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03 > 第三期
第三期
“2003年青年论坛”综述
作者:余万里 来源: 时间:2015-06-16
“2003年青年论坛”综述 余万里   2003年7月23-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2003年青年论坛”在北京举 行。来自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洛阳 外国语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活动。   研讨会上,与会者主要围绕国际社会的合法性和治理、单极霸权与多极化,以及世界经 济格局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国际社会的合法性和治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法律和政治研究所的张胜军博士在追溯西方法律思想演变的基础上指 出:当今国际社会中已经存在着以个体权利价值观为基础的法治模式。正是在这种法治观念 的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以对索马里、科索沃、东帝汶及伊拉克进行军事干预。 而且,这些对国家主权的干预行动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默许。他认为建立在国际 无政府状态和主权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法是不完善的,尽管当代国际社会对法治的认识还存在 很大差异,但国际社会法治思想的演进最终会走向以人为本的世界法和“球法”。   庞中英博士提出当前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世界到底能不能治理? 他认为人类的政治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族国家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问 题。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治理模式。欧盟和欧 洲一体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探索新的政治组织形式。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的郭树勇博士认为,在核时代,战争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合法性 在递减。战争的合法性主要由四个标准来衡量:(1)符合国际法律体系,特别是主权制度为 核心的各种准则;(2)符合正义原则;(3)战争权的运用要适当限制,不能过分;(4)要与 正在发生的国际政治经济进程相一致,即适应国际意志的变化。   北京广播学院的肖欢容博士指出,对于战争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判断存在不同的标准。以 伊拉克战争为例,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是不合法的,当从个人角度看却有正当性。美国认为推 翻萨达姆的独裁统治有利于伊拉克人民。他还提出,新闻媒体在战争合法性的塑造过程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张志洲博士在谈到全球公民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指出, 公民社会理论的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和开放性、参与性和法治原则;其 基本思想是:社会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民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而是以非政府组织为 基本单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全球公民社会 将对国家的权力构成制约。   (二)单极霸权与多极化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玉刚在会上提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终 结雅尔塔体系,而伊拉克战争似乎完成了这一体系的转换。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体系应该向 哪个方向走?美国提供了单边的帝国秩序模式,而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发 展模式。美欧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分歧是当前美欧矛盾的深层动因。美国模式信奉实力逻辑, 欧洲模式具有历史逻辑的力量。今后一段时间里,世界秩序将由多种逻辑共同塑造。   苏长和博士指出,当前的世界政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同历史上发生在1648 年和1945年的体系变革相提并论。他比较美国和欧洲的国际治理模式认为,美国看国内和国 际社会的角度是一致的,因此习惯性地把美国的国内制度放大到国际社会;20世纪40年代 的“新政”把管制的理念带入美国的国内社会治理,同样应用到国际秩序的设计之中,如联 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欧洲的世界观是把国际和国内分割开的,国 内是等级制的秩序,而国际是无政府状态。1945年前,老欧洲的国际秩序是均势模式;在此 之后,欧洲走向了一体化,通过契约的途径、制度的安排寻求“超国家”的模式。美国和欧 洲都在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美国的模式是等级制,欧洲的模式是代表制。这两种模式究 竟谁占主导尚不明朗。从道义上看,欧洲的模式更具吸引力。他还指出,东亚代表了维护威 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保守力量,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万里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济相 互依赖的发展对两国关系的整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相互依赖具有如下几点重 要的政策含义:第一,国家间相互依赖主要是社会之间、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第二, 在相互依赖关系中,问题领域是分化的,导致权力的转换出现障碍;第三,相互依赖对国内 各经济社会集团的影响是不均衡的;第四,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中,相互依赖可以转换成利益 集团对外交决策过程的参与,并因此而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关系。1993-1994年美国对华最惠 国待遇挂钩-脱钩的决策的案例证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可以使中 美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发生倾斜。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王义桅博士提出,“多极化”的提法应该重新加以评估,应该从 合法性、合理性和合目的性三个维度思考“多极化”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问题:首先, 谁的多极,哪些国家是多极化的主体?其次,什么样的多极,军事、经济、文化还是政治? 第三,如何实现多极,通过和平过渡还是通过战争?第四,多极需要什么样的形成环境?他 认为,以“欧洲协调”为代表的机械论的、均势论的多极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前时代的主要 矛盾和特点,尤其是相互依赖的客观情势;均势和多极也并不必然带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政策研究室的袁智兵先生认为,中国外交提“多极化”、反霸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多极化”的提法着眼于大国关系,表明大国在这个方面具 有利益重合点。当然,各个国家在“多极化”问题上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地方。多极化是有层 次的,当前在军事上是单极,在经济上呈现多极的格局。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的鲁世巍先生提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应该围绕中国的崛起这条主线 展开,这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二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自身定位 和利益要求。围绕这条主线,外交研究的关注点应包括:第一,大国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 美国;第二,周边关系,当前的重点就是朝鲜核问题;第三,多边外交,如联合国、八国集 团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北约等等。 (三)世界经济格局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研究员指出,大国的经济竞争正在 演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竞争。他认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规则的竞争。在 过去10年,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则约束力的提高、约束范围的扩大。与此同时, 规则的收益也在增加,因此霸主的重要权力就是制定规则。规则的制定力取决于一国的进口 能力,在过去10-1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进口方面超过了美国,从而使欧盟对美国的规则 制定权发起了挑战。1999年末,西雅图会议的失败反映了美国影响世界经济规则能力的下降, 这诱使美国更加重视北美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说明,区 域经济合作是大国扩张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美欧两家在经营本区域的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在 染指东亚。由于未能在东亚形成区域合作,日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未来 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取决于中日两家争夺主导权的博弈。   本次论坛呈现的热烈、生动的讨论场面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思想活跃、勤于探索、勇于 创新、敢于争鸣的特点。与此同时,青年一代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也展示出扎实的学术 基础和理论素养,自觉地将学术规范贯穿于研究和讨论之中。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国际研究 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