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09 > 第三期
第三期
对美国平民主义的重新解读——读查理斯·波斯特《平民主义者的远见》
作者:贾敏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2009年第3期 对美国平民主义的重新解读 ——读查理斯·波斯特《平民主义者的远见》 贾敏   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从农业国家迅速转型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由此也引发了内战后美国社会新一轮的变革。起源于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平民主义者运动(Populist Movement,又称人民党运动)就是这一时期意义深远的社会政治运动,并直接影响和推动进步主义改革年代的来临。平民主义者运动因其涵盖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诉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美国学界对这场社会运动的看法抱有许多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评论。自新政时期以来,每隔数十年就会有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对运动的起源、过程和历史地位进行重新阐释。【注释】有关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研究可参阅John D. Hicks, The Populist Revolt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31); Norman Pollack, The Populist Response to Industrial America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Lawrence Goodwyn, Democratic Promise: The Populist Movement in America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Margaret Canovan, Popu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teven Hahn, The Roots of Southern Populis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以及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 New York: Knopf, 1955) ,中译本可见理查德·霍夫斯达特:《改革时代: 美国的新崛起》(俞敏洪、包凡一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注尾】   2007年,美国史学界后起新秀查理斯·波斯特(Charles Postel)的《平民主义者的远见》(以下简称《远见》),挑战了著名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对运动的论断,继承新左派史学对运动的文化研究,并从思想意识角度对平民主义者肖像群做全景式的梳理,肯定其对美国政治和社会产生积极而深刻影响的改革运动。该书获2008年度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OAH)的弗里德里克·J. 特纳美国史著作奖和美国史学最高荣誉的班克罗夫特奖。【注释】Charles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权威的《美国历史杂志》指出该书在运用史料、方法论以及叙述方面,代表了这个领域近30年的史学发展高度。见Gregg Cantrell, “Book Review of the Populist Vi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94. No. 4. 2008, 亦可参考Robert C. McMath, Jr., “Another Look on the ‘Hard Side’ of Populism,”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 Vol.36. No.2. 2008. pp.209~217. 【注尾】 一   研究社会运动的起源和发展,首先要界定构成参与该运动的核心人物群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和利益主张。美国学者对平民主义者运动的看法分歧,也正是从“何谓平民主义者”展开的。其主要的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进步主义史观、社会行为科学理论和新社会史观。 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史学观占据美国史学界主流思潮,以史学家希克斯(John D. Hicks)为代表的学者视美国农场主联盟为平民主义者的中坚力量,强调农场主阶层与东部工商业精英的二元经济利益冲突,后者对前者的经济剥削和压迫导致前者在政治上的激烈反应,成为运动勃兴的主要成因。进步主义史学者认为平民主义者继承美国历史上的杰弗逊传统,通过政治斗争的方式反抗经济垄断并捍卫个人经济利益,是进步民主观的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对进步史观提出质疑,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改革年代》中运用社会阶层理论分析指出,世纪交替中的美国中西部农民群体因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迅速滑落产生严重的地位焦虑症,他们自发组织起抵御代表工业文化的东部城市文明,歧视和反对外来移民,支持贸易壁垒等激进的保守主张。在霍夫斯塔特的笔下,作为进步主义运动前身的平民党运动实质上乃是“向后看”的变革运动,是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政治象征。【注释】Hofstadter, Age of Reform, pp.62~63. 【注尾】   霍夫斯塔特对平民主义的负面看法影响深远,激起历史学者间的热烈辩论。但在这场辩论中,历史学者大多忙着破除霍夫斯塔特的地位革命论而无暇对平民主义者运动做出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挖掘。【注释】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e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339~441; 美国史学界对人民党运动地位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作为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群成员的霍夫斯塔特对运动中反犹情绪的厌恶引起南方史权威伍德沃德在内学者的置疑,他本人后来亦承认这点,并特别提到50年代美国政治生活中麦卡锡主义的猖獗对他历史叙述想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具体可见 David S. Brown, Richard Hofstadt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pp.99~119.【注尾】 到了1960年代,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 P. 汤普森运用物质-文化研究模式的影响下,有学者开始从新社会史角度挖掘平民主义者思想意识的根源,拓展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主义者形象。【注释】Steven Hahn, The Roots of Southern Popu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注尾】 新左派史学家劳伦斯·格什温(Lawrence Goodwyn )在《民主的希望-美国的平民主义时刻》中,把平民主义者刻画为被东部精英阶层所扼杀的大众民主改革运动的先驱和牺牲者。【注释】Lawrence Goodwyn, Democratic Promise, pp.612~614, 387~492. Goodwyn积极参与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对他的史学观影响颇大。【注尾】 还有学者从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物质进步观的角度来定义。【注释】Christopher Lasch, The True and Only Heaven: Progress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Norton, 1991), 该书的中译本可参考克里斯多夫·拉什:《真实与唯一的天堂:进步及其评论家》(丁黎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注尾】 各派学者尽管对这场运动的性质有不同的意见,但对其不从属于现代社会和缺少现代性的认识,却也殊路同归。   美国史学界一般认为,19世纪末以来美国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带动美国经济的迅猛提高,在美国中西腹地的农业地区和农业居民却无法分享到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相对封闭和滞后的交通信息手段和保守的文化宗教信仰,中西部和南部农民被视为东部工业化时期副作用的受害者。换句话而言,现代性并没有波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波斯特则在《远见》一书中对这些“共识”发起了挑战。在导言部分他指出,19世纪末期平民主义者所处的环境并非我们通常认识的传统社会,乃是高度商业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平民主义者所代表的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和地区思想间差异很大。部分学者把边疆地区视作农业社会价值守护者的浪漫化描述加重了这一错觉。【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9. 【注尾】   波斯特指出,美国农业阶层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在忍受资本市场和全球化的货币不公正待遇后才奋起抵抗,恰恰相反,农业阶层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现代性带来的对农村未来发展的双重影响,认识到这种转变需要农业阶层自身内部进行变革。现代性对19世纪的美国农民阶层而言,是技术迅捷发展和交通运输手段升级带来的对世界市场的重新认识。现代化发展中美国农业的特点在于很早就面向跨大西洋资本流动体系和全球化的要素市场。平民主义者占主导的乡村早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依附全球市场而展开活动。技术上的创新,铁路系统的辐射效应与边疆地区经济过密化的发展,把零散的农村社区联系在一起;新的农业耕种技术,采矿业和地区城市中心的形成,对中西部农村的示范效用明显。例如,一位在加利福尼亚州种植甜橘的果农关注的,不仅仅是果园的生长情况,他需要时刻了解近阶段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运输价目表和芝加哥,利物浦等地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指数,从而判断自己的资本投入能否获取利益。【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0~12, 108~112. 【注尾】   现代性还带来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新式大众沟通模式,新的大众传媒,如廉价报纸和期刊,邮政购物手册的诞生,促进乡村世界的人们开始关注消费资讯,商业新闻和来自华盛顿的政治新闻。波斯特指出,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视了作为人民党前身的农场主联盟改革者和知识分子的言论空间,这些潜在因素对平民主义者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同样重要。【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54.【注尾】   现代性同样对平民主义者的政治话语产生影响。从历史语境出发,波斯特指出以农场主联盟为代表的平民主义者的政治观点力图保持非党派特性,政府为商业服务变成政治参与的最高诉求。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众语言的修辞上往往有双面特性。一方面,平民主义者运动具有天然的民众政治倾向,草根性质浓厚。农场主联盟会员支持杰克逊式的政治话语,反对政治精英化、置疑联邦权力和维护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平民主义者向往的商业政治,诉求国家积极干预的急迫使得他们对自由的内涵做出新的含混的解释。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就平民主义者而言,自由的话语在于它辞令的可通约性,因为实际政治并非政治理论那般需要精准的描述。【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41~143. 【注尾】 二   为了准确把握平民主义者的现代特征,波斯特分别以农场主(Farmers)和平民主义者(Populists)两大部分共8章节进行研究。在第一部分中,该书以农业改革与联盟的缘起,技术与现代教育,社会性别意识和女性独立、农业合作主义的兴起为四章,具体论证具备现代意识的农民阶层的商业-政治观的形成。在第二部分平民主义者专题里,作者延续第一部分的历史背景,着重论述具备现代性思维的平民主义者在商业-政治组织、第三党运动(人民党),种族与社会意识(南部黑人问题)、与劳工组织结盟的缘起,宗教与科学观四个章节来修正并重估运动的历史地位。   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特把源自美国西南地区的农场主联盟(Farmer’s Alliance)视为平民主义运动的先驱组织。不同于以往依附于政党组织和地区性的农业协会,联盟代表的是全新的农业行会组织——独立性(非政治性),科学性和商业性是新协会特征的亮点。协会的宗旨强调基于“商业视角”(Business Standpoint),并代表商业性农业团体,如小麦和棉花种植者的利益。联盟的领导者如查理斯·麦克尼(Charles Macune)、列奥尼达斯·波尔克( Leonidas L Polk)等皆要求在商业环境中的公平交易地位,积极推动技术的引入,塑造平民主义者的新商业政治观。麦克尼曾宣称,“政府应该是为公共的商业利益服务,具有商业服务水准的准商业组织。”【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139. 【注尾】 这一观点通过联盟的杂志和巡回演讲,深入边疆农村。   来自中西部和南方地区的中小农场主是联盟的核心成员,也是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在教育和宣传的影响下,农民改革者坚信农业的繁荣取决于商业合作化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他们抨击财富集中的不公。为调查新闻记者揭露的金融寡头和政治交易击掌叫好;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托拉斯组织的强大得益于公司化经营所拥有的规模优势。农民相对简单的逻辑思维告诉他们,组织越庞大,力量就越大,而利润就能得到保证。波斯特认为,农村相比城市的贫困在于后者进入世界市场时间上的滞后,而他们一旦觉醒,“追赶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如在麦克尼的影响下,得克萨斯州的部分乡镇利用联盟报纸组织各种集会论坛,主动吸引南太平洋铁路公司投资,被视为“商业进步观”的象征。而之前不久,正如联盟的公共事务官尼尔森·邓宁(Nelson Dunning)所言,铁路公司仍被视作丑恶资本的化身。【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30.【注尾】“假如美国的农民能够赶上标准石油公司那般组织的紧密和有效率,没有谁可以阻挡这种进步的力量”。【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6~17.【注尾】   新商业观还影响农民对国家垄断组织的看法。以邮政系统为例,19世纪末期的技术,交通革命让邮资费用大幅度下降,包括刊物和邮寄商品目录在内的印刷品进入乡村生活。借助报刊提供的舆论平台,农民因而可以与改革者一起讨论经济问题,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农民看来,这个具有全国规模、机制化和有效率的组织作为进步、平等的产物,是联邦政府部门所应仿效的典范。在麦克尼主编的联盟刊物《全国经济学人》(National Economist)上,一位农民读者感慨他在华盛顿参观发现,“这个伟大国家的邮政部门竟然在如此狭小建筑内办公,实在令我们羞愧。”他建议干脆把邮政总局迁往西部,至少咱们可以给盖个两层楼房。【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144.【注尾】 这种简单善意的肯定透露农民阶层对于国家垄断的期盼。在随后对有关铁路、电报业国有化,以及要求扩大农业部、建立针对农民阶层的金融保障时都有具体的主张。“农民改革者意识到垄断的积极层面,如邮政系统的扩张根本不会造成市场失灵,反而有益。同时农民并不指望铁路国有化带来的好处,他们希望垄断资本不要妨碍公共利益。”【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146. 【注尾】 这种实用主义商业政治观,对平民主义者的政治联盟和政治话语有着深刻的影响。农场主联盟积极行动,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首都华盛顿设立常驻游说办事处的利益集团   自我教育和农业合作主义是平民主义者自发组织的两场运动。美国内战后实行的《莫里尔土地赠予法案》(Morrill Act)不仅带来美国高等教育的首次大规模普及,同时也促使农民意识到普及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平民主义者认为,教育可以让农业阶层懂得工业现代化对农业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好处。联盟下属的自治型教育推广协会不断涌现。协会聘请资深的农业科学家和商业记者、教会人士,以巡回讲演的形式在广饶的农村腹地推广成人教育。联盟领袖麦克尼还认为,巡回教育能够让农民们意识到城乡间的财富巨额差距,意识到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掌握商业领域的知识,进而摆脱在商业活动中的劣势地位。联盟推动要求州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和赞助专业学院、农业培训学校、研究机构和敦促联邦政府设立国家项目推广农业技术。【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58~62.【注尾】   教育的作用还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苏醒。在第三章中,波斯特就女性参与联盟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农业生活的艰苦和公共休闲空间的匮乏使得农村妇女面对外部世界极为憧憬,在某些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变革的强烈愿望。随着商品经济活动不断渗透,邮政购物的出现,大量图文并茂的邮政广告和协会印刷品进入原本以圣经为主导的女性阅读空间。商业广告带来的文字和视觉冲击力让女性意识到自我的消费能动性。全国铁路网络的覆盖扩展了农村女性的职业范围,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女性办公人员走出去,成为准白领阶层。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培养了她们的自立精神,也使她们认同平民主义的理念。波斯特指出,女性平民主义者及其组织所参与的运动要比男性组织有更明确的主题,表现在消除贫困和提高教育水平,食品安全,争取普选权等。【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5~16, 89~92, 96~97.【注尾】   建立行业托拉斯联盟是这时期农业合作主义的最亮点。面临东部公司化经济体的竞争,生存的压力激发农场主推动商业模式的热情。以得克萨斯州农场主联盟棉花交易所(Texas Farmer’s Alliance Exchange)为例,该交易所的理念和特征完全符合联盟与中小农场主推崇商业技术和组建全国性交易平台的想法。交易所建立所需的近百万美元全部来自于农民会员微薄的会费,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报技术。虽然1888年交易所因缺乏信贷担保而被迫关闭,但这并非是经济乌托邦的表现。【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127.【注尾】 这种试验性的交易平台在1880~1890年代中西部很普遍。又例如,1880年代加州的花卉种植者率先把电报通讯服务运用在全美和跨大西洋区域的商务贸易,而同一时期,电报对加利福尼亚州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甚微。波斯特通过史料研究得出,商业指数化,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说明在农场主的脑海中,已经具备相当现代的商业意识。波斯特因此批评霍夫斯塔特对农场主的“乡村商人”(country businessman)身份的消极看法。在波斯特看来,这个阶层名词所代表的群体,首先表现为商业和经济上的逐利,他们的政治诉求则是这种群体心态的流露,不应承担过多的道德负担。波斯特也质疑格什温、桑德斯(Sanders)等学者所描述的在大街上或是市政广场上高声斥责财阀巨头的平民主义者形象。他指出,拥有明确理念的改革者不在公共场合依靠演讲吸引听众,大多都在乡村城镇的旅馆大厅,市政礼堂中进行讨论,并通过一系列关于改革的主张和纲领。【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69~171. 【注尾】 在第一部分最后,波斯特归纳了平民主义者商业政治观的宗旨,即呼吁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有力干预和积极立法。具体表现为收归铁路、电报业国有化;要求联邦政府设立次级财政体系,为全美农场主提供信贷、存储和市场保证。这些要求反映农民对东部产业巨头和铁路垄断者的敌意,他们寻求联邦政府的介入以达到政治平衡。在实际的政治营销中,农场主和劳工阶层的结盟有实际的效果:他们共同推动具有广泛社会阶层影响的政治社会运动,率先提出国家干预主义的理念。1890年农场主联盟与当时因大罢工受挫的劳工骑士团结盟,成为1892年奥马哈宣言的前奏。【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50~156.【注尾】 三   除了强调作为人民党运动前身的农场主联盟商业政治观的现代性外,波斯特还提出了另一项颇具争议的历史阐释:《远见》中的平民主义者不仅包括那些农场主和佃农,而且还涵盖了来自中部和北部的劳工阶层、南部的黑人农民,宗教改革者,单一税论者,国家主义者,城市波希米亚知识分子和白人至上主义者。他们共同构建了平民主义运动思想意识的多元源流。   波斯特处理了平民主义者复杂的种族观念。19世纪末的美国正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的鼎盛期,种族问题与平民主义者的内在逻辑如何展开?波斯特指出,霍夫斯塔特认为平民主义者的种族观念乃是排外与反犹主义的已经被史实证明有误,而且因地域不同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在平民主义者的政治目标里,既有希望拉拢南部黑人农民选票挑战南部民主党一党独大的诉求,也有煽动支持驱逐在美华人劳工的历史劣迹。格什温与沃德伍德(Woodward)的研究说明部分平民主义者的确希望利用与黑人农民间的政治联盟挑战种族禁忌,为黑人参政预留空间,以汤姆·沃森(Tom Watson)为代表的南方政治家早期也是有条件许诺黑人平等的支持者,但这种改革者内部的划分是非平等和隔离的。波斯特以南方黑人平民主义者约翰·雷纳(John Rayner)为例,指出他们的历史局限在于把种族关系的进步理解为隔离却平等的制度,认为这种妥协也可以带来在农业经济事务上的收益。这种隔离制度的想法在当时的黑人和白人中间都受相当的欢迎。以平民主义运动兴盛的得克萨斯州为例,多数黑人平民主义者赞同在公共空间,如监狱、疗养院等州立机构内实行种族隔离。无疑,这种观点是思想保守妥协的产物,但其初衷却耐人寻味。【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186~193, 195~201.【注尾】   《远见》讨论作为农民同盟的劳工阶层。美国史学界认为,1893年人民党的组成乃是北部产业工人与中西部、南部农民的联盟产物;1896年总统竞选的失败则归咎为北部劳工阶层与农民间的文化和阶级意识冲突,导致前者的临阵倒戈。这些论断无法解释为何会有数量众多的工薪劳工和中产阶层的改革者加入人民党。   通过对俄亥俄、威斯康星等中西部产业州的研究后,波斯特指出,这些州的产业工人实际构成人民党的核心支持者。而且,平民主义者的联盟很大程度上得到城市劳工运动者和中产阶层改革者的支持。劳工与农民阶层并非职业上的严格划分。19世纪末期美国正处迅速工业化时期,某些州内,农民普遍是临时的采矿工人和煤炭工人,来增加他们的非农收入。19世纪劳工的主要组织劳工骑士团曾接纳过许多棉花种植者和铁路工。这种阶层上的亲近让平民主义者的理念在劳工中传播很快。劳工同样希望联邦政府的有效干预,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薪酬保证:铁路工人要求强有力的工会组织维护权益,而采矿工人面对全国煤炭市场的起落有着切肤之痛,他们需要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维护行业利益。在这些领域中,劳工和农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其次,平民主义者的政治技巧吸引劳工阶层。著名的社会主义运动领袖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早期与政府的对抗使得劳工运动陷入困境,而农民则有效利用协会身份和诉诸公民权的方式,避免与政府直接对抗。波斯特还具体介绍怀有乌托邦理想的社会改革人士,其中包括著名的社会思想家,单一税的提倡者乔治·索尔,国家主义者、乌托邦小说《回顾》的作者爱德华·贝拉米,提倡建立公司共同体社会的作家格兰隆德(Gronlund),他们的作品和采取的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与平民主义者一致,波斯特称他们为来自中产阶层的同盟者。【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206~213, 223, 228~233, 236.【注尾】   《远见》勾勒平民主义者的宗教信仰观。支撑平民主义运动的宗教思想来源主要有三大源头:首先是城市中产阶层摆脱清教思想,提倡科学理性的运动;其次为西部农村地区将宗教改革视作对政治经济危机所急需开展的信仰复苏;第三则是以罗伯特·英格索尔(Robert Ingersoll)为代表的无神论者,深受城市阶层和劳工平民主义者的欢迎。这种既有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有秉持科学理念的无神论者的政治运动,体现到个人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理念与宗教光谱间辗转。波斯特为我们描绘这种神学与科学间冲突的绝佳例证。1925年田纳西州的“教授进化论”一案轰动全美。参与辩论的双方分别是老牌政治家威廉·詹宁·布赖恩,1896年的民主党—人民党联盟总统候选人和来自伊利诺伊州坚定的无神论者克莱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担任被告教师斯柯普斯的辩护人)。具有历史反讽意味的是,这两人都曾服膺平民主义的理念。公众通常认为,布莱恩代表平民主义者落后的宗教保守情绪。波斯特则指出,布赖恩在1925年的表现究其原因源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失信于凡尔赛和约的极度失望,导致其宗教信仰的重新复苏;而达罗才是主流平民主义者的理性和科学理念的代表。波斯特运用戏剧化的历史叙述,意在展示平民主义者运动中,传统的宗教信仰复苏与科学理想的相互制约:科学作为新的信仰在实证和经验论的前提下被奉为正确、进步、乃至现代的。【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244~245, 247~249, 249, 258, 265~268.【注尾】   在全书最后部分,作者试图对人民党运动的失败作重新阐释。波斯特指出,19世纪的美国平民主义是以大写“P”字母开头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是众多观点的结合体,在以改革为政治口号的目标下形成的特别阵线。1896年的选举失利并没有成为运动的休止符,“选举的失败只能说明很少的历史事实,绝非不可更改。”人民党的竞选失败,并非代表他们受经济现代论的束缚,而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选择,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和历史偶然性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平民主义者的竞选失败掀起了更大一轮城市改革运动的产生。平民主义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观点经过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的过滤在更大范围内进入美国的政治议程中。20世纪,平民主义者的思想不仅被进步主义改革、新政理念,黑人民权运动所继承,同时也被南方种族主义者,反共麦卡锡思潮所玩弄和曲解。平民主义成为美国政治思想中最具争议的遗产。【注释】Richard Postel, The Populist Vision, pp.270~271, 280~285, 286~289.【注尾】 四   《远见》一书在史料运用,史学方法、理论和研究视角上,都颇具特色。《美国历史杂志》杂志评论道,“该书使得作者跻身第一流的政治史学者行列”,实非溢美之辞。笔者以为,该书的贡献还体现在以下几点。【注释】Gregg Cantrell, “Book Review of the Populist Vi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94. No 4. 2008.【注尾】   首先,拓宽对于平民主义者运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学术梳理、史料发掘、人物档案手稿、杂志报刊等方面,突破了原有研究的框架和范围。特别是对霍夫斯塔特,格什温等学者观点的有力修正和挑战使得本书的写作充满张力,该书“惹恼”了部分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势必将引起新一轮的学术争论,客观上有助于对平民主义运动研究的深入。   其次,《远见》综合运用了政治史、社会史、社会思想史和人物研究的方法,把同一时期,不同阶层间的平民主义理念碰撞是如何产生,如何实践,以及互相之间的融合和对立展现出来,层次感鲜明,持论也较公允。从行文当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受著名学者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影响,即运用一个概念性的组织性主题,把原本并非熟悉的历史因素加以连贯,并以新视角和新方法审视原本熟悉的历史事件和意义,平民主义的历史成为波斯特点亮这一时期社会和政治运动的手段和目的。   第三,史学的现实关怀感凸显,正如《远见》作者所阐述的,重估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思想运动,其现实意义在于更好地看待当代的美国社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是如何应对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挑战,面临冲击的美国民众对外部世界如何反应,是否左右美国政治的走向等。2008年大选结果与当下的经济危机已经使美国社会民众的心态发生较大幅度的转变,平民主义将以何种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值得我们中国的美国研究学者思考。    贾敏:复旦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