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新思想库
作者:魏红霞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2010年第3期 美国的新思想库 【注释】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美国20世纪末以来美国新成立或重新组建的思想库,详情参阅文内论述。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2010年度研究课题《美国新一代思想库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最终成果。【注尾】 魏红霞 “思想库”一般是指“独立的、非盈利的政策研究机构” 。很多研究思想库的学者认为,美国思想库是在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时期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出现的。【注释】迪恩•斯通(Diane Stone, 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Tank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Frank Cass, 1996), 唐纳德•阿伯尔森(Donald E. Abelson, Do Think Tanks Matt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和安德鲁•里奇(Andrew Rich, Think Tank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的研究中一般将20世纪初成立的塞奇基金会作为最早的思想库典型。【注尾】跟踪研究世界思想库的著名学者詹姆斯•麦克甘((James G. McGann))倾向于认为,1916年成立的布鲁金斯学会的前身“政府研究所”是第一个专门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独立组织,是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库的起源。【注释】James G. McGann, “Academics to Ideologue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5, No. 4, (December.,1992).【注尾】20世纪60年代,“思想库”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机构的专门名称在美国流行。1980年代以后,思想库在美国大量涌现。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也效仿美国成立思想库。思想库由此被称为增长最快、最为兴盛的一种“服务业”。【注释】R. Kent Weaver, “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2, No. 3, (September, 1989), p.363.【注尾】本文旨在对美国思想库的近况作一概述,重点介绍近十年来新成立的思想库。 一、美国思想库现状 20世纪60年代,思想库开始试图左右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这导致了目前美国思想库在地理上的特殊布局:思想库纷纷挤进政治决策集中的华盛顿特区,而且层出不穷的新研究机构也多设在华盛顿及其周边地带,一些西海岸的思想库也在国家政治神经中枢地带建立办公室。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负责人詹姆斯•麦克甘博士一直跟踪研究世界各国思想库的发展状况。据其最新统计,目前全美共有1815家广义上的思想库,占全球总数的约1/3,华盛顿及其周边的马萨诸塞、纽约、弗吉尼亚、新泽西、康狄涅格、马里兰、罗得岛和宾夕法尼亚等地区就集中了1000多家(参见表1)。【注释】James G. McGann, THE GLOBAL “GOTO THINK TANKS”: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1 January, 2010,pp.10,18,19, available at: http://www.ony.unu.edu/events-forums/new/CA/2010/world-rankings-of-thinktanks.php. 【注尾】美国排名前十位的思想库中,有7家总部位于华盛顿,其他3家也在华盛顿设有办公室。【注释】排名前十位的思想库分别为布鲁金斯学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企业研究所、凯托研究所和胡佛研究所。其中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总部设在纽约;兰德公司和胡佛研究所总部分别设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莫妮卡和斯坦福大学。参阅James G. McGann, THE GLOBAL “GOTO THINK TANKS”: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anuary 21, 2010, p.31.【注尾】 表1美国思想库地理分布情况 (只列出思想库数量超过20家的州) 马萨诸塞 175 加利福尼亚 167 纽约 144 弗吉尼亚 101 伊利诺伊 55 马里兰 48 得克萨斯 48 康尼狄格 46 宾夕法尼亚 43 新泽西 36 佛罗里达 32 密歇根 31 科罗拉多 29 佐治亚 29 俄亥俄 27 明尼苏达 23 北卡罗来纳 23 华盛顿 23 亚利桑那 22 威斯康星 22 印第安纳 21 缅因州 20 罗得岛 20 资料来源:James G. McGann, THE GLOBAL “GOTO THINK TANKS”: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1 January, 2010, pp.18, 19. 从思想库的运作、发展和影响情况来看,目前美国思想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思想库数目众多,在争取资金和政策影响力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大。一些历史悠久的思想库综合研究能力较强,影响力深厚而且稳固。在麦克甘的调查中,对公共政策最具影响力【注释】智库的竞争在于他们如何通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表达观点,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麦克甘博士的调查报告中对思想库的评比遵循以下几个标准:三个“R”:缜密(rigor)、实用(relevance)、可靠(reliability);“四个更多”:更多问题、更多行为体、更多竞争、更多冲突,也就是说评价智库的标准是看他们如何用自己的研究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应对这四个“更多”。【注尾】的思想库是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传统基金会。【注释】James G. McGann,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THE THINK TANKS AND CIVIL OCIETIES PROGRAM, 2008, Revised, January 19, 2009,p.39.【注尾】 凯托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则被评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最具创新力智库。【注释】James G. McGann, op. cit., p.38.【注尾】其中布鲁金斯学会在综合性课题、国内经济政策、安全和国际问题、国际经济和社会政策等各方面研究的评比中都居首位。【注释】James G. McGann, op. cit., pp.33~37. 【注尾】 其次,近年来,随着国家间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增加,布鲁金斯学会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综合能力较强的思想库开始在美国以外设立分支机构,例如,布鲁金斯学会于2006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借鉴了1994年成立的卡内基基金会莫斯科中心的成功经验,4月14日在北京设立“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The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第三,设在华盛顿以外、在美国地方各州为公共政策服务的思想库大量产生。随着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开始倡导的“新联邦主义”还政于州进程的发展,美国地方政府权力扩大了,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要解决的问题也增加了很多。【注释】“新联邦主义”是尼克松执政时期,对美国内政方针的重大改变。面对城市危机、社会危机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1969年8月,尼克松正式提出“新联邦主义”,还政于州,旨在扭转自罗斯福以来联邦政府权力集中的趋势,加强州和地方在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里根执政时期,进一步推进“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联邦政府干预社会福利的规模,强调州、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当更多地担负起社会保障的责任。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提出了“放权革命”(devolution revolution)的口号,决心调整政府系统的权力关系,一方面继承了“新联邦主义”的权力下放目标,同时又对“新联邦主义”作了调整。他强调联邦政府应加强对各州寻找和实施各种问题解决方案过程的监管。因此,其政策被称为“新现代联邦主义”。2001年小布什上台,在调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上,也坚持“新联邦主义”政策,主张缩小联邦政府权限,相应扩大州政府的权限。【注尾】九一一事件之后,国土安全的需要,加上教育、医疗和经济发展所需条件的提高,地方州政府面临的问题更加浩繁复杂,财政负担也日益加重。由此,一些州政府采取委托项目等方式来征集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一些州级的思想库应运而生。他们主要关注一些地方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即便如此,为了影响决策,许多州级的思想库也在华盛顿设立了办事处。【注释】James G. McGan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cademics, Advisors and Advocates (NY : Routledge, 2007), pp.26~27.【注尾】 但是,在新建立的思想库中,涉及到外交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思想库仍然集中在华盛顿及其周边地区。 美国思想库的发展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社会思潮及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色。如20世纪初期,思想库的在美国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和进步主义时期社会思潮的产物。这一时期,思想库的动机是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帮助政府的一些部门排忧解难。他们成立的推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精英想要把自身的力量用于社会改良;二是大资本家自觉地维护和巩固让他们受益无穷的现存的企业制度和政治秩序,并使之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192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从数量上看,思想库的发展处于缓慢时期。但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决策者面临更加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政府开始依赖于政策专家,把具体工作,特别是专门的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留给思想库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学者与决策者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这一时期政府的资助和思想库建立起来的信誉为以后思想库的大量涌现奠定了基础。196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深陷越战泥潭,国内民权运动兴起,加上与苏联的冷战对峙,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的机构愈来愈庞大,而其执政能力却开始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库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同时,思想库的资助来源开始多样化,一些基金会和公司,甚至个人开始为思想库提供捐赠。大批新的思想库在1970年代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同时思想库的特色和功能开始出现分野。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使思想库开始呈现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80年代之后,时代的发展为思想库的发展和创立提供了条件。政府机器的日益庞大超越了政府官员的驾驭能力,决策的复杂性和应对的及时性提高了对思想库研究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媒体的多样化使思想库更容易找到发挥作用的渠道。 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的十年中美国成立思想库的数量相比,20世纪末期至今,美国新成立思想库成立的数量锐减。其中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之前成立的各类思想库已经运行良好,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成立的思想库欲要成长起来,与老牌思想库进行竞争、发挥影响很困难,甚至生存都是问题;二是捐助者捐赠意愿的变化使思想库很难募集到资金。但是,仍有一些新的思想库成立或者从旧的思想库中分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新机构。 新近成立的思想库的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代际特色,也面临新的机会。首先,从国内环境看,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内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为新思想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例如,由保守派代表人物威廉•克里斯托尔1997年创建的新美国世纪计划(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的成员几乎都是新保守派人物,其推出的“美利坚帝国论”,以及为巩固美国全球领导地位而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成为布什政府奉行单边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该计划被看作是新保守主义的阵地,几乎左右了布什第一任期内的政策。【注释】布什第二任期由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新保守派逐渐丧失发挥作用的阵地。该思想库在2006年宣布解散。【注尾】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反恐的需要促使安全议题增加,气候和能源问题被提上世界政治日程的前列,这使新思想库容易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引起注意,从而产生影响。第三,借助媒体宣传自身的形象和观点。一些思想库甫一成立,其媒体宣传就由成熟的团队操作,借助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制造舆论影响。例如,美国进步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等网站上均有专门的新闻栏目,通报本思想库在国会作证和在媒体露面的情况、名人加盟的消息,以及本思想库研究人员被政府任用的信息。甚至还有思想库开始专栏,向外界定期展示自己的影响力。 二、几家主要的美国新思想库 从麦克甘博士的调研结果、世界媒体引用资料情况,以及思想库本身网站的介绍来看,如下几个新近成立的思想库中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比较突出:美国进步中心、新美国基金会、新美国安全中心,全球气候变化皮尤研究中心,以及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表2新近成立的主要思想库概况 思想库名称 成立时间 地点 影响力排名(美国前50名)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1998 加利福尼亚州 无 全球气候变化皮尤研究中心 1999 弗吉尼亚 23 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 1999 华盛顿 无 新美国基金会 1999 华盛顿 22 全球发展中心 2001 华盛顿 19 美国进步中心 2003 华盛顿 17 新美国安全中心 2007 华盛顿 35 注:麦克甘博士在其2008年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全球407家被提名参加评比的思想库,作者根据列表中的思想库名称,查阅其网站对成立历史的介绍,筛选出表中所列出的对美国外交政策有影响的思想库。 表内的排名是根据其2010年1月份公布的修订后研究报告中列出。 1. 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美国进步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美国民主党领导委员会的政策机构,名称是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2003年在克林顿时期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波德斯塔(John D. Podesta)领导下正式成立美国进步中心。2007年,该中心在加利福尼亚开设了办事处。美国进步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通过进步的思想和行动来改善美国人民的生活,研究新政策,推进新思想,预测并引导国民辩论,树立一个进步美国的长期愿景,批评反击保守派的政策主张,并提供有思想深度的替代方案及向美国公众传递进步信息。【注释】参阅美国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沃尔兹(Michael Werz)在2010年8月25~26日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对该中心做的详细介绍。详情也可参阅该中心网站介绍: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aboutus。【注尾】 该中心虽然成立不久,但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能源、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移民、教育和医疗等。中心有以下几个关于国际问题的常设研究项目:(1)美洲项目(American Project)。该项目主要关注美国与美洲的关系,提出有创新意义的政策建议,从而推动美洲国家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2) “忍受限度”项目(The Enough Project)。该项目致力于建立一些持久的团体,来推动阻止种族屠杀和反人类罪行的活动;(3)中东进步项目(Middle East Progress)。该项目出版一份《中东快报》(Middle East Bulletin),并通过促进公私伙伴关系、鼓励新观念和战略等方式,改善以色列等地区的安全现状,促进美国在中东地区和全球的声望。【注释】详见该中心网站介绍: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注尾】另外还有一些着眼于美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的研究,例如,校园进步项目(Campus Progress)旨在帮助大学生参与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并能够发表年轻人的看法;【注释】详见网页:http://www.campusprogress.org/。【注尾】“进步2050”项目(Progress 2050)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新思想,帮助解决美国的种族问题。【注释】详见网页: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projects/2050/。【注尾】 美国进步中心最不同于其他思想库的特点就是“往往挑战传统认识”,帮助推动有关重大议题的辩论,进而产生影响。建立并维护一个独特的由决策者、媒体和运动领导人组成的网络是该思想库发挥影响的主要操作方式。【注释】参阅迈克尔•沃尔兹在浙江大学会议发言中的介绍。【注尾】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无党派偏见的研究机构,但是它被美国国内观察家们公认为是民主党智库。早在克林顿任民主党领导委员会主席期间,该中心前身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就与克林顿保持着密切关系,后来该所多名成员参加了克林顿角逐总统的竞选班子,可以说该研究所是克林顿的“私人智囊团”。克林顿上台后,波德斯塔被委任为白宫办公厅主任。小布什及共和党执政时期,该中心的地位和政策影响力减弱。2008年在美国大选进入最后阶段时,该中心加入奥巴马竞选团队,为奥巴马提供从竞选策略到当选后的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切实可行、见解独到的研究报告,深得奥巴马的认可。此后该中心的多位高管被委以重任:波德斯塔担任奥巴马过渡事务主管,行动基金中心执行副总裁麦乐迪•巴恩斯(Melody Barnes)担任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曾在克林顿政府任要职的很多重要成员也再次返回政府任职(见表3)。 美国《时代》周刊2008年11月21日的一篇文章这样评论美国进步中心:“在对政府的影响力方面,当前没有任何其他机构能与其媲美”。【注释】Michael Scherer, “Inside Obamas Idea Factory in Washington,” Time, November 21, 2008.【注尾】麦克甘博士对全球思想库的调查报告显示,该思想库影响力已经跻身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等资深思想库之列。【注释】2008年和2009年报告。【注尾】 目前,美国进步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内外决策已经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中心近年来发表的多份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都得到奥巴马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例如,2007年11月,中心公布了《进步性增长:通过清洁能源、革新与机遇扭转美国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经济面临五大挑战,提出向低碳经济转变、实现进步性增长的具体变革建议。【注释】John Podesta, Sarah Rosen Wartell and David Madland, “Progressive Growth: Transforming Americas Economy through Clean Energy, Innovation, and Opportunity,” November 28, 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7/11/progressive_growth.html.【注尾】奥巴马上台后改变了在气候变化谈判上的立场,加大了对新能源和环保经济的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采纳了该报告的建议。2007年底,中心发表了《重建美国的军事力量:朝着一种新的改良型国防战略迈进》的报告,主张国防部对潜在竞争者的遏制应放在次要地位,把更多开支用于军队人员而非硬件上,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方案。【注释】Lawrence J. Korb and Max Bergmann, “Restoring American Military Power: Toward a New Progressive Defense Strategy for America,” December 10, 2007, available at: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7/12/restoring_military.html.【注尾】 2009年4月6日,国防部长盖茨提出了2010年国防预算草案,几乎照单收纳了这些建议。2008年底,中心发布了《2009年核态势研究》报告,列出了奥巴马在政府过渡阶段、就职后100天内,以及第一年中应该做的事项。【注释】Andrew J. Grotto and Joseph Cirincione, “Orienting the 2009 Nuclear Posture Review: A Roadmap,” November 17,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8/11/nuclear_posture_review.html。【注尾】 奥巴马在就职后的100天内(2009年4月5日),在布拉格发布了关于建立无核世界的核裁军战略,与报告建议的内容相似。 2. 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n Foundation) 新美国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在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设有办公室。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目前任该基金会董事会主席,董事会成员还包括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弗朗西斯•福山、《大西洋月刊》著名记者詹姆斯•法罗斯(James Fallows)、前美联储副主席罗格•弗格森(Roger Ferguson)等。 该基金会的宗旨强调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问题,研究课题非常广泛,综合性强。其研究人员经常对一些问题发表新的看法。2001年该基金会出版了《激进中心:美国政治的未来》(The Radical Center: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一书,【注释】Ted Halstead and Michael Lind, The Radical Center: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 (Anchor, 2002).【注尾】作者为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特德•豪尔斯泰德(Ted Halstead)和高级研究员迈克尔• 林德(Michael Lind)。 两位作者在书中提出“激进中心的政治和政策”(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a radical center)的概念, 认为美国的两党制越来越教条,导致意识形态极端分化,于是“中庸的多数派”( moderate majority)也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该书倡导的很多政策原则成为新美国基金会设立项目的宗旨。该基金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以“大智慧和公正使用的方法”解决21世纪信息时代的经济问题。【注释】参阅该基金会的简介:http://www.newamerica.net/about/。【注尾】 《新闻周刊》专栏作家霍华德•法恩曼(Howard Fineman)称该基金会为“高级政策企业家的会所”(a hive of stateoftheart policy entrepreneurship)。【注释】Howard Fineman, “Living Politics: Election Gave 04 Brokers More Clout,” Newsweek, November 13, 2002, available at: http://www.newsweek.com/2002/11/12/living-politics-election-gave-04-brokers-more-clout.html.【注尾】 该基金会年轻的政治学者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针对“G2”——中美共治世界的提法,提出建立“G3”概念。他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在G2框架内,理顺国际合作的共识不足。只有通过建立由美国、欧盟、中国组成的“G3”集团,才能实现全球治理。他在这篇题为《告别霸权》(Waving Goodbye to Hegemony)的文章中分析说,“冷战后的和平红利并没有形成美国领导下的自由秩序。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欧盟和中国争夺地缘政治市场,我们也正在失去这些市场。21世纪的地缘政治特点就是三个大国集团。”另外就是正在上升的第二世界国家。这些国家既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也不属于第三世界外围国家,但他们对世界均势的影响不亚于超级大国,他们将很快参与到全球的政治角力游戏中来。而这场地缘游戏将决定谁是21世纪的领导者。对此,坎纳提出了5种提高美国竞争力的应对战略:舍弃美国的国家利益“优先主义”,不要再将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也不要再谈什么推进美国的价值观,要将世界普遍价值放在首位;国务院代替国防部,负责美国安全的最前线任务,美国的驻外大使要经常交流安全信息;将和平服务团、英语教师等派遣到海外积极支援民间外交;让亚洲充裕的流动资金流入美国,让全世界在经济方面为美国“工作”;与欧盟、中国举行G3会谈。【注释】Parag Khanna, “Waving Goodbye to Hegemony,” The New York Times, Thursday, March 6, 2008.【注尾】 该基金会对国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建设(assets building)、教育和医疗方面。该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人员雅各布•哈克(Jacob Hacker)2007年撰写的关于医疗改革的报告【注释】Jacob Hacker, “Health Care for America,” January 11, 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sharedprosperity.org/bp180.html. 雅各布撰写此报告时在经济政策研究所(The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任职。【注尾】成为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的蓝本。【注释】Timothy Noah, “Obama: Soft on Health Insurance? ”Slate, March 6 , 2009.【注尾】 曾担任该基金会医疗政策研究项目主任的雷恩•尼克斯(Len Nichols)帮助俄勒冈州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Ron Wyden)和犹他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鲍勃•班内特(Bob Bennett )制订医疗改革计划。他还起草了公共医疗保险中的“公平建议”(levelplaying field alternative)。【注释】Len Nichols, “New America Foundation with John M. Bertko, Actuarial Consultant, A Modest Proposal for a Competing Public Health Plan,” Policy Paper, March 11,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newamerica.net/publications/policy/modest_proposal_competing_public_health_plan.【注尾】 另外,基金会的加州分部在推动加州的全民医疗改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注释】New America Foundation, “New America Foundations Statement on Gov. Schwarzeneggers New Health Care Proposal,” January 8, 2007.【注尾】 该基金会把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置于其全球项目中,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项目倡议,二个是问题研究。另外还有气候政策研究项目和全球资产研究项目。项目倡议主要隶属于国际战略研究项目,其中包含安全倡议、反恐倡议、能源地缘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全球问题的研究,以及核战略及不扩散倡议、国家外部安全倡议、外交政策私人化倡议、灵活战略倡议、核大国倡议、伊朗倡议、中东工作小组、美国—古巴政策倡议等国别和地区研究。【注释】 参阅网页:http://www.newamerica.net/programs。【注尾】问题研究分为外交、安全、气候、贸易,以及地区国别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的研究属于亚洲地区研究。 该基金会虽然没有专门的中国问题专家,但是其中多位高级研究人员对中国问题的看法颇为引人注意。例如,帕拉格•康纳提出的G3概念。另外,全球经济政策项目负责人格雷格•马斯特尔(Greg Mastel)曾发文呼吁美国应确保台湾加入世贸组织。【注释】Greg Mastel, “Taiwan in the WTO: An 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November 1, 1999, available at: http://www.newamerica.net/publications/policy/taiwan_in_the_wto. 【注尾】 该思想库以博客作为宣传其项目成果,推销其政策的重要工具。 3. 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简称CNAS)是一家小型智库,创建于2007年,是思想库中相当“年轻”的一员,然而该思想库正迅速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风向标”之一。其独特的管理层和研究团队是该中心发挥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该中心的管理层和研究人员中有很多人有军方背景,甚至有军职研究人员。【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people/militaryfellows。【注尾】曾经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出任助理国防部长的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是其创办人,现在他已被任命为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328。【注尾】 董事会主席理查德•丹泽格(Richard J. Danzig)是前克林顿政府海军部长。据卡内基基金会《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采访,此人为奥巴马核心顾问团中“在国防与国家安全事务政策中起最重要作用的人物”。【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806;《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 (Carnegie China Insight Monthly)2008年第2期,第3页。参阅网页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asia/chinese/insightmonthly/Articles/february08.cfm。【注尾】 另外12位董事会成员中的9位有军方背景,而且前国务卿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前副国务卿理查德•李•阿米蒂奇均在其列。【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people/boardofdirectors。【注尾】中心的首席执行官纳森尼尔•C.费克(Nathaniel C. Fick)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曾参加2001~2003年美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331。【注尾】中心总裁约翰•纳格尔(John Nagl)是著名的军事分析家,也有过从军经历,而且是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57。【注尾】 在该中心的研究人员中,帕特里克•克罗宁(Patrick Cronin)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是较有影响的两位学者。克罗宁曾在国防大学任职,2001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高层官员。【注释】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3614。【注尾】卡普兰是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他在九一一事件之前所写的一篇文章中预言,由于未来战争趋向于非传统,且是“不宣而战”,国际法在这些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愈显渺小。由于敌手不在乎平民的死伤,“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竟成了我们的致命伤。”布什总统读了此书之后,印象深刻,特意邀卡普兰到白宫面谈。后来,布什接受了卡普兰的这些观点,可能受其影响,在《国情咨文》中提出“邪恶轴心论”。【注释】Steven Menashi, “Teaching Evil,” Policy Review, April & May 2002, pp.90~96. 【注尾】 卡普兰还曾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代表美国部分右翼专家观点的文章《如何与中国作战》,引起广泛注意。卡普兰认为,中国的势力扩张必然会和美国在太平洋沿岸的部署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其结果不难想象:旧日旷日持久的冷战将再次重演。不过,这次对手国不是位于欧洲的中心,而是位于太平洋的环礁之间的中国。【注释】Robert D. Kaplan, “How We Would Fight China,” Atlantic Monthly, Vol. 295, No. 5, June 2005, pp.49~64. 卡普兰的这篇文章也招致很多批评,有人认为此文建立在“与中国作战的前提”上,只会散布恐惧,使美国人真的认为中国是美国的下一个敌人。【注尾】他关于中国的多篇文章都夸大中国对美国的威胁。【注释】这些文章有: “China: A World Power Again,” The Atlantic Monthly, Vol. 284, Issue 2, (August, 1999), p.16 (2 pages); “Fear of China,”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April 21, 2006, p. A14;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9, Issue 3, May/Jun, 2010, p. 22 (1 page).【注尾】 该中心目前设立的研究项目涉及领域主要是安全和冲突问题研究,也有公民能力建设(Civilian Capacity)和跨国犯罪等问题。中心每年举行年会,频繁地邀请前政府官员或著名学者来中心演讲。2009年9月24日,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以“本届美国政府关于美中关系的设想”为题,在该中心发表了主题演讲。【注释】James B. Steinberg, “Administrations Vision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Keynote Address at the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4,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d/2009/129686.htm. 【注尾】 该中心也进行气候变化问题研究。2008年7月底,新安全中心与全球气候变化皮尤研究中心等多家思想库邀请中、美、印、欧、日等国的学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气候变化的四个关键议题(移民、资源短缺、灾害和减排)组建了中、欧、印、美四个“代表团”,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倡议并支持下,进行“实战演练”,以期达成2015年后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注释】详情参阅网页:http://www.cnas.org/node/149。【注尾】新安全中心在这次活动中起了主导作用。 4.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该中心附属于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其前身是一个军控与裁军课程设置,1998年正式成为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军控与核裁军项目、反恐、全球治理与解决冲突等。【注释】参阅网页:http://cisac.stanford.edu/research/。【注尾】其特色是依托斯坦福大学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储备进行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很多项目是由政治学家、社会学者及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完成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复杂挑战。其人员构成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包括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另一部分则是理工类和工程类科学家,包括核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该中心目前主要研究项目和领域有:弹道导弹防御技术与政策,化学与生物武器扩散与恐怖主义,国土安全与反恐、核武器安全与政策等。每个项目的研究团队都是跨学科配置。中心出版很多有影响力的书籍和报告,其中很多涉及美国核武器战略、生物恐怖主义、南亚和东亚的核武器扩散、联合国维和等。 该中心的管理层设置是二人联合主任的方式。目前一位主任是著名的政治学学者斯科特•赛根(Scott D. Sagan),另一位是核科学家赛格菲尔德•海格(Siegfried S. Hecker )。该中心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国际安全奖学金,旨在培养下一代安全专家。其奖学金之一是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设立的“威廉•佩里”国际安全奖学金项目。中心每年接收国防部或国土安全部等政府部门与安全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参与中心的研究项目。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托马斯•芬格(Thomas Fingar)曾在该中心做访问学者。目前该中心的研究员伊丽莎白•舍伍德-兰德尔(Elizabeth SherwoodRandall)被奥巴马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特别助理和北约安全政策的高级主任。【注释】Lisa A. Trei, “NATO Expert Elizabeth SherwoodRandall Named to National Security Posts,” CISAC, FSI Stanford Press Release, March 2, 2009, available at: http://cisac.stanford.edu/news/nato_expert_elizabeth_sherwoodrandall.【注尾】 据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东欧事务高级主任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A. McFaul)透露,奥巴马总统决定放弃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中心联合主任赛格菲尔德•海格及物理学家戴维•哈罗维的研究报告的影响,该报告名为《伊朗的核与导弹潜力:美俄技术专家评估的联合威胁》。【注释】韦弦:《谁在为奥巴马支招?》,载《时事报告》,2009年 第7期 。报告参阅:Siegfried S. Hecker & David Holloway, “Irans Nuclear and Missile Potential: A Joint Threat Assessment by U.S. and Russian Technical Experts,” May, 2009, 全文可在该中心网页上找到。【注尾】 5. 全球气候变化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该中心由慈善信托基金会于1998年创办,中心的主任为美国前海洋、国际环境和科学事务助理国务卿艾琳•克劳森女士(Eileen Claussen)。中心的目标是就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教育公众和关键的决策人物,并鼓励国内和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心目前专注于三个领域,包括:(1)评估并传播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方面的影响;(2)通过公益广告、公众演讲及相关会议来教育公众和决策者;(3)通过协调跨国政策、工业界和政府间讨论而推动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协作。在麦克甘博士的报告中,该中心是研究世界环境问题排名第一位的思想库。【注释】James G. McGann, THE GLOBAL “GOTO THINK TANKS”: The Leading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anuary 21, 2010, p.42.【注尾】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重孙西奥多•罗斯福四世(Theodore Roosevelt IV)是该中心董事会主席。 在2006年,该中心发表了美国第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报告——气候行动议程(agenda for climate action)。这项议程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制定的一套可靠的行动计划。【注释】Agenda for Climate Action, February 8, 2006, 报告全文参阅网页http://www.pewcenteronthestates.org/report_detail.aspx?id=32828. 【注尾】 奥巴马上台后,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提上重要日程,为该中心提供了扩大影响的平台。中心的专家频繁出席国会听证会,为政府建言建策。该中心主张,在减排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注释】The Federal Governments Role in Building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Testimony of Stephen Seidel, Vice President for Policy Analysis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Submitted to Select Committee on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Global Warming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ctober 22, 2009,available at: http://www.pewclimate.org/federal/congress/testimony/seidels/federal-governments-role-building-resilience-climate-change; New Report Calls for Federal Leadership on Climate Adaptation, April 30, 2010,available at: http://www.pewclimate.org/press-center/press-releases/new-report-calls-federal-leadership-climate-adaptation.【注尾】 三、新思想库与美国外交决策 美国政策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和政策构想,拟出各种供选择的方案和制定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确定政治日程”是第一步。问题一旦排上政治日程,需要在继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多种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美国政治学者托马斯•R. 戴伊(Thomas R. Dye)认为,在这第一个步骤中,发挥重要作用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政府,而是各重要社会机构和其最上层掌权优秀人物。【注释】李道揆:《美国政府和政治》(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4~545页。【注尾】思想库就是其中社会机构的主体。 在对美国思想库的研究中,评估思想库的作用始终是一个重要部分。迪克森将思想库的影响称为“权力”(power),认为这种权力在解决问题、分析政策中的作用无人质疑或挑战。 思想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如此之大,甚至被称为“影子政府”(the shadow government)或“第四权力部门”(fourth branch)。【注释】Paul Dickson, Think Tanks, p.45. 【注尾】思想库的领导者往往担当五角大楼或国务院的顾问,而这些机构甚至国会却无权解雇他们。 当代美国思想库是在美国上升为全球领导的过程中逐渐兴盛的,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也是随着美国加深对世界事务的介入而加强。当前思想库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为决策者提供应对世界事务的“新思维”(new thinking/ idea)。思想库往往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新颖的见解,这可以改变决策者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认知,影响他们政策优先的排列顺序,为他们的行动提供路线图,促进政务官员和事务官员之间的合作,影响持久性规章制度的制定。【注释】 Richard N. Haass, “Think Tank and U.S. Foreign Policy: A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 U.S. Foreign Policy Agenda, Vol.7, No. 3, 2002, p.5. 【注尾】例如,2008年底,美国进步中心在其发布的《2009年核态势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核问题的新思路成为奥巴马上台后进行核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注释】Andrew J. Grotto and Joseph Cirincione, “Orienting the 2009 Nuclear Posture Review: A Roadmap,” November 17, 2008.【注尾】 2. 为政府提供专业性人才。在美国,每次政府变更都会带来数百名中层和高级行政机构的人事变动。人事变动之后的空缺往往由一些思想库的专家学者补充。同时,思想库还为离职的政府官员提供一个制度环境,让他们可以分享在政府机构中工作时收集的信息,并且能够继续介入重大外交政策的争论,形成外交政策机构的一个非正式约束力量。这就是美国独有的“旋转门”现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美国政治的活力所在。有的思想库为了维护或扩大其对政策的影响,有意培养人才填补政府部门的空缺职位,形成“里应外合”。 这种情况在卡特、里根和小布什三位总统任期内尤为突出。卡特政府时期来自思想库的高官达20位之多。其中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副总统蒙代尔均来自三边委员会。有12位来自布鲁金斯学会。里根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多位经济顾问则分别来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不谙国际事务的小布什仰仗的一些高官顾问的思想库背景经历也相当引人注目。 奥巴马上台以后,其内阁成员和政府官员中来自新思想库的专家尤其引人瞩目。早在其竞选期间,美国进步中心和新美国安全中心就有专家为奥巴马出谋划策。奥巴马就任后,来自上述各个新思想库的专家有多位在政府中任职(参阅表3) 表3奥巴马内阁中新思想库成员概况 姓名 职位 所在思想库 詹姆斯•斯坦伯格 常务副国务卿 新美国安全中心 库尔特•坎贝尔 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新美国安全中心 米歇尔•弗卢努瓦 国防部副部长 新美国安全中心 约翰•纳格 防务政策委员会成员 新美国安全中心 罗伯特•卡普兰 防务政策委员会成员 新美国安全中心 苏珊•赖斯 常驻联合国代表 新美国安全中心 艾琳•多纳霍(Eileen Chamberlain Donahoe) 美国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代表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迈克尔•麦克福尔 负责安全事务的总统特别助理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杰瑞米•威斯汀(Jeremy Weinstein) 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民主事务的主管(Director for Democracy at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保尔•斯托克顿(Paul Stockton) 助理国防部长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马里亚诺•库埃利亚尓(Mariano-Florentino Cuéllar) 奥巴马国内政策特别助理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 梅洛蒂•巴恩斯(Melody Barnes) 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 美国进步中心 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 奥巴马政府过渡事务主管 美国进步中心 丹尼斯•麦克多诺(Denis McDonough) 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 美国进步中心 卡洛尔•布朗内(Carol Browner) 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协调官 美国进步中心 迈克•高德温(Marc Goldwein) 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政策主任 新美国基金会 3. 一些大型的思想库为学者和政府官员讨论外交政策提供了公共场所。两党制是美国政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政党往往代表了美国社会中在各个议题上相互对立或矛盾的集团,在政策决策过程中进行政治博弈与平衡。一些大型思想库常常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提供一种超党派场所,就公共政策进行讨论。与老牌思想库相比,新美国安全中心等新思想库在这方面的运作也不逊色。2009年9月24日,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在新美国安全中心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主题演讲,阐明了美国“一方面需要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中国的崛起”的政策思路。【注释】James B. Steinberg, “Administrations Vision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Keynote Address at the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September 24, 2009,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d/2009/129686.htm. 2009年9月22日,新美国安全中心发表了报告《中国的到来:全球关系的战略框架》。斯坦伯格的讲话是在24日该报告的发布会上发表的。【注尾】 4. 思想库还可以充当政府现行政策的诠释者、风向标和试探器。每当美国对外政策有调整时,思想库的著名研究人员就召集研讨会,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上介绍背景,分析由来,发表评论。在这些活动中,思想库往往扮演了政府对外政策的诠释者和风向标。政府在出台新的政策时,很多时候通过思想库的报告或言论释放出信号,借以观察国内外的反应。同时,专家在解释政府政策时引发的国内外反应也是政府决策参考。2008年底,奥巴马上台前,美国进步中心发布的《2009年核态势研究》报告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5. 思想库还在很大程度上起一种教育公众和政府公职人员的作用,同时充当了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事件日渐影响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以后,防止恐怖袭击,确保美国民众在国内外旅行中的安全成为与美国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大事。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及思想库传播自己观点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思想库专家现身媒体。专家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民众的注意,从而起到了教育美国国民认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作用。另外,一些思想库还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吸引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对外交政策的讨论中。这种讨论不仅仅限于美国人,而且意在吸引全世界的青年人参加,起到了让美国人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的作用。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由于是附属于大学的机构,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功能,旨在培养下一代安全专家。中心每年接收国防部或国土安全部等政府部门与安全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美国进步中心的进步研究项目(Progressive Studies Program)也具有教育培训功能,通过讲座、研讨会、文章、公共活动、读书会、新媒体和培训项目等手段,培训官员和决策者,旨在增强对其倡导的进步主义观念的理解。 四、新思想库与美国对华政策 冷战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得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中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处理与崛起中国的关系便成为美国朝野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为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新情况,美国国内提出了多种战略思想,美国思想库关于中国研究的课题和提出的战略对策大大增加。在上述几个新思想库中,关于中国的研究几乎都是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研究与中美关系中的主要议题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对华总体战略、台湾问题、能源和气候变化。 (一)美国对华总体战略。 布什执政初期,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主导性影响,新美国世纪计划成为影响布什政府对华决策的新思想库中的重要阵地。但该思想库随着布什第二任期政策由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调整而渐渐淡出,2006年,该思想库宣布解散。之后,美国进步中心积极为美国对华政策出谋划策。关于对华政策方面的报告,影响力较大的是该中心2008年8月发表的《进步视角下的美中关系》报告。它强调美国处理好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为奥巴马新政府建设美中关系提出了6个应优先考虑的问题领域,即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平衡与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亚太地区安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台海稳定性,以及政府治理与个人权利。该报告被进步中心列为十大重要报告之一。【注释】Nina Hachigian, Michael Schiffer and Winny Chen, “A Global Imperative: A Progressive Approach to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August 13, 2008, available at: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8/08/china_report.html.【注尾】 2009年11月,美国进步中心又发表了该中心研究员尼娜•哈奇吉安(Nina Hachigian)等人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新动向》,全面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变暖、经济危机、核扩散,以及流行疾病等方面的政策动向,中国参与行为的程度。报告在上述四个领域建议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提出明确的8点“要求” 。【注释】这8点建议是:同意制定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目标,运用其影响力,促使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及其他气候变化峰会上就气候谈判框架协议达成共识;继续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帮助平衡国际经济;确保G20峰会是驾驭全球经济、全面参与宏观经济“同行评论”过程的一个成功论坛;参与伊朗和朝鲜核武器计划多边谈判,成为核谈判具有建设性作用、先发制人和坚定不移的参与方。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或者采取措施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确保对《禁止生产裂变材料条约》的谈判获得成功;领导世界卫生组织改革,使它成为一个更有效的组织;生产符合联合国机构使用标准的高质量疫苗。报告全文参阅:Nina Hachigian, Winny Chen and Christopher Beddor, “Chinas New Engag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ovember 6,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2009/11/chinas_new_engagement.html【注尾】报告认为,美国决策者应该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会如何看待某个既定的国际问题。 奥巴马上台之后,明显采取了不同于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既有美国对华政策的延续,又有明显的创新,努力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要合作伙伴,积极寻求和加强与中国的全面合作。中美之间新的对话机制纳入了非经济议题,改为 “战略与经济对话”,正如一些美国领导人和驻华官员一直强调的那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注释】AFP, AP and Reuters, “Secretary of State Clinton Calls for Comprehensive USChina Dialogue,” January 27,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voanews.com/english/news/a-13-2009-01-27-voa46-68763372.html; CQ Transcriptswire, “President Obama Delivers Joint Press Statement with President Hu Jintao of China,”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11/17/AR2009111701090.html; Jon M. Huntsman, Jr., “Why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World,” Feburary 11, 2009, available at: http://beijing.usembassy-china.org.cn/021110pr.html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 at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Opening Session,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Beijing, China, May 23,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5/142134.htm.【注尾】不难看出,这些战略思路与美国进步中心的报告建议有很多默契相合的地方。 (二)台湾问题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初期采取了平稳的对台政策。虽然他与其政府的团队成员都赞赏两岸关系出现的积极变化,但没有改变在对台军售、与台湾经贸关系、支持台湾民主和支持台湾扩展国际空间等问题上的政策。这种政策延续除了在政界有广泛的支持以外,在学界也有广泛的基础。新美国安全中心在2009年11月发表研究报告,主张美国重视与台湾的关系,建议奥巴马政府采取三项具体措施:一是继续对台军售政策, 美国对台军售等承诺应予维持,同时美国应与台湾制订长期规划,密切协商,加紧合作,为加强台湾的战斗力建立新的准则和战术;二是扩展与台湾的经贸;而其他国家如果扩展与台湾的经贸,美国应在外交上支持那些国家;三是派遣高层官员访台,表达政治支持。【注释】Abraham M. Denmark and Richard Fontaine, “Taiwans Gamble: The CrossStrait Rapproch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Policy brief, December,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cnas.org/node/3849【注尾】该中心研究员理查德•方塔尼(Richard Fontaine)等在一篇文章中呼吁美国政府大力发展美台经贸关系,称“现在已经是华盛顿认真考虑经济政策的潜在地缘政治影响的时候了”。他认为,一旦台海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会导致台湾在经济上更加依赖大陆。为此,美国应该扩大与台湾的经贸关系,“考虑与台湾开启中断已久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商谈。”【注释】Richard Fontaine, “Washington Must Boost Economic Ties with Taipei,”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25, 2009.【注尾】 (三)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 冷战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安全问题被提上美国外交的日程。在克林顿执政时期,政府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具体行动,积极参与谈判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小布什政府采取的基本上是漠视气候变化的态度,并撕毁了《京都议定书》。【注释】 关于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演变,参阅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载《美国研究》,2009 年第2 期。【注尾】奥巴马在其竞选时期,就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到重要日程。入主白宫后,气候变化已成为奥巴马政府加以战略性关注的核心议题。奥巴马甚至任命了一名美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奥巴马就任前,2009 年1 月,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与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题为《共同的挑战,协作应对: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的报告认为,美中两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份报告为奥巴马就职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举行峰会及美中两国开展一系列广泛、长期的合作勾勒出包含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在内的路线图。报告希望美国新一届政府能利用迎接气候变化挑战这个契机使美中双边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报告指出,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更有力的双边合作可以促使美中关系奠定新的、更稳固和更有建设性的基础。该报告除呼吁尽快举行两国领导人峰会外,还建议设立一个由双方负责环境和能源的高级官员组成的中美气候领导委员会,制定合作的总体规划,以及双边技术工作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制定、监督和实施。报告提出了一些亟待开展对话和探讨合作的优先领域,包括能源效率和节能、低排放煤炭技术、先进的电网、可再生能源及排放量量化和预测等。【注释】A Roadmap for U.S.China Cooperation o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January 2009, 全文可以参阅网页:http://www.pewclimate.org/US-China。【注尾】 正如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与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报告所建议的那样,气候变化被奥巴马新政府与中国高层提升到国家议题的高度,也成为两国探讨发展双边关系的新契机。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前进行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其中声明的第五个方面是“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同时,两国签署了 《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0年5月25日,美中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的26项具体成果中,关于能源与安全的有11项。【注释】 具体参阅美国国务院“美国参考”网页:http://www.america.gov/st/uschina-chinese/2010/May/20100525160526kkgnast0.2601086.html。【注尾】 在关于环境和能源的具体合作方面,奥巴马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更是沿着上述报告规划的路线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了建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注释】参阅美国能源部网页:http://www.energy.gov/news2009/8292.htm。【注尾】2010年5月25日美中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环境保护局签订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环境保护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合作备忘录》,【注释】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amework for EcoPartnerships),又称“绿色合作伙伴实施计划”(EcoPartnership Implementation Plan)。【注尾】并成立了绿色合作伙伴联合秘书处,开始建立新的绿色合作伙伴的程序。通过该伙伴关系,两国将就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在设计和执行实现这一远景所需的政策和技术手段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同意促进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方面的合作,并就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广和转让立即开展工作。双方欢迎中美两国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最近就碳捕集与封存、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开展合作达成的协议。与之前的历届政府相比,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中美在能源和气候方面的合作可谓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新近成立的思想库历史虽短,其影响却不可轻视。新美国世纪计划仅仅存在了10年,但是这个思想库及其成员作为新保守派的代表,却对布什第一任期的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奥巴马上台后,有着明显党派色彩的美国进步中心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为奥巴马新政府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大纲。新美国安全中心虽然仅成立3年,但在研究领域已硕果累累,也有很多研究人员获得了在政府任职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魏红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