欧洲必须运用它们的关系下决心处理诸如恐怖主义、全球化、资源匮乏、政治化的伊斯兰,以及亚洲的格局变动等紧迫问题。施泰因迈尔指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所需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在军控领域,美国和欧洲不应让过去几十年间业已建立起来的裁军架构垮塌。他认为,美国与欧洲继续在军控问题上进行合作,就能使世界变成一个更可持续、更安全、更公正和更开放的地方。 Matt Schumann and Karl Schweizer, “The Revitalization of Diplomatic History: Renewed Reflections,” Diplomacy and Statecraft, Vol. 19, No. 2, June 2008, pp.149~186. 文章作者马特•舒曼和卡尔•施魏策尔分别来自东密歇根大学和剑桥大学。文章指出,美国外交史学者正在倡导更多地研究对外关系的历史,因为“对外关系史”这个概念更宽泛,它既涵盖对外交的研究,又不仅限于对外交的研究。这些外交史学者建议,历史学家应把外交谈判作为一个更宽广的领域进行研究,不能把对外交的研究局限于对国家的代表在正式场合开展的外交活动的研究。他们认为,应该把外交谈判视为“任何一种旨在实现个人的特定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样一来,“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成为外交史的研究对象,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外交史的传统研究工具去研究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就像过去轻而易举地用它们研究代表国家利益的人一样。” 文章认为,这种对“外交史”概念的拓宽,使原来那些认为自己被外交史学者边缘化的人也能参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 (资料来源: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卢宁 编译)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