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9 > 第一期
第一期
新书架
作者:杨玉圣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新书架 《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于群著。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 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文献”外,正文8章、327页。全书共28 1万字。 作者于群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深入研究战后美国对 日政策的学术著作,系统论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美国归还冲绳期间美国 对日 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前因后果。“本书是史,不是论,主要侧重于把美国对日政策的制订、 内容及实施要点交代清楚,并对美国最高当局内部的决策过程、各种分歧意见加以必要的考 证和说明。”(“前言”)书中引用了美国政府已解密或整理的大量档案资料,其中对二战期 间美国 对日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战后初期对日占领政策的探讨相当精细。本书系《东北师范大学文 库》之一。 《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张蕴岭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除“前言”、“附录:中、美、日大事记(1990-1996)”外,正文1 1章、470页。全书共42万字。除主编外,参加本书撰写的还有王逸舟、李长久、郑永平、刘 江永、倪峰、叶其湘、金灿荣等。 本书主编张蕴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暨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书专门研究 冷战后转变与重构中的中、美、日关系,以崛起的中国与世界为主线来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 系以及世界他国对中国的政策。书中探讨了90年代以来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及中、美、日双边 关系、影响三国关系的基本要素,认为中、美、日之间关系的变化远远超出三国间的双边 关系的变化,三者间关系的变动存在着越来越强的互动性。中美关系失衡,中日关系受牵制 ,美日同盟关系强化。导致中、美、日三角形成的根本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力量的 增强。“在中、美、日关系中,尽管存在利益和政策选择重点上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发展成 对立或对抗关系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在政策选择趋势上,三国有着很大的‘共同空间’或 者称‘同域’,这就是三者都可接受的政策共同点和发展稳定与正常关系的基础。”(第36 页)书中还指出,后冷战时期的中、美、日三角关系是明显的不等边关系,但无论是既斗争 又 妥协、既冲突又合作的中美关系,还是保持相对友好但摩擦和冲突明显增多的中日关系,抑 或既是盟国又存在诸多矛盾和摩擦的美日关系,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不会有重大改变,三 角关系“可以在不等边关系下保持着一种可称为动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第373页),但台湾 问题等可能会成为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不稳定因素。 《中美关系的新思想和新概念》丁幸豪、托马斯·罗宾逊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除“前言”(丁幸豪)、“前言”(托马斯·罗宾逊)、“ 附录”外,正文273页。全书共215万字。 这是1992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中美关系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收入 中美学者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探讨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文章26篇。其中中 国学者的主要论文有王缉思的《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及其缘由》、丁幸豪的《如何处理未来的 中美政治关系》、谢希德的《影响中长期中美关系的国内因素》等。 《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分析与探索》杨洁勉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除“序”(汪道涵)、“前言”外,正文232页。全书共172万字。 这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洁勉撰写的一本讨论90年代中美关系的文集,收入有关论 文、文章、讲演稿20篇。作者主张将中美关系置于国际和地区的总体框架中加以研究,认为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关系的主导思想常徘徊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其对华目标游弋 于价值观念和实际利益之间,其对华政策为交替使用强压和利诱。经济因素已逐步同战略因 素一起成为中美关系最重要的支撑点,“经贸因素已成为中美关系合作的推动器、摩擦的发 生乐器和下滑的制衡器”。作者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中美关系今后将继续在曲 折中前进。”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张子清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12月1版(1997年6月第2次印刷)。除“前言”、“绪论”、“参考书目”、“索引”、“ 后记”外,正文39章、959页。全书共895万字。 作者张子清为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外国文学》副主编。本书是中国学者 撰 写的迄今最有份量的一部专门研究现代美国诗歌史的巨著,系统探讨20世纪美国诗歌发展 及其起向,对近百年来美国诗坛的思潮流变、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诗歌评论、边缘诗歌等 进行了认真总结,其中对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的美国现代派诗歌和50年代中期以来的后现代 派诗 歌的论述相当深入而细致。书中指出,“在多元的美国社会里诗歌及其理论在推陈出新的同 时也必然是多元的。”(第15页)T.S.艾略特等为代表的欧洲诗歌传统、W.C.威廉斯和庞德等 为代表的美国诗歌传统分别构成了美国诗歌发展中两条平行的诗歌路线。“20世纪美国诗歌 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不在美国的美国大诗人主宰或影响着美国诗歌的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他们便是众所周知的T.S.艾略特和伊兹拉·庞德。……在现代派诗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 在诗 美学上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倾向或传统,即以他们为首的两条不同的诗歌创作路线贯穿着20世 纪美 国诗歌史。”(第68页)现代派诗学最突出的收获是将断续法或支离破碎法或拼贴法确立为现 代派诗歌的审美原则。50年代中期是美国现代派诗歌和后现代派诗歌的分界线。“主张美学 规范的突破,一统天下的精英意识的消退和‘美学民众主义的兴起’”,揭示了后现代时期 诗歌的实质。美国诗歌的多元化格局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包容性 。作者主张,“我们在首 先注 意到美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大时期诗歌断裂性的同时又注意到后者对前者的持续性 ,还注意到远比断裂性复杂的同质相互渗透又排斥的张力。”(第528页) 《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廖可兑主编。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除“前言”(廖可兑)、“编后话十年”(廖可兑)外,全书共 236万字。 这是1997年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在广州召开的第七 届全国尤金 ·奥尼尔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全书收入从不同视角探讨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代表作及其 戏剧思想的文章27篇,如孙惠柱的《毛猿的喜剧和人的悲剧》、陶洁的《从两个女性形象看 奥尼尔的妇女观》、郭继德的《奥尼尔创作风格的雏形》、叶胜年的《情与物的对立和冲突 ——尤金·奥尼尔部分剧作中的价值取向》、赵之成的《人的纪录——奥尼尔剧作与中国戏 剧教学》等。本书主编廖可兑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杨玉圣供稿) Christopher,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的一部厚达600多页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本人 1993-1997年作为克林顿政府首任国务卿期间发表的40多篇重要的外交政策讲话,并且在每 一 篇讲话的前面还增加了由克里斯托弗本人撰写的对当时国内外背景情况的回忆和分析。书中 披露了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内白宫和国务院之间围绕着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决策的争论,叙 述了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克林顿上台伊始,便雄心勃勃地要在外 交政策上有所作为。但是,他的一些过于理想主义和感情化的决策使美国在波黑、索马里、 海地、北朝鲜以及中国问题上屡屡受挫,暴露了他缺乏外交政策经验和远见的弱点。然而, 舆论的指责却集中到了以克里斯托弗为首的国务院。他忍辱负重,并及时向克林顿建议,与 其在那些棘手的问题上踌躇不决,不如果断地作出即便是痛苦的选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选择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勾的对华政策;作出了以谈判解决北韩核危机的决定,以及 实施北约东扩和从海地、索马里撤军等重大的外交决策。这些政策使克林顿政府顺利渡过了 他执政头两年的外交政策危机,恢复了盟国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信心,为后来美国在一系列外 交事物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托弗在他的告别演说中对国会削减外交预算深表不安, 并警告说它将会严重瓦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本书在美国外交和舆论界引起普遍关注。许 多评论指出,目前对“克里斯托弗遗产”盖棺论定还为时过早。尽管近年来美国取得了不少 外交成就,但危机从来就没有消除过。美国虽然勉强在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的情况下实现 了北约东扩,但北约的进一步东扩必将危及美俄关系。美、俄、欧之间的妥协虽给波黑带来 了和平,但这也仅仅是将矛盾束之高阁,一切问题均未解决。此外,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 实施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应如何减轻国外廉价劳动力给美国工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等 等。政府对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长远的政策。在这些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理 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过于乐观。 Thomas I. Palley, Plenty of Nothing: The Downsizing of the American Drea m and the Case for Structural Keynesian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 ity Press, 1998. 作者是美国劳联—产联的经济学家。书中对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尖锐 的批评,对目前美国劳工的现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指出,美国“精英经济学家”们所极 力主张和推行的减少政府干预,消除通货膨胀,平衡预算和自由贸易的政策并没有给普通美 国人带来多少真正的经济实惠。他认为,这些政策实际上都是一种“集团政治决定”。一方 面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置于这种“集团政治决定”的框架之内,另一方面又反对政府干预经 济,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书中认为美国正在慢慢地摧毁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经济 自我保护和自动稳定机制。因此,美国经济正变得日益脆弱并存在发生严重衰退的危险。他 主张美国应实行更为激进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劳工的谈判地位。他还呼吁政府制定新的关 税政策以阻止来自低工资国家的廉价商品,提高美国工人的收入水平。经济政策分析家们认 为,虽然作者在资料运用和分析、阐述方面存在不少漏洞,但这毕竟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 近年来美国国内经济保护主义观点和主张的著作。值得重视和研究。 (高英东供稿) Dean Alger, Megamedia: How Giant Corporations Dominate Mass Media, Disto rt Competition, and Endanger Democracy.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1998. 虽然美国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作者却以翔 实的原始和第二手资料揭示了当今美国的电视、报纸、图书、杂志等新闻媒介正越来越牢牢 地控制在少数媒体“巨头”手中的现实,指出,言论自由正在变为一种事实上的空谈。书中 披露,迪斯尼、莫多克、盖茨、时代-沃纳公司等12家媒介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 美国报纸、电视台和出版公司,它们左右着美国公众的信息来源。作者分析了这种新闻垄断 的发展对美国信息传播和公众舆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目前,中、小报纸被大报社购并的事 件在美国屡见不鲜,许多小城镇的居民们眼下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反映他们 自己城镇事物的消息了。在美国,新闻检查已经司空见惯。所不同的是,它并不是来自联邦 或地方政府,而是来自拥有它们的大公司。书中还对如何真正保护美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提出 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高英东供稿)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