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2001 > 第一期
第一期
解读《霸权之后》——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作者:苏长和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解读《霸权之后》——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注释】 本文是为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After Hegemony :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New Jersey: P 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一书写的中文版序言中的一部分,基欧汉教授为本篇 序言(英文稿)的初稿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该书中文版由苏长和、何曜、信强译,即将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尾】 苏长和 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的人,一位是西部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教授,他以《人、国家与战争》和 《国际政治理论》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整个国际关系学中的大师地位;而另一位,就是美国东 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后者 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 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 了,另外,近2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neoliberal insti tutionalism),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 《霸权之后》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计11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 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 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 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各章内容在此不作赘述。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 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 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 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 解读《霸权之后》美国研究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具有理论挑战性的命题呢?众所周知,在正统的现实主义特别是流行的“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注释】 “霸权稳定论”这个词是由基欧汉最早在《霸权稳定论和国际经济机制的变迁(1967-197 7)》一文中使用的,这篇文章收入基欧汉《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论文集。 【注尾】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 定,必须要有一 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霸权稳定论假设,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 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类似经济学上所谓的公共物品。【注释】 或者说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曾经撰文论述国际公共物品问题, 见Charles Kindleberger,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 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86, pp.1-13. 【注尾】我们知道,大凡公 共物品,都具有 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也即我对这种物品一定量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 品同量的消费;同样,由于物品“公共”的特性,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排除其他人同 时对这种物品进行消费。换句话说,公共物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externality)效果,那 些没有承担供应公共物品责任的个体可以“免费搭车”(freerider),自动享受别人提 供 公共物品所能带来的好处;退一步讲,当各个个体之间存在共同的类似公共物品的利益需求 时,这些个体可能不会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这就是奥尔森揭示的“集体 行动的逻辑”【注释】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可以说,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两本理论著作——《霸权之后》和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 论》——的观点,都受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影响。 【注尾】。公共物品这种独有的特性,决定其经常处于供应不足的状 态,它所具有的 外部性效果会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市场出现“失灵”的恶果(market failure)。一般来说, 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强制性的中央权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注释】 强制性力量只是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方法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也不是最有效 的方法。见Michael Laver, “The Political Solutions to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 lem,” Political Studies, June 1980, pp.195-209;Michael Taylor , 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 1987). 【注尾】这就是在国内 社会中为什么需 要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理由之一,推及到国际关系中,霸权稳定论的支持者认为,虽然在国 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 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像安全、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 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而这个霸 权国家却处于衰落之中时,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霸权战争的后果。 霸权稳定论的逻辑提供了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也即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 各国之间的合作就能够维持,而如果没有霸权国家,那么各国之间就会处于纷争的状态。在 《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明确地对这种正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 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注释】 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并无太大的异议,在基欧汉看来,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粗 糙的有待加工和提炼的理论”(a crude theory),需要进行修正。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pp.32-41. 【注尾】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国际机制。 国际机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杰(John G. Ruggie)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这个概 念此后逐步占据国际关系话语系统的中心。但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前,对于国际 机制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描述的地步。只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后,由于基欧汉引 入大量的微观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这个概念才具有更多的分析性意义。 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国际机制的创设及其功能的理论。所谓国 际机制,按照克拉斯勒给出的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就是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 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注释】 Stepha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 【注尾】。基欧汉承 认,在一个以利 己主义为行为原则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中,其决策往往导致集体利益的受损,或者即使它们 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往往也很难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去维护和实现这类共同利益,这种 利己决策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理性的总和与集体理 性的悖论问题。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的推演,为了克服国际政治市场失灵的危机,由霸权国家 来主动承担并领导其他个体共同实现这些共同利益,是一条有用的途径。那么,霸权国家借 以实现这些共同利益的工具是什么呢?在基欧汉看来,就是承担并领导国际机制的建设。这 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积极参与战后的机制建设(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GATT、 IMF等)看出来。所以,国际机制的创设,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完成的。各种国际机 制 的功能在于,可以汇聚各国政府的行为预期,提供信息沟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质量和减少 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赋予行动和政策的合法性,改变行为者的利益偏好,协调 和调整各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减少不确定因素,机制的所有这些功能,对于霸权主导国际 体系中各国政府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以及霸权体系的“护持”具有重要的价值。【注释】 基欧汉对国际机制功能及效用的分析,主要见《霸权之后》第5章。秦亚青教授在最近的 一本著作中对国际制度与霸权体系的护持,也有精彩的阐述。见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 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280-285页。 【注尾】由此可以看 出基欧汉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对正统霸权稳定论所进行的修正:与其说是霸权国家, 还不如说是霸权国家倡导下的国际机制,确保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 这种被修正或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理解基欧汉接下来的论证是至关重要的。既然国际机制 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建设起来的,这些机制对维持霸权状态下的和平与合作具有重要 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说一旦霸权国家衰落以后,原先在霸权国家主导下所创设的机制是否 也会相应地瓦解呢?而如果这些机制因为霸权的衰落而成为变革的对象,世界政治经济因此 不就陷入纷争与不和之中了吗?正统的(或者未经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的 回答。但是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认为未必如此,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欧汉认为 在霸权衰落和国际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注释】Robert Keohane, A fter Hegemony, p.101.【注尾】也就是说,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 味着既有的在霸权国家领导下创设的机制也会相应地发生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使它们对 确保霸权之后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着独立的作用能力。因此,机制的维持和建设就成 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这样看来,基欧汉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决不仅仅只在于对正统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修正和提炼,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国际机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的功能价值的分析,说明国际 机制对于促进“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对减少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纷争与不和是有 价值的,对管理国际相互依赖是有意义的。 《霸权之后》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对我们理解美国 为应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霸权衰落的挑战而进行的外交实践,是不无帮助的。《霸权之后 》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发达工业化的市场国家在美国霸权衰落后,如何通过国际机制 的维持和建设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避免纷争。用政策的语言讲,就是西方联盟怎样维持 牢靠和稳固的合作?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美国在国际政治和经 济领域陷入诸多困境,难有战后初年那种一统天下君临一切的气势和抱负,美国霸权的衰落 成为朝野上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西方联盟的前景也令时人忧虑不堪。美国在内政和外交上面 临的不是20世纪前半期如何“与崛起打交道”(coping with the rising)的问题,而是如 何 “与衰落打交道”(coping with the declining)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霸权衰落 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基欧汉这本书隐含的政策意义在于,在霸权后时代,积极参与旧制度 的修补和新制度的建设对确保美国的国际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基欧汉对 国际机制功能的强调,一定就对美国今天的外交政策与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有一 点是肯定的,观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本的世界政治政策,不难发现在美国的对外关系 中,越来越强调国际制度建设在维持美国全球利益和管理全球政治经济问题中的意义,无论 这些制度建设是为了美国利益的名义还是为了全球政治经济稳定的名义。进一步说,美国及 其西方联盟在今天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参与制定的国际制度来确定 和维护的;对国际制度的控制和解释,已经成为美国外交“软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霸权之后》一书在政策上的价值在于,它为美国应付霸权衰落,如何与衰落打 交道开出了一副很好的处方。 当然,从理论的论证上讲,《霸权之后》一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 对国际机制的功能解释容易陷入“因为需要国际机制所以才有国际机制”【注释】 Stephan Haggard and Beth A. Simmon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 Summer 1987, p.506. 【注尾】 的循环论证的错 误中。尽管基欧汉在本书中一再注意避免功能的解释途径可能出现的因果论证缺陷,【注释】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p.81.【注尾】但是 通读全书的理论论证部分,这种缺陷并未能够完全克服。另外一个不足之处是,功能的解释 途径可以说明霸权和世界政治经济中日趋加强的相互依赖有助于国际制度的产生,也的确需 要更多的国际制度来组织和管理密切联系的世界,但是对为什么国际制度在产生过程中会出 现形式多样的特点,为什么有些国际制度带有强迫性的特点而有些国际制度却带有自我执行 的能力,为什么有些国际制度形式反映国际体系中权力配置的现实而有些国际制度却没有, 为什么有些国际制度比较稳固而有些国际制度却非常脆弱,功能主义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解释 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对国际机制的类型和变迁,涉及的不多 。因此,机制的功能解释在我看来,只是一种关于国际机制的静态的理论(static theory ),而不是机制变迁的动态的理论(dynamic theory)。【注释】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 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特别见《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章。 【注尾】 二 自由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可以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冷战结束 以来,对世界政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潮,非自由主义莫属。在冷战后西方世界的外交政 策中,无论是贸易自由化的推广,还是民主制度的扩展,自由主义的外交理念都在其中占据 中心的位置。 由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所发展出来的国际制度理论(也是主流的国际制度理论), 被一些学者冠以“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或者“新自由制度主义”。【注释】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格里科(Joseph Grieco)在批判制度主义理论时首先使用的。关 于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的论著很多,在此不便一一列举,欲要了解这一理论,可参阅Michae l Doyle, Bruce Russett, AnneMarie Burley(Slaughter), Richard Rosecrance, Andre w Moravcsic等人的相关论著。 【注尾】 那么,以基欧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制度理论何以被称为是“新”的“自由主义”呢? 从分析的意义上讲,世界政治的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一般政治哲学上宣讲的关于自由的教义 ,而是作为分析社会现实的一种“途径”(approach)。如前所述,基欧汉在《霸权之后》 一书中发展出来的国际制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深受经济学界流行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着重研究在资源稀缺和交易费用高昂的条件下,(产权)制度以及制 度安排是如何对人类的行为产生诸种不同的影响的。【注释】 对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较全面的概述,可参考思拉恩·埃格特 森的《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书。 【注尾】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 易费用理论、产 权理论、国家理论、法和经济学研究,对主流国际制度理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主流 的国际制度研究,借助最有力的分析工具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 )或者公共选择理论。因此,作为一种分析途径的“自由主义”国际理论,打上了自由经济 学派的许多烙印:第一,它把相关的角色视为个体,作为全部分析的起点,个体被假定是理 性的,即行为过程是有选择的,旨在根据个人的效用功能实现最大的纯收益;第二,试图理 解个体的集合是怎样作出集体决策,以及由个体构成的组织是怎样进行互动的;第三,强调 个体的权利,以及人类事务中的进步是可能的。【注释】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p.174.【注尾】 主流的国际制度理论所以带有“自由主义”的痕迹,或者所以被称为是“新自由制度主义” 的,还在于它从理论上揉合了商业自由主义的许多内容。在基欧汉看来,国际自由主义不是 一个统一的范畴,而是由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构成的。基欧汉自认为属于“成熟的自 由主义”(sophisticated liberalism)【注释】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 lism Reconsidered,” pp.165-194.【注尾】,这种自由主义介于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 l liberalism)和管制的自由主义(regulatory liberalism)之间,是对这两者的综合和超 越。“成熟的自由主义”并不认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自由贸易的扩大会自动导致国际和平 ,但是它接受商业自由主义这种看法,即经济的开放会产生有利于和平而不是有利于扩张征 服的激励因素。所以经济相互依赖只是和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不能产生和平, 最终取决于国际制度的效用。【注释】 见上引文第183页。基欧汉这种看法,与我在《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一文中提出 的观点是类似的,见苏长和:《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杂志1998年第5期 。 【注尾】而管制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管理各国关系的 规则对维持和平 的重要意义,没有这些制度与规则的管制效用,国际和平就会非常脆弱,国际秩序也就是不 牢靠的。所以,成熟的自由主义认为贸易扩展导致的国际相互依赖对国际和平是重要的,但 仅由此并不必然带来和平,还应该通过国际制度的力量,使相互依赖关系处于一种制度化的 模式中;成熟的自由主义者也不拒绝和反对“干预主义”,相反,为了管理国际相互依赖, 需要必不可少的国际制度干预力量,只不过这种制度干预力量应该受到各国之间共同协议和 规则的限制。【注释】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p. 184.【注尾】这样,我们不妨把基欧汉这种和平观点称为“制度和平论”(institutiona l peace theory),以与商业(相互依赖)和平论、民主和平论和霸权和平论区别开来。 【注释】 实际上,“制度和平论”与早期“有组织的和平主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著名英籍 匈牙利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伊(Karl Polanyi)的《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根源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 rigins of Our Time, New York: Beacon Books, 1957)一书,可能是系统阐述这 一理论的最早著作。 【注尾】 由此看来,在对世界政治的哲学认识上,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传 统的现实主义是截然不同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传统现实主义的世界政治理论是一门“沉 闷的科学”(a dismal science),它把世界政治简单地视为权力游戏的战场,是在不断循 环的战争和冲突中进行的,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世界政治中存在进步和演化的力量,它 秉承了自由经济学的主张,认为在贸易的扩张和交往的加强中,通过国际制度建设与国际制 度安排,世界政治可以朝着进步的方向演化,人类和平与福利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新自由制 度主义因此提出“国际合作”的命题,它接受商业自由主义的基本假定,认为世界政治经济 中的个体是以绝对收益为依归的,对绝对收益(我们都能获益吗?)而不是 相对收益(我能得到多少收益?)的关注,使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成为可 能;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承认无政府状态是世界政治的一种基本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意味 着世界政治是缺少秩序的,更不意味着国际合作就是不可能的,相反,在自由主 义者看来,无政府状态是一块“可培育的园地”【注释】Michael Doyle op.cit., p.19.【注尾】(a cultivable garden),无论是通过共和 自由主义看重的藉民主制度的扩展达到的“分割的和平区”,商业自由主义强调的通过贸 易发展而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和平贸易区”,还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寄希望的通过国际制 度安排这种契约途径实现的国际和平,总之,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是 可以走得出的一个困境。 应该说,以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正确地看到在一个日趋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国际 制度建设和安排的重要意义;其关于“制度起作用”这个命题也是经得起证伪的。但是,“ 制度起作用”只是一个实证的命题,忽略了制度的规范意义,未能充分考虑国际制度的分配 和正义问题。实际上,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政治含义,正因为如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受到 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因为如果制度是起作用的话,那么人们不免要问 ,谁的制度?【注释】见苏长和前引书结尾《在无政府与秩序之间:国际制度与国际社会的 未来》一章。【注尾】毕竟,国际制度往往决定了“谁在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什么,如何得 到”这 样的正义和分配问题,正如秦亚青教授在批判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时所指出的,新自由制度 主义强调的关键概念国际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注释】 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 期,第45页。 【注尾】,本质上 是带有深刻的阶级性烙印的。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大部分制度设计和安排,是 由一种被称为“深嵌的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注释】 “深嵌的自由主义”对战后国际机制设计的影响,是由鲁杰最早提出的,见John G. Rug gie,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 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Stephan D. Krasner ed., op.cit., pp.195-231;John G. Ruggie, Constructing the World Polity: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 ution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1-39. 【注尾】理念所主导 的,或者说主要 是由处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心地带的西方国家主宰下完成的,这些既定的国际制度,界定 了国际社会中的基本财产权,是弱势国家处于被强制和压制的边缘地带的一个重要根源。从 这个意义上讲,新自由制度主义从正的方面告诉我们“建制”问题在世界政治中的意义,同 样,它也从反方面提醒我们注意“改制”问题在世界政治中的迫切性。如果国际制度建设不 能考虑弱势国家和团体的立场和利益,那么既有的制度可能会不断地加剧世界范围内的不平 等和失望情绪,国际制度也许就不是合作与和平的推动因素,而是斗争与冲突的焦点,自由 主义者所竭力强调的进步,可能变得更为脆弱。人们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 界贸易组织等具有重要分配含义的国际制度的不满,可能预示着一场全球范围内深刻危机的 到来。 苏长和: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博士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