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编委会会议纪要
作者:卢宁
来源:
时间:2015-06-16
○学术动态 《美国研究》编委会会议纪要 卢宁 2010年5月21日,《美国研究》编辑部召开京津地区编辑委员会会议。本刊学术顾问资中筠、王缉思、陈宝森,所外编委何顺果、金灿荣、李剑鸣、梅仁毅、张宇燕、吴白乙、徐辉,以及全体所内编委出席会议,美国所党委书记孙海泉、副所长刘尊列席会议。与会者就《美国研究》的编辑工作、选题策划及当前美国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美国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首先致辞,感谢编委及学术顾问对本刊多年的支持和帮助,并向新一届学术顾问和编委颁发聘书。他指出,《美国研究》是前辈学者们创办的,并得到了各位编委的大力支持。他希望与会者对本刊的编辑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美国研究》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赵梅汇报了《美国研究》近年来的工作。她说,《美国研究》近年来努力挖掘优秀科研成果,坚持成为“中国从事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们的共同园地”,成为大家“交流对美国的认识和理解的一个中心”的办刊宗旨和目标,坚持科学性、学术性、综合性的办刊方针,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国学研究发展历程相伴随,逐步形成了求实、开放、厚重的办刊风格,成为我国美国学研究领域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受人喜爱的学术杂志,于1999、2002、2005、2008年连续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美国研究》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将在如下几方面继续努力:在约稿方面应更加积极主动;做出更多的努力,刊登更多有分量的好文章;更加关注美国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开拓稿源,发现有潜力的作者;进一步加强编辑自身的学习,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和编辑业务能力;更加严格学术规范,努力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编辑部今后将要求部分已通过匿名评审、拟刊发稿件的作者提供某些注释所引文献的原件,并进行核对。 《美国研究》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先生追述了创办《美国研究》的岁月和艰难历程,并对编辑人员和《美国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她指出:首先,编辑人员的中文要好,稿件中文水平的高低很重要;其次,编辑要有眼光,选择文章的能力很重要,对美国研究领域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研究前沿所在;第三,编辑人员要有敬业精神,要认真负责。她回应了赵梅提到的防止剽窃的问题,认为应该在编辑文章时加强检查文章的注释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办好《美国研究》,资先生指出:发表文章不要总是围着国际热点转,而应加大对美国本身的研究,因为《美国研究》不是一般的研究国际关系的杂志。她肯定了《美国研究》最近发表的关于奥巴马医疗改革问题的文章和美国人口趋势的文章。 《美国研究》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先生对《美国研究》刊载的经济类文章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不算书评,2009年《美国研究》总共发表了29篇文章,其中经济类文章有10篇,占到文章总数的34.4%,数量不少;经济类的文章有几种写法:一种是重实证,如李云林论述次贷危机的文章,这种写法的不足之处是不能说明为什么出现了某种现象;另一种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如刘宇飞论述美国金融监管哲学变迁的文章,作者主要是用制度学派的理论来分析问题,但这种写法导致反映美国的现实情况不够,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证。黄卫平的文章好,好在能启发人思索问题,不是从理论到理论。 陈先生建议《美国研究》可以组织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奥巴马当前的新能源政策。他认为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可以说是一箭三雕:首先,新能源政策将有可能使美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这将影响到美国的中东政策,美国如果改变了对中东的政策,将连带地影响到美国整体外交战略的走向,所以,新能源政策值得关注;第二,新能源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增长点,现在高新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前景不甚明朗,而新能源可能成为拉动美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第三,新能源政策可以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关注的还包括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到底能走多远。二是美国的金融问题。《美国研究》已经刊登的文章中,有关金融危机的比较多,但是对美国金融问题中存在的两个大问题关注不够:一是美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二是美元霸权的问题。 《美国研究》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对《美国研究》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对《美国研究》未来的编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中英文摘要很重要,反映出作者的水平,编辑要把好摘要这一关,把摘要修改得更细一些;其次,在选题策划上,美国的兴衰始终应该是《美国研究》关注的主题。这个题目很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比如,可以梳理历史上关于美国兴衰的讨论,可以研究美国人如何思考美国兴衰,也可以研究美国人之外的各国人对美国兴衰问题的看法,以及美国在海外的形象等等。另外,可以开展美国社区建设和移民政策的研究。现在是加强对美国移民政策研究的时候了,因为奥巴马把医疗改革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就会面临移民政策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国的社会凝聚力、政治认同等大问题,所以很重要。王缉思还提出,国内现在对美国经济的宏观研究比较多,能否多做一些微观的东西,比如选取高盛公司这样一个机构来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认为,《美国研究》办得很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未来50年内,中美两国还要打交道,所以《美国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提出两个建议:一是编杂志可以更主动一些,约一些稿子,在美国,学术界有一个习惯,会举办很多论坛、圆桌会议来讨论问题,《美国研究》也可以召开这类会议组稿;二是要加强书评。书评不需要写得很长,但要写得好,完全从学术的角度来评,可以请名家给刊物写书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美国研究》总体感觉很好,但有两点可以改进之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文章篇幅不小,但是这些文章的分析方法应该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也应该与现代政治学结合起来。他希望《美国研究》刊登的文章的专业性更强一些,如经济类文章,可以注重将权威性的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加进来,包括介绍大经济学家的成果;其次是关于作者群和作者面的问题。他认为不能只有以研究美国为专业的人士给《美国研究》供稿,应该吸收其他专业的人士加入《美国研究》的作者群,比如研究经济学的人,也有人在研究美国的经济问题,这些人也应该是《美国研究》杂志的作者。 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美国研究》还可以办得更好一些,可以通过举办各种问题的讨论会,汇总众多学者的观点,这样既有助于学者写文章,也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的观点。他建议《美国研究》考虑每年有一期做一次观点综述。另外,他希望《美国研究》刊登关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的文章,反映出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争论状态。目前关于美国的许多问题,无论是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发展绿色经济,还是无核世界的问题,在美国都没有共识,都在争论,而且学术研究本身就难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他还建议在美国研究的领域里,鼓励和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对《美国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在发现和培养新人方面多做工作,应派人参加国内各种博士生论坛,从论坛中发现新人,找到好的稿源和线索;二是在确保重要文章质量的同时,把杂志反映的观点再丰富一些,每一期都做一个观点综述,把一个时期内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个国内外观点综述,比如美国金融改革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综述不需要评论各种观点,只把观点汇总,让人一目了然;三是加强文章的理论深度,同时坚持问题意识;四是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保住稳定的稿源和作者队伍。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梅仁毅教授从亲身参与《美国研究》英文摘要翻译工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美国研究》编辑人员工作认真,值得肯定。但也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即中文摘要有时不够通顺,没有清楚地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使译者很难翻译。今后应要求作者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写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作者对所述问题把握不够。关于选题,梅仁毅建议根据可能要发生的事情预先设置几个题目,约作者来写,给作者一定的时间跟踪这个问题,写出好的文章。 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教授认为,《美国研究》的优点是对前沿和热点问题追踪得比较好,一个杂志能始终追踪前沿是不容易做到的。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历史感。历史给人观察问题的深度,对研究现实问题有参考价值,使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更深入;二是要体现人文精神。现在美国发生的各种事件和现象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现象的背后是美国的人文底蕴,美国的文明有它自己的特色。在美国,研究美国叫美国学,就是美国的国学,包括研究美国的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文化等深层次的东西,《美国研究》应该把对美国的研究扩展到这些方面。另外,他殷切希望《美国研究》杂志不仅成为中国的美国研究阵地,而且要成为美国研究所发展的重要因素,使《美国研究》杂志的发展与美国所的发展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认为,《美国研究》不仅内容好,而且形式也美。版面和封面风格都美。他提出两点建议:首先要建立关于美国研究的学术标准,《美国研究》应推动相关理论问题研究,注重运用一些概念工具来解释美国的问题;其次要走国际化的道路。他指出,《美国研究》的学术规范已经符合国际化标准,但在国际化方面还有两点可以加强:一是可以刊用外国人的稿件,例如德国人和英国人对美国的研究都很深入,可以考虑刊用他们关于美国问题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美国时,要注意把美国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考察,美国历史上许多事件都牵涉国际问题,如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一场国际战争。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认为,《美国研究》的优势是来稿多,选稿余地大,国内对美国的研究更加专业化,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潜在作者群仍在扩大。他建议编辑部召开一些内部的研讨会,把国内学术界对美国问题的观点汇总起来。如研究美国兴衰的问题,可以从美国的软实力、硬实力及美国内部存在的矛盾诸方面分别探讨,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几个研讨会,把从各个角度考察美国兴衰的文章一组组地刊发。另外,发掘作者群的工作可以先从社科院国际片的其他研究所入手,如拉美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可以从拉美的角度研究美国。至于选题,他认为有必要研究全球化对美国的含义。 南开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韩铁教授特地从天津赶来参加会议。他用京津高铁的“快”和“生意好”来比喻《美国研究》的现状:追踪前沿做得不错,编辑部办事效率高,是“快”的表现;稿源多,挑选稿件余地大,可以说是《美国研究》的生意好。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应加强对美国法律的研究,多刊登这方面的文章。美国的法律最能反映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有人认为内战以前的美国是法院与政党的国家;二是关于书评。他认为书评的篇幅恐怕还是长一些才能写好,800字的书评不容易写好,还可能成了变相的图书广告。 国防大学教授徐辉认为,《美国研究》最大的优点是能使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美国,它总是能对美国问题做出理性、权威的解释。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微观问题的研究,包括美国的州、市、社区如何运作等。这些问题带有普及知识的性质,有利于扩大《美国研究》的读者群;二是关注外国人研究美国的成果。 《美国研究》副主编胡国成在会上宣读了秦亚青、杨洁勉、楚树龙三位编委的来函。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信中说,“《美国研究》是我钟爱的一本学术期刊……学术的发展靠学风、靠学者、靠学刊。其中,学术期刊是平台,是阵地,是航标。学术期刊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使学术共同体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相互启迪;学术期刊把不同的观点展示出来,使学者能够争论反思、切磋砥砺;学术期刊更是引领学术前行的航标,发现前沿的学术意识、发起启智的学术辩论,发动激烈的学术交锋。这样的交流、切磋、辩论营造了民主的学术文化,唤起了不同的学术声音,打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阶梯,培养了一代一代的优秀学人。《美国研究》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正是这样一种作用,为中国的美国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衷心祝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学术的智慧、学术的气度、学术的理想、学术的灵魂,永做中国美国学的领航旗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在来信中写道,“《美国研究》因其在美国问题全方位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而成为国内相关研究和教学人员竞相投稿和相互学习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因其对美国问题进行理论和应用综合研究的指导作用而成为国内学界和政界紧密互动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因其长期坚持高标准学术研究和针对性动态研究而成为国内外都很关注的最重要的中国学术刊物之一。展望未来,我和同行们一样,衷心希望《美国研究》专于但又超越美国问题,在世界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刻对中国现代化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楚树龙教授在信中说,“《美国研究》是中国美国研究的圣地,是国内学术研究的一块净土。在国内很多学术刊物政治化、功利化的情况下,《美国研究》始终保持着严肃、严谨、严格的学术规范,得到了国内美国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界的尊重、认可和赞扬。中国在发展,中国的美国研究理应发展前进,《美国研究》在其中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胡国成代表编辑部衷心感谢各位编委提出的真知灼见。他表示,编辑部近期就可以落实编委们提出的几项建议:一是加大对文章摘要的编辑力度,提高摘要的水平,二是组织研讨会,拓展作者队伍,发现新人,三是着手开展观点汇总的工作,可以利用美国所各个研究室的研究力量协助完成。 黄平做了会议总结。他表示,办《美国研究》杂志本身就是对人的锻炼,《美国研究》是人才成长的平台。今后,要更加注意发现和培养新作者,形成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多开研讨会、座谈会等。他指出:《美国研究》是美国所的杂志,一定要集全所之力来办好这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