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04 > 第四期
第四期
“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军控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研讨会综述
作者:樊吉社 来源: 时间:2015-06-16
○学术动态 “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军控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军备控制与不扩散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15日在京主办了“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军控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研讨会。会议由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军控中心主任顾国良主持,来自商务部、宇航学会、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军控协会、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 )新国际安全环境下的美国军控与防扩散政策   顾国良首先分析了新国际安全环境下美国军控与防扩散政策的发展演变。他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它的威胁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威胁比冷战时期易于监控的苏联威胁更加复杂、不可预测、模糊不清和难以应对。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军控思想与政策随之进行了调整,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其军控政策重心。美国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并逐渐丧失了对缔结正式的双边与多边军控条约的兴趣,更乐于通过非正式的双边协议或者多边安排达成相互约定,反扩散取代了军备控制和防扩散成为美国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布什总统先后提出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和防扩散七点倡议表明,美国的防扩散战略更加强调紧迫性、进攻性和强制性,借重反恐的手段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虽然布什政府也重新强调国际合作,但其总体反扩散战略和具体的反扩散行为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单边主义烙印。   (二)出口管制与中美关系 商务部科技司周若军副司长简要介绍了最近两年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她认为,出口管制在国内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但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国内企业对出口管制的认知度不够;国内对出口管制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仍然远远不够;虽然目前中国已经确定了出口管制的政策框架,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出口管制不能仅仅为了促进外交关系的改善,同时更要兼顾国家安全,对于部分稀缺物质的出口是否应该加以控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中美两国在出口管制问题上有一些有益的合作,但仍然存在一些分歧。这些分歧有待于两国在尊重彼此安全、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协商解决。   (三)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核政策的调整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孙向丽博士概要介绍了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核政策的重大调整。冷战结束后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始于1994年的《核态势审议》报告,该报告主张减少核武器数量,但要保持防范能力,同时,核武器也有威慑生化武器的需要。1997年克林顿总统决策指令再次调整美国核政策,明确宣布放弃“准备打赢一场持久核战争”的指导原则,但保留三种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选择。经过这两次调整,美国的核政策注意到了新的安全变化因素,核规模有所收缩,但核力量结构、组成并无太大变化。2001年12月公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标志着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核政策最彻底的一次调整。该报告主张将核武器威慑的对象重点从苏联调整为潜在的核大国和无赖国家;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结合起来构成战略威慑能力;建立应急反应能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美国自称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安全环境已经降低了对核武器的依赖。 实际上,此次核战略调整不仅加强(超越)了传统威慑能力,例如使核裁军弹性化、可逆转、增强对机动目标的跟踪探测打击能力、通过导弹防御实现攻防结合等,而且弥补了传统威慑难以奏效的部分,如打败无赖国家有限的核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发展先进的常规精确打击能力先发制人、发展新概念武器、建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等。美国核政策调整的实质表现为: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核武器传统威慑部分得到加强或超越;核武器威慑范围扩大了,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结合为连续的威慑谱。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有核国家的威慑能力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总统大选前后美国军控政策的前景   清华大学周宝根先生分析了总统大选前后美国军控政策的前景。在比较了三次总统大选期间两党总统候选人在军控议题上的竞选主张及当选后总统在执政初期执行的军控政策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认为:首先,如果总统(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实现)更替,当选后的总统所实施的军控政策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与竞选时的主张大体一致;其次,如果总统连任,其军控政策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考察当前总统大选期间两党候选人的竞选主张,他认为如果布什总统再次当选,在其连任之初,根据历史经验,他会继续贯彻现行政策,单边主义色彩仍将比较浓厚。如果克里当选总统,在执政之初,美国的军控政策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调整,调整的方向将与克里的竞选主张大体一致,会较多的实行双边或者多边军控。   (五)朝核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李敦球副研究员从朝鲜内政的角度探讨了朝核问题缘起与发展。他认为,朝核问题的再度激化是美国对朝推行敌视政策的结果,同时朝鲜在核问题上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从战略层面上看,朝核危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改善朝美关系,反映出朝鲜要走出冷战的政治诉求和历史要求。从战术层面看,朝鲜打出“核牌”有其现实利益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对美施压寻求安全保障,籍此获得各国承认,重返国际社会;解决长期困扰朝鲜的经济问题,包括能源不足、粮食紧张等;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朝核也是其内部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强硬派反对改革开放,在朝核问题上持强硬姿态。总的来看,朝鲜打“核牌”的真正目的不是与美国对抗,而是想与美国直接对话乃至谈判,迫使美国调整对朝政策,使朝鲜消除外部安全威胁,摆脱国际孤立并获取更多外援,巩固内部、发展经济。 五个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有学者认为,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在美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国内两党对多数军控和不扩散议题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共识,因此不能过高估计大选对美国军控政策连续性的影响。对于出口管制,一些学者认为防扩散对中美关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美国目前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仍有疑虑,也将中国作为出口管制的对象;未来中国在出口管制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商业利益和安全利益。尽管多数学者对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前景表示乐观,但同时认为朝核危机近期解决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多数学者同意,应该加大对美国核政策调整的研究,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影响。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