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9 > 第一期
第一期
美国外交期刊概况
作者:胡国成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外交期刊概况 胡国成 今年1月底至2月初,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牵头组办的“中国外交期刊编辑代表团”应邀访问 了美国。这次访问是对1997年9月美国外交期刊编辑代表团访华的一次回访。本刊编辑部代 表作为代表团正式成员随团出访。在美方接待单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精心安排下, 中国代表团在两个星期中,先后访问了美国5个城市的26个学术团体、10余家杂志,会见了1 40余名美方编辑、学者及有关的政府官员,就外交期刊的编辑出版问题、期刊中涉及的中美 关系及亚太安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由于出访及接待单位的共同努力,使得此次访问获得了 圆满成功,增进了中美外交期刊及编辑之间的了解,并建立了有益的联系。 美国主要外交期刊概况 此次出访中,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外交事务》杂志(Foreign Affairs,也译《外交》)、纽 约新学院大学世界政策研究所主办的《世界政策杂志》(World Policy Journal)、普林斯顿 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世界政治杂志》(World Politics Journal)、《当代 历史》杂志(Current History,月刊)、《奥比斯世界事务杂志》(ORBIS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 际研究学院评论》(SAIS Review)、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办的《亚洲评论》(Asian Review ,月刊)等10余家刊物编辑部。这些杂志基本代表了美国现有的各类主要外交期刊(代表团此 次未及访问美国另一主要外交期刊《外交政策》杂志)。 《外交事务》杂志是我国从事国际事务研究的学者最熟悉的国外刊物之一,也是美国最著名 的外交期刊,以往曾被我国学者称为《外交》季刊。该刊由美国外交协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创办于1922年9月,因1947年发表乔治·凯南有关实行对苏遏制政策建 议的匿名文章而受到世人的关注。1992年,现任主编小詹姆斯·霍格接任该刊第五任主编后 ,鉴于冷战后世界事务变得更为复杂多样而将杂志全面改版,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严格地 讲,《外交事务》杂志并非纯粹的学术刊物,而是一个带有学术色彩的外交事务论坛。尽管 它标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资助,是完全独立的刊物;其观点是超党派的,既不属于保守 派也不属于自由派;但它关注的问题大多是政府感兴趣的问题,发表的文章通常被认为是反 映了官方的观点或可能对官方政策产生影响的观点。近年来,该刊发表过亨廷顿有关文明冲 突的文章、关于论述单方面经济制裁效果不佳的文章、关于中国农村选举问题及经济改革问 题的文章,都对美国政府和国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目前,该杂志发行量达108万份,其 中80%为美国订户,其余20%为国外订户。除英文版外,该刊还在日本出版了日文版,在巴西 出版了葡萄牙文版。 被《外交事务》杂志视为主要竞争者的刊物是70年代卡内基基金会资助出版的《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杂志。它是美国的第二大外交期刊,也是一份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外交事务 中自由派观点的刊物。在80年代中,它一直对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持温和的批评态度;进入 90年代的冷战后时期,它的观点似在与《外交事务》趋同。虽然它希望成为一份读者喜爱和 易于接受的刊物,但目前它的发行量为2万份,还远不是《外交事务》杂志的对手。 由私人基金会创立于1985年的《国家利益》杂志目前被认为是美国的三大外交期刊之一,虽 然它的发行量仅有8千份。《国家利益》杂志创办的目的,就是要在反映官方观点的《外交 事务》和反映自由派观点的《外交政策》杂志之外,办一份反映保守派观点的对外事务杂志 。由于该杂志创办时,冷战尚未结束,而该杂志在冷战中是持保守的强硬观点的,因此,在 创办之初《国家利益》可以说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冷战杂志。然而,在冷战末期,该杂志的编 辑感受到了变化,于1989年发表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文,发起了一场关于冷战后国际 形势及美国面临的新任务的大辩论。这场辩论不仅使该刊摆脱了“冷战杂志”的形象,而且 使它迅速跃升进入美国主要外交期刊行列。如今该刊除了关注外交政策问题外,也探讨对外 交往的理念问题以及文化和社会差异、技术发明、宗教等对国家行为的影响方式问题。 1983年创办的《世界政策杂志》也是美国有关国际事务的主要杂志之一。它是在《外交事务 》和《外交政策》两本杂志被认为从各自所代表的观点相互靠拢时崛起的一份代表自由派观 点的刊物。该刊重视国际事务中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曾对苏联的改革前景及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有所预测。近年来,它发表了一些对美国政治文化(包括电影、文学)、外交政策和经济全 球化的批评性文章,同时也常对美国官方有关冷战后国内舆论一致的基本假定提出质疑。 《奥比斯世界事务杂志》(季刊)是1957年由位于费城的对外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 search Institute,1955年建立)创办的。它主要刊登有关在对外政策上体现的美国国家利 益的研究成果,关注的领域主要是战略、全球及地区安全问题。本来它似乎可以与《国家利 益》杂志一争高下,但也许是由于杂志定价太高(个人订户每年85美元,团体订户每年250美 元,如果是国外订户,还须加20—40美元邮费),至今的订户仅4000有余。 《世界政治杂志》也是中国学者较熟悉的一份国际政治学季刊。它创办于1948年,以发表各 种学派有关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及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为主,注重国际关系和不同政治学 流派的最新理论和方法论。该杂志学术气息十足,一般不发表有关当代国际事件的评述文章 。 《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评论》则注重推进对当代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的辩论 ,发表的文章既有学者的研究论文,也有对具体国际事务的基于实践经验的评述。作者队伍 中除学者外,还有政治分析家、知名记者、国会议员和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高级官员。 《亚洲评论》是目前美国唯一一家专门研究亚洲和中国问题的学术杂志,35年前由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皮诺教授接办(另一家同类杂志《太平洋事务》则由加 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接办)。该杂志主要刊登有关中国和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 交问题的论文和权威性评论。 在美国,历史最长的国际事务杂志当属中国读者所熟知的1914年由《纽约时报》创办、目前 由私人出版商所拥有的《当代历史》。80余年的经营和出版使该杂志的作者中不乏名人名家 ,如萧伯纳、丘吉尔、历史学家比尔德和康马杰,但它基本上是一本通俗性的解释当代国际 事务的读物,对公众理解国际事务的助益显然大于对学者研究国际问题的帮助。 编辑与审稿制度 与我国的期刊一样,美国外交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一般是在杂志创办时由编辑部确定 后,长期保持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杂志的关注焦点也不断变化,但宗旨却不变 。 在编辑和审稿制度上,美国的外交期刊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制度也很不一样。从 稿件来源看,学术性的外交期刊完全依靠作者来稿,编辑部一般不组稿。《世界政治杂志》 主编很为他们的稿件100%都是投稿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似乎证明了他们杂志的知名度颇高。 与学术性期刊相反,《外交事务》这类论坛式的刊物则主要是由编辑部定选题并外出组稿。 该杂志两名高级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阅读报刊和书籍中的最新文章或参加各种会议,根据所 获得的信息和自己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来构思选题,然后外出与学者和作者去闲聊或讨论,合 适时就约请他们撰写文章。亨廷顿的文章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撰写的。因此该杂志发表 的稿件中80%是这类组稿,仅有20%是投稿。对于名人名家的文章,他们并不迷信。这类文章 只有反映了作者的真才实学,他们才刊登。他们也承认,碰到过一些言之无物、被称作“Co ffee Table”的名人文章,只好弃之不用。 编辑加工过程,各杂志基本一样。这一工作都是由一般编辑来完成,有时加工量很大。例如 ,某篇文章题目和主题很好,但写得不好,于是编辑就要负责改写。进行这种改写时,不论 改动多大,编辑部遵守的原则是“编辑不是作者”,因此改出来的文章要经作者同意后才能 发表。 从审稿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刊物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学术性刊物多采用双盲审稿制度( 即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这种方式对审稿者隐去作者姓名,对作者则隐去审稿者姓名,以求 评判上的公正。但是,《外交事务》这类论坛式杂志则认为,双盲审稿制度对于学术刊物来 说也许是必要的,但对于他们这类刊物来说则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虽然他们偶尔也请人帮助 审一下稿件。因此,这类杂志的稿件采用与否完全由编辑部决定,杂志成功与否主要依靠主 编和高级编辑们的水平。 在杂志的编排方式上,各期刊也很不相同。多数外交期刊没有全年的选题计划,也不搞专题 集刊(即每期集中一个专题),完全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状况来确定选题和稿件取舍。 但也有一些期刊是按专题来编排的,如《当代历史》杂志每年第9期即以中国问题为专题。 从美国外交期刊的内容来看,当前学术性期刊对中国问题的看法远比大众媒体的反映要冷静 、客观。可惜的是,它们的声音也远比大众媒体要小得多。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